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修建三峡大坝,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名,如今可曾后悔?

2024-05-16 03:01

1. 当年修建三峡大坝,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名,如今可曾后悔?

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 ——黑格尔

前言
作为中国基建实力的代表作之一,建造三峡大坝的想法最早起源于1918年,当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孙中山先生希望可以利用当时西方战争时期的工业设备以及科学技术来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后来因为诸多原因最终没能实现,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峡大坝的建造工作才正式提上日程,一直到1994年的12月14号这个世界第一大水电工程正式开工。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三峡大坝的建造过程是伴随着争议而来,1994年,当时的国家为了发展当地经济以及防洪等诸多问题,决定斥巨资修建一个水利工程以解决这些问题。只是当时在同意书上签字的时候才发现,同意书上却少了9名专家的名字。这9名专家在决定修建三峡大坝的时候提出了两个担心的地方,一个担心的便是修建大坝的时候必然会造成淤泥阻塞的情况的发生,而其结果必将是影响航道的正常通行,第二个则是大坝如果建成将会非常容易受到攻击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升,让诸多的农民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农民不再选择围湖造田,并且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主动退耕还林,这让原本专家所担心的淤泥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至于专家担心的第二点,则是担心大坝建成后会成为别国攻击的首要目标,因此大坝在设计的时候,建筑领域的专家就曾经想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设计之时就将大坝的地基特地地进行了加固处理,进而使得大坝在质量上可以承受小型核弹的攻击。

当时这9位专家所担心的问题,时至今日也没有发生过,并且在其建造之时就已被完美地解决了。许多人可能就会说,既然专家所提到的问题并没有发生,是否意味着他们当时的决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存在,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任何一件事情的发展必然是伴随着争议的。同时争议声越来越多的时候也就代表着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三峡大坝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地建立起来,同时也在告诉人们,对某些事情持有否定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促使着这件事情向更好的是方向去发展。
当时参与修建三峡大坝的专家有许多,但是只有他们9位专家提出了反对的意见,那是他们的想法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他们当时所作出的巨额决定,相信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的话,他们依然还是持有反对的意见,因为在他们的心中修建大坝并非是一座房子一座桥,而是一座斥资超过2,000亿的百年工程,这笔资金在1994年的中国可以养活更多的百姓,建造更多的和工程。

这9位专家却在这种情况下保持着自己的理智,在绝大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依然持有反对的意见,坚持自己的看法。然而这诸多的专家无论是持有反对意见,还是同意的意见,他们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为了造福更多的国内百姓。如今这座三峡大坝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大的一座水利工程,每年为国家创造了1,000亿度电的清洁能源,同时也减少了中国煤炭的发电,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环境;
并且得益于它巨大的蓄水能力,可以为长江下游的周边居民在缺水季节提供用水,同时它在防洪方面也是功不可没,在建造初期也解决了诸多人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如今的三峡大坝已经成为了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工程,它的防洪效应以及航运的效应,让许多百姓及企业可以免受洪水的困扰,而这诸多的效益也是世界任何一座水利工程无法比拟的。

结语
任何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其中大坝的修建依然是如此,在他为人们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会带有一些的弊病,只是相比于大坝所创造的价值而言这些弊端就显得微不足道,面对这样的成果,曾经有人会去选择嘲笑曾经的那九位专家,然而我们要知道的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确保了三峡大坝建造时不会出现巨大的安全问题。
在这背后离不开诸多专家工程师以及建筑师的共同努力,这其中也包括曾经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的那九位专家,他们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三峡大坝可以更好地造福于人们的,所以我们应该对于这位专家抱有尊敬之心,这个世界的对错原本就是相对而立的。因此我们也不应该嘲笑任何一个人的决定与选择,甚至每个人的选择与尊敬都值得我们去尊重。

当年修建三峡大坝,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名,如今可曾后悔?

2. 当初修建三峡大坝,9个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现在是否后悔?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大部分的时间我们的人口在几千万左右,人口的数量直到清朝才出现了一段井喷式的爆发,数量上升至数亿。在新中国成立,我国的人口又迎来了一段爆发,现在已经有14亿人了。而人口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巨大变化,其根本原因还是一个生产力的问题。古代的生产力较为低下,中国倾尽全力种出来的粮食,只能养活几千万人,而现在生产力发展上去了,已经能养活十几亿人口了,所以说制约人口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农业的问题。

在以前的时代,一亩地生产出的粮食最多一两百斤,而现在一亩地可以生产出上千斤的粮食。会形成如此大的差距的原因也是极多的。首先便是一个现代工业化带来的福利——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其次便是各项著名的水利工程。人类社会绝大部分的水资源,都消耗在了农业上,平常生活用水只占农业用水的20~30%左右。

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持续了几千年的大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水利设施的修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依旧会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去修建那些水利工程。这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水利工程,才能保证农业的正常发展,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创造更繁盛的文明。

位于四川境内的都江堰工程,正是2000多年前的秦国所修建的,也正是由于这项工程,使得四川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在成都平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孜孜不倦的浇灌每一片的农田,保障了粮食生产量。新中国在成立后,国家就在不停地搞各种建设,修建了无数的工程,到了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基建狂魔”的外号。
在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坝工程无疑是我国的三峡工程了。三峡大坝的好处非常多,但是修建这项工程的困难也是重重的。在修建此工程之初,新中国经济实力还很薄弱,而三峡大坝这样的一个工程,稍微算一下就知道,其工程耗费会高到离谱,在当初修建三峡大坝的时候,就曾经有9名专家表态不同意修建此项工程,如今他们后悔吗?
其实修建三峡大坝想法在很早就已经提出来了,虽然修建三峡大坝是一件绝对利好的事,既可以满足国内的能源需求,又可以辅助农业的发展。但这个想法一直没有执行,那个时候的中国国内还一直在打仗,国家贫弱。在新中国成立后,举国上下一起搞建设,国力获得了巨大的提高,国家已经开始准备修建三峡大坝了。

在经过无数的专家与学者的实地考察后,最终将三峡大坝的修建地放在了我国的湖北省宜昌市。但修建此工程的难度也是极大的,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极高,会花费大量的资金,还有需要搬迁极多的人民,淹没大量的农田。可以说这项工程,是属于只许胜不许败的工程。但如此大的工程,谁又能敢保证一定能成功呢?为此研究讨论了很久,才最终决定了三峡大坝是否修建。
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在1992年,国家正式决定开始修建三峡大坝。可是在签署三峡大坝决议书时,原本预定的是负责考察、修建的专家组都要在上面签字。可最终有9位专家没有在上面留下名字,因为他们不同意修建这项工程。这9位专家分别是:郭来喜、李玉光、廖文权、侯学煜、何格高、伍宏中、覃修典、方宗岱、黄元镇。这个时候大家都对他们非常的愤怒,因为都计划几十年了,现在终于决定修建了,结果专家这里出了问题。
但是随后这几名专家也抛出了他们的观点:
三峡大坝的修建费用过于高昂,而对于当时的中国,主要目标还是力求发展经济。在这个时期花费如此多的人力物力来搞这样的一个工程,是否合理?不如等到以后经济状况更好上一些时,再来回顾这项工程。大坝修建之后,极其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如果三峡大坝真的修建成功,那么它必将成为一些反对我们的势力,首先针对的靶子。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三峡大坝遭受轰炸崩溃,长江中下游必定发生大的洪水,那将会影响无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这种想法并不是空想,直到现在国际上还有传言,说要炸掉我们的三峡大坝。
并且修建三峡大坝的时候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的改变:造成一些濒危物种的灭绝,比如说我国特有的中华鲟,这种鱼类随着我们对长江水资源的不断开发,数量现在已经变得极为稀少,已经有了一个名叫水中大熊猫的外号。如果修建了三峡大坝,就等于截断了中华鲟向上游产卵的通道,极有可能造成此物种的灭绝。
可能会造成大规模水资源的污染。在没有修建水坝之前,水源是流通的,即便是有污染,也只会污染一小块而已。如果修建了三峡大坝,就会把水资源集中在一块,一旦出了污染事件,那将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在没有确保水坝周边的环境问题之前,不应该修建大坝。
新修建三峡大坝会淹没非常多的土地,而这些土地之上承载着很多的优秀历史文化。人从居住地搬迁出来非常简单,但是这些历史古迹想搬出来可就难了。当三峡大坝修建后,它们都将被埋藏在几十上百米的水面之下,可能几百年几千年都无法见到天日,当想再一睹它们的风光时,只能穿着厚重的潜水服去到水底了。专家的意见,也让人们重新再次审视了这项工程,难道三峡大坝不应该修建吗?当然应该修建,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它的优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困难其实都可以克服
虽然当时我们很穷,很难承担三峡大坝的高昂费用,但是修建了三峡大坝,就可以助推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本质上这就是一个晚修不如早修的工程,如果当时不修,后来的经济发展会慢上许多。修建三峡大坝,本质上是一个存款。在当时,我们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建设之中,在之后的几十年上百年里,我们会慢慢的从这项工程中获得远远超过当初投资的收益。

而且安全问题也不用担心,在修建三峡大坝时,就将安全问题放在了首要的目标,常规的炸弹根本不可能摧毁这样坚固的一项工程,只有核弹才会有可能。但是如果真的世界陷入了核战争,那么三峡大坝相对而言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其实这些专家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们也是为了祖国的利益所考虑。但是时代在发展,人们期待着要过上更好的生活。而想要更好的生活,必须得有足够好、足够多的基础设施才行,三峡大坝的修建是时代的必然。我们回到最初的提问,哪些专家会后悔曾经所做下的决定吗?应该没有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也正是有了他们的不同意见,我们的工程才会更好。

3. 当年修建三峡大坝,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其顾虑发生没?

  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全长193千米的长江三峡,    是我国“基建狂魔”称号的时代印记。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伫立在万里长江上的人造奇迹,不仅给我国带来了上千亿的清洁电源,也造福了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 
    如今的三峡,已经成为了人们外出 旅游 打卡的必备景点之一,如果追溯它的起源,其实早在1918年,孙中山同志就提出了兴建三峡工程的设想:    “建造拦水的大坝,既能使得航运便利,又可以利用地势之差,带来水力。”   
    这一设想,在当时的 历史 条件下,结合长江水能的实际规模,根本就是天方夜谭。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三峡大坝的修建上,花费了将近2000亿人民币,这一天文数字,可以养活多少百姓,因此在三峡工程设计之初,自然存在一些反对的声音。 
    1992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京召开,审议通过   《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   。 
          在上呈国务院的专家团队意见表决书中,九位专家拒绝签名,他们分别是:    李玉光、侯学煜、何格高、伍宏中、覃修典、郭来喜、黄元镇、方宗岱,以及廖文权    。 
    郭来喜为主的九位专家,为何会一致反对修建三峡大坝?他们所反对的理由,或者所担心的危害,是不是真的会发生? 
    这个带着反对意见的表决书,至今还珍藏在国家文物保管所,可见其 历史 意义,对于迈向21世纪新征程的中国,是十分深刻的。 
   作为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母亲河,万里长江九曲回肠,水文丰富。
      1932年,国民政府为开发扬子江上游水力,首次组织专业勘测队,在三峡进行了将近三个月的勘查测量,初步提出了在黄陵庙以及葛洲坝进行水库建设的方案。
   1944年,受国民政府委托,美国专家萨梵奇在三峡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 《三峡——扬子江计划初步报告》 ,2年后,国民政府和美国正式签订合约,委派美国垦务局代理负责三峡大坝的设计工程。
   次年春,国统区通货膨胀严重,经济 社会 一片混乱,随着解放战争拉开帷幕,连连退败的国民党政府撤回了美国技术人员,三峡水电设计工作被迫停止,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再次提上日程。
        1950年初,  由国务院直接督办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武汉正式成立。  
   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后,首先规划建设了 “荆江段分洪工程” 。
   这个工程的第一期,由30万军民参与,在短短75天之内争分夺秒的兴建完工,速度之快震惊了中外水利界,极大的缓解了长江上游吨量巨大且频繁来临的洪水,确保了荆江大堤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然而南方汛期反复无常,泄洪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临时举措。
   1953年,毛主席听取长江干流水库规划工作报告,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必要性:  “这么多大水库依然无法控制洪水,为什么不在三峡这个总闸上就把它关起来?”  
   在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下,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的科研、勘探、设计论证工作全面展开。
      1955年3月,一批苏联专家抵达武汉,在长江水利委员会第七地形勘测队的带领下,深入调研三峡地区  地貌单元、岩层属性、水文状况  等多方面条件。
   然而在同年年底,周总理在听取国内专家和苏联专家的意见时,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
   苏联专家认为,三峡工程规模巨大,基本没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而国内学者则认为,三峡大坝的建立,可以起到 “上调蓄、下补偿” 的整体效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敢闯敢干的民族,为了充分利用长江流域高达五亿千瓦的水力资源,保障长江中下游地区民众生存的长远发展,1958年,在中共中央成都工作会议上,周总理正式报告批准了  《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  。
      “二五”期间,水电部组织100余名专家在三峡研究坝址,并计划投资4亿元, 于1961年正式动工。 
   然而由于国际形势,苏联方面撤回了有关专家和资金技术支援,国内也遭遇粮食欠收和经济困难,三峡工程的原定计划不得不进行调整。
   直到1970年年底,中共中央批准了武汉军区和湖北省报告的“葛洲坝工程”,为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三峡打下了坚实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四个现代化建设摆在了国家发展方向的重点议程之上。
      自1986年起,邓小平同志多次听取了三峡工程相关工作汇报。
   作为带动中部地区发展的极具潜力的项目,他明确指出:
   在党中央的指导下,国务院组织了14个专家团队,对三峡工程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可行性论证,一致认为“早建比晚建好,建比不建好”,规划三峡大坝初步方案为高185米,蓄水位175米。
      然而直到1993年,三峡工程才正式开始动工,可见其中的困难艰巨。
   1992年,在提请第七届全国人大审议的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这个被预估为世界上最大水利发电工程的三峡大坝,  水库淹没区域覆盖湖北、重庆等20多个区县,3400万平方米的住宅房屋,预计移民人数将达到110多万  。
   如此巨大的规模,在我国基础建设行业堪称史无前例,从当时国民经济状况和各方面的实际考量下,说服民众、筹集资金、设备招标等方面,都是空前的挑战。
   因此三峡到底 “该建还是不该建”、“建在哪最好”、“怎么建最好” ,各种意见众说纷纭。
      在七届五中投票表决《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前夕,以郭来喜为主的九位专家公开表示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而结合九位专家的学术背景,他们的反对意见自然不是空口无凭,或者泛泛而谈。
   以两位学者为例:郭来喜教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员,中国第一个国家级 旅游 地理研究组织创建者,主持的省市级 旅游 地理规划项目多达13个;侯学煜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首届理事长,中国生态学、植被学、土壤学的奠基者之一。
     其一,九位专家认为三峡大坝的拦截,不仅会造成上亿吨的泥沙囤积,鱼类的洄游也会被迫中断,超过500多种陆生珍稀植物在三峡完全蓄水后会被全部淹没,这将对长江水域生态多样性带来不可挽回的打击。
      其二,三峡大坝静态投资预计为1350亿人民币,这其中还不包括原有城镇的损毁价值,如此巨大的资金在当时的国力之下,完全可以直接用来改善国民生活条件。
   而被包围在内的水库覆盖区,也还留有许多不可搬迁的古代建筑和文物, 这一破坏性也是不可挽回的。 
   其三,三峡大坝总设计长约2300米,全线浇筑高度达185米,完工后便会一举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如此巨大的目标,在当时国际局势的严峻氛围下,也不由得担心其成为国防建设的负担之一。
     时至今日,仍有“炸毁三峡大坝以毁灭中国”的谬论之谈。  
   反对建设三峡大坝的意见还有很多版本,但最能引发人们思考的,还是前两条。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担忧,确实在三峡大坝建成后,类似于中华鲟这样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生存繁殖上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而位于三峡周边的巴楚文明, 也有将近1200多个重点文物建筑。 
   从多方面的考量出发,除了九位公开联名反对的专家之外,在七届五中全会的最终表决上,也有一部分代表选择了弃权。
   这些人的观点,仅仅是从自然生态利益以及传统文化保护的角度出发,展示了政府决策的多元性,而绝不是站在国家的对立面,来污名化三峡大坝的建设。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个方案如果没有任何的不同意见,是不切实际的。 
      三峡大坝从讨论研究到实地勘测、从可行性分析到正式落地动工,自始至终都是公开、透明、专业化的决策氛围,也只有在前期调研中,吸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
   正是存在以这九位专家为代表的反对意见,在三峡的施工过程中,生物多样性、生态保护、文物保护、堤坝设计等等方面,都从科学性、可持续性等多方面进行反复研究,而不仅仅是将目光放在短暂的经济效益上。
     随着实践的发展,三峡工程的全局性和正确性也逐步显现。  
   全国人大通过三峡工程的决议后,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国务院在1993年1月成立了三峡建设委员会,由李鹏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直接领导管理三峡工程建设的有关工作。
      同时,负责移民工作的三峡工程移民开发局,也在三峡建设委员会的督办下正式成立。
   1993年夏,中国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获批成立,  负责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营管理。  
   为了筹集资金,中国三峡总公司和国家对外贸易经济部开展对外合作,1996年,国家批准发行三峡债券,首次发行债券认购总额便高达10亿人民币。
   1997年11月8日,在完成了1.4亿立方米的土石方开挖后,三峡工程第一阶段的大江截流目标圆满完成。
   而为二期、三期工程准备的各项招标工作也在国际 社会 上取得了强烈反响,  德国、瑞士、法国、加拿大  等多国的知名企业,在水轮发电机的国际采购招标中中标建造。
      二期工程从1998年持续到2003年,耗时六年才彻底完成,实现了水库的初期蓄水、第一批发电机组正常运营和永久船闸正式疏通。
   直到2009年, 全部机组发电和枢纽工程全体竣工,三峡工程全部施工任务才宣告完成。 
   从1993年到2009年,三峡工程总工期耗时17年,总投资2039亿人民币,主体建筑物三峡大坝,蓄水库容393亿立方米,左右安装的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以及2台5万千瓦电源站,总装机容量达2250万千瓦,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的纪录保持者。
      三峡工程带来的水文发电,全年累计近一千亿千瓦,相当于降低了五千多万吨煤的使用,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近一亿吨,换算成GDP,三峡一年所产生的电能,相当于为国家创造了一万亿元产值,而在西电东送工程中,三峡电力所辐射的范围也遍布数十个省份。
   自1992年起,文物部门便在三峡周边进行抢救性发掘, 在2009年全部蓄水完成之前,已经对所有文物进行保护完毕。 
   而对于拦河筑坝改变上下游水文特征的必然结果,中国三峡集团在鱼类保护、增殖放流、植物野外迁地管理等多方面开展了后续工作。
   2013年,三峡集团在长江宜昌江段放流了中华鲟幼鱼八千余尾,胭脂鱼两千余尾,在三峡库区的天然生态渔场中,  放流的经济鱼类总共达到1300万尾。  
      以中华鲟研究所为基础的水生生物资源保护研究平台,在珍稀鱼类的保护和科普工作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三峡库区多达  129座城镇、将近114万移民  的巨量级安置工作中,45%的三峡工程投资资金都用于此。
   通过就近搬迁、举家搬迁等开发性移民,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多元产业建设,也带动了就业率和居民收入的提高。
   从三峡大坝延及长江中下游,直至河口相关地区,27个重点监测站,全年无休实时监测,覆盖的监测内容包括 水文、农业、湿地、大气、地震 ,以及人群 健康 等十几个项目。
      2014年夏季,三峡大坝 旅游 景点正式对游客免费开放,单日接待游客上限为4万人,带动了附近地区第三产业的阶梯式增长。
    四百里的长江三峡风光,成为了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一期工程结束后,长江水位从66米提高到88米,二期工程水位提升至135米,三期完工后最终水位提升至175米,而在贯彻稳生态、保质量的长期施工方案下,水位的上涨幅度基本容纳在自然条件可以接受的范围。
   如今的三峡航道上,上万吨的船队可以直达重庆,三峡大坝在  防洪、灌溉、发电、 旅游   等等方面的效益,到目前为止都是世界上任何水利设施无法超越的。
      当初在资源紧张的条件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的三峡工程,如今反哺给中国的效益,远远大过了人们的想象。
   三峡工程横跨两个世纪,耗时之久前所未有,也彰显了我国国力逐步发展的事实。
   有人担忧水库变“泥库”,而经过 水文学、泥沙模型、泄槽结构 等多方面设计的堤坝,不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长江流域的生态条件,更是日日俱新。
        在他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追求经济效益,永远不是对立的,而是合而大同、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
   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在综合考虑防洪抗灾、水利航运、清洁能源等多方面基础上,作出的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的正确决定。
   它在泄洪能力、升船机效力、水电站总装机等十个方面打破了世界纪录,也用多年的检测数据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绝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2021年1月1日,长江、汉江干流武汉段进入十年休渔期, 这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举措。 
      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只有在良性的开发之上,合理利用资源,规避自然灾害风险,我们才能让子孙后代,经济发展、生活富裕,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当年修建三峡大坝,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其顾虑发生没?

4. 1994年修建三峡大坝,9位专家拒签此方案,当年顾虑如今发生没?

 三峡的美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许多文人墨客,在这里写下了一篇篇流传后世的诗词。
   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长江三峡全长193千米,沿途两岸连山,重峦叠嶂。
      1994年,三峡大坝正式开工,这个世界级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长江流域的洪水处于可控范围,利用三峡大坝发电,减少了煤炭污染,利于环境建设。
   如今的三峡大坝,已然成了我国的一张 旅游 名片,成为了老百姓到湖北 旅游 的必须打卡景点。
      但其实当年在建造三峡大坝的时候,反对的声音也是极高的,甚至有9位专家,直接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们又有何顾虑呢?  
   其实早在1894年,孙中山先生就跟李鸿章阐述过他的水利实业思想:
   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根本无暇顾及这些关乎民生的建设,所以这一伟大的提议就被搁置了。
      但是孙中山先生并没有放弃,现在虽然无法实施,但是可以计划。
   孙中山先生清楚地知道长江三峡蕴含着巨大的水力资源,于是在 《建国方略之二-实业计划》 中,做出了详细的设想。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开发三峡水利的设想。
   1949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中下游大片地区被淹,百姓们流离失所,失去了家园,而防洪抗洪问题成了国家的重中之重。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高度关注长江水患的治理问题,并且专门成立了 长江水利委员会 。
   1953年,毛主席就大胆提出了在三峡修建大型水利枢纽,卡住长江。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这是毛主席对于在三峡就先水电大坝的美好设想。
      南方的汛期反复无常,每次都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于是在毛主席的建议下,三峡工程的规划提上了日程。
   三峡大坝的建设,不仅可以防洪,就像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三峡水资源丰富,利用水力发电,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水力发电,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煤炭发电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国的西电东送工程,就是把三峡大坝发出的电量输送到了东部沿海地区,缓解了当地用电紧张的情况。
   其次是可以发展航运,长江航道万吨级船可达重庆九龙坡港,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毛主席等领导人曾先后去三峡多次勘探当地的地形,并且召开会议,邀请专家对是否在修建三峡大坝上阐明各自的观点,激烈的争议引起了主席极大的兴趣。
   “二五计划”期间,水电部组织100多名专家到三峡研究坝址,做出详细的可行性报告。
   但是进入了60年代,无论是国内的经济形势还是国外的政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峡工程也不得不暂时被搁置。
      直到30多年后,1992年,三峡大坝的建设才被重新登上 历史 舞台,1994年,三峡大坝的建设终于提上日程,毛主席 “高峡出平湖” 的愿望终于要变成现实。
   在1992年7月第七次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上,决定批准兴建长江三峡工程。
   修建一个如此浩大的水利工程,可不是嘴上说说那样简单,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周围居民还必须为此离开家乡。
        因此三峡工程到底应不应该建、建在哪里比较好,成了最具争议的问题。  
   在 《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的投票表决中,有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他们分别是:
   郭来喜教授是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原本是三峡建设的积极分子,但是在经过几番的论证后,郭来喜由积极变成了一个 “慎重考虑” 的态度。
      首先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就河道淤积的问题,三峡是细沙、粗砂和卵石胶结在一起,很难冲排,江底的卵石流将被截断,沉积在水库末端。
   还有第一次生活在这一水域内的生物的影响,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有着 “水中大熊猫” 之称的 中华鲟 ,因为大坝的兴建,阻断了它们逆流而上产卵的通道,近几年已经频临灭绝。
      从人文的角度来说,修建大坝,生活在周围的原住居民,势必要远离家乡,113万人口为了这样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搬迁,人地矛盾的问题显露出来。
   而在三峡周边,有着将近1200多个文物建筑,造就了闻名一时的巴蜀文化,人可以转移,但是许多文物古迹却无法撤出。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三峡大坝的建设,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用时时间长,投资也必然巨大。
   这么一个庞大的工程,也成了我国国防的弱点  ,“炸毁三峡大坝以毁灭中国”  的说法不胫而走。
   当时有研究地质的专家,有研究泥沙的专家,也有研究防洪的专家,每个专家考虑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
      由此来看,专家们不在同意书的签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虽然有人反对、有人弃权,但是三峡大坝的建设还是提上了日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举行了开工典礼。
      为了筹集建设资金,国家发行了三峡债券,本次债券总额为10亿人民币。
   三峡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始开展,到1997年底,基本实现了大江截流的任务,第一阶段圆满完成。
   第二阶段的建设从1998年到2003年,整整耗时六年才完成了水库蓄水、主体工程的建设和机电安装。
   到了2009年,三峡大坝正式竣工,水位提升到175米,总投资2000多亿人民币。
      三峡工程投入使用后,蓄水量上来了,水力发电也就投入使用了,每年累计发电将近1千亿千瓦,大大减少了因为使用煤炭而造成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在西电东送过程中,更是造福了数十个省的用电难题。
        而且专家们当年的担心,在建设的时候,国家全都考虑到了。  
   对于珍稀植物进行了就地保护或者移栽,对于不可移迁的文物实行了抢救性挖掘和保护。
   对于水生生态的保护,在后续也展开了工作。3103年,中国三峡集团放流中华鲟幼鱼8000余尾,各种珍稀特有鱼类多达85.2万尾。
      同时中国三峡集团对于污染也做出了积极处理,对于三峡大坝在运行中产生的废水、漂浮垃圾等进行了有效的处理和回收。
   在清流漂流垃圾工作中,每天投入约300人,作业船只16艘,对漂浮垃圾进行打捞处理。
   而为了大坝建设而移民的老百姓们,国家也做出了妥善的安置,其中45%的资金都用在了这里。
      2014年,三峡大坝正式成为国家的 旅游 景点,每天前来一睹三峡风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也带动了当地 旅游 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而而关于国防问题,曾经有位美国军官拿三峡开玩笑:  如果炸掉你们的三峡大坝,会淹你们2亿人还是3亿人?  
   金一南将军听到这话立刻严肃起来,眼睛微眯,一字一顿地说道:  “你动下试试?  
   虽然三峡大坝是一个 旅游 景点,但同时也是一个军事重地。有重兵把守。
      对于那些想在三峡大坝上做文章的国家或者个人,中国在国际上曾掷地有声地发出声明:
   中国依然是个“以和为贵”的国家,早已不是那个落后的国家,需要强硬的时候,中国绝不会软弱。
      如今的三峡大坝,依然继续工作着,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而专家们当年的反对,都是处于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待这个问题的。没有好坏,亦没有对错。
   而我们更应该为那些敢于说否的专家致敬,是他们的反对使我们的工作更认真,方案更细致周利,保护更科学更完美。
   正如郭来喜教授所说:  一代知识分子有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但最后都是想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好!  

5. 当年修建三峡大坝,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如今是否后悔了?

修建三峡大坝时,有9位专家没在同意书上签字,如今后悔了吗

当年修建三峡大坝,9位专家拒绝在同意书上签字,如今是否后悔了?

6. 1992年,签署三峡大坝修建协议上有9名专家组成员反对,后来怎样了?

中国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袁隆平爷爷培育出高产量的水稻。从此以后,中国便告别了解决不了温饱问题的时代,中国的人口是全世界第一的,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口高于中国,同时中国因为人口众多,吃饭的问题也是重中之重,在生产力极低的情况下很多人其实都活活饿死,为了要发展农业,国家大力培育农业方面的专家和人才,而袁隆平爷爷就是当时国家非常注重的农业人才,正是因为有他的发现和创造,才让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吃上了一口饱饭。可是除了袁隆平爷爷所培育的新型水稻,还离不开国家的一些水利工程,在1992年,签署三峡大坝修建协议上,有9名专家组成员反对,他们后来怎么样了呢?

一、水利工程
在古代,水利工程就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因为能够建好一项水利工程,造福的可是一方百姓。那个时候农业水平极低,一亩田其实能够打出来的产量也非常少,修建好水利工程就能够让当地的一些农田得到灌溉,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全世界大部分的水其实是花在的农业上中国有着上下几千年的文化。从古至今,水利建设都是国家非常重要的工程,每一年都会招收一些平民百姓去建造当地的水利工程,以促进当地的农业和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能够吃上一口饱饭。例如四川的都江堰,2000多年前就已经建造,直到现在依然在使用,这是因为有都江堰这一项水利工程,四川才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才让四川成为一个产量的重要基地。




二、三峡大坝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就大力搞建设,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工程都是在国家成立之后建造的,当时很多外国人都称中国是“基建狂魔”。其中最大的水利工程就是三峡工程,三峡工程其实在一提出来的时候就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因为要建造三峡工程无论是从财力还是人力上都需要耗费巨大。那时国家领导人在接收到这个提议之时便进行了很多次会议,在会议上有一部分人赞成,理由就是建立三峡工程,不仅仅能够解决电力、农业问题,甚至还能够促进工业发展,甚至能够带动一片地方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有一部分人他们却不支持建立三峡工程,理由就是当时中国与其他国家关系紧张,一旦爆发战争,那么三峡工程就是其他国家攻击的一个对象,如果要打仗的话,那么三峡大坝一旦溃堤,中国就有千千万万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同时建立三峡大坝,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甚至会掩埋一些历史古迹等一些问题,当时有九位专家拒绝在三峡修建协议上签字。




三、后来如何
为了要解决这些问题,那些支持建立三峡大坝的专家们不断地去打消他们的疑虑,即便当时有9位专家反对建立三峡大坝,不过最终三峡大坝依然动土开工,直到现在,三峡大坝成为了世界上非常著名的水利工程。不过,即便到现在他们也从未后悔过自己曾经不在三峡大坝修建协议上签字,因为他们也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安全着想。




结束语:一项决定如果争议越大,那么这一项决定也会有更大的意义。只有不断的解决那些异议,才能够获得不一样的成就。

7. 三峡水坝是谁同意建的?

是中央集体决定的。1990年7月6至1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听取论证领导小组关于论证工作和新编可行性报告的汇报。出席会议的有中央领导、民主党派负责人、一些学会的理事长、国务院有关部委与湘、鄂、渝等中上游沿江省市及地区的负责人以及特邀代表、专家共178人。
新编可行性报告已无原则问题,可报请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12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组织力量审查新编报告,并于次年6月审毕。
1991年7月中旬,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新编报告上报国务院批准,再转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根据对议案审查和出席会议代表投票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要求国务院适时组织实施。出席会议的代表2633人。是日下午3时许,大会宣布投票结果:赞成票1767票,反对票177票,弃权票664票,未投票25票。

扩展资料1、防洪作用
三峡水库运行时预留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削减洪峰流量达27000-33000立方米/秒,属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2、航运作用
三峡水库回水至西南重镇重庆市,它将改善航运里程660公里,年单向通航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称三峡工程为世界上改善航运条件最显著的第一枢纽工程当之无愧。
3、抗旱功能
下游大旱,三峡可加大放水力度增大下泄流量使抗旱局面得以有效缓解。补水功能是考虑到下游两岸的居民和生产用水,但现在看来还要满足抗旱用水。这部分水量需求比较大。
4、发电功能
三峡电站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2台5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1000亿千瓦时,是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峡大坝

三峡水坝是谁同意建的?

8. 为什么三峡大坝非建不可?

在当今看来,三峡大坝无疑是一个成功且优秀的基础建设,但在当年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一项目。可是不论怎么反对,三峡大坝依旧建设完成,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建设三峡大坝呢?这里我就要具体来说一说三峡大坝所带来的效益,看完就知道三峡大坝为啥非建不可了。比如干旱会对居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但三峡大坝的建设完成,会让下方的旱情有极大的缓解。

三峡大坝每年的发电量都超过1000亿千瓦/时,仅靠发电就是一笔十分巨大的收入,还有航运旅游等,无疑是中国的“运钞机”。除此之外,三峡大坝还为我国提供了许多鱼类产品。大家都知道三峡大坝其实是一个大型的水库,给当地居民充足的空间去养殖水产品。
看到这大家以为巨大的收益就是三峡大坝建设的原因吗?不,并不是。因为最重要的财产还是我们人民的生命安全。三峡大坝就是用来保障我们人民安全,防止洪涝灾害的。长江平时看起来平静无波,但实际上却十分的湍急,而且南方多暴雨,如果接连下暴雨就会使得江面水量迅速猛涨,十分容易演变成洪水,就比如说1998年的特大洪水。

1998年的洪水,大家可能印象十分深刻,即使我国救援人员用人肉筑起一座座的城墙,守卫我们人民的安全和财产,但是依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受灾人口多达2亿多人,死亡4000多人,经济损失严重,令全国人民上下十分惋惜。
上世纪发生的洪水灾害,加上1998年的洪水,一共发生了三次特大型洪水,另外两次分别是1931年和1954年。1998年的洪水是最大的一次洪水, 对我国当地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无数人失去家园,被迫远离家乡。
只上世纪就发生了三次特大洪水,就更不要提以往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建设三峡大坝,不仅是为了经济的效益,更是为了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卫我们共同的家园。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