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食尔禄民脂民膏下易虐上天难欺 是什么意思

2024-05-07 18:38

1. 尔食尔禄民脂民膏下易虐上天难欺 是什么意思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意思是:我的赏罚,决不会拖延。你们的俸禄,都是民脂民膏。小民容易被虐待,但上天不可被欺骗。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孟昶亲撰的《颁令箴》。
原文:
“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功,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译文:
小民容易被虐待,但上天不可被欺骗。田赋收入是国家的切身要事,是军队和国家的依靠。我的赏罚,决不会拖延。你们的俸禄,都是民脂民膏。
这篇《颁令箴》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之心溢于言表,是一篇告诫、规劝官员勤政爱民的范文。
北宋时期,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在审阅孟昶对臣下的训诫文书中,发现这篇文章对治理本朝的官员也很有用,为了减少老百姓对朝廷的不满情绪,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赵光义从《颁令箴》中精选出了十六字用来约束官吏们的行为。

尔食尔禄民脂民膏下易虐上天难欺 是什么意思

2. 尔食尔禄民脂民膏下易虐上天难欺 是什么意思

尔食尔禄民脂民膏下易虐上天难欺的意思是我的赏罚,决不会拖延。你们的俸禄,都是民脂民膏。小民容易被虐待,但上天不可被欺骗。
出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孟昶亲撰的《颁令箴》。 

尔食尔禄民脂民膏下易虐上天难欺的原文及介绍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存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功,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16个字就是《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示天下,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高宗又把诗人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也称《御制戒石铭》。
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立于甬道中,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清人后因出入不便,改为牌坊,称为“戒石坊”,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州主县令坐堂理事,北向的铭文16字,即抬头可见,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若徇私枉法,天理不容。

3. 尔食尔禄民脂民膏下易虐上天难欺 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赏罚,决不会拖延。你们的俸禄,都是民脂民膏。小民容易被虐待,但上天不可被欺骗。
出自五代十国时期孟昶亲撰的《颁令箴》,“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功,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
翻译:小民容易被虐待,但上天不可被欺骗。田赋收入是国家的切身要事,是军队和国家的依靠。我的赏罚,决不会拖延。你们的俸禄,都是民脂民膏。

这篇《颁令箴》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之心溢于言表,是一篇告诫、规劝官员勤政爱民的范文。
这16个字就是《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示天下,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高宗又把诗人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立于甬道中,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
清人后因出入不便,改为牌坊,称为“戒石坊”,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公生明”作为官场箴规,意为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末,即所谓“公生明,偏生暗”,长官坐堂理事北向的铭文16字,即抬头可见,以提醒其秉公办事,若徇私枉法,天理不容。

尔食尔禄民脂民膏下易虐上天难欺 是什么意思?

4.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出自谁的诗?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四句诗出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孟昶亲撰的《颁令箴》。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他们诸多宽厚的待遇。
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

扩展资料:
戒石铭的由来
《戒石铭》铭文出自于五代蜀主孟昶的《颁令箴》。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
州主县令坐堂理事,即可见其16字,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故称《御制戒石铭》。
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县。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黄山谷所书《戒石铭》于郡县。两宋以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
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现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颁令箴

5.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出自《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示天下。
此句是从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的《颁令箴》中选出来的。宋太宗为刷新吏治,亲颁戒石铭于府州县,苦苦告诫地方官,以戒石铭约束自以及手下的官员,可后世的贪官污吏却依旧层出不穷。
全文意思是你们的俸禄都是来源于老百姓辛苦赚来的钱,百姓容易剥削,但是上天却很难被欺骗。

扩展资料:
《戒石铭》历代沿革

江西泰和县博物馆珍藏着一块珍贵的碑刻--黄山谷书《戒石铭》。铭文出自于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箴》,原文见宋张唐英的《蜀寿机》和洪迈哟《容斋续笔》,共24句。
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州主县令坐堂理事,即可见其16字,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故称《御制戒石铭》。
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县。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黄山谷所书《戒石铭》于郡县。两宋以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
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现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
光绪年间,广东澄海人陈凤翔任泰和县今,曾重修泰和的名胜古迹——快阁,重刻黄书《戒石铭》嵌于楼壁。他在铭文后附一跋云:"快阁旧有山谷诗碑,宋泰和宰卓士真所重刻,兵燹后此碑遂毁,一缺撼。
光绪壬午余丞此县,适邑人重修快阁,乃倩孙君籽国仿录一通刊之楼壁。后得道州黄书成石钻石刻本,复为钩抚勒石。俾官斯土者有所观感,未始无补。岂徒为.快阁增一故实哉。澄海陈凤翔并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戒石铭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6.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出处: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的《颁令箴》
意思是:我的赏罚,决不会拖延。你们的俸禄,都是民脂民膏。小民容易被虐待,但上天不可被欺骗。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16个字就是《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示天下,至南宋绍兴二年(1132)高宗又把诗人黄庭坚书写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立于甬道中,并建亭保护,故有“戒石亭”之称。
清人后因出入不便,改为牌坊,称为“戒石坊”,以进出熟规,铭记不忘。“公生明”作为官场箴规,意为公正方能明察事之本末,即所谓“公生明,偏生暗”,长官坐堂理事北向的铭文16字,即抬头可见,以提醒其秉公办事,若徇私枉法,天理不容。

背景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他们诸多宽厚的待遇。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24句。以此诫谕地方官要爱护百姓,不做贪官污吏。
宋灭蜀后,宋太宗鉴于前后蜀政治腐败、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将《颁令箴》缩写为4句16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7.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是谁说的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四句诗出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孟昶亲撰的《颁令箴》。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孟知祥称帝后,为了酬谢昔日患难与共一同打江山的将相大臣,给他们诸多宽厚的待遇。
然而这些官吏借此机会肆无忌惮地害民虐庶,搜刮民脂民膏。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颁令箴》。

扩展资料:
戒石铭的由来
《戒石铭》铭文出自于五代蜀主孟昶的《颁令箴》。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
州主县令坐堂理事,即可见其16字,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故称《御制戒石铭》。
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县。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黄山谷所书《戒石铭》于郡县。两宋以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
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现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颁令箴

“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是谁说的

8.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出自哪里?

出自《戒石铭》,于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示天下。
此句是从孟昶继位后,为整饬吏治,于广政四年(公元941年)亲撰的《颁令箴》中选出来的。宋太宗为刷新吏治,亲颁戒石铭于府州县,苦苦告诫地方官,以戒石铭约束自以及手下的官员,可后世的贪官污吏却依旧层出不穷。
全文意思是你们的俸禄都是来源于老百姓辛苦赚来的钱,百姓容易剥削,但是上天却很难被欺骗。

扩展资料:
《戒石铭》历代沿革

江西泰和县博物馆珍藏着一块珍贵的碑刻--黄山谷书《戒石铭》。铭文出自于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箴》,原文见宋张唐英的《蜀寿机》和洪迈哟《容斋续笔》,共24句。
宋太宗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颁于州县,敕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州主县令坐堂理事,即可见其16字,以警戒其秉公办事,从政为民,故称《御制戒石铭》。
宋哲宗也曾御书《戒石铭》赐郡县。南宋高宗绍兴二年,黄山谷所书《戒石铭》于郡县。两宋以后,《戒石铭》遍布全国各州县流传日广,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
清代前期,于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后期改成牌坊形式,现河北保定直隶总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
光绪年间,广东澄海人陈凤翔任泰和县今,曾重修泰和的名胜古迹——快阁,重刻黄书《戒石铭》嵌于楼壁。他在铭文后附一跋云:"快阁旧有山谷诗碑,宋泰和宰卓士真所重刻,兵燹后此碑遂毁,一缺撼。
光绪壬午余丞此县,适邑人重修快阁,乃倩孙君籽国仿录一通刊之楼壁。后得道州黄书成石钻石刻本,复为钩抚勒石。俾官斯土者有所观感,未始无补。岂徒为.快阁增一故实哉。澄海陈凤翔并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戒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