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和目标

2024-05-08 23:02

1.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和目标

(一)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第一,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即储备资产本身价值稳定、存放可靠;第二,储备资产的流动性,即储备资产要容易变现,可以灵活调用和稳定地供给使用;第三,储备资产的盈利性,即储备资产在保值的基础上有较高的收益。(二)国际储备管理的目标国际储备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服务于一国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即在国际储备资产的积累水平、构成配置和使用方式上,有利于经济的适度增长和国际收支的平衡。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管理的原则和目标

2. 国际储备的管理内容

1、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基本原则:一国政府调整国际储备结构的基本原则是统筹兼顾各种储备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2、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管理(1)币种结构管理:各国通常根据分散原理安排预防性储备货币的币种结构,即实行储备货币多样化。在币种结构管理中,政府主要考虑的是储备资产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关系;(2)储备货币流动性结构管理:而在流动性结构管理中,政府主要考虑的是流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关系。根据流动性的差异,同种货币储备资产可分为多种层次。

3.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

(一)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意义  适度的国际储备规模,应当既能满足国家经济增长和对外支付的需要,又不因储备过多而形成积压浪费。(二)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参照指标  1、国际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之比。2、国际储备对外债总额之比。3、国际储备对进口额之比(或国际储备能支付进口的月数)(三)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应考虑的因素  1、国际储备的需求(1)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2)经济开放与对外贸易(3)对外资信与融资能力(4)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5)外汇管制的宽严程度(6)汇率制度与外汇政策的选择(7)货币的国际地位(8)应付各种因素对国际收支冲击的需要2、国际储备的供给(1)黄金储备(2)外汇储备(四)确定适度国际储备规模的方法  (1)定性分析法定性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国际储备的短缺或过剩会直接影响到某些关键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因此,考察这些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的变动,就可以判断储备水平是否适度。例如,表明一国国际储备不足的经济变量和政策倾向主要有下列指标:①持续的高利率政策;②外汇管制、外贸管制;③紧缩性需求管理;④持续的汇率不稳定;⑤把增加储备作为首要的经济目标;⑥新增储备主要来自信用安排。这些客观指标产生的背景是,该国政府已经明确其适度储备量的水平,因而当其采取高利率政策或奖出限入政策来改善国际收支时,便意味着该国存在储备不足问题。正是由于储备不足,该国政府缺乏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从而汇率不稳。于是,该国被迫通过国外借款来弥补国际储备缺口。定性分析法不乏其合理性,但它只能粗略地反映储备的适度性,不能测算出一个确定的储备量。而且用来反映储备适度性的经济变量和政策措施的变化可能并非由储备过剩或不足引起,而是由其他经济因素甚至政治因素所引起。因为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假定储备水平是一种重要的政策目标,政府为达到预定的储备水平目标而调整内部和外部的政策,但有些时候政府的政策调整可能是为了其他更重要的政策目标。(2)定量分析法主要包括比例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①比例分析法。即采用国际储备量与某种经济活动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测算储备需求的最适度水平。其中,进口比例法(R/M比例法)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方法。这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教授在其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国际贸易中的进口作为惟一的一个变量,用国际储备对进口的比例(R/M)来测算最适度储备量。一国的R/M比例应以40%为最高限,20%为最低限。按全年储备对进口额的比例计算,约为25~30%左右,即一国的储备量应以满足约3~4个月的进口为宜。除此以外比例分析法常用的比例指标还有:储备对外债总额的比例、储备对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这种方法因简明易行而被许多国家所采用,IMF也是这一方法的支持者。但是比例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一比例关系只能反映个别经济变量对储备需求的影响,而不能全面反映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其次,对于R/M比例法来说,一是它理论上存在缺陷,即:国际储备的作用并非只是支付进口。二是各国情况不同,例如,各国对持有国际储备的好处和付出的代价看法不同,各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等。这些差异决定了各国储备政策的差异,因而各国对储备的需要量也就不同。所以,只用进口贸易这个单一指标作为决定各国国际储备需求量的依据,显得有些依据不足。②成本—收益分析法。又称机会成本分析法。这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勒、阿加沃尔为首的经济学家,将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运用于外汇储备总量管理而得出的,即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所持有的储备量是适度的。一般情况下,国际储备的需求量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成反比,与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成正比。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是运用外汇进口资源要素以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边际产出(可采用国内投资收益率来计算)。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则是运用储备弥补国际收支逆差,避免或推迟采用政策性调节措施,减少和缓解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的好处,以及运用外汇购买国外有息资产的收益。只有当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等于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从而带来社会福利最大化时,才是最适度储备规模。成本收益分析法具有测算的准确性高于比例分析法的优点,这种方法采用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的技术建立储备需求函数,克服了比例分析法采取单一变量的片面性。但宏观经济中有些变量并不像微观经济变量一样有界限分明的成本和收益,只能测算综合成本和综合收益。这使成本收益法存在着不足之处:其计算方法比较复杂,涉及的经济变量较多,有的数据难以获得,只能凭经验主观选择或采用其他近似指标替代,影响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因而很难在实际生活中采用。[编辑]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

4.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一)黄金储备、外汇储备、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的结构管理  各项储备资产结构管理的目标,是确保流动性和收益性的恰当结合。然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流动性和收益性互相排斥。这就需要在流动性与收益性之间进行权衡,兼顾二者。由于国际储备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因而各国货币当局更重视流动性。按照流动性的高低,西方经济学家和货币当局把储备资产划分为三级:一级储备资产,富于流动性,但收益性较低,它包括活期存款、短期存款和短期政府债券。二级储备资产,收益性高于一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一级储备,如2~5年期的中期政府债券;三级储备资产,收益性高于二级储备,但流动性低于二级储备,如长期公债券。普通提款权,由于会员国能随时从IMF提取和使用,所以类似一级储备。特别提款权,由于它只能用于其他方面的支付,须向IMF提出申请,并由IMF指定参与特别提款权账户的国家提供申请国所需货币。显然,这个过程需要一定时日才能完成。因此,特别提款权可视为二级储备。而黄金储备,由于各国货币当局一般只在黄金市价对其有利时,才会转为储备货币,可视为三级储备。一级储备充作为货币当局随时、直接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储备资产,即作为交易性储备。二级储备用作为补充性的流动资产。三级储备主要用于扩大储备资产的收益性。一国应当合理安排这三级储备资产的结构,以做到在保持一定流动性的前提条件下,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  对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主要是储备货币的币种选择,即合理地确定各种储备货币在一国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重。确定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的基本原则是:(1)储备货币的币种和数量要与对外支付的币种和数量保持大体一致。即外汇储备币种结构应当与该国对外汇的需求结构保持一致,或者说取决于该国对外贸易支付所使用的货币、当前还本付息总额的币种结构和干预外汇市场所需要的外汇,这样可以降低外汇风险。(2)排除单一货币结构,实行以坚挺的货币为主的多元化货币结构。外汇储备中多元化货币结构,可以保护外汇储备购买力相对稳定,以求在这些货币汇率有升有跌的情况下,大体保持平衡,做到在一些货币贬值时遭受的损失,能从另一些货币升值带来的好处中得到补偿,提高外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能力。在外汇头寸上应尽可能多地持有汇价坚挺的硬货币储备,而尽可能少地持有汇价疲软的软货币储备,并要根据软硬货币的走势,及时调整和重新安排币种结构。(3)采取积极的外汇风险管理策略,安排预防性储备货币。如果一国货币当局有很强的汇率预测能力,那么它可以根据无抛补利率平价(预期汇率变动率等于两国利率差)来安排预防性储备的币种结构。例如,若利率差大于高利率货币的预期贬值率,则持有高利率货币可增强储备资产的营利性;若利率差小于高利率货币的预期贬值率,则持有低利率货币有利于增强储备资产的营利性。[编辑]

5. 关于国际储备管理的说法有

题目:
关于国际储备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外汇储备是对基础货币的替代
B.国际储备越多越好
C.二级储备与高收益率储备在组合投资中存在替代关系
D.取得合理收入等商业性原则纳入了官方储备的管理原则
E.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用储备购买商品和劳务的代价
答案:
D,E

关于国际储备管理的说法有

6. 国际储备管理的国际储备充足性管理

20世纪末期以来的金融危机证明,国际储备的缺乏将使一国在外部冲击之下承担很高的调整成本。因此,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国际储备充足水平问题便显得更为突出。衡量国际储备充足程度的传统指标有国际储备相对进口水平的比率指标、国际储备相对货币总量的比率指标等。前者有直观的解释意义:在其他国际收支项目停止的情况下,一国应能在一定时期中维持当前进口水平。该指标注重经常项目的需要,因而特别适用于那些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触有限的国家。国际储备相对货币总量的比率指标通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的潜在资本外逃:在货币需求不稳定以及银行系统存在较大脆弱性的条件下,该指标相当有效;但在相反的情况下,该指标只是资本外逃的一个潜在信号,而并不能表明资本实际外逃。近年来,国际储备相对短期外债的比率指标引起了高度重视。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该比率越低,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0年公布了一个关于《外部脆弱性的外债与国际储备关联指标》的文件。该文件建议用国际储备相对短期外债的比率指标作为分析国际储备充分性的基准。此外,需要补充考虑的因素包括汇率制度、外债的货币定值、其他宏观基础因素(特别是经常项目赤字与实际汇率)、影响私人部门债务头寸的微观基础环境(例如没有资格的私人部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程度及其短期债务的比率、居民资本外逃的可能性或者居民、非居民持有衍生头寸的可能性)。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收到的反馈情况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支持从资本项目脆弱性角度关注国际储备的充足问题。显然,新的国际储备管理原则一方面对储备的充足性给予更为充分的关注,另一方面,储备所需覆盖的风险,也已从进出口、外债等狭窄的传统领域,转换到关注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和稳定性等更为宽广的范围上。

7. 我国如何管理国际储备

(一)完善相关经济税收政策,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在经常项目上转变长期顺差格局,实现收支平衡。一方面,通过出口税制的改革,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同时限制一些能耗型、污染型、资源型商品出口,改善我国产业结构,使对外贸易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国际竞争力提升转变。另一方面,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水平和减少非关税壁垒措施,加大先进技术设备与国内紧缺物资、原材料的进口;放宽居民企业的用汇自主权,便利其经济活动。
资本项目方面,过去20多年,我国累计引进直接投资约4800多亿美元,成为发展中国家成功利用外资的楷模。但单纯引进外资已经给我国的资源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目前应该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从鼓励外资流入、限制流出逐渐转向流入与流出平衡转变。具体来说,改变以引进外资多少来衡量官员政绩的传统观念;逐步取消外商直接投资在所得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其实行国民待遇;放松对资本流出的限制,鼓励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培植本国的跨国公司。 
(二)改变储备管理决策机制,构建双层次储备管理体系  储备管理应从国家战略利益来考虑,而不能单纯从央行资产负债表来考虑。英国、美国、日本等经济体的实践表明,由财政部决策的、央行执行的双层储备管理体系是国际储备管理的基础。  
(三)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首先要实现我国外汇储备货币的多元化。面对美元长期贬值的情势,而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的比重占到80%,远高于68%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面临的汇率风险很大,必须进行储备的币种结构调整。与美元弱势相比,欧元的国际地位则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欧元在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据欧盟统计,欧盟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四)增加黄金储备,保障金融安全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黄金的货币地位虽然被削弱了,但是当全球经济动荡的时候,黄金仍然是信用货币的真正对立面,持有黄金比持有任何国家的货币资产都安全。目前我国黄金储备仅占外汇储备的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3~5% 的一般标准。从保证国家金融安全的角度,我国应增加黄金储备的比例.有效降低外汇储备规模。  
(五)投资多样化,提高收益 
在巨额外汇储备下,外汇储备管理显得不那么规范;需要加快金融市场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更多地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进一步放宽外汇贷款条件,努力推进国内企业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界的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国内资本。 
(六)增加重要商品储备,保障国家经济稳定和安全  
为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储备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储备规模的适度和储备结构的优化.除了增加黄金储备数量和提高非美元货币储备份额,还有一些相关的配套措施可以并用,以取得综合效应。 
(七)将部分外汇储备向非货币化成长型储备转化 
为提高外汇储备的效益,可将部分超额的储备加以转化。现在普遍的观点是增加战略物资储备,但增加物资储备需要建设相应的配套设施并进行日常管理,其成本相当高。

我国如何管理国际储备

8. 我国国际储备的特点及管理方法有哪些

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也称“官方储备”或“自由储备”,是一国政府持有的,可以随时用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对外进行国际支付、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资产总额。
  
  特点
  
  1.外汇储备的统计口径作出重大调整。
  
  2.外汇储备在储备资产结构中所占比重较大。
  
  3.外汇储备在波动中呈递增趋势。
  
  4.国际储备主要来源于贸易顺差和直接投资项目顺差。
  
  管理
  
  1.中国国际储备的总量管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际储备濒临枯竭,严重不能满足经济运行对国际储备的需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国际储备一度减少,经过多年努力,目前中国国际储备总量超过日本,达到1.9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但国际储备也不宜过多。
  
  2.中国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
  
  中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管理需要坚持三个原则:
  
  (1)持储备货币多样化,以减少汇率变动可能带来的损失。
  
  (2)根据对外支付的需要确定该货币在储备货币中的比重。
  
  (3)随时根据外汇市场的汇率运动趋势调整储备货币的币种结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