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爱心与教育》摘录2

2024-05-05 01:32

1. 读书|《爱心与教育》摘录2

            《爱心与教育》摘录2 
  
  元月二十日: 
  
 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有一颗童心! 
  
 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这颗童心,使我的学生原谅了我对他们有时抑不住的暴怒;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的拨动了我的情弦 ……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P014)
  
  元月二十一日: 
  
 以前我们不少教育论者谈到教育,总是把学生当做空荡荡的容器,而所谓“教育”就是教师往这些“容器”里面装“高尚的思想”,装“美好的道德”……但我从教多年,在和学生深入交往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其实,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学生的心灵比我们教育者纯洁得多也高尚得多!“学历”、“阅历”、“经历”等使我们成熟起来,也冷漠起来。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的确应该向学生学习!(P035)  
  
  元月二十二日: 
  
 在有些时候,面对有些学生,教育的灌输也是必需的;但面对多数学生,特别是像宁玮这样的学生,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扶持”与“引导”:让学生保持一颗童心,扶持学生美好道德的萌芽不断健康成长,引导他们面对复杂甚至有时显得比较阴暗的社会现实,让“纯真”更坚强也更机智!(P036) 
  
  元月二十三日: 
  
 师生之爱,同学之爱,都不应仅仅止于班级内部,而应该有爱的扩展和升华。这种爱的扩展,是对周围其他人的爱——同学、邻居以及一切素不相识但需要帮助的人;这种爱的升华是对我们祖国的爱! 
  
 这才是爱的教育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P049)
  
 所交的钱必须是卖废品所得,决不能因此向家里要钱。只有通过自己劳动所得来的钱,才最能表达真诚的心意!(P051) 
  
  元月二十四日: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于驶入了成功的港湾。(P053)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 
  
 不客气地说,离开了对“后进学生”的研究与关注,“素质教育”不但是虚假的,而且是虚伪的。 
  
 理由很简单:“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柳斌) (P054)
  
  元月二十五日: 
  
 “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学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后进学生”看作朋友时,这些顽皮的“后进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视为“哥儿们”。
  
 在没有师生界限的交往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共同的欢乐!(P054-055) 
  
  元月二十六日: 
  
 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且长期与顽童们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
  
 因此,对“后进学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 。(P055)
  
  元月二十七日: 
  
 当然,比起其他学生,“后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多一些,教育者很难做到不对他们发怒;但是“一个好的老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教师也有权发泄他的愤怒,任何一个有涵养的、受过教育的人也在所难免)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 。
  
 我这里还想强调的是,在批评教育的问题上,师生同样是平等的,教师当然可以批评学生,学生也可以批评老师;教师如果批评失误,应该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利;如果冤枉了学生,教师应该公开主动认错。(P055)

读书|《爱心与教育》摘录2

2. 共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初识李镇西老师,是缘于网上的一份教师推荐读物,正式“结识”是在工作室,一接触我就被李老师的案例吸引住了。
  
        从成为老师的第一天开始,爱心教育就成为了我的座右铭,什么是爱心?之前的我一直认为爱心就是爱孩子,无私的爱着每位孩子。看过这本书,我才发现我把它理解的太过于浅显了。
                                          
         爱心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大爱,他不以分数为标尺,真正做到了平等地爱每一位学生,对待优等生,他更为严厉,总是鼓励他们攀登更高的山峰,更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不一刀切。对待差生,他很有耐心,也倾注了爱心,并能够找到这些差生的优点,全心全意地去帮助他们。
  
          李老师每带一个班,总会告诉学生一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文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仿佛把我也拉回了中学时代,在阅读时,我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李老师当初是我的班主任,我的人生一定比现在精彩,我所带的班级一定比现在更温暖。
  
         都说不愿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将军的才能。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让不同的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成就,这应该是教育者做到的。李老师有一颗善于发现学生潜力的慧眼,而且十分懂心理学,他对学生的教育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以一种十分轻松愉快的方式,真正把教育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人亦如此。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来教育,但所有人的教育都有一个前提:爱心。这个爱心不带任何目的性,不掺杂任何的功利,并且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着想。相信只要有一颗爱心,你对待学生的方法他们都会欣然接受,当然光有爱心也不行,还要有专业的知识,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影响学生。
  
  
         重说教而轻德育,重成绩而轻素质,是我工作的失职,近几个月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曾经满腔热情的我,为什么现在如此冷淡?今天我从李老师的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我走错了方向,用错了爱心。遇到李老师,真好!遇到张老师,真幸运!

3.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汇编6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想要找更多优秀经典的随笔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1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徐茵是我们班的漂亮女孩,她有舞蹈天赋,幼儿园时一直在学舞蹈,一年级学了一年的拉丁舞,可是现在她嫌苦,不管父母和老师的反对坚决放弃。舞蹈老师深感惋惜。学习上也是如此,作业丢三拉四,听写词语紧皱眉头,做作业时叫苦连天,尽管我耐心跟她沟通,可这对她来说都无济于事。她的惰性导致她成绩不理想。这次元旦文艺节目表演,我们班级的是器乐合奏《亲亲茉莉花》,有十位同学伴舞,茵茵也是其中一位,她的舞姿最美。我一直夸奖她,让跳舞的几个同学以她为榜样。表演前为她换上精心挑选的旗袍,为她梳了最美的发髻,第一个为她化了妆。高挑的个儿,羞涩的表情,高雅的'气质,真是太美了。当我为其他同学化妆时,她凑到我身边,悄悄地问我:“老师,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轻轻地告诉他:“因为老师喜欢你,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呀!”她恍然大悟的表情,后来一直坐在我旁边,看我给其他同学化妆,还不时给我帮忙呢。我心里暗喜着。精彩的表演让我忘却了排练的辛苦。演出结束后,她第一个奔到我的身边,我马上竖起大拇指,夸她:“好朋友,你的表演真出色!”听我叫她好朋友,她开心地笑了。
    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单独相处在一起,我就叫她好朋友。课堂上她会不时传递着她的笑脸,常常听到她响亮的回答,作业不再偷懒,书写端正了,我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讲故事、一起学英语,我俩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她把苦恼向我倾诉。单元测试里要求写一篇写人的习作,写一位班级里亲密的伙伴,写一件俩人之间值得写的事,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然后开始写作,都写了班级里的同学。可她却写了一篇《我的朋友周老师》,从没见过她写得这么真挚感人的作文,以前总是三言两语,草草敷衍了事。可今天她却另要附页,她把我鼓励的话记得一清二楚,三年级的孩子呀,刚刚练写作,却能通过习作表白心声。我知道我们的友谊在不断升华,我知道茵茵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不会再停滞不前,一句朴实的“因为我们是朋友”,是一盏帮助她远航的启明灯,她还跟我说,想继续去学拉丁舞,她要把最好的舞姿展示给我这个好朋友看。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2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描述的故事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心,让我无比感动和崇敬。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永远是那么真挚。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教育是一种需要真情付出的劳动,唯独真心赋予学生,才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不同的老师对学生有不同的爱的表达法,有的如疾风骤雨,有的如细水长流。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也许没错,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让我们感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之中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李老师则不同,他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送生日祝福,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励她。由此可见,李镇西老师的爱是那么的真挚,因为贵在执着和坚持。作为一名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这样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实在是少见!这份教育手记,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不断的反思:如果我遇到这样一些难以管理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们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问题的反反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我以为我们应该用心去阅读,并且结合自己身的实践去读。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且发自内心的爱,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李老师是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正是这种爱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反观自身,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平常带的班比较多,平时与每个班的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刚工作时的还是满腔热情,但现在工作的繁忙与压力让我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曾经对学生的那份执着与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让迷茫我又注入了清新的活力。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教育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爱的付出,这些要比知识的灌输重要的多,教师只有做到爱的付出才会有爱的回报,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
    教育需要爱的付出更需要理性公平的教育方式。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思考。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则认为他们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这是教育的可悲。
    作为老师,我们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以为对于优秀生,我们不能只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更不能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优生的确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得让人欣喜,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自高自大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忽视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差生,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的优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今后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作出贡献,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个性+特长”的学生才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加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和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关系。正是这份使命感促使李镇西老师从参加教育工作起就边教学边不断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起初他读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这些阅读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才使李老师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我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读完之后也不难明白,正是由于对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他乐意把自己宝贵的点滴时间都用在了阅读和教育事业上。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也要继承这份光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知识,提高自身。最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真正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搞好教育工作。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真诚的赞叹,热情的鼓励,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会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我也会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自己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3      关于李镇西这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就听说过,只是没有读过他的书。最近,买了一本他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刚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部书是李镇西老师在工作第一线,辛勤探索素质教育的结晶,以手记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
    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4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我的思绪带进了我们班的小班长身上……
    放学了,孩子们陆陆续续背着书包离开教室,我也准备去办公室,子俊却把我叫住了,可爱的小男孩,尽管是班级中的捣蛋王,可是我很喜欢他,天资聪颖,活泼可爱,瞧他神秘的样子,我问他有什么事,他却示意我站到教室门口的那个角落里,还是一副老样子,嘻嘻地笑着。我亲切地对他说:“孩子,说吧!”他双脚不停地搓着地面,天真无邪的双眼看着我:“老师,班级里安排两个班长行吗?”我肯定地回答了他。“那……老师,我能当班长吗?我想当回班长呢!”我心里尽管格登了一下,但我答应了他,他鼓足勇气对我说,我能打击他的自信心吗?但是我如果马上让他当班长,同学们会接受他吗?其他任课老师会满意吗?说起我们班级的课堂纪律,所有的老师对他都摇头。
    我拉着他去办公室,他的小手紧紧攥着我的手,我的心暖暖的。我爱牵孩子的手,小时候老师牵我的手我觉得真幸福,我也想把我的爱传递给我的学生。他用诚恳的眼神看着我,这次看来是认真的。也许这一次我能改变他,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蓬勃向上的子俊。我问子俊:“平时,老师和同学们推荐的班长具有什么优点?”他想了想回答了我,一会儿就低头不语。我把他拉到我的身边,我猜他对自己没信心了。我在他耳边低语:“好孩子,别泄气,你有机会,老师会等待!”“真的?那就是说我还能当班长!”他喜出望外。
    从第二天开始,我在各方面帮助他,鼓励他,提醒他,每天放学后都会耐心地跟他交流一次他一天的学习、思想、课堂表现。这一切,同学们都没有觉察到。慢慢的,子俊变了,跟以前判若俩人,老师和同学们都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评价越来越高。他的红花本上也开满了鲜艳的小红花。在学期第二次评选班干部时以最高的票数摘取班长的桂冠。他兴奋得蹦呀跳呀:“老师,我成功了,我终于当班长了!”我激动抱起了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5      柳斌同志概括的素质教育三要义: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来实现的;中学阶段德育要培养学生的三个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意识;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教育多样性、培养目标多样化。一句话,素质教育是真正把学生当作人的教育。
    手记一:爱心与童心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高素质的教师,第一条应该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李镇西的主要做法有:记住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给他们过集体生日;关心生病、家庭困难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帮助;带学生包饺子、野餐。
    手记之二:与顽童打交道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成功的港湾。
    对后进生,要帮助他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不能把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浇灭(苏霍姆林斯基语)。
    “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自省),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
    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
    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培养优生六大方法:
    一是引导优生树立远大志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经常激励优生,“我是要干大事业的”。
    二是帮助优化认识自己。让他们正确而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方面的素质,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三是教育优生保持童心。防止优生虚荣自私、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引导他们与同学平等相处,在主动为同学服务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同时对待荣誉和分数学会淡然处之和互相谦让,以培养豁达淡泊的心境。
    四是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告诉优生“不要自己埋没自己”,而要培养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勇气、毅力和能力。
    五是训练优生的受挫心理。创设一些机会让他们品尝失败滋味。
    六是培养优生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从解题时的独特方法到作文时的新颖构思,从独当一面地开展班级工作到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要引导学生“多想想办法”,“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总之,只要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创造力培养锻炼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手记四:青春期教育的尝试
    男女同学的交往应该是等距交往、公开交往、坦然交往。所谓等距交往,就是对班上所有异性同学保持一视同仁的态度,除临时的班级工作需要,要避免同某一异性过多的接触。所谓公开交往,就是尽量在公开场合同异性交往,而不要单独交往。所谓坦然交往,就是言谈举止要自然大方,坦荡庄重。
    如何改变孤僻性格?一是学会大声说话;二是尝试抛头露面;三是主动关心他人;四是积极投身集体。
    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和而满足,这一切,构成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磨亮女性成才的利剑》。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
    德育要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合学生的心灵。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理解学生中引导学生。这也是德育的艺术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并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教育有四个支柱,这就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李镇西在一份调查答卷中对有关问题的回答:
    1、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本教育论著: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诗(马卡连科),陶行知论德育。
    2、最重要的师德有哪三点: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永远不要对任何学生绝望。
    3、对自己启发最大的三句教育名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4、对学生的教育赠言有哪三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天生我材必有用。忠实于少年时代的友爱、热情和誓言,这是人生最严肃的事情。
    5、您所采用的教学艺术有哪三条: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思维的王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燃起思考的火焰;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展开思想的碰撞。
    6、优秀家长最重要的素质:人格高尚,不仅仅以分类苛求孩子,理解教育规律。
    7、优秀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善良、正直、有志。
    8、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的策略:设法增强其信心,暗中降低学习要求,创造其成功的机会。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6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高贵!
    《爱心与教育》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

4.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6篇)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想看看大家都在写什么样的随笔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欢迎大家分享。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1      柳斌同志概括的素质教育三要义: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来实现的;中学阶段德育要培养学生的三个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意识;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教育多样性、培养目标多样化。一句话,素质教育是真正把学生当作人的教育。
    手记一:爱心与童心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高素质的教师,第一条应该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李镇西的主要做法有:记住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给他们过集体生日;关心生病、家庭困难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帮助;带学生包饺子、野餐。
    手记之二:与顽童打交道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成功的港湾。
    对后进生,要帮助他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不能把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浇灭(苏霍姆林斯基语)。
    “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自省),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
    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
    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培养优生六大方法:
    一是引导优生树立远大志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经常激励优生,“我是要干大事业的”。
    二是帮助优化认识自己。让他们正确而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方面的素质,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三是教育优生保持童心。防止优生虚荣自私、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引导他们与同学平等相处,在主动为同学服务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同时对待荣誉和分数学会淡然处之和互相谦让,以培养豁达淡泊的心境。
    四是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告诉优生“不要自己埋没自己”,而要培养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勇气、毅力和能力。
    五是训练优生的受挫心理。创设一些机会让他们品尝失败滋味。
    六是培养优生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从解题时的独特方法到作文时的新颖构思,从独当一面地开展班级工作到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要引导学生“多想想办法”,“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总之,只要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创造力培养锻炼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手记四:青春期教育的尝试
    男女同学的交往应该是等距交往、公开交往、坦然交往。所谓等距交往,就是对班上所有异性同学保持一视同仁的态度,除临时的班级工作需要,要避免同某一异性过多的接触。所谓公开交往,就是尽量在公开场合同异性交往,而不要单独交往。所谓坦然交往,就是言谈举止要自然大方,坦荡庄重。
    如何改变孤僻性格?一是学会大声说话;二是尝试抛头露面;三是主动关心他人;四是积极投身集体。
    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和而满足,这一切,构成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磨亮女性成才的利剑》。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
    德育要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合学生的心灵。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理解学生中引导学生。这也是德育的艺术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并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教育有四个支柱,这就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李镇西在一份调查答卷中对有关问题的回答:
    1、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本教育论著: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诗(马卡连科),陶行知论德育。
    2、最重要的师德有哪三点: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永远不要对任何学生绝望。
    3、对自己启发最大的三句教育名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4、对学生的教育赠言有哪三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天生我材必有用。忠实于少年时代的友爱、热情和誓言,这是人生最严肃的事情。
    5、您所采用的教学艺术有哪三条: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思维的王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燃起思考的火焰;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展开思想的碰撞。
    6、优秀家长最重要的素质:人格高尚,不仅仅以分类苛求孩子,理解教育规律。
    7、优秀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善良、正直、有志。
    8、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的策略:设法增强其信心,暗中降低学习要求,创造其成功的机会。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2      关于李镇西这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就听说过,只是没有读过他的书。最近,买了一本他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刚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部书是李镇西老师在工作第一线,辛勤探索素质教育的结晶,以手记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
    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3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描述的故事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心,让我无比感动和崇敬。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永远是那么真挚。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教育是一种需要真情付出的劳动,唯独真心赋予学生,才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不同的老师对学生有不同的爱的表达法,有的如疾风骤雨,有的如细水长流。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也许没错,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让我们感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之中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李老师则不同,他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送生日祝福,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励她。由此可见,李镇西老师的爱是那么的真挚,因为贵在执着和坚持。作为一名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这样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实在是少见!这份教育手记,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不断的反思:如果我遇到这样一些难以管理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们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问题的反反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我以为我们应该用心去阅读,并且结合自己身的实践去读。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且发自内心的爱,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李老师是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正是这种爱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反观自身,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平常带的班比较多,平时与每个班的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刚工作时的还是满腔热情,但现在工作的繁忙与压力让我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曾经对学生的那份执着与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让迷茫我又注入了清新的活力。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教育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爱的付出,这些要比知识的灌输重要的多,教师只有做到爱的付出才会有爱的回报,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
    教育需要爱的付出更需要理性公平的教育方式。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思考。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则认为他们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这是教育的可悲。
    作为老师,我们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以为对于优秀生,我们不能只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更不能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优生的确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得让人欣喜,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自高自大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忽视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差生,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的优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今后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作出贡献,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个性+特长”的学生才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加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和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关系。正是这份使命感促使李镇西老师从参加教育工作起就边教学边不断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起初他读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这些阅读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才使李老师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我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读完之后也不难明白,正是由于对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他乐意把自己宝贵的点滴时间都用在了阅读和教育事业上。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也要继承这份光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知识,提高自身。最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真正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搞好教育工作。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真诚的赞叹,热情的鼓励,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会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我也会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自己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4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高贵!
    《爱心与教育》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5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我的思绪带进了我们班的小班长身上……
    放学了,孩子们陆陆续续背着书包离开教室,我也准备去办公室,子俊却把我叫住了,可爱的小男孩,尽管是班级中的捣蛋王,可是我很喜欢他,天资聪颖,活泼可爱,瞧他神秘的样子,我问他有什么事,他却示意我站到教室门口的那个角落里,还是一副老样子,嘻嘻地笑着。我亲切地对他说:“孩子,说吧!”他双脚不停地搓着地面,天真无邪的双眼看着我:“老师,班级里安排两个班长行吗?”我肯定地回答了他。“那……老师,我能当班长吗?我想当回班长呢!”我心里尽管格登了一下,但我答应了他,他鼓足勇气对我说,我能打击他的自信心吗?但是我如果马上让他当班长,同学们会接受他吗?其他任课老师会满意吗?说起我们班级的课堂纪律,所有的老师对他都摇头。
    我拉着他去办公室,他的小手紧紧攥着我的手,我的心暖暖的。我爱牵孩子的手,小时候老师牵我的手我觉得真幸福,我也想把我的爱传递给我的学生。他用诚恳的眼神看着我,这次看来是认真的。也许这一次我能改变他,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蓬勃向上的子俊。我问子俊:“平时,老师和同学们推荐的班长具有什么优点?”他想了想回答了我,一会儿就低头不语。我把他拉到我的身边,我猜他对自己没信心了。我在他耳边低语:“好孩子,别泄气,你有机会,老师会等待!”“真的?那就是说我还能当班长!”他喜出望外。
    从第二天开始,我在各方面帮助他,鼓励他,提醒他,每天放学后都会耐心地跟他交流一次他一天的学习、思想、课堂表现。这一切,同学们都没有觉察到。慢慢的,子俊变了,跟以前判若俩人,老师和同学们都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评价越来越高。他的红花本上也开满了鲜艳的小红花。在学期第二次评选班干部时以最高的票数摘取班长的桂冠。他兴奋得蹦呀跳呀:“老师,我成功了,我终于当班长了!”我激动抱起了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6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徐茵是我们班的漂亮女孩,她有舞蹈天赋,幼儿园时一直在学舞蹈,一年级学了一年的拉丁舞,可是现在她嫌苦,不管父母和老师的反对坚决放弃。舞蹈老师深感惋惜。学习上也是如此,作业丢三拉四,听写词语紧皱眉头,做作业时叫苦连天,尽管我耐心跟她沟通,可这对她来说都无济于事。她的惰性导致她成绩不理想。这次元旦文艺节目表演,我们班级的是器乐合奏《亲亲茉莉花》,有十位同学伴舞,茵茵也是其中一位,她的舞姿最美。我一直夸奖她,让跳舞的几个同学以她为榜样。表演前为她换上精心挑选的旗袍,为她梳了最美的发髻,第一个为她化了妆。高挑的个儿,羞涩的表情,高雅的'气质,真是太美了。当我为其他同学化妆时,她凑到我身边,悄悄地问我:“老师,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轻轻地告诉他:“因为老师喜欢你,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呀!”她恍然大悟的表情,后来一直坐在我旁边,看我给其他同学化妆,还不时给我帮忙呢。我心里暗喜着。精彩的表演让我忘却了排练的辛苦。演出结束后,她第一个奔到我的身边,我马上竖起大拇指,夸她:“好朋友,你的表演真出色!”听我叫她好朋友,她开心地笑了。
    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单独相处在一起,我就叫她好朋友。课堂上她会不时传递着她的笑脸,常常听到她响亮的回答,作业不再偷懒,书写端正了,我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讲故事、一起学英语,我俩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她把苦恼向我倾诉。单元测试里要求写一篇写人的习作,写一位班级里亲密的伙伴,写一件俩人之间值得写的事,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然后开始写作,都写了班级里的同学。可她却写了一篇《我的朋友周老师》,从没见过她写得这么真挚感人的作文,以前总是三言两语,草草敷衍了事。可今天她却另要附页,她把我鼓励的话记得一清二楚,三年级的孩子呀,刚刚练写作,却能通过习作表白心声。我知道我们的友谊在不断升华,我知道茵茵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不会再停滞不前,一句朴实的“因为我们是朋友”,是一盏帮助她远航的启明灯,她还跟我说,想继续去学拉丁舞,她要把最好的舞姿展示给我这个好朋友看。

5.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佩服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对待学生的真诚,书中所描述的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呈现在我的脑海中,处处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教育,必须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答案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常言到:“琢玉首先要爱玉,育人首先要爱人”。爱学生是教好学生、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
     教师用“爱”的眼神、“爱”的语言、“爱”的行动把知识和做人传递给学生,当面对一群纯洁的孩子时,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浓浓的师爱洒向他们,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爱开启学生心灵之门,我们才能完成我们肩上的神圣使命。我相信,今天在学生在感情上多一份投资,明天学生定会在学习上多一份收获。
      二、教育,必须用心灵去赢得学生的心灵 
     李镇西老师认为,真正的民主教育,要用心灵去赢得心灵;民主不只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教育本身。所以,他觉得真正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不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尤其对待一些“后进学生”,更要从每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自然就必须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待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闪光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虽然有缺点,但我也有亮点”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是一种由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我们将会感到无比幸福,而学生也会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舟才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三、教育,仅有爱心还是不够的 
     教育家们说过: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失去了爱的教育就像池塘没有了水一样。也有俗语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但在教育实践中,脱离了方法和艺术的纯粹的爱的教育,有时也会像鸟儿失去翅膀一样,变得苍白无力。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了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了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李镇西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而这份爱总觉得与其他人的有所不同。李老师不止一次地说过,学生的心灵往往要比教师纯洁得多,学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师。真正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说困难其实也不难,只要你真正爱他们,你会发现他们会爱你爱得更深、更真切。当爱与责任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会变得无坚不摧。
     作为一名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但更需要爱。爱,是教育的源泉,让我们以李老师为榜样,真诚对待每个学生,切实感受他们心中的喜怒哀乐,走进学生的心里,做他们真正的朋友。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2     暑假中再次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认为在每一页中除了写着“爱心、良知、思考、责任”以外,还充满着智慧的火花。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标准也是除了“学识渊博、正直善良、很热爱学生”以外,还有“很有智慧”这一条。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做个充满智慧的老师。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李老师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一个个棘手的`教育难题。例如在“万同偷随身听”事件中,李老师开始是非常严肃的告诉万同,游贤的家长报了案,公安局的人已经来到了学校,当万同承认是“我与游贤开玩笑”后,李老师马上顺着他的话说是有误会,于是下面就用更缓和的语气来处理完了“失窃案”。再看看关于程桦的教育。当程桦骄傲自满的时候,李老师没有简单的用一句“胜不骄,败不馁”来说教,而是用充满智慧的头脑给程桦定出了他下一步的奋斗方向“超越自己”。在和程桦交流的过程中,李老师既列举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事迹,又从理论上给他解释了“成熟”的含义,使程桦的思想之翼在重新起飞后,变得更加矫健,最终取得了成功。从以上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老师无论是在对后进生的转化还是在对优等生的培养中,除了他对学生有一颗负责任的爱心,还有他的智慧在里面。
     当前众所周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教育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而正确方式方法的选择就要靠我们的智慧,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育,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要想了解学生的各个方面,就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考能力,还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我们才能知学生所想,解学生所为,才能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交流,而交流是教育的前提。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让犯错误的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改正他的缺点 ……但是有许多时候,苦于找不到好的方法。从李老师的教育手记中我知道了要教育学生得学会尊重学生、表扬学生。做老师不要高高在上,要蹲下身子,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出现的问题。今天的孩子就如春天里需要滋养的禾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涓涓春雨,要比电闪雷鸣倾盆暴雨更能渗入土壤。还有要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多一点人情味,大人有时也会犯错,何况是还是孩子的学生呢。因此利用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许多时候比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强很多。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之爱首先是尊重和信任,尊重和信任是激活教育智慧的因子。而要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把学习渗透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让教育智慧流淌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一点一滴,每时每刻。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3     这段时间里,我读完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写的,这本书打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本书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育的感人故事,书中故事都体现了李老师和学生那种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这本书我感触很深,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尤其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可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什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就是这样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对于工作多年的我来说,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4     最近我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不分优生和差生。读完《爱心与教育》,我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着他的教育实例,我也在心里记下了他所说的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的几点: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我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实践,不断创新,锐意进取,默默耕耘,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做为一名合格地人民教师,道路曲折而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我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我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责任还很重大。真正的教师历程刚刚启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学无止境,我会在探索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身素养,争取实现人生价值!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6.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

         寒假里,学校发了一本李镇西老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很早就听说过,假期中有幸拜读此著作,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错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 ,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爱学习不贪玩的完美类型。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的乐趣又从何说起,学生的个性该如何发展?学生是有差异的,有的文静、有的好动、有的乖巧、有的调皮……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学、乐中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学海无涯“乐”作舟呢?为什么一直让他们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剥夺他们的天性呢?
  
         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保持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学生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学生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我们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爱心营造积极健康、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爱心成为照耀学生心灵的阳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想借用李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之:教师工作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职业,不仅是事业,还是我们生命的收获——收获成功的幸福,收获发现的喜悦,收获生命的价值,收获生活的快乐!

7.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集合6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1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徐茵是我们班的漂亮女孩,她有舞蹈天赋,幼儿园时一直在学舞蹈,一年级学了一年的拉丁舞,可是现在她嫌苦,不管父母和老师的反对坚决放弃。舞蹈老师深感惋惜。学习上也是如此,作业丢三拉四,听写词语紧皱眉头,做作业时叫苦连天,尽管我耐心跟她沟通,可这对她来说都无济于事。她的惰性导致她成绩不理想。这次元旦文艺节目表演,我们班级的是器乐合奏《亲亲茉莉花》,有十位同学伴舞,茵茵也是其中一位,她的舞姿最美。我一直夸奖她,让跳舞的几个同学以她为榜样。表演前为她换上精心挑选的旗袍,为她梳了最美的发髻,第一个为她化了妆。高挑的个儿,羞涩的表情,高雅的'气质,真是太美了。当我为其他同学化妆时,她凑到我身边,悄悄地问我:“老师,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轻轻地告诉他:“因为老师喜欢你,我们是最好的朋友呀!”她恍然大悟的表情,后来一直坐在我旁边,看我给其他同学化妆,还不时给我帮忙呢。我心里暗喜着。精彩的表演让我忘却了排练的辛苦。演出结束后,她第一个奔到我的身边,我马上竖起大拇指,夸她:“好朋友,你的表演真出色!”听我叫她好朋友,她开心地笑了。
    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只要我们单独相处在一起,我就叫她好朋友。课堂上她会不时传递着她的笑脸,常常听到她响亮的回答,作业不再偷懒,书写端正了,我利用课余时间给她补课、讲故事、一起学英语,我俩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她把苦恼向我倾诉。单元测试里要求写一篇写人的习作,写一位班级里亲密的伙伴,写一件俩人之间值得写的事,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然后开始写作,都写了班级里的同学。可她却写了一篇《我的朋友周老师》,从没见过她写得这么真挚感人的作文,以前总是三言两语,草草敷衍了事。可今天她却另要附页,她把我鼓励的话记得一清二楚,三年级的孩子呀,刚刚练写作,却能通过习作表白心声。我知道我们的友谊在不断升华,我知道茵茵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不会再停滞不前,一句朴实的“因为我们是朋友”,是一盏帮助她远航的启明灯,她还跟我说,想继续去学拉丁舞,她要把最好的舞姿展示给我这个好朋友看。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2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这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描述的故事体现了他高度的责任心和无私的爱心,让我无比感动和崇敬。
    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爱永远是那么真挚。爱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教育的动力和基础。教育是一种需要真情付出的劳动,唯独真心赋予学生,才会收获内心的感动。不同的老师对学生有不同的爱的表达法,有的如疾风骤雨,有的如细水长流。无论哪种,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这也许没错,但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让我们感到为人师者深藏骨髓之中的那一份道德优越感。李老师则不同,他给汪斌煮鸡蛋,给学生送生日祝福,和宁玮八年如一日地通信并一直鼓励她。由此可见,李镇西老师的爱是那么的真挚,因为贵在执着和坚持。作为一名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这样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实在是少见!这份教育手记,让我在感动的同时也不断的反思:如果我遇到这样一些难以管理的学生,我会有多少耐心来等待他们的转变,又会有多少爱心和毅力来对待问题的反反复复?想到这些,不觉感到自惭形秽。我以为我们应该用心去阅读,并且结合自己身的实践去读。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且发自内心的爱,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李老师是真正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正是这种爱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反观自身,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平常带的班比较多,平时与每个班的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刚工作时的还是满腔热情,但现在工作的繁忙与压力让我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曾经对学生的那份执着与牵挂,现在竟有些淡然。李镇西老师的故事让迷茫我又注入了清新的活力。我深深地感到成功的教育需要的是源源不断的爱的付出,这些要比知识的灌输重要的多,教师只有做到爱的付出才会有爱的回报,才能成为一个幸福的老师。
    教育需要爱的付出更需要理性公平的教育方式。宁小燕的故事让我流泪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沉重的思考。不少教师认为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是人才,对他们的态度和评价也是较为积极的,而对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则认为他们将来也不会有大出息,因此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的,这是教育的可悲。
    作为老师,我们在培养知识型人才的同时又要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以为对于优秀生,我们不能只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更不能以学习成绩为标准来评判其他方面的发展。虽然优生的确在学习等方面表现得让人欣喜,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自高自大不团结同学、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心理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我们这些教育者忽视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差生,我们应尽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经常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发现每个后进生的身上的优点。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今后我希望自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所长,为班集体作出贡献,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各种“个性+特长”的学生才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加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和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很大关系。正是这份使命感促使李镇西老师从参加教育工作起就边教学边不断地阅读教育理论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起初他读得最多的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这些阅读给了李老师深远的影响,才使李老师学以致用,不断完善自身。看了李老师在引言中写的他的教育思想历程,我惊讶李老师哪来的那么多时间去读书。其实读完之后也不难明白,正是由于对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与热爱,他乐意把自己宝贵的点滴时间都用在了阅读和教育事业上。回想自己,真是惭愧,每次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为借口,放弃为自己充电。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也要继承这份光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习教育理论和知识,提高自身。最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真正用自己的责任和爱心搞好教育工作。
    这本书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育和爱是分不开,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真诚的赞叹,热情的鼓励,无私的爱心,因为它们会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每个孩子的心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师,我也会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自己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3      柳斌同志概括的素质教育三要义: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来实现的;中学阶段德育要培养学生的三个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意识;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教育多样性、培养目标多样化。一句话,素质教育是真正把学生当作人的教育。
    手记一:爱心与童心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高素质的教师,第一条应该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李镇西的主要做法有:记住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给他们过集体生日;关心生病、家庭困难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帮助;带学生包饺子、野餐。
    手记之二:与顽童打交道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成功的港湾。
    对后进生,要帮助他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不能把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浇灭(苏霍姆林斯基语)。
    “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自省),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
    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
    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培养优生六大方法:
    一是引导优生树立远大志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经常激励优生,“我是要干大事业的”。
    二是帮助优化认识自己。让他们正确而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方面的素质,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三是教育优生保持童心。防止优生虚荣自私、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引导他们与同学平等相处,在主动为同学服务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同时对待荣誉和分数学会淡然处之和互相谦让,以培养豁达淡泊的心境。
    四是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告诉优生“不要自己埋没自己”,而要培养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勇气、毅力和能力。
    五是训练优生的受挫心理。创设一些机会让他们品尝失败滋味。
    六是培养优生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从解题时的独特方法到作文时的新颖构思,从独当一面地开展班级工作到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要引导学生“多想想办法”,“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总之,只要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创造力培养锻炼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手记四:青春期教育的尝试
    男女同学的交往应该是等距交往、公开交往、坦然交往。所谓等距交往,就是对班上所有异性同学保持一视同仁的态度,除临时的班级工作需要,要避免同某一异性过多的接触。所谓公开交往,就是尽量在公开场合同异性交往,而不要单独交往。所谓坦然交往,就是言谈举止要自然大方,坦荡庄重。
    如何改变孤僻性格?一是学会大声说话;二是尝试抛头露面;三是主动关心他人;四是积极投身集体。
    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和而满足,这一切,构成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磨亮女性成才的利剑》。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
    德育要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合学生的心灵。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理解学生中引导学生。这也是德育的艺术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并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教育有四个支柱,这就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李镇西在一份调查答卷中对有关问题的回答:
    1、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本教育论著: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诗(马卡连科),陶行知论德育。
    2、最重要的师德有哪三点: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永远不要对任何学生绝望。
    3、对自己启发最大的三句教育名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4、对学生的教育赠言有哪三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天生我材必有用。忠实于少年时代的友爱、热情和誓言,这是人生最严肃的事情。
    5、您所采用的教学艺术有哪三条: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思维的王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燃起思考的火焰;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展开思想的碰撞。
    6、优秀家长最重要的素质:人格高尚,不仅仅以分类苛求孩子,理解教育规律。
    7、优秀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善良、正直、有志。
    8、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的策略:设法增强其信心,暗中降低学习要求,创造其成功的`机会。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4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些是我在看李镇西名著《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中所摘抄下来的句段。李老师是我最崇敬的名师之一,今读了他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仰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撼!学生生日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贺卡、几句诚心的祝福,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高考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高贵!
    《爱心与教育》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5      关于李镇西这位著名的教育家,早就听说过,只是没有读过他的书。最近,买了一本他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刚一看,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这部书是李镇西老师在工作第一线,辛勤探索素质教育的结晶,以手记的方式记录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教育故事。
    说实话,我才只看完了他的手记一,就被其中所记录的教育故事深深地打动,几次不知不觉地热泪盈眶。如果说,单纯的理论套套谁都懂,那么李镇西老师触动读者心弦的则是一个个朴实真挚、载满真情的案例,记录着他与学生之间的情与爱。
    李镇西老师说,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他首先是一种充满感情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因为有了这颗爱心与童心,李镇西老师几乎整天都和学生泡在一起,把一位学生家长送给他的一筐鸡蛋用煤油炉一天煮一个,全部又让这位学生吃了;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背着一位患病的学生步行上医院,他还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日里给他们送上自己的贺卡……老师在用爱心感动着学生,学生同样用童心来回报老师。
    是的,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这首先让我联想到了我的中学班主任老师,他和李镇西是属于同一个年代的人,对待学生严格,有爱心,有着满腔的热情,他把正直、善良传授给学生,他把青春把爱心统统奉献给了学生。回忆十几年的学生生涯,我很自豪成为了老师的学生,尽管十几年过去,当初老师眼中那个单纯朴实的学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可是,我永远都会记得老师的崇高形象,人的一生能够遇到几位这样的老师呢,然而我却遇到了,我是幸运的。老师的一生很平凡,但他的教育人生却是永远星光璀璨,在他的生命中能够拥有像我一样牵挂他的学生,他也是幸福的。
    读着李镇西老师的故事,回忆着最尊敬的老师,我不断地衡量自己,其实,我真的差得太远了,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也接受着家长和孩子们的对我的"有爱心的老师"的赞许,可是,当面对这样一面镜子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很惭愧,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就不会有像小雯那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我的爱心不够,导致与其家长产生的问题也就存在;如果我真的有爱心,班级里那些特殊生就不会一直那样没有起色;想想我曾经的工作,想想我曾经的失败,对比李老师这颗高尚的仁者之心,真是相形见绌,惭愧万分。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心中有爱,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么对于教育也同样,只要自己有充分的爱心,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如果问题依然存在,只能说明爱心不够。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思想。《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正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6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我的思绪带进了我们班的小班长身上……
    放学了,孩子们陆陆续续背着书包离开教室,我也准备去办公室,子俊却把我叫住了,可爱的小男孩,尽管是班级中的捣蛋王,可是我很喜欢他,天资聪颖,活泼可爱,瞧他神秘的样子,我问他有什么事,他却示意我站到教室门口的那个角落里,还是一副老样子,嘻嘻地笑着。我亲切地对他说:“孩子,说吧!”他双脚不停地搓着地面,天真无邪的双眼看着我:“老师,班级里安排两个班长行吗?”我肯定地回答了他。“那……老师,我能当班长吗?我想当回班长呢!”我心里尽管格登了一下,但我答应了他,他鼓足勇气对我说,我能打击他的自信心吗?但是我如果马上让他当班长,同学们会接受他吗?其他任课老师会满意吗?说起我们班级的课堂纪律,所有的老师对他都摇头。
    我拉着他去办公室,他的小手紧紧攥着我的手,我的心暖暖的。我爱牵孩子的手,小时候老师牵我的手我觉得真幸福,我也想把我的爱传递给我的学生。他用诚恳的眼神看着我,这次看来是认真的。也许这一次我能改变他,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蓬勃向上的子俊。我问子俊:“平时,老师和同学们推荐的班长具有什么优点?”他想了想回答了我,一会儿就低头不语。我把他拉到我的身边,我猜他对自己没信心了。我在他耳边低语:“好孩子,别泄气,你有机会,老师会等待!”“真的?那就是说我还能当班长!”他喜出望外。
    从第二天开始,我在各方面帮助他,鼓励他,提醒他,每天放学后都会耐心地跟他交流一次他一天的学习、思想、课堂表现。这一切,同学们都没有觉察到。慢慢的,子俊变了,跟以前判若俩人,老师和同学们都改变了对他的看法,评价越来越高。他的红花本上也开满了鲜艳的小红花。在学期第二次评选班干部时以最高的票数摘取班长的桂冠。他兴奋得蹦呀跳呀:“老师,我成功了,我终于当班长了!”我激动抱起了孩子!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

8.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6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别人写的随笔吧?随笔,顾名思义就是随笔一记,篇幅一般比较短小。那么,什么样的随笔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1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榜样,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
    “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调皮”,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办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发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则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达到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芒,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着他的教育实例,我也在心里记下了他所说的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的几点: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陶行知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李镇西在他的《爱心与教育》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中用自己的行动很精辟地诠释了这个观点。
    李老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当下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思想严重侵蚀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也就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现象。随着课改的春风吹进,很多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想健康也不容忽视,德育问题也毅然被摆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然而,也许是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方面的条例欠缺,抑或是教师本人对理论认识的不到位,总之,也还存在着“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
    在轰轰烈烈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李老师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应该把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踏踏实实地落实到位,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只要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教育也就水到渠成的事了。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2      在这个寒假中,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深深感动于李镇西老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朴素的而执着的教育情怀、一个个教学事例,犹如阵阵暖流涌入心田,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的人生目标和教育目标更加明朗。但是更多的是我们教育行为的改变。读完《爱心与教育》对我最大帮助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受益终生的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第一次读到这一句话是在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那一刻,我惊羡于李老师追求完美的思想境界,“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不仅是一句承诺,而且是一种甘于付出的奉献、是一种宽广的胸怀。这一句话太精彩了!我决心以此句话为导向,引导我班的孩子慢慢学做一个“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人。我想,如果一个孩子心中萌生了这样的思想,他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会竭尽全力做有意义的事情,哪怕是一个甜甜的微笑、一句亲切的问候,如果人人都有了这样的意识,在一个班集体里生活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二、教会我包容问题学生。
    之前,对于问题学生心生厌恶,在情感上很难理解他们。当他们做错了事情,经常采取训斥与批评的方式,很少考虑他们内心的感受。从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案例中我发现了自己曾经的冷漠,对于犯错误的孩子感情基调是讨厌、是恨,那是极其错误的教育方法,是无效的教育。如果能像李老师一样从根本上去了解问题学生的成因,去倾听问题孩子内心的声音,他们犯错误的几率一定会逐渐减少的。我们当老师的不能只喜欢优秀的学生,那些脾气暴躁、性格掘强、有毛病、有缺点的孩子是最需要老师去关心、去帮助的。
    李老师对教育故事,自然真切,浓浓的师生情包蕴在字里行间。从饱含深情地文字中,我似乎窥见了李振李老师教育成功的秘密只在一个“爱”字。读这本书,最为打动我的是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牵挂及与学生心与心的交融。李老师用真情和学生沟通,一颗真诚的心感染者无数颗幼小的心。读《爱心与教育》我的心情五味杂陈,有喜、有悲、有笑、有泪。
    《爱心与教育》全文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一则则真实感人的教育案例凝聚着李老师博大的教育情怀和对教育现象细致而深入的思考。合上这本书,诸多的内容和细节都记不清了,但李镇西老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已深深地植根于我的心中。在心得一个学期,我会秉承着他的教育思想踏步向前。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3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后进生。李老师说:爱,当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这是他十几年从教生涯凝聚成的一句“名言”,是他对于爱与教育的理性的思考的结晶,翻阅厚厚一本《爱心与教育》,每一章、每一页、每一句无不是对这话的生动阐释。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李镇西老师不论是对“后进学生”的转化,还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李老师的爱无不渗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样的魔力,缘何让学生们对他终生难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还是独特的个性?这是值得让我认真思索的问题。是啊,一个专业知识扎实,人格魅力不同寻常的老师也许会吸引学生,让学生去敬畏他,喜欢他,但能够达到李镇西老师这样跟学生成为一生的知己的老师却为数不多。当一位老师开始真正爱自己的学生的时候,他就会凭借这种深深的爱,去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去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甚至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心血。正如他所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忠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爱学生,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善于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教会学生如何去爱世界,爱国家,爱校,爱家,爱父母,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充满仁爱的大环境里,我们的班级才会更加团结,学校才会更加繁荣,家庭才会更加和睦,社会才会更加和谐,才不会让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李镇西大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希望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4      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老师对待万同同学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
    自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英语老师,由于带多个班,周课时也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常常是这节课进这班教室,下一节又要到另一个班级上课。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所以学生对我也并不是特别亲近和了解,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但作为老师,我总是在潜意识里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对象,可能太过追求在学生面前的威严了。其实,“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李镇西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是我们教育者永远值得学习的榜样!他既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朋友,是学生的“哥儿们”!学生曾有肺腑之言:“镇西兄—血脉虽不相连,心灵却永远相通!”可见师生间的'情感有多深!由于他赢得了学生的心,也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他实实在在地把自己一颗火红的心投入到这个美好的事业中,实在可喜可贺!记得我在学生时代,非常讨厌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我在平时工作中也非常注意不要偏心,但对每一位学生都平等地爱这一点却没做到。学生时代哪一位老师谈吐幽默,学识渊博,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就会对他产生好感,进而喜爱其所教的学科,自然学习上也学得轻松愉快,成绩很好。这在我们当今,教育也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接受你的教育,这是非常提倡、可行的。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 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镇西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对大写的人的张扬,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这个群体的出发点。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5      柳斌同志概括的素质教育三要义: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主要是通过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来实现的;中学阶段德育要培养学生的三个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民主意识;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教育多样性、培养目标多样化。一句话,素质教育是真正把学生当作人的教育。
    手记一:爱心与童心
    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高素质的教师,第一条应该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李镇西的主要做法有:记住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给他们过集体生日;关心生病、家庭困难的学生,尽可能提供帮助;带学生包饺子、野餐。
    手记之二:与顽童打交道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成功的港湾。
    对后进生,要帮助他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不能把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浇灭(苏霍姆林斯基语)。
    “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让每一个孩子都抬起头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自省),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
    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优秀学生的培养
    激励优生超越自我的要点有二: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教育者可以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正是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培养优生六大方法:
    一是引导优生树立远大志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有关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使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的使命。经常激励优生,“我是要干大事业的”。
    二是帮助优化认识自己。让他们正确而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方面的素质,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三是教育优生保持童心。防止优生虚荣自私、骄傲自大、心胸狭隘,引导他们与同学平等相处,在主动为同学服务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同时对待荣誉和分数学会淡然处之和互相谦让,以培养豁达淡泊的心境。
    四是激励优生超越自我。告诉优生“不要自己埋没自己”,而要培养战胜自己、超越自己的勇气、毅力和能力。
    五是训练优生的受挫心理。创设一些机会让他们品尝失败滋味。
    六是培养优生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的治学方法和人生态度。从解题时的独特方法到作文时的新颖构思,从独当一面地开展班级工作到积极参与各种课外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要引导学生“多想想办法”,“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总之,只要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其创造力培养锻炼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手记四:青春期教育的尝试
    男女同学的交往应该是等距交往、公开交往、坦然交往。所谓等距交往,就是对班上所有异性同学保持一视同仁的态度,除临时的班级工作需要,要避免同某一异性过多的接触。所谓公开交往,就是尽量在公开场合同异性交往,而不要单独交往。所谓坦然交往,就是言谈举止要自然大方,坦荡庄重。
    如何改变孤僻性格?一是学会大声说话;二是尝试抛头露面;三是主动关心他人;四是积极投身集体。
    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和而满足,这一切,构成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磨亮女性成才的利剑》。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
    德育要真正深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切合学生的心灵。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在理解学生中引导学生。这也是德育的艺术所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并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土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教育有四个支柱,这就是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李镇西在一份调查答卷中对有关问题的回答:
    1、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本教育论著: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诗(马卡连科),陶行知论德育。
    2、最重要的师德有哪三点: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永远不要对任何学生绝望。
    3、对自己启发最大的三句教育名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4、对学生的教育赠言有哪三句: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天生我材必有用。忠实于少年时代的友爱、热情和誓言,这是人生最严肃的事情。
    5、您所采用的教学艺术有哪三条: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思维的王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燃起思考的火焰;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展开思想的碰撞。
    6、优秀家长最重要的素质:人格高尚,不仅仅以分类苛求孩子,理解教育规律。
    7、优秀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善良、正直、有志。
    8、对成绩差的学生采取的策略:设法增强其信心,暗中降低学习要求,创造其成功的机会。
  爱心与教育读书随笔6      再次捧起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带给我的依旧是感动,是钦佩。还记得刚拿到书的时候,本想在孩子们午睡时打发一些时间,却被书中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深深吸引,甚至潸然泪下。
    没有夸夸其谈,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言语之间,是一种幸福的味道,和谐的师生关系,快乐的校园生活。“爱”,正是本书的主调。“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李老师如是回答。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处于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学习时期,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处于形成阶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充满生命活力和潜力。这段时期的教育影响远远越过该阶段而扩展到终身。因此最需要老师对学生的爱,懂得儿童时期对生命的独特价值,并善于开发其生命潜力。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对学生的爱,而这些一般的老师恐怕难以做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间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让我由衷地佩服、尊敬李老师!
    书中宁玮的经历让人有一丝遗憾,却又佩服她的善良与勇敢;万同的反反复复让人揪心,最后的结果又让人舒心;程桦、杨嵩、黄金涛、王铜勇于挑战自我,克服了自己的弱势,不仅学业有成,更是锻造出了卓越人格。这些都和李老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李老师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成功!
    从李老师的手记里,我们还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生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这样的人才还要能够正确地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他们需要有知识,更需要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有优良的品质。”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李老师的爱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础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爱,发自内心的爱,不含任何杂质的爱,而更重要的是,这份爱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给我们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它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李镇西老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抱我们的孩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