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什么意思

2024-05-04 23:17

1.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什么意思

【大意】跟随自己的心意,并且做任何事情都不出规矩,这难道不是君子的作为吗?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30岁就可以独立处事了;40岁便遇事不迷惑;50岁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这一生的道路;60岁,一听别人言论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70岁便随心所欲,做任何事都不越出规矩。”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什么意思

2.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到底啥意思

1、“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其实是,顺应内在之心的指令,也不会破坏外在之规矩的意思。
 
 2、马路上的红绿灯就是“不逾矩”的“矩”,是外在的规矩、规则。我们平时过马路,我们的“认识—行为”模式是这样的,红灯停、绿灯行,走过横道线的时候,还得注意拐弯的车辆,然后才能安全过马路。

3.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

【大意】跟随自己的心意,并且做任何事情都不出规矩,这难道不是君子的作为吗?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30岁就可以独立处事了;40岁便遇事不迷惑;50岁就已经认识到了自己这一生的道路;60岁,一听别人言论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70岁便随心所欲,做任何事都不越出规矩。”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

4.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其实是,顺应内在之心的指令,也不会破坏外在之规矩。这句话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这句话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意味着每个年龄段应该做好该做的事,人生才不会后悔。还包含了不倚老卖老,要与时俱进的意思。遵守规定,不依仗年迈就违反规定,这就是“不逾矩”,也就是既要讲究生命规律,也要认同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规则。虽然白发苍苍,可是又彬彬有礼、淡定从容,或许就是一个优雅的老人最好的状态。

5. 如何理解“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句话的真实解释是:”能利用现有的条件,干自己想干的事“。
取自《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释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够按照礼仪的要求立足于世,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遵守规矩的重要性:
因为规则存在意义在于遵守,遵守规则才能维持规则。如果是你是规则制定者,不遵守自己存在的规则,那么,你的规则制定权就会失去。如果你是规则中的人,不遵守规则,就会侵害到遵守规则人的利益,成为公敌。
人类社会需要规则,因为规则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而保证规则得以遵守的最有效机制是利益调整。在一个特定的空间中,如果只有一个人,规则是不需要的。如果多一个人,一些简单的规则就是必须的了。

如何理解“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6.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是:跟随自己的心意,并且做任何事情都不出规矩。是指一件事情顺其自然,有自己的尺度就好,凡事不过于刻意安排,顺其自然。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扩展资料                          寓意含义: 
    太随心并不是很好,太所欲也并不妙。凡事适可而止,不可过量自由是一种境界。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心有多宽,自由就有多大。但是自由也是建立在大家都遵守规矩的基础上的。
    近期又温习了孔老夫子的.论语,终于找到了答案,人生的终极目标大概是“至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唯有如此方可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到了这样的境界,大概可以识大局、识大体。中而不偏、游刃有余。根据我们孔老夫子的判断,要达到这个境界,至少也要达到七旬的年龄,看来我的这种感觉也属正常,毕竟是一介凡夫俗子。

7. 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具体是指什么?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的意思是说: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耳顺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什么话都能听得进去了。耳顺就是“心”静如止水,任凭千言万语投进来,都激不起任何波浪。通常来讲,就是任何言语都能接纳。 
从心所欲,不逾距,指孔子在七十岁前后这个阶段,达到了“从心所欲”且“不逾矩”的至高境界。俗话说,“人活七十古来希”。古代生产力低下,人的寿命相对较短,不象现在,活到八、九十岁的人也很常见。
在古代,特别是中国,“孝”的观念很强,对老人的行为极为宽容。对七十岁的老人,通常就“随他去吧”,就是“随心所欲”的意思。但孔子之言恰是到了七十古来稀之年,能够随心所欲,也要不越过该有的起码的规矩。

扩展资料:
关于孔子的《论语-为政篇》
表面上论述人一生的修养,但在本篇中,以“政”为主题,本章的宗旨亦是围绕“政”在说事。人生是一大“政”,人生每一阶段亦有每一阶段之“政”。
十五岁阶段,应以“志于学”为“政”;三十岁阶段,应以“立于道、合于道”为“政”;四十岁阶段,应以“不惑于道、见道”为“政”;五十岁阶段,应以“知天命、得道”为“政”;六十岁阶段,应以“耳顺、养道”为“政”;七十岁阶段,应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为“政”。
以上人生每一阶段之“政”亦是大原则,具体要求还需要深入辨析,反复琢磨。接下来,就是再从“学”的具体关系行为辨析“政”的内涵和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具体是指什么?

8.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该句出自出自《论语·为政》,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论语·为政》注释    1、有:同“又”。
    2、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上天的意旨,此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古代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天掌控的。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论语·为政》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论语·为政》赏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为政》创作背景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为政》作者介绍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