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几个古典音乐演奏家

2024-05-18 04:25

1. 推荐几个古典音乐演奏家

1.杜普蕾:如果杜普蕾,英国伟大的天才女大提琴家没有去世的话,那么今年,她已是60岁了。
杜普蕾为音乐演奏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书写了一段生命的神话,在古典音乐的天地中,谱写了一段永不磨灭的传奇,为大提琴而生,10岁便显露非凡天资的她,当一将大提琴握入手中时,大提琴摇身一变,以然成了一个会唱歌的“精灵”,杜普蕾便将“精灵”歌声中音符的“美丽”“吟唱”到极致,与丈夫巴伦波依姆“珠联璧合”的短短几年,是她事业登峰造极的时光,其间,她留下了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埃尔加《大提琴协奏曲》等旷世之作的音乐极品,然而,这些伟大的作品,却也是她悲壮的“绝唱”,不遗余力的演奏,严重透支着她的生命力,身患硬皮症的她,在35岁那年,便匆匆离开人世,告别了她至爱一生的大提琴,流星,转瞬即逝,它的光芒却在人们心间,永恒闪耀。
杜普蕾并不漂亮,可是,她拥有远比漂亮更加动人的美丽,当身患重病的她,坐在大海边的轮椅上,深沉地望着海的边际夕阳西下,天空仍是一片蔚蓝时,是否会感慨,人生,就像这壮美的夕阳,终有一刻,会消逝在海天的尽头,留下的,只是苍然凄美,绚烂依旧的余晖……
2.卡萨尔斯:罗斯特罗波维奇曾这样说:“在这个世界上,伟大的大提琴家仅有两人,一个是我自己,另一个,则是卡萨尔斯。”
卡萨尔斯出生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和毕加索并称为加泰罗尼亚艺术“双子星”,由于那个年代录音技术并不完备,卡萨尔斯留给世人的经典回忆只有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老柴的《船歌》和其他一些小品,他的拉奏非常朴实,乍听没什么“亮点”,可是,他的演奏“声情并茂”内蕴广阔,不易琢摸,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奥妙在于它的音律和弦变换无穷,卡萨尔斯将这种变换之美“阐述”得“美不胜收”,乐迷们在心旷神怡,留连忘返的沉醉中,方知何为演奏真正的“亮点”;何为音乐真正的“亮点”,他拉琴的一招一式,无不体现着大师与普通琴手间最大的差距,当他演绎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时,西班牙举国上下的听众无不以一种“注目礼”式的目光顶礼膜拜地望着他。
由于加泰罗尼亚历来是西班牙政府高压政策的“牺牲品”,心胸宽广的卡萨尔斯便反对暴政,憎恶战争,热爱和平,他晚年潜心钻研作曲,联合国安理会会歌的作曲者,正是伟大的卡萨尔斯。

3.帕尔曼:每当乘务员将坐在轮椅上,准备出国演出的美籍犹太小提琴大师帕尔曼抬上飞机时,那是何等感人的生命的震撼啊!
命运对每人都是公平的,命运给了你这样财富,就会剥夺你另一样宝贝,命运赋予帕尔曼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却残忍地剥夺了他行走的自由,3岁患上小儿麻痹症,使他终身只得与轮椅相伴,可是,身残志坚的帕尔曼通过不懈努力,从神童到大师只用了一年时间,成名后便架着轮椅,到世界各地演出,,每到一个地方,他受到的欢迎都是无比热烈的。他乐观却略带忧郁的琴声,似有一种同不幸抗争的力量,又似有一种哀怨命运不公的凄婉,给众人留下的,却都是回味不已的无限空间,也许,这便是音乐带给人心灵的震颤与悸动吧?当年过五旬的他,拿起指挥棒,站在指挥台上,继续他的音乐生涯时,我不禁想起一句话:“生命不息,音乐不止”。

4.海菲茨:对海菲茨,这位伟大的美国小提琴家,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便是“完美”。
他的演奏堪称完美,他的演奏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快,风驰电掣得快,风卷残云得快,他的“快”,源于他根深蒂固的演奏功底;源于他鬼斧神工的演奏技巧,在行云流水的琴声里,是音乐本身最大的“含金量”和最耐人寻味的“魅力”,他的表演洁白无瑕,快节奏里一气呵成,同时,他还是第一位掌握“顿弓”技法的小提琴大师,难怪好友肖伯纳开玩笑说:“朋友,拜托你演奏过程中出点错好不好?好让我们知道,你其实也是人,而不是神……”除完美的演奏技术外,他的人格也堪称完美,在巨大的成功面前,他总是那么严肃,那么谦逊,那么平和,在战场上,他为士兵演奏;在和平年代,他为大使馆演奏;他入乡随俗,为贫病儿童演奏;为所有需要音乐的人演奏,他的足迹遍步大江南北,遍步世界各地,为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海菲茨,音乐家的典范,所有人的榜样。

5.罗斯特罗波维奇:如果说霍洛维茨是俄国钢琴“泰斗”的话,那么,罗斯特罗波维奇便堪称俄国大提琴“泰斗”,一点儿也不为过。
有他在的音乐会必定“星光闪耀”,他为古典乐迷们留下的经典回忆不计其数,其中最广为流传的是他与卡拉扬合做的德沃夏克《大提琴协奏曲》还有与卡拉扬,里赫特,奥伊斯特拉赫合作的贝多芬《三重协奏曲》,能将大提琴阳刚之音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名家中,他是为数不多的一个,所以在他的演奏中,琴声就像巨人一样,步步逼近听众的灵魂,雄浑,而富有张力,在厚实的张力中,是音乐字理行间中,最深的精髓。前不久,已至垂暮的他,在莫斯科举行了一场音乐会,俄罗斯首都的音乐厅里,万籁俱静,当他如泣如诉地拉完巴赫一组柔版后,听众们泪声俱下,随后,经久不息的掌声,是人们对这位大提琴“巨人”最崇高的敬意。
6.霍洛维茨:都说俄罗斯盛产音乐天才,这话一点不假,就钢琴家而言,上世纪有里赫特,当今有普雷特列夫,不过,在艺术成就上,我认为,无论是里赫特,还是普雷特列夫,都不及霍洛维茨。
霍洛维茨不仅是俄罗斯音乐界“泰斗”,更是世界乐坛之“旗帜”,也是青少年钢琴才俊的“偶像”,他炉火纯青的演奏技巧自不必说,其演奏的作品涉及面之广,更让人叹为观止:上至老柴,拉赫玛尼诺夫,李斯特等俄罗斯及东欧音乐,下至莫扎特,肖邦等西欧作品,他都演绎得完美无暇,深得其内涵,每每钢琴独奏会上,他的双手刚放在琴键上,又拿下来,凝思片刻后,双手又放回琴键,却又放回来……几经深思熟虑,钢琴终于发出动人的颤音,他一生都在与钢琴为伴,并以音乐为人生最大快乐,不过,当他心情不好时,会突然宣布罢演,让手执票券的听众大失所望,也许,这就是一位顶尖大师的风范与本色吧?
7.奥伊斯特拉赫:他被称为“俄罗斯小提琴沙皇”,他属于俄罗斯,更是属于世界,属于人民的伟大艺术家,他和柯岗并称为“俄罗斯学院派”小提琴代表,四平八稳的挟琴持弓,抬肩吊臂姿势可谓规范,标准至极,对小提琴初学者拉琴姿态有很大启发和帮助,使他们受益匪浅,有良好的姿势,自然就有震人心魄的优美乐音,在他的琴声里,传递的音乐信息虽然不算太快,可每一张每一合,都有一种伟大的力量,让听众为之热血沸腾,他演奏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更是经久不衰的经典版本。有着高超琴技的奥伊斯特拉赫还有着高尚的爱国精神,在俄罗斯面临经济危机,政府采取高压政策的不利局面下,不少艺术家都叛逃到西方,寻求新的出路,而老奥却始终坚守在祖国的热土,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可悲的是,由于当时俄罗斯经济十分窘迫,这位无比受人们尊敬和爱戴的艺术家,在国外演出时,连往家乡打电话的电话费都没有……

8.梅纽因:这位美国著名小提琴家,绝对是古典音乐中功勋卓著的大师,小提琴在他手中,好象一下子充满了学问和奥妙,他娴熟,扎实而富亲和力的演奏,无时无刻不在尽情诠释着贝多芬等作曲大师的“心扉”,深奥,却不乏韵味,他的独奏和小品演奏更是得心应手,演奏巴赫充满巴赫的特色;演奏莫扎特不缺少莫扎特的风格……他和中国人民的友情更值一提,在他访问中国期间,亲自将陈响等几位年轻有为的小提琴家举荐出国留学,他甚至还曾做过傅聪先生的岳父,如果说傅聪先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音乐艺术,那梅纽因先生便是让中国音乐艺术走向世界。


9.阿劳:由于古典音乐的“故土”在欧洲,所以,较欧洲而言,其它洲的演奏家相对少些,南美犹为如此,不过,在南美这块音乐“荒地”上,也诞生了两位“重量级”钢琴演奏家,一位是有着“音乐女大祭司”之称的阿根廷著名女钢琴家阿格里奇;另一位便是智利“元老级”钢琴家阿劳。
阿劳的钢琴之路可谓一帆风顺,少年得志的他,10几岁便到欧洲发展,在高手如云的竞争中,他凭借过人的天赋,勤奋与刻苦,迅速站稳脚跟,在欧洲各地的巡回演出皆引起巨大轰动,倾听这位南美人的演奏,琴声在欧式的厚重中,却不乏南美的灵动,“以柔克刚”,他在晚年回到祖国智利,继续他对音乐的追求,对艺术之巅的向往,他晚年的演奏,少了几分锋芒,多了几分沉重,却一样余音袅袅,回味无穷。身为南美人的阿劳,在钢琴演奏上的辉煌经历说明了一点,那就是古典属于世界,世界发展源于古典。
10.傅聪:一本《傅聪,望七了》,由傅聪先生采访笔录编撰而成的书,加上一本《傅雷家书》,对我国这位杰出的钢琴家,我只能肃然起敬,可以说,在他1965年荣获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三等奖后,便成了第一个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音乐发展的“先驱”,身为傅雷先生的长子,他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在演奏肖邦,莫扎特等作曲大师作品时,可谓将中国的古典文化与西方的艺术风格结合得天衣无缝,让西方的古典音乐,批上东方文化的“彩带”,傅聪先生,一位名副其实的优秀钢琴家,一位和善纯粹的老者,一条把中国与世界相连的“纽带”。

推荐几个古典音乐演奏家

2. 大家最喜欢的十位古典音乐家都有谁?

       可以这么说,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兴盛。那么古典主义时期究竟从何时开始算起,又在何时结束呢?一般而言,1750年J·S·巴赫去世之时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结束、古典主义时期的开始;而1827年乐圣贝多芬的去世则标志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结束。在这前后不到一百年的岁月中,古典主义风格成为当时艺术的准则以及审美的标尺。

       浪漫主义时期。 从贝多芬之后,西方古典音乐就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音乐家们要么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如舒伯特、肖邦),要么着迷于表达文学作品中强烈的戏剧性(如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他们不停地打破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只是为了能让人们更易为自己表达的独特内容而感动。此时的不少音乐在结构上已丧失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严谨,但也更为灵活了。

      估计大家对肖邦都比较熟悉,因为国产的几位钢琴大师都喜欢弹肖邦。这也不难理解,肖邦的钢琴曲中那么多空灵飘逸的气息本来就和中国文化有几分相通。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这是任何一个听过他的音乐的人都不得不承认的。他几乎只为钢琴写作,故而他能把钢琴的抒情性发挥到极致。

       舒曼最后得了精神病,而不少人称他为浪漫主义精神的化身,由此我们也可以知道过于耽溺于个人的激情世界中不一定是好事。他的音乐大多很抒情,很有诗意,有时也会很激烈。他作了四首交响曲,都不如前面提到的那些有名。舒曼最常被人提到的作品是钢琴组曲《儿时情景》、《C大调钢琴幻想曲》、《狂欢节》等。我最喜欢的有贝多芬,肖邦,舒曼,李斯特,柏辽兹,门德尔松,舒伯特,瓦格纳,韦伯等。
大家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欢迎交流!

3. 你最喜欢的十位古典音乐家都有谁?

古典音乐家气度不凡,人们都说,喜欢肖邦,是因为他拥有10%的音乐才华,和90%的颜值。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也是波兰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作为一个音乐家,肖邦的颜值在作曲圈名列前茅,20岁的他更是拥有“盛世容颜”。按现代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闻名于世的超好看钢琴家。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这是27岁的勃拉姆斯,一身透露着贵族气质,却也藏不住眼中的忧郁、深情。作为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和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音乐地位甚至和巴赫、贝多芬齐名,他一生虽然只写了四首交响曲,但仍被称为是贝多芬以后最伟大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而帅气的他却终身未娶,只因爱上了老师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对于克拉拉的爱,他深深地藏在心里,直到离世。勃拉姆斯还说:"我最美好的旋律都来自克拉拉。”

格什温George Gershwin他是美国第一位民族作曲家,在他仅有的39年人生中,留下的作品不多,但却创立了美国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将德彪西和拉赫马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年轻的格什温也是一位帅气绅士,26岁时他写下了《蓝色狂想曲》,后来他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古典音乐,创造了爵士乐标准,成为美国民族音乐的奠基人。

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29岁的伦纳德,指挥家的范儿已经很十足了。他是纽约爱乐乐团有史以来第一位土生土长的音乐总监,拥有“桂冠指挥家”的称号。除了指挥,他创作的《西区故事》和《奇妙城市》等作品,成功地将古典音乐、爵士乐和音乐剧的风格相融合,成为了美国现代音乐的典范。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他也是古典音乐圈一位公认的高富帅,身高183,一双手横跨13度键盘,刚刚30岁的李斯特,仍然拥有20岁时的睿智、自信和疯狂。李斯特才华横溢,集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为一身。从小他就下狠心把音乐事业发展到世界水平,又下功夫钻研钢琴演奏技巧,让他获得资深“钢琴之王”的美誉。
爱德华·埃尔加,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古斯塔夫·马勒,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古斯塔夫·马勒,莫里斯·拉威尔。他们的作品,色彩表现力极为丰富,还富于诗意。音乐也绚烂无比。

你最喜欢的十位古典音乐家都有谁?

4. 中国古代有哪几位著名的女作曲家

五旦七声初定律:苏祗婆
苏祗婆:北周至隋代著名的音乐家,琵琶演奏家。苏祗婆曾从其父那里学了西域所用的“五旦”“七调”等七种调式的理论,他把这种理论带到中原,当时的音乐家郑译曾从苏祗婆学习龟兹琵琶及龟兹乐调理论,创立了八十四调的理论。苏氏乐调体系奠定了唐代著名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理论基础,是我国古代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汉民族乐律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琵琶也因此大盛,成为我国主要的民族乐器。

5. 古典音乐家你比较喜欢谁?

贝多芬总体上是豪迈而带点失望,就拿他的〈献给爱丽丝〉来说刚开始的重复的段子是欢快的,有激情的而后半部分的重复却有点对现实的失望,你如果仔细听的话就不难发现,开始和结束时的旋律虽然一样,但是后来的却是听起来不欢快了,有点忧伤,节奏明显慢了。忧伤与失望暗含其中,就像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一样刚开始很欢快,但后来的危险是暗藏的 
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人们曾有一度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技巧复杂,思想艰深,具有一种华丽的洛可可风格,属于华而不实的类型。其实,无需深入地推敲,我们就可以发现上述观点与其艺术个性完全相左。我们看到,18世纪,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哲学家和诗人都具有同样的理想主义倾向,他们渴望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并且积极投身人类的解放事业,其作品贯穿着表面相互矛盾其实却相互补充的个性与仁爱两种思想,实现了个性与共性的高度统一,并且超越了信仰、种族和民族的差别,具有宗教与世俗的双重特色。超然独立的艺术家们于是成为宣扬个性的斗士与和平的使者,莫扎特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积极宣扬人性,具有强烈的革命意识,并且不屈不挠地追求自由,其艺术创作真正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与思想。卢梭倡导的“回归自然”的思想就是指导莫扎特生活与创作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一切矛盾的产生都源于自然与非自然因素的对抗,是否合乎自然原则是解决矛盾的标准。虽然我们无法指出巴赫、亨德尔、莫扎特与贝多芬孰优孰劣,但是却可以肯定莫扎特的个性和音乐具有一种独一无二的真正的自然主义特色。伟大的音乐天才往往各有千秋,而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则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一句名言,即“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 
而且,莫扎特是唯一可以在优美的乐曲中表现悲伤和痛苦的作曲家。他从来都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而海顿却是);即使是他高兴的时候,他的音乐中仍然有一个悲伤的低音。他知道生活是由悲伤和欢乐组成。他能表现人类的灵魂,在他之前或之后却没有别的音乐家能做到。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认为莫扎特是“禀承了上帝旨意的创造力的化身。”莫扎特“化身为”音乐。(这是抄别人的) 
莫扎特因其音乐作品形式高雅、简洁对称,具有高度美感而声名鹊起,而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历久不衰,就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它的真正魅力——自由与人性。(

古典音乐家你比较喜欢谁?

6. 古典音乐家代表人物有哪些?

1、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 。
1700年,赴吕内堡,进入米歇尔学校唱诗班学习。1703年至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任职。1708年,到魏玛任宫廷教堂管风琴师;在职的9年期间,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与康塔塔,并钻研法国古钢琴音乐与意大利弦乐作品。
1717年,转而受聘于科腾,在列奥波德亲王府邸担任宫廷乐长和键盘演奏家;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世俗器乐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各类奏鸣曲、组曲、创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
1723年,赴莱比锡,在该城工作的27年时间里,任圣托马斯教堂合唱指挥和音乐总监等职;在此期间,创作了其重要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包括《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康塔塔、经文歌、圣母颂歌等。1749年,视力减退,后双目失明。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逝世,享年65岁。

2、列奥波尔得·莫扎特
列奥波尔得·莫扎特生于1719年,作为一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师兼小提琴演奏家的列奥波尔得在西方音乐史上并未享有过高的声誉,而他作为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父亲兼启蒙教师的身份更为大家所熟知。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曾先后生有7个孩子,不过其中5个都过早地夭折,顽强地活下来并长在成人的只有最小的儿子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和他的姐姐玛利亚·安娜·莫扎特。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小提琴演奏教育家的列奥波尔得·莫扎特,著作了当时最重要的小提琴教育文献——《关于小提琴演奏基本原理的论文》(Versuch einer gründlichen Violinschule)。
列奥波尔得·莫扎特生于1719年,作为一名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师兼小提琴演奏家的列奥波尔得在西方音乐史上并未享有过高的声誉,而他作为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父亲兼启蒙教师的身份更为大家所熟知。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曾先后生有7个孩子,不过其中5个都过早地夭折,顽强地活下来并长在成人的只有最小的儿子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和他的姐姐玛利亚·安娜·莫扎特。
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小提琴演奏教育家的列奥波尔得·莫扎特,著作了当时最重要的小提琴教育文献——《关于小提琴演奏基本原理的论文》(Versuch einer gründlichen Violinschule)。

3、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4、理查德·瓦格纳
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出生于德国莱比锡,浪漫主义时期德国作曲家、指挥家。
1833年,正式开启音乐家生涯,于同年创作了歌剧《仙女》。1843年,《漂泊的荷兰人》在德累斯顿歌剧院首演,瓦格纳的名声亦由此确立。1845年,《汤豪瑟》在德累斯顿宫廷剧院首演。1849年,瓦格纳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流亡生涯。
1850年,弗朗茨·李斯特在魏玛指挥首演了《罗恩格林》。1864年,路德维希二世因欣赏瓦格纳的才华,决定为其偿还债务,瓦格纳的命运也由此发生转折。1865年,《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慕尼黑宫廷剧院首演。1868年,《纽伦堡的名歌手》在慕尼黑首演,该剧确立了瓦格纳在德国音乐中的主导地位。
1874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长达26年的创作历程划上了句号。1876年,《尼伯龙根的指环》在汉斯·里希特的执棒下在拜罗伊特首演,引起欧洲文化界的轰动。1882年,《帕西法尔》在第三届拜罗伊特音乐节上进行了首演。1883年2月13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威尼斯逝世。

5、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罗劳,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奠基人。
1740年,成为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的童声合唱团成员。1751年至1753年,创作首部歌剧《狡猾的魔鬼》。1755年,创作了首批弦乐四重奏。1759年,担任费迪南·莫尔金伯爵的音乐主管,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首个正式任命,并于同年创作《第一交响曲》。
1761年至1791年的30年间,任职于艾斯特哈奇宫廷,创作了他一生中大多数的音乐作品,体裁包括交响曲、器乐协奏曲、弦乐四重奏、钢琴奏鸣曲、歌剧等。1792年至1794年,两次赴英国伦敦访问,在此期间创作了12部“伦敦交响曲”。
1798年,创作清唱剧《创世纪》,在维也纳皇家话剧院首次公演。1801年,创作清唱剧《四季》。1808年,为庆祝76岁生日,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出现。1809年5月31日,海顿在维也纳去世,终年77岁。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100余首交响曲、80余首弦乐四重奏、30部左右的歌剧,以及弥撒曲和宗教礼仪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因为在交响曲和四重奏领域作出的贡献,获得“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头衔。同时,因其性情温厚、热爱儿童、关心下属,获得了“海顿爸爸”的别号。

7. 欧美古典音乐家都有哪些

狭义的古典乐派是指欧洲18世纪的维也纳古典乐派,一般说起来就几乎只说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广义的那就是现代音乐产生以前都叫古典乐派,那就太多了。给你个简单的时间表吧:
中世纪:格里高利圣咏
新艺术:勃垦地乐派
文艺复兴时期:佛兰德乐派、帕勒斯特里那、斯卡拉蒂
巴洛克时期:维瓦尔第、亨德尔、巴赫
古典时期: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浪漫时期:韦伯、李斯特、肖邦、威尔第、罗西尼、普契尼等等~(浪漫发展到后期分出民族乐派,俄国、法国、匈牙利、捷克、芬兰等等)
20世纪音乐:德彪西、拉威尔、勋伯格、梅西安、格什温等等。(20世纪的音乐主义太多,作曲家也很多,这是一个展现创作观念的时代,不怎么从形式上追求艺术)

欧美古典音乐家都有哪些

8. 欧洲古典音乐家

D不是欧洲古典音乐家,欧洲古典音乐家著名代表有巴赫,莫扎特,海顿,贝多芬。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语: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国电视二台票选最伟大的德国人活动中,他排名第六,次于第五伟大的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时间。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莫扎特(欧洲著名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却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他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在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他的成就至今不朽于时代的变迁。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韩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