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

2024-05-10 15:02

1. 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

 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
                         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体制转变、观念更新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转型时期的多元文化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下面我为大家提供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个案背景: 
         强强,男,16岁,1米83,初三就读。个人爱好篮球、NBA,非常崇拜麦迪;喜欢打网络游戏,尤其魔兽游戏。
         强强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父亲为国家某部委工作人员,母亲是名军医,9岁时父母离异,并跟随父亲。
         目前强强跟爷爷、奶奶、爸爸和他一起生活。爷爷奶奶都是退休老干部军人,老家湖南,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非常有地位和荣誉,也算是知识分子阶层。
         家庭经济情况算比较宽裕,在北京有2处房子,目前主要住在爷爷奶奶单位分的房里,算是一个高档社区,爸爸自己还有另外单独的一套房子,离单位近但离家远。还有一辆很高档的车,是一个高薪阶层家庭。但又不是很奢华,爷爷奶奶看着很节俭。
          二、案主的挑战: 
         1) 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面临中考但紧迫感不足;
         2) 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加强,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3) 亲子关系不是很好,付先生与强强很少交流,平均每天与他交谈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4) 对人的不信任。较强的自我保护,他表现出来给别人的不一定就是他内心真正所想的;
         5) 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但不被父亲和家人所接受。比如强强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的时候,以抓头发的方式来表达,但是在他爸爸认为,这是他的心理变态,因为抓头发还要揪掉人家头发;
         6) 个性被压抑,有想法没地方发泄,也没有好朋友倾诉;
         7) 由于家庭的影响,比较专注于自我,在谈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比如谈网络游戏,谈身高和篮球,谈骂人(他觉得很会骂人是一种能力)时,不容许别人打断,一定要讲到尽兴才肯收住话题。沉迷于自己的话题世界,很难吸收别人的观点,听别人倾诉。如他炫耀自己的骂功给我,连续20多分钟没有停,直到自己骂到没有词为止。
         8) 目前强强抽烟有点上瘾,而且因抽烟被学校记过2次,如果再抓到一次抽烟被处分的话,他将有可能被学校开除;
          三、对该个案的介入理念策略: 
         由于之前付先生带着强强见过一些心理医生和机构社工,并且正在接受家庭治疗,但是据说都效果不是很显著,而通过与强强及付先生的谈话评估后可以发现强强拥有强、弱之处,而且问题主要集中在强强的学习成绩上。在现实的世界中,强强是一个失败者,他宁愿活在“虚幻”的.世界中,如何去建立强强的自信心才是最重要!因此,对强强来讲,介入的策略就是先赢得他的信任,再帮他树立信心。
          四、介入的阶段主题与方法 
         (一) 案主环境评估
         1)家庭层面
         a) 两代单传家庭(即付先生与强强都是独生子);
         b) 9岁时强强父母离异,并跟随父亲、爷爷奶奶生活;
         c) 目前只跟母亲保持电话联系。父母至今都未再婚,外公外婆由于离婚基本没有更多联系了;
         d) 经济条件好,有能力也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
         2)社区层面
         a) 强强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因此强强回家后就没有朋友和朋辈同伴玩,只有待在家自己跟自己玩,比如看电视,玩网络游戏,偶尔会出去(在楼下)跟比他年龄大很多的人打打篮球等;
         b) 强强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a) 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b) 认为小孩抽烟之类的行为是不良行为,并且不能被接受。因为付先生自己就不抽烟不喝酒。因此可以看出价值观里面的一些传统和保守的因素在里面。
         (二) 能力/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 交际能力强。热情、愿意与人沟通,交流表现得很大方。
         2. 他内心是一个非常好的孩子,比如,别人骂他妈妈的时候,他会很生气地将别人骂得狗血淋头,这在其它人看来他是个不文明的孩子,但其实是他维护妈妈形象的一种方式;尊敬老师,比如在他骂人的时候,我让他编一段“文骂”骂他老师,他说老师对他很好,不骂。
         3. 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比如他不会在班里抽烟,在学校的时候,想烟抽的时候也只是去厕所抽,其它时候一般不会抽。而在学校看来,教导主任在厕所抓到他2次抽烟并给与他2次记过,只认为它是个不听话的孩子(而没有看到他对学校纪律遵从的一面)。其实他在厕所抽烟就已经表明他对学校制度的遵守了,否则他可以在班里明着抽。
         4. 有意愿与父亲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强强看到爸爸回来躺在床上,他会扑在爸爸身上跟他亲密一会。
         5. 具有上进心,争强好胜,也很要面子。这说明他有改变的可能。比如掰手腕,就很希望自己能赢。
         6. 在篮球中能找到自信,并很自豪的说他打比赛都赢别人,还盖人帽。
         7. 有韧劲,愿意去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比如他提到在魔兽里要达到副本级别,须50000点,虽然现在他才60点,但是他表示很有信心,并会一直打下去,主要是副本后的装备很吸引他,用了“很亮堂,很帅气”之类的词来描述。
         8. 很聪明,会求助他人,并很会利用资源和他的年龄优势,比如在魔兽中他会跟区长说照顾他一下因为他才16岁。这样他会比其他人付出少而收获多。
         9. 他有很强的抗逆力。虽然他平时朋友不多,在他父亲看来他很苦闷,很孤单,没事干,但是通过与他交谈,发现他自己有自己找乐的一套方式,比如他会喜欢打篮球,玩网游,学骂人等等,这些都可以打发时间,给他带来快乐。
         (三) 案主家庭系统的弹性
         1.对于强强来讲,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在这样一个环境下,他表现出来很强的抗逆力,他会自己找乐子,比如玩网游、打篮球、自个儿骂人,甚至抽烟。
         此外,强强对于自己的前途也不是没有考虑,比如他成绩差,但是他认为自己现在能考到350多分,但是他们学校有其他人考304分就拿钱买了个高中,因而他也觉得自己可以花钱买个高中上,这与他家人的想法不一样,付先生和爷爷奶奶认为它现在的成绩花钱也买不到学校。
         2.对于付先生来讲,他会去求助心理医生,社工,借助外界的力量,有时候会花钱去买心理平衡。此外他还会把一些自己办不到或者很难办的事情寄希望社工或者心理医生帮他做到,比如让强强扬起理想的风帆,让强强立刻爱上学习,也希望让社工去学校跟老师说明强强现在接受辅导,并希望学校如果抓到强强再次抽烟的话网开一面不要给与他处分,否则就要开除等事情。
         3.对于爷爷奶奶来讲,他们会面对压力和问题向付先生施压,他们会把责任推出去,以求心理平衡。再比如前面提到强强的成绩不好,爷爷奶奶为自己推托的理由是我全部时间都来伺候强强,给强强请4个资历深的老教师来单独授课,同时自己还会亲自给强强教语文。然后他们可以这么安慰自己,也可以给别人一个交待:我们能提供的条件都给他提供了,他再不优秀,就怪不了我们了。
          五、 社会工作者所面临的价值抉择 
         对于这个个案来讲,社会工作者主要面临这个价值抉择:服务提供是以案主的监护人的需要为主还是以案主的需要为主。在辅导过程中,案主的监护人(即付先生与他爷爷奶奶)希望社工介入的目标和角色就是让案主尽快喜欢上学习,扬起理想的风帆;但是对于案主来讲,他很不关心学习,避开、反感谈论学习方面的事情,因此前期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社工最好不要以学习为主题对他进行辅导,否则将会受到案主的抵触,将很难与他建立关系。然而,在考虑这一点的同时,社工又必须迎合案主的监护人的目的,否则很有可能被中断辅导。因此社工就必须在这两者之间选择或者走折中路线。
          六、反思社会工作实务在中国社会文化处境中的实践 
         1.西方理论与本土实践结合的反思。由于社会工作理论大多来源于欧美等西方社会,这些理论在运用到中国内地本土实践当中,有时候就会出现理论愿景与实践事实存在差距。比如用“人与环境”理论案主的环境评估,应该承认该理论看问题的视角的多元与广域优势,的确能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角度发现案主及环境存在的优势、资源与挑战。但是具体到实践中的时候,很多用理论分析出来的东西是社工所能想到的,但是很难落实到实际中去,尤其宏观层面的东西,譬如“政策倡导”——我觉得这在西方相对民主自由的社会制度下更有达成的可能,而在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以及社会工作发展程度的情况下,要达到政策倡导的目的,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2.中西方不同文化与价值观的反思。社会工作中很强调案主的潜能与多元智能,这是基于西方尊重个体的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其他方面如打篮球有一定特长,这个孩子依然可以视为优秀的学生。然而,或许是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中国人普遍存在这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并且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因此就这个个案而言,社工想通过强化强强在其他方面的自信心,但又往往被他爸爸要求着要让强强喜欢上学习,在中考里拿高分,考上重点高中。其他讲的都是不重要的。
         3.个案工作中案主自决与家庭支持系统的冲突。个案工作中很强调案主自决,但是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案主往往不能自决,尤其是案主不是一个独立个体如未成年人时,很多时候案主得服从其家庭支持系统(父、母、爷爷、奶奶或其他有很强权力关系的人)所做的安排和决定。
         4.求助与面子的问题。中国人很多不是很习惯于求助,觉得家丑不可外扬,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会很没有面子,而这一点不是很利于个案工作的开展。工作员收集起来资料特别费劲,常常需要好多次才能把背景资料搞清楚。
         5.效果与效率问题。社会工作个案服务常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见效,立竿见影的服务比较少,然而服务对象又因此,社工不仅需要把服务做得步步为营让服务对象看到效果,又要想办法给个案一个交待。因此又要注意效率的问题,又要注意效果的问题。
    ;

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

2. 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介入案例解析

       一、基本资料: 
         14岁的小涛是一个再读初二的男生,他性格内向,身材瘦弱矮小,说话爱脸红,沉默寡言,上课很少发言,对老师同学冷漠,在学校很少和老师、同学说话,没有朋友,惯爱独来独往。服务对象总是出现肚子痛等问题,缺课很多,医院查找病因也未果,最终遭到揭穿,皆因作业没有完成而出此下策,由于家长碍于颜面,很早就心知肚明却没有如实说清,导致了习惯的恶性循环。现在八年级,虽然不会再出现肚子疼的问题,但经常会不做作业,瞒骗家长老师。家中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但哥哥身材高大,形象阳光。
          二、家庭状况: 
         服务对象母亲是外来媳妇,来自江苏农村,文化程度较低,现在超市工作,父亲是上海本地人,文化程度也较低,在商场做保安,父母的工作都比较辛苦,服务对象和哥哥放学回家都是去爷爷奶奶家吃饭,因为父母经常很晚下班。母亲说双胞胎儿子平日生活开支很大,家里还有老人要赡养,为了赚更多的钱,母亲休息时还去做钟点工,平日生活忙碌且压力很大。听服务对象班主任老师说其父母关系紧张,一直在闹离婚,对兄弟俩的学习甚至生活都无暇顾及。
         班主任老师说服务对象从小就因为自己各方面不及哥哥,自小就因为与哥哥长相截然不同而常常拒绝与哥哥一同外出,害怕别人说到的他的痛处,众人的评价使得服务对象产生了自卑心理。
         父母眼中的服务对象是一个胆小、性格内向的孩子,不爱说话,从小学习成绩不佳,到了初中经常找各种理由不去上课,为此他们感到很无奈,平时他们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太多。对于服务对象的状况父母无计可施,服务对象心里究竟有何所想,父母也无从得知,得知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帮助,父母非常感激,并表示极力配合。
          三、主要问题: 
         服务对象存在主要的问题有:1、具有厌学情绪,服务对象一直寻找肚子疼的借口不做作业,不上学,可见服务对象无心向学; 2、缺乏自信,上课时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不敢接受老师布置给他的任务;3、不合群,与同班同学很少交流,伴有自卑和孤独情绪;4、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交流,遇到困难时喜欢逃避。
          四、问题分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 
         由于其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流,疏忽了对他的教育,再加上父母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父母的争吵和冷战使他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样的家庭环境容易让服务对象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
          (二)陌生环境影响 
         服务对象小升初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由原来非常熟悉的环境突然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面对一个个生疏的面孔,面对一处处陌生的环境,使得原本内向、缺乏自信、成绩不好的他产生了茫然,不知所措,陷入了寂寞、孤独的困境中。在新环境中,服务对象没有找到自己的坐标,缺乏归属感,他担心自己不被别人接纳,为了避免受到伤害,他在自己的心里设立了重重的防线,进而回避环境,找各种理由逃课。
          (三)自我意识强 
         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青少年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又不愿告诉别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
         服务对象从小因为外貌、身材、成绩都不及双胞胎哥哥,受到了众人的比较及不良评价,使服务对象产生了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将自己隐藏起来,他的内心急需别人的真正了解和认可,但这种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于是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 产生孤独感。
          (四)自我评价不当 
         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服务对象由于得不到家长、老师及周边人的的关爱等原因导致其自卑心理,不善于与人交往,缺少朋友,使得他产生孤独和自卑。
          (五)缺乏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需要真诚、需要热情、也需要技巧。服务对象因为一直隐藏自己,回避他人,没有掌握交往技巧而不能与人交往,也使得自己在别人眼中没有良好的形象。
          五、理论支撑: 
          (一)米德的自我理论: 
         米德认为,影响自我的他人有两类:一类是概化他人,另一类是重要他人,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个人成长的中心人物,如父母、老师等。重要他人对个人的态度、观念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并对个人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来自重要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会逐渐形成个人自我的重要部分。服务对象家庭环境和进入新学校的影响,导致其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父母对其的不重视、不关心;没有朋友,得不到关心与支持,使得他缺乏爱的温暖,让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关爱的孩子,不受人喜欢,自尊受挫,从而产生孤独感。
          (二)库利“镜中我”: 
         库利提出,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这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一样。服务对象性格内向,从小存在自卑心理,他从不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同学对他缺乏了解,没有人与他成为朋友,父母关系紧张且都忙于工作,很少与他沟通交流,不能满足他的情感需要,他从他人那得到的是不及哥哥、成绩差等不良评价,使得他感到父母、老师、同学都不重视自己、不喜欢自己,加上学习成绩不佳,使得他觉得自己很差,什么都不如别人,这种过低的自我评价和情绪对他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使其产生自卑心理。
          六、服务进展: 
          (一) 服务计划 
         1、总目标:提升服务对象自信心,消除自卑情绪,积极融入群体。
         2、具体目标:
         (1)协助服务对象提高自我认知,激发潜能,增强自信;
         (2)改善服务对象的厌学情绪;
         (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融入集体
         (4)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给与服务对象更多的重视和关爱。
         3、具体行动计划:
         (1)接案,建立专业关系。遵循平等、尊重、接纳的原则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建立工作关系,并广泛收集信息。
         (2)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让服务对象对自己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定位,提升服务对象自我认知能力和自信心。
         (3)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磨练耐性,鼓励服务对象参加感兴趣的兴趣小组,如篮球、羽毛球等。
         (4)参加青少年事务社工组织的人际关系小组活动,激发服务对象融入团体活动的勇气,消除人际沟通障碍;
         (5)与服务对象的家人交流,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观念及方法,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的重视,多给予服务对象关心和爱。
         (6)与学校建立关护网络,定期与老师同学沟通,给与服务对象更多的关注,使他尽快地融入集体。
         4、服务模式:
         运用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方式对服务对象进行综合辅导。帮助他在认知上确立正面的概念,并结合人本主义,挖掘和发挥服务对象自身的潜能,逐步积极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提升自信心,将“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相结合,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需要从认知、行为和情绪三个方面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以家庭为基本的治疗单位,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二) 服务过程: 
         1、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家人深入地交谈,收集有关资料,尽量比较全面地掌握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2、通过交往,与服务对象建立较好的工作关系,经常在课余时间找他闲谈,帮助他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优势,并强调他在某些方面的才能。通过沟通交流,青少年事务社工发现服务对象口琴吹得很好,在青少年事务社工的鼓励下,他吹给同学们及青少年事务社工听,他的琴声让大家大跌眼镜,十分惊讶,同学们都没有想到他有这样出色的才艺。同学们的第一次称赞和异同寻常的眼光顿时让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让他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优势。
         3、和服务对象一起树立生活学习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目标,才会知道自己想什么、做什么。由于服务对象学习底子差,青少年事务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及学习内容帮助服务对象制订学习目标,并且目标不能制定太高,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哪些科目是他学习时感到困难的,要重点制订目标、并采取措施帮助他。
         4、加强学习上的辅导。父母与老师共同配合青少年事务社工帮助服务对象,通过与老师的沟通,老师决定让学习委员与他结对,帮助他辅导功课,老师及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了集体的关爱,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服务对象的逃课次数逐渐减少,作业基本能够按时完成,点点滴滴的进步得到了老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减轻了他在校学习的压力,慢慢体会到了付出努力后的成就感,这样服务对象自信心也跟着有所提升。
         5、鼓励服务对象参与人际关系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来让服务对象展现自我,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其他成员说:“看,我们的朱同学今天游戏环节表现很积极,真好!”“感谢我们朱同学的分享,你的分享很真实”等,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渐渐的,服务对象开始喜欢和大家接近了,渐渐的,服务对象自信心开始提升了。
         6、小伙伴的作用不可忽视。鼓励服务对象去和小组成员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新的伙伴,并和他人合作,交流。并把不同小组成员的情况(主要为长处和爱好)向服务对象作说明和诱导,使他有足够的信心去结交新的朋友;通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引导,他开始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服务对象慢慢被大家接纳和认同,整个小组成员相互之间都成为了好朋友。此外通过让他与学习委员学习结对,形成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有了同伴的支持和鼓励,服务对象慢慢感受到了被接纳和关爱,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
         7、通过多次心理辅导,改善服务对象的自我认知,让服务对象反省自身的缺点及长处,并反省在小组活动中的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使他感觉到了与人交往和合作的快乐和意义。
         8、与老师沟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长辈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产生最大影响的也是老师,因而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社工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并得到了各科老师的肯定和配合,老师对服务对象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关注,给予服务对象更多的鼓励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比如在他成绩或者各方面表现有所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他鼓励和赞赏,让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和用心,从而提升了他的集体归属感和自信心。
         9、同服务对象一起回顾走过的历程,帮助服务对象看到展现自身价值、客观面对困难和勇于交往的好处,并强调这些好处对他的重要性,帮助服务对象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困难,争取更好地融入学习和生活。
         10、家庭治疗:
         服务对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首先,我们要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因此,我与他的父母进行了交谈,详细地分析了服务对象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不能不为忙碌自己的工作而忽视孩子,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其身心也要有所了解,要尊重孩子,民主教养,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方法,充分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多关注教育类的视频和书籍,从中掌握科学的教导方式。加强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和督促,对于孩子的进步之处应该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使其产生快乐和成功心理,进一步体验到成就感。
         此外青少年事务社工建议家长注意家庭氛围,并告知他们孩子的成长是生物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良的环境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有些创伤终身难以愈合,希望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给孩子一个最温暖、最安全的港湾。
          七、效果评估: 
         个案比较成功,通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介入,服务对象感觉到了身边人对自己的关心,他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找各种理由逃课旷课,作业能够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家长也反映服务对象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在鼓励和激发下,服务对象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敢于和同学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在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沟通下,家长意识到了教育方式的不足,从而得到很大的改善,父母现在很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经常与服务对象沟通谈心,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八、个案反思: 
         在该个案中,青少年事务社工通过耐心的心理疏导服务与有效地沟通技巧,较好地处理了服务对象的问题,比较成功地完成了服务目标。通过此个案,让青少年事务社工反思到:
         其一:针对缺乏自信心伴有自卑和孤独情绪的服务对象,青少年事务社工在工作的时候要要学会运用一些工作方法技巧和耐心,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多给予服务对象关心和鼓励,挖掘服务对象潜力,增强他对待事物的勇气和信心。
         其二、家长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青少年事务社工在解决个案问题的同时要及时处理家庭问题,双管齐下,才会取得一定成效。
         其三、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很重要,人在环境中,通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引导,同学们慢慢了解了服务对象,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交流,服务对象和小伙伴之间相互接纳和认同。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满足了服务对象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让服务对象意识到了自己是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这样服务对象内心就会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

3. 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介入案例解析

 2017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介入案例解析
                         青少年事务社工通过耐心的心理疏导服务与有效地沟通技巧,较好地处理了服务对象的问题,比较成功地完成了服务目标。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关于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介入案例解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基本资料: 
         14岁的小涛是一个再读初二的男生,他性格内向,身材瘦弱矮小,说话爱脸红,沉默寡言,上课很少发言,对老师同学冷漠,在学校很少和老师、同学说话,没有朋友,惯爱独来独往。服务对象总是出现肚子痛等问题,缺课很多,医院查找病因也未果,最终遭到揭穿,皆因作业没有完成而出此下策,由于家长碍于颜面,很早就心知肚明却没有如实说清,导致了习惯的恶性循环。现在八年级,虽然不会再出现肚子疼的问题,但经常会不做作业,瞒骗家长老师。家中还有一个双胞胎哥哥,但哥哥身材高大,形象阳光。
          二、家庭状况: 
         服务对象母亲是外来媳妇,来自江苏农村,文化程度较低,现在超市工作,父亲是上海本地人,文化程度也较低,在商场做保安,父母的工作都比较辛苦,服务对象和哥哥放学回家都是去爷爷奶奶家吃饭,因为父母经常很晚下班。母亲说双胞胎儿子平日生活开支很大,家里还有老人要赡养,为了赚更多的钱,母亲休息时还去做钟点工,平日生活忙碌且压力很大。听服务对象班主任老师说其父母关系紧张,一直在闹离婚,对兄弟俩的学习甚至生活都无暇顾及。
         班主任老师说服务对象从小就因为自己各方面不及哥哥,自小就因为与哥哥长相截然不同而常常拒绝与哥哥一同外出,害怕别人说到的他的痛处,众人的评价使得服务对象产生了自卑心理。
         父母眼中的服务对象是一个胆小、性格内向的孩子,不爱说话,从小学习成绩不佳,到了初中经常找各种理由不去上课,为此他们感到很无奈,平时他们都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太多。对于服务对象的状况父母无计可施,服务对象心里究竟有何所想,父母也无从得知,得知青少年事务社工参与帮助,父母非常感激,并表示极力配合。
          三、主要问题: 
         服务对象存在主要的问题有:1、具有厌学情绪,服务对象一直寻找肚子疼的借口不做作业,不上学,可见服务对象无心向学; 2、缺乏自信,上课时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不敢接受老师布置给他的任务;3、不合群,与同班同学很少交流,伴有自卑和孤独情绪;4、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交流,遇到困难时喜欢逃避。
          四、问题分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 
         由于其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流,疏忽了对他的教育,再加上父母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父母的争吵和冷战使他无法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这样的家庭环境容易让服务对象感到孤独,缺乏安全感。
          (二)陌生环境影响 
         服务对象小升初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由原来非常熟悉的环境突然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面对一个个生疏的面孔,面对一处处陌生的环境,使得原本内向、缺乏自信、成绩不好的他产生了茫然,不知所措,陷入了寂寞、孤独的困境中。在新环境中,服务对象没有找到自己的坐标,缺乏归属感,他担心自己不被别人接纳,为了避免受到伤害,他在自己的心里设立了重重的防线,进而回避环境,找各种理由逃课。
          (三)自我意识强 
         自我意识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在这个时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并逐渐建立,产生了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同龄人接受的需要。青少年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又不愿告诉别人;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
         服务对象从小因为外貌、身材、成绩都不及双胞胎哥哥,受到了众人的比较及不良评价,使服务对象产生了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将自己隐藏起来,他的内心急需别人的真正了解和认可,但这种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于是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 产生孤独感。
          (四)自我评价不当 
         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服务对象由于得不到家长、老师及周边人的的关爱等原因导致其自卑心理,不善于与人交往,缺少朋友,使得他产生孤独和自卑。
          (五)缺乏交往技巧 
         人际交往需要真诚、需要热情、也需要技巧。服务对象因为一直隐藏自己,回避他人,没有掌握交往技巧而不能与人交往,也使得自己在别人眼中没有良好的形象。
          五、理论支撑: 
          (一)米德的自我理论: 
         米德认为,影响自我的他人有两类:一类是概化他人,另一类是重要他人,即影响个人生活和个人成长的中心人物,如父母、老师等。重要他人对个人的态度、观念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并对个人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来自重要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会逐渐形成个人自我的重要部分。服务对象家庭环境和进入新学校的影响,导致其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父母对其的不重视、不关心;没有朋友,得不到关心与支持,使得他缺乏爱的温暖,让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不被关爱的孩子,不受人喜欢,自尊受挫,从而产生孤独感。
          (二)库利“镜中我”: 
         库利提出,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这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一样。服务对象性格内向,从小存在自卑心理,他从不主动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同学对他缺乏了解,没有人与他成为朋友,父母关系紧张且都忙于工作,很少与他沟通交流,不能满足他的情感需要,他从他人那得到的是不及哥哥、成绩差等不良评价,使得他感到父母、老师、同学都不重视自己、不喜欢自己,加上学习成绩不佳,使得他觉得自己很差,什么都不如别人,这种过低的自我评价和情绪对他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使其产生自卑心理。
          六、服务进展: 
          (一) 服务计划 
         1、总目标:提升服务对象自信心,消除自卑情绪,积极融入群体。
         2、具体目标:
         (1)协助服务对象提高自我认知,激发潜能,增强自信;
         (2)改善服务对象的厌学情绪;
         (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积极融入集体
         (4)改善父母的教育方式,给与服务对象更多的重视和关爱。
         3、具体行动计划:
         (1)接案,建立专业关系。遵循平等、尊重、接纳的原则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建立工作关系,并广泛收集信息。
         (2)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让服务对象对自己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定位,提升服务对象自我认知能力和自信心。
         (3)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磨练耐性,鼓励服务对象参加感兴趣的兴趣小组,如篮球、羽毛球等。
         (4)参加青少年事务社工组织的人际关系小组活动,激发服务对象融入团体活动的勇气,消除人际沟通障碍;
         (5)与服务对象的家人交流,改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观念及方法,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的重视,多给予服务对象关心和爱。
         (6)与学校建立关护网络,定期与老师同学沟通,给与服务对象更多的关注,使他尽快地融入集体。
         4、服务模式:
         运用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方式对服务对象进行综合辅导。帮助他在认知上确立正面的概念,并结合人本主义,挖掘和发挥服务对象自身的潜能,逐步积极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提升自信心,将“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和“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相结合,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需要从认知、行为和情绪三个方面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以家庭为基本的治疗单位,通过家庭动力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来解决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二) 服务过程: 
         1、通过与服务对象及其家人深入地交谈,收集有关资料,尽量比较全面地掌握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2、通过交往,与服务对象建立较好的工作关系,经常在课余时间找他闲谈,帮助他发现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优势,并强调他在某些方面的才能。通过沟通交流,青少年事务社工发现服务对象口琴吹得很好,在青少年事务社工的鼓励下,他吹给同学们及青少年事务社工听,他的琴声让大家大跌眼镜,十分惊讶,同学们都没有想到他有这样出色的才艺。同学们的第一次称赞和异同寻常的眼光顿时让他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让他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优点和优势。
         3、和服务对象一起树立生活学习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目标,才会知道自己想什么、做什么。由于服务对象学习底子差,青少年事务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及学习内容帮助服务对象制订学习目标,并且目标不能制定太高,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哪些科目是他学习时感到困难的,要重点制订目标、并采取措施帮助他。
         4、加强学习上的辅导。父母与老师共同配合青少年事务社工帮助服务对象,通过与老师的沟通,老师决定让学习委员与他结对,帮助他辅导功课,老师及同学们的关心和帮助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了集体的关爱,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服务对象的逃课次数逐渐减少,作业基本能够按时完成,点点滴滴的进步得到了老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减轻了他在校学习的压力,慢慢体会到了付出努力后的成就感,这样服务对象自信心也跟着有所提升。
         5、鼓励服务对象参与人际关系小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来让服务对象展现自我,在小组活动中,发现他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其他成员说:“看,我们的朱同学今天游戏环节表现很积极,真好!”“感谢我们朱同学的分享,你的分享很真实”等,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渐渐的,服务对象开始喜欢和大家接近了,渐渐的,服务对象自信心开始提升了。
         6、小伙伴的作用不可忽视。鼓励服务对象去和小组成员建立新的伙伴关系,使他有机会接触到新的伙伴,并和他人合作,交流。并把不同小组成员的情况(主要为长处和爱好)向服务对象作说明和诱导,使他有足够的信心去结交新的朋友;通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引导,他开始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服务对象慢慢被大家接纳和认同,整个小组成员相互之间都成为了好朋友。此外通过让他与学习委员学习结对,形成了良好的伙伴关系,有了同伴的支持和鼓励,服务对象慢慢感受到了被接纳和关爱,学习的动力和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
         7、通过多次心理辅导,改善服务对象的自我认知,让服务对象反省自身的缺点及长处,并反省在小组活动中的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使他感觉到了与人交往和合作的快乐和意义。
         8、与老师沟通,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长辈就是老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产生最大影响的也是老师,因而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社工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并得到了各科老师的肯定和配合,老师对服务对象给予了更多的理解和关注,给予服务对象更多的鼓励和表现自我的机会,比如在他成绩或者各方面表现有所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他鼓励和赞赏,让他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和用心,从而提升了他的集体归属感和自信心。
         9、同服务对象一起回顾走过的历程,帮助服务对象看到展现自身价值、客观面对困难和勇于交往的好处,并强调这些好处对他的重要性,帮助服务对象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困难,争取更好地融入学习和生活。
         10、家庭治疗:
         服务对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 首先,我们要提高父母自身素质,因此,我与他的父母进行了交谈,详细地分析了服务对象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不能不为忙碌自己的工作而忽视孩子,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其身心也要有所了解,要尊重孩子,民主教养,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方法,充分掌握孩子的心理动态,多关注教育类的视频和书籍,从中掌握科学的教导方式。加强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和督促,对于孩子的进步之处应该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使其产生快乐和成功心理,进一步体验到成就感。
         此外青少年事务社工建议家长注意家庭氛围,并告知他们孩子的成长是生物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良的环境生活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有些创伤终身难以愈合,希望家长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给孩子一个最温暖、最安全的港湾。
          七、效果评估: 
         个案比较成功,通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介入,服务对象感觉到了身边人对自己的关心,他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找各种理由逃课旷课,作业能够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家长也反映服务对象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在鼓励和激发下,服务对象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敢于和同学沟通,人际交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在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沟通下,家长意识到了教育方式的不足,从而得到很大的改善,父母现在很注重孩子的心理教育,经常与服务对象沟通谈心,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给予了孩子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八、个案反思: 
         在该个案中,青少年事务社工通过耐心的心理疏导服务与有效地沟通技巧,较好地处理了服务对象的问题,比较成功地完成了服务目标。通过此个案,让青少年事务社工反思到:
         其一:针对缺乏自信心伴有自卑和孤独情绪的服务对象,青少年事务社工在工作的时候要要学会运用一些工作方法技巧和耐心,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多给予服务对象关心和鼓励,挖掘服务对象潜力,增强他对待事物的勇气和信心。
         其二、家长的关爱和正确的教育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青少年事务社工在解决个案问题的同时要及时处理家庭问题,双管齐下,才会取得一定成效。
         其三、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很重要,人在环境中,通过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引导,同学们慢慢了解了服务对象,通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交流,服务对象和小伙伴之间相互接纳和认同。同辈群体间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满足了服务对象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让服务对象意识到了自己是团体的成员,体验到团队精神和同伴间的相互帮助,这样服务对象内心就会产生较高的心理认同感,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
    ;

青少年社会工作者介入案例解析

4.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忧郁症个案分析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忧郁症个案分析
                         青少年在情感上、生理上倚赖其家庭而生存。由于父母对于行为的容忍度影响了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所以,让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参与辅导或治疗过程就十分重要。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介入青少年忧郁症个案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青少年忧郁症的表现和形成因素  
          1)青少年忧郁症的表现 
         据临床观察和医学、心理学研究发现,青少年忧郁症通常有如下一些常见表现:饮食失调、睡眠困扰和无以名状的哭泣,等等,此外,身体的不适,例如:头痛、下腹部疼痛等可能是忧郁的症状,其他的困扰行为,如行为问题、攻击性、多动等,可能是青少年尝试掩饰他们的忧郁及保护自己不陷入绝境的感受。自杀,与忧郁相关,并对青少年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青少年的酗酒及其他会改变情绪的药物滥用,也是忧郁症状的一种。当然,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忧郁症及其表现的研究仍在深入中,尤其是青少年忧郁症与青少年其他问题的因果关系或相互联系,更是被探索的一项重要主题。
          2)青少年忧郁症的形成因素 
         关于青少年忧郁症的形成原因,国内外医学界、心理学界仍在探索之中。通常认为,生物的、认知的以及家庭的功能丧失,被认为是和青少年忧郁症发生具有密切联系的相关因素,许多的社会工作介入都是以这些假设为基础而展开的。
         医学和生物学研究初步表明,忧郁与非忧郁的青少年相比较,前者的泌尿系统代谢物与肾上腺分泌物似乎有些差别。由于青少年的快速成长和改变,导致其与成人期的生物相关因素尚未建立和有机地衔接起来。
         最近20多年孜孜不倦的探究已经发现,青少年的负面自我认知在忧郁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饱受忧郁之苦的青少年同时也具有低自尊的倾向或表现。青少年的认知技巧是评估情境和选择行为所必备的。缺乏问题解决能力的青少年,无法正确地辨识问题,或者发展替代性的问题解决方法,他们就会比那些拥有适当问题解决技巧青少年,有较大的忧郁风险。
          家庭环境也是影响青少年忧郁症的重要变量,在这方面的主要观点和结论有: 
         1)青少年忧郁症事实上是其在观察重要他人尤其是家庭成员的忧郁之后,所学习而发展出来的。
         2)代际间思想和情感失调具有传递性,如果父母被诊断有精神疾病,其子女就会被认为是高危险群。但是,孤立和缺少社会支持、虐待等问题的存在,比起有精神疾病的父母,会让青少年有更高患忧郁症的风险。
         3)家庭面临的越来越大的经济压力、社会上缺乏可靠稳定的教育设施、青少年虐待和疏忽、离婚以及父亲的缺席和不投入,都对青少年的忧郁症有影响。
         4)青少年忧郁也与家庭内父母之间的严重冲突相关。
           青少年忧郁症的社会工作介入  
         对青少年忧郁症的社会工作介入通常有三种主要方法:行为介入、认知介入和家庭服务。
         行为介入是以具体、可测量的忧郁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改变作为介入的目标。比如说,有外向行为(攻击或破坏)的忧郁青少年,如果能保持安静地坐着,就会获得奖赏;而对内向行为(退缩、安静)的忧郁青少年,则会因为与他人交谈或参与活动而获得奖赏,因拒绝与他人接触而受到惩罚。
         认知介入所采用的技巧包括:认知重组、角色模仿、问题解决、行为演练等。认知重组涉及别到对青少年思考模式的改变。根据认知介入方法的基本假设,忧郁被认为是错误的想法和思考过程的结果。思考的扭曲,如:不能从经验中汲取教训;或者以不恰当的证据得出不恰当的结论;或者夸大单一事件的重要性,等等,都会增强青少年的忧郁。但是,如果通过改变思考模式,练习新的思考方式,理解后果,以及探索替代性的问题解决方法,那么,当事人一些负面的自我观点就会消除。
         要达成有效的.、针对忧郁青少年介入的必要及充分条件,就是家庭的参与。青少年在情感上、生理上倚赖其家庭而生存。由于父母对于行为的容忍度影响了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所以,让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参与辅导或治疗过程就十分重要。在以整个家庭为取向的服务中,工作员需要对忧郁青少年的家庭进行深入的探访、观察和在收集丰富的资料之基础上进行评量,必要的时候工作员也需要利用家庭以外的资源来促进当事人及其家庭的改变。即便是采用具体的治疗技术,如行为治疗,也需要家庭的积极参入。混乱、纠缠冲突、无秩序的家庭,都会阻碍忧郁青少年的改变。所以,父母关系、父母及代际的互动方式、父母的认知与行为等等,这些家庭环境因素的改善必须和忧郁青少年的治疗同时进行,那么,对青少年忧郁症的治疗才可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

5. 社会工作者介入残障儿童及家庭过程分析

 社会工作者介入残障儿童及家庭过程分析
                         介入需要广泛的技巧,它包括执行、介入计划并协助服务对象达到目标的技巧。那么,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家属做了心理辅导,帮助建立自信,面对困难的勇气,使服务对象家属能够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下文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介入残障儿童及家庭过程分析,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一、个案背景介绍 
         男,罗某,2005年出生,八个月的时候因为缺氧问题,大脑细胞严重受损,智力发展不正常,不能独立行走,不能说话,生活不能自理,个人日常生活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在罗某3岁的时候,关于罗某的康复与日常照顾问题,罗某的父亲母亲产生分歧,经常吵架,最后达成协议离婚。罗某的抚养权被法院判给自己的父亲。
         目前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爷爷患有心脏病、奶奶的腿脚有毛病,照顾孩子的精力有限。罗某的父亲忙于工作,只有到周六周日才能帮忙照顾孩子。周围亲戚都忙于上班和自家的事情,所以很难抽出时间来帮助照顾罗某。罗某的爸爸比较爱面子,不想向周围资源求助。家里经济来源主要靠罗某的爸爸以及爷爷奶奶有退休工资,经济条件一般。目前罗某家里的老房子正在城中村改建,现在所住的房子是租赁的房子,他们没有更多的经济资源请保姆,大部分经济资源都用来给罗某看病。目前家里面除了爷爷、奶奶、爸爸以外,没有照顾孩子的人,罗某的家人在一般情况下很难正常按点吃饭,爷爷奶奶有事情需要忙的情况下一般找邻居帮忙照看罗某。在社区居委会的协调帮助下,爷爷奶奶有给罗某申请残疾证,认定为一级残疾。爷爷奶奶希望能够寻求志愿者帮助他们照顾罗某。
          二、分析预估 
         通过三次家访,社会工作者采用过程式评估的方式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了分析预估,运用个案管理模式的实务方法来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
         (一)建立关系。
         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开展专业服务的第一步,只有与服务对象建立真诚的关系,服务对象才会毫无保留地表达内在的情绪、深层次的想法,才有利于目标的达成。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对服务对象的家属面谈这种途径来了解服务对象情况,对服务对象和整个家庭系统的需求进行评估,来和他们建立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是通过一场社区活动和个案服务对象的家人结识。在社区活动结束后,服务对象的奶奶认真地询问了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并向社会工作者讲述了她家里的具体情况,希望社会工作者有时间可以到她的家里去走访一下,是否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家人谈了自己的工作范畴,“助人自助”的服务理念和宗旨,以及所能提供的助人服务。在交谈结束之后,老人向社会工作者留下了联系方式,觉得社会工作者可以为她的家庭带来帮助与服务,对社会工作者有了初步的信任。在初次会面的第二天,服务对象的奶奶给社会工作者打电话联系,询问我们什么时候有时间可以进行家访。在社会工作者通过对社区居委会的走访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和整个家庭的基本资料,做好充分准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约定好时间、地点等,确定第一次家访的安排,建立专业服务关系。
         (二)提供支持系统。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专业的个案工作技巧(沟通技巧、关系技巧、过程技巧等)来对服务对象采取介入,从社会支持网络等多个方面为服务对象及家庭提供辅导帮助,主要从志愿者招募,专业的康复治疗两方面对服务对象进行帮助,遵循“助人自助”原则,协助服务对象及家庭系统来解决当前的首要困境,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主动寻求资源等自助能力。
         (三)服务对象的问题分析:
         1、服务对象的生活不能自理,大脑发育不正常,不能独立行走。
         2、爷爷奶奶年事已高,奶奶腿脚不便,家里缺少照顾罗某的人。
         3、服务对象家庭成员的情绪心态比较低落。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针对服务对象的情况,联系爱心康复机构对他进行专业的康复治疗,使罗某的身体可以康复。
         2、社会工作者通过招募社区志愿者,解决服务对象缺乏人照顾的问题。
         (二)服务策略
         1、开始阶段
         社会工作者在与服务对象的家属进行第一次会谈时主要是搜集服务对象的基本资料,解释“任务中心”模式,在目前阶段中,优先要考虑的问题,需要介入的家庭资源等等,按照主排次序,共同确定问题的主次,与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协商制定口头协议。
         2、阐述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
         社会工作者根据第一次家访,制定出服务对象的工作计划。带着工作目标清单,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进行第二次的家访,对服务对象的家属进行协商讨论,阐述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在征求服务对象家属的同意前提下,调整服务目标问题。服务对象的目标问题是经过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慎重选出的,社会工作者提供问题的解决的手段并支持服务对象履行任务。
         3、结束阶段
         社会工作者按照服务计划联系志愿者资源和爱心康复机构资源,对服务对象开展专业个案服务。在工作计划即将结束的时候,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家属讨论结束工作接触的`可能效果。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家属一起回顾服务介入后,服务对象所取得的重要进步并给予鼓励,帮助服务对象确定进一步工作的领域。如果服务对象觉得需要更多时间并表现出完成任务的意愿,可以延长时限。在决定终结个案服务工作时,社会工作者需要评估服务对象的“投入和产出”,终结个案服务。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第一次面谈(2013年6月19日):由双方协定第一次面谈安排在服务对象的家里,社会工作者进行入户家访。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社会工作者主要向爷爷、奶奶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服务对象小乔在轮椅上由爷爷看着,小乔的手脚发育不良,每天只能由爷爷搀扶着下地走几步路,一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轮椅上度过,她的奶奶向社会工作者说,平时家里缺少照顾服务对象的人员,他们的日常生活起居不规律,像他们这个年龄本是享清福的阶段,奶奶在说这些的时候,眼睛有点红。这时小乔在轮椅上坐着可能有些时间长了,开始急躁起来,两手不停地晃轮椅的轮子,爷爷让小乔开始扶着小乔让他慢慢联系走路。社会工作者握住奶奶的手,想通过肢体语言给服务对象的奶奶生活的力量。服务对象的爷爷奶奶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够给他们提供资源,招募爱心志愿者,帮助服务对象学习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和进行日常生活的照料。但是,服务对象的爸爸由于比较爱面子,不愿意接受志愿者服务,社会工作者找到服务对象的父亲进行面谈,表明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和服务宗旨,真诚地与服务对象的父亲进行交流,探讨他对服务对象康复服务的一些意见与看法,通过深层次的互动交流,服务对象的父亲表示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在取得服务对象以及整个家庭成员的信任之后,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以及家庭成员表述自己的问题,鼓励他们宣泄自己的情绪。服务对象的父亲对社会工作者说,自从与妻子离婚之后,感觉自身的压力很大,不敢和自己的同事说自己的家里情况,害怕同事知道后不愿与他交往,自己现在才三十六岁,正值年富力盛的时候,不仅要赚钱养家,照顾一家老小,还要为自己的生活打算,对自己的未来不敢奢求。服务对象的父亲在倾述完之后,社会工作者对此表示同情,鼓励他们说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并排列问题的先后顺序。最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协商制定书面服务合同,以及服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服务过程中不能拍照,志愿者男女比例平衡)并确定下次服务面谈的时间。
         第二次面谈(2013年6月21日):通过第一次面谈,社会工作者已经了解服务对象和整个家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次面谈结束之后,社会工作者根据面谈结果整理出服务对象和家庭所需资源,制定出需求评估表和个案服务计划。社会工作者带着这些需求评估表格和个案服务计划进行第二次家访。本次家访的主要目的是与服务对象及家属探讨服务计划的安排和服务目标的制定是否合适,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和修改。服务对象的爷爷对社会工作者说,他们每天的作息安排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活动时间,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三点是服务对象的休息时间,下午四点至六点是服务对想的活动时间,所以社会工作者在制定服务计划时需要特别注意服务对象的作息时间。然后,社会工作者根据第一次面谈做出的需求评估,对整个服务制定了初步的需求评估表,希望服务对象再次斟酌自己的需要对需求评估表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这次面谈中,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家属对服务计划做了稍许的调整,并明确了服务对象的需要,确定服务对象的需求。服务对象奶奶表示:第一、希望社会工作者动用周围资源给他们做免费的康复治疗;第二、希望能够有人和她一起看管小孩,减轻负担。社会工作者表示在下次面谈之前会联系好各方面的资源,开展社会工作服务。
         第三次面谈(2013年6月26日):社会工作者在第二次访谈结束之后,积极联系社会资源,希望可以尽快为服务对象罗某提供服务。首先,社会工作者经机构督导的介绍,可以和郑州市康达康复训练中心联系,康达康复训练中心是一个专业针对脑瘫儿童开展康复训练的机构,并且这个康复机构经常参加一些慈善公益活动。了解到这些信息之后,社会工作者与康达机构的负责人取得联系,向他讲明了社会工作者的宗旨,并介绍了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希望贵机构可以定期为服务对象做免费康复治疗。康达机构的负责人表示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免费的上门康复服务。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又与社区周边的高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取得联系,因为当前正处于暑假期间,大学生暑期空余时间较多,而且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不仅可以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些日常的生活照顾外,还可以传授服务对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等。经过社会工作者的积极努力,最后联系了十二名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在联系到这些资源后,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联系,确定在第三次面谈时,会带领志愿者和康达康复训练机构的老师到家里确定服务开展的具体细节等等。在第三次面谈中,社会工作者带领大学生志愿者和康达康复训练机构的老师到服务对象的家里,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及家人做了简单的介绍,服务对象的家属对此表示非常感谢。康达训练中心的老师先对服务对象做了一些简单的功能运动训练,建议服务对象家属重视肢体训练,做些简单的运动训练,并给服务对象家属记录了一些平时要做的动作要领,时间要求和次数要求,以便服务对象家属能够在家对服务对象进行简单的康复治疗。康达训练中心的老师表示会定期来服务对象的家中做康复训练,他回去之后会对针对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家庭康复计划。除了专业的康复训练外,服务对象的家人对服务对象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此外,社会工作者对十二名志愿者也做了分工安排,让他们结合志愿者的时间安排三人一组到家里开展志愿者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日常的照顾服务和基本科学知识的传授。此次面谈过程,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者说,非常感谢这些社会工作者可以为他们联系到这些资源,让他们有了生活的新希望。最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确定第四次面谈的时间。
         第四次面谈(2013年7月6日):经过了十天左右的时间,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进行第四次家访,查看服务对象罗某的身体恢复情况和生活状况。服务对象的奶奶告诉社会工作者说,这一段时间按照康达康复机构的计划执行,服务对象的身体有所好转,现在一个人可以搀扶着他走路了。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对罗某的照顾也很得当,每天来教他拍手数数,孩子的情绪稳定住了。现在的她觉得身体和心理的负担轻松了很多。但是她的心理还有个疑问就是,如果这些资源过一段时间没有了,他们该怎么办。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奶奶说,按照我们当初制定的工作计划,现在服务对象罗某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有些目标已经初步实现,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地方。此外,康达康复机构的老师已经为服务对象制定了详细的家庭计划,这些计划我们在家里都可以执行,而且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联系老师上门服务。大学生志愿者资源是可以好好循环着的,他们在开学之后可以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来服务。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稳固这种康复成果,使罗某的身体尽快好转,减轻您的压力。最后,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确定了下次的面谈为结案面谈,并确定了结案的时间。
         第五次面谈(2013年7月16号):经过了四次面谈之后,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讨论结束工作接触的可能效果,让服务对象以及家庭做好结案心理准备。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起回顾服务的整体进程,重要的进步并给予鼓励,帮助他们确定下一步的康复安排。最后社会工作者对整个服务过程做评估。
          五、总结评估 
         评估方法:社会工作者在本次服务过程中的评估方法主要是基线评估,前后测的评估方法。我们在开展服务前,对服务对象的身体健康状况和需求进行评估,了解服务对象身体情况和家庭状况,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服务目标,即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能否得到好转,能否提供一个专业的康复治疗方法,能否调动周围资源,提供志愿者轮流服务,对于家庭的不完整情况,能否帮助重新组合完整家庭等等,在开展服务之后,服务对象的康复是否有改善,照顾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等等。
         评估内容:1、服务对象在接受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前后的身体状况;2、服务对象在接受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前后的有关照顾问题解决情况;3、服务对象的家庭成员在服务前后的情绪心态方面的情况;
         服务对象对服务方案的满意度:根据结构式访谈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进行了深入交谈,服务对象对社工专业辅导很有感触,表示感谢。此次服务不仅拥有了一份专业的康复治疗办法,而且使家庭照顾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缓解了心理压力,服务对象家属的心态也有了调整,树立了乐观、自信、面对困难的积极心态。
         社会工作者对本次服务效果的评估:本次服务效果明显,服务对象能够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家庭照顾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服务对象家属心理状况得到改善,树立了积极心态,整体的服务质量很高。
          六、专业反思 
         结案和约定技巧:它包括同服务对象建立和保持工作关系的技巧,帮助服务对象和社会工作者对各自的角色有一个现实性理解的技巧,也包括培养服务对象对助人过程有一个初步承诺的技巧。由于服务对象不能说话的特殊性,所以社会工作者主要通过服务对象家属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社会工作者第一次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属见面的时候,服务对象家属很不愿意说出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出起来吞吞吐吐,社会工作者采取同理心、倾听等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服务对象家属对社会工作者很信任,愿意主动把实际情况告诉社会工作者。
         评估技巧:它是指收集与服务对象情境相关的资料,以便能实际的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要的技巧。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及其家属做了协商,在开展服务前进行了问题评估,通过提问、面谈等方式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了初步评估,指出目前需要解决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在服务即将结束时,对服务对象的服务效果进行评估和满意度评估,指出服务对象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或缓解,对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是否满意等。
         签订契约技巧:这是同服务对象订立工作的目标,并有能力清楚说出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责任的技巧。在对服务对象进行评估之后,社会工作者把服务对象的问题按照严重程度的先后顺序整理出来。在与服务对象家属协商之下,我们签订了各方需要遵守的规定,签订契约;
         介入技巧:介入需要广泛的技巧,它包括执行、介入计划并协助服务对象达到目标的技巧。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心和接纳的技巧,按照契约规定对服务对象进行帮助,通过调动周围资源,为服务对象挑选组织一支志愿者队伍帮助服务对象家属一起照顾服务对象,此外,联系康达训练中心,对服务对象做身体状况评估,并为服务对象专门设计一套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计划,并将这些简单性的肢体训练要领传授给服务对象家属,以便更好为服务对象做肢体训练。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家属做了心理辅导,帮助建立自信,面对困难的勇气,使服务对象家属能够树立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
         检讨和终结技巧:它包括定期进行回顾和修订介入计划,以便客观的检讨其是否有效的技巧,及有计划地结束关系以帮助服务对象独立的技巧。在服务的最后,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家属共同回顾了服务过程,并巩固了服务效果,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与服务对象进行确定服务的结束时间,让服务对象做好心理准备。
          七、督导点评 
         本案中社工能够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帮助服务对象并为其量身制定肢体康复训练课程,同时整合大学生志愿者资源协助服务对象家庭照顾服务对象,减轻了服务对象家庭在照顾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

社会工作者介入残障儿童及家庭过程分析

6.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非理性情绪残障个案辅导

        一、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 
         施施,性别:女,年龄:32岁,民族:汉,婚姻状况:未婚,教育程度:初中,生理特征:患精神分裂症,性格特征:孤僻多疑,淡漠,发病时情绪急躁易怒,居住情况:独居。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施施母亲于2009年患乳腺癌去世,施施父母在施施16岁读初中时离婚,施施跟母亲搬出祖屋,从此施施与父亲之间关系淡漠,沟通甚少,三四个月见一次面,施施父亲目前未婚,独居,身体状况差,患有多种老年人疾病,不能自理,大多数是父亲大姐及施施大姑妈照顾施施父亲,施施与大姑妈之间关系极差,双方的沟通,多为相互指责,相互推脱责任的方式。
         2.个人经历
         施施提到自己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父亲的大姐即施施的大姑妈经常帮助其父亲出谋划策,使得施施母亲处于不利的地位。施施认为父母在其16岁读初中那年离婚,就是大姑妈教唆父亲与母亲打官司离婚分财产的。施施说到母亲在2009年患乳腺癌后都是自己日夜照顾母亲,直至母亲去世,家里人都没有给予帮助。施施在母亲2009年去世后独居至今,也提到曾有男朋友,后因为对方母亲恋子情结严重而分手。施施的工作一直是不稳定的状态,最长的一份工作没超过1个月,大多是做了一个星期就不去了。
           二、分析预估  
          (一)服务对象的情况及需求分析 
         1.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
         施施由于是一级残障康复者,获得民政局每月400元的补贴收入,施施母亲去世前有留下一笔钱给施施做生活费。施施独居状态,偶尔发病会引发癫痫症状,几次晕倒在洗手间。
         2.心理方面的情况
         因工作不稳定,长期失业、间歇性发病,有生存的压力,缺少自信,内心充满挫败感,自我认同感低。需要帮助其恢复自信心。
         3.社交方面的情况
         性格极其孤僻,与亲戚关系疏远,几乎不同邻居交往。非理性情绪凸显,影响到其不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朋友较少,人际支持网络薄弱。需要帮助其宣泄非理性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建立人际互助网络。
         4.康复方面的情况
         施施提到每月月初都会去中山一院神经科门诊取药,说自己从初中发病开始就已经给门诊何医生治疗至今,因为长期每天吃药的缘故,施施每天都会比较犯困,何医生建议施施喝一些花茶来解困,于是施施养成了每天喝花茶的爱好。
          (二)以优势视角的理论找出服务对象的优势 
         1.施施爱好手工,喜欢十字绣。
         2.施施提到母亲生前有3位结拜姐妹的阿姨,对自己非常照顾,经常会约自己出去一起吃饭,聊天,还会给自己介绍男朋友。
         3.施施居住环境为母亲生前买的单位宿舍两房一厅,摆设简单大方,非常整洁,施施母亲生前为其留下一笔生活费,施施目前的经济状况不是特别拮据。
           三、服务计划  
         社会工作者拜访施施,通过与其深入交谈,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开展个案工作。根据施施的需求,设计出的个案工作方案如下:
          (一)服务目标 
         1.帮助施施宣泄非理性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生活信心。
         2.整合社区资源,协助施施达到康复目的,提升社会功能。
         3.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施施积极融入社会。
          (二)服务策略 
         1.为施施提供情绪疏导服务。鼓励施施说出她的困境与痛苦,重点通过空椅疗法、放松技巧、心理疏导的训练使施施能够自我调节心情,逐步建立起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
         2.挖掘施施的潜在能力。鼓励施施积极参加社区和小组活动,提升施施的自我认同度,强化自尊、自我能力和价值。
           四、服务实施过程  
          (一) 运用空椅疗法导出心里话 
         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心理学教研室周朝英老师在《空椅疗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功效机制及其应用》一文中提到,格式塔心理治疗中的空椅疗法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是较受欢迎和有效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当事人和自己的关系、当事人内在冲突选择问题。其作用和功效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这种发生过程是逐步改变当事人的意象来改变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这一疗法的关键环节是潜意识氛围的营造,其营造方法主要是用形象生动语言帮助当事人进入一个虚拟的空间;贴合当事人的感觉等待当事人的情绪发生自发性变化;适时进行认知诱导性干预促进意象改变。
         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的表达常常是内敛的、含蓄的,这种内敛和含蓄会给人一种稳重、有教养的感觉,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内敛和含蓄往往会带来表达的不足,这种表达的不足不仅会给沟通的双方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使彼此之间容易产生误会;而且当个人面对自己的一些问题缺缺乏倾诉的愿望和动力时,由问题引发的不良情绪缺乏宣泄途径从而造成精神的抑郁和焦虑。心理治疗要处理这样的问题,最佳的途径就是让当事人进入一个有人际关系的系统,在系统中促发当事人的表达并能听到对方的心声。可是当事人所发生的问题往往是过去空间中的事情,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与当事人发生联系的人根本没有条件重新回到当时的人际系统,而当事人的问题又必须解决,于是空椅疗法就成了这种文化背景下最受欢迎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社工在与施施进行个案深度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施施对大姑妈的非理性情绪非常突出,每次施施处于情绪平和状态,一提到大姑妈的时候就会表情严肃、面部僵硬、眼神充满愤怒和仇恨,且每句话都带有责备的意味。
         社工在与施施谈话的过程中,引导施施,当旁边的空椅子上大姑妈正好坐在上面,施施此时心里想对大姑妈说的话都可以一吐为快。社工刚说完,施施就开始一只手叉着腰,一只手扶着眼镜,大声骂道:“最衰就是你,大姑妈,当年如果不是因为你教唆,我爸妈也不会离婚,我妈也不会因为常年抑郁而患上乳腺癌,我也不会因为一直照顾我妈导致我与社会脱离,没有朋友……”社工默默地为施施递上一杯花茶,施施喝茶时深吸了一口气,接着又开始:“大姑妈,你知道吗,当年你的儿子我的大表哥自杀,都是因为你导致的,唯一疼我的大表哥再也没来帮我了,呜呜……”讲着讲着,施施开始大声哭泣起来,社工轻轻地拍着施施的肩膀,保持着沉默,默默地为施施递着纸巾,在施施哭得气上不来的时候轻轻拍着施施的背部,慢慢地,施施的情绪平静下来了,施施对社工说:“颜姑娘,谢谢你今天陪我聊天,这些话,我憋了好多年,一直没对大姑妈说,现在说出来了,我心里觉得舒服多了……”
         帮助了施施宣泄了其对大姑妈的愤怒、责备情绪后,社工在与施施沟通的过程中,还了解到施施在对其父亲的照顾方面的要求很纠结,施施父亲目前身患多种老年人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能自理,由大姑妈从香港过来照顾父亲,施施大姑妈和父亲提出要求施施搬到父亲单间居住处照顾父亲,施施因此事跟大姑妈和父亲在电话里吵过几次架。
         社工再次运用了空椅疗法,引导施施说出内心的顾虑,社工引导施施,当旁边的椅子坐着自己的妈妈,把内心想对妈妈说的话都说出来。施施的语调比较平和,缓慢地说道:“阿妈,我好挂住(思念)你,你走了之后我一个人生活,好孤单,阿爸一直都没理我,最近大姑妈打电话给我,叫我回去照顾阿爸,说阿爸走不了路,但在你走后,我在努力回到社会,不断地去找工作,去适应社会,跟其他人做朋友,现在好不容易有点方向了,我想找茶业的服务工作,但是如果我去照顾啊爸,他住的地方只有一个单间,一是不方便,二是我自己也没有收入够我和阿爸俩个人的生活,而且我害怕去照顾他了就一直呆在家里了,再也不能出去找工作了,但是我还要认识朋友,还要结婚生仔,还要有自己的生活的……”社工一直默默陪着施施,在施施问到社工自己应该怎么办时,社工只建议说,尊重内心的选择,做个快乐的.自己。
         在空椅疗法服务模式的运用过程中,社工深有感触,案主内心憋了多年的话,无法诉说,在面对空椅上的“大姑妈”、“母亲”,都能一吐为快,这确实是一个神奇的过程,是在社工与案主建立了信任、深入了解的专业关系之后,大胆尝试新的服务手法空椅疗法所实现的服务成效。
          (二)运用ABC合理情绪疗法处理非理性情绪 
         为了帮助施施认识社区更多的朋友,建立人际关系互助支持网络,社工特设计了ABC理论为主导的妇女情绪支持小组,在小组内容方面主要通过组员分享日常生活中处理非理性情绪的技巧和经验,增进组员学习处理非理性情绪的能力,施施在认识了新朋友后,还教新朋友学做十字绣,在社工的帮助下,小组的组员坚持每个月茶聚一次,相互分享生活近况,相互支持,形成一个稳定的社区互助支持网络,组员们甚至还相约作为社区园艺义卖活动的志愿者,推动社区的慈善事业发展。
          (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清理创伤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提到,原生家庭影响我们最早,持续时间最久,家庭的氛围、父母的行为方式、家庭的规矩等,对我们的信念、价值观、行为模式都产生了长期、深远的影响,有时甚至影响我们一生。探索原生家庭,当我们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回溯原生家庭,处理未完成的期待,清理创伤,完成原生家庭回溯之后,把目标放在提升内在的自我价值上,萨提亚相信每个个体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只有当我们可以这样珍视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同样的珍视别人、爱别人。如果我们不喜欢自己,我们就会对别人充满嫉妒或恐惧。当我们就有较高的自我价值的时候,当我们可以发自内心的欣赏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更有能力以一种高贵、真诚、勇敢的姿态,充满活力和爱心地面对我们的生活。当我们清理了过完事件产生的影响,重塑自我之后,我们比以往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关爱自己、欣赏自己。这是一切关系的基础。
         社工在引导施施分析原生家庭时,施施在分析母亲的家族时讲的滔滔不绝,还很自豪地并跟社工分享了在一次家族聚会上自己亲身救了一位癫痫症病发的亲戚的故事,施施还说到希望母亲家的大姨能发挥大家族的大姐风范,定期组织大家聚会,让大家增强对家族的归属感。施施在梳理了自己的原生家庭脉络后,跟社工分享到,发现自己在性格、处事方面都很受母亲的影响,自己在情绪控制、与人沟通方面还有缺陷,希望以后能在这些方面可以有所提升!
           五、总结评估  
         通过个案工作,施施的情绪处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社会功能得到较大改善。施施经常来家综做志愿者,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与周围邻居、居民增多了交流,提升了自信心和认同感。
           六、专业反思  
          (一)空椅疗法的运用前提 
         得益于社工在服务前期与案主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在充分了解案主的情况,全面把控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帮助案主宣泄非理性情绪,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值得尝试和运用的个案治疗服务手法。
          (二)资源链接,帮助康复者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性 
         做好社区精神残疾人社会工作,应更好的利用社区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做好资源链接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要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使得康复者们在与普通居民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情绪支持,获得生活信心,更好地回归社会,实现再适应社会的过程,通过构建朋辈支持网络,共同成长发展。
          (三)原生家庭系统疗法的适用性 
         原生家庭系统疗法在引导康复者理清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时,可帮助康复者反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改善自己在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做出一些改变,也是一种新的蜕变,一种新的成长。

7.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非理性情绪残障个案辅导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非理性情绪残障个案辅导
                         政府民政部门长期以来在担负的多种社会工作中,广泛开展了实际的社会个案工作,取得了社会福利包户服务、农村包干扶贫等经验,并开始重视社会个案工作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应用。那么,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非理性情绪残障个案辅导,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背景介绍  
          (一)基本资料 
         施施,性别:女,年龄:32岁,民族:汉,婚姻状况:未婚,教育程度:初中,生理特征:患精神分裂症,性格特征:孤僻多疑,淡漠,发病时情绪急躁易怒,居住情况:独居。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施施母亲于2009年患乳腺癌去世,施施父母在施施16岁读初中时离婚,施施跟母亲搬出祖屋,从此施施与父亲之间关系淡漠,沟通甚少,三四个月见一次面,施施父亲目前未婚,独居,身体状况差,患有多种老年人疾病,不能自理,大多数是父亲大姐及施施大姑妈照顾施施父亲,施施与大姑妈之间关系极差,双方的沟通,多为相互指责,相互推脱责任的方式。
         2.个人经历
         施施提到自己从小生长的家庭环境中,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吵架,父亲的大姐即施施的大姑妈经常帮助其父亲出谋划策,使得施施母亲处于不利的地位。施施认为父母在其16岁读初中那年离婚,就是大姑妈教唆父亲与母亲打官司离婚分财产的。施施说到母亲在2009年患乳腺癌后都是自己日夜照顾母亲,直至母亲去世,家里人都没有给予帮助。施施在母亲2009年去世后独居至今,也提到曾有男朋友,后因为对方母亲恋子情结严重而分手。施施的工作一直是不稳定的状态,最长的一份工作没超过1个月,大多是做了一个星期就不去了。
           二、分析预估  
          (一)服务对象的情况及需求分析 
         1.经济和生活方面的情况
         施施由于是一级残障康复者,获得民政局每月400元的补贴收入,施施母亲去世前有留下一笔钱给施施做生活费。施施独居状态,偶尔发病会引发癫痫症状,几次晕倒在洗手间。
         2.心理方面的情况
         因工作不稳定,长期失业、间歇性发病,有生存的压力,缺少自信,内心充满挫败感,自我认同感低。需要帮助其恢复自信心。
         3.社交方面的情况
         性格极其孤僻,与亲戚关系疏远,几乎不同邻居交往。非理性情绪凸显,影响到其不能很好处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朋友较少,人际支持网络薄弱。需要帮助其宣泄非理性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建立人际互助网络。
         4.康复方面的情况
         施施提到每月月初都会去中山一院神经科门诊取药,说自己从初中发病开始就已经给门诊何医生治疗至今,因为长期每天吃药的缘故,施施每天都会比较犯困,何医生建议施施喝一些花茶来解困,于是施施养成了每天喝花茶的爱好。
          (二)以优势视角的理论找出服务对象的优势 
         1.施施爱好手工,喜欢十字绣。
         2.施施提到母亲生前有3位结拜姐妹的阿姨,对自己非常照顾,经常会约自己出去一起吃饭,聊天,还会给自己介绍男朋友。
         3.施施居住环境为母亲生前买的单位宿舍两房一厅,摆设简单大方,非常整洁,施施母亲生前为其留下一笔生活费,施施目前的经济状况不是特别拮据。
           三、服务计划  
         社会工作者拜访施施,通过与其深入交谈,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开展个案工作。根据施施的需求,设计出的个案工作方案如下:
          (一)服务目标 
         1.帮助施施宣泄非理性情绪,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生活信心。
         2.整合社区资源,协助施施达到康复目的,提升社会功能。
         3.搭建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施施积极融入社会。
          (二)服务策略 
         1.为施施提供情绪疏导服务。鼓励施施说出她的困境与痛苦,重点通过空椅疗法、放松技巧、心理疏导的训练使施施能够自我调节心情,逐步建立起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
         2.挖掘施施的潜在能力。鼓励施施积极参加社区和小组活动,提升施施的自我认同度,强化自尊、自我能力和价值。
           四、服务实施过程  
          (一) 运用空椅疗法导出心里话 
         江苏警官学院治安系心理学教研室周朝英老师在《空椅疗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功效机制及其应用》一文中提到,格式塔心理治疗中的空椅疗法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是较受欢迎和有效的一种方法,它适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当事人和自己的关系、当事人内在冲突选择问题。其作用和功效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这种发生过程是逐步改变当事人的意象来改变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这一疗法的`关键环节是潜意识氛围的营造,其营造方法主要是用形象生动语言帮助当事人进入一个虚拟的空间;贴合当事人的感觉等待当事人的情绪发生自发性变化;适时进行认知诱导性干预促进意象改变。
         中国文化中人际关系的表达常常是内敛的、含蓄的,这种内敛和含蓄会给人一种稳重、有教养的感觉,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内敛和含蓄往往会带来表达的不足,这种表达的不足不仅会给沟通的双方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使彼此之间容易产生误会;而且当个人面对自己的一些问题缺缺乏倾诉的愿望和动力时,由问题引发的不良情绪缺乏宣泄途径从而造成精神的抑郁和焦虑。心理治疗要处理这样的问题,最佳的途径就是让当事人进入一个有人际关系的系统,在系统中促发当事人的表达并能听到对方的心声。可是当事人所发生的问题往往是过去空间中的事情,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与当事人发生联系的人根本没有条件重新回到当时的人际系统,而当事人的问题又必须解决,于是空椅疗法就成了这种文化背景下最受欢迎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社工在与施施进行个案深度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施施对大姑妈的非理性情绪非常突出,每次施施处于情绪平和状态,一提到大姑妈的时候就会表情严肃、面部僵硬、眼神充满愤怒和仇恨,且每句话都带有责备的意味。
         社工在与施施谈话的过程中,引导施施,当旁边的空椅子上大姑妈正好坐在上面,施施此时心里想对大姑妈说的话都可以一吐为快。社工刚说完,施施就开始一只手叉着腰,一只手扶着眼镜,大声骂道:“最衰就是你,大姑妈,当年如果不是因为你教唆,我爸妈也不会离婚,我妈也不会因为常年抑郁而患上乳腺癌,我也不会因为一直照顾我妈导致我与社会脱离,没有朋友……”社工默默地为施施递上一杯花茶,施施喝茶时深吸了一口气,接着又开始:“大姑妈,你知道吗,当年你的儿子我的大表哥自杀,都是因为你导致的,唯一疼我的大表哥再也没来帮我了,呜呜……”讲着讲着,施施开始大声哭泣起来,社工轻轻地拍着施施的肩膀,保持着沉默,默默地为施施递着纸巾,在施施哭得气上不来的时候轻轻拍着施施的背部,慢慢地,施施的情绪平静下来了,施施对社工说:“颜姑娘,谢谢你今天陪我聊天,这些话,我憋了好多年,一直没对大姑妈说,现在说出来了,我心里觉得舒服多了……”
         帮助了施施宣泄了其对大姑妈的愤怒、责备情绪后,社工在与施施沟通的过程中,还了解到施施在对其父亲的照顾方面的要求很纠结,施施父亲目前身患多种老年人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不能自理,由大姑妈从香港过来照顾父亲,施施大姑妈和父亲提出要求施施搬到父亲单间居住处照顾父亲,施施因此事跟大姑妈和父亲在电话里吵过几次架。
         社工再次运用了空椅疗法,引导施施说出内心的顾虑,社工引导施施,当旁边的椅子坐着自己的妈妈,把内心想对妈妈说的话都说出来。施施的语调比较平和,缓慢地说道:“阿妈,我好挂住(思念)你,你走了之后我一个人生活,好孤单,阿爸一直都没理我,最近大姑妈打电话给我,叫我回去照顾阿爸,说阿爸走不了路,但在你走后,我在努力回到社会,不断地去找工作,去适应社会,跟其他人做朋友,现在好不容易有点方向了,我想找茶业的服务工作,但是如果我去照顾啊爸,他住的地方只有一个单间,一是不方便,二是我自己也没有收入够我和阿爸俩个人的生活,而且我害怕去照顾他了就一直呆在家里了,再也不能出去找工作了,但是我还要认识朋友,还要结婚生仔,还要有自己的生活的……”社工一直默默陪着施施,在施施问到社工自己应该怎么办时,社工只建议说,尊重内心的选择,做个快乐的自己。
         在空椅疗法服务模式的运用过程中,社工深有感触,案主内心憋了多年的话,无法诉说,在面对空椅上的“大姑妈”、“母亲”,都能一吐为快,这确实是一个神奇的过程,是在社工与案主建立了信任、深入了解的专业关系之后,大胆尝试新的服务手法空椅疗法所实现的服务成效。
          (二)运用ABC合理情绪疗法处理非理性情绪 
         为了帮助施施认识社区更多的朋友,建立人际关系互助支持网络,社工特设计了ABC理论为主导的妇女情绪支持小组,在小组内容方面主要通过组员分享日常生活中处理非理性情绪的技巧和经验,增进组员学习处理非理性情绪的能力,施施在认识了新朋友后,还教新朋友学做十字绣,在社工的帮助下,小组的组员坚持每个月茶聚一次,相互分享生活近况,相互支持,形成一个稳定的社区互助支持网络,组员们甚至还相约作为社区园艺义卖活动的志愿者,推动社区的慈善事业发展。
          (三)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清理创伤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提到,原生家庭影响我们最早,持续时间最久,家庭的氛围、父母的行为方式、家庭的规矩等,对我们的信念、价值观、行为模式都产生了长期、深远的影响,有时甚至影响我们一生。探索原生家庭,当我们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时,会遇到很多问题,回溯原生家庭,处理未完成的期待,清理创伤,完成原生家庭回溯之后,把目标放在提升内在的自我价值上,萨提亚相信每个个体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只有当我们可以这样珍视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同样的珍视别人、爱别人。如果我们不喜欢自己,我们就会对别人充满嫉妒或恐惧。当我们就有较高的自我价值的时候,当我们可以发自内心的欣赏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更有能力以一种高贵、真诚、勇敢的姿态,充满活力和爱心地面对我们的生活。当我们清理了过完事件产生的影响,重塑自我之后,我们比以往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关爱自己、欣赏自己。这是一切关系的基础。
         社工在引导施施分析原生家庭时,施施在分析母亲的家族时讲的滔滔不绝,还很自豪地并跟社工分享了在一次家族聚会上自己亲身救了一位癫痫症病发的亲戚的故事,施施还说到希望母亲家的大姨能发挥大家族的大姐风范,定期组织大家聚会,让大家增强对家族的归属感。施施在梳理了自己的原生家庭脉络后,跟社工分享到,发现自己在性格、处事方面都很受母亲的影响,自己在情绪控制、与人沟通方面还有缺陷,希望以后能在这些方面可以有所提升!
           五、总结评估  
         通过个案工作,施施的情绪处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等社会功能得到较大改善。施施经常来家综做志愿者,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与周围邻居、居民增多了交流,提升了自信心和认同感。
           六、专业反思  
          (一)空椅疗法的运用前提 
         得益于社工在服务前期与案主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在充分了解案主的情况,全面把控的前提下大胆尝试,帮助案主宣泄非理性情绪,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是一个值得尝试和运用的个案治疗服务手法。
          (二)资源链接,帮助康复者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性 
         做好社区精神残疾人社会工作,应更好的利用社区资源,社会工作者要做好资源链接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要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使得康复者们在与普通居民的互动过程中,得到情绪支持,获得生活信心,更好地回归社会,实现再适应社会的过程,通过构建朋辈支持网络,共同成长发展。
          (三)原生家庭系统疗法的适用性 
         原生家庭系统疗法在引导康复者理清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创伤时,可帮助康复者反思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改善自己在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做出一些改变,也是一种新的蜕变,一种新的成长。
    ;

专业社会工作介入非理性情绪残障个案辅导

8.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进程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这个疾患从发现到确定为临床诊断名有一段很长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1年的Pinel的观察,他发现有些精神病患者仍然保持着理性。1837年,Prichard提出其实人们认为的很多“无理由的疯癫”的人其实是有精神疾患,只不过这种精神疾患主要以情绪、习惯、气质的不同体现出来。他们观察到的很多患者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边缘性人格障碍者。1890年,美国人Rosse第一次使用“边缘”这个词来形容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一组患者。1907年,Kraepelin描述了边缘状态,并认为这种情况和体质性的病态人格性低劣有关。1909-1919年,Pelman和Clark也分别讨论了边缘心理状态,边缘性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关系。1921年,Kraepelin提出,边缘类型是一个广阔的但无一定标志的领域,这一状态介于疯癫和正常人的各种离奇表现之间。1928年,Reich强调,性格障碍,尤其是有冲动性格的人,都是边缘患者。1930年,Partridge研究了“体质性病态人格低劣”中的社会病态人格(sociopathicpersonality)并提出排除这个诊断。同年,美国人Oberndorf注意到美国很多精神病学家在使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治疗边缘精神病的患者,而这种倾向其实是和当时的国际主流不一样的。1938-1957年,精神分析家Stern研究治疗了很多“边缘”患者,并且开始初步描述、总结了边缘人格的症状。1942年,精神分析师Deutsch描述了“好像”人格(as-ifpersonality),其实便是今日所言的边缘人格。1949年,HochandPolatin用“假性神经症性精神分裂症”来描述一组患者,后Schmideberg把他们命名为“边缘”者。1954年,Knight结合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的理论来描述、分析、治疗边缘患者。1955年,Glover也提出,性格障碍是一种边缘状态。这个时期,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已经走在全世界研究边缘患者的前沿,而且他们主要是接受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研究这些案例。从50年代末一直到70年代中期,对边缘状态的研究开始大规模展开,积累了很多的案例。精神分析师Kernberg总结了精神分析界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边缘人格结构”(borderlinepersonalityorganization)术语,并且理清了其诊断要点。Gunderson等人把精神分析界的这些描述性案例经验工作进一步整理,变成了可操作的定义。DSM-Ⅲ的诊断标准基本上就是按照他们的工作框架来进行的。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至今,是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迅猛发展的时期。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等各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成为国际精神病学界的主流研究课题之一,和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研究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