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丰富的文化活动推进专科院校学生素质教育

2024-05-17 13:47

1. 如何以丰富的文化活动推进专科院校学生素质教育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织的团体,具有开放性、灵活性、自主性等多种特点,以学生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为前提组成。社团建设过程中,同学们体验了制度的形成,规范了社团的活动,促进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全面发展的,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促进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高职院校社团建设是促进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凝聚青年学子思想、强化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学生社团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作用
社团活动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趋势,而社团活动作为同学们的第二课堂,是学生课堂以外的重要活动,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能够通过社团活动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社团活动有利于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社团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是学生活动的,同样也是传承名族文化,体验名族艺术的契机,在校园社团中包括了大量具有名族特色的社团,比如书法协会、名族音乐协会等等,这些协会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也能够在校园宣传名族精神,体味名族艺术,让更多同学了解中华名族博大精深的名族文化,陶冶同学们的情操。
3.社团活动是构建校园文化活动的着力点
社团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方式多种多样,这一特点是对校园文化活动创新的突破口,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社团并开展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社团活动,在社团建设与活动开展中发挥创新精神,让同学们自发管理学生社团,依靠学生自己展开活动,学生具有很多的新思维、新想法,可以在社团活动中得以实践,老师再从社团的整体规划从旁指导,这样的社团才能欣欣向荣,这也正是高职院校社团建设应当不断探索的创新性手段。
二、 以兴趣为基础凝聚社团,使得校园文化生动有活力
兴趣,应该是社团建立的首要基础,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忽略了这一点,普遍定位较低,认为社团活动仅是给同学提供娱乐、打发课余时间,而同学们加入社团的动机也各不相同,有的同学是为了加入社团担任社团干部所带来的荣誉,有的同学是为了期末综合测评加分,而抱有这样的目的加入只会让社团活动形式化,因此现在校园社团活动表现出缺乏活力,社团众多而活动毫无特色等多种不良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兴趣广泛,而有效对同学们的兴趣进行引导,通过社团活动得以体现,能够让校园活动变得更加有活力,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体味社团活动过程中的自主策划与开展,能很好锻炼大学生综合素质;同时社团作为推动和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承传统艺术的有效载体,把同学们的兴趣与活动相结合,能让社团活动充满活力。
三、 以大学生自治管理建设社团,促进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与精神建设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发形成的团体,以学生自治来管理社团既锻炼学生能力,也能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可以防止由于老师过多指导而产生社团活动形式化,同学不愿参加的局面。在社团成立之初,通过自主竞选产生社团领导集体,从而指导社团活动的开展,同学们更加主动的参与到社团工作中,而对于社团安排的工作,同学们也更加积极开展,这样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同学们对社团的自我管理能够让学生们体验校园制度的重要性,从而更好遵守学校各种制度,促进校园制度建设。
大学生自主参与社团建设与管理也是培养大学生认真负责、敢于担当、学会沟通等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团员组织、策划活动、体验参与能够让同学们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能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促进自己的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发展还有待提高,对于社团的管理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而社团活动创新性的开展,团队的自治管理能够很大程度促进校园社团的良好发展,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学生也能够集体的发展与成长,通过这样的同学也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收获喜悦的同时也收获成长。

如何以丰富的文化活动推进专科院校学生素质教育

2. 如何组织和开展好校园文化活动

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陈旧的教育观念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著名教育家陶行之老先生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教育要面向生活,校园作为教育的主战地应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一定的牵引作用,,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办有生命力的学校。 关键词: 校园 文化 人文 德育 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师生通过教育家学与管理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教育氛围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学校应该把学生生活、学习、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 校园文化建设应关注学生发展,树立德育生活化。德育生活化意味着德育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每个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往往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在生活中形成的对道德要求的认同。校园里充满德育的生活化主要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关系中了解道德的价值,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判断和选择,让学生从中学会宽容和坚持。着力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可以在班级中安排心理教育的内容,让学生正视自我、自尊自信、承受挫折、适应环境、培养良好的请学、发展健全的人格,以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品质,为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奠定基础。班主任老师应引导学生的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帮助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对他们来讲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引导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可以设计各种活动,参与响应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在生活中掌握有关原理,为未来社会生活做准备,避免教条/结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开发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活动课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亚里士多的认为:“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生活的快乐,从而德育生活化。二、 校园文化建设应使校园成为精神家园。努力将学校建设成快乐的充满幸福的精神家园,是学校成为师生互相尊爱的花园,每个教师和学生在这里都能表现为尊重人,爱护人,爱充满了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个成员尊重人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个性需求。积极倡导人际关系的简单化,让每位教师每天都心情舒畅的工作,体验人生的快乐和工作的幸福,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增强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同时要充分理解教师,理解他们的处境和状况,领导关心下属的方方面面,让其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和幸福。帮助教师生活上和事业上的发展,为他们成长创造机遇,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也是领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优美的环境陶冶人,以深厚的情感融化人,以科学的激励鼓舞人,这对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了推动的作用。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 班主任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要搞花架子。 目标:就是奋斗的方向,有了目标才能更好地凝集全班同学的智慧,使用之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班主任在制订目标时,往往不注意班级实际情况,盲目要求或任意提高,这样班集体建设就不可能达到目标,班主任老师制订的目标也就形同虚设,成了花架子。因此,班主任应该从班级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班班情的建设目标。譬如有这样一个班级:全班同学爱好广泛,班委干部各行其是,班集体缺乏向心力。作为班主任,不仿制订这样的远景目标:培养兴趣,发展特长;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针对这种远景目标,再设计分阶段实施的近期目标,实行班委干部委任制,激发班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达到班级干部参与管理的目标;开展各项兴趣小组活动,达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目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达到自律的目标等等。凡此种种子目标,都是学生乐意接受并行之有效的。 当然,我们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强的小学生,不可能像对成人那样处理。因此,在选择具体措施的时候,我们不仿搬用魏书生老师的那样“惩罚”:不守纪律让他唱首歌,不肯读书让他讲个故事;不完成作业或做了坏事让他写个几百字的“说明书”。长此以往,一再顽皮的学生也会被感化,也会自觉地为班集体建设出一份力。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自主意识是现代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校教育能够通过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来开发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这种学习活动,力求在学校和教师的上导作用之下,积极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它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社会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的主动关心和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学习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各种交往的主动关心和作用根据我们研究,这种学习活动按学生自主性的不同表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它本质上是学科活动,服从于学科、课程的目标。我们强调提高学生在这类活动中的自主性,反对在传授知识技能时搞机械灌输,要求在课堂上增加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提倡将一些理科的演示实验扩充为学生实验。为了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自主性,教师在设计教案中作了很多探索。如语文课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甚至自主表演,以学生的主动体验代替原先由教师直接分析人物心理的做法。二类活动基本上越出了原先学科课堂教学的时空,其主要形式是专题活动课。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联系,但社会生活内容已被引进。因此它既是学科课程的适当延伸、扩展,又体现活动课程的目标。我们要求在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人文气息。人文的实质是对人之为人的思考,其核心是如何做人。也就是说,如何为人处世的文化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就是崇高的做人的品质和报效祖国、献身教育事业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它既非政治思想素质所能代替,也非专业素质所能囊括。爱因斯坦认为: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时最根本的。对任何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教育精神。创造素质是人类最主要、最宝贵、最高级的素质,人类正是通过创造这条途径来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一个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是利他主义的,精力旺盛的,刻苦勤勉的,百折不挠的。创造,它能使人获得一种满足感,消除受挫感,因此给人提供了一种对于自己以及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致力于创造精神的培养和教育,乃是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责任和义务,而要启发人类独有的这种高贵的品质。我们应该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实践和体验中去感悟。日积月累、自悟和感悟丰富了就可能豁然明白,这比简单的说教和效果要好得多,同时要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把校舍建设成与生活化德育创建工作紧密结合的产物,以“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为理念,以“美观、简洁、实用、素雅”为设计路线,让学生和老师一走进校园就有回家的感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将环境教育拓展到不经意中,学校环境建设将自然美和生活美有机的结合起来。

3. 怎样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怎样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其中就包括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竞争,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现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人”、“技术人”,更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文化人”、“道德人”。这就要求我们的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加强他们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其中就包括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关键词:中职学校      职业道德

(一)提高认识,完善措施
中职学校的领导集体应充分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与学生素质的关联,更重要的是它与未来社会风气的好坏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从思想观念和行动上真正重视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努力采取有效的具体措施,落实好“四个完善”。一是完善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体系,组建起有较高素质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纵横配合、齐抓共管的机制,形成多层次的组织网络。二是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方案,如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总体规划、校企合作职业道德教育建设计划、学生实习期间职业道德教育实施办法等。三是完善一支以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道德课教师为核心,结合各专业、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相互支持配合全面开展具有良好师德的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四是完善一套切合学校实际、结合专业特点、具有时代特征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新模式,使广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真正实现由“知”到“行”的跨越式提升。
(二)改革课堂理论教学模式,发挥德育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德育课堂是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改革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群体,探索实践变化的新特点,新的发展规律,找准新的切人点和突破口。中职学生己经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主体意识大大增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很好地利用“选题讨论”的师生互动方式。这种方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提前选择并布置题目、课前准备、组织讨论以及对讨论进行总结。首先要选好题,既符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又富有职业道德内涵。题目要提前布置,让学生有时间阅读并分析选题,查阅相关资料,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其次要把握好讨论过程,既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要适当的指导、启发,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挖掘讨论题目中的职业道德因素。最后,在讨论结束时要进行总结。一次完整的课堂讨论,是一次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之间心灵碰撞的过程,如果讨论题目选得好、选得恰当,那么被挖掘出的职业道德就是心灵碰撞出的火花。由此来看,德育课堂上精选题目的师生互动讨论可说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理想方式。
(三)抓好师德师风建设
中职学校教师的道德形象对学生具有吸引、示范和导向作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有高素质的教师,特别是直接接触学生的任课教师、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老师,他们良好的师德师风和职业道德行为将成为学生的楷模,对学生最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学校应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并把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去抓实、抓好。首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师德建设,即依靠制度创新,注重为人师表;创建民主、宽松的学校管理环境,发挥教师在职业教育和管理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的道德判断能力,形成反思意识,加强自我教育。其次,要按照师德建设的内涵,切实推行以德育人。中职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坚定信念,以更大更多的耐心、细心和包容心,全身心地接纳学生。最后,要改变以往重专业技能师资队伍建设、轻职业道德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通过培训、进修、交流、聘请等多种方式,加强职业道德师资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培养,通过榜样的力量、目标的激励、岗位的培养、环境的熏陶等途径,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快地成长。
(四)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加强和改进职业道德教育,还需要注意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中职学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美化、绿化校园,逐步形成优美、恬静、文化底蕴深厚的环境氛围。同时,结合“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定时开展“文明达标”活动,设置文明监督岗,开展文明达标的检查评比,强化规范管理,促进自我管理,推动校园文明环境建设的进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学生普遍参与。根据中职学校学生低年级多数同学不满十八岁、中小学阶段学习基础差、养成教育欠缺、对社会缺乏了解的特点,应积极组织各种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教育活动。围绕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唱晌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自我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将社会公共道德上升为做人的内在需求,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提倡在重要场所和重大活动中升国旗、唱国歌,开展入党宣誓以及各种形式的重礼节、讲礼貌、告别不文明言行等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怎样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4. 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

一、  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在一定社会文化大背景下,学校内影响和制约师生活动和发展的各种文化因素总和,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办学特色和发展个性的体现,它对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优化个性人格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  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一)    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 优化校园外部环境
各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对学校的校园文化作出统一的部署,整体优化学
校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文化成为学校特色的显性标志,使他人一走校园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特色文化气氛。环境优美,布局合理的校园环境让人赏心悦目,除了做一些必要的绿化外,校园环境规划还要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学校可以增加阅报栏、宣传橱窗、板报等设施;加强图书室、阅览室、陈列室的建设;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充分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学校还可以推出“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 的系列活动,向全校学生征集学生名言,让学生结合学校特色,写出自己的格言,并将其中的佳作和作者的照片,制成标牌(如百胜中心校),固定在校园醒目的地方,使学生深受激励并随时随地受到感化和教育。还可将学生优秀的书画作品悬挂在走廊的墙壁上(七校、三校等)。体现了校园处处皆教育、学生个个当楷模的自主管理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优美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物质设施的人文装饰、温馨提示,使校园充满了物与人对话的鲜活气息。鉴物增识,启迪着学生的心智;潜移默化,感染陶冶着每学生情操。
2.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我认为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的载体和平台,更是学生动手操作,发展个性的园地。
教室布置要体现班级特色,有艺术气息。各班墙上可以悬挂由自己设计、制作的班风、班级格言,还可以设置壁报、艺术角、图书角等。在班级环境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班歌的谱写,班风、班级格言的征集,班规的制定,教室的布置、班会的设计……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增知识,长才干,明道理,在营建过程中凝聚人心,形成集体。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班级的目标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行动,一旦发现自己和班级的进步,获得成功喜悦,就会更热爱自己的班级,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
(二)         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在的形式上,更值得关注的是能包纳其内涵与实质的精神领域。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校园精神文化的基础是校园人的心理层面,其内容是校园成员的思想观念和素养,而表现形式则是精神创造活动及其产品。在创建特色学校的工作过程中,如何加强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⒈ 构筑发展愿景。校长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来构筑发展愿景,激发师生进取精神。校长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状况,对学校的远景、使命、组织结构进行思考,把构筑学校发展愿景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憧憬,增强全体师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校长要凝聚人心,调动集体智慧去实践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上下功夫,在优化教学教育管理上做文章。教师拟订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学生确定成材目标,把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成材结合起来。
⒉ 策划发展思路。学校管理者要用自己学校的办学信念来规划学校发展蓝图。要在认真分析已有发展条件的基础上,确立学校的发展规划,理清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具体策略。比如蔺市小学利用美心集团以及古镇资源优势、学生艺术特色摸拟空间等优势,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以模拟教育为特色打造特色学校,同乐中学结合独特的“以南方早熟梨为主的瓜果菜种植新发展模式”,开发乡土教材,提出了学校的绿色教育办学思路。我们的学校要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资源优势,在创建优质教育的同时来打造特色学校,使办学体制更具生命力。
⒊ 塑造共同价值。学校要通过人本化的学校管理、个性化的学生评价、书香型的学校塑造来演绎和建构“激扬生命”的学校精神文化。“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乐趣”。读书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读书、学生读书、师生共读、亲子阅读是校园读书活动的主要形式。读专著、赏名著、颂经典、写反思成为教师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学校可以开展读书笔记评选活动,每学期要求教师认真阅读相应篇目,每人撰写读书笔记,学校组织优秀读书笔记评选。学校校长应是读书的带头人。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从经典诵读到名著欣赏,从故事赛、演讲赛到情境剧、课本剧的表演,从手抄报、书画的展示到读书心得与感悟,让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成为学生一种幸福快乐的体验和享受。如开展“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家校携手营造书香家庭,通过书香家庭建设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在家庭中开展读书活动不仅能改变家长的观念,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使家长和孩子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而且可以推动家庭教育、社区文化建设。
⒋ 依靠科研引领。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它要培塑的是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学校的精神。学校精神文化的建构,需要专家的引领。通过科研引领,可以使文化建设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把全体行政人员、科研骨干和教师骨干推上了科研第一线,逐渐再进行全员推动。
⒌ 完善物质文化。学校文化作为精神的东西,它又需要通过学校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东西表现出来:学校的校舍建筑、校园规划、校园雕塑、园林绿化、交通道路等物质的东西都要体现学校的精神文化(前面在环境文化建设中谈到过),各校要为特色学校精神文化的培育创造物质、环境条件。要做到科学规划学校基本建设,合理配置设施设备;充实教工阅览室、活动室内容,认真规划板报、橱窗、走廊、墙壁、雕塑、地面、建筑物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媒介,充分利用、发挥学校设施设备的育人功能,使每一株花草、每一块砖瓦、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发挥校园广播站、闭路电视、学校影剧院和校园网的育人作用,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分析调查我校学校环境建设现状,针对当前环境建设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整改措施、并实施到位;开展校史研究,不断挖掘学校底蕴、拓展学校的内涵;提炼学校特点,建构学校特色,创设能够体现学校特点和教育理念的校训、校歌、校徽、校标,不断提升学校形象。
⒍ 规范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为特色学校精神文化培育创造执行、管理方面的条件。根据学校师资构成,科学规划学校组织结构,合理配置各处室、各条线组成人员,完善学校组织制度;根据学校岗位工作需要,明确各处室、各条线教职员工岗位职责,完善学校岗位制度;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和岗位工作的需要,加强对各处室、各条线、各岗位教职员工工作的考评,完善学校考评制度;根据考评结果,对各处室、各条线、各岗位教职员工实施奖励,完善学校奖励制度;创立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机制,建立由行政领导、教职员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的监督队伍,切实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在规范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度的规范性、连续性、导向性研究,做到“全员参与”制定制度、“灵活具体”执行制度;积极渗透“民主管理”、“人文管理”的理念,注意对师生员工进行“制度意识”的培养、使刚性的制度转化为柔性的自觉行动。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的学校虽然制定了若干规章制度,但很可能由于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没有运用科学发展观统率自己的发展战略,从而使这些规章制度缺乏“文化”内涵,如某些学校经常出台一些“土政策”,既没有体现科学发展观,也不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甚至还有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的现象,这就是“没文化”的表现。
⒎ 关注行为文化。各校要为现代学校精神文化培育提供行动、动力方面的条件。一是提升领导艺术,规范教育行为,使管理者成为负责任、能力强、有远见卓识的“道德型领导”和“目的型领导”;二是规范教学行为,规范年级组、教研组活动,强化教学研究和管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校本培训新形式,建立以老带新的“青蓝结对”机制,创办“青年教师沙龙”,举办“青年教师大比武”等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素质;继续推进科研型教师群体的培育,努力构建更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鼓励教师申报科研课题并进行研究;四是在学生中开展科技、艺术、体育、文娱活动,组织体育运动会和艺术节;五是充分利用好各种节日,结合学校特色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六是充分利用好学生社团,根据学校特色开展好社团活动。
⒏  建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学生学习、活动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一所学校,若能把学生的学业与学生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便会有力地推动学风、校风和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诸多学生,尽管智力爱好性格情趣有异,但共同的思想追求和文化行为,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的生活更为和谐轻松,青春的活力便得以高度发挥,个性爱好也能得到发展。为此,要重视学生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学生文化积极作用,让文化浸润每个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重视学生物质文化的建设。打破墙壁的静止,让墙壁说话,布置学生的美术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小发明、文学作品、电脑作品等;搭建科技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电脑制作、精品制作等,并进行参观与比赛活动。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精神文化的建设,活动是有效的教育途径之一。在学生中组织演讲赛、辩论赛、征文赛、诵读节、艺术节等,引领学生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的文化氛围,充满到学校的每个角落。
 ⒐ 创建教师文化。一是要为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一定的物质条件,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给予优秀教师充分的鼓励,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加强专业实践的参与式培训、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让教师在具体化情境中提高教师追求事业的精神和能力,使其自觉研究教学行为规范等。三是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给教师创造机会,增加机遇,让其才能得以展示,如设置优秀教师个人工作室、编印出版教师个人研究文集等,重视对反映学校发展进程的校史资料的各种文书资料、声像资料的搜集与归档工作,为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录制有关音像资料。四是倡导教师新的专业生活方式。如鼓励教师集体教研和体验交流,坚持教学日志和轶事记录、整理,建立专业成长档案袋等。使教师成为“重精神、不计较名利、以学习者自居、对人有信心、乐于助人、择善而行、不怨不尤、情绪稳定、自律自强、有使命感”等10项特质“文化人”形象,促使每一个人能够在自觉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创学校管理文化的新亮点。
⒑ 培植团队精神。先进的理论如果没有必要的普及,就不能植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因此,学校要赢得长远发展,必须要依靠整个教师团队的精诚合作。一个优秀的团队必定是积极向上、思想活跃、团结合作的集体。要老师们全面参与,要取得他们的认同,并转化为自觉行动,首先必须共同学习。通过学习,让老师们知道这是什么,要做什么,进一步还可做什么。在共同的学习(普及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理性层面的思考。通过经常性地学习、反思,使教师的思想统一到学校的共同价值观的追求上来。然后再通过对年级组、备课组、办公室等进行捆绑式评价方式,促进团队力量的形成。
11.  开展三风研究。学校要对自己的校风、教风、学风展开研究,反思过去的校风、教风、学风的成因,根据现在的办学理念重新“度身订制”自己的“三风”,更好地加强“三风”建设;探讨现代学校精神文化与社区文化、乡土文化的关系,揭示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12. 利用课堂渗透。将教学作为学校精神文化建构的基本形式,学校以教学为主,教学在学校活动中所占的时间最多。就学科教师而言,有善于逻辑理性思维的数学教师,又有激情洋溢极富人文情怀的语文教师、关怀备至的生活教师,更有精于管理的教导主任甚至宏观决策的校长等。所有教师有着共同的责任,却又各有不同的学科优势和专业技能以及文化素养。他们可以在各自的课堂中渗透学校的办学理念,尝试探索与办学理念相一致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焕发活力。如果能形成统一的合力,那么教学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构无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三)    制度文化建设
科学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现本校优势,体现校本意识,具有特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学校要创新有利于师生、学校健康发展的招生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各项制度,如规范学生先进评比方法和德育教师先进评比方法等,使各项活动有章可循,在一个有秩序的氛围下良性开展。学校的各项制度要汇编成册,并有制定或修订规章制度的程序性制度。
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依法规范学校的决策体制、完善决策过程和工作规则,实现决策的程序化、科学化,特别是重大问题决策的民主化。
2、建立和完善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制度;坚持和完善教代会民主管理制度,按照规定开好教职工代表大会;中学要重视团代会、学代会的作用;依法完善和切实执行校务公开制度,不断扩大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3、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各项制度建设,修订《党委会议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行政会议议事规则》、《教代会议事规则》、《校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4、建立和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和各类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育人和高雅行为养成中的功能。如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条例》、《日常行为规范条例》等,发挥规章制度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规范、激励和导向功能。
5、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汇编而成的《教师手册》,并以此作为处理校内各项工作的依据。
6、加强法制教育,做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广大师生的制度意识,倡导依法办事、按规则办事。
(四)行为文化建设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是校园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主要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社团)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来的校风、学风等。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全员参与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要从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和教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树立严谨务实、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让全体师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行为文化建设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行为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构建价值理念体系,利用先进理念引导行为
当学校经过凝炼提升出学校文化理念之后,往往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宣传贯彻这些文化理念,进而潜移默化地通过这些理念来引导师生员工行为。要想使师生员工的这些行为深深扎根,还需要辅以必要的培训引导。学校对文化理念的培训和宣传应立足于师生员工的日常行为,用理念引导行为,用行为诠释理念,以避免师生员工听时感慨激昂、回到岗位时依然我行我素的空洞抽象式的培训。理念宣传的形式要务求丰富多彩,确保理念故事化、理念人格化、理念形象化。
⒉ 管理人员率先垂范,引领师生员工行为。每个师生员工都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有一个预期。比如,学校提倡一种行为,如果是某个员工的话,他是不敢或不愿去违背的,但当他看到管理人员没有遵守这项规定的话,以后遇到某种情况,他也会尝试着去侵犯制度的权威,直至无所顾忌地去违反制度为止,因为从管理者那里已经找到了可以违反的理由。这种现象在我们现在的学校中表现非常明显。如某校办公室墙上明明张贴有一个规定:“办公区域不许抽烟,违者罚款50元”,但是教师们依然是一手拿烟卷,一手抓鼠标。究其原因,原来是副校长带头开戒,大家也乐得跟随领导步伐了。
3、以行为规范化为重点,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体系包含学校整体行为规范、学校道德行为规范、高层领导行为规范、中层管理人员行为规范、基层师生员工行为规范和礼仪规范等。通常而言,师生员工对行为文化有一个由认知到认同再到自觉实践,由不自觉到自觉、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
4、以制度强化为保障来塑造行为文化建设的环境。学校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构建起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良好机制,发挥制度机制对行为观念、行为实施的正向激励与负向警戒作用,从而激励师生员工开展学校崇尚的行为活动,营造行为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不断推进学校行为文化建设。
⒌ 设计并推行标准化行为模式。标准化行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基于管理流程的行为模式标准化,一种是一般行为的标准化。标准化行为的推广是需要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期间必然会受到不同方面的干预,学校应该排除众难将之坚持下去,并将之转化为师生员工自觉性行为。
⒍ 树立不同岗位优秀模范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师生员工行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曾经唱响在我们心中,他用自己的真诚行动感染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将爱的帮助不断传递;王进喜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日夜操劳,无私奉献,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铁人精神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生活中同样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典型模范,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推动着人们行为不断地改善。在我们建设学校行为文化的同时,一定要充分重视到榜样的作用。在学校不同岗位树立起优秀的典型模范,通过对模范事迹的宣传来激励师生员工、感染师生员工,推动师生员工行为的改善,促进学校行为文化的提高。同时,学校还可以把学校发展历程中所发生的感人事件集结成书,以便于师生员工学习,变无形为有形,使传承的力量真正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特别需要提示的是:行为文化的建设,要充满人性的尊重与理解,要善于把握和利用阶段性、突发性时机。比如,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要符合师生员工学习的特点、符合本校的特点和本校员工构成的特点。而学期、学年度和学校重大活动的阶段始末,社会、家长与学校内部的突发事件,都是传播理念文化、建设行为文化的最佳时机。
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周期长、见效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实践和思考的问题还很多,但只要我们真正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及时总结。那么,我们的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素质教育也一定会在新时期不断深化。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5. 如何帮助中职学校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的规划,规划定位很重要,可以从自己的专业上出发,这样就可以和自己的专业,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在大学生活中才不会浪费时间,可以多参加社会实践,明白自己的职业如何能更有发展,提高自己的能力,可以多考证书,也需要掌握职业规划中的沟通交流能力,要规划完善性格

如何帮助中职学校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6. 怎样做好中职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 实施办法

近年来,中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其就业的稳定性、就业质量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职生在专业选择、就业定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少规划,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要做什么。由此可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中职学校往往忽视了中职生能否进行职业生涯规则,而且怎样引导他们去正确理解职业的概念,所以造成职业规划虚拟,仅是一个文章,而不是一个行动。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学生思想朦胧,不懂得什么是职业生涯。
1.职业生涯设计意识淡薄
中职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倍感兴奋与好奇,却缺少理性思考与设计。据调查,新生9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规划。这将影响其职业生涯设计的进行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2.自我认识不足
中职生年龄小、阅历浅,95%以上的学生没有侧试过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什么?自己能做或不能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技能专长?自身的优势、劣势有哪些?这些影响了学生做职业生涯设计时对职业方向、职业目标的正确选择。
3.对未来职业缺乏感性认识。
据调查,目前学生获得职业信息主要通过互联网、大众传媒、就业指导课程以及相关讲座等,尽管信息量很大,但学生不能切身体验职场的真实状态,没有真正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该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潜在要求。不知道自己在知识、技能与态度方面与目标职业对从业人员要求之间的差距。而清楚自我职业能力、职业态度与职业技能的差距是制订学习目标与计划的重要依据。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在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缺乏相应的目标与针对性,致使学生在自我感觉良好中缓慢发展,甚至是与自我的期望南辕北辙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进行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4.择业目标不确定,职业目标相对模糊
一半以上的学生只能确定自己的择业范围,没有明确目标。据调查,大多数学生的择业心理是希望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如去不了,就到企业从事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主要是学生没有认清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容易受外界干扰,对职业选择没有坚定的信念。
(二)学校师资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化让学生感觉不到职业的存在
1.从事职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中职学校主要采用开设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课,并将其列人教学计划,占用一定课时,配备专职教师的方式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仅靠几个专业教师,力量单薄,不少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无法深人开展。职业指导教师在资深程度上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针对自己的职业与学生的职业,存在很大差别。
2.教学摸式单一化。教学内容仅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注重书本知识,诸如政策法规、职业分类、职业道德等的一般性知识,对于真正涉及职业实战知识缺乏,学生对书本厌倦,对外面好奇,上课就是纸上谈兵,这样造成了两极分化,最后都不愿意,出去一片迷茫。
二、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提高职业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一是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强化卫生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规范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二是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在技能实践教学上,针对职校生的特点,组织学生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技能比武大赛,练就绝活,激发学生成才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企业用人条件上考虑,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三是提升自主创业及就业适应能力。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学习专业知识就是学一技之长,为以后求职或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要把“创新“观念贯彻于文化理论和技能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进行专业岗位教育,分析自我,明确职业理想定位。职业理想定位,是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只有明确了自己想干什么,向什么方向奋斗,学习才有动力。一是了解社会。引导学生看新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及需求,进而了解社会职业岗位的数量、结构、层次等;二是加强专业岗位教育。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来,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专业选择问题,由于他们刚刚初中毕业,并不了解什么是专业,根本谈不上选择专业,他们大部分听从家长或朋友的建议来到中职学校,因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岗位相关知识;三是分析自我。准确分析自己,要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以及自己的长处短处,只有明确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既不高估自己,又不妄自菲薄,从实际出发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以实训为载体,帮助学生加强职业认知。一是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培养体系。二是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见习、勤工俭学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了解企业、学会做人、学会服从、学会团队协作、认识企业文化的平台,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坚强的意志,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体会劳动的艰辛,增强奉献意识;三是以实训、实习教育为手段,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在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让学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而哪些事又必须做,让他们知道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对社会、对自己、对他人所应担负的责任。
4.加强自我监督,适时调整,把规划变成美丽现实。一是制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职业生涯设计;二是加强自我监督。定期检查职业生涯设计落实的情况,一方面监督职业生涯设计实施的进度;职业生涯设计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客观条件可能发生了变化,职业生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相信,未来的中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面,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7.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称为“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划”,如作为名词,是设计职业生涯的产出,即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那几张纸;如作为动词,是设计职业生涯的过程,即动脑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无论“规划”是产出,还是过程,“职业生涯规划”都是“职业生涯教育”的载体。
  职业生涯教育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内涵,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即以帮助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常用方法,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为载体,引导学生关注未来,领会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把职业理想与“中国梦”的实现融为一体,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成才观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形成追求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争取成功职业生涯的自信,增强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职业生涯教育中,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要落实在动力形成和习惯养成上,即德育知、情、意、行。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者相互促进。
  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系统、持续、动态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近年来,职业生涯教育不但受到我国职业院校的重视,而且进入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视野。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职业生涯教育项目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起在7个县级市正式启动了“农村中小学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实验”。高等院校对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如火如荼地推进,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职业发展中心孙仪主任对此评价:“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是起步晚、发展快、任务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都明确提出了“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不少中小学、高等院校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课。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是职业理想教育,是引导学生关注未来、珍惜现在、重构动力机制的教育;是引导学生从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坚信自己能成功、形成正确成才观的教育;是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自己、了解社会,注重“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正确处理“人选职业”与“职业选人”辩证关系的教育;是引导学生注重终身学习,养成良好习惯,争取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引导学生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做好“学校生”向“职业人”角色转换,“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的教育;是让学生理解就业是职业生涯发展的起点、创业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飞跃,从而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的教育;是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职业理想的实现融于“中国梦”的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不但富含职教特色,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中职学生,亲和力强,而且在引导学生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树立职业理想,弘扬民族精神,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吸引力、感染力强,针对性、实效性高。
  职业生涯教育还具有明显的时代感。例如,在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城镇化的有序推进,以农村学生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要生源的职业学校,肩负着党的18大报告要求“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内含的德育任务必将越来越重。职业生涯教育在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转换等德育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完成“市民化”,具有很强的实操性。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德育课,以帮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常用方法为载体实施职业生涯教育,是实施职业生涯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职业生涯教育不是一门课能独立完成的德育,这门课但德育课只起到引进门的作用,必须以此为起点,发挥全员德育的作用,根据年级特点抓制定、落实、调整等环节,以此规范学生行为,从低年级抓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不断强化有观理念和训练,贯穿于在校生活始终。
  在制定规划时,需要班主任与公共课、专业课教师配合;在规划管理、落实过程中,更需要班主任与公共课、专业课教师协作。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在生涯发展道路上帮助学生,在终身学习理念形成和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责任心、团队精神等方面的训练中指导学生。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职业生涯教育,成为指点人生的导师,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职业生涯教育是班主任工作走向主动的阶梯,是实现全员德育的平台,是在德育工作中引入校企合作机制的桥梁。通过职业生涯教育,能帮助中职学生形成明确、具体、与生涯发展密切相关、有职教特色的奋斗目标。每个人具有的正确的、实事求是的职业理想,与班集体正确集体舆论形成和校园文化营造,相互促进。实施职业生涯教育,为岗位成才、创业有成的优秀毕业生走进校园提供了平台,为用人单位介入学校德育工作创造条件,使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有可能在浓郁的职业氛围中开展。
  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四门德育课、一门选修课与职业、社会的内在联系看,是个螺旋式上升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是起点,引导学生了解、热爱所学专业,追求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把自卑、自弃转化为自信、自强,把自己的梦融于“中国梦”之中,以推进职业生涯教育为重点:《心理健康》则引导学生从适应社会的角度,着力于个人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职业道德与法律》引导学生从自觉、强制两个角度理解“做人”的规范,主动适应职业和社会需要,以良好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表现,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保证,以道德、法纪教育为重点;《经济政治与社会》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点,进一步强化对“中国梦”的追求,以方向性的政治教育为重点;《哲学与人生》引导学生从哲学的高度品味人生,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实施思想教育为重点。五门德育课在德育“六要素”的实施中,各有侧重、相互联系、从低到高、逐步提升。
  《职业生涯规划》是教材名称,称其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似有不妥。正如《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是教材,但在德育要素中它们主要承担思想教育、政治教育,而不能称为哲学与人生教育、经济政治与社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教育的载体,正如《哲学与人生》中的哲学知识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的载体一样。
  上述议论,供参考。希望我们共同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的“丰富德育内容”做出贡献,为不断提高新时期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实效性做出努力。
    参见《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4期《职业生涯教育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内涵》。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8. 中职生怎样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近年来,中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其就业的稳定性、就业质量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中职生在专业选择、就业定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缺少规划,不知道将来该做什么,要做什么。由此可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中职学校往往忽视了中职生能否进行职业生涯规则,而且怎样引导他们去正确理解职业的概念,所以造成职业规划虚拟,仅是一个文章,而不是一个行动。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一)学生思想朦胧,不懂得什么是职业生涯。
1.职业生涯设计意识淡薄
中职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倍感兴奋与好奇,却缺少理性思考与设计。据调查,新生9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规划。这将影响其职业生涯设计的进行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2.自我认识不足
中职生年龄小、阅历浅,95%以上的学生没有侧试过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等,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工作是什么?自己能做或不能做什么工作?有什么技能专长?自身的优势、劣势有哪些?这些影响了学生做职业生涯设计时对职业方向、职业目标的正确选择。
3.对未来职业缺乏感性认识。
据调查,目前学生获得职业信息主要通过互联网、大众传媒、就业指导课程以及相关讲座等,尽管信息量很大,但学生不能切身体验职场的真实状态,没有真正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该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潜在要求。不知道自己在知识、技能与态度方面与目标职业对从业人员要求之间的差距。而清楚自我职业能力、职业态度与职业技能的差距是制订学习目标与计划的重要依据。这种状况导致学生在制订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时缺乏相应的目标与针对性,致使学生在自我感觉良好中缓慢发展,甚至是与自我的期望南辕北辙的发展,影响了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进行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4.择业目标不确定,职业目标相对模糊
一半以上的学生只能确定自己的择业范围,没有明确目标。据调查,大多数学生的择业心理是希望到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如去不了,就到企业从事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主要是学生没有认清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容易受外界干扰,对职业选择没有坚定的信念。
(二)学校师资不足,教学模式单一化让学生感觉不到职业的存在
    1.从事职业指导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中职学校主要采用开设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课,并将其列人教学计划,占用一定课时,配备专职教师的方式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的指导。仅靠几个专业教师,力量单薄,不少职业生涯指导工作无法深人开展。职业指导教师在资深程度上也受到了一定的局限,针对自己的职业与学生的职业,存在很大差别。
    2.教学摸式单一化。教学内容仅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注重书本知识,诸如政策法规、职业分类、职业道德等的一般性知识,对于真正涉及职业实战知识缺乏,学生对书本厌倦,对外面好奇,上课就是纸上谈兵,这样造成了两极分化,最后都不愿意,出去一片迷茫。
二、加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提高职业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一是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强化卫生习惯、文明习惯、学习习惯,规范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二是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在技能实践教学上,针对职校生的特点,组织学生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技能比武大赛,练就绝活,激发学生成才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企业用人条件上考虑,考取相关专业资格证;三是提升自主创业及就业适应能力。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学习专业知识就是学一技之长,为以后求职或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要把“创新“观念贯彻于文化理论和技能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2.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进行专业岗位教育,分析自我,明确职业理想定位。职业理想定位,是职业生涯设计的核心,只有明确了自己想干什么,向什么方向奋斗,学习才有动力。一是了解社会。引导学生看新闻,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及需求,进而了解社会职业岗位的数量、结构、层次等;二是加强专业岗位教育。初中毕业生到职业学校来,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专业选择问题,由于他们刚刚初中毕业,并不了解什么是专业,根本谈不上选择专业,他们大部分听从家长或朋友的建议来到中职学校,因此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学校要帮助学生了解岗位相关知识;三是分析自我。准确分析自己,要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以及自己的长处短处,只有明确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既不高估自己,又不妄自菲薄,从实际出发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3.建立制度保障体系,以实训为载体,帮助学生加强职业认知。一是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教育培养体系。二是充分利用寒暑假期间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见习、勤工俭学等活动,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了解企业、学会做人、学会服从、学会团队协作、认识企业文化的平台,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坚强的意志,提高职业道德水准,养成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体会劳动的艰辛,增强奉献意识;三是以实训、实习教育为手段,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在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让学生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而哪些事又必须做,让他们知道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对社会、对自己、对他人所应担负的责任。
4.加强自我监督,适时调整,把规划变成美丽现实。一是制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职业生涯设计;二是加强自我监督。定期检查职业生涯设计落实的情况,一方面监督职业生涯设计实施的进度;职业生涯设计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客观条件可能发生了变化,职业生涯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相信,未来的中职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面,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