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刚经中能领会到哪些佛理啊?

2024-05-20 04:49

1. 从金刚经中能领会到哪些佛理啊?

从《金刚经》一经看佛,佛理是认识论上的一次卓绝演绎,“空”论颇具代表,“空”意味着“破执”,破除头脑中的外界与自我固有的存在条件,从学理来分析,佛理把事物存在的条件看成事物的本质,而这个存在条件完全是在人头脑中的,破除头脑中旧觉后,空非空,有非有,善非善,恶非恶,尽除蒙蔽,原先纠结的迷惑的,现在释然了,不存在了。

比如,蚊子害虫该不该打?它也是一个生灵,该不该杀?在空论看来,本无害虫,是人心害念规定的害虫,但仍要驱赶,若以肉身喂蚊虫,也算有所执。有与空,并不靠外相,看不到外相的地方,并非没“有”,所以外相不可靠,基于外相判断也就不可靠,内相同样如此,心里所想并非有,心里不想并非无,这样一来处处都是破绽,所有外相都不是确定的,都是短暂的,都是如同泡影,认识到这个逻辑之后,空就自然来了,最终心如明镜得大自在,真正了然觉醒,然后要觉行合一,佛,就是觉与行的圆融合一者,这样一来,必在入世中得到“大光明”之果。

所以,佛,是认知层面的极致者,外部世界对自己已无法形成困扰,那么在入世中必然自在解脱。佛不是找有的东西,而是把”看似所有所无”的都去掉。
领会佛理,重在留意生活中点点滴滴,从中领悟空的精髓,然后去印证。

从金刚经中能领会到哪些佛理啊?

2. 《金刚经》如何修行才是真正菩萨

《金刚经》是佛的经典,也是佛法的核心。
        学佛成佛,简单而言,就是要通过“信、解、行、证”四个步骤、采用“六度波罗蜜”六种途径,经历过“戒、定、慧”三个层次的境界,最终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给你简介一下:
        1、信解行证:首先要有信仰,有愿意跟随佛祖的脚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导的方法去做的决心,这叫“信”,佛教也称之为“发菩提心”;然后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为你讲解佛法,即“解”;然后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叫“行”;最后从实践中验证所学是真实不虚的,这叫“证”;
        2、“六度波罗蜜”是修行的六种途径,简称“六度”,分别是: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用现代话来简单的理解就是:无私奉献(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规章制度(持戒)、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精进)、通过打坐来使自己的心摆脱情绪的控制(禅定),获得无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这代表了修行的三个层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诉我们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条规章制度(佛教称为“戒律”),女性僧人(我们常说的尼姑)则是348条,如果你不出家,在家里学佛,则只须遵守五条,即“持五戒”(看起来简单,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禅定”,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禅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离不开禅定!“慧”即“般若智慧”,因为“般若”一词,包含了六种不同的智慧,没法翻译,只能称其为“大智慧”。
        ——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修成正果,不过对于初入佛门的佛弟子而言,还是从“三皈五戒十善”学起,从孝顺父母开始吧!父母是我们修行路上的第一尊佛!

3. 如何理解《金刚经》?

金刚经的精髓四句话,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3,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的精髓特点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说,世间一切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你所见到的其实并不是你所见到的样子,因为你带来有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所以你见不到世间真实的样子。
当你去除一切分别时,心中没有任何我执和法执时,当你摘掉有色眼睛去看这个世界时,就能见到世界真实的样子。如来就是事物本来的样子,事物的真如实相,也可以理解为自性。金刚经告诉我们,如来是不可以用眼睛看到或声音求到的,如来是无形无相的。

如何理解《金刚经》?

4. 如何受持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

阿弥陀佛,随喜您的选择。
读诵佛经,受持不可思议。
应遵守仪轨为好。
这点,有些像储蓄。
首先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发心,为谁存?给自己,给家人,还是给所有众生。都是这一笔钱,但是给的对象不同,如有功德也是大不相同的,换个角度看众生则包括了前两个。
第二,存钱时要专心,尽量心无旁骛。
第三,存完钱记得锁保险库的门。也就是回向。将诵经所得的善业和功德回向所有众生。
简单说,这样三步供您参考。
衷祝您道业早成,如意吉祥。
阿弥陀佛!

5. 金刚经中,佛陀对于一切有为法如何观?

“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凡是有形有影的东西,都是虚无的。一切依靠因缘而生的法,都如梦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雾霭一样的不可琢磨,无常变幻。同时又如同闪电一样的快速变化。我们要无时不刻地这样看待这个世间的一切,不要执着它而被它束缚我们本来解脱自在的体性。
——出自《金刚经》(鸠摩罗什译)偈子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华严经》卷二十五载:“如实知一切有为法,虚伪诳诈,假住须臾,诳惑凡人”。

扩展资料: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
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又受密教影响,《金刚经》被附加密咒形成读诵仪轨。此外,民间还出现各种离奇的灵验感应录。般若经典《金刚经》被真常化、儒道化、迷信化之中,在中国特别的盛行起来。
参考资料:金刚经(佛典)_百度百科

金刚经中,佛陀对于一切有为法如何观?

6. 如何学习《金刚经》?

《金刚经》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5176字或5180字)。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此经共有六个译本:   一、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鸠摩罗什译;   二、南北朝时期北魏菩提留支译;   三、陈真谛译;以上三译并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四、隋达摩笈多译,名《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五、唐玄奘译,乃《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之第九会,名能断金刚分;摘出别行,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六、唐义净译,亦名《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金刚经》是般若系经典,全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金刚”是喻,指印度的金刚石(即钻石)。它最光明,最坚硬,也最珍贵。它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他最坚最利,而没有能破。所以用金刚石作为譬喻来形容般若。金刚是贵重的宝物,以譬喻实相般若是诸法中尊。它坚固不为一切所坏,来譬喻观照般若不被一切碍见所侵犯。金刚能裁玻璃,作用猛利,来譬喻文字般若能断众生种种疑惑。
“般若”者,即一切众生自心灵知性耳。因为诸佛即由般若而成就,所以称般若为诸佛之母,般若也即众生自心灵知之性。所以经中释尊说:《金刚经》“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如来所说这个法,是为发大乘心的菩萨所说的,是为发最上乘心的菩萨所说的,可见这个经是殊胜的。
“波罗蜜”是到彼岸,也可译为度无极。本经是般若是波罗蜜,故称般若波罗蜜,是可以解脱一切世间烦恼,修一世福德,从而教人成佛的无上经典。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后半部说法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金刚经》于公元前994年间(约当中国周穆王时期),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
金刚经属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般若部的经典之一,主要讲述大乘佛教的空性与慈悲精神。由于该经旨在论述成道境界,即无上正等正觉,在佛教中亦为“不可说境界”,故尽管经文篇幅短小,其文字结构仍然晦涩复杂。经文中强调“真理”本身的不合逻辑,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而无法透过文字和简单逻辑推理而得。由于其精神与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理念相契合,《金刚经》在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后的禅宗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影响也随之源远流长。

7. 佛:懂《金刚经》的请进……

我读大学时也很奇怪这一说法,甚至曾经象楼上的那几位朋友一样,认为是心里念,潜移默化自己的心灵,所以功德无量。后来领悟到:是嘴巴念,大声念,才有无量功德。大声念,一者表明自己真正信仰,所以无所畏惧(注意当时和现在的情况,念佛可能受到迫害,起码是嘲笑,这种可能性很大,所以你能大声念就是正信无畏);二者是对佛法的歌颂;三者,也是最关键的,是让别人听到、看到,是传播佛法!在释迦牟尼看来,最大的功德,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佛法的存在,了解到佛理的奥妙。你在大庭广众之下手持佛经大声念经,功德最大。而用宝物布施,功德其实小得可怜,为什么?因为你有这些宝物,你才会可能布施;如果你是穷人,你怎么布施?布施财物功德大的话,那岂不是富人太容易往生极乐,穷人永远受苦?这严重违背众生平等的最基本佛理。
当然,功德,不会简单地变成你的财富。福报,不是说你会发财,而是领悟更多的佛理佛法,获得心灵的更大自由,更接近于涅磐的境界。比尔·盖茨功德也不小,这不是因为他捐钱多,而是因为他有帮助他人的善念,而且他捐钱不是为了这为了那,比那些为了功德而功德的人,比那些为了福报而布施的人,更出于真心、诚意,因此功德实际上是相当大的。不是因为钱,而是因为心,因为诚,因为善。

佛:懂《金刚经》的请进……

8. 初学者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读《金刚经》?

分享本人一个阅读《金刚经》的心态。现世普存的《金刚经》版本,大致可以如下阅读:第一阶段,香炉赞、三净咒、奉请金刚护法,通过开篇的礼赞菩萨、念净身咒语,逐渐凝神静心,一心起至诚至信之念,诚心奉请金刚、菩萨护法;第二阶段:诸多的经前谒语、功德回向,这是布施传播《金刚经》的师傅,表明要正确的理解佛经的意思,并把这份功德回向给众生,读经者可随喜赞叹顶礼,有感者亦可起大雄大愿“我一定要学到真正的佛理”;第三阶段就是《金刚经》的正文,通过须菩提尊者与佛陀的反复问答,来阐明“如来义”。蔽人浅见,《金刚经》主要讲的是“诸相皆空”“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理微妙深奥,读经者可多读多思、渐悟渐空,《金刚经》不像《弥陀经》《药师经》《观世音菩萨品门第》等赞叹诸佛功德的经书,只读只念裨益不大,一定要理解。第四阶段是回向文等,类似于第二阶段,读经者可随喜赞叹,有感者亦可起心,要把经书功德回向给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