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金融稳定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24-05-09 16:35

1. 有关金融稳定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金融稳定的基本制度框架分析
  中央银行履行金融稳定的职责能否顺利实施和充分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制度框架的确立及良好执行。按照西方经济学家切纳德等人的观点,一国的金融体系要较好地发挥功能,适宜的宏观经济环境、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体制与健全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必不可少的。上述三项因素已被西方学界视为构成金融稳定的“三根主要支柱”。
  在我国目前转轨过程中的经济金融格局下,除了上述三项因素应包涵于金融稳定的制度框架以外,健全和完善市场主体的适格性、市场交易和秩序的稳健性等制度架构,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金融稳定的基本制度框架可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市场主体方面、市场结构和秩序方面、金融调控和监管方面、市场支持保障方面和金融风险处置方面。
  (一)在市场主体方面,我国已明确要建立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金融机构仍然存在着产权主体虚置、公司治理欠缺、不良资产偏高、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成为阻碍金融业快速发展的“痼疾”。在这方面,构筑良好的资本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等制度架构至关重要,关键是要建立多重的股权约束机制,形成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解决好权责对称问题。
  (二)在市场结构和秩序方面,我国金融业存在着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等结构不均衡以及金融秩序不规范的情况,使金融业隐含着内在的不稳定性,极易产生较大的金融波动,进而通过市场间的关联和互动,扩展到整个金融体系,最终酿成金融危机。在这方面,要注意放松金融管制,着力推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创新,确保金融秩序的稳定。要逐步建立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强深层次的银行与保险业的合作,构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协调发展的制度 “平台”。
  具体而言,要放松商业银行进入证券市场、基金业、信托业等限制,构建合理解决证券公司融资需求的制度框架;推动资产证券化、货币市场基金等新兴金融工具的规范化发展,规范引导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债券、外汇市场的做市商制度,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完善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有关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和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
  (三)在金融调控和监管方面,要确立不同层次的制度安排来协调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政策工具,以促进金融稳定目标的实现。(1)签署备忘录规定中央银行、财政部和监管部门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中的职责和法律地位,明确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体系的总体稳定负责,财政部和监管部门也承担一定的责任;(2)构建协调宏观金融稳定与微观审慎监管的制度架构,增强中央银行的前瞻性宏观分析能力,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准;(3)加强协商沟通,建立健全各部门之间防范跨市场、跨系统金融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协调配合的制度框架;(4)运用适宜的货币政策工具来稳定金融体系,可包括短期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5)逐步建立功能性监管的框架,运用适当的金融监管手段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如审慎的市场准入监管、及时的监督纠正措施等;(6)加快金融稳定指标的设计和评估,构建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对跨市场风险和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分析。
  (四)在市场支持保障方面,我国需要将保证支付清算体系的安全提高到维护金融稳定的高度来认识。较好的市场保障制度是保持金融稳定的有力“缓冲器”。要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的补偿机制,确立存款保险制度、证券投资者补偿制度和寿险投保者补偿制度,并注意防范道德风险,充分发挥市场约束的力量。
  (五)在金融风险处置方面,要按照依法合规、适度有限、权责对称等原则,构筑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制度架构来有效处置金融风险,以最大程度降低损失。应建立一套处置金融风险的长效应急机制和体系,明确其组织结构、决策部署和执行实施,预备多套风险预案;严格掌握标准,认真履行好最后贷款人的职能,明确提供流动性支持的规则“界限”,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框架,探索建立良好的金融机构破产制度框架,改善现有的对有问题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救助的手段和措施;会同监管部门尝试对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类别划分,逐步确立分类指导、有效监督和及时处置的制度架构。

有关金融稳定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2. 银行如何提高存款的稳定性

存款稳定性的“压舱石”是稳定性存款。
这是因为稳定性存款对利率不敏感,不会随经济环境、季节、周期的变化而起伏不定;同时这也指那些追求高收益率的存款,而存款收益率的高低往往与存款期限长短成正比,收益率越高的存款意味着存期越长,而存期长的存款自然就具有相对高的稳定性。以积累财富以备远期消费为目的的定期存款及有特定用途的专项存款等品种,通常在约定期限内不会被提前支取,因而稳定性较强。那些对银行忠诚度高的存户,其存款通常也较为稳定。正是由于稳定性存款在近期内的提取概率很小,银行无需为之保留较多准备头寸,故而是形成银行中长期和高盈利性资产的主要资金来源。
要研究存款稳定性,就必须密切关注存款的稳定率。存款稳定率是指一定时期银行各项存款中相对稳定的部分与存款总额的比率。这项指标反映了银行存款的稳定程度,是判断新增贷款数额和期限长短的主要依据。影响银行存款稳定率的主要因素,是存款结构及其各构成部分存款的稳定性。比如,活期存款稳定率就取决于存户的多少和存款平均存期的长短,存户越多,存款平均期限越长,活期存款的稳定率就越高,稳定性也越强。反之,高息揽储、期末“冲时点”形成的各期限存款的波动,对银行存款稳定性的影响也显而易见。
去年下半年以来,每到季末,银行存款大战现象又重现,这无疑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而且,“冲时点”导致的存款搬家和平均存期的缩短,也加大了存款的不稳定性。存款的不稳定性又带来了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进而对银行流动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银行保持较高水平的日常备付金,还促使银行更多地展开存款大战,眼下银行的主要手段已由若干年前的不惜血本拉存款转变为结构性存款,即普通定期存款+期权,投资者若对所挂钩的标的后市行情预测准了,就能获得较高预期年收益率,否则只能获得极低的收益率。当前银行存款利率也的确有所抬升。以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国有大行普遍上浮17%,股份制银行上浮区间为17%至33%,城商行上浮区间为27%至50%。
为约束商业银行存款“冲时点”行为,提高银行存款稳定性,原银监会曾在2014年9月发文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存款稳定性管理,月末存款偏离度不得超过3%,否则将按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监管纠正与处罚措施。同时还要求商业银行不得设立时点性存款规模考评指标,不得设定单纯以存款市场份额或排名为要求的考评指标,商业银行亦不得运用高息揽储吸存、非法返利吸存、通过理财产品和同业业务

3. 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或趋势

1、商业银行业的特殊性

       商业银行IT 解决方案具有“业务复杂、系统繁多、接口广泛”的特点,要求IT 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对客户需求的理解程度、对系统架构的设计水平、对开发技术及各项标准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有较高的技术能力。国内具备一定规模的IT 解决方案提供商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这些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基础。对于市场潜在进入者,将受到行业经验和知识、产品和技术水平、客户忠诚度等多方面的限制,所面临的行业进入门槛较高。

       首先,现代商业银行业务复杂,种类繁多,新业务层出不穷。商业银行IT解决方案提供商除必须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之外,还需要对客户的业务流程、会计核算、管理体制等有较深入的了解。这些知识和经验是在为客户长期服务中不断总结和积累形成的,是有效开发、运维IT 应用系统的关键。

       其次,为了满足客户在业务、渠道、管理等多方面的需求,银行一般在核心业务系统的基础上,配套开发几十套的业务辅助、管理与分析系统。实现核心业务系统与其他系统的紧密集成、协同工作,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提供高效方便的服务,保证各类系统7x24 小时不间断运行。

       再次,新产品的前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尤其是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在性能、稳定、安全性等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大,研发周期需要两年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投入较多,这些都对IT 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实力、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最后,国外公司的核心业务系统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很高,但对于国内银行只能提供传统的客户信息、存贷款、总账等模块,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支付结算、财税库行等外围业务尚属空白,亦不能很好地提供贴切我国银行的特色需求,且服务成本较高,响应速度不够敏捷,极大地制约了国外核心业务系统在我国的应用。

       2、银行IT 系统更换成本高

       商业银行应用系统特别是核心业务系统的特点决定了银行对软件产品和服务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且通常转换应用系统需要一定时间的学习和适应,需要对硬件部署、管理流程、规章制度、岗位设置等做出一系列的调整。另外,由于IT 的复杂性,更换某一应用系统可能需要对相关的多个系统进行接口和功能调整,并进行大量严格的测试,这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银行的IT 投资规模越大,服务周期越长,忠诚度就越高,更愿意与规模较大、熟悉自身情况的专业软件公司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这给新入和潜在的竞争者形成了较大的障碍。

       3、技术壁垒高

       银行业作为金融业的核心,其信息安全和系统服务关系公民、法人和组织的权益或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关系国家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国家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交易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因此,银行业对软件产品,特别是最核心的核心业务系统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的要求更高,提高了行业进入门槛。行业内发展时间长、技术领先、客户基础好的软件开发企业具有先发优势,且经过多年的成长与积累可保证对研发和客户服务的持续投入,以及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4、人才瓶颈

       商业银行IT 应用系统专业性强,这就对银行IT 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研发、实施和维护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软件开发人员不仅要精通软件开发技术,还要对银行业务流程非常熟悉。目前,国内该类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导致新进入的企业面临人才瓶颈的制约。

       此外,银行IT 解决方案提供商还需要具有大型银行IT 系统方面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和团队管理能力,熟悉项目开发规范,能够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且具备很强的市场开拓能力,这对系统提供商的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5、运维成本高

       由于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银行IT 应用系统必须做到因时而变,不断地进行功能、流程等方面的升级和维护。一般来说,IT 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长期的技术服务和市场推广形成规模化的、稳定成熟的客户群,在遇到新需求、新系统需要开发时,可先选择现有客户进行研发,然后在其他客户进行快速推广,在降低客户的总体运维成本的同时,系统的质量和可靠性也能得到充分的保证。而新的行业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开拓出稳定的市场,必须针对特定需求对少量客户投入大量资源,因此IT 系统的运维成本将更高。

关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或趋势

4. 国际通行的银行体系稳定性评估的指标主要有哪些?相关的评价模型是什么?(从宏观层面分析)

我国银行业稳定性分析(下)  您要打印的文件是:我国银行业稳定性分析(下)  打印本文

  我国银行业稳定性分析(下)

  作者:国研网金融研究部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89

  (三)盈利能力有所增强,但政府的政策支持功不可没
  一般而言,良好持续的盈利能力被看作银行业稳定的一线“缓冲器”。它能够给银行提供一种保障,使银行可以抵御经济衰退和资产质量恶化的意外冲击。2005年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据国研网金融部对我国60家银行(占我国去年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为80.2%)的分析表明,2005年我国60家银行实现净利润(net
  income)1692.97亿元,比去年增长82.32%。60家银行的税后所有者权益收益率(ROE)、资产收益率(ROA)加权平均分别为18.58%和0.61%,比2003年12.16%和0.44%的回报率高出许多,即便与欧盟银行业0.63%的资产收益率和16.06%[4]的资本收益率相比也不落下风。另外,据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前50家大银行(按所有者权益排序,50家银行总资产占2005年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74.1%)税前利润总额为2285.9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89.27%。其税前平均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分别是23.12%和0.89%,是近三年表现最为抢眼的一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银行业利润猛增的驱动力来源于国有大型银行。伴随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的成功,我国银行业利润贡献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国有商业银行取代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为我国银行业利润来源的“龙头”,2005年,四大国有银行的利润占全行业净利润的67.26%。
  在所有者权益收益率分布格局方面,2005年我国共有10家银行的所有者权益收益率超过行业平均值,占全行业总资产36.78%的比值。与欧盟银行业2005年有超过65%的银行资产赚取超过行业所有者权益收益率平均值的状况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它反映了我国银行业利润分布不均衡的态势。与有者权益收益率分布格局不同,我国银行业资产回报率高于全国平均值的银行资产仅占总资产的4.7%,而且绝大多数银行是小银行,中等规模的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基本都低于全国平均值,显示了我国中型银行资产规模扩张过渡,其盈利能力有待改进。
  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银行业现有的资产结构中,信贷资产一般占85%左右,利息收入对银行利润的贡献平均达到90%左右,而在国内银行的总营运收入当中,只有不到10%来自非利息收入,而收费业务如证券交易、保险和财务管理等只不过占资产负债表的一个较小部份。收入结构的单一化可能会影响银行的盈利前景,因为在银行盈利过分依赖利息收入的情况下,我国银行利润的多少就取决于信贷投放的多少,在宏观经济上行期间,银行的盈利能力可能很好,但一旦经济面临下行,银行的利润可能会面临收窄的风险,因为银行信贷将急剧收缩,此时,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也可能下降,不良贷款增加,进一步吞噬银行利润。因此,尽管我国银行业目前面临总体利润增加的良好局面,但是,我国银行业利润猛增的态势没有经过经济周期的检验,一旦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信贷规模将缩小,伴随信贷高速扩展的不良贷款将继续增加,银行业盈利增长速度将面临不确定性,其稳定性也将大打折扣。
  (四)银行流动性略有上升,但有流动性过剩的嫌疑
  银行“存短贷长”的业务特点决定了银行必须保有合适的流动性水平,银行体系中稳健的流动性头寸既可以确保支付结算系统平稳运行,也可以阻止金融危机的发生。因此,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成为银行核心业务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衡量银行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银行业流动资产与短期负债的比值可以准确的衡量银行对市场融资的依赖程度。该比值越低,即银行对市场短期融资依赖程度越高,其流动性风险就越大。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同规模的银行其流动性管理风格可能差异极大。小银行的储蓄资金主要来源于广大的消费者储户,资金来源相对比较稳定,其贷款也主要发放给了家庭及小企业。一般来说,这些小银行存多贷少,其过剩的资金大部分都投资于流动性较好的资产,其流动性一般较高。与此形成宣明对照的是,大银行往往采取更具风险性的流动性管理模式,通过在银行间市场不停的滚动式拆借所需短期资金。
  2005年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水平略有提高,由于各银行流动资产数据的稀缺,我们将60家银行分为三组分别计算各组的流动资产/消费和短期存款的平均值,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规模上的差异所带来的偏差。经测算,我国60家银行的流动性比率(Liquid
  Assets / Cust & ST
  Funding)的中位数为16.67%。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标的算术平均值为12.99%,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指标的算术平均数为16.51,剩余的44银行的算术平均值为24.40%,与2004年同类指标相比略有上升,与世界银行业2005年13.92%的平均值相比,我国银行业各个组别的银行流动性水平均高出不少。这也说明了我国银行业流动性十分充足,能够经得起信用扩张的冲击,但也说明我国银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流动性过剩。
  三、       我国银行业稳定面临的风险
  (一)信贷扩张过快,银行信用风险凸现,不良贷款可能反弹
  受企业家信心指数高企及银行增加盈利的双重激励,从2005年底起,我国银行业又进入了新一轮信贷扩张期。2006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新增贷款2.18万亿,超过2006年贷款计划的87%,其中,一季度和4月份新增贷款规模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06年三季度,虽然新增贷款的速度放缓,但2006年银行业累计放贷已经突破全年2.5万亿贷款计划,达2.69万亿元。银行信贷的过快增长可能预示银行信用风险增加,一旦宏观紧缩政策发生化学反应,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减少的趋势可能中断,甚至有可能全面反弹。此外,银行信贷行业集中趋势明显,银行对房地产等行业的新增贷款较多容易引发行业过热,最终会引发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针对过热行业进行的宏观调控将导致产业结构的局部调整,银行新增贷款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剧。据银监会披露,今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在宏观调控重点行业的贷款余额大、占比高,11个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较高,前三季度,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速一路攀升,从年初的16.2%,上升到9月末的21.4%,比贷款总量增速快6.8个百分点,余额达到10.9万亿元。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经济高速增长的态势将面临下行,房价也将面临下跌风险,银行自身持有的房地产抵押价值就会降低,从而冲抵银行的自有资本。而银行自有资本的下降则会使银行减少对房地产的信贷投放,从而进一步推动房价更大幅度的下降,银行将暴露更大的信用风险头寸,银行业的稳定性也将受到冲击。
  (二)银行证券投资规模渐增,市场风险暴露部位上升
  在银行面临的各种市场风险中,利率风险可能是最重要的。银行业在好几个方面都可能受到利率风险的影响:一方面直接影响银行所持有的利率敏感性证券资产的价值;二是间接的通过影响银行客户的业绩而危及银行信贷质量与收入。随着2004年底人民银行放开银行(农村信用社除外)贷款利率上限管制后,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定价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我国银行贷款定价能力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还不能完全适应利率市场化可能带来的冲击。利率的波动会导致债券价格涨跌,从而造成银行资本损益。
  近年来,居民存款的迅速增长以及银行体系内充裕的流动性,已迫使银行大量投资于债券方面。据统计,我国银行业债券投资2005年增加4400亿,达4.49万亿,占据银行总资产的比例超过10%,就2006年现有情况来看,前9个月,我国银行业增持债券投资6870亿元,其暴露市场风险的持仓部位继续加大,由于持仓结构不合理以及我国利率衍生品市场缺失,一旦加息,银行所持债券很可能出现利率风险,如果到时商业银行被迫卖出债券则会给银行造成相当巨大的损失。
  (三)银行改革受益不均,部分银行资本金依然严重不足
  三年来,政府主导下的国有银行改革使得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改革措施成效不一,主要银行及大银行显然从改革中受益,但同时其他银行的部分薄弱之处——主要是资本金水平仍未得到有效改善。经财务重组后,我国三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交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达到10%的稳健银行水平,建行更是超过国际活跃银行所需求的12%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但我们注意到,资本严重不足仍然是中国银行业突出的问题,即使按照较为宽松的口径计算,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与国际银行相比明显偏低。按照新的资本监管口径计算,从资本中剔除专项准备、其他准备及当年利润等传统项目,并且对尚未提足的贷款损失准备也从资本中扣减,同时不考虑国内外风险资产发生变动的情况,要使整体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最低要求,则中国银行业的资本缺口依然巨大。为数众多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部分股份制银行的资本金需求依然强劲,但大部分银行机构缺乏有效的补充资本金的手段。银行资本不足既制约了银行业务的开展,又对整个银行业稳定构成潜在的隐患。
  (四)信息披露不充分是银行业不稳定的“隐形杀手”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广为利益相关者所诟病。尽管自银监会成立以来这方面的情况有所改观,但一些银行业关键数据依然云山雾罩,一般来说,不披露相关数据有两种原因:第一,相关数据确实没有,无法公布;第二,相关数据所揭示的行业质量太差,一旦披露将引起市场恐慌,危及目前相对稳定的金融局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银行危机以及金融危机的经验表明,不透明的银行体系更可能招来外界无谓的揣摩和猜测,进而引发市场参与者的恐慌,透明、全面、准确、及时地信息披露可以给银行体系以信心和信誉,也可以确保银行业以更加稳定的方式运行。这实际上也是将一部分银行监管的权利交给银行利益相关者或者范围更广的社会公众,使银行运行更加高效与稳健。
  四、       我国银行业稳定性整体评价
  2005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5大商业银行中已经有4家经过资本重组并在香港上市。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并积极准备在海外上市。类似改革已扩展到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银行和信用合作社,加强银行运营、降低系统风险的改革与监管举措已出台,整个银行业风险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释。在银行业对外开放所被动激发的银行改革的带动下,我国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整个行业的不良资产实现了“双降”,整体的盈利性相当可观,不良贷款拨备稳中有升,银行流动性水平进一步增加,银行业总体稳定性水平稳步提高,这与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对我银行业所作的“稳定至正面”(见下表)评级结论极其吻合。但在总体稳定的光洁表面仍然存在一些“瑕疵”:部分银行资本金水平严重不足;整个行业不良资产绝对数额依然庞大,总体比值依然偏高;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的持续性还需时间检验,不良贷款拨备尚有较大缺口等等。与此同时,我国银行业目前还面临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信息披露不透明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等挑战,维护银行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

5. 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1�3

影响银行利率的因素 :

利率指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是决定利息多少的因素与衡量标准。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决定和影响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利率水平最终是由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决定的。

首先,利率分别受到产业的平均利润水平、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状况、经济发展的状况的决定因素的影响,其次,又受到物价水平、利率管制、国际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利息首先要受平均利润的制约。一般来说,平均利润率是利息的最高限。

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与普通商品一样,货币的供求状况决定和影响其价格的高低。

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决定了企业利润水平的高低和人们收入的多少,决定和影响了储蓄供给与投资需求,也影响了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实际利率是随价格水平预期变化而调整的,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实际利率计算公式

实际利率=(1+名义利率)/(1+物价变动率)-1

由于利率变动对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各国都通过法律、法规、政策的形式,对利率实施不同程度的管理。国家往往根据其经济政策来干预利率水平,同时又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经济。

总之,决定利率及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其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一国经济活动的状况。因此,要分析一国利率现状及变动,必须结合该国国情,充分考虑到该国的具体情况,区分不同的特点分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1�3

6. 影响商业银行存款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外部因素
(1)经济水平
人均GDP较高,存款较多;GDP的增长率较高,存款的增长较快;外贸、投资顺差。
(2)货币政策
存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货币掉期。
(3)金融法规
如利率管制、金融分业、存款实名制等。
(4)税收政策
利息税。
(5)股票、房地产市场
股票、房地产市场上升,存款减少。
(6)汇率、通货膨胀率
本币升值、通货膨胀率下降,存款增加。
(7)消费倾向
消费增加,储蓄减少。如私家车。

内部因素
(1)银行声誉
资产规模,政府背景。
(2)服务水平
服务网点、电话银行、网上银行、银行卡,客户经理制。
(3)银行形象
CI策略,广告宣传。
(4)存款品种
定活两便、通知存款。
(5)存款利率
通过理财产品实现差异化,高息或变相高息揽存屡禁不止。
(6)贷款便利
以贷吸存,存贷结合。
(7)咨询服务
如项目评估、融资策划、理财咨询。
(8)营销能力
业务关系、人脉关系、血缘关系,营销手段。
(9)激励机制
吸存的考核和奖励。

7. 经济稳定性对银行的影响 ?

经济稳定对银行当然有影响,经济稳定了银行才能吸收更多存款,因为经济稳定人们有经济安全感,即是没有通胀的恐慌,银行也能有更多贷款,因为经济稳定人们会更好的生产,企业经济也需要更多资金来发展。

经济稳定性对银行的影响 ?

8. 国内外银行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近年来,银行业以ATM为主的自助机具的数量都大幅度的增长,为银行带来固定的客户和稳定的收益,与此同时自助机具管理混乱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为加强自助机具管理,发挥自助机具的最大效益,防止自助机具的流失和闲置。我司结合《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医疗、制造等各行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开发了银行设备管理系统的产品,主要是为了确保自助机具的完整性、保值、增值,正确核算自助机具数量及价值,明确管理责任,监督并促进自助机具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不断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充分发挥自助机具的效能。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