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发了哪些变化

2024-05-06 19:44

1.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发了哪些变化

 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新契机。我们看到,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失败、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现代工业只是星星点点地分布在若干城市,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很小的比例,中国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中国真正走上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且改变中国传统农业国家的地位,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历史已经证明,中国的现代化是在1949年以后大规模开启的。1978年以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发了哪些变化

2. 新中国成立后的巨大变化?

1土地改革,使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中国有了汽车、飞机、大桥、钢铁厂、机床厂……是中国走进了工业化
3农村实行生产合作社,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进入了社会主义初期
4石油工业发展起来
5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

3.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1950年至1952年,全国展开了土地改革运动,近三亿的无地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农具、牲畜、房屋等,还免除了地租,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②1958年,党中央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许多地方的社员在公共食堂免费吃饭;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树木等,都为公社所有.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③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至1956年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热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农村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这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发展而出现的现象,是事先无法预料的最大收获.
  故答案为:
  ①1950年土地改革运动;意义:摧毁我国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②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③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经济规律,急于求成,损害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④1978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发展起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北京新中国成立60年经济发展数据解读
我介绍的题目是新中国60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数据解读背景资料,第一方面是民生改善方面。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之初,北京的常住人口只有420.1万人,1978年增至871.5万人,是1949年的2.1倍。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规模逐步扩大。2008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695万人,又比1978年增长近1倍。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外来人口呈现快速增长,2008年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为465.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7.4%,比1978年提高了24.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2008年北京城镇化率达到84.9%,比1990年提高11.4个百分点。这条曲线表示为北京常住人口居住生活在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这可以认为是城市化进程。
就业规模不断扩张。1949年,北京城镇在业人员仅为43.3万人,和总人口相比,占的比重是一到二成。1978年,全市从业人员达到444.1万人,其中城镇在业人员291.6万人,比1949年增加248.3万人,占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3。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类型的出现、发展壮大、全市从业人员增加速度很快。2008年末,北京从业人员达到980.8万人,是1978年的2.2倍,年均增长2.7%,占全市人口的近六成。和1949年的就业岗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张图表现的是1978年以来,北京市主要年份全市的从业人员数量。这个从业人员既包括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从业人员,也包括从事二产和三产的从业人员。

5.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

变化:
1、企业数量、从业人数、产品产量极大增长,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2、服装店数量、购买方式和产品种类与企业数量和产品产量同步发展。
3、纺织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产品出口大幅增加。
4、地方重视,国家扶植。
2008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5955亿元,比上年增加1637亿元,增长37.9%,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达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倍。三次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提价幅度超过20%。



扩展资料: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中国成立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天翻地覆慨而慷——新中国70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

6. 中国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了那些重大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2001年7月13日,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办105年后中国申奥终获成功;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
2004年,中国运动员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男子110米跨栏冠军;

7.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新中国成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原因是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原因是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

8.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变化

一、衣:从“缝缝补补又三年”到“多品牌竞争”
1、企业数量、从业人数、产品产量极大增长,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2、服装店数量、购买方式和产品种类与企业数量和产品产量同步发展。
3、纺织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产品出口大幅增加。
4、地方重视,国家扶植。
二、食:从“吃饱就好”到“科学饮食”
2008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5955亿元,比上年增加1637亿元,增长37.9%,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达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一倍。三次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提价幅度超过20%。
三、住:从“拥挤狭小条件差”到“宽敞舒适重环保”
四、行:从“全靠腿走”到“立体交通网”
2008年,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开通运营,天津地铁2、3、9号线建设加快推进,沈阳地铁1、2号线建设进展顺利,哈尔滨轨道交通开工,上海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加快推进,重庆轨道交通1、3、6号线建设步伐加快。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
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
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
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
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扩展资料: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中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