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讲讲标准石油和摩根财团是如何被拆分的。洛克菲勒和摩根的后人们现在怎么样

2024-05-01 00:49

1. 请讲讲标准石油和摩根财团是如何被拆分的。洛克菲勒和摩根的后人们现在怎么样

  标准石油公司后来成为美国政府反托拉斯的头号目标,1911年5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依据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标准石油公司是一个垄断机构,应予拆散。根据这一判决,标准石油帝国被拆分为约37家地区性石油公司。 标准石油公司被拆分后,原俄亥俄标准石油成为了现在英国石油公司的一部分;原印第安纳标准石油改名为阿莫科石油(Amoco),后来成为现在英国石油公司的一部分;原纽约标准石油改名为美孚石油(Mobil),现在是艾克森美孚公司的一部分;原新泽西标准石油改名为艾克森石油(Exxon),是现在艾克森美孚公司的一部分;原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改名为雪佛龙石油(Chevron),现在是雪佛龙德士古公司的一部分;原肯塔基标准石油被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并购,现在是雪佛龙德士古公司的一部分。
  中国有句老话,说“富不过三代”,但是洛克菲勒家族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了,依然如日中天、独“富”天下。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续写着辉煌的历史,约翰"D"洛克菲勒的后代们没有整天躲在房间里计划如何守住自己的财富,不让金钱落入别人口袋,而是积极的参与文化、卫生与慈善事业,怀着富有的负罪感将大量的资金用来建立各种基金,投资大学,医院,让整个社会分享他们的财富。   在今天的美国,要完全躲避这个家族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家族在过去150年的发展史就是整个美国历史的一个精确的缩影,并且已经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杰出代表,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关于洛克菲勒后人的现状可以参看网页http://baike.baidu.com/view/1366465.htm

请讲讲标准石油和摩根财团是如何被拆分的。洛克菲勒和摩根的后人们现在怎么样

2. 垄断公司被拆分后为什么就不能垄断了,不得其解

你理解错了,摩根财团并不是摩根的,控制权在他手里。
垄断也包括禁止同行业企业私下达成垄断协议,所以即使有你说的情况仍然是犯法的

3. 洛克菲勒的公司被拆分为几家 现在还有影响力的有那些?

  洛克菲勒
  约翰·洛克菲勒 (1839—1937年) 美国实业家、美孚石油公司创办人。出生在美国东北部一个小村,家境贫寒。幼年时,曾将别人送他的一对火鸡精心喂养成群,挑好的在集市上出售。12岁时积蓄了50美元,他把钱借给邻居,收取本息。在克利夫兰商业学校毕业后,曾任一运输公司会计,三年积蓄900美元。他未参加南北战争,却在战争中捞取了1.7万美元。他沉默寡言,把全部精力倾注在金钱上。23岁时,他到了钻出美国第一口油井的石油城,经实地考察,决定从事风险不大、不会亏本的炼油业。第二年与他人合资7万美元在克利夫兰建立了一家大炼油厂,采用可提炼出优质油的新技术,把竞争者远远抛在后面,获利100%。1870年,他把两座炼油厂和石油输出商行合并,创建俄亥俄美孚石油公司。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吞并了该地区20多家炼油厂,控制该州90%炼油业、全部主要输油管及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全部油车。又接管新泽西一铁路公司的终点设施,迫使纽约、匹兹堡、费城的石油资本家纷纷拜倒在其脚下。接着,为控制全国石油工业,他操纵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和伊利公司同宾夕法尼亚公司开展铁路运费方面的竞争。结果,在8年内,美孚石油公司炼油能力从占全美4%猛增到95%。美孚公司几乎控制了美国全部工业和几条大铁路干线。1882年,它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后来,洛克菲勒财团又形成由花旗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等四家大银行和三家保险公司组成的金融核心机构,这七大企业控制全国银行资产的12%和全国保险业资产的26%,洛氏家族通过它们影响工业企业决策。洛克菲勒财团创办基金会,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和其他社会团体赠款,扩大影响和势力。洛克菲勒财团还指派亲信人物担任政府要职,如曾任国务卿的杜勒斯、腊斯克都担任过洛氏基金会董事长的职务;基辛格出任国务卿之前,曾担任纳尔逊·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之孙)的外交政策私人顾问。该家族的成员也活跃于政治舞台,左右内政和外交政策,如纳尔逊·洛克菲勒就曾担任1974—1977年美国副总统。

  约翰.D.洛克菲勒是现代商业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

  一方面,他创建的标准石油公司,在巅峰时期曾垄断全美80%的炼油工业和90%的油管生意。另一方面,洛克菲勒笃信基督教,以他名字命名的基金会,秉承“在全世界造福人类”的宗旨,捐款总额高达5亿美元。
  这种看似相互冲突的精神状态,使洛克菲勒的创业史在美国早期富豪中颇具代表性:异常冷静、精明,富有远见,凭借独有的魄力和手段,一步步建立起庞大商业帝国。洛克菲勒说:“如果把我剥得一文不名丢在沙漠的中央,只要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

  16岁的洛克菲勒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干货店当职员,每星期赚5美元。19岁,他下海经商,倒卖谷物和肉类。从这时起,洛克菲勒将每一笔收支记录在册,甚至不漏掉一个便士的慈善捐款。经过三年积累,22岁的洛克菲勒进入石油业,并于1870年创建标准石油公司。

  此时,洛克菲勒已不满足这种储蓄式的创富速度,1882年,他开创了史无前例的联合事业——托拉斯。这个极易聚集财富的结构使标准石油两年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石油集团企业。洛克菲勒成了蜚声海内外的“石油大王”。标准石油公司最后定名为美孚石油公司。1910年,洛克菲勒的财富已达10亿美元。好景不长,第二年美国最高法院便裁定解散托拉斯。

  尽管巨大财富引起社会的警惕,洛克菲勒本人却还是那个虔诚的基督徒,严格遵循浸礼会的教条生活——不得喝酒、抽烟,甚至跳舞。与一般意义上的富翁习性不同,洛克菲勒对购买法国庄园或苏格兰城堡无甚兴趣,也不屑于购买艺术品、游艇或中世纪韵味的西服,一生沉溺的爱好只有骑马。

  1897年,从标准石油公司退休后,洛克菲勒专注于慈善事业。中国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其海外投资中独占鳌头。众所周知的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一项事业;鲜为人知的是,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洛克菲勒基金会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不过,作为在中国最具知名度的老牌美国资本家,洛克菲勒这个名字一度成为资本主义劣根性的代名词。在改革开放之初,他所代表的美国个人创富史在中国媒体的描述中得以展现,并循序渐进地辅助了中国新一代财富观的形成:在社会生活中,财富以及合法创造财富的能力理应获得正当的尊重。
  如果约翰·D·洛克菲勒(1839~1937)还在世,他的身价折合成今天的美元约有2000亿—根据2003年的《福布斯》亿万富翁排行榜,当时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身价为407亿美元。漫步纽约街头,你随处可以体味洛克菲勒家族过往的辉煌:摩根大通银行、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基金会、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生命科学领域位居世界前列的洛克菲勒大学。甚至青霉素能够普及成为一种通用药品,也同洛克菲勒及其家族大有渊源。老洛克菲勒的遗产依然支配着世界石油产业,他本人也堪称今天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西方石油工业的人格化象征。

  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第一口油井—德雷克油井获得了商业性成功,标志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始—当时石油最重要的用途是提炼煤油,供照明之用。1870年,洛克菲勒创办了美孚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Co.)。很快,他就凭借毫不手软地挤压、吞并对手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到他38岁时,洛克菲勒已经控制了美国炼油业的90%,并大幅度降低了石油产品的价格:在洛克菲勒时期,汽油价格从每加仑88美分下降到5美分。

  1911年5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判决,依据1890年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美孚石油公司是一个垄断机构,应予拆散。根据这一判决,美孚石油帝国被拆分为约37家地区性石油公司。然而尽管有最高法院的判决、尽管媒体此前早已将洛克菲勒定性为“邪恶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垄断资本家,投资者依然热衷地追捧这些“婴儿美孚”的股票,使得拆分后的众多公司的股票市值合起来远远超过原来美孚公司的市值,洛克菲勒家族的财产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比从前更多了。

  洛克菲勒创建的石油帝国及其继承公司—埃克森(Exxon)、美孚(Mobil)、雪佛龙(Chevron),连同起家于德州的德士古(Texaco)、海湾(Gulf),英国石油公司(BP)和英荷皇家壳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并称“石油7姐妹”,成为世界上最大的7家跨国石油公司。1999年埃克森同美孚合并,2001年雪佛龙同德士古合并,此前海湾在1980、1990年代将其资产售予雪佛龙和英国石油公司。今天,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英国石油、壳牌和法国的Total是世界最大的5个石油公司。

  当约翰·D·洛克菲勒在1910年发现自己名下的财富已经达到近10亿美元时,他开始考虑如何运用这笔财富。由于他对购买法国庄园或苏格兰城堡没有兴趣,又不屑于购买艺术品、游艇或中世纪韵味的西服以及所有富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东西,他就把自己收入中的很大部分投资于煤矿、铁路、保险公司、银行和各种类型的生产企业,其中最出名的是铁矿生意。

  对于中国人来说,“富不过3代”似乎是铁一样的定律,然而洛克菲勒家族从发迹至今已经绵延6代,仍未现颓废和没落的迹象。这与他们的财富观念和从小对子女的教育息息相关。他们的家族崇尚节俭并热衷创造财富。这两点从洛克菲勒家族的中兴之主劳伦斯·洛克菲勒的一生中体现得尤其充分。

  2004年7月11日,坐拥亿万家财、在美国叱咤风云的劳伦斯·洛克菲勒在睡梦中与世长辞,享年94岁。这位洛克菲勒家族的第3代传人,尽管含着金钥匙出生,却绝不是一位纨绔子弟,他在有生之年不仅开了风险投资的先河,还为美国的环保及慈善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老约翰·D·洛克菲勒惟一的儿子和继承人是小约翰·D·洛克菲勒。小约翰·D·洛克菲勒共有6个子女,姐姐芭布斯最大,其他都是男孩,从大到小分别是约翰、纳尔逊、劳伦斯、温斯罗普和大卫。劳伦斯·洛克菲勒1910年5月26日生于纽约。童年时期,劳伦斯与年长他两岁的纳尔逊关系最亲密,他们曾一同饲养兔子然后卖给科学实验室换取零用钱。这样的事情听起来似乎很难和富可敌国的洛克菲勒家族联系起来,但事实的确如此。洛克菲勒家族的子孙之所以能获得日后非凡的成就,和他们自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环宠坏,不管是老约翰洛克菲勒还是小约翰洛克菲勒,在教子方面相当花心思,并有一套祖传教育计划。父亲鼓励劳伦斯等孩子做家务挣钱:逮到走廊上的苍蝇,每100只奖一角钱;捉住阁楼上的耗子每只5分,背柴禾、劈柴禾也有价钱。劳伦斯和哥哥纳尔逊,分别在7岁和9岁时取得了擦全家皮鞋的特许权,每双皮鞋2分,长筒靴每双1角。

  劳伦斯的中学时代是在林肯中学度过的,这所中学以其“实践出真知”的教学理论而闻名,劳伦斯在摄影、旅游以及探险等方面的兴趣得到了鼓励及发展。劳伦斯和他的几个哥哥姐姐,尽管出生在美国最富有的家庭,但一直都保持着勤俭的美德,这得益于他们的家庭环境。小约翰洛克菲勒一直像父亲那样,定期翻阅孩子的账本,检查他们的支出。作为浸礼会教友,洛克菲勒家族抵制跳舞和酗酒,因此在他们的家里看不见富人豪宅里常有的舞厅和酒吧。虔诚的宗教信仰,令洛克菲勒家族在优越的生活中依然保持节约。

  老约翰洛克菲勒曾说,赚钱的能力是上帝赐给洛克菲勒家族的一份礼物。劳伦斯从祖父那里继承了赚钱的天赋,他的名下拥有15亿美元的资产,在《福布斯》全球587位亿万富翁中排名第377位。1937年,劳伦斯继承了祖父买下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从华尔街踏上创业之路,开了美国风险投资的先河。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购入更多的蓝筹股,而是开始投资并协助新成立的企业创业。他的第一次尝试非常偶然。当时,他和新婚妻子预备定制几件家具。当他看到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曲木家具照片时,预感到这些家具会成为现代家居的理想选择,于是订下订单购买了一批,在纽约开了一家专卖店。尽管许多人曾对生意前景表示怀疑,但结果家具十分抢手,直到1940年货源因芬兰冬季战争受到影响,生意才被迫中断。劳伦斯的第二桩买卖则更有影响力。他结识了一战飞行员埃迪·瑞肯贝克,认为瑞肯贝克关于商业空运即将兴起的看法很有见地。于是,1938年,他资助瑞肯贝克成立了东方航空,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而东方航空也成为战后盈利最多的航空公司。此外,他在1939年投资的麦道航空公司也成为军用航空器的主要供货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冻结生意,进入海军服役,军阶至少校。战争结束后,他重返商场,继续寻找新创立的企业进行投资。1959年《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特别指出劳伦斯在“风险资本”这一新领域所作的贡献,从而确立了他“风险投资之父”的地位。劳伦斯联合洛克菲勒家族其他成员以及包括现代艺术馆在内的一些机构成立了专事风险投资的凡洛克风险投资公司。截至1996年,他们共投资221家处于起步阶段的公司,这些公司在得到投资后都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数十年的从商经验,令他相信保持头脑灵活、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因此他很乐于接受新事物,引入新概念,推动创业投资基金,发展高科技和其他新兴行业,包括投资苹果电脑和全美最大的芯片公司英特尔集团。

  从J·D·洛克菲勒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10亿富翁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洛克菲勒家族,仍在续写着辉煌的历史,他们没有整天躲在房间里计划如何守住自己的财富,不让金钱落入别人口袋,而是积极的参与文化、卫生与慈善事业,怀着富有的负罪感将大量的资金用来建立各种基金,投资大学,医院,让整个社会分享他们的财富。在今天的美国,要完全躲避这个家族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家族在过去150年的发展史就是整个美国历史的一个精确的缩影,并且已经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杰出代表。

洛克菲勒的公司被拆分为几家 现在还有影响力的有那些?

4. 美国十大财团真的控制了整个美国吗?他们之间内部究竟有什么关系啊?

一直以来,当我们谈起美国的政治生态时,“金钱政治”、“美国政府服务于大财团”之类言论的出现频率可谓极高。

那么,美国大财团和美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01
在我个人看来,讨论这个问题前,大家必须先搞清一点,那就是……美国大财团跟政府之间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之间的关系亦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总的说来,美国大财团跟政府之间的关系演变,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互相扶持发展。
对美国历史有所了解的网友想必都清楚,在美国没有正式建立前,他不过是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
而英国对殖民地的剥削和压榨,从来都不手软。
这种背景下,最初那批在北美起家的新兴资产阶级无疑很难发展壮大。而随着矛盾越来越激化,北美殖民地的新兴资产阶级自然不愿坐以待毙。
以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为例。

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向北美倾销茶叶,并且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
由于东印度公司输入的茶叶价格较“私茶”便宜了百分之五十,这导致很多北美走私商人和本地茶园农场主再也无法生存。
对于英国的霸道行径,殖民地那些新兴资产阶级心里的憋屈和愤怒可想而知。
要知道,英国今天可以倾销茶叶,明天就可以如法炮制倾销别的商品。如果按照这个套路发展下去,北美新兴资产阶级想要发展壮大,那就是白日做梦!
所以我们看到了,当“独立战争”爆发后,北美的新兴资产阶级报以了极大的热情。

毫不夸张的说,美国能够成功建立,并在此后扛住了英国的反扑,他们的贡献和支持乃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随着美国建立,美国的本土资产阶级,很快便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第二阶段:激烈碰撞。
如果说建国之初,美国的新兴资产阶级还只能算是“小不点”,那么百余年后,不断发展壮大的他们已然变成了真正的“怪物”,而这个“怪物”的名字,就叫……托拉斯!(英文trust的音译,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

这些托拉斯大财团的出现,对美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伤害非常大。
原因很简单,大财团的出现,让美国的新兴中小企业根本无力竞争,他们只有被兼并和破产两种结局。
1901年,通过大规模兼并,美国钢铁公司正式成立。它是美国第一家“十亿美元公司”,不仅控制着700多家企业,更是垄断了全国钢铁生产,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
同一时期,依旧是通过兼并,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正式诞生。20世纪初,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控制的财富,更是达到了美国全民总财富的1/3左右。
诸如此类的托拉斯还有很多,比如同期的美国铁路公司、标准石油公司等等。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面对这些庞然大物,那些新兴中小企业怎么可能出头?而一个失去了竞争氛围的商业大环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另外,这些垄断财团并非“国有资本”,而是如假包换的“私人财团”。所以,通过垄断抬高价格,以追求更多利润乃是他们的首要目标。
而因为不是“国有资本”,政府无权对他们进行干预,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普通百姓和中小资产阶级的不满,进而令社会的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受此影响,以“反贪腐”、“反垄断”,“呼吁改革”为主要特征的进步主义运动和思潮随之开始兴起。
面对这种情形,美国政府显然无法坐视不理。
于是,以1890年出台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为标志,美国政府跟本国托拉斯的矛盾正式公开化。

此后,从1904年到1921年,美国前后三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伍德罗·威尔逊,分别在任内针对那些大财团,提起了44起、90起、80起托斯拉分拆案。打压力度之大,堪称前所未有!
这一时期,众多美国大财团遭到分拆,比如前面提到的美国铁路公司,以及标准石油公司。
另外,这一时期之所以会被称为“激烈碰撞”,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首开了美国总统被刺杀,且死亡的先例。(在林肯之前,安德鲁·杰克逊亦曾遭到刺杀,但并未死亡)
对于林肯被刺杀一事,美国国内不乏“阴谋论”解释。
扫描海报二维码,抢先收听最精准的国际局势分析

 
02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金融财团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开始不断逼迫北方政府。
对此,林肯曾有这样一番自白:“他们快把我逼疯了——我现在的处境比圣保罗都要难受。他处于两面夹击,而我则深陷20人的重围,他们是银行家和融资者。”
虽然林肯最终选择了让步,但与此同时,他亦做出了一个大胆尝试——建立国有银行,并通过国有银行发现新的货币(大陆币,也称林肯绿币),进而规避向金融财团大规模借贷。
而林肯被刺杀,之所以会被认为是阴谋,就在于此前被刺杀的那位杰克逊总统,同样对金融财团充满了反感。

当年,杰克逊曾这样警告美国未来的后代们:“如果美国人民被银行以这样或那样的存在形式所蒙蔽,那么它无所顾忌地控制政府并带来无尽的苦难就是美国人民面临的可以预见的命运。”(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这句话曾被反复提及,不得不说,真的很讽刺)
不过,“阴谋论”之所以能走上前台,并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却是源于杰克逊和林肯的一位后辈。
相信大家已经猜出他是谁了。
没错,他就是美国前总统肯尼迪!

而肯尼迪在遇刺前,刚刚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11110号总统令(执行utive Order)。如果该法案被贯彻执行,那么美国政府将从美联储手中夺回货币发行权!
换言之,肯尼迪跟当年的林肯,本质上在做同一件事。
两位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总统,全都因为同一件事而不明不白遇刺身亡,这种“巧合”怎么可能不被人关注和怀疑?
第三阶段:融合(绑架)
面对政府的打压,托拉斯们自然不会无动于衷。
行刺总统?风险太大,不到万不得已,托拉斯们不会行此下策,所以这注定是不能轻易使用的“非常规手段”。
施压政府?显然同样不成,要知道,没有政府遮风挡雨,他们就算财富再多,那也不过是别人眼里的“肥肉”罢了。
通过运作,把自己扶持的政治人物推上前台?这种做法虽然可行,但仍然存在着风险,毕竟,当人民的不满发酵到极致时,政府必然还会有所行动,到时,就算是自己扶持起来的代言人,亦难保不会拿自己开刀。
所以,对那些大财团来说,最好的应对方案,就是跟国家实现深度融合(绑架),如此一来,只要政府敢向他们动刀子,毁掉的就将是美国!投鼠忌器下,他们自然可以高枕无忧。
而这种融合(绑架)的标志性事件,就是美联储的建立。

1910年11月,美国佐治亚州杰基尔岛(Jekyll Island),迎来了一群神秘访客。
他们异常低调,不仅全程避开新闻记者,甚至有人为参加此次秘密会谈用了假名。直到1913年美联储成立后,这次事关美联储成立的秘密会面才被曝光,而其参加者,不乏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的高层,以及两大家族的心腹。
虽说美联储幕后的真正股东到底是谁,哪怕时至今日都没有定论,但不难看出,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必然是美联储成立的受益者。
此后,随着一战和二战的爆发,美国的托拉斯组织纷纷从金融、军事、能源等领域入手,进而跟国家实现了高度融合(绑架),并最终形成了十大财团,即洛克菲勒财团、摩根财团、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杜邦财团、波士顿财团、梅隆财团、克利夫兰财团、芝加哥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得克萨斯财团。

虽说这十大财团后来又发生了些许变化,比如因为新的合并而更改了名字,但毫无疑问,这十大财团已然通过跟国家的融合(绑架),实现了真正的“与国同休”。
那么,这些大财团跟国家融合(绑架)后,对美国来说,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来看。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种“融合”(绑架),确实对美国有一定好处。
众所周知,美国的大财团中,很多都有犹太人背景,而犹太资本,向来都被认为是“最不稳定的炸弹”。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并不复杂。说白了,犹太人由于特殊的文化传承,对寄居的国度一向缺乏归属感和忠诚度。所以,当国家陷入危机,需要大家同心协力时,犹太商人中,却是不乏“事不关已”,利用危机大发特发国难财的没节操例子。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寄居国家陷入了困境,犹太商人马上就会毫不留恋的离开,然后去寻找新的“宿主”。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面对这样的“白眼狼资本”,哪个国家能受得了他们折腾?
而美国大财团和国家的融合(绑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以利益为纽带,为这类“白眼狼资本”带上了枷锁,进而让他们无法肆无忌惮的祸害美国!相反,为了保住跟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美国,这些“白眼狼资本”不仅不会使劲折腾美国,更会通过折腾别人,以及薅别人的羊毛,来为美国输血续命。如此一来,美国自然能长期保持繁荣。
另外,虽然美国通过立法,对托拉斯在国内的扩张进行了限制,但在海外市场的扩张过程中,美国政府不仅没有此类限制,反而最大限度的鼓励他们形成更大的托拉斯。
比如欧佩克的成立。

当年,如果不是美欧石油财团所形成的托拉斯太过霸道,并对其他产油国剥削压榨太甚,众多非欧美产油国,又怎会成立欧佩克这样的类托拉斯组织,以实现“以毒攻毒”?
由此可见,大财团和国家的融合(绑架),对美国来说依旧有着积极意义,美国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异军突起,并且保持长期繁荣,这种结合功不可没!
其次,这种融合(绑架)虽然有好处,但坏处更大!
对于这点,其实不难理解。试问,如果托拉斯的存在,真的没有太大坏处,美国的政治先贤们,又怎会对他们狠狠打压呢?
事实上,当托拉斯跟国家实现融合(绑架)后,其给美国带来的危害已然逐渐显露,并一步步将美国逼到了悬崖边上。
去工业化给美国带来的困境,相信大多数网友都心知肚明。
但很多网友恐怕并不清楚,美国之所以会去工业化,从根源上说,就是这种结合给害的。
从德国一直保有制造业优势这点可以看出,就算是发达国家,亦不是保不住自己的制造业。换言之,只要调控政策得当,就算人力成本激增,美国照样能保有自己的“世界工厂”头衔。
可问题在于,当时的美国根本没法进行政策调控。
说起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要知道,想要保住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就必须对能过度投机的金融证券、地产等行业进行监管和限制。如若不然,就算政府出台再多的扶持政策,也阻挡不了搞实业的,改行去搞投机。
而美国的十大财团,所涉及的领域恰恰涵盖了这些应该被监管和限制的领域。
很显然,美国当时想要保住自己的制造业,不是没有办法,但必须对部分跟国家实现了融合(绑架)的大财团开刀。
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伴随着美国的去工业化浪潮,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属于金融资本的投机盛宴,直到2008年,这场投机游戏再也玩不下去了,美国政府才不得不站出来收拾烂摊子。

03
所以,别看特朗普把“重铸制造业”喊的震天响,但想要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金融大财团跟国家的融合(绑架)关系,决定了美国的大多数中小制造业企业,注定要沦为华尔街的猎物,如今没开宰,只是因为长的还不够肥!
除此之外,军工大财团跟国家的融合(绑架),亦决定了美国注定是一个喜欢挑动地区紧张局势,并热衷于穷兵黩武的国家,因为只有这样,美国的军火生意才能始终保持兴旺。
而美国人民得到的,除了对恐怖袭击的无限担忧外,还有无数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却是因战争带来的创伤而支离破碎。
看到这,有些网友想必要问了:“既然跟国家融合(绑架)有这么大害处,美国政府为何还会同意,难道那些政治人物的脑袋全都让驴踢了不成?”
让驴踢自然是不可能的,但让钱砸晕,却是大有可能!
众所周知,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掮客文化”一直存在。

地处白宫北面的K街是华盛顿的著名游说业中心,虽然看上去普普通通,但由于数万名说客在此云集,这里又被称为美国的“第四权力”中心。英国《观察家报》曾称其为“世界上最腐败的地方之一”。
上世纪90年代,前国会议员、“反游说英雄”迪克·齐默,曾试图推动一项限制游说的“旋转门法案”,但最终遭到否决。后来,齐默干脆离开政坛,自己也成了一名说客。
事实上,在美国政坛,权钱“旋转门”这种系统性腐败,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美国政治圈人物更是对这样的资本操纵与利益交换习以为常,甚至不把这看作是腐败。
很多政府高官在离职后,要么专门从事游说活动,要么去某个大企业担任高管,诸如此类情形在美国可谓是司空见惯。
前总统克林顿的国防部长科恩离职两天后就创立了所谓的“咨询公司”,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塞缪尔·伯杰、前白宫办公厅主任托马斯·麦克拉蒂等也是有样学样。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在这种权钱交易盛行的大背景下,大财团想要影响某些政策的制定和走向,又怎么可能太难?

以美联储的建立为例。
1912年,为建立美联储,纳尔逊·奥尔德里奇向国会提出了“奥尔德里奇提案”(Aldrich Bill),但该提案并未获得通过。
1913年6月,民主党众议员卡特·格拉斯(Carter Glass)和参议员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再度提交了虽然重新编排,但却换汤不换药的“格拉斯欧文提案”(Glass-Owen Bill),并最终于1913年圣诞节前获得通过。
由此可见,同一部法案,只要运作得当,大财团完全可以从美国政府身上找到突破口,进而让自己的意志得到贯彻!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金钱政治”一说是没有错的,但“美国政府服务于大财团”这点,却是有些言过其实。事实上,如今美国大财团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更多是一种利益交换,大家的地位依旧是平等的。只要政治人物坚决不买账,比如特朗普这样的“老顽固”,大财团也无可奈何。

但是,正像我在文章开头所讲,美国大财团和政府的关系,会随时间不断演变。
在我看来,如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第四阶段”,那么“美国政府从属于大财团,并服务于大财团”这点,很可能会在将来变成现实。
大家不要觉得这不可能。
在奥巴马力推的那版TPP协议中,“超主权仲裁条款”已然出现。简而言之,只要签署了该协议,本国法律,哪怕是宪法被国际资本认为不合理,并申请了仲裁,到时,一旦该国输掉仲裁,又不愿退出TPP,那就只有修改本国法律一条路可走!
由此可见,凌驾于政府权利之上,就是现阶段某些超级大财团内心深处的渴望。而一旦这个口子开了,谁能保证美国的那些大财团,不会将其用在美国政府身上呢?

 
撤军叙利亚,美政府停摆,都将特朗普与其他利益集团的矛盾斗争与博弈摆在了台面上,最后结局是强制独断的特朗普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可见美国利益集团在幕后对总统施政的巨大影响力。那么,白宫内斗到底有多残酷,特朗普究竟能多大程度上掌控美国?特别的,美国各派如何看待中国,鹰派对正在进行的中美磋商会有哪些影响?
资料来源:网页链接

5. JP摩根、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三者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三家公司分别是做什么的?

摩根大通和J.P.摩根公司其实是一家公司,由大通银行、J.P.摩根公司及富林明集团在2000年完成合并成立;而摩根士丹利是从J.P.摩根公司中分离出去的公司,现在是两家独立的公司。
原是JP摩根公司中的投资部门,1933年美国经历了大萧条,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公司同时提供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服务,JP摩根于 1935年决定维持原有的商业银行业务, 而部分高级合伙人和职员退出公司,成立摩根士丹利证券公司。
1. J.P.摩根
J.P.摩根公司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一家综合性金融公司,主要提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其他各种金融服务。
2.摩根士丹利
是一家成立于美国纽约的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提供包括证券、资产管理、企业合并重组和信用卡等多种金融服务。
3.摩根大通
摩根大通是一家跨国金融服务机构及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业务遍及60多个国家,包括投资银行、金融交易处理、投资管理、商业金融服务、个人银行业务等。摩根大通是2000年由大通曼哈顿银行及J.P.摩根公司合并而成,并分别收购芝加哥第一银行和贝尔斯登银行和华盛顿互惠银行。

扩展资料:
J.P.摩根公司是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的一家综合性金融公司,主要提供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其他各种金融服务。
公司的资产规模名列著名财经杂志《财富》美国前 500 家大企业的前20位,而且是全球金融机构中信用评级最高的公司之一,J.P.摩根公司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子公司纽约摩根担保信托公司是美国惟一获得AAA信用评级的商业银行。
摩根士丹利,财经界俗称“大摩”,是一家成立于美国纽约的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提供包括证券、资产管理、企业合并重组和信用卡等多种金融服务,目前在全球27个国家的600多个城市有代表处,雇员总数达5万多人。
2017年6月7日,2017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发布,摩根士丹利排名第76位。2018年7月19日,《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发布,摩根士丹利位列249位。
摩根士丹利原是JP摩根大通公司中的投资部门,1933年美国经历了大萧条,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禁止公司同时提供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服务,摩根士丹利于是作为一家投资银行于1935年9月5日在纽约成立,而JP摩根则转为一家纯商业银行。
摩根大通于2000年由大通曼哈顿银行及J.P.摩根公司合并而成,并分别收购芝加哥第一银行和贝尔斯登银行和华盛顿互惠银行。摩根大通是一家跨国金融服务机构及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业务遍及60多个国家,包括投资银行、金融交易处理、投资管理、商业金融服务、个人银行业务等。
参考资料:J.P.摩根公司-百度百科
摩根士丹利-百度百科
摩根大通-百度百科

JP摩根、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三者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三家公司分别是做什么的?

6. 美国有哪些企业因为垄断而被拆分?

没有拆分,微软后来庭外和解了。垄断本身不是不可以,反垄断的根本目的就是垄断不能用于打击竞争对手为自身谋取利益。如果垄断企业,比如垄断国企可以做到高效透明的监督,完全为消费者谋求福利而不是为自己谋取利益,那垄断是可以允许的。

7. 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和拆分上市三者的关系?

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和拆分上市关系就是:均属于收缩型资本运营模式。
在上市公司经营过程中,随着经营战略和市场条件的变化,会出现一些子公司、业务板块发展强劲、内在价值突出。
或者出现一些不适合上市公司长期经营战略、没有成长潜力或影响企业整体业务发展的子公司、业务板块。
在此背景下,为了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促进子公司、业务板块更好发展,更好地规避风险,使上市公司更具有竞争力,上市公司会采取分立、分拆、资产剥离等资本运作方式,促进整体价值提升。
相关上市公司采用了分立、分拆、资产剥离的资本运作方式以后,对上市公司整体战略实施、市值管理、业务发展等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值得借鉴和学习。

扩展资料:
收缩性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企业扩张与收缩,犹如发动机里活塞的运动,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扩张引起收缩。任何形式的购并都有一个“度”,当并购扩张超过这个“度”时,便会导致规模不经济,平均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企业绩效降低。
收缩就是在这种扩张超过了一定“度”的情况下,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而产生的。
收缩是扩张的基础,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扩张。为了追求El后更大规模的扩张,企业有时必须以退为进,先“消肿”,剥离与企业发展战略不相容的某些业务或部门,然后轻装上阵。
扩张势头可能更猛。因此,不仅以并购为主要内容的扩张性资本运营可以使企业得到发展,而且以剥离为主要内容的收缩性资本运营也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收缩性资本运营

资产剥离、公司分立和拆分上市三者的关系?

8. 微软为什么没有因《反垄断法》被美国政府强行拆分?

微软的垄断不同于传统的垄断,它属于自然的垄断,与传统的垄断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是非曲折很复杂,微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它提前创立了行业标准。。
这个年代掌握标准就掌握了世界啊 ,防止垄断的根本目的还是在让消费者受益,如果强行把微软拆了消费者不受益还吃大亏 ,微软垄断案已沸沸扬扬闹腾了两年多,其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己见,难以形成公论。
其争论的焦点有三:
一、微软的垄断是自由竞争以及技术与经营管理创新的结果,政府的处罚违背了自由竞争的原则并且是在打击创新。
二、政府分割微软公司的举动不折不扣是对财产权的严重侵犯。
三、微软的垄断也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消费者的愿望与权利不能被忽视。这些看法都有道理,符合自由主义的原则,不能直接驳斥。

扩展资料:
取缔垄断行径、贸易限制和那些旨在抬高价格或取消竞争的厂商勾结行为的各种法律。
托拉斯是一种资本主义垄断组织形式。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了垄断某些商品的产销,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组成的大垄断企业。比辛迪加更加高级、更加发达。英语trust的音译,原意为托管财产所有权。
托拉斯的垄断组织形式可分为两种:
①以金融控制为基础的托拉斯。参加的企业形式上保持独立性,实际上从属于掌管托拉斯股票控制额的总公司,这种总公司是一种持股公司,通过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控制额对它们进行金融控制。
②以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完全合并为基础的托拉斯。这种托拉斯所从属的总公司是一种业务公司,直接经营产销业务。在总公司下按产品类别或工序、工艺设立若干分公司来管理。
托拉斯最早于1882年在美国产生,后来达到迅速得到发展,并在美国的工业部门中占居了支配地位,美国被称为“托拉斯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托拉斯在西欧各国也有了迅速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反托拉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