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

2024-05-18 09:14

1.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需要面对以及处理很多的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到整个人生的发展,而恋爱心理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关键问题,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论文篇一   
      摘 要】近年来,大学校园里恋爱,不仅成为时尚,凸显的心理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文章  针对当代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恋爱心理现象和产生的恋爱心理效应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由此而出现的一些不良恋爱行为。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心理问题
   
      当前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一个不容避讳的话题,也成为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缩影。但是,并不是每一段恋爱都能阳光灿烂,也未必每一个人都能在爱情的征程上一帆风顺,那么,随之而来就会出现因为恋爱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心理问题。研究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现象,分析他们的恋爱心理效应,有助于理解他们在恋爱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行为。
   
      一、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于为什么谈恋爱理解不深甚至自己也解释不清楚,出现盲目的动机。
   
      (一)从众心理
   
      大学生大多是18-23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谈恋爱仿佛成为一种时尚,以至于不谈恋爱显得似乎不正常,不管是为了顺应时尚的潮流还是为了把自己尽快的融入在这个群体中不被淘汰,抑或是很多大学生认为大家都有的东西我也应该有,就使得众多大学生不假思索的加入恋爱的队伍之中。
   
      (二)认同心理
   
      恋爱的前提就是彼此的相互吸引,很多大学生把在异性面前的吸引力作为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认为有异性朋友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价值,才能使自己在所在群体中凸显出来,才能说明自己有魅力,这似乎成为众多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普遍共识。
   
      (三)好奇心理
   
      根据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程度来讲,大学生年龄段都已经成熟,对于成人世界的很多东西尤其是异性都充满了好奇心理,渴望得到成人世界的认同,更希望有异性的认同,所以对于恋爱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四)依赖心理
   
      9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的环境与陌生的大学校园之间的落差势必造成孤独感得存在,对于家长的呵护与关爱的依赖,是产生“情感寄托型”恋爱动机的重要因素。
   
      (五)排解寂寞心理
   
      大学自由的生活气息与高中阶段繁忙的学习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养成了懒散的习惯,特别是周末或特殊的节日,他们往往选择谈恋爱来排解寂寞。
   
      (六)倾诉心理
   
      大学生本来就处于激情与梦想燃烧的岁月,生活在同一个校园,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由于年龄相仿或许都会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容易走进彼此的心灵;另一方面,在遇到学业上的挫折、同学间的利益冲突、家庭的不和睦等问题时,他们更倾向于找个异性朋友倾诉。
   
      二、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效应
   
      (一)光晕心理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大学生普遍认同的恋爱心理作用,这种在心理学上又称为光环效应或成见效应,通常指在男女  人际交往  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由于大学生往往对于爱情充满了期待和渴望,更容易在坠入爱河以后,对于恋人缺乏正确的客观的评价,对于很多事情的分析和辨别往往更容易从情感的角度出发,难以全面的评价一个人,更难以认识到彼此的不足。
   
      (二)逆反心理
   
      大学生大多比较自我,又处于个性张扬的年龄阶段,当他们的主体需要与客观现实存在矛盾的时候,他们更容易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同时导致他们更愿意实现自己的需要,与反对主体意愿的客观条件作斗争。这种现象往往发生在恋爱过程中,比如当彼此双方均受到父母或者朋友等的反对时,或者出现一些其他的不利因素的阻挠时,他们的内心渴望在一起的意愿更加坚定,彼此相爱的态度也更加坚决。这种心理学上称之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的现象更容易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三)自卑心理
   
      心理学上的自卑,着重指由于主体对  自我评价  的偏低,从而更容易引起一些消极的情绪体验,诸如害羞、不安、内疚、胆怯、忧伤失望等。
   
      自卑感是很多人都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只是成分多少的确别,正是有这种消极心理作用的存在,使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遭受不良影响。自卑感较弱的人,可能会找到合理的调试  方法  使自己在较快时间内得以恢复;自卑感较强的人,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渐走出阴影,重新燃起追求的希望;自卑感过强的人,常常会因为对于自己的能力不断怀疑、担心自尊心受挫,更容易在恋爱上遭受挫折,之后又因为不愿与人交往使他们往往选择逃避,从而更不容易走出心理阴影。
   
      三、大学生存在的恋爱行为
   
      正是由于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的上述一些心理现象和心理效应,使得大学生在恋爱行为上出现如下众多不良的现状。
   
      (一)享受恋爱过程,忽视恋爱结果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恋爱就是恋爱的本身,就是一种彼此在一起的情感体验,是需要享受恋爱的心动、缠绵、美好、甜蜜等的过程,他们普遍认为,爱情就是一种相互吸引,就是一种彼此欣赏,中恋爱观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追求爱情的自由和渴望真爱的勇气,但是他们对于恋爱的结果比如是否能在一起成为彼此的终生伴侣等不是很在意。
   
      (二)爱情地位居高、学业地位下降
   
      很多大学生的恋爱刚开始时是出于对专业的共同  爱好  或者对于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他们期望能共同学习,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共同进步,这是他们的初衷。但是,随着彼此感情的加深,有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爱情的捉摸不定、卿卿我我之中,被彼此的情绪所左右,有限的时间内只关注于谈恋爱,甚至“加班加点”,对于成就事业的热情、对于学业的热度相对下降,颠倒了主次,势必影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观念过度开放,弱化传统道德
   
      在这个媒体发达的时代,各种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失去了辨别的能力,也许是出于对所谓“时尚”的追求,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甚至有些过度。他们不再因为恋爱不被学校允许而感到羞耻,他们勇于追求、甚至觉得如果不恋爱才是大学生活的一大遗憾;在恋爱方式上,他们的公开化程度使得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出现诸如搂搂抱抱等不文明举止,在自习室等公众场合做出过分亲密的动作,现如今网络流传的种种不看视频正是这个问题的显性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形象;在恋爱道德上,一些人感情不专一,只在乎寻求恋爱的刺激,缺乏恋爱基本的道德感,朝秦暮楚,甚至搞多角恋爱关系,加之恋爱态度的极其不严肃,往往很多行为超越正常的恋爱关系。
   
      (四)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生很多恋爱都是出于从众心理等的影响,使得他们往往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盲目心理,也出现很多后续的问题。所以,尽管谈恋爱是大学生的一种时尚,但是“失恋大军”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尽管能很洒脱地选择分手,但是如何正确的应对失恋问题,他们却往往无从下手。失恋必竟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挫折,对于这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很多大学生表现得都不是很理想,因此导致的心理问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等现象,这些都是很令人担忧的问题。

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关于爱情的2000字论文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于处在青春妙龄、充满着幻想与浪漫色彩的大学生更是有着独特的魅力,令无数大学生为之心醉与神往。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关于爱情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关于爱情的2000字论文篇一   
      《解读大学生的爱情》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解读;大学生;爱情
   
      一、大学生爱情的心理内涵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内容,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于处在青春妙龄、充满着幻想与浪漫色彩的大学生更是有着独特的魅力,令无数大学生为之心醉与神往。大学生爱情观即是指大学生对于爱情的根本观点、态度和看法,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爱情问题上的集中体现。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和成熟,自然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关注。爱情不同于其他的人际关系,它在情感和行为上都有着自身的特性,因此弄清什么是爱情,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习的关系,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认真思考和回答的现实问题。
   
      二、大学生爱情的心理现象
   
      1.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单相思是指异性关系中的一方倾心于另一方,却得不到对方回报的单方面的“爱情”。爱情错觉则是指在异性间的接触往来关系中,一方错误地认为对方对自己“有意”,或者把双方正常的交往和友谊误认为是爱情的来临。爱情错觉是单相思的另一种形式,它常会使当事人想入非非,自作多情。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
   
      2.恋爱动机不端正
   
      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随大流有从众心理。这类学生在择偶时很少把恋爱行为与婚姻结合起来考虑,缺乏责任感。
   
      3.失恋
   
      失恋是指恋爱过程的中断。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在失恋后,顺其自然比例大于痛苦忧郁,且呈显著性差异。88%的同学能够及时、合理的调整情绪,转移到学习或者工作中去;只有13%的同学认为自己不能够承受,会悲观失望不得解脱,甚至心理失衡,有报复倾向。
   
      4.危机压力
   
      现在大学里流行一种说法:“大一娇、大二俏、大三大四没人要”。由于谈恋爱或多或少会影响学习,因此有一部分大学生为了学业而立下了大学四年不谈恋爱的誓言。然而进入大学后,每天看到周围谈恋爱的同学出双入对、亲密缠绵,立下的誓言在不知不觉中动摇甚至消融,最后自己也加入了恋爱的行列。
   
      5.网恋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性与真实性并存的情感环境,一方面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大胆而直接的与异性交往,另一方面这种真真假假、半真半假、时真时假的交往又对大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网恋一般很容易上瘾,而一旦上瘾就会沉迷于网上不能自拔,把网上爱情是为生活的唯一追求。甚至为了网恋而逃课。
   
      三、大学生如何提升爱的能力
   
      1.迎接爱的能力
   
      包括施爱的能力和接受爱的能力。一个人心中有了爱,在理智分析之后,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这是一种爱的能力。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一个人面对别人的施爱,能及时准确地对爱做出判断,并做出接受、谢绝或再观察的选择,这也是一种爱的能力。缺乏这种能力的人,或是匆忙行事,或是无从把握。大学生要具有迎接爱的能力,就应懂得爱是什么,有健康的恋爱价值观,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适合什么。就应对自己对他人对万事保持敏感和热情,就应主动关心他人,热爱他人。当别人向你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地对爱的信息作出判断,坦然地做出选择。能承受求爱拒绝或拒绝求爱所引起的心理扰乱。
   
      2.拒绝爱的能力
   
      自己不愿或不值得接受的爱应有勇气加以拒绝。拒绝爱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得到的爱情到来时,要果断,勇敢地说“不”,因为爱情来不得半点勉强和将就。如果优柔寡断或屈服于对方的穷追不舍,发展下去对双方都是不利的。二是要掌握恰当的拒绝方式,虽然每个人都有拒绝爱的权力,但是珍重每一份真挚的感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自珍,同时是对一个人道德情操的检验。不顾情面,处理  方法  简单轻率,甚至恶语相加,结果使对方的感情和自尊心受到伤害,这些做法是很不妥当的。
   
      3.发展爱的能力,培养爱的责任
   
      前苏联著名  教育  家马卡连柯说:“爱的力量只能在人类非性欲的爱情素养中存在。他的非性欲的爱情范围愈广,他的性爱也就愈为高尚。”发展爱的能力,并不是非要具体到对某一异性的爱,可以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爱。我们的亲人、同学、朋友、祖国和人民,都值得我们去热爱。发展爱的能力,就是要培养无私的品格和奉献精神,要培养善于处理矛盾的能力,有效地化解消除恋爱和家庭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为恋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才能创造出幸福美满的婚恋。
   
      4.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的恋爱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波折是在所难免的。前面所提到的单相思、爱情错觉、失恋等等恋爱心理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是一种考验。如果承受能力较强,就能较好地应对挫折,否则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  总结    经验  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思想水平。

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左右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左右,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左右篇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摘 要 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变化,容易出现诸多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非常重要作用。高校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政策指导、自我调适、增强自信心等教育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YANG Yuxia
         (X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 Shaanxi 710054)
         Abstract At the college level,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mental tremendous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prone to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for future career college h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various forms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rough policy guidance, self-adjustment, enhance self-confidence and other educational methods, college students overall positiv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tudent worker
         0 引言
         如何指导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知识基础、综合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适应高校新形势的发展,是高等学校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要采取一定的方式,使他们健康成长。通过政策指导、提高学生工作者(辅导员)的心理指导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多种类型的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来解决学生困惑,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1 孤独自闭
         根据心理问题轻重程度的不同,学生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心理困扰型、心理障碍型和心理疾病型。其中心理困扰型比较普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短暂的焦虑、一时的烦恼等不良情绪,没有构成可辨认的临床综合症,一般通过自我调适可以得到解决。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中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在高中时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进入大学后优势不在,感觉多方面都落在别人后边。还有同学关系,家庭贫困等现实问题,使得这些学生长期处于自卑的阴影里,甚至觉得是一种打击。由于这些来自各方面的不利因素,对一些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是一种打击,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没有一定的自我调适能力,也没有家长、学校老师的心理指导,会使他们感到孤独,长期的孤独有可能形成自闭症。
         1.2 痴迷网络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文化娱乐休闲活动越来越丰富,特别是信息资源共享进入了网络化时代。然而,网络带给人们便利信息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长时间迷恋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像海洛因毒品一样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大学生自制力差,同时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精力充沛,另一方面,网络空间是一个既开放又隐蔽的区域,就是说谁都可以随意进入,而互相之间又不直接接触,这样一个自由空间,有一种自娱自乐的快感,长期痴迷网络最终形成了网瘾。
         1.3 前途迷惑
         大学生在从高中进入大学初期,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能够接受高等教育,为以后的职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有一部分学生,在这个阶段,因学校的教学模式和中学截然不同,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有老师在,大部分课外时间需要自我安排管理,这种变化使他们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什么事情。在高中学习时期,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有高考的压力,也有来自社会、家庭、同学之间的压力,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大学,进入大学后,觉得思想上可以放松,从主观上降低了积极向上的信心,导致学生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刻苦钻研,知识创新,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学生的就业问题很难解决,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涌入社会,毕业的学生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是非常难的,在这个时期,毕业生又为如何选择工作而感到迷茫。
         2 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2.1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大学新生开始
         大学新生刚从高中进入高等学校,因教学模式及学习环境有较大的差别,一些学生不能适应这种环境,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长时间形成心理困扰。青少年心理问题有累积性和多重性,即不同时期可以产生不同的问题并且可能累加,因此,大学新生最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根本特点是自我适应性较差,学校要在新生的课程设置安排“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这一类型的课程,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2 戒除网瘾、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痴迷网络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魅力和社会、学校、家长的监督管理引导不完善。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学校内部和学校周边开设网吧为学生上网提供了方便,同时也提供了许多不健康的游戏等,这种环境使得部分学生上网成瘾,影响在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因此学校应当加强管理,严格管理校内的网络场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能够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学习服务。
         另一方面,学校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指导学生干部,成立各种社团组织,比如书法、美术、体操、音乐社团,使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加入社团组织,使他们在课余时间展示个人特长,远离网络游戏,丰富课余生活。
         2.3 提高学生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指导能力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靠主观自我调适,客观要由学校心理咨询服务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来指导,因此,要提高大学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指导能力。在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一般都较年轻,基本和在校学生年龄相差无几,年轻的老师工作精力充沛,更容易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然而这些老师也是刚毕业的学生,工作经验不足,他们由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需要一个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提高自身素质。身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不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同时要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提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能力。
         2.4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其形成完美和谐的人格。积极心理学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培养或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使人成为一个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全面地认知自我、实现自我、健康成长。
         3 结语
         大学生活中,虽然存在许多问题,有学业方面、人际关系和健康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不可忽视,它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命运,必须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自身的重视。通过学生自身的自我调适、学校的教育、家长的引导,共同完成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使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在校学习、生活,顺利完成学业,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新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9).
         [2] 周春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J].江苏高教,2011.1(5).
         [3] 段茹宏.大学生分级心理健康教育浅谈[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4] 黄希庭,郑涌.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 童林,李霞.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10).
         [6] 尚保安.青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1).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左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左右

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很有发展潜力和创造性的群体。大学生要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成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力军,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就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修养,又具有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而一些大学生又不能科学对待,且心理冲突调适能力较差,对心理咨询难以启齿,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产生心理烦恼和困惑,甚至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对心理冲突调适不当。大学生正处于知识储备、潜能开发、就职择业、交友恋爱的人生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容易引发较多的心理冲突。由于一些大学生无法对产生的心理冲突进行调适或调适的方法不当,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向我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传授心理调适方法,介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促进我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课程在对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还指导我们加强对心理冲突调适能力的提高,使我们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课上老师指导我们建立真实的自信;由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学会健康地去“爱”;学会与他人相处;做好成功走向社会的准备。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的心理保健意识 。“观念”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健康”是我们所熟悉的概念,也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健康状况,但一提到“健康”,总把它与“疾病”相联系,认为身体无“疾病”就是“健康”。其实就人的躯体而言,“健康”并不难定义。现代医学已足能鉴定和验证:只要任何器官都没有实质上的细胞病变,就可以说是健康的。但我们所讲的“健康”,并不单纯指的是生理上的健康:“而是除此之外,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人作为一个整体,身体和心理是相互依附、彼此制约的,只有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属于正常状态,并对社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才能鉴定为“健康”。
因此,老师引导我们树立“健康”新观念,增强我们心理保健意识。在课堂讲授中,特别强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卫生,保证自己的生理健康外,还要努力学习、加强交往、注重个人修养,确保自己的心理健康。
因为:(1)心理健康是保证生理健康的重要条件。(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生进行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保证。从现实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来看,作为新世纪的一代大学生,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有相应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现代社会的特征是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增强,原有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择业观念以及道德规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要想尽快适应社会,重要的一条是提高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际,培养学生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人我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他在人格形成、发展和人格结构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个体的认识、情感、意志都受其影响和支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既是以往心理发展和健康状况的反应,也是现阶段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新起点。因此,老师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心理健康实际,培养我们健全的自我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中,自我意识不健全既是构成心理疾患的重要因素,又是心里不健康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最重要的是必须解除学生自身存在的不正确的“自我观”,培养其健全的自我意识。
为此,在教学中,老师引导我们:(1)正确认识自我,即对自己的优点、缺点要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能力能充分估计,做到自知之明。(2)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积极地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无条件地接受自己,包括好的、坏的、成功的和失败的。(3)有效地控制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即有效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只要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战胜和去掉自身存在的一些不利自己发展的弱点,以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一切,就会在生活和学习中避免心理疾患的出现,成为人格健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未来的建设者。
结合实际,培养健康的情感,提高其情绪的自控能力。情感或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关系密切,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作用最强的成分。人的任何活动都以情绪为背景,并伴有情绪色彩。愉快而稳定的情绪对人的活动有增力作用,能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乐于承担社会义务,促进人际交往,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苦闷、抑郁等不良情绪,能削弱人的意志,降低活动能力,使人头脑昏胀、记忆混乱、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学习效率降低,长期下去会严重地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紧张,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重、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再加上大学生自身特定年龄阶段情绪活动特点的影响,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学习与恋爱的挫折、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极易导致不良情绪的出现与持续。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保持愉快的情绪,维护良好的心境,重视情感的自我调控,并向我们介绍一些调控情绪的方式和方法。此外还有自我意识调控、转移调控、合理宣泄调控等方法。
针对学生个人实际,进行心理疏导和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的心理问题既有普遍性,又有一定的个别差异。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通过课堂讲授给予系统讲解、分析,指出解决的办法。并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举例说明,形象生动。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

  做自我分析有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大家仔细的想想,最好用纸笔写下来:

  1.我是谁?

  听上去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其实还是要好好想想。

  我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受过什么样的教育、地域和工作背景?这和看问题的角度、工作的动机、喜欢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有很强的关系。

  我是什么样的性格?自己的性格缺陷是什么?自己的性格优点是什么?

  我有什么样的生活和工作信念与理想?

  我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具备能够持续学习的能力吗?具备自学的能力吗?喜欢和人打交道吗?平时喜欢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

  我拥有什么?还缺少什么?这个方面的欲望有多强烈?

  我的满意度有多大?对生活质量、对工作环境、对同事的期望、对工作的强度等?

  我有哪些兴趣和爱好?这些兴趣和爱好与我日常工作的关联性有没有?

  我容易和人相处吗?我喜欢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我容易被影响吗?我经常影响别人吗?

  我喜欢钱吗?如果对钱这个东西没有兴趣的人,是不应该选择来读MBA学位的,因为MBA学位就是学习对金钱取之有道的各种知识和技巧的。是完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比如教育学、物理学、化学、人类学等。

  我喜欢自律和讲原则吗?

  你还可以问自己很多类似的问题,甚至可以做自我测验,或者请别人来测验你的耐性、热情、激情、责任心等。询问自己这个问题,可以对自己目前的和既往的工作和生活定位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对自己将来职业发展的筹划。

  2.我具备哪些先天和后天条件?

  这些问题可以由自己来回答,也可以请朋友来评判。

  我长相出众吗?可人吗?端正吗?令人烦吗?喜欢争执吗?为什么?(先天部分)

  如果将人们分为不同的类别,我属于哪种类型的人?

  我的家庭(父母、姐妹、太太、丈夫和孩子)是什么样的?(先天和后天部分)对我的影响是什么?

  我怕什么?不怕什么?(先天部分)

  我的教育情况和读书喜好?(后天部分)

  我的经历给予了我什么样的烙印?对我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后天部分)

  我天生善于倾听?还是善于争执?是内向型的性格?还是外向型的性格?

  3.关于选择MBA方面的

  我为什么要选择MBA?是为了将来的高薪、为了更高的学历、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通过学习成为业界高手?

  我希望通过学习MBA可以使自己在哪方面得到提高?

  我想选择MBA的哪个方向?

  我选择MBA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

  MBA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我是要达到大师级的水平还是普通的管理者的水平?

  怎样学习MBA?

  4.通过MBA学位的学习,我想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和预期?具体化自己的目标:

  事业上面?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长处设定自己的业务奋斗领域,相对能够集中精力建立自己的专长。比如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对焦点集中的领域内注意自己的业务发展。

  职位上面?自己对自身所具有的领导才能、影响能力、策划能力的分析和估计,设定自己最佳定位的企业内职位,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要努力在这个方面建立自己的市场价码。

  财富上面?给自己勾画一个财富曲线,在自己职业生涯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处在收入和职务的巅峰,即便是有,也是很小的概率存在的,要实事求是地为自己设定量化的奋斗目标。

  社会层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并且力求社会对自己贡献和影响的认可,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这也是很重要的,对自己应该有哪些要求呢?自己又具备哪些能力来达到呢?

  我的生命曲线(年龄、事业、财富、职位、社会地位等)如何形成?可以勾画出一个综合的曲线来观察分析自己心目中的生命曲线,这个曲线在遇到各种事件的时候,都会有所偏离和重新定位,但是由于个人性格等天生素质的一定,每个人还是按照一定相关的规律性在运行,机遇是其中的很大因素之一。

  我的事业、职位、财富等在我心目中的定位?每个人其实在这几个目标的排列上有着不同的排列和追求,我自己不认为这里有太大的对和错的区别,完全和每个个人的价值观取向相关。

  5.什么会阻止我达到这些或这个目标?

  我的各种个性上的先天特点。(情绪化?喜欢张扬?喜欢沉默?没有耐心?喜欢单独千事情?喜欢和兴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共事?害怕独立做事情?)

  有没有语言障碍和人际沟通障碍?

  我的独特做人原则和脾性有哪些?

  碰到各种困难的时候我的态度通常会是什么样的?

  我对接触新的东西和知识有障碍否?或者对什么样的事情会可能有抵触情绪?

  6.我能否或如何克服这些阻力?

  我是否在各种情况下能够表现得意志坚定?

  通过学习我是否可以提升自己的认识和起大的变化?

  我是否可以通过注意自己的不足来达到一种境界?

  我的做人信念是否允许自己来达到自己设定的各种目标?

  我是否在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情的情况下,可以长期坚持做下去?

  7.用执著的精神和悟性达到自己选定的目标

  从做事情和从事一件工作的时间长短来看自己的耐心程度?

  对别人认为是不可能做成功的事情自己如何去看?

  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中是否有过独辟蹊径的经历?

  经常会出现对自己所做过的事情觉得有缺憾吗?

  对自己心仪已久的专业领域,如果没有既往的经历和学历,有决心和能力去通过学习与实践达到掌握和运用它的精髓部分吗?

  通过对自己各个方面尽量全面的分析,这时候来为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开始定位比较好。在老师问到职业生涯相关问题的时候,就不只是感性的认知,而是尽力用已经有的经历来转化成为自己的资本,将负面的东西转化为正面的东西。让考官感到你选择读MBA是职业生涯中一个合理的必然选择。

  在对自己进行深入的了解之后,再进行自我定位就变得相当容易了。但必须注意:自我定位并不是将自己包装成韦尔奇或李嘉诚,而是按照考官对MBA理解、期望出发,重新塑造自我形象,关键是突出优势,淡化劣势。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整套展示给面试官的包括语言、行为、态度等全方位的策略。

  学习MBA,就应该了解MBA人才的优秀素质或潜能。根据国内外的一些普遍认同的观点,MBA的特质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来判断,这6个方面是:分析表达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自信、勤奋;个性、气质;智商和眼界;自我激励。

  1,分析表达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如何完全是通过观察得出判断的,也是面试时最容易被面试官识别判断的。如果回答问题简洁明了,切中要点,分析问题层次清晰、有深度,这方面的能力会自然体现出来的。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要直接说自己“有较强的分析表达能力”,而应完全留给面试官来检验,甚至必要时适当自谦一下,效果可能会更好。

  2,领导管理能力。这方面能力的体现也是比较客观的。例如考生已经成功地较长时间担当领导者或是管理者,或者成功地组织过某些大型活动等,则具备一定地领导管理能力是不言而喻的,这时考生要做的就是如实叙述自己的一些领导和管理经历,但切记不要变成自我吹嘘,谦虚一点更好。而如果考生还从没有过担当企业领导者或管理者的经历,则一定要坦诚,绝对不能凭空捏造,因为到底有没有过类似经历,面试官能轻易地看出来。这个时候应该从其他侧面来展示自己的领导和管理潜质,记住只需简单说明自己确实有潜在的领导和管理能力即可,否则只会令人厌烦。

  3,自信、勤奋。自信这个抽象的特征往往也是通过语言、行为可以判断出来的,所以应避免直接说自己很自信。可行的方式是技巧性地表现自信的其他层面,如乐观、积极的形象和态度,对人对事所持的开放式的态度,接纳不同意见的胸怀等。至于勤奋的特征,通过短短的面试是看不出来的,需要考生自己去主动表达。但这种表达同样不应是“我确实很勤奋”式的自我宣言,而要用一些生动的事例来间接反映,例如在工作繁重的情况下,自己如何坚持一年之久来复习备考等等。

  4,个性、气质。气质如何,更多地是一种感觉,考官凭借面试能有一个大体判断,对于考生也就比较难于临时塑造。而个性方面的多数特征则不容易在面试中观察出来,所以考生应该主动诉求,通过直接描述或间接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意志力、坚定性、正义感、风险意识和对困难的态度等。

  5,智商和眼界。考官对智商的检验,一方面可以通过考生回答问题的反应速度、机智程度等作个简单判断,另一方面也依靠考生自己的说明。当然最好不要直接说自己智商如何高,而要实证说明,如学生时代获得什么优异成绩、重要奖励,特别是竞赛方面的奖励;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创造活动;幽默感和丰厚学识等。而眼界则通过考生对事物或事件的分析所处的高度和深度来加以体现,它建立在知识的广泛性和智力的独创性以及广阔的胸襟等等基础上,没有实力是无法展示的。因此眼界是一种很高的要求,不要试图用技巧来证明自己的眼界很高,眼界只能用实力证明,伪装不得。

  6,自我激励。自我激励也主要是通过考生自己的描述来进行判断的,而要说明这一点并不难。通过具体的经历来说明个人具有的远大目标,对个人目标的明确程度和信奉及执著程度,对新的挑战的渴望,强烈的求知欲望,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等,都是体现自我激励的方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3000字

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只有些资料,看看对你有什么帮助没,这些资料貌似有点历史了)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中学生)
  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条标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行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环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重视心理健康
  一项对几所大城市的在校学生调查显示,有20%一30%的大中小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
  前不久召开的第二届中美精神病学学术会议上的一份资料显示,在我国,抑郁症造成的负担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15岁至35岁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自杀。尤其令专家震惊和关注的是,近两年青少年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据悉,生活条件越好,文化层次越高,人们对心理卫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在寻求心理咨询的人当中以20岁至40岁的青年居多,男女比例约各占50%。
  据介绍,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机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天津市心理卫生专科医院心理专家指出,焦虑、压抑、疑虑、沮丧等消极因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近年来,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在生活中已成为普遍现象,构成了对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
  目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家庭和社会对于孩子的期望大,孩子受到溺爱多、保护多、压力多,而动手能力的培养、情操教育容易被忽视,使得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挫折和打击,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专家指出,心理疾患是诱发其他病变的罪魁祸首。像冠心病、高血压、癌症、糖尿病、溃疡病等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天津市肿瘤医院的有关专家指出,近年来肿瘤病患者人数不断增多,且年龄趋于年轻化,而心理疾患是造成目前人们罹患肿瘤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心理卫生已引起国家和有关地方部门的重视。天津市很早就建立了心理专科医院,各综合性大医院也建立了心理咨询门诊,一些社区还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天津市目前的大学中约有30%的大学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国家教育部门也已将中小学的心理卫生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专家指出,虽然我们还不能像国外找心理医生看病像去看感冒那样方便,但“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应当成为目前大众的心理调节模式。专家提醒人们应当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自助,学会保持心理健康,成为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在生活中已成为普遍现象,构成了对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

  心理健康
  最佳学习状态训练
  高效率地学习是每一个学习者的梦想,梦想变成现实是无数学习者孜孜以求的。本策略重在让你了解和掌握最佳学习状态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能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和怎样才能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使你能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理解知识,并充满创造力。
  一、 最佳的学习状态
  最佳的学习状态是什么样的?什么是学习的颠峰状态?我能到达颠峰状态吗?
  在学习中你可能经常会遇到这些情景:有时候心情很好,精力集中,学习效率很高,学习效果也很好;有时候一想起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就难受,情绪烦乱,焦躁不安,虽强迫自己进行学习,大脑半天都不能反应,学习犹如嚼蜡一般,食而无味;有时候学习时,脑子里一片混乱,做题老出错;有时候学习时思想开小差,书一点也读不进去,虽然学习时感觉收获不大,但又不能放弃,一直苦苦在书桌前支撑着。
  学习状态是人们在从事学习任务或者活动时表现出的状态,它对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影响很大,学习时营造和创造最佳的学习状态至关重要。
  最佳的学习状态就是一种轻松愉快而又全神贯注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全脑学习”。
  (一)最佳学习状态的特征
  最佳学习状态是放松而又专注的学习状态,它具有以下几种境界:1.放松又专注于学习;2.高效率又长满愉悦;3.迷恋于学习,达到忘我以至于“天人合一”的境界。
  最佳学习状态:头脑宁静愉快,身体放松,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积极思考、记忆。
  最佳学习状态是一种宁静沉思的心境
  实验研究指出,宁静沉思能激发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智慧才能,可以协调注意力,扩大认识范围,能使人反应速度加快,学习、记忆、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都大大增强。
  古训一
  诸葛亮在《诫子书》曾提出宁静致远,澹泊明志的思想。司仪是说,要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应以静思来治理学问和情性,以节俭来修养品德,没有宁静的心境不能在做人和治学方面达到深远的境界。如果骄傲、散漫就不能使学问达到精深的水平,着急、焦躁难以治理情性。
  古训二
  我国南宋教育家朱熹读书的切身体会也是很值得玩味的,他写道:“读书,放宽着心,道理自会出来。若忧虑迫切,道理终无缘得出来。”司仪是说,处于平静状态下读书,学习和思维的效果好,若心情急迫烦乱,想不出什么道理,学习效果差。他又说:“新不定,故见理不行。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意思是说,读书必须定心,保持平静轻松的心情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最佳学习状态会使你享受到高效率和愉悦的学习
  当你处于放松又专注的状态时,你的头脑非常清晰,你能控制自己的学习状况,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由于你的脑力活动效果成倍提高,你可以迅速而不费力气地理解所学内容,你能组织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觉很愉快,很轻松。
  最佳学习状态会使你摆脱干扰,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你的内心会变得宁静、愉快、自由和明澈,进入不受内外干扰,无我无欲的潜意识状态,以至达到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世界级数学大师陈景润的学习状态
  陈景润是誉满全球的大数学家,攻克了著名的歌德巴赫猜想(1+2)难题。在中学、大学学习和读书时,陈景润就非常的投入。上课时他总是全神贯注,专心致志。从中学时期开始,歌德巴赫猜想就如一颗神奇的种子扎根于他的心,成为他的远大志向。在中学他的外号是“书呆子”,在大学被叫作“爱因斯坦”。
  最令人敬佩的是陈景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学习和研究状态。在研究和攻克歌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三平方米的厕所、六平方米的锅炉房就是他的研究之地;此外,不管是在挨批斗的艰难岁月还是获得赞誉的风光日子里,陈景润都表现出非凡的冷静,坚持研究。
  不管是在在逆境,还是在顺境,陈景润始终保持一颗质朴宁静的心,一颗纯朴的赤子之心。此时的他已经达到忘我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既达到陈景润就是歌德巴赫猜想,歌德巴赫猜想也是陈景润,两者融为一体了。
  如何判断自己已经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1.放松大脑,想象画面:放松大脑,不要刻意控制你的意识,然后看一看你脑海中出现什么样的图象,如果图象比较清晰,不论其内容如何,都能说明你的大脑处在学习状态,即你能比较顺利地进行学习和运用知识。
  2.尝试回忆: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或要背诵的对象,然后闭上眼睛,用最快的速度在大脑中形成对其的一个整体印象,这个印象越清晰,表明目前你大脑的学习状态越好。
  学习的颠峰状态
  颠峰状态是由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它是从情感方面来阐述学习的最佳状态。学习的颠峰状态是指没有任何杂念,没有自我意识的忘我状态或无我境界;它会使人们将全部精力、智慧和心理资源都汇聚于眼前的问题解决上,这种专心致志引发出巨大的内在动力和热情,促使思维顺畅,使问题迎刃而解。当然,这种没有杂念、宁静的情绪并非死水一潭,问题解决的成功享受,美妙绝伦的喜悦心情会奔腾而出。
  美国有人对芝加哥一所理科高中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该校学生都是高分考入,进校后逐渐分化。研究者把学生分为高成就和低成就两组,加以考察发现,高成就生每周在家的学习时间为42小时,而低成就生仅16小时。高成就者学习时,有40%的时间处于心情放松愉快,深入思考的忘我状态;而低成就生只有16%的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常常处于心烦意乱的焦虑状态,或无所事事的状态。研究认为,能发挥或超水平发挥学习潜力的学生,往往更多地处于忘我的颠峰状态。低成就生不能专心致志于学习,也体会不到学习收获的乐趣,如此下去,不仅学习搞不好,就是工作后也不适合脑力劳动。

7. 大学生与心理健康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与心理健康论文

8.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怎么写?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自我认知
摘要: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学会不断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论文   自我心理剖析

美国心理学家Jone和Hary提出关于人自我认识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一个学期的心理学课程已经结束,在次我结合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一番分析,以促进以后自己更好的发展。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
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四、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
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
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导致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
五、认识自我,健全心理
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自己的心理还不算健康,感觉自己比较胆怯,不敢在人前说话,遇事容易冲动,感觉压力大。所以我想对自己做出一些改变,来健全心理,以更好的适应社会。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我们不能老想着让环境来满足自己,这样只会让自己陷入孤独的境地,亦不能老想着要融入环境而处处迁就,"随机应变",这样的结果只会是迷失了自己,最后为环境所抛弃。
5、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6、培养自己的积极情绪,使自己学会调控自己的消极情绪
自己学习理智、转移、幽默、宣泄、升华、自控等调控情绪的方法;为自己创设产生积极情绪的情境,如积极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等。  
7、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8、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如果把个人的名利地位和物质利益看得太重,可能会出现不安全感。当这些受到危险时,就会恐惧万分,难以自持。所以我要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要具有大无畏的精神,那样才能够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9、学会不断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适时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在复杂、变化的人际关系中制造和谐,在积极的情感和行为中健全人格,完善自我。

总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学会不断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和适应不断变化的现实,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