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钱德勒的人物评价

2024-05-03 06:58

1. 雷蒙德·钱德勒的人物评价

雷蒙德·钱德勒描述自己的性格是表面的缺乏自信和内里的傲慢自大的不协调的混合物;他当过兵,参加过一战,经历过苦难与孤独,认为自己始终活在虚无的边缘。他不喜欢看大海,因为海里有太多的水和太多淹死的人。他是个酒鬼。他认为一个男人,每年至少要酩酊大醉2次。这是个原则。他烟斗从不离嘴。与比利怀尔德一起编剧,被烟熏得忍无可忍的比利经常跑到厕所里躲藏,他竟怀疑比利的生殖器有问题。他瞧不上海明威,曾在小说里给一个警察起名叫海明威,称之为一个老是重复同样的话,直到让大家相信那话一定很精彩的家伙。他拒绝任何奖项。 假如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也必定会拒绝。原因有二:一。他不会跑到瑞典去接受奖项,还要穿上晚礼服发表演讲;二。诺贝尔奖曾经颁给太多二三流作家,而许多实力远胜于他们的优秀作家却未获奖。他孤零零地死在异地他乡。只有17个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雷蒙德·钱德勒的人物评价

2. 雷蒙德·钱德勒的人物评价

雷蒙德·钱德勒描述自己的性格是表面的缺乏自信和内里的傲慢自大的不协调的混合物;他当过兵,参加过一战,经历过苦难与孤独,认为自己始终活在虚无的边缘。他不喜欢看大海,因为海里有太多的水和太多淹死的人。他是个酒鬼。他认为一个男人,每年至少要酩酊大醉2次。这是个原则。他烟斗从不离嘴。与比利怀尔德一起编剧,被烟熏得忍无可忍的比利经常跑到厕所里躲藏,他竟怀疑比利的生殖器有问题。他瞧不上海明威,曾在小说里给一个警察起名叫海明威,称之为一个老是重复同样的话,直到让大家相信那话一定很精彩的家伙。他拒绝任何奖项。 假如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也必定会拒绝。原因有二:一。他不会跑到瑞典去接受奖项,还要穿上晚礼服发表演讲;二。诺贝尔奖曾经颁给太多二三流作家,而许多实力远胜于他们的优秀作家却未获奖。他孤零零地死在异地他乡。只有17个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3. 雷蒙德·钱德勒的介绍

雷蒙·钱德勒(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1888年7月23日-1959年3月26日),推理小说作家。他对现代推理小说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的写作风格和看法,在过去60年间为相当多的同行所采用。钱德勒的主角,菲力普·马罗,成了传统冷硬派私家侦探的同义词,与达许·汉密特的山姆·史培达并驾齐驱。钱德勒是美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以侦探小说步入经典文学殿堂,写入经典文学史册的侦探小说大家。钱德勒为T.S.艾略特、村上春树等作家所推崇,被西方文坛称为“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以“硬汉派”风格提高了侦探小说的文学品质。村上春树曾说过他毕生的目标是写作出托尔斯泰和钱德勒合二为一的小说。

雷蒙德·钱德勒的介绍

4. 雷蒙德·钱德勒

满记
  
 雷蒙·钱德勒(Raymond Thornton Chandler,1888年7月23日-1959年3月26日),推理小说作家。
  
 钱德勒是美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位以侦探小说步入经典文学殿堂,写入经典文学史册的侦探小说大家。
  
 钱德勒为T.S.艾略特、村上春树、加缪、钱锺书、尤金·奥尼尔、奥登等作家所推崇,被西方文坛称为“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以“硬汉派”风格提高了侦探小说的文学品质。
  
 村上春树曾说过他毕生的目标是写作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钱德勒合二为一的小说。
  
  传奇一生,晚景凄凉 
  
 钱德勒的一生可以说个性十足,恣意潇洒,但高低起伏,令人震惊。他把不起眼的故事写成炉火纯青的小说,却把精彩的人生活得杯盘狼藉、凄凉孤独。
  
 1888年,钱德勒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父亲是个嗜酒如命的火车工程师。酒精毁了他的父亲,也将在若干年后摧毁钱德勒。 不到十岁,他与母亲遭到父亲遗弃, 母子移居英国,后钱德勒考进伦敦顶尖的德威学院,毕业后进入海军本部工作。但是,20岁的他,没干多久就辞职了。此后,钱德勒干过新闻,写过评论,但都不成功。一战爆发后,钱德勒应征加入加拿大军队,此后加入英国皇家空军,被送往法国前线战场,伴随着惨烈的战事以及在硝烟炮火中的孤独生还,心理受到创伤的他开始疯狂酗酒。一战结束后,钱德勒回到美国,进入石油公司担任记账员,不久升任副总裁,但因为酗酒、旷工以及试图自杀而被辞退。
  
 1933年钱德勒开始尝试写短篇小说,1939年第一部长篇《长眠不醒》出版后,他得到如潮水般的赞誉。加上之后的20年写作生涯,他一共留世7部长篇,20多部短篇。钱德勒还是电影史上值得一提的编剧,是好莱坞黑色电影的缔造者,两度提名奥斯卡金像奖。上世纪40年代,他与希区柯克、比利·怀尔德等导演合作缔造的“黑色电影”,部部大爆,连诺奖得主福克纳在当时也只是他的助手。在1942年到1947年,他的4部小说6次被好莱坞搬上银幕,成为电影导演的最爱。
  
 然而,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钱德勒的生活却一团糟糕,他爱上有夫之妇,娶了对方后又闹婚外情,婚后得知妻子比自己大18岁而不是8岁,又痛苦加深,用酒精麻醉自己,且常常想自杀。1959年3月26日,钱德勒孤零零地病死在他乡。他的经纪人和秘书却因他的遗产争得不可开交,这导致他的遗体最终只能葬于圣地亚哥预留给贫困人士的墓地中。只有17个人参加了他的葬礼,且大部分只是点头之交。
  
 很多优秀的大作家,人性都是复杂的。钱德勒在小说里塑造的硬汉侦探勇敢无比,他却屡屡举枪试图自杀。他曾这样描述自己:“表面的缺乏自信和内里的傲慢、自大的不协调的混合物”“始终活在虚无的边缘”。钱德勒的生活被酗酒折磨得乱糟糟,但他非常具有个人魅力。作家毛姆曾说:“从来没见过这么让人愉快的人。他如果不立志当作家,当个喜剧演员也一定能成功。”
  
  作品:7部长篇小说,20多部短篇小说。 
  
  1939 《 长眠不醒 》长篇小说
   
  
 1940 《再见,吾爱》 长篇小说 
  
 1942 《 高窗 》 长篇小说 
  
 1943 《 湖底女人 》 长篇小说 
  
 1949 《 小妹妹 》 长篇小说 
  
  1950 《简单的谋杀艺术》(短篇集) 
  
  1950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短篇集) 
  
 1953 《 漫长的告别 》 长篇小说 
  
 1958 《重播》 长篇小说 
  
  人物评价: 
  
 雷蒙德·钱德勒描述自己的性格是 "表面的缺乏自信和内里的傲慢自大的不协调的混合物" ;
  
 他当过兵,参加过一战,经历过苦难与孤独,认为自己"始终活在虚无的边缘"。
  
 他不喜欢看大海,因为海里有太多的水和太多淹死的人。他是个酒鬼。
  
 他认为"一个男人,每年至少要酩酊大醉2次。这是个原则"。他烟斗从不离嘴。与比利怀尔德一起编剧,被烟熏得忍无可忍的比利经常跑到厕所里躲藏,他竟怀疑比利的生殖器有问题。
  
 他瞧不上海明威,曾在小说里给一个警察起名叫海明威,称之为"一个老是重复同样的话,直到让大家相信那话一定很精彩的家伙"。他拒绝任何奖项。 假如他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也必定会拒绝。
  
 原因有二:
  
 一是他不会跑到瑞典去接受奖项,还要穿上晚礼服发表演讲;
  
 二是诺贝尔奖曾经颁给太多二三流作家,而许多实力远胜于他们的优秀作家却未获奖。
  
 他孤零零地死在异地他乡。只有17个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他的作品唯一的特点是扣人心弦,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 
  
  1.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 
  
  2.我皱起眉头看钟,钟说还有一分钟到六点半。 
  
  3.我转身关上门。在当时似乎是个好主意。等我转过来面对她,她已经扑向了我。于是我接住她。我他妈非得接住不可。她将身体紧紧地贴着我,头发扫过我的脸。她抬起嘴唇,等待亲吻。她在颤抖。她张开嘴唇,分开牙齿,舌头伸了出来。然后她的手垂下去,扯了一下什么东西,身上的睡袍打开了,里面赤裸得就像《九月拂晓》,但少了那份娇羞。 
  
  “抱我上床。”她悄声说。
   
  
  我照她说的做。我用双臂搂住她。我碰到她柔软的皮肤、鲜嫩的肉体。我抱起她,走了几步到床边,放下她。她依然用双臂搂着我的脖子。 
  
  她从喉咙里发出某种气音,然后她翻腾呻吟。真是要命。我硬得像一匹种马。我即将失控。这么一个女人这么诱惑你可不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 
  
  我回去关上门——这次从外面关上。床上的女人在发出某种古怪的声音,但现在只是古怪的声音而已。魔咒已被打破 。
  
 这一处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堪称完美无瑕,步步紧逼,好像身临其境。

5. 雷蒙德·钱德勒的人物经历

侦探小说的模式是在美国建立的,同样也是在美国被颠覆的,这便是推理史上的“美国革命”。这场革命促成了侦探小说和犯罪小说的分野。尽管可以追溯到1923年卡罗尔·约翰·戴利(Carroll John Daly,1889-1958)的《三枪特里》(Three Gun Terry),但是美国革命兴起的根源乃是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穷困、不幸加上美国社会暴力日益增多。这时期产生了一批有着和黄金时代完全不同的时代思潮的作家。他们大都从廉价杂志起家,笔下的侦探并不全能,他们相信武器的力量,都堪称铮铮铁骨的硬汉,因此被称为“硬汉派”(Hard-Boiled School)。其中最著名的大师是达谢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1894-1961)和雷蒙德·钱德勒(Raymond Chandler,1888-1959)。雷蒙德·钱德勒1888年7月23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七岁时父母离异,他随母亲来到英国。雷蒙德有志成为一名作家,可母亲和祖母坚持要他成为公务员。在进入海军部短暂供职之后,钱德勒还是离职尝试成为自由撰稿人。不料这次选择失败了,他于1912年回到美国定居。此后,他做过许多种工作,并在一战期间加入加拿大陆军和英国皇家空军。1922年,他进入戴比尼石油公司担任记帐员,不久升任副总裁,可谓事业有成。1924年钱德勒同比他大十八岁的茜茜·帕西卡结婚。过了几年幸福生活之后,钱德勒开始走下坡路。1932年他因为醉酒和旷工被开除。失业之后,苦于只能依靠存款维持生计,他又想到了写作。钱德勒阅读了一些廉价杂志,开始模仿自己喜欢的作家创作,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哈米特。经过多次修改,他的第一篇侦探小说《勒索者别开枪》(Blackmailers Don't Shoot)投给了著名的廉价杂志《黑色面具》(Black Mask),并刊登在1933年12月号上。此后,他开始撰写短篇侦探小说。1933到1939年间诞生了他大部分的短篇作品。1938年,出版商请钱德勒撰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产生了1939年出版的《长眠不醒》(The Big Sleep)。《长眠不醒》出版之后,有些评论者认为该书过于暴力或者堕落,但是更多的观点指出一位硬汉流派的新星已经诞生。待到出版平装本后,销量更是惊人,一下子就卖出四五十万册,这让钱德勒名声大振。1943年,派拉蒙公司邀请钱德勒去好莱坞。在好莱坞,钱德勒成就斐然,他编剧或者合作编剧了多部有影响力的电影,其中“双重理赔”(1943)和“蓝色大丽花”(1946)获得奥斯卡奖提名。此后的小说《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1953)也是广受评论家好评,并获得爱德加奖最佳长篇侦探小说。1954年妻子去世后,钱德勒也试图自杀,并且酗酒严重。同时,作品水准大幅下落,唯一一部长篇作品《重播》(Playback,1958)远无往日风范。1959年3月,钱德勒当选美国侦探作家协会主席。可惜,3月26日他便在加州去世。菲利普·马洛(Philip Marlowe)不是钱德勒最早塑造的侦探,但却是他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钱德勒笔下的马洛,突出的是性格,案件,则是为了性格的展开。这种硬汉,引领了至今大部分侦探小说的方向。1995年,美国侦探小说作家协会会员票选史上最佳男侦探,马洛超过福尔摩斯勇夺第一。马洛出现在所有七部长篇小说以及一些短篇小说中,可钱德勒对他的外表描述不多,只说他六英尺高,灰色的眼睛,对于马洛的感觉更多是通过他的行动和对话表述的。在登场作《长眠不醒》中,马洛说自己三十三岁,未婚,以前是洛杉矶地检处的侦探。到了《漫长的告别》,他已经四十二岁了。如果要说马洛的原型,恐怕是钱德勒自己的理想化身。他外表和钱德勒有几分相似,且有着同样孤僻的性格,而他的名字也是来自钱德勒就读的都尔里奇学校的一所校舍的名字。“如果我不强硬,我就没法活。如果我不文雅,我也不配活。”马洛在《重播》中如是说。马洛为钱工作,却不为钱出卖灵魂。他说:“为了讨生活。我卖我必须卖的。我所能卖的,就是上帝赐给我的一点胆量跟智慧,还有为了保护客户,宁可吃亏受气的一点意志力。”他接受了委托便会追查到底,哪怕最后的真相连委托人也会大吃一惊。受过大学教育的马洛喜欢讥讽嘲笑,行事有点犬儒主义。面对邪恶而肮脏的世界,他却不肯放弃对正义的渴望,愿意在正义和罪恶的张力中苦苦等待。因此,我们往往看到的是他玩世不恭的态度,听到的是他尖酸刻薄的话语。钱德勒暗地里给自己的侦探这样一句评语:“如果有足够的人像他,那么这个世界会是个安全的地方,不会变得太无趣而不值得居住。”马洛是“肮脏大街的骑士”,而钱德勒呢,便是“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至于马洛的私人生活,钱德勒倒是为他安排好了。在《漫长的告别》中他遇到了拥有百万财产的琳达·罗林,并在《重播》里再续前缘。在未完成的遗作《普德泉庄园谜案》(The Poodle Springs Mystery,由罗伯特·B·派克[Robert B Parker,1932-]续完,于1989年出版)开头,他俩结为连理。婚后,马洛拒绝常住在琳达的豪宅,也不接受她的经济资助。他还想当一个私人侦探,他说:“我是一个穷人,娶了一个富有的妻子。我手足无措。我只是坚信一件事情——破旧的办公室,在那里我能做回我自己。那里才是我想呆的地方……对我来说没有别的路了。”读者不禁会莞尔,这位犬儒侦探还真是傻得可爱。1944年,钱德勒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著名的评论《简单的谋杀艺术》(The Simple Art of Murder)。这是一篇带有硬汉派宣言性质的文章,阐述了钱德勒的主要侦探小说观,并且对传统的英式侦探小说进行了抨击。他说,解谜侦探小说“思想上来说,它们谈不上是个难题;从艺术上来说,它们谈不上是部小说。它们都是闭门造车,对世界上的事情太无知了。”而他所谓的侦探小说是“为那些对人生抱持积极进取态度的人写作……把谋杀案还给了有杀人理由的人,不仅仅是提供一具尸体而已;还给了手头有凶器的人,这种凶器不是手工打铸的决斗手枪、毒箭、热带鱼”。钱德勒强调侦探小说的现实性:人物、场景和氛围必须真实;在开端和结尾处要有可信的动机;人物以及言行要在所处环境中可信;在谋杀和推理方式上要符合程序和技术;等等。钱德勒关于侦探小说连同对出版商、电影等的看法,被研究者结集成《钱德勒如是说》(Raymond Chandler Speaking,1962)。这些言论和他的马洛系列一样辛辣、有趣。钱德勒的影响是巨大的,后世的硬汉派作家很少有不受其影响的,而硬汉侦探们身上多多少少有着马洛的血统。硬汉小说和解谜小说的最大区别在于对待侦探小说的途径和方法。后者将侦探小说作为谜的游戏,前者将侦探小说当成反映社会、观照人生、甚至是陈述道德理念的严正艺术。因此,硬汉派不再蜷缩在乡村别墅或者安乐椅中,他们面对社会,面对更为广阔和肮脏的犯罪。推理解谜不是故事的主轴,侦探主角也不再高人一等,他们身处与黑暗的社会中,必须倚恃着拳脚及毅力才能生存下去。哈米特就说:“一个小人物日复一日在泥泞、污血、尸体与欺骗中前进,尽可能地麻木、粗鲁与犬儒,迈向一个晦暗的目标,除了他受雇尽职之外,别无督促或召唤他前进的理由。”而作家们往往通过侦探的眼睛和嘴巴,以冰冷旁观的眼光来凸现社会各种不合理的现象。所以我们常会发现硬汉派擅长描写大都市的罪恶,以及侦探的道德困境。1944年,《恋人无情》(Farewell,My Lovely)最先被搬上银幕,更名为“谋杀,我的爱人”,由迪克·鲍威尔(Dick Powell)扮演马洛。本片颇为成功,获得了埃德加奖最佳侦探电影。长篇作品除了《重播》全部改编过电影,很多作品包括短篇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片。因主演“马耳他之鹰”(1941)而成为硬汉派侦探代言人的亨弗莱·鲍嘉也曾在“长眠不醒”(1946)中扮演过马洛。不过钱德勒自己觉得卡莱·格兰特才是马洛的最佳人选,可惜未能实现。钱德勒在为自己的短篇小说集《找麻烦是我的职业》(Trouble Is My Business,1950)作序时写下这样一段话:“没有所谓的犯罪或推理‘经典之作’,一本也没有。在本身的参考范围之内,就是唯一品评的标准。经典之作应该是一件耗尽本身形式的可能性,无人可以超越的作品。至今还没有一部侦探小说或故事达到那个境界,接近标准的也微乎其微。这是为什么讲理的人继续攻击这个碉堡的原因。”没有人会否认钱德勒的说法,同样也没有人否认他的作品称得上经典之作。他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名字之一。他的作品被收录到权威的《美国文库》中。他是以侦探小说而被载入经典文学史册的大师,他是美国推理作家协会(MWA)票选150年侦探小说创作史上最优秀作家中的第一名。他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编剧,他与比利怀尔德合作的被称为黑色电影的教科书。1942年到1947年,他的4部小说6次被好莱坞搬上银幕,似乎至今还没有哪个作家享受到好莱坞如此的厚爱。他笔下的马洛被公认为是最具魅力的男人。有着黄金般色泽心灵的骑士,在40年代,好莱坞男演员以能扮演菲利普马洛为荣耀,其中亨弗莱 鲍嘉塑造的最为成功。

雷蒙德·钱德勒的人物经历

6. 雷蒙德·钱德勒的主要作品

1939 《长眠不醒》1940 《再见,吾爱》1942 《高窗》1943 《湖底女人》1949 《小妹妹》1950 《简单的谋杀艺术》(短篇集)1950 《找麻烦是我的职业》(短篇集)1953 《漫长的告别》1958 《重播》

7. 雷蒙德·钱德勒和他的女人们

如果说,菲利普·马洛是钱德勒笔下永恒的主角,是单枪匹马、上天下地、出生入死的「007」——当然,马洛的活动范围只局限于洛杉矶,连加利福尼亚都没出去过,和全世界满地跑的邦德差得有点远——那么钱德勒笔下那些女性角色便是性感美艳的「邦女郎」。
  
 其实,「邦德」系列的第一部小说《皇家赌场》1953年才问世,第一部电影更是1962年才上映,此时钱德勒和他的马洛已经在好莱坞名噪一时,「马洛」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重播》于1958年出版。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马洛,或创造他的钱德勒,才是邦德的精神领路人。
                                          
 雷蒙德·钱德勒笔下的女性角色,大抵也像「邦女郎」那样走马看花一般不停地换。但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么变,似乎都逃不出某个特定的范围。
  
 村上春树曾评价说:「相对于男性出场人物的鲜活,钱德勒对女性出场人物的描写就略欠精彩了。容易写成一个调子,这一点或许可以说是钱德勒的弱点。可能是因为钱德勒本人至死对女性都抱有一种浪漫的看法。」
  
 的确,钱德勒的女性角色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熟女」和「女孩」。前者大多性感成熟,是情场上的老手,游刃有余地在男人之间周旋,能够巧妙地捕捉到男人的心思并加以利用。对她们而言,性感和美貌是她们最锐利的武器。后者大多涉世未深,一般是前台、秘书之类的角色,以可爱的女孩形象露面,对成熟男性的攻势往往难以招架。简而言之,刚毕业步入职场那一类型的女孩。
  
 钱德勒对两类角色的描写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
  
 「熟女」类型的角色,钱德勒偏爱写腿,来来回回地写。在他全部7部长篇中,对女人的腿的描写简直多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例如《长眠不醒》——
  
 再比如《重播》——
  
 诸如此类的描写,几乎每本书都有,就不一一列举了。
  
 就算是钱德勒给马洛钦定的对象——琳达,似乎也没能逃出这类角色的桎梏。尽管在《重播》里面钱德勒给马洛和琳达安排了圆满的结局,但怎么也不像是令人满意的答案,更像钱德勒得知自己时日不多,给马洛迷的一个交代。
  
 「女孩」类型的角色,钱德勒似乎喜欢写眼睛。
  
 比如《高窗》——
  
 再比如《小妹妹》——
                                          
 如果一定要挑出几个钱德勒令我印象深刻的女性角色,我首先会想到《漫长的告别》里的艾琳。为了这个角色,钱德勒花了好几页的篇幅来进行铺垫,给人一种主角正式登场的隆重感。不过话又说回来,艾琳的外貌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好像也就止于金发美人。
  
 但艾琳真正使人记住的,是她的整体形象。她既不冷漠,也不轻佻,对马洛欲拒还迎,她好像永远活在另一个季节,可谓「冰美人」。书中一个警察这样形容她:「这女人整天恍恍惚惚的。她人活在此时此地,心却在彼时彼地。」
  
 其次,则是《长眠不醒》中将军的小女儿卡门,这个角色脱离了钱德勒惯常的可爱女孩类型。他将其塑造成一个神经兮兮、又有点花痴的患有癫痫病的女孩。既让人觉得有点厌烦,又让人觉得可怜,总之一言难尽的角色。
  
 还有《高窗》中那个老寡妇,纵然出场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在这部小说中,钱德勒用不多的篇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冷酷无情、贪恋财产、控制欲极强的寡妇形象。似乎脱离了性这方面的吸引力,钱德勒笔锋顿时锐利无比,随时给你暗流涌动的感觉。
  
 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女人全都杀了人!巧合哉?
                                          
 和钱德勒小说中多姿多彩的香艳画面相比,钱德勒的私生活似乎要乏味得多,同时也神秘得多。这也得益于他五十岁才正式登上文坛。对他个人的情况,钱德勒也是三缄其口,少有详实的内容流出。
  
 钱德勒曾参加过一战,战争结束后,他回美国结婚,妻子比他大许多,有说大18岁,有说大13岁,有说大8岁,不一而足,没有确切的定论。惟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妻子确实比他大上许多。他们的婚姻倒是相当稳定,妻子早他5年去世,钱德勒一直在病床前照顾她。
  
 后来,他在信中写道:「很久以前我就和她告别过了。实际上,这两年间,每当深夜醒来时,我时常深深体会到我将失去她,那不过是时间问题。可当事实真的发生时,那种痛苦没有任何变化。」
  
 不过,踏入文坛以前,钱德勒在石油公司担任高管时,也曾游戏女色。以他的职位,想必在那期间,吸引「熟女」和「女孩」应该不是难事。这间接导致他丢掉了饭碗,不得不走上文学的道路。
  
 总之,我觉得钱德勒对于女性应该是相当矛盾的心理。一方面,钱德勒期冀在年长女性那里获得某种精神上的安宁,而另一方面,显然也有许多年长女性给不了的,比如性、活力之类的。这种矛盾的心理大致也体现在小说里。
  
 或许,究其一生,钱德勒也没能找到他真正理想中的女人,无论是小说中也好,现实中也好。

雷蒙德·钱德勒和他的女人们

8. 雷蒙·桑顿·钱德勒的轶事

雷蒙·钱德勒因极度讨厌名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考克而恶名远扬,常常把人家叫做「那个胖浑蛋」(一般在希区考克的听觉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