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2024-05-01 00:00

1. 西方发达国家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立法而建立比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般由带有普遍性的公共福利补贴和只给一部分贫困者和贫困家庭提供的带有救济性质的补贴组成。

第一,要重视区域间的协调发展。英国、德国和日本,都把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作为本国扶贫的重要措施。 

  第二,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贫困问题,既有贫困人口自身的问题,也有体制和制度上的问题。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健全基本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减缓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改善贫困人口生活条件的必要保障。西欧发达国家和日本在社会福利制度方面非常完备。美国针对穷人的社会福利制度尽管已经趋向附加限制条件,但也是完备的。

  第三,要把握好农村开发式扶贫的尺度。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人口基本上不存在贫困问题,其扶持贫困实际上就是要解决城市的贫困人口和区域性的发展滞后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改革福利制度的必要性

2. 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立法而建立比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一般由带有普遍性的公共福利补贴和只给一部分贫困者和贫困家庭提供的带有救济性质的补贴组成。
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疾病保险法》,用法律的形式把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和社会责任固定下来。此后50年内,大多数欧洲国家相继采取社会保障立法和措施。1942年,英国社会福利专家W.H.贝弗里奇领导的社会保险和联合事业部际委员会发表《社会保险和有关的福利问题》的报告,提出社会应保障人人享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利,根据这一思想,英国工党政府先后通过和实施了《家庭津贴法》(1945)、《社会保险法》(1946)、《国民健康服务法》(1946)、《国民救济法》(1948)等社会福利法案,推行高增长、高消费、高福利政策,主张政府对全部社会福利负责。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西欧、北欧以及美洲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仿行。“福利国家”是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生活,通过税收政策重新分配国民收入的一种社会福利政策。它把国家对部分人的社会责任变为全体人民的权利,把消极的救助变为积极的预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福利的发展。70年代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福利国家”愈来愈感到政府已无力负担日益沉重的巨额福利开支,不得不调整政策,削减福利费用,主张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私人合办福利事业,强调社区和家庭的作用。

3. 西方福利政策历史发展

  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变迁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社会政策不是永恒不变的,每一个国家的社会政策都是不尽相同的,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各国国情的变化而变化的。
  社会福利政策作为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中的。特别是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关于社会福利理论和政策的研究都处在一个调整和变革的时期。
  对社会福利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厚研究和丰富经验的西方福利国家,也都在设法调整本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和严重影响制度可持续性发展的费用增长问题。其变革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主要表现为重建社会保障的责任分担机制、减少 *** 参与、强化个人社会保障意识,发挥社团、家庭和市场的作用。
  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福利政策的作用凸显重要。怎么样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发挥社会福利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
   西方国家福利政策的变迁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社会政策不是永恒不变的,每一个国家的社会政策都是不尽相同的,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各国国情的变化而变化的。
   
  社会福利政策作为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中的。特别是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关于社会福利理论和政策的研究都处在一个调整和变革的时期。
  对社会福利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厚研究和丰富经验的西方福利国家,也都在设法调整本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和严重影响制度可持续性发展的费用增长问题。其变革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主要表现为重建社会保障的责任分担机制、减少 *** 参与、强化个人社会保障意识,发挥社团、家庭和市场的作用。
  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福利政策的作用凸显重要。怎么样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发挥社会福利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
   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制度   瑞典是全世界福利最好的国家 瑞典是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其住宅制度被列入社会保障制度。
  瑞典 *** 住宅政策的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获得一所足够宽敞和舒适且环境优美的住所。社会已把获得够标准的住宅认为是人们的一种社会权利。
  瑞典住房的数量和质量,都已跨入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行列。 一、公房建设与物业管理 瑞典公房建设和物业管理工作主要由公房经营公司负责。
  公房经营公司始建于20世纪40年代,筹建公司的目的是影响市场,调节供求,而不是去占领住房市场。公司经营住房的宗旨,是向社会成员提供价廉物美的住房,经济上自负盈亏,但不赚钱。
  瑞典有150万居民居住在由300家经营公司管理的80万套公房中,占瑞典全部住房的21%。 瑞典全国有一个住房经营公司协会,主要任务是加强地区之间联系和信息交流,研究如何改进管理技能。
  比如,公房管理如何运用计算机?如何改造旧公房?等等。各城市公房经营公司属市 *** 管辖,公司经理由 *** 指派,公司既承担公房建设,也负责公房经营管理和维修。
   公房建设由市 *** 编制和下达计划,公房经营公司组织实施。公司十分重视住宅小区建设,从总体布局到各详细部门都有具体规划,对整个住宅区规模、道路交通、住宅与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立体结构与各种设备安装、地上与地下管线、室内与室外工程等都予以通盘考虑,并注意对环境绿化和空间的艺术处理。
  住宅小区直接为住房服务的市政配套工程和洗衣房、汽车房、公共用房和儿童娱乐设施,由建设住房单位负责费用,商卞店等营利项目由营利单位承担,幼儿园、医疗站、老年之家等社会福利事业由市政当局建设,住宅小区外的市政配套工程按法律规定由主管部门负责,如果有关方面发生争执由市 *** 协调。住宅小区在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物业管理人员参与意见,目的是保证住宅质量投资效益,并保证交付使用后便于使用和管理。
  这是一条成功的有利于物业管理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公房经营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对公房进行管理和维修。
  公司分区分片建立管理机构,下则设管理所和管理点,管理员多数经过专业培训。每个管理员管房100- 300户,管理设在居民楼内,点上设有专业维修人员;管理所设在住宅区内,负责日常维修和管理工作,难度较大的修缮项目或重大修缮技术问题,由公司技术人员协助解决;各级管理维修人员按少而精的原则配备,用工量小的工种(如换玻璃工、油漆工)不配备人员,需要时从社会上雇佣。
   公房租金与维修方式有很大灵活性。住户可以自由选择室内装修的材料标准和厨房,卫生设备由管理所负责安装,其超标准部分摊在住房的房租内。
  对维修方式,住户可以自行决定,如果室内维修由住户自修,房租内就可以减去室内维修费用。 瑞典住房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各种房屋经营条件基本相同,经济上都没有什么特别政策优惠,公房经营公司也不例外。
  在住房市场上,房屋供应超过需求,房客在选择住房地点,住房标准时,就有挑选余地。各种住房的经营管理者各自发挥优势,在平等基础上展开竞争,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经营成本吸引房客。
   公房经营公司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其特点和优势表现在: (1)新建单元式公房比重大、比较集中,维修点分布合理,能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管房。住户电话通知,维修车随叫随到。
   (2)公司与房客联合会保持经常联系,听取意见,改进服务,同时定期谈判制定合理租金标准,一般比私人出租房的租金低。 (3)力求住宅区环境饲养和美化,如增添绿地、花木、艺术小品或公共活动场地等。
   (4)为不同的房客提供不同内容的服务,如为老年人提供代购物品、医疗服务等。他们通过不断改进管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使所管公房质量越来越好,住房数量和住户越来越多。
   二、合作社住宅与物业管理 瑞典全国合作住宅的建设和物业管理主要由全国住房合作社联盟(简称HSB)负责。HSB是一个全国性的住房合作社组织,由63个省、市级的住房合作协会组成。
   HSB按照会员入会时间长短和储蓄额的多少,决定住户取得住房的次序。住房费用由住户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偿还。
  房价的70%为抵押贷款,利率按市场利率计算,偿还抵押贷款的钱是用个人所得税前的工资支付,这部分钱国家予以减免所得税,实际上是对买房人的补贴。分期付款的钱加上住房外部的维修费(室内维修自理)、集中供热费、公用水电费、污水处理费、卫生服务费、保险费以及设备维修费合起来,构成每年需交付的住房费用。
  住户搬进合作社住宅,就等于获得了永久的使用权。如住房需转让、转租、交换、买卖时,需要经地过基层合作社的批准,价格可以由双方自由协议。
  HSB规定了"买回"制度(收购会员要出卖的住房),以协助 *** 防止住宅方面的投机倒把。 HSB认为,住宅建设仅仅是一两年时间,而住户居住要持续60年以上。
  所以住宅的管理、维修、养护,为住户提供良好 的服务非常重要。HSB大多数工作人员都从事管理工作,并注意不断提高管理技能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住房属于合作社员所有和使用。所以他们很重视发挥会员的作用。
   社会福利政策主要有哪些    社会福利政策的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 社会福利政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是克服贫困,还是应服务于更高层次的目标,是近来西方学者非常感兴趣、且争论激烈的一个问题。
  学者们最终达成的共识是:当代社会福利政策的目标应当实现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的转变。 过去的社会福利政策一直以克服贫困为己任。
  各种反贫困的社会政策不断出现,并花样翻新。客观地说,这些政策在实际运作中产生了重要的正面影响;但也遇上了种种障碍。
  结果贫困非但没有消灭,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当初西方国家纷纷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时,曾一度宣称贫困已经一去不复返。
  但是到20世纪70年代,当这些国家的经济出现“滞胀”,贫困问题重新出现,而且越来越严重。到90年代中期,美国接受 *** 救济的贫困人口已占全部人口的10%,英国更达到16%。
  这就使研究者开始了对过去各种社会福利政策的反思与质疑,在此过程中,有关消除“社会排斥”的观念便出现了。 “社会排斥”原是一个政治学术语。
  当社会主导群体已经握有社会权力,不愿意别人分享之时,社会排斥便发生了。社会政策研究者借用社会排斥这个词,其意是指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贫弱群体的排斥。
  贫弱群体往往由于民族、等级地位、地理位置、性别以及无能力等原因而遭到排斥。特别严重的是在影响到他们命运的决策之处,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而这是非常危险的,假如越来越多的人被排斥在能够创造财富的、有报酬的就业机会之外,那末,社会将会分崩离析,而我们从进步中获得的成果将付诸东流。 正因如此,近来西方社会福利学者热心于探求社会政策新的目标定位,要求反对社会排斥,促进社会整合,以获致稳定、安全而公正的社会。
  他们并且指出,社会福利学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代表贫弱群体的利益,参与社会游戏规则的制定,使之趋于合理、公平。 社会福利政策的主体:还只是 *** 吗? 社会福利政策的主体可细分为决策主体和行为(执行)主体。
  传统上,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决策主体和行为主体都是 *** ,区别仅仅在于中央 *** 决策,地方 *** 执行。这种模式引起了西方社会福利研究者的激烈批评。
   *** 在有关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中的角色举足轻重,但也不能强调过头。过去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国家”的社会政策,在资本主义历史上, *** 的角色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国家对社会福利高度介入, *** 将大量的公共资源用于社会福利事业,以公共权力干预市场分配不公,调节市场运作失灵(market failure),使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成员的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不少弊端:其一, *** 办的福利服务质量欠佳,效率太低,太官僚化;其二,造成人们对福利金和 *** 服务的过分依赖,工作意欲淡化;其三,家庭和社区的责任削弱;其四,政客、压力团体和官僚为讨好选民,不断扩张福利和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造成 *** 功能超负荷;其五, *** 负担过重,公营部门规模过大,浪费社会资源,不利于经济发展。
   上述情况自然引起了社会福利研究者的思考:社会福利究竟是谁的责任?国家福利是否唯一选择?什么样的福利模式最能满足社会需求?等等。主流的看法是,福利不一定要由国家包揽,无论是社会福利政策的决策还是社会福利政策的执行,民间社会都应参与,国家、家庭、企业、社区和志愿机构等都是社会福利的提供者。
  这种模式学者们一般称为“福利多元主义”(welfare plurali *** )。 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更强调专业化 关于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西方国家传统上有社会工作制度,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
  社会工作(Social Work)和我们通常讲的社会福利服务大致相同,只是西方的社会工作更强调福利服务的专业化,强调专业服务方法的运用。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方社会工作形成了个案、小组及社区等经典方法。
  个案工作方法强调社会工作者与单个案主(个人或家庭)的直接互动,协助案主发挥其个人潜力,正确地处理其所面临的问题,以增进社会适应功能。小组工作方法是通过建立小组开展工作,社会工作者有效介入小组并运用群体动力原理协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使社会弱者能够接触社会主流文化,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建立正确的生活信念,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技巧。
  社区工作强调居民参与、合作、自助与互助、领袖培训等主题,强调通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以帮助贫弱群体,在方法上注重教育、组织及计划的作用。 当代西方社会工作研究和实务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向,可大致归结为:(1)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整合。
  学者们认为过去那种三大专业方法各领 *** 的局面不利于案主问题的解决,应当以案主问题为中心,灵活运用各种方法。(2)“个案管理”的方法被提出并运用于社会工作实务中。
  案主一般有各种不同需要,而这种需要的满足需通过不同的部门、机构或团体提供。个案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服务协调工作的程序,即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协调,使案主的不同需要得到满足。
  (3)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科技的发展,使得利用电脑、网络进行间接的沟通、全国乃至跨国界的福。
   福利国家的历史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孕育了世界大战,但也催生了英国的“人民预算”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的是新的福利制度,后被泛称为“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了西欧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基本制度。英国于1948年率先建成福利国家,之后西欧各国纷纷效仿,再之后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又受到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推崇。 其中,最典型的是北欧国家,它们后来甚至成了西方福利国家的“橱窗”。而作为福利国家策源地的英国,自上世纪70年代遇到财政困难后,开始改革并逐渐削减福利的规模,引入市场因素。英国削减福利制度的改革,是由其财政压力带来的,此后,削减福利的改革浪潮逐步席卷到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而自从1990年苏东剧变以后,北欧国家却“逆向而行”,实行了扩大福利制度的改革。国外有学者认为,英国作为昔日福利制度的发源地,它的福利制度已不是贝弗里奇模式了;相反,北欧国家却继承了英国模式的“衣钵”,成为贝弗里奇模式的典范。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社会福利   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
  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旧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很多问题日益凸现,如:覆盖面小,范围狭窄;单位的职工福利设施对社会开放不够,社会福利设施不足;社会福利企业办,即“企业办社会”等等。 这不仅造成了企事业单位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社会福利待遇的差异与苦乐不均,而且加剧了业已存在的福利费用收支的矛盾,使国家和社会承受了不堪重负的压力。
  与此同时,我国“未富先老”,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大量老龄人口对福利服务有强烈的需求而供给缺口将进一步显露。 在我国,社会福利实质上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一是劳动部门对职工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一是社会福利生产,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与就业问题;再就是社会福利事业,如敬老院、孤儿院、精神病人福利院等。
  为此,我国社会福利的社会化内容主要应包括下述五方面。 (一)服务对象的公众化 服务对象是社会福利的主体,主体范围的大小,是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我国原有的社会福利对象很少,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对社会福利需求的群体已经扩大,服务对象停留在老、幼、残群体的社会福利已经不适应经济体制转换的要求。 因此,社会福利必须在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改变过去社会福利机构仅仅面对“三无人员”、“五保户”、孤儿等传统服务对象的观念和做法,以有偿、低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对社会福利存在需求的社会成员提供享受各种社会福利服务的机会,逐步扩大服务对象的主体范围。
   服务对象的公众化要防止“大锅饭”的复归,我们应在以西方福利国为“前车之鉴”的同时,立足于我国国情国力,严格按照“局限化”原则将社会福利的对象局限于最需要的人。其中,老年人群体是当前福利服务社会化的主要对象。
   (二)福利资源的社会化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内在要求是改变过去投资主体单一的状况,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个人按比例共同负担社会福利资金的多元投资渠道。 广州市近年老年福利服务机构的发展趋势显示,由社团、企业和个人兴办的民办老人院正在崛起,但社区的投入也是有限的,所以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个人按比例共同负担社会福利资金的多元投资渠道才是妥善解决社会福利事业资金长期单一化的一个办法。
  另外,国家可以实行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依靠社会力量,帮助有特殊困难的人实现就业,发展生产,减轻国家负担。 再次,大力发展社会有奖募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是解决社会福利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
   (三)社会福利事业管理的社会化 社会福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应纳入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实现社会福利事业管理的社会化。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改变过去社会福利机构 *** 直接办、 *** 直接管理的局面,引导社会福利社会办,统筹规划、统一政策、协同动作、动员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 不再对社会福利机构的日常运营活动进行干预,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制定有关社会福利的政策、法规和规章上来,用到制定规划、依法审批、监督检查上来,用到总结、推广先进经 验上来,并做好服务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营造引导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发展的大环境。
   ”另方面,加强资金管理,既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当增加福利项目和提高福利标准,又要加强福利事业单位、福利企业、社会募捐福利基金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监督企业管好用好减免税金,使其用于技术改造,防止资金的挪用和流失。从而使所有的社会福利事业机构不仅能实现社会效益,也能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起来。
   (四)服务设施的社会化 福利设施规模的大小、数量的多少,以及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福利设施作用的有效发挥。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福利设施的建立,必须走建设与挖潜力、国家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精神文明“窗口”建设与发展基层社区福利设施相结合的道路。
   把现有为特定对象服务的社会福利设施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赋予“社会化”的本来涵义,并采取联建、共建、社会捐助等措施,发展小型、分散、布局合理的福利设施,以较少的投入引导广泛的社会参与,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达到增量、增效的目的,满足公众对社会福利设施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五)服务队伍的社会化 社会福利的直接作用是通过人际间的社会互动来实现的,人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福利的服务质量与效果。
  壮大社会福利的服务队伍,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即加强社会工作建设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环节。目前世界上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门化是一个趋势。
   从西方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门化来看,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专门的社会团体及下属从事各类福利服务的机构;二是有公认的职业守则和保证守则被执行的审核和证照制度;三是有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和实用的系列训练课程;四是有保证工作。
   

西方福利政策历史发展

4. 西方福利制度发展历程

美国现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已经走过了70个年头,它植根于美国现代经济机制,已经成为影响美国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它起着美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保护器作用、稳定美国社会需要的安全阀作用和美国各阶层及利益集团调整关系的调节器作用。另一方面这一制度在运行中积累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它既有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等民主党政府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中带来的老问题,又有艾森豪威尔、尼克松、福特、里根、老布什共和党政府收缩社会福利保障政策中造成的新问题。一般地说,1935年8月14日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奠定了美国现代福利保障制度的基础。从杜鲁门政府到约翰逊政府的1/4世纪是罗斯福福利保障政策的继续和完善时期,由尼克松政府到里根、老布什、克林顿政府的1/4世纪则是美国社会福利保障政策的调整时期。70年代以来的调整,体现了和罗斯福新政不大雷同的政策模式,它虽然承继了新政加强联邦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和实行福利保障社会化的基本精神,但着重注意的是要纠正新政以来的政策弊端,并在新的条件下,强调发挥州和地方作用,限制联邦政府在福利等方面干预过度的思想。克林顿政府要解决的问题,主要不是惠顾被遗忘的下层,而是如何在安抚中产阶层的前提下适当照顾好下层,是在保障安全阀作用下解决费用过多、管得过宽、效力不大的问题。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第六条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第七条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第八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服务,负责社会保险登记、个人权益记录、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等工作。

5. 现代欧美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简单易懂的说给你!
   首先国外的制度是资本主义,所以它的福利制度特点就是【安抚】,为的是稳定政权。接着由于欧美经济发展较快,所以福利制度特点还有【广泛】的特点。欧美的福利都是从纳税人那纳的并且多数用在了福利上。
  在说说咱中国。中国式的医院是经营式的压根就不算福利!中国式的学校也是经营式的也不算福利!中国式红十字会我就不说了你懂的!所以综上所诉中国没福利制度呢!就算有那也是少数高官厚禄的人的起不到福利的真正作用。你琢磨琢磨是不是这个理?!

现代欧美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

6. 如何认识西方国家实施社会福利政策

福利国家制度,是由国家立法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经济环境来讲,战后西欧经济的迅速恢复和繁荣为建设福利国家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从政治环境来讲,战后西欧各国的执政党在福利国家问题上达成了不同程度的共识,这种共识保证了福利国家发展的延续性。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美苏对抗为西欧各国发展经济和福利事业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东欧国家的存在给西欧各国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迫使西欧各国增加社会福利。 
福利制度的产生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产物。福利制度的内容与水平决定于生产水平,是资产阶级自觉调节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 “福利国家制度”,没有改变社会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性质,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续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从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福利制度也是一把双刃剑 一、积极作用 
1、维持劳动力的正常生产与再生产,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 2、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工人阶级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3、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公民个人的自由 二、局限性 
1.竞争力下降。高成本无论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其结果就是竞争力的下降并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2.政府借贷和赤字增加。从根本上说,福利国家再好的社会保障,都是来自工作者的缴纳。3、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福利制度可减轻贫困程度但却不可能消除贫困 
因此,完全的向西方福利制度“看齐”是不现实的。降低福利会导致社会不稳定,这也是一个规律。这些规律已经或正在被西方福利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着。 
目前我国必须结合自己的国情,要建立一个符合国情的福利制度,选择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福利制度模式,不断完善已经初具规模的福利制度雏形。

7.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变迁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社会政策不是永恒不变的,每一个国家的社会政策都是不尽相同的,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各国国情的变化而变化的。社会福利政策作为社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中的。特别是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关于社会福利理论和政策的研究都处在一个调整和变革的时期。对社会福利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厚研究和丰富经验的西方福利国家,也都在设法调整本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经济全球化和严重影响制度可持续性发展的费用增长问题。其变革主要集中在制度层面,主要表现为重建社会保障的责任分担机制、减少政府参与、强化个人社会保障意识,发挥社团、家庭和市场的作用。中国正力图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同时也处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的反思时期,社会福利政策的作用凸显重要。怎么样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的双重背景下,发挥社会福利政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功能,是当代中国面临的重点政策议题。

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变迁对我国有什么启示

8. 福利社会学的西方模式

西方社会的福利制度有二种不同的模式,一种传承英国的《济贫法》传统,以有选择的补救和扶助贫困者和贫困家庭作为政府社会功能的基本出发点,一种因袭德国的《社会保险法》,以制度性的阶级调和作为政府社会干预的基本措施,使社会各阶级都承担工业社会的风险。这两种模式相互影响,成为西方建设福利国家的蓝本。总而言之,由于市场的不完善、市场本身无法回避和克服的缺陷,迫使国家不得不利用政治权力保护公民免受社会风险,成为建设福利国家的基本共识。在这种共识的指导下,西方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再分配。以30%左右的税率将财富从个人征收到国家手中,然后将其中的30%—80%转移支付到社会各阶层。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社会转移支付率占平均税率的30.7%,西德为55%,瑞典为78.9%,英国为78.4%。⒁根据社会转移支付率占平均税率的比例,瑞典和英国是典型的高福利国家,国家福利功能大,美国是低福利国家,国家福利功能小。国家福利功能小并不一定意味着福利小,因为福利可以来自于国家,也可以来源于市场和社会。目前流行的学说是以福利社会取代福利国家,救济式的消极扶贫转向积极的福利政策。但无论如何,社会福利保障都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干预。总体上说,建设福利国家、福利社会,是通过对国民收入的一次分配、二次分配进行干预和调整,缩小二极分化,提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通过教育,提高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