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是( 

2024-05-18 15:50

1. 下列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是( 

下列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是( )。 
  A.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 *** 债券 
  B. *** 削减财政支出 
  C.控制集团购买力 
  D. *** 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抑制消费需求、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 *** 债券,收回资金,以减少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存量,这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参见教材P192。     

下列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属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是( 

2. 简述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

通货膨胀的形成、表现及应对措施

3.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各实施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时,国家抑制通货膨胀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有:1、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提高存贷款利率;3、减少货币发行量;4、执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即有预算盈余);5、提高税率;6、增加银行的“定向票据”;7、减少贷款发放量;8、减少政府财政招标采购量等。
通货紧缩时,国家就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有:1、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2、降低存款利率;3、增加货币发行量;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降低“预防性储蓄倾向”等。
拓展资料:通货膨胀(inflation),简明定义: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
通货紧缩(deflation) :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至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其实质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供远大于求)。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各实施什么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4. 简述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成因:\x0d\x0a  1)需求拉上(需求拉上型通胀):总需求的增长速度超出了经济潜在生产能力而形\x0d\x0a  成的通胀。\x0d\x0a  2)成本推动(成本推动型通胀):带来成本推动型通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总供给\x0d\x0a  冲击。\x0d\x0a  3)经济结构的特点引起(结构性通胀):这里会存在一个“看齐”问题,往往那些\x0d\x0a  效率低,逐渐衰弱的部门在工资水平,产品价格上要求像那些效率高,迅速发展\x0d\x0a  的部门看齐,进行攀比,这种缺乏相应生产成果基础的价格与工资的上涨如果在\x0d\x0a  越来越多的部门行业中蔓延开来,将导致结构型通胀。\x0d\x0a  4)国际经济传导(输入型通胀):会导致所谓的输入型通胀,也就是我们说的北欧\x0d\x0a  模型。主要是指国外的通胀通过国际经济传导引起本国总体价格水平上涨。\x0d\x0a \x0d\x0a治理方法:\x0d\x0a  1)财政政策\x0d\x0a  遏制通胀一般会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常表现为减少财政支出,增加财政收入(减少政\x0d\x0a  府购买、转移支付;增加税收,提高所得税率等)\x0d\x0a  2)货币政策\x0d\x0a  遏制通胀一般会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常表现为①央行的正回购(融资)②提高法定准\x0d\x0a  备金率③提高利率④提高再贴现率等

5.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措施有

(1)控制货币供应量。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措施有

6. 试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其治理的对策?

这问题。。。让我好好给你回答。。要码不少字。。。准备好。。。
start...
通货膨胀分为三种: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周期型通货膨胀。按字面理解就行。其中第三种的周期是指经济周期,市场经济中会出现繁荣与衰退交替的经济周期。
你要知道,通货膨胀的原因通常是混合型的,就是这三种原因互相搭配,或者都有,所以要分析通货膨胀的原因,专家也在摸索……所以中国的情况,现在还没有定论。老师讲的是因为前两种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像西方那么发达,还不够强大到能形成经济周期。。。

治理的对策的话,主要有两种: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和财政政策(政府)。货币政策主要有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关于这三种手段你没必要了解,你只要知道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货币供给(在通货膨胀的时候)(你应该知道通货膨胀是货币贬值的吧?)另外,提高银行利率也是有效的刺激手段因为这样大家才有了把钱存起来的激励。财政政策的话,主要就是税收和政府开支。在通货膨胀时期,政府加大税收,给过热的经济泼冷水;节省政府开支,也是同样的目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管齐下,搭配得当,用以减少货币供给,控制经济过热。
中国的话,主要是用货币政策——新闻上很多次说提高存款准备率和央行加息的对吧。这就是在应对通货膨胀了~

我辛苦码这么多字,在凌晨一点,分你给不给我你给不给我~~~?~~~
这绝对是再标准不过的答案了,相信我我是专业生~

7.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措施有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措施有:1、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2、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出售政府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3、紧缩性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4、价格政策。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5、供给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通货膨胀其实就是指社会上的商品价格总体上出现了上升的趋势,物价水平提高,货币发行量过大,导致了供过于求。通货膨胀,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货币发行量的增加。影响要分情况了,温和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恶性的通货膨胀造成社会财富转移到富人阶层, 其灾难性的影响使市场经济变得一无是处。通货紧缩表现为价格的持续下跌和货币供给量的连续下降。造成通货紧缩原因很多,当然最主要原因还是国家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降低货币供应 量和公共支出。适度的通货紧缩,通过加剧市场竞争,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挤去经济中的“泡沫“;过度的通货 紧缩,最终导致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增长率下降,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不利。通货膨胀是长期而又广泛的。事实证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处于零通货膨胀的状态,均存在程度不一的通货膨胀率,而且是长期存在。通货膨胀是个极为复杂的经济现象,不同类型的通货膨胀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通货膨胀有利有弊,但总体上看弊大于利,所以主观上要抑制通货膨胀。

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措施有

8. 怎么运用宏观紧缩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简单地说;
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体说来,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总需求就是社会总的购买力;(即老百姓手里有多少钱,一共能购买多少商品和服务),社会总供给就是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应量(即社会能提供多少商品和服务)。它们二者必须保持平衡,否则,就会出现供大于求或供小于求,引起经济波动。因此,国家无论采用什么调控手段都是为了使它们达到平衡同时,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是违背了货币发行规律,不是多发了,就是少发了,使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实际所需要的数量不相符合,所以无论是使用货币政策也好,还是财政政策也好,都是要调节市场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们不要过多或过少。
具体说: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通货膨胀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共有现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经过长期治理,至今年年初才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从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动轨迹来看,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1980—1995年我国通货膨胀曾经出现过四次波峰,其产生的原因和呈现的特征也各不相同。

第一次波峰是在1980年,零售物价上涨率从上年的2.0%上升为6.0%,生活费用指数增长率从上年的1.9%上升为7.5%。这次波峰的产生,主要是政府在1979—1980年期间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年均递增24.4%)和大幅度调高职工工资(年均上升16.6%),实质上是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引起了收入膨胀,进而引起消费、投资和货币膨胀。

第二次波峰是在1985——1987年,通货膨胀出现温和的持续发展,零售物价上涨率保持在6.0%——8.8%之间;生活费用指数增长保持在7.0%——11.9%之间,财政对物价补贴增长率则急剧下降。这次波峰的产生主要是物资需求膨胀所引起。从消费方面看,这一阶段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1.4%,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长15.1%;从投资需求看,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26.6%,工业企业生产贷款年均增长21.4%。投资膨胀带动收入和货币膨胀,使公开通货膨胀率年平均达到7.0%,主要是属于需求推动的通货膨胀。

第三次波峰是1988—1989年,通货膨胀率首次突破两位数进入奔腾似的通货膨胀。零售物价上涨率高达18.5%,生活费用指数增长达20.3%。尽管1988年国民收入较上年增长了11.4%,但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如结构失衡、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的加剧,企业和居民的通货膨胀预期的形成等等,使这一时期爆发了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可以说,这次通货膨胀既有结构性和需求推动的影响,又有成本推动的作用,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综合症”。因而政府不得不从1989年开始采取“双紧缩”的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第四次波峰是从1992年到1995年,其中1993年通货膨胀率达到13.2%,1994年上升到18.0%。造成这次通货膨胀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集资规模的急剧扩大和银行资金大规模的高速增长(1992年GNP比上年增长12.8%,1993年增长13.4%),从而出现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高物价上涨。其间,1992年——1993年上半年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1994——1995年是结构型通货膨胀。用中国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的话说就是:原来的产业结构失调,经济要发展的话,有些关键性的产品短缺就严重了,造成“瓶颈”现象,带动了物价上涨,这就是结构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的诱生因素和具体的传递机制决定于各国独特的经济类型和制度因素;对于不同的国家说来,结构型通货膨胀不具有通用性。分析中国的结构型通货膨胀,必须从我国的经济和体制的特征来寻求原因。在中国主要是产业结构失衡,具体表现为:其一是农业部门生产力发展滞后,农副产品长期不能满足人民需要和工业部门需要(特别是在80年代末)。其二是工业部门中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严重脱节,加工工业相对过剩,而能源材料工业严重短缺,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其三是在某些部门投资过量的同时,某些部门投资则明显不足。首先是农业投资增长明显低于其它行业,农业投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时有下降,我国农业所得到的资金支持与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相比极不相称。其四是非物质生产行业基本建设投资也存在着内部结构失衡。1985——1992年基建投资增长最快的是金融保险业,年平均增长27.4%,增长最慢的是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事业,年均增长为7.2%。总的说来,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表现为价格不能完全给企业和消费者传递准确信号,因而价格信号对资源分配起不到应有的导向作用。同时,由于市场缺少风险机制,结果仍然是生产要素不能自由地达到有效组合,资产存量也无力调整,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失衡导致有效供给不足,从而导致结构型通货膨胀。

2.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治理中国通货膨胀的几点启示。由于通货膨胀是商品经济运作失衡的共有现象,它不为某种社会制度所特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几次出现的通货膨胀无一不是商品经济运作严重失衡的结果。因此,从我国通货膨胀的现实状况及特点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是有助于治理我国通货膨胀的。笔者认为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示:

第一,明确控制通货膨胀的首位目标,正确处理经济发展、改革推进和物价稳定三者之间之关系。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治理通货膨胀、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应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性增加的情况下,对引起需求扩张和价格上升的改革(如价格、工资改革等)要积极稳妥地进行;而对于有利于抑制需求和完善宏观调控机制的改革(如金融、财政、税收、投资体制的改革等)则应加快。1996年,我国控制通货膨胀取得了显著成功,通胀率控制在6.6%,“软着陆”的努力已初步实现。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几次通胀教训告诉我们,急于改变经济落后状况,追求速度的增长模式有可能把加速发展等同于上速度,而为了加速增长就盲目投资,形成投资膨胀,从而带来通货膨胀。因此,如何解决好既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又不致引起过高的通货膨胀率,是我们在宏观调控中必须时刻注意的问题。

第二,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投资与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变化表明,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双膨胀是造成我国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因此,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膨胀应是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政策,其具体对策就是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一是对引起投资需求膨胀的预算外资金实行严格的控制,确保投资总规模适度增长;二是坚持平衡财政收支,减轻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量增长的压力;三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严格压缩和控制消费性支出比例,削减社会集团购买力,抑制消费需求的膨胀;四是建立、健全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等制度,从再分配环节压缩消费需求的膨胀。

第三,实行适度扩大的货币政策,造就增加社会有效总供给的良好基础。从供给方面看我国通胀的成因在于总供给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总需求的扩张速度。因此,在抑制总需求扩张的同时,要大力增强总供给的生产能力,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才能确保物价的长期稳定。为此,一是要增强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货币供给量在增加总供给、抑制总需求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二是要加强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三是推行倾斜或重点投资政策。通胀说到底是个货币现象,货币流通是否正常与货币政策有直接的关系。1996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说明过去两年的货币政策是成功的,只要我国能保持目前的货币政策,不放宽信贷,坚持执行1996年初人民银行总行制定的M1年增长18%、M2年增长25%的货币增量计划,那么中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是完全可能的。

第四,实行对工资、物价控制的收入分配政策。合理分配收入是治理通货膨胀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为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一是必须扭转目前国民收入分配过多地向个人倾斜的格局,使职工收入做到公开化、货币化和规范化,逐步减少国家对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照顾,建立规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明确规定并实行实际工资增长必须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原则,正确确定工资与利润在收入分配中的合理比例,避免工资及利润对资产的侵蚀;三是健全和完善企业工资和奖金的使用办法,加强对企业财务和工资基金的全面监督,堵塞生产基金向消费基金转化的各种渠道;四是接受90年代价格放开的口子偏大对物价上涨的影响占80%以上的教训,要切实实行定价合理和比价合理的原则,要求定价采取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率的定价方法,并规定最高限价;同时制定合理的比价原则,避免价格轮番上涨和不合理的收入集中,特别是对于在需求压力下最易涨价且供给弹性低的基本消费品,应采取严格的价格管制,保障这类产品的价格稳定和供应;五是建立和完善对个人收入财产的累进税制度,以限制高消费倾向,并相应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第五,加大治理流通秩序的力度,适当扩大进口,利用国际市场平抑国内物价。目前,我国流通秩序混乱,反映了我国尚缺乏在市场经济中调控物价的有效机制。因此,一方面要真正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业文明与社会道德,鼓励合法的劳动致富和正当的市场行为;另一方面要加快经济法规建设,严格执行反垄断法、专利法等法规,从法制上保证经济良性运转,流通秩序井然。此外,要根据国内商品供求情况,对某些严重短缺的商品可通过扩大进口,缓和国内供求矛盾,利用国际市场来平抑国内物价。

第六,把需求管理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结合起来,治理结构型的通货膨胀。技术进步缓慢和产业结构失衡也是加剧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这是1992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的一个特点。有资料表明,在制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时,不少省、市把汽车、电子、机械、化工、冶金列为支柱产业,铺新摊子,上新项目。这样搞下去,必将出现新一轮投资规模更大的重复建设,我国产业结构中的矛盾将愈来愈突出。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和解决,将会对防止通货膨胀反弹产生不利影响。综上所述,借鉴主要发达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并非以单纯降低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目标,而是要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率为前提。因此,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只有不断地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才能制定有效的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措施,从而保持经济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