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清的研究概述

2024-05-09 12:30

1. 杨清的研究概述

1984-2000年,在法国和加拿大留学、工作,从事十字花科植物雄性生殖、单倍体、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等研究。2000年至今,在南京农业大学工作,从事植物功能基因组学、基因工程、马玲薯生物技术和分子改良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外专局和省科技厅课题十多项。通过以上项目以培养博士研究生17名、硕士研究生39名。主要成果:提出花椰菜离体雄性生殖的模型与机理; 建立了花椰菜小孢子单倍体再生体系,首次成功获得单倍体植株; 建立了高效花药悬浮培养体系; 建立了单倍体快速检测鉴定方法; 创立了花蕾培养诱导单倍体新方法; 建立了落叶松成熟材料原生质体再生体系和再生潜力细胞筛选的数学模型; 利用不同倍体材料分析并提出马铃薯自交不亲和性的新证据,进一步完善了自交不亲和性的分子机理; 克隆了包括自交不亲和等位基因在内7个功能基因,并在GenBank上登录; 建立了马铃薯高效离体快繁体系; 建立了不同倍体不同生态型马铃薯微型薯诱导方法; 利用T-DNA突变体,研究拟兰芥抗旱性,分离了若干个与抗旱相关的基因; 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转基因体系,获得了MSI-99转基因植株; 建立烟草叶绿体基因工程体系,将中长链羟基脂肪酸聚酯合成基因导入烟草; 研究多枝赖草耐盐机理,克隆了耐盐相关基因的cDNA片段; 建立了野生马铃薯微型薯诱导技术体系; 分离到马铃薯两个光敏色素基因; 在马铃薯功能基因研究方面, 克隆了与块茎发育光调控相关基因7个, 花色苷生物合成基因6个调控基因1个, 抗虫基因2个; 在茄子抗黄萎病研究方面, 克隆了与防卫反应相关基因9个; 在水稻耐盐性遗传方面,克隆了与耐盐相关的新基因2个; 在转基因研究方面, 先后获得了MSI-99转基因马铃薯, 转中长链羟基脂肪酸聚酯合成基因烟草, OsGA20ox2 RNAi半矮干水稻, 转花青苷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3GT马铃薯, 转StoVe1马铃薯, 转PGIP马铃薯, antisense-PHYB马铃薯, antisense-StCOL马铃薯等; 在洋葱CMS不育性研究方面,揭示了CMS不育机理; 在其它方面, 研究了慈姑细胞骨架形成机制、大白菜对软腐病菌的防卫机制、野生茄子抗黄萎病的分子机制以及马铃薯花色苷抗氧化机制。 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杨清的研究概述

2. 杨清明的研究成果

从事血液病专业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临床实践经验丰富,熟练掌握血液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处理疑难、危重病症的能力强,在恶性血液病诊断、治疗方面有较深造诣,对再障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疾病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研究生期间从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免疫学异常的研究,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血液学工作,曾参加多个项目研究,如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对血液病的影响、干扰素治疗慢粒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的变化、细胞凋亡在肿瘤发病中的意义、老年病人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老年恶性肿瘤的化疗和肿瘤细胞靶向治疗等。近年来,参与分子生物学(SAG基因功能及信号转导机制)研究。有多篇论文在各类杂志和全国、全军会议发表。

3. 杨清海的研究方向

1.智能异构LTE-A网络干扰管理和绿色蜂窝算法研究(硕)2.动态网络环境的节点自主决策和快速资源分配和调度 (博)3.移动P2P环境下资源的调度和分发机制 (博)4. 集中与分布式混合架构端到端QoE保障机制 (博)5.相关系统的开发验证(硕)

杨清海的研究方向

4. 杨河清的研究课题

已完成:“企业经营者(层)薪酬激励机制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003年8月通过专家评审。2004年9月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专著——《企业经营者薪酬激励机制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9月。“我国人才安全问题研究”(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项目),2003年9月结题,被采用。“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决定与调整机制研究”(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研究项目),2003年12月结题,通过鉴定。“北京市宣武区人才发展规划”(中共北京市宣武区委员会委托研究课题),2004年12月结题,被采用。“日资在华企业劳动关系调查研究”(香港城市大学合作项目)2005年9月结题。“首都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研究”(北京市委组织部重点项目)2006年2月结题,被采用。“首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试点工作研究”(北京市委组织部重点项目)2006年12月结题,被采用。“北京市非公经济高层人才评价体系研究”(北京市委统战部重点项目)2006年12月结题,被采用。“北京市人才成长环境研究”(北京市委组织部重点项目、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委托项目)2006年11月结题,被采用。“西藏拉萨市居民家庭生活与社会保障状况调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同时也是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合作的国际项目)2006年5月结题,通过鉴定。“北京市属市管高校绩效考核研究”(北京市教委委托项目)2007年11月结题,通过鉴定。“北京市大学毕业生需求状况调查研究”(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7年12月结题,通过鉴定。进行中:主持在研“首都区域人才竞争力信息发布与监测系统研究”(北京市委组织部重点项目)主持在研“北京市人力资源开发、就业、社会保障研究”(北京市高校创新团队项目)。主持在研“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研究”(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项目)。主持在研“非公经济高层人才综合评价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主持在研“过劳问题研究”(北京市高校创新平台项目)主持在研“北京市劳动人事科学30年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北京市高校创新平台平台项目)主持在研“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北京市高校创新平台项目)主持在研“就业能力开发研究”(英国北安顿大学合作项目)近3年的科研获奖成果:论文“论人力资源开发与资源量、资源构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特刊)》2001.5。获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2003年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论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重要平台—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若干思考”《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12。获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2003年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文章:“知识经济呼唤‘灰领人才’获第五届重庆市期刊好作品一等奖(2005年)主编《劳动经济学》(教育部面向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6年)。主编的《职业生涯规划》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2006年)。入选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8年)《现代日本的社会保障》(译著),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1月。《社会保障精品译丛》著作之一。该译丛获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奖(国家级奖)。主持的课题“企业经营者(层)薪酬激励机制研究”被认定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优秀成果(2005年)。专著《企业经营者(层)薪酬激励机制研究》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研究课题《我国人才安全问题研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颁发的第五届人事人才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近年的教学获奖成果:主讲并主持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获北京市市级精品课程奖(2005)主持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主持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获得中国劳动学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全国首届专业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03年)其他获奖:全国劳动学会系统先进个人(2007年)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度人物奖(2007年)现主要社会兼职: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劳动科学教育分会副会长;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教学与实践分会副会长、劳动关系分会副会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企业家协会雇主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职业培训与职工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管理协会公共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市高级职称人力资源评审组长;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行为科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人才协会专家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评审专家;国务院学位办新增博士点、硕士点通讯评审专家。1982年1月毕业于北京经济学院,留校工作。在劳动经济系任教的同时,先后担任校团委副书记,劳经系党总支副书记,劳经系党总支书记。1984年被评为北京经济学院优秀党员,同年被授予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至1998年受学校派遣三次赴日本流通经济大学进修、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到日本留学以前,在教学、科研工作岗位上十分活跃。是我国人事管理学、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古代官吏制度、人事心理学等课程最早的授课者之一。与他人合作完成的科研课题《家庭雇工研究》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政策研究成果一等奖;担任《中国劳动人事百科全书》副主编,策划、设计、组织撰写了该全书;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人事管理学词典》和《实用企业经营词典》;是日本著名学者岛田晴雄著《劳动经济学》的主要译者;是《人事管理》(1985)、《人事管理学》(1986)等教材的骨干执笔人。此外,还合著出版了《中国古代用人趣谈》,参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丛书”、“21世纪文库”、“企业家丛书”等系列译著、专著的立项、出版策划,任编辑委员。在日本留学期间,主修了劳动经济方向、日本经济发展史方向、金融方向、物流方向等领域的课程,博士论文《发展中的市场——中国股票市场的成长与特性——以日本市场为中心的国际比较研究》分别收于流通经济大学图书馆和日本国会图书馆。参加过多次国际研讨会,并做过主题发言。在社会实践方面,先后在NEC计算事业部,尼奇超市集团,横田产业,涩谷市场调查株式会社等企业担任过多种管理工作。2003年3月率团(4人)美国密歇根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该校劳动关系所所长会谈。。2004年4率团(5人)赴日本流通经济大学、早稻田大学、大阪经济大学和一些福利机构与上述大学校长及相关学部长会见、会谈。。2004年4月率团(3人)访问了英国约翰莫尔斯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北安浦顿大学、格拉斯特大学,与上述大学副校长及相关领导会谈 。2006年4月率团(8人人)访问香港理工大学、城市大学、中文大学,与上述大学相关学院院长会谈。2006年7月率团(7人)赴加拿大圣文森格大学参加学术会议,会见了该大学校长及相关系主任。。2006年11月率团访问了日本庆应大学、岩手县立大学、流通经济大学、大阪经济大学,与上述各大学校长会见、会谈。2008年率20名博士生、硕士生、 本科生访问了日本大阪经济大学、奈良女子大学、金城大学、流通经济大学,与上述各大学校长、副校长会见,与流通经济大学学生研讨课题。

5. 杨淮清的科研方向

1.人工智能的机器学习2.智能型工程产品开发3.机器人知识表示、获取与利用4.机器人新型体系结构5.机器人环境建模6.机器人动作规划7.机器人伺服与监控8.机器人行走机理与实用产品9.机器人环境感知、学习与信息融合10.机器人避障11.机器人人机工程学12.各类特种用途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13.机器人技术在交通、航海、农业等方面的转化性应用14.其它人工智能、机器人与计算机应用

杨淮清的科研方向

6. 杨清泉的主要研究成果

1.参加“上海I型人工沼气燃烧器的研究”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参加“燃气互换性的研究”、“脉冲燃烧技术”、“高惰性气体天然气燃烧特性”、 “人工沼气在锅炉上的应用”等课题的研究;3.主持“强制排气式热水器性能的试验研究”、“新型燃具的试验研究”。此外还主持了多项城市燃气工程的设计和城镇燃气的规划。

7. 杨清海的研究成果

现被接收国际期刊(SCI)26篇、国际会议(EI)30多篇、韩国国内期刊4篇以及国内会议8篇,申请国内专利9件、国内标准化提案多篇。

杨清海的研究成果

8. 杨海清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从事岩石力学领域的研究,在滑坡灾变过程时空预测理论模型、裂隙岩体动态损伤局部化理论和压应力状态下多裂纹扩展过程数值模拟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备了一定的学术研究基础。近五年来,申请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8篇,获得省部级二等奖2 项、三等奖1 项,以及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此外,申请者还获得了2010 年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和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