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原则是什么

2024-05-17 12:06

1. 审计原则是什么

审计原则是指导审计工作的基本理论,是组织审计工作、处理审计事项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无论进行任何审计都必须全面的贯彻各项审计原则,才能实现其审计职能和发挥审计作用,圆满地完成审计任务。
审计原则是指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时应遵循的法规和标准。

审计原则是什么

2. 后续审计一般原则是什么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责任是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是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层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及时、合理、有效。

内部审计机构应在规定的期限内,或与被审计单位约定的期限内执行后续审计。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适时安排后续审计工作,并把它作为年度审计计划的一部分。 

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如果初步认定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已采取了有效的纠正措施,后续审计可以作为下次审计工作的一部分。 

当被审计单位基于成本或其他考虑,决定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不采取纠正措施,并做出书面承诺时,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向组织的适当管理层报告。

3. 审计原则的关系

审计原则、审计前提与审计标准的关系审计前提、审计原则与审计标准三者是我国审计准则体系的三个层次。审计前提即审计假定,它是审计人员事先对审计工作有关项目和内容所作的推断及设想。这些合理的推断与设想有的来自惯例,有的来自受审单位的责任制状况,有的来自审计证据的特点,有的来自受审的责任制状况,有的来自例外的特殊事物,它们都必须建立的客观、科学和符合情理的基础之上。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它并不是虚无的臆造,而是科学的推断与设想,是审计事例的科学总结,能为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提供条件。 审计前提、审计原则与审计标准之间的关系。审计前提是其他二者的前提条件和必要的补充,但是审计前提中的有关事项对审计人员和审计工作并无特别的约束力;而审计原则是在审计前提条件下,对有关事项作出的具有普遍性的一般规定,是审计工作人员及开展审计工作都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绳;审计标准是在审计原则的指导下对有关审计业务作出的具体规定,是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工作必须遵循的具体的规范。三者层次不同,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我国审计准则体系。

审计原则的关系

4. 审计准则和审计标准的异同是什么

1100-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1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
2鉴证对象信息:是按照标准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和计量的结果。如责任方按照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标准)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鉴证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包括披露,下同)而形成的财务报表(鉴证对象信息)。
3预期使用者:是指预期使用鉴证报告的组织或人员。责任方可能是预期使用者,但不是唯一的预期使用者。
4标准:是指用于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的基准,当涉及列报时,还包括列报的基准。
5职业怀疑态度:是指注册会计师以质疑的思维方式评价所获取证据的有效性,并对相互矛盾的证据,以及引起对文件记录或责任方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证据保持警觉。
6证据的充分性:是对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注册会计师确定的样本量有关。证据的适当性是对证据质量的衡量,即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7鉴证业务风险:是指在鉴证对象信息存在重大错报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提出不恰当结论的可能性。
8重大错报风险:是指鉴证对象信息在鉴证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9检查风险:是指某一鉴证对象信息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
10鉴证业务要素,是指鉴证业务的三方关系、鉴证对象、标准、证据和鉴证报告
1101号—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1注册会计师:是指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在会计师事务所执业的人员,通常是指项目合伙人或项目组其他成员,有时也指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当审计准则明确指出应由项目合伙人遵守的规定或承担的责任时,使用“项目合伙人”而非“注册会计师”的称谓。
2财务报表:是指依据某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被审计单位历史财务信息作出的结构性表述,包括相关附注,旨在反映某一时点的经济资源或义务或者某一时期经济资源或义务的变化。相关附注通常包括重要会计政策概要和其他解释性信息。财务报表通常是指整套财务报表,有时也指单一财务报表。整套财务报表的构成应当根据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规定确定。
3历史财务信息:是指以财务术语表述的某一特定实体的信息,这些信息主要来自特定实体的会计系统,反映了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经济事项,或者过去某一时点的经济状况或情况。
4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是指法律法规要求采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或者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就被审计单位性质和财务报表目标而言,采用的可接受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分为通用目的编制基础和特殊目的编制基础。
5通用目的编制基础:是指旨在满足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主要是指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6特殊目的编制基础:是指旨在满足财务报表特定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包括计税核算基础、监管机构的报告要求和合同的约定等。
7管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的执行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人员。在某些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包括部分或全部的治理层成员,如治理层中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人员,或参与日常经营管理的业主(以下简称业主兼经理)。
8治理层,是指对被审计单位战略方向以及管理层履行经营管理责任负有监督责任的人员或组织。治理层的责任包括监督财务报告过程。在某些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可能包括管理层,如治理层中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人员,或业主兼经理。
9错报,是指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与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应当列示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之间存在的差异。错报可能是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
10合理保证,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提供的一种高度但非绝对的保证。
11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12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部分组成。
13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的可能性。
14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
15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
16职业判断,是指在审计准则、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和职业道德要求的框架下,注册会计师综合运用相关知识、技能和经验,作出适合审计业务具体情况、有根据的行动决策。
17职业怀疑,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一种态度,包括采取质疑的思维方式,对可能表明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错报的迹象保持警觉,以及对审计证据进行审慎评价

5. 审计原则的介绍

审计原则是指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时应遵循的法规和标准。

审计原则的介绍

6. 审计原则的特点

其一,它是审计者的行为规范而非对他人的约束; 其二,它适用于审计全过程而非对审计某一环节的要求;其三,它属于原则性的指导理论而非具体的行为规范。也就是说,包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在内的一切审计行为,都必须是审计者在自觉遵守并坚持审计原则的过程中进行的。

7. 社会审计的审计原则有哪些?

1、独立审计准则。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独立审计的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与独立审计实务公告和执业规范指南。独立审计准则,是社会审计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册会计师依法独立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和发表审计意见的专业标准和技术规范。2、职业道德准则。职业道德,是指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的总称。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围绕这些内容从社会道德角度对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提出了行业规范。3、质量控制准则。质量是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的生命线。以质量为本,为社会提供专业服务是社会审计行业的立足点。4、后续教育准则。为了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和执业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不断接受职业后续教育。职业后续教育基本准则明确了建立职业后续教育制度的基本原则,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组织与实施以及检查和考核。

社会审计的审计原则有哪些?

8. 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的关系?

审计依据与审计准则的关系是:审计依据也称为审计标准,是指用于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的基准,是对鉴证对象进行“度量”的一把“尺子”。审计依据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被审计单位的要求,是被审计单位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规则。审计准则是用来规范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业务、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报告的专业标准,它是人们在长期审计实践的基础上,将一般公认的审计实践经验和惯例,加以整理和归纳而成的,它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审计准则属于外部审计依据,是审计依据的一种。审计证据是审计过程中按照审计准则必须获取的证明材料。审计依据包括审计准则,审计准则是审计依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准则规定必须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持审计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