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

2024-05-06 11:34

1. 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

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路透)
  
  
 
  
 消息人士透露,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正进行新一轮融资,可望使该公司估值达1250亿美元,成为有纪录以来最高估值的美国新创公司。
  
  
 一名消息人士说,新一轮融资给予SpaceX的估值,将比该公司在去年底上一轮融资获得的1000亿美元估值大增25%。此外,在投资人协商要买SpaceX新股票之际,正值员工获允透过以同样估值私下转销卖出股票。对于大型未上市公司来说,在进行正常一轮融资时,同时有次级股票销售并非是罕见的。
  
  
 消息人士说,在所谓员工公开出价收购(employee tender offer)所释出的SpaceX股票为每股70美元,相较下,在去年10月的出售,经分割调整后为每股56美元,当时让SpaceX的估值达1000亿美元左右。
  
  
 目前不清楚马斯克是否正以员工公开出价收购的方式卖出手上持股。关于释出的规模也无法立即判定。
  
  
 SpaceX并未回应上述消息。纽约邮报稍早揭露SpacjeX 计划从17日开始向特定一群特定买方出售现有股票,推测马斯克是卖家,可能是借此为440亿美元推特收购案筹资。不过马斯克17日又推文说,除非推特能证明机器人帐号占所有用户帐号的比率不到5%,否则他不会继续推动收购案。

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

2. 马斯克的SpaceX公司,正计划首次星舰轨道的飞行

  5月14日,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社消息指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公司,在周四已向联邦通信委员会提交的文件中,披露了其160英尺星际飞船火箭的首次轨道测试飞行计划。 
        
     
     轨道测试飞行高度为115公里  
     
    根据计划,试飞将来自该公司位于德克萨斯州的Boca Chica基地。升压阶段将在飞行中大约三分钟,然后降落在距离海岸约20英里的墨西哥湾。  
     
    文件称,“星际飞船”将在佛罗里达海峡之间飞行并达到轨道,直到在考艾岛西北海岸大约62英里处“以软洋着陆”进行有动力,有意义的着陆。整个飞行预计将持续90分钟左右,星际飞船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预计约为72英里(115.87公里)。  
     
    一般来说,低云层为2公里以内,中云层为2-8公里,高云层为在8-13公里,10公里左右差不多是飞机飞行的高度,当达到100公里以上就是太空的高度,由于飞出地球后,会明显感觉到地球的万有引力在逐渐减少,如果达到3000多公里高度,就会处于一种失重的状态,而地球于月球之间的距离约为38.4万公里。 
     
    这便解释了为什么首次测试轨道飞行,定在了115公里的范围。 
        
     
     预计在年底至明年3月底之间  
     
    虽然该文件未确定试飞的具体日期,但马斯克和SpaceX总裁格温·肖特韦尔(Gwynne Shotwell)此前曾表示,计划最早应该在今年年底至2022年3月下旬。  
     
    SpaceX公司表示,其轨道飞行的目标,是进一步了解航天器进入的动力学,并更好地了解飞行器在太空状态下的飞行体验。而收集到的部分数据会将用于车辆设计,并且会设计更好的模型以用于内部仿真。  
     
    在FCC提交文件之前,SpaceX已于本月初成功进行了第五次试飞测试。从SpaceX的Boca Chica基地发射未搭载的SN15星舰原型机。在六分钟的飞行过程中,飞船向上飞升,进行了“肚皮扑打”动作,并最终自行纠正,然后成功完成垂直降落。  
        
       
    笔者注意到该文章发布仅两小时,便有数千跟帖,总体而言,大多是对马斯克的问候,或者是对马斯克的赞扬。 
     
    有人说:你的参加,已经让SNL(NBC周六夜场)的那场赛季变得更加有趣,意味着你几乎可以做到任何事。 
     
    还有人说:在太空 探索 领域,马斯克是领头羊,我能做的只有祝你在最新计划的冒险中取得成功。 
     
    而评论区的你们,是如何看待此次的亚太空星舰轨道飞行测试呢? 

3. 马斯克公布的SpaceX太空服是什么样子的?

埃隆·马斯克在Instagram上发布了SpaceX太空服第一张正式照片,更多细节将在几天内出现。 埃隆·马斯克表示,这套太空服真的有效,并经过真空压力测试。而埃隆·马斯克承认,平衡太空服外观和功能是非常困难的。


埃隆·马斯克没有具体说明穿着这套太空服的场合,但是乘坐Space X龙胶囊飞船时,宇航员将穿着这套太空服,它是压力套装,所以无法用于太空行走,而是运输过程中宇航员的穿戴,以防胶囊飞船减压。

当SpaceX开始向国际空间站运输人员时,这套太空服将会被NASA宇航员用于商业船员计划。

SpaceX太空服设计非常优雅,感觉类似于科幻电影当中的太空服,同时也向登月计划当中宇航员在太空舱当中穿着的太空服致敬。

马斯克公布的SpaceX太空服是什么样子的?

4. 屡败屡战的SpaceX:揭秘马斯克和他背后的科研力量

“能与马斯克共事的都是他的同类”
  
 说起SpaceX的成功,不得不提其推进部门首席技术官汤姆·穆勒,他是这家公司的1号员工。穆勒曾在美国著名的汤普森-拉莫-伍尔德里奇公司(TRW)工作了15年。在航天、电子、 汽车 等多个领域开展业务的TRW开发了很多航天器,最著名的产品当数阿波罗登月飞船着陆动力系统。
  
 美国《大众机械》杂志网站曾刊文说,遇到马斯克前,穆勒逐渐感觉自己许多关于发动机设计的想法在TRW的日常工作中没有施展的空间。为满足自己的“创新灵感”,他开始自己制造发动机,将它们装到飞机机身上,与“反应研究俱乐部”(RSS)的其他成员一道在莫哈维沙漠启动。RSS是美国成立时间最长的业余火箭俱乐部,许多成员都是航天公司的员工,他们会在洛杉矶定期聚会。
  
 从2001年下半年起,穆勒利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自行研发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制造的地点先是在自己的车库,后来挪到朋友的仓库。该发动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业余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重量达80磅,能产生1.3万磅的推力。2002年初,穆勒在这个仓库里与马斯克相遇,后者看了发动机后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能造比这个更大的吗?”之后,穆勒加入了SpaceX。据说,当时马斯克为寻找火箭设计师搜索过很多人的资料,而他对穆勒亲手制造并测试火箭发动机的经验及其过往的工作经历十分欣赏。在TRW期间,穆勒曾主持TR-106发动机研发,这是个超大推力、追求低成本的液氧液氢发动机。
  
 在穆勒的领导下,“梅林”火箭发动机于2003年10月首次试车,但遭遇失败,经过15个月的改进迎来试验成功。“梅林”发动机用于“猎鹰1号”“猎鹰9号”和“猎鹰”重型运载火箭,拥有极高的可靠性,截至今年8月,最新版本的“梅林”1D保持930多次飞行未发生事故的纪录。“TRW是一个巨大的公司,却只有一个很小的部门,”穆勒曾对媒体说,“但在这里,我算是国王。”
    
 美国《洛杉矶时报》说,肖特维尔曾在航空航天公司的埃尔塞贡多研究中心工作了10年,其间,她撰写了数十篇论文,涉及小型航天器概念设计、航天飞机集成和再入飞行器操作风险等各种主题。1998年,她又到一家低成本火箭制造商的空间系统部门担任主管。2002年,经过仅仅几分钟的交谈,马斯克就决定给肖特维尔业务拓展副总裁的职位,后者成为SpaceX的11号员工。
  
 肖特维尔是将SpaceX从破产边缘拯救回来的关键人物。2008年8月,SpaceX经历“猎鹰1号”运载火箭第三次试飞失败后,马斯克面临崩溃。当时,肖特维尔向客户说明他们的发射是成功的,要做的只是修复一台“猎鹰1号”以及在一二级火箭分离方面花些时间。在接下来的9月,试验成功了,12月,徘徊在生死边缘的SpaceX获得NASA的合同。之后,马斯克提拔肖特维尔为公司总裁和首席运营官。“没有她,我们根本做不到现在这样。”马斯克曾这样评价。
  
 也有一批技术精英已经离开SpaceX,比如公司创始成员、曾在麦道飞行公司主持“大力神”火箭的结构设计师克里斯·汤普森;曾在波音公司当了15年德尔塔火箭测试主管的蒂姆·布萨,他被认为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火箭测试员;以及今年跳槽至波音的真纳·侯赛因,他是SpaceX公司软件工程副总裁,同时也担任过特斯拉自动驾驶软件工程副总裁。
  
 据美国 科技 网站TechCrunch报道,侯赛因曾领导“猎鹰”“重型猎鹰”“载人龙”等飞行器的发射控制软件开发项目,这些工作支持了SpaceX的40次火箭发射、10次“龙”飞船任务以及24次成功着陆。对于马斯克而言,2014年才加入公司的侯赛因贡献巨大,辗转于特斯拉和SpaceX之间的那段经历反映出他超强的抗压能力。
    
 有媒体报道称,马斯克十分欣赏年轻人的拼搏精神,为SpaceX工作的普通工程师几乎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小伙子。他经常去顶尖大学亲自打听那些成绩最棒的孩子,甚至打电话给他们,发出“共同实现梦想”的邀请。据美国CNBC网站报道,SpaceX大约有8000名员工。
  
 “试错非常重要”
    
 “其次,SpaceX本身具有硅谷精神与互联网基因,这给航天系统工程领域注入了新活力。”黄志澄分析说,传统的航天系统工程主张在前期设计中暴露尽可能多的风险,以降低错误成本,因此在前期设计阶段会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SpaceX则更强调每一次完整迭代之后产生的经验,这种走完多次“设计、开发、测试”流程所需的成本已经大幅低于上个世纪,而且每一次完整迭代带来的经验实际上意味着降低了项目的整体成本。
    
 SpaceX的成功就基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2006年3月,SpaceX第一次发射火箭“猎鹰1号”,在点火25秒后,凝聚工作团队多年心血的火箭重重砸在发射场地上;一年之后的第二次发射坚持的时间久了一些——升空大约5分钟后火箭发生燃烧、爆炸;2008年8月和9月,SpaceX又连续进行两次火箭“猎鹰1号”发射试验,最终在第二次试射中成功。
  
 黄志澄认为,SpaceX的成功还在于它采用扁平集约管理机制,让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高效工作,并可及时进行信息共享、技术共享、人员协同,最大程度地简化决策制定和传递流程。SpaceX实行副总裁带领项目制,根据项目需求和特点组建,各领域的员工平等参与技术研讨、设计和开发等工作,充分发挥人员效用。
  
 “没有NASA,可能就没有现在的SpaceX”
  
 在那娜看来,马斯克的成功“或多或少也有些运气的成分在”,因为其发展的领域刚好都是美国政府支持的行业。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表示,马斯克团队能获得国家拨款,继承NASA退役的航天飞机,将该机构顶尖的专业人才和科研设备收入麾下,其所消耗的资源是俄罗斯研发成本的数倍。
  
 “没有NASA,可能就没有现在的SpaceX。”美国作家阿什莉·万斯在其关于马斯克的传记中讲述道,从2006年至2008年,SpaceX经历了3次“猎鹰1号”火箭发射失败。尽管2008年9月的第4次成功了,但该公司在那年年底仍面临破产风险,12月,马斯克用尽了所有能借到的贷款。然而在圣诞节的前两天,NASA宣布将价值16亿美元的空间站运输合同给了SpaceX,后者得以继续运营。此前两年,也就是2006年,SpaceX已获得NASA商业轨道运输服务合同。
  
 BBC称,2010年,NASA为奥巴马政府的载人航天计划投资5000万美元,2014年,SpaceX和波音成为该项目中仅有的两家公司,它们与NASA订立了相关合同。NASA亦为SpaceX的火箭和飞船研发提供大量支持,对其开放了阿波罗计划的部分技术,以支持“猎鹰”系列火箭发动机的研发、测试。据美国CNBC网站报道,仅为了这次载人“龙”飞船发射,NASA前前后后给SpaceX提供了31亿美元用于研发。另外,不少NASA科学家也加入该公司任职。美国彭博社说,最近刚从NASA退休的比尔·格斯登迈尔开始到SpaceX担任顾问,此前他在航天飞机项目工作了42年。黄志澄告诉《环球时报》,当SpaceX 2009年宣布新增宇航员安全和任务保证部时,他们聘请了NASA的宇航员肯内斯·鲍威索克斯作为该部门的主管及公司副总裁。
  
 有分析认为,SpaceX的成功也得益于美国军民高度融合的环境。据路透社报道,2015年5月,美国军方向SpaceX颁发认证,允许其进入美国军用发射市场,发射军事卫星以及执行和国防安全相关的太空任务。2016年起,该公司开始与美国空军合作,后者授予8300万美元的卫星发射合同。另外,美国空军为SpaceX 新一代液氧甲烷发动机Raptor的研制提供资助,预计总投资额为6100万美元,约占SpaceX总投资额的1/3。
  
 SpaceX的经验能为中国航天带来怎样的启示?“中国和美国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黄志澄对《环球时报》说,美国航天界没有国营企业,只能分出传统的航天公司和新兴的创业公司,而中国有一家强大的航天国企——航天 科技 集团,它已有60多年的 历史 ,拥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和一大批精英人才。他表示,中国商业航天在新形势下要坚持新型的举国体制。面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中国要加紧对国营企业的改革力度,大幅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鼓励 社会 资本进入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培育一批新兴的民营航天企业。

5. 马斯克的SpaceX能够快速崛起说明了什么问题?

SpaceX 即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由美国人马斯克于 2002 年创立,属于商业航天公司。仅 18 年的时间,SpaceX 就在航天技术的关键领域取得了比中国还强的成就,特别是在商业航天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创立仅 4 年,SpaceX 就于 2006 年从 NASA 获得了商业轨道运输服务合同。由于 NASA 的航天飞机将在 2010 年退役,2008 年又获得了价值 16 亿美元的商业补给服务合同。至此,SpaceX 才步入了正轨。
SpaceX 开发了可部分重复使用的猎鹰运载火箭,使商业航天的发射成本降低了很多。还开发了龙系列飞船,用于运送货物及宇航员往返太空。猎鹰重型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推力是世界上现役最强的,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 63.8 吨,是长征五 b 运载火箭推力的近 3 倍。2020 年 5 月 30 日,两名美国宇航员搭乘龙载人飞船,由猎鹰 9 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实现了全球首次商业载人飞行。

超低的发射成本,就足以证明 SpaceX 的价值。SpaceX 现在是上市公司,市值也很高,除了一些概念炒作,其本身的实力也毋庸置疑。
SpaceX 获得了 NASA 的大力扶持,SpaceX 之所以这么强,因为它是一家美国航天公司,并且还获得了 NASA 的扶持。

从冷战开始,美苏两国的航天技术就迅猛发展。苏联解体后,美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航天大国。此前,美国的航天发射任务主要外包给波音、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它们当中的许多公司还是美国国防部的军火供应商,可以算作国家队。而私营的商业航天公司起源于 21 世纪初,2000 年,亚马逊的贝佐斯创立了蓝色起源,之后才有马斯克的 SpaceX。
下图为亿万富翁贝佐斯在蓝色起源航天公司的试验现场。

众所周知,航天基本上不赚钱,通常都需要靠国家财力来助力航天技术的发展,经济小国根本玩不转。商业航天发射的市场就那么大,商业航天市场早早的就被美欧俄占领了。而美国作为经济大国和航天大国,拥有足够的市场来养活私营商业航天公司。近些年,NASA 的预算虽然被大量的削减,但是相比其它国家的航天机构来说,还是非常富裕,养活几家商业航天公司还是可以的。
航天领域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行业门槛本身就非常高,恶性竞争和垄断都不是好事,NASA 也并没有单单扶持 SpaceX,对其它航天公司也有扶持。SpaceX 的飞速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有来自 NASA 的技术支持。当然 SpaceX 本身也很出色,火箭回收利用技术大大降低了航天发射成本,没有辜负 NASA 的期望。

表象之下,实际上是中美航天之间的实力差距
SpaceX 作为私营航天公司,能够发展的这么快,除了 NASA 的扶持,更重要的原因是美国航天业发达,拥有大量航天技术人才,大量航天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掌握在美企手中,发展过程中完全不会受到外部势力的打压。SpaceX 的技术实力是美国航天技术实力的体现,其发展时间虽短,但起点很高,属于那种站在巨人身上的人。

当今世界主要的航天大国是中美俄。欧盟虽然也很强,但并不是一个国家。俄罗斯的航天技术继承自前苏联,中国完全属于自力更生。如今,美国的航天技术依旧保持世界第一,中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实力差距不大。如果俄罗斯有强大的经济支撑,中国的航天技术可能还要排在俄罗斯之后。
单从各国所拥有的卫星数量,就能说明这种差距。截止目前,全球的在轨卫星有 1000 多颗,而地球上空有一半的卫星属于美国。下图形象地说明了太空中卫星数量的逐年变化。

我国的航天技术从 90 年代开始奋起直追,经过了数十年的奋斗,期间还有美国的持续打压,才有了如今的成就。我国目前已经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探测器登月等航天工程,但是与美国相比,差距还很大。要知道,美国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完成了载人登月,并且还发射了许许多多的行星探测器。大部分天文照片以及天文数据的来源,都有 NASA 的身影,就足以说明。我国虽然也有私营航天公司,但整体实力非常弱。

马斯克的SpaceX能够快速崛起说明了什么问题?

6. 屡败屡战的SpaceX,揭秘马斯克和他背后的科研力量

 来源:环球时报
      “能与马斯克共事的都是他的同类” 
   说起SpaceX的成功,不得不提其推进部门首席技术官汤姆·穆勒,他是这家公司的1号员工。穆勒曾在美国著名的汤普森-拉莫-伍尔德里奇公司(TRW)工作了15年。在航天、电子、 汽车 等多个领域开展业务的TRW开发了很多航天器,最著名的产品当数阿波罗登月飞船着陆动力系统。
   美国《大众机械》杂志网站曾刊文说,遇到马斯克前,穆勒逐渐感觉自己许多关于发动机设计的想法在TRW的日常工作中没有施展的空间。为满足自己的“创新灵感”,他开始自己制造发动机,将它们装到飞机机身上,与“反应研究俱乐部”(RSS)的其他成员一道在莫哈维沙漠启动。RSS是美国成立时间最长的业余火箭俱乐部,许多成员都是航天公司的员工,他们会在洛杉矶定期聚会。
   从2001年下半年起,穆勒利用工作日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自行研发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制造的地点先是在自己的车库,后来挪到朋友的仓库。该发动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业余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重量达80磅,能产生1.3万磅的推力。2002年初,穆勒在这个仓库里与马斯克相遇,后者看了发动机后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能造比这个更大的吗?”之后,穆勒加入了SpaceX。据说,当时马斯克为寻找火箭设计师搜索过很多人的资料,而他对穆勒亲手制造并测试火箭发动机的经验及其过往的工作经历十分欣赏。在TRW期间,穆勒曾主持TR-106发动机研发,这是个超大推力、追求低成本的液氧液氢发动机。
   在穆勒的领导下,“梅林”火箭发动机于2003年10月首次试车,但遭遇失败,经过15个月的改进迎来试验成功。“梅林”发动机用于“猎鹰1号”“猎鹰9号”和“猎鹰”重型运载火箭,拥有极高的可靠性,截至今年8月,最新版本的“梅林”1D保持930多次飞行未发生事故的纪录。“TRW是一个巨大的公司,却只有一个很小的部门,”穆勒曾对媒体说,“但在这里,我算是国王。”
     美国《洛杉矶时报》说,肖特维尔曾在航空航天公司的埃尔塞贡多研究中心工作了10年,其间,她撰写了数十篇论文,涉及小型航天器概念设计、航天飞机集成和再入飞行器操作风险等各种主题。1998年,她又到一家低成本火箭制造商的空间系统部门担任主管。2002年,经过仅仅几分钟的交谈,马斯克就决定给肖特维尔业务拓展副总裁的职位,后者成为SpaceX的11号员工。
   肖特维尔是将SpaceX从破产边缘拯救回来的关键人物。2008年8月,SpaceX经历“猎鹰1号”运载火箭第三次试飞失败后,马斯克面临崩溃。当时,肖特维尔向客户说明他们的发射是成功的,要做的只是修复一台“猎鹰1号”以及在一二级火箭分离方面花些时间。在接下来的9月,试验成功了,12月,徘徊在生死边缘的SpaceX获得NASA的合同。之后,马斯克提拔肖特维尔为公司总裁和首席运营官。“没有她,我们根本做不到现在这样。”马斯克曾这样评价。
   也有一批技术精英已经离开SpaceX,比如公司创始成员、曾在麦道飞行公司主持“大力神”火箭的结构设计师克里斯·汤普森;曾在波音公司当了15年德尔塔火箭测试主管的蒂姆·布萨,他被认为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火箭测试员;以及今年跳槽至波音的真纳·侯赛因,他是SpaceX公司软件工程副总裁,同时也担任过特斯拉自动驾驶软件工程副总裁。
   据美国 科技 网站TechCrunch报道,侯赛因曾领导“猎鹰”“重型猎鹰”“载人龙”等飞行器的发射控制软件开发项目,这些工作支持了SpaceX的40次火箭发射、10次“龙”飞船任务以及24次成功着陆。对于马斯克而言,2014年才加入公司的侯赛因贡献巨大,辗转于特斯拉和SpaceX之间的那段经历反映出他超强的抗压能力。
     有媒体报道称,马斯克十分欣赏年轻人的拼搏精神,为SpaceX工作的普通工程师几乎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小伙子。他经常去顶尖大学亲自打听那些成绩最棒的孩子,甚至打电话给他们,发出“共同实现梦想”的邀请。据美国CNBC网站报道,SpaceX大约有8000名员工。
    “试错非常重要” 
     “其次,SpaceX本身具有硅谷精神与互联网基因,这给航天系统工程领域注入了新活力。”黄志澄分析说,传统的航天系统工程主张在前期设计中暴露尽可能多的风险,以降低错误成本,因此在前期设计阶段会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SpaceX则更强调每一次完整迭代之后产生的经验,这种走完多次“设计、开发、测试”流程所需的成本已经大幅低于上个世纪,而且每一次完整迭代带来的经验实际上意味着降低了项目的整体成本。
     SpaceX的成功就基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2006年3月,SpaceX第一次发射火箭“猎鹰1号”,在点火25秒后,凝聚工作团队多年心血的火箭重重砸在发射场地上;一年之后的第二次发射坚持的时间久了一些——升空大约5分钟后火箭发生燃烧、爆炸;2008年8月和9月,SpaceX又连续进行两次火箭“猎鹰1号”发射试验,最终在第二次试射中成功。
   黄志澄认为,SpaceX的成功还在于它采用扁平集约管理机制,让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高效工作,并可及时进行信息共享、技术共享、人员协同,最大程度地简化决策制定和传递流程。SpaceX实行副总裁带领项目制,根据项目需求和特点组建,各领域的员工平等参与技术研讨、设计和开发等工作,充分发挥人员效用。
   “ 没有NASA,可能就没有现在的SpaceX” 
   在那娜看来,马斯克的成功“或多或少也有些运气的成分在”,因为其发展的领域刚好都是美国政府支持的行业。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表示,马斯克团队能获得国家拨款,继承NASA退役的航天飞机,将该机构顶尖的专业人才和科研设备收入麾下,其所消耗的资源是俄罗斯研发成本的数倍。
   “没有NASA,可能就没有现在的SpaceX。”美国作家阿什莉·万斯在其关于马斯克的传记中讲述道,从2006年至2008年,SpaceX经历了3次“猎鹰1号”火箭发射失败。尽管2008年9月的第4次成功了,但该公司在那年年底仍面临破产风险,12月,马斯克用尽了所有能借到的贷款。然而在圣诞节的前两天,NASA宣布将价值16亿美元的空间站运输合同给了SpaceX,后者得以继续运营。此前两年,也就是2006年,SpaceX已获得NASA商业轨道运输服务合同。
   BBC称,2010年,NASA为奥巴马政府的载人航天计划投资5000万美元,2014年,SpaceX和波音成为该项目中仅有的两家公司,它们与NASA订立了相关合同。NASA亦为SpaceX的火箭和飞船研发提供大量支持,对其开放了阿波罗计划的部分技术,以支持“猎鹰”系列火箭发动机的研发、测试。据美国CNBC网站报道,仅为了这次载人“龙”飞船发射,NASA前前后后给SpaceX提供了31亿美元用于研发。另外,不少NASA科学家也加入该公司任职。美国彭博社说,最近刚从NASA退休的比尔·格斯登迈尔开始到SpaceX担任顾问,此前他在航天飞机项目工作了42年。黄志澄告诉《环球时报》,当SpaceX 2009年宣布新增宇航员安全和任务保证部时,他们聘请了NASA的宇航员肯内斯·鲍威索克斯作为该部门的主管及公司副总裁。
   有分析认为,SpaceX的成功也得益于美国军民高度融合的环境。据路透社报道,2015年5月,美国军方向SpaceX颁发认证,允许其进入美国军用发射市场,发射军事卫星以及执行和国防安全相关的太空任务。2016年起,该公司开始与美国空军合作,后者授予8300万美元的卫星发射合同。另外,美国空军为SpaceX 新一代液氧甲烷发动机Raptor的研制提供资助,预计总投资额为6100万美元,约占SpaceX总投资额的1/3。
   SpaceX的经验能为中国航天带来怎样的启示?“中国和美国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黄志澄对《环球时报》说,美国航天界没有国营企业,只能分出传统的航天公司和新兴的创业公司,而中国有一家强大的航天国企——航天 科技 集团,它已有60多年的 历史 ,拥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和一大批精英人才。他表示,中国商业航天在新形势下要坚持新型的举国体制。面对来自其他国家的挑战,中国要加紧对国营企业的改革力度,大幅提高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鼓励 社会 资本进入中国的商业航天市场,培育一批新兴的民营航天企业。

7. SpaceX首次载人发射倒计时!马斯克将开启商业航天的历史性时刻

一切就绪,静待发射。
  
 美国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如今已经成了 SpaceX 的专属秀场。
  
 NASA 和 SpaceX 计划在美国时间 5 月 27 日进行首次商业载人飞行任务,这也是自 2011 年以来,美国本土首次载人航天任务。连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已经确认将到现场观看。
  
 这个在人类航天史上功勋满满的发射场,曾在著名的阿波罗任务中完成了 13 次“土星五号”发射任务,美国航天飞机时代的 125 次发射任务也都在这里起飞和降落。
  
 
  
 
  现在,计划未来几天将要进行首次载人发射任务的 SpaceX 猎鹰 9 号火箭已经矗立在肯尼迪航天中心 39A 发射台上。
  
 此次 SpaceX 载人发射任务的 历史 性意义远不只是对 SpaceX 自己。
  
 如果载人飞船成功上天,对马斯克的星际旅行梦想来说,SpaceX 将迈出关键一步:将人类送出地球。SpaceX 也将在人类载人航天史上写下自己的名字。
  
 九年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宇航员从美国出发前往太空,此次任务极有可能宣告美国重新拾起载人航天的能力;与此同时,这也是 历史 上首次有人类宇航员坐上商业公司打造的火箭和飞船,前往空间站。
  
 此时此刻,这枚崭新的猎鹰 9 运载火箭已经完成了发射前例行的静态点火测试。美东时间 5 月 27 日下午 4:33,这是最新的计划发射时间, 历史 性的发射任务已经进入倒计时。
  
 疫情蔓延全球的情况下,有人戏称,在地球上空 400 公里飞行的国际空间站成了最安全的人类空间。
  
 现在人类宇航员准备前往空间站,在空间站隔离 14 天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在发射之前,额外的隔离和身体检查则是逃不掉的。
  
 事实上,宇航员在载人发射任务前隔离是一种常规措施,目的是确保其在执行任务期间没有生病或携带传染病进入太空。不过,疫情的影响倒是让宇航员和 NASA 的工作人员都经过了严格的病毒检测。
  
 但在疫情影响下,航天中心可能会在发射期间不对观众开放。要是放在以前,这么重要的发射前,狂热的航天爱好者肯定会云集肯尼迪发射中心。
  
 对他们来说,这个在地球上离宇宙最近的地方,就是天堂。
  
 
  
 5 月 20 日,两名资深的宇航员鲍勃·本肯 (Bob Behnken)、道格·赫尔利 (Doug Hurley)已经乘坐专机抵达肯尼迪航天中心,享受发射前几天的平静。
  
 
  
 上次有宇航员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前往太空,已经是 2011 年的事情。那时的美国载人任务还是航天飞机的时代。
  
 作为首批商业载人飞行的宇航员,鲍勃·本肯和道格·赫尔利可谓经验丰富,两位都还是开过航天飞机的人。
  
 鲍勃·本肯曾 2 次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完成了 STS-123 和 STS-130 号任务。在此期间,他曾进行 6 次、总共超过37 个小时的太空行走。
  
 道格·赫尔利也是国际空间站老面孔了。有意思的是,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前的最后一次飞行中,道格·赫尔利正好在那艘著名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上。
  
 
  
 时隔近 10 年,道格·赫尔利再次踏上前往太空的飞船。难得以宇航员身份见证了航天飞机时代的落幕,也将亲自开启商业载人航天时代的来临。
  
 但在登上 SpaceX 载人飞船之前,马斯克还为他们准备了另一个“彩蛋”环节:特斯拉 Model X。
  
 同时掌管特斯拉和 SpaceX 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在可以打广告的时候,马斯克是从来不放过的。
  
 我们还记得,2018 年 SpaceX 重型猎鹰在首飞的时候,这支地表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什么都没带,仅仅是把一台红色特斯拉送上了太空,广告效果拉满。
  
 两年过去,那台写着“Made on Earth by Humans ”的特制特斯拉还在太空孤独地飘着。同时,车子会不间断地播放 David Bowie 的成名作 Space Oddity。
  
 那台红色跑车如今已经成了一个太空浪漫故事,这回特斯拉当然也不能放过。
  
 在发射前两周的时间,一辆白色特斯拉 Model X 悄然出现在了肯尼迪航天中心,将成为新一代的“太空车”。
  
 
  
 在过去三十年时间里,美国在执行载人发射前的标志性做法是让宇航员从一台印上了 NASA 标志的“太空车”前往火箭脚下,登上发射架。
  
 这一宇航员专座的传统被保留了 30 年,曾经印着 NASA 标志的小巴也成了载人发射任务的一大符号。
  
 如今 SpaceX 成为了发射场的主角,对马老板来说,车子我也有啊,还有不少!
  
 最后,特斯拉的车印上了 NASA 的标志,来到了 SpaceX 载人火箭脚下。
  
 NASA 局长亲自上推打广告:看看这台专门为宇航员准备的Model X !
  
 马斯克左手特斯拉,右手 SpaceX,一个要颠覆天上,一个要颠覆地上,所以在讲故事的时候显得花样百出。
  
 不过话说回来,这到底也是属于胜利者的特权,在载人飞船的开发过程中,SpaceX 一路从最初的“陪跑”角色,拿着更少的钱,做着更多的事,最终逆袭翻盘,很有希望夺下商业载人航天的大旗。
  
 而它的对手,则是美国百年巨头企业——波音。
  
 在美国的航天任务中,包括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几个巨头公司都是其中的主力选手,NASA 总能在各种项目中砸下巨资,用补贴或者数十亿大订单把这些公司养好,保持顶尖技术实力。这让他们被称为 NASA 的“亲儿子”。
  
 
  
 这些“亲生”公司不只是航天任务的供应商,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美国航天技术的上限水平,因此就算是烧钱也需要一直养着。
  
 作为一个 2003 年才成立的私营航天公司,SpaceX 在航天领域面对的竞争还来自百年老店波音公司、全球最大军火商及航空航天巨头洛克希德·马丁。虽然 NASA 对 SpaceX 也不差,大订单一笔一笔砸下,甚至在 SpaceX 最危机的时刻还出手挽救了马斯克。
  
 但和几个“亲儿子”相比,SpaceX 的待遇还是稍微差点意思,因此只能是被称为“干儿子”。
  
 而载人飞船的开发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干儿子”逆袭“亲儿子”的过程。
  
 在 NASA 的规划中,除了需要重新发展本国的载人航天能力,未来包括空间站在内的近地空间需要逐渐向商业让位。空间站和往返空间站的运载火箭由商业公司承接,NASA 则专注在月球、火星等更远的深空 探索 。
  
 为此, NASA 在 2010 年启动的“商业乘员开发”(CCDev)计划资助数家公司开发载人飞船,SpaceX 一开始看起来更像是一个陪跑者,而波音则是没有疑问的老大。
  
 
  
 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不得不提,NASA 官方为了增加竞争的趣味性和象征意义,还宣布第一个将宇航员送上国际空间站的公司将会得到一份神秘大礼——一面美国国旗,这不是一面普通的美国国旗,而是由最后一次航天飞机任务所留下来的,极具纪念价值。
  
 在这项计划的前几年时间里,波音作为传统航天巨头当然被视为没有输的可能。而“小屁孩” SpaceX 则被不少人看作只是亿万富翁马斯克的幼稚幻想,SpaceX 的火箭也被批评为“橡皮筋+密封蜡的成品”,能不能飞起来还是个问题。NASA 指望它能扛起载人航天的大旗?这大概是一个幼稚的想法。
  
 “天真”的马斯克就是在这样的质疑和嘲笑下开始了自己的载人飞船的研制工作。从该计划开始到现在,波音每一次获得 NASA 的补助和合同金额都远大于 SpaceX 。
  
 
  
 从计划开始到如今飞船即将上天,波音获得的资助超过了 49 亿美元,NASA 在这一计划中撒下近 84 亿美元,半数以上进了波音公司的口袋。相比之下,SpaceX 获得的支持要少得多,约 31 亿美元。
  
 到后来马斯克都在推特上直呼:这太不公平了。波音做着和SpaceX 一样的事情,却拿了更多的钱。
  
 从最终结果看,两家的差距还是相当大,不过,领先者已经变成了SpaceX。
  
 虽然两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延期,SpaceX 在 2019 年 3 月就进行了载人飞船的无人首飞,奠定了此次正式载人任务的基础。
  
 根据《华盛顿邮报》的一则报道,一位波音高管对 SpaceX 赢下这场太空竞赛显着不能接受,“这个抽大麻的家伙怎么能打败我们?”(2018年9月,马斯克曾在一档电台节目上直播抽大麻。)
  
 相比之下,“亲儿子”波音载人飞船的表现就让 NASA 有点尴尬了,2019 年底,波音经过数次推迟终于把新的载人飞船 Starliner 放到了发射架上,开始首次无人测试飞行。
  
 但这酝酿快十年的飞船,第一发居然就打“飞”了。运载火箭将飞船送上预定高度后船箭正常分离。但 Starliner 飞船在后续利用自身发动机点火的过程中出现意外,没能进入预定轨道。
  
 国际空间站最终没能等到 Starliner 飞船以及几百公斤的物资。飞船灰溜溜回到地球,等待下一次重新发射。
  
 
  
 慢就算了,波音还贵。
  
 从一份美方报告可知:SpaceX 载人龙飞船的报价为每个座位 5500 万美元。那波音呢?船票每人 9000 万美元,比 SpaceX 贵了 60% 以上。
  
 原本商业航天应该是通过商业运营的方式,最终达到降低成本、价格的效果,而波音看起来不擅此技。
  
 在没有航天飞机的几年时间里,NASA 需要不断从俄罗斯那购买船票,让自家的宇航员乘坐俄罗斯火箭前往国际空间站。 近几年,独占发射能力的俄罗斯在船票上坐地起价,票价已经从曾经 2000 多万美元上涨到了 8000 多万美元,充满奇货可居的自信。
  
 然而,波音虽然飞船没做好,报价却不能输,直接赶超俄罗斯。
  
 如今,载人发射已经来到了倒计时的关口,胜利在向 SpaceX 招手。
  
 赢下这一役,不只是对“亲儿子”波音的逆袭,更是意味着全球商业载人航天时代的到来。

SpaceX首次载人发射倒计时!马斯克将开启商业航天的历史性时刻

8. SpaceX 首席执行官马斯克表示 在明年从海洋太空港发射星际飞船

  SpaceX 公司负责人埃隆·马斯克在 Twitter 上   透露   ,SpaceX 的第一个用于星际飞船运载火箭的海洋太空港最早可能在明年准备就绪。他说,这个太空港的名字叫 Deimos,目前   正在建设中   ,该公司可以用它来举办 2022 年的火箭发射,以回应一位粉丝在社交网络上发布的结构渲染图。 
     这家私人航天公司去年购买了两座石油钻井平台,目的是将它们改造成用于前往月球和火星的下一代飞行器的发射台和着陆点。它们以红色星球的两个卫星命名:火卫一和火卫二。根据   NASA Spaceflight 的   说法,SpaceX 今年早些时候将火卫一从加尔维斯顿港转移到密西西比州的帕斯卡古拉,以便对其进行改装以用于星际飞船的运营。与此同时,Deimos 正在德克萨斯州的布朗斯维尔港建造。 
    正如TechCrunch所提到的,马斯克此前曾   表示   ,两者之一可能会在 2021 年底前投入运营。不过,这位高管对时间表往往有点乐观,而且看起来现在就是其中之一。如果 SpaceX 成功地让 Deimos 为明年的发射做好准备,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以发射 Starship 的多个浮动太空港。  
    该公司正在开发可重复使用的超重型运载火箭,并一直在进行高空飞行测试以展示该技术。SpaceX在之前的测试中   丢失了多个原型机   ,但在 5 月初的一次飞行测试中   成功   将 SN15 星舰原型机   降落   。它现在   计划将   星际飞船原型机送入轨道,并完成从德克萨斯州到考艾岛的 90 分钟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