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博士生教育

2024-05-05 00:50

1.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博士生教育

数学博士后流动站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下设数学系、应用数学系、信息科学系 、数学研究所、数学教育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数学实验中心。现有教工89人,其中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5人。学科现有基础数学、生物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博士点,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课程教学论(数学)硕士点,基础数学学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陕西省名牌本科专业。陕西师范大学数学博士后流动站依托数学学科既注重数学基础理论研究,又鼓励对有重要科学与应用背景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近年来,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目前,数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为吴建华教授,在站的合作导师有王国俊教授、杜鸿科教授、赵 彬教授、吴建华教授、吉国兴教授、罗增儒教授、李生刚教授、李永明教授、曹怀信教授、张建华教授、高兴宝教授、李建林教授、魏广生教授、吴保卫教授、黄秦安教授。在站工作的博士后9名,已出站博士后4名,其中6名获得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博士生教育

2.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介绍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由数学系、应用数学系、信息科学系、公共数学教学部及数学研究所、数学教育研究所和应用数学研究所组成。设有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基础数学、生物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二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第一批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普通高校名牌专业。基础数学学科是陕西省重点学科。

3.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院有哪些专业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包括如下专业: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45104学科教学(数学)、070101基础数学、070102计算数学、070104应用数学、070105运筹学与控制论和071400统计学。陕西师范大学现设有21个学院,2个基础教学部, 63个本科专业。
有 12 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 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0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 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186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扩展资料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约2800人,专任教师近 1600 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 80%多 ,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49% 。专任教师中有教授300余人,副教授近500人,博士生导师 249 人,双聘院士3人。
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5 人,"千人计划"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特聘教授共4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 6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23人,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 2 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 8 人。
参考资料来源: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专业查询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院有哪些专业

4. 陕西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考研经验?

一眨眼,2023年考研都来了,再想到那段为了梦想奋不顾身的日子竟恍如隔世,写下这篇经验贴,一是想留住生命中那段独一无二的时光,二是想给学弟学妹一些忠告和建议,真心地希望可以帮到你们吖。

首先来说说学姐我的考研动机吧,2016年,2017年参加高考两次,第一次分数超出二本线大概三十多分,不甘心就读于一所二本院校吧,于是选择复读了一年,结果第二年的分数还是不尽人意,所以大学在一所自己不太喜欢的二本院校里就读了四年,当然我也很感激是这所学校接纳了我,让我有进一步的机会去到自己向往的地方,所以大学四年可以说还是挺充实的,各方面成绩还不错,也一直在关注考研相关的信息,为了大四考研做充分的准备。

这也可能与大多数人的考研动机是一样的,想更进一步提升自己。但是如果你正在纠结“我要不要考研”,“我要不就试一试吧”这类问题,我劝你在自己没想清楚之前,不要随大流,不要直接就埋头复习备考。因为没有强大的信念支撑,这一路披荆斩棘你是熬不下来的。当然学姐的建议是趁年轻,不要放弃任何一次能够提升自己的机会,在铆足了劲变好的路上,一步都不能让。我选择学科数学原因是我爷爷和爸爸都是数学老师,我从小对数学特别感兴趣,源于此,从小到大的数学成绩都很不错,加上也很就向往教师这一职业。接下来说说为什么选择陕西师范大学,很简单名校情结。陕西师范大学根据软科世界大学排名,属于国内排名前100,是教育部直属的6所之一,是211院校,位列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入选国家“111计划”。研究生教育质量在处于全国百强行列。3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课点,2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课点,而且具有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权,拥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公派来华留学生资格和面向港澳台招生资格。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成果一等奖26项,二等奖119项,三等奖199项。学校的教师投入,学习风气,硬件设施,奖助学金,校园生活及就业方面,都是值得被推荐的好学校。专业型教育类学科数学进7年专业复试分数线—分数线分大小年,分数线一年高,一年低,一般是分数低的年份意味着当年出题难一点,分数高的年份意味着当年出的题简单一些,2022年学科数学方向为45人,最终录取55人。陕师大是接受跨考的,对背景不歧视,很公平的学校,所以,初试的分数大家一定要往高了考!

关于复习:
政治部分:
政治学了两个月考了79分,10月份开始学的政治,一天学不了一小时。课只看了徐涛的马原部分,一千题刷了马原的单选和多选,近代史和思修的单选。做了肖八肖四和腿姐的选择题,最后模拟题的选择题真的很重要,比一千题重要的多,选择题里面的时政题必须要背熟,还有做完选择之后一定要反复看反复读,真正考试的时候有很多重复的知识点,真题比模拟题容易一些。

政治拉分就拉在客观题上,客观题很重要。大题我只背了肖四的四套马原题,背了前两套的所有题,最后两套实在是背不完了,只是大致看了看。好在今年肖爷爷押中了特别多,并且基本都是前两套中的题,加上陕西不押分,最终大题得了39分。考试前一天晚上又看了一遍肖四肖八和腿姐的选择题,到考场发现很多类似的知识点。建议有时间的话还是肖四的大题都背完。

英语部分:
首先,在这必须好好吐槽一下今年的英语,难啊,英语是我最先开始准备的,也一直几乎每天都在坚持背单词,分析长难句,每年的真题都是一篇篇认真分析总结过去的,可是最后考下来英语的情况最糟糕,所以对于英语的学习不可松懈,不可掉以轻心,前期英语要重视,这样才能后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留给专业课的背诵上。关于考研各大老师,我建议学弟学妹们结合自己具体情况以及喜好,跟一个老师就可以了,因为老师大的方向上在引领你,但是英语的日积月累还是得要靠自己,落实到每天的行动上才可以。

1. 关于单词和长难句:从三月份开始一直坚持到考前坚持背诵唐迟老师的单词逻辑书,这本书是按照考研各大话题整理而成40几个单元的,背诵起来可以联系到很多同义词,因为考研阅读文章里很多题都是同义替换的,这是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其次按照单元整理,背诵起来很方便。后期也可以在真题文章里积累陌生单词。单词书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购买的,学姐的建议是买纸质书而不是手机软件,毕竟手机的诱惑力很大,会很容易转移注意力,对于视力也不是很友好哦。

每天进行1~2个长难句的训练,可以跟相关老师进行训练,这个对于阅读很重要,必须每天都坚持日积月累才可以看到效果的,不可以偷懒。
2.关于阅读:首先我跟的是唐迟老师的阅读课,唐迟的老师的阅读课讲逻辑,讲方法,唐迟老师的名言就是阅读背后的本质是逻辑。课程的设置合理,课程的设置是先打基础,之后深入强化讲解。唐迟老师的阅读讲解注重将考试题型进行归类,分类别讲解方法。

有了老师的引导,自己坚持每天进行训练,先做英语一的真题,做完之后再做英语二的真题,一个礼拜保证两套左右就够够的,题不在多在于精,做完之后认真看解析,建议进行精读,一是可以扩充词汇量,二是可以培养阅读的感觉。真题书我用的是《考研圣经》,它里面的解析超级详细,基础差一点的用这个很nice哈。

3.关于翻译:我从9月份开始练习的,就做真题,仔仔细细去分析每个句子。我是跟着田静老师的微博在打卡的,主要是要注重句子逻辑,主语宾语还有一些从句结构等要搞清楚,另外对于语序语义要通顺严谨,不要凭着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发挥。

4.关于作文:我很不喜欢写作文,可偏偏考研要写两篇作文,还是要多练习啊,不要一只背模板噢,只背不练绝对是下下策。其实研究一下真题的历年作文是有规律可寻的,英语一和英语二之间有联系,同时也可以关注一下历年四六级的作文,都是会有联系的,一定要动手练练练,不然上了考场一定会吃亏的!!!

333教育综合:
333教育综合是学科数学的重头戏,有五本参考书,包括: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这几本资料我建议背诵顺序是中教史,外教史,教心,教基。因为前两本比较简单且重要性低于后几本。教心,教基更多涉及专业领域且分值比重更大。大三开学就可以先把中教史和教心第一遍过完,12月之前前结束教基第一遍。(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背诵一星期内容,最好寒假期间背完第一遍)背完第一遍后,中外教史可能已经忘记了,但是这是正常现象,从2.3月份开始,20天一本书,暑假结束第二遍。暑假开始,10天背一本书,到十一月20号左右结束第三遍。三遍之后,几本书的内容基本可以记住很多了。后面一个月时间绝对可以背第四遍和第五遍。

陕师大333考察的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其实陕师每年的题型都是非常多变的,几乎每类题型都会考查,而且题量是非常大的,这也就要求考生,不只是学会、学懂的问题,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熟练,才能在考试中节省时间。因此,需要在平时的背诵时,对知识点牢固地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在考场上,克服心理紧张因素,只有熟练才能快速作答,并且有更多地思考时间去组织开放性题目,这即是它的缺点也是优点,如果复习不扎实,就做不到后面的题,这样的成绩差距也就直接出来了。但是,也是优点,陕师的题目大多数考查得还是比较基础的,你前面熟练了,到了后面的题目就可以和别的考生拉开距离了,所以学弟学妹们也不用过分担忧。你只要记住,但凡平时认真背诵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把握住它的优点,规避缺点,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陕师的中教史、外交史考查的比较基础,重点知识点也相对明确,比如终身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考了很多次。关于教心和教原的内容相对考得比较灵活,所以重心一定要放在后两门上。

另外,在作答时,只是答理论知识,从记忆里把知识点复制粘贴过去肯定是得不了高分的,尤其还是开放性的题目,必须要结合具体案例或者社会热点去列出你的观点和见解。

那就针对真题怎么利用,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小建议,比如,复习10年的真题,那前5年的真题就可以用来把握重点内容和常考知识点。后面5年可以拿来做模拟和测试,总结答题模板和技巧。真题是一定一定要重视利用起来噢。

3.3.3制定复习时间规划
1)9-12月,买视频和学校备考书本,结合视频和书本都过一遍,每天3个小时,如果你对纸质版敏感,就多在纸质版上做笔记。有的同学会从上一年的暑假开始,这就是初步打基础阶段了。

2)2-6月,看第2遍视频,这时候笔记就要多做思考,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考体系。同时研究一下你自己目标院校历年真题,研究一下出题人的思路和目标,这个可以向报班老师咨询,多做针对性分析。
3)7-8月,自己的框架和笔记整理好后,理清思绪,开始第三轮准确详细的记忆了。上午背,晚上复习一遍,第二天背诵新的内容之前再过一遍。

4)9-10月这个时期,脑子里好像有点东西又好像没有,因为只是初步熟悉,并不算是熟练掌握,不要着急,接下来,加大背诵熟悉力度。多和老师提问题,多说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有时间,也可以多看别的书,文化和历史都是相通的。这是第4遍复习了。
5)10-11月这是第5遍了,每月可进行2次真题模拟了。所有的背诵请一定在理解中去背,不要为了记住而去背。
6)11月-12月,调整心理状态,进行第6次,第7次背诵及真题模拟。

考前模拟,记好时间,排除紧张感。
综上所述,复习是必须的,背诵7-8遍是必须的。大家记住辅导在精不在多,专注于一家之言,最好是针对性强的,吃透整理好的。时间不够的时候,真题优先。
912数学分析与高等代数
陕师912数分只考上册,所以912大家只需要准备数分上和高代就可以。我是从5月开始复习,使用的资料:《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5-6月份:看高代视频,边听边做笔记,看完一章之后做对应的习题。前期要把基础打牢,不要怕慢。慢慢来,才会快。然后就是要有一个自己的笔记本,后期复习会用的上。
7月份:看数分视频,做笔记,做对应习题,同样也要把基础打牢。912最重要的就是要循序渐进,从基础到强化,从强化到真题,一步一步,不可急于求成,要静下心来,仔细琢磨每一个重要的概念、知识点,这样后期解题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

8-9月份:二刷数分高代课后习题。刷课后习题时遇到自己不会的题目一定要动脑思考,分析题目中涉及的考点,不可直接把答案抄下来就完事了,学数分高代最主要的就是多动脑,多思考。

10-11月份:做陕师历年真题,再三刷数分高代课后题。对了,数分高代的课后习题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陕师912历年真题中有一些直接就是书后的例题。
12月份:做真题,做辅导班模拟题,看课后题。和333一样,912在考前也要多模拟几次,有助于考场上合理分配答题时间。

写在后面的话:
由于疫情的影响,从1月份到8月末,一直在家里待着,所以整个备考复习可以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家进行的,这就不免受到家里大大小小琐事的影响,暑假黄金复习期几乎都被耽搁。开学后,由于学校无特殊原因不可以自主实习,从九月份到12月份初一直在实习,所以可想而知,我的心态几乎是三天一小崩,五天一大崩,有过无数次想要放弃的瞬间,但无数次哭过以后还是咬牙坚持到了考完的最后一刻,但是最后的结果是离上岸只差十分左右。今年二战,每天在认认真真记忆每一个单词,每一章的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背到快吐的感觉但还是一直坚持到考前。每天早上五点多食堂为我亮灯的阿姨我很感激,冬天很冷背书到头疼痛哭的日子我也怀念,那段有目标、有冲劲的日子,那个为了梦想奋不顾身的自己我很佩服。那些追逐梦想的日子是闪闪发光的日子,那些为了赶路而低头不语的日子,会成为星星,点亮你明亮的未来。我特别感恩那段经历,那段笃定、踏实,为了目标去拼搏的日子,它们在我短暂的时光里是那么熠熠生辉。

有一段很喜欢的话学姐想送给你们:世间千千万万的人,即使素未谋面,远隔万水千山,但那份“执着”或“热爱”的灵魂竟是千篇一律,努力的样子不会不同,向往的心情也都出奇地一致。所以,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无数个为前途和梦想而辗转难眠的长夜里,也有无数个人在平行时空的某个角落陪你承受,陪你煎熬,直到幸运的曙光在某一天的早晨降临,那又会是一个如现在一样明媚的春天,是你为梦想收获的日子。
所以,无论什时候,都请不要放弃自己,什么时候,只要你想,一切都还来得及。学会和二十出头的自己和解,坚定地成为自己,勇敢的面对挑战,学会熬过痛苦,学会爱这个世界。加油,考研人!!!

5.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历史沿革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是从陕西师范大学的前身――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44年设置的数学科发展起来的。1944年7月,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成立,设置有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五个科,学制三年。1946年在汉中成立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分校,设置国文、数学两科,学制三年。1949年,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与西北大学合并,原来的国文、史地、数学、理化四个科改建为系,再加上归并的西大教育系,组成西北大学师范学院。1953年,西北大学师范学院迁往南郊新校址(现在我校雁塔校区家属区)。1954年,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名为西安师范学院,当时共有骨干教师九人,任课教师由师院数学系与西大理学院数学系的教师共同担任,基本参照综合大学数学系的课程开设专业课,以欧美的英文教材或译文教材为主,在读学生80余人。1953年到1959年,留校任教或从其它高校分配来的青年教师有40多人。1954年8月,成立了陕西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更名为陕西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学院数学系是从陕西师专数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60年初,西安师范学院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成立陕西师范大学。原西安师院数学系有本科生756人,专科生119人,共计有学生875人,原陕西师院数学系有本科生304人,专科生124人,共计有学生428人。合校后的数学系有本科生1060人,专科生243人,全系共计有学生1303人。数学系的学生人数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23%。有教师90人,管理干部18人,共计108人。教师中,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教员21人,助教64人。1979年,数学系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1984年,取得“基础数学”学科的硕士授予权。1985年,数学系设置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招收本专科学生。1988年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上,学校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2001年改设为计算机科学学院。2001年,数学系更名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05年10月,全院正式搬迁至西安市长安区西部大学城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办公面貌焕然一新。目前,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由数学系、应用数学系、信息科学系、公共数学教学部及数学研究所、数学教育研究所和应用数学研究所组成。设有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基础数学、生物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二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第一批高等学校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普通高校名牌专业。基础数学学科是陕西省重点学科。学院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79人,现有在校本科生958人,硕士、博士研究生共351人,博士后研究人员9人。教师中有教授2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5人),副教授2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5人。历任院、系、科主任:刘亦珩夏以农魏庚人李珍焕叶彦润王新民魏暹荪赵 彬吴建华学院行政领导院 长: 吴建华副院长: 吉国兴 罗新兵 闫文杰学院党总支 书 记:李田会副书记:辛省平

陕西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历史沿革

6. 陕西师范大学的学术研究

 截至2015年3月12日,陕西师范大学拥有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4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8个,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各类研究中心(所)60个。学校设有远程教育学院、教师干部教育学院等办学机构,此外,还设有教育部西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以及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等几十个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科研机构教育研究所  西方哲学研究所  古籍整理研究所  毛泽东思想研究所  教育管理科学研究所  环境资源与区域发展研究所  基础数学研究所  古典文献信息研究所  辞书编纂研究所  经济研究所  文学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唐史研究所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所  应用声学研究所  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  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分析科学研究所  生物技术及产品开发研究所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  加拿大教育研究中心  人文研究所  文学影视研究中心  食品科学研究所  周秦汉唐文化研究中心  运动生物学研究所  女性研究中心  教育考试研究所  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应用化学研究所  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艺术教育研究所  旅游开发研究中心  农产品深加工研究所  民族科技教育研究中心  妇女文化博物馆  陕西省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  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  西北民族研究中心  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佛教研究所  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博物馆  宗教研究中心  中亚研究所  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  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数据截至 2013年9月30日,资料来源于官网 陕西师范大学重点科研机构一览表序号  名 称  所属学院  立项时间  负责人  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1个)  1  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8年6月  王喆之  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4个)  1  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5年1月  王喆之  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年6月  李玉虎  3  应用表面与胶体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  2007年3月  刘昭铁  4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  2011年11月  胡卫平  三、陕西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8个)  1  陕西省大分子科学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5年3月  杨祖培  2  陕西省超声学重点实验室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2005年12月  林书玉  3  陕西省生命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  2006年12月  张成孝  4  陕西省行为与认知心理学重点实验室  心理学院  2006年12月  游旭群  5  陕西省果蔬深加工技术研究中心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1988年12月  陈锦屏  6  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2003年1月  王喆之  7  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与品种选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0月  王喆之  8  陕西省文物修复与环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9年5月  李玉虎  四、陕西师范大学校重点科研机构(7个)  1  陕西师范大学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夏海滨  2  陕西师范大学脑与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任维  3  陕西师范大学土地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旅游与环境学院  2007年12月  薛东前  4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加工副产品深度开发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李建科  5  陕西师范大学智能信息处理与信息安全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李永明  6  陕西师范大学整合与应用动物学重点实验室  生命科学学院  2007年12月  黄原  7  陕西师范大学环境感知与智能信息处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计算机科学学院  2010年11月  吴晓军  资料来源于官网  2007年至2011年理工科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累计540项。2010年以来累计发表高层次论文885篇;出版学术著作161部;2011年共有74项成果获得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奖,52项成果获得第十次陕西省哲学和社会科学奖。自然科学方面,2007年至2011年累计发表学术论文6562篇,其中SCI源期刊论文共1463篇;申请专利318件,授权专利174件;出版著作89部,其中专著15部。 2010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陕西师范大学主持申报的5项科技成果全部获奖。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CO2/CH4的催化转化及相关绿色过程的基础研究》、《蝗虫的分子系统学和分类鉴定专家系统研究》、《算子矩阵及其应用》、《低频液体表面波声光效应及应用》四个项目荣获二等奖;《渭河流域万年尺度环境变化与土壤发育演变规律》获得三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参与完成的两项科技成果《黄土区植被对坡面水蚀过程调控的生态薛机理》、《资源植物对环境的生理生态响应及机理研究》分获得一、二等奖。 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52项科研成果入选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著作类3项,论文类2项);二等奖18项(著作类9项,论文类9项),三等奖29项(著作类12项,论文类17项)。截至2011年,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2项,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SCI源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10余篇。 2013年,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王振宏教授团队在国际心理学权威期刊《生物心理学》、《国际心理生理学杂志》等杂志上发表了系列论文,其中《生物心理学》上的《呼吸性窦性节律不齐与特质性积极情感、积极情绪表达的关系》一文发表后,被国际学术新闻网作为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专题领域重大研究成果予以报道,是当期《生物心理学》发表的论文中唯一被该学术新闻网报道的成果。  馆藏资源截至2015年4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本藏书353万册,其中馆藏古籍线装图书25万余册,古籍善本700余部,9000余册;历代石刻拓片12000余通;地方志亦收藏较为丰富,尤其是陕西地方志收藏较为完备;另外,大型古籍丛书、古今名人字画收藏丰富。同时,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电子资源,有各类中外文数据库40余种,电子图书109万册 , 中外文电子期刊1.5 余万种 。学报学校编辑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11种高校社科学报之一。学校出版总社有限公司出版社是全国年销售额过亿元的10家高校出版社之一;杂志社是由教育部主管的拥有系列教育类刊物的大型期刊社,共发行 9 种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专业期刊,其中4种刊物为国家核心期刊 。

7.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介绍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于2012年06月17日成立。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静芝等有关领导出席揭牌仪式。陕西师大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西部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该校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招收研究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经过30余年的建设,陕西师大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有在校研究生800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近900人),研究生教育体系布局全面、结构合理。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介绍

8.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的本科生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实行“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是学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而作出的理性选择,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原则上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入学一年后实行一次专业分流,可在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重新选择专业(特殊专业除外),转入与转出比例均控制在10%以内(专业分流办法若有变化,按国家新政策执行)。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通识培养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学校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整体设计的通识模块的课程;第二个是学院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学院设计的学科基础模块课程。通识模块课程是学校平台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通识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大学体育、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和大学语文等。通识选修课程包括公共限定选修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公共限定选修课分为5个系列:人文社会科学系列、科学技术系列、教师教育系列、艺术体育系列、健康教育系列等。同时,启动了“教授讲堂”——核心公选课,以提高教学质量。学科基础模块课程是学院平台课程,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和本学科基础课程两部分。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必须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始开设,可跨学科、跨专业设置。本学科基础课程是各学院为各专业(方向)设置的共同基础课程,课程内容要强调基础性。专业模块课程是专业平台课,是适应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的、独立的且能形成有机整体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包括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是根据专业特点, 开出若干组柔性课程,每一组课程代表本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或系列;专业任意选修课是学院的通选课,是各学院充分挖掘和整合本单位的课程资源而设置的,本学院各专业学生都可以自由选修。教师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师范类学生设计的课程模块,旨在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精神伦理出发,培养师范生的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专业态度、专业身份和终身从教的能力。教师教育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课程模块,非师范专业学生也可以修读。对于非师范专业学生,可设置专业技能模块,加深学科专业技能。实践模块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与素质的基础实践;二是以职业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实践;三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实践。同时将分散的见习和集中的实习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并实施混合编组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新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