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名将为何只有汤和得以善终?

2024-05-17 09:24

1. 明朝的开国名将为何只有汤和得以善终?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开国元勋,在各个朝代,一般没有好下场,除非遇到一个非常开明的君主。
为什么明代开国元勋中只有汤和得以善终,就连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也难逃一死呢?
我认为包括以下两点:
一、因为朱元璋多疑
朱元璋的多疑是他本性决定的。他是由农民一步步起来的,由农民一步步走到皇帝这个位置的,历史上只有刘邦和朱元璋,刘邦能够知人善用,而朱元璋在生性多疑方面尤甚。这导致了开国以后,那些立过赫赫战功的开国将领,不是被杀的被杀,被流放的被流放,被毒死的被毒死。

二、这跟汤和所作所为也是分不开的
汤和生性谦敏,懂得见素抱朴。我们来看一下,他是如何一步步由普通草民逐步到陪朱元璋收复天下,最后终得善终的过程,就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和智慧了。查证史料,我们发现当年介绍朱元璋加入义军的正是汤和,可以看得出他在识人方面独具眼光;而在陪朱元璋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他能够忠心耿耿,这在每个领导人眼里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品质;而在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汤和能够不像兰玉那样居高自傲,而是激流勇进,自动交出兵权,这也让朱元璋放下心来,认为汤河是一个没有异心的人。汤河的所要所为,让他活到了70岁,成为明代历史上唯一一个能够得以善终的开国元勋。

明朝的开国名将为何只有汤和得以善终?

2. 明初开国功臣几乎全军覆没,汤和为何得以善终呢?

公年1394年某一天,已过古稀之年的朱元璋忽然十分想念汤和,便专业派人召汤和进宫。那时候汤和病况十分严重,连站起都要人扶着,只有乘车前往晋见。朱元璋看到汤和之后,用手抚摸着他,还聊到小时候的事情,汤和因为无法讲话,只有不断地叩首。

汤和与朱元璋老乡里。郭子兴举兵早些年,汤和便已投入其中。朱元璋也很早以前进入郭子兴团队,且影响力上升迅速。汤和不因为资质为老不尊,反而是能遵守礼数。老乡之谊和早年的相处历经都让汤和在朱元璋心里留下深刻的好的印象。这保障了汤和在朱元璋即位之时不会受到猜忌。但洪武年间功高如傅友德,亲密无间如李善长,贵宠如宋濂都死于非命,由此可见汤和的性格才算是使其安享晚年至关重要的原因。
实际上,汤和的性格本来存有缺点,史料记载汤和“沉敏多智数,颇具酒过”。汤和守常州时曾醉怨朱元璋,这事朱元璋一直难以释怀。但汤和除这事外,和朱元璋再无磨擦,且汤和在行动上从没主要表现过对明代和皇帝的出轨行为不尊。不论是早些年甘居朱元璋下,或是后来不辞劳苦,汤和均遵守臣礼。
晚年的汤和也是“益为恭慎”,他解散了一百多妾室,所得的赐予基本分赠给下属,对早年的亲朋好友父老乡亲一律激情待之。最关键的是她在明代大局意识稳定后主动提出离休,在外面从来不讨论国家大事。汤和表现出的是一个用心辅君、无意名震、倦恋故乡又态度端正的老实人品牌形象,这让朱元璋很温馨。

最终,怎样融合汤和的本身境遇对待“功高盖主”的现象。明朝初期的重要文武官将领有一大半是淮西人,都和汤和有老乡之谊,更兼汤和入住早,其影响力之高是毋庸赘言的。并且,汤和的军事能力是有足够见证的:汤和参与平定县思州叛变后离休,这时日寇犯边,朱元璋力主起复汤和。汤和用方鸣谦计,只用2年就在那浙江、福建沿海地区构建好啦较完备的防护系统。
汤和的能力和荣誉难免不会引起朱元璋的当心,不然朱元璋不会细数汤和之过,并将这些刻写在铁券上。汤和为自我保护,很有可能除开表忠和主动上交军权外,她在晚年时期掩藏光芒和对于自己家相关的人严苛管束也起到了巨大的功效。

总而言之,在历史文献上找不着汤和在朝里的同党,也查不出朱元璋即位后可以祸及到汤和的所有人和事。这与李善长明里离休,私下在朝中安插代理人的个人行为是有天差地别的。因此汤和尽管功高,但未必会让朱元璋遭受振动,因此汤和也得以在洪武年间善始善终。
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再见。

3. 大肆屠戮开国功臣的明朝,汤和为何能够善终?

最先得说汤和有一一些人无法抗衡的品行:甘居人下,尤其是在朱元璋眼前。汤和与朱元璋是老乡,他比朱元璋大2岁。两人自小一起长大,汤和投军比朱元璋还早,他参与了郭子兴的红巾军后,由于战斗英勇当上千户长。

这时候的朱元璋仍在皇觉寺当和尚,连腹部都无法果腹。汤和了解朱元璋的状况,因此就给朱元璋寄信,邀约他前去投军。朱元璋刚参军时,岗位自然没有汤和高,可是从那时起,汤和就主要表现出朱元璋的毕恭毕敬和听从,一切都是会遵从他的建议,这自然让年青的朱元璋十分尽情。
之后朱元璋官衔一路提高,等级慢慢超出汤和,那时候军内的名将多是朱元璋的平辈人,很多人并不服气朱元璋,仅有汤和用心慎重地遵从朱元璋的指令。罕见的听从,自然也会捋顺朱元璋的心。

汤和还有一个特性,那便是众人皆知。汤和与徐达也是同乡,他比徐达大六岁,徐达参军比汤和晚,可是徐达作战勇敢,一向有大将之誉,汤和知道在哪些方面比不上徐达,在学历层面几乎都不和徐达争。反过来,在数次战争中,当徐达出任将军的情况下,他就心甘情愿处于偏将军之职,陪同徐达一起在疆场拼杀。
做为军内的老资格老前辈,汤和从朱元璋那边获得的赐予有时还比不上他的圣物和属下,可是汤和却都不在乎,并不会因此在朱元璋眼前给自己争竞。和刘伯温对比,汤和还有一个特性,那便是从来不站位。

朱元璋了解自已的重臣分成两大阵营:一个是以李善长为代表的淮西集团,在其中大多数是朱元璋的同乡,是追随朱元璋一起开拓创新的开国元勋;另一个则是刘伯温为代表的浙东集团。朱元璋乐得见彼此斗争,有时还会继续恰当地运用彼此的分歧,刘伯温的死显而易见也是两个集团抗争的不良影响。
尽管汤和一样源于淮西,也是历经很多年战场争霸的开国元勋,可是他却未参加到两大阵营的争斗当中,既不偏重淮西集团,都不和浙东集团造成哪些纠葛。恰好是这类不疾不徐的心态,让汤和少了来源于义兄的对立和陷害。

大肆屠戮开国功臣的明朝,汤和为何能够善终?

4. 明朝唯一善终的开国功臣汤和,死后为何爵位被剥夺了?

在明朝历史上,曾有一位著名的开国将领,名叫汤和。

说起汤和,很多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应该都非常熟悉。因为此人的故事,实在是太过传奇了。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会参加农民军起义,就是因为汤和介绍的原因。后来明朝开国之后,汤和亦凭借军功,逐渐受封为信国公。
最重要的是,洪武年间的开国功臣当中,汤和是唯一一个得以寿终正寝的功臣。这个结果,在整个明朝开国年间,基本上是独一份的。
那么,作为洪武年间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功臣,汤和死后,他的子孙后代,又是什么结局?在他死后,有发生了哪些尾声故事呢?
据史书记载,汤和一生共有五子五女。

长子汤鼎,次子汤軏,三子汤鼐,四子汤燮,五子汤醴。
长子汤鼎,很早就随汤和一起进入军队为官,官至前军都督佥事(当时这是个正二品的官,绝对算是军方高官了)。可惜汤鼎运气不好,洪武十四年,当时朱元璋派傅友德远征云南,汤鼎亦随行,结果死在了云南。
次子汤軏,曾任太原中护卫镇抚,一样官位不低。而且最重要的是,汤軏是汤和五个儿子里面,唯一一个较为长寿的。
三子汤鼐,四子汤燮,都早逝夭折,在史书上没有什么记载。
五子汤醴,最高做到了左军都督同知(这个是从一品)。但可惜的是,后来率军征讨五开卫的时候,汤醴不幸战死了。

汤和五个儿子,只有一个次子汤軏活的较长。但同时,除了早夭的三子四子之外,另外三个儿子,都在军方做到了极高的位置。由此也可见,朱元璋对汤和是何等的厚待。相比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的株连九族,这简直就是天地之差了。
不过,汤和及其后人,虽然算是难得的得以善终。但在汤和死后,其后人仍是还有一些其他的尾声。
比如爵位一事。

汤和在明朝开国的时候,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和李善长、徐达等人一起,成为开国公爵。但后来还是凭借着军功,受封为信国公。洪武二十八年,汤和死后,更是被追授为东瓯王。
按照明朝的爵位传代制度,汤和这个信国公的爵位,是只有嫡长子这一脉才能袭承的。但问题在于,汤和的嫡长子汤鼎,洪武十四年的时候,就死在了云南。而汤鼎之子汤晟(汤和的嫡长孙),汤晟之子汤文瑜(曾孙),无一例外,全都是尚未等到袭承爵位,就已经早逝了。所以,到了汤文瑜的儿子汤杰(玄孙)这一代,向朝廷请求袭承汤和的爵位,就出现了很奇葩的一件事。
汤杰请求的时候,已经是明英宗在位的时候了。当时汤杰向明英宗提出袭承爵位的时候,明英宗竟然以汤家爵位已经四十年无人继承,直接将汤和留下的这个爵位给罢免了!

而且更倒霉的是,汤杰一辈子竟然没能生出一个儿子。最后没办法,只能从他弟弟那里过继一个儿子过来,叫做汤绍宗。
到了汤绍宗这一代,本来汤家已经不指望朝廷能够给什么爵位了。偏偏当时在位的,换成了明孝宗朱佑樘。朱佑樘特别重视这些功臣之后,对于汤家更是格外的恩惠。直接给了汤绍宗一个南京锦衣卫指挥使的职位,而且这职位还是世袭的!
南京锦衣卫指挥使,虽然不如北京那边的那么显赫,但好歹也是从三品的职位。能够世袭的从三品职位,算是相当优待了。
这还没完。
到了嘉靖年间,嘉靖皇帝除了依然保持着南京锦衣卫指挥使这个世袭职位之外,还给了汤家一个灵璧侯的爵位。

这个灵璧侯的爵位,一共传了五代。一直到明朝末年,第五代灵璧侯汤国祚,投降了清朝之后,这个爵位的传承才算彻底结束。
从信国公到灵璧侯,虽然差别很大,但好歹还有一个世袭的爵位。汤和的后人,也是稳稳当当的活了下来,比起其他被诛杀的功臣来说,实在是好了太多。
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还能找到很多汤和的后人存在。比如之前历史学家们,就曾经分别在云南、南京、杭州等地,找到了汤和的后人。

除了这五个儿子之外,汤和还有五个女儿,日子也算是过的很好。
长女嫁给了嫁当时的德庆侯廖权;次女嫁给了朱元璋的第十子鲁王朱檀做正妃(可惜朱檀二十岁就死了)。三女嫁给了万泉卫指挥俞鼎;四女嫁景东卫指挥赖镇之子赖溶;五女嫁楚雄卫指挥袁义之子袁兴。
这五个女儿,虽然没有名字流传下来。但根据史书考证,他们的丈夫都算过的不错。后来朱元璋大杀功臣,也没殃及到这几个人,算是很好的结局了。

5. 明朝唯一善终的开国功臣汤和,在其死后,为何爵位被彻底剥夺了?

在明朝历史上,曾有一位著名的开国将领,名叫汤和。


说起汤和,很多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应该都非常熟悉。因为此人的故事,实在是太过传奇了。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会参加农民军起义,就是因为汤和介绍的原因。后来明朝开国之后,汤和亦凭借军功,逐渐受封为信国公。
最重要的是,洪武年间的开国功臣当中,汤和是唯一一个得以寿终正寝的功臣。这个结果,在整个明朝开国年间,基本上是独一份的。
那么,作为洪武年间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功臣,汤和死后,他的子孙后代,又是什么结局?在他死后,有发生了哪些尾声故事呢?
据史书记载,汤和一生共有五子五女。


长子汤鼎,次子汤軏,三子汤鼐,四子汤燮,五子汤醴。
长子汤鼎,很早就随汤和一起进入军队为官,官至前军都督佥事(当时这是个正二品的官,绝对算是军方高官了)。可惜汤鼎运气不好,洪武十四年,当时朱元璋派傅友德远征云南,汤鼎亦随行,结果死在了云南。
次子汤軏,曾任太原中护卫镇抚,一样官位不低。而且最重要的是,汤軏是汤和五个儿子里面,唯一一个较为长寿的。
三子汤鼐,四子汤燮,都早逝夭折,在史书上没有什么记载。
五子汤醴,最高做到了左军都督同知(这个是从一品)。但可惜的是,后来率军征讨五开卫的时候,汤醴不幸战死了。


汤和五个儿子,只有一个次子汤軏活的较长。但同时,除了早夭的三子四子之外,另外三个儿子,都在军方做到了极高的位置。由此也可见,朱元璋对汤和是何等的厚待。相比李善长、胡惟庸、蓝玉等人的株连九族,这简直就是天地之差了。
不过,汤和及其后人,虽然算是难得的得以善终。但在汤和死后,其后人仍是还有一些其他的尾声。

明朝唯一善终的开国功臣汤和,在其死后,为何爵位被彻底剥夺了?

6. 明朝开国功臣中,为何只有汤和能够善终?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诛杀功臣最多的皇帝,明朝开国功臣除了早期战死或去世的外,在洪武四大案之后,基本被杀光了。那功高盖世的汤和为何能避开被清理,最后得享老年之福呢?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最初觉得汤和能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活下来,就是个奇迹。但仔细了解之后,发现汤和能得善终是必然的,除了汤和本人谨慎小心外,其主要秘诀就四个字,那就是急流勇退。
汤和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在最恰当的时机交出兵权,及时抽身而退。明洪武二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年老,心里不愿再让诸将继续掌兵权,但此时并没有表面心思,也没有采取收回兵权的行动。
蓝玉及诸将对朱元璋的心思,皆浑然不觉,依旧我行我素,只有汤和看出来并主动交出兵权。汤和此举让朱元璋非常高兴,对其赏赐丰厚。(不得不说,汤和跟徐达才是最懂朱元璋的人)
明史:帝春秋浸高......意不欲诸将久典兵,未有以发也。和以间从容言:“臣犬马齿长,不堪复任驱策,愿得归故乡,为容棺之墟,以待骸骨。”帝大悦,立赐钞治第中都,并为诸公、侯治第。”
自此之后,随着功臣宿将一个个的陨落,朱元璋越发恩宠汤和这位老战友,对其礼遇之重,赏赐之多,是其他功臣所无法相比的。最后,汤和于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得善终。
最后多说几句,汤和能抽身而退并得到优待还有几个必然因素,其一、汤和是朱元璋加入义军的介绍人。其二、汤和在朱元璋还没威望时,就对其忠心耿耿。其三、汤和功勋卓著,却不居功自傲,行事越发谨慎。

7. 大明功臣汤和为何能善终?

明朝的开国功臣,除去几位去世较早者,大部分人都在朱元璋的严厉打击下不得善终。为何汤和可以幸免?



(朱元璋画像)
原因无外乎两点:与朱元璋的关系,以及汤和的性格。
汤和与朱元璋同乡里。郭子兴起兵早年,汤和便已投入其中。朱元璋也很早进入了郭子兴队伍,且地位抬升很快。汤和不因为年资倚老卖老,而是能恪守礼节。同乡之谊和早年的共事经历都让汤和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好印象。这保障了汤和在朱元璋称帝之初不受猜疑。但洪武年间功高如傅友德,亲密如李善长,荣宠如宋濂都不得善终,可见汤和的性格才是让其安度晚年更为重要的原因。



(元末形势图)
其实,汤和的性格原本存在缺陷,史载汤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汤和守常州时曾醉怨朱元璋,此事朱元璋一直耿耿于怀。但汤和除此事外,和朱元璋再无摩擦,且汤和在行动上从未表现过对明朝和皇帝的不忠不敬。无论是早年甘居朱元璋之下,还是后来的任劳任怨,汤和均恪守臣礼。
晚年的汤和更是“益为恭慎”,他遣散了一百多侍妾,所得赏赐基本分送给部属,对早年的亲朋父老一律热情待之。最关键的是他在明朝大局安定后主动提出退休,在外从不谈论国事。汤和表现出的是一个有心辅君、无心问鼎、眷念故土又作风严谨的老实人形象,这让朱元璋很舒心。
最后,如何结合汤和的自身际遇看待“功高震主”的现象。
明初的重要文官武将有大半是淮西人,都与汤和有同乡之谊,更兼汤和入伙早,其地位之高是毋庸赘言的。而且,汤和的军事能力是有足够明证的:汤和参与平定思州叛乱后退休,此时倭寇犯边,朱元璋力主起复汤和。汤和用方鸣谦计,仅用两年就在浙江、福建沿海搭建好了较完备的防御系统。



(汤和画像)
汤和的能力和功勋难保不会引起朱元璋的警惕,否则朱元璋不至于历数汤和之过,并将这些镌刻在铁券上。汤和为自保,可能除了表忠和主动上交兵权外,他在晚年隐藏锋芒和对与自家相关的人严格约束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总之,在史籍上找不到汤和在朝中的党羽,也查不到朱元璋称帝后可以株连到汤和的任何人和事。这与李善长明里退休,暗里在朝中安插代理人的行为是有天壤之别的。
因而汤和虽然功高,但未必会让朱元璋受到震动,故而汤和也得以在洪武年间善终。

大明功臣汤和为何能善终?

8. 朱元璋麾下得善终的老臣汤和,汤和为何能得善终?

 汤和 (1326年--1395年),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字鼎臣,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他为人谨慎,沉敏多智。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后以功授千户。次年归属朱元璋。
  伴君如伴虎,这话真不假。猜忌刻薄的朱元璋上台后就大杀功臣,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有的获罪被杀,有的无罪赐死,唯独信国公汤和能幸免于难,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笔者认为朱元璋大杀功臣的理由很简单:无论是先立的太子朱标,还是后来立的太孙朱允,都为人仁厚,性格偏软,朱元璋当然不放心自己死后还留下一帮战功赫赫的老臣,因此在自己交班之前,想方设法把那些旧臣杀掉,为子孙后代的江山永固铺平道路。本来,汤和也在必杀之列,可因为他的机警和自律,能急流勇退,不贪恋权势,所以保全了自己和家人。
  汤和对朱元璋有拥戴之功。他早年和朱元璋一起在郭子兴麾下效力,比朱元璋的资格还老一些。后来朱元璋脱颖而出,逐渐成为首领。其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领看到朱元璋当老大,难免心里不服气,而汤和虽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在关键时刻,他率先承认朱元璋的领导地位,这份功劳,朱元璋是一直认账的。
  汤和不争功,能以平常心对待不公待遇。打下江山大封功臣时,朱元璋故意降汤和一等,找个茬只封他为侯,而其他同等条件的人都封为公的爵位。他却很谨慎,从不发牢骚,继续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地伺候皇上,几年后被封为信国公。 
  汤和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洪武一朝,功臣纷纷被诛杀,特别是胡惟庸一案,牵连无数,令汤和前胸冷后心凉。他知道,朱元璋的最大心病,乃功臣手中所握之权。于是,他做出的重大决定,就是主动辞官而去,回家养老。汤和识相知趣,迎合皇帝的心思以自保,自己主动急流勇退,于是,在众多高级将领中第一个自请解除军权。朱元璋大悦,立马拨款为汤和在凤阳老家造房,让他衣锦还乡。
  回家后他又低调做人,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束缚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不授人以柄。他知道,朱元璋的耳目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报到朱元璋那里,因而他就整天喝酒下棋,游山玩水,含饴弄孙,从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国家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别的事一概不管不问的印象,让朱元璋非常放心。
  就这样,他令人难以置信地活到了洪武二十八年,以七十岁的高龄而逝,是明初少有的几个能善终的老臣,死后被追封为东瓯王,谥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