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时期,清政府为啥那么有钱?

2024-05-06 08:21

1. 清末时期,清政府为啥那么有钱?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搞钱能力很强的朝代,从它入主中原开始,满洲人搞钱的本领就让明朝那些不想纳税的官绅们叹为观止。到了清末,中国搭上了工业革命的顺风车,因此清政府的收入翻了一倍。不过朝廷收入虽然增加了,但开支也异常的大。为了平衡财政收支,清政府又施展各式各样的吸钱大法,向外国银行和国内的富商们借钱,最终因为借钱不还、与民争利、横征暴敛,把自己玩垮台了。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穷的朝代之一。但是明朝不是真的穷,它的问题在于朝廷的税收结构不正常,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官绅阶层不用纳税,朝廷的开支负担全压在了老百姓身上,最后导致明末的农民大起义。清朝在入关后,完全不给各级官僚地主面子,管你是不是官绅,一律都要给朝廷纳税!于是清廷的收入大增,哪怕是顺治刚刚入关那几年的税收都比明朝收入最巅峰的年份还高。
并且清朝还有一个人狠话不多的地方,就是它彻底贯彻了明末张居正改革的精髓,像什么徭役、实物这些在前朝能抵税的玩意,朝廷通通不要!就收实实在在的银子。康熙驾崩后,继位的雍正也是个狠角色。他一上台就搞了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士绅一体一体纳粮,这三大捞钱政策。把民间隐匿田产的富户巨贾们又实实在在的勒索了一把,朝廷收入大增。乾隆继位后,基本贯彻了雍正的征税思路,至此清朝的税收也就稳定在四千万两左右了,一直持续到了道光时期。(巅峰时期也有搜刮到八千万的记录)

同治三年时,清朝的关税收入约为五百万两白银。到了同治十年,每年的关税收入达到了一千一百万两。此后清朝关税收入一直保持着爆发式增长,到宣统元年时,清政府的关税收入已经接近了四千万两,这个数字几乎等同于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了。从同治元年到宣统二年,洋人操控下的中国海关一共收了九亿两关税。
除了上面提到的传统的赋税和关税外,清政府又开辟厘金这个新税种。这个收入说白了就是朝廷在各交通要道、各关口设卡,凡是商品路过,均征收一定数额的厘金。此后厘金就成为清朝一个重要的税种,而且税率不断提高,到了宣统晚期,礼金收入跟田赋收入基本上持平了。
到了宣统元年,晚清的财政收入大概维持在1.2亿两左右,其中主要的四类来源:
田赋——48101306两、比重27%
盐课——46312355两、比重26%
里金——43187097两、比重24%
关税——43139287两、比重23%
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古代政府在灭亡前还有这么多税赋的。清朝是独一例……

不过收入多,开销也大,清朝后期办洋务可谓是一掷千金,比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学堂、北洋和南洋水师、天津机械局、长江口至南京下关等九处炮台,以及后来的京师同文馆和幼童赴美留学等洋务项目都花费了清朝大笔的银子。不过这些开销跟另外两笔开销相比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大起义,我们的教科书上只提到太平天国起义,其实历史上的清朝农民起义远比教科书上介绍的内容要多的多。每一次镇压起义,清朝的国库都要清零一次。另外就是赔款的开销,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本息合计,一共要赔款十几亿两白银,让清政府十几年不吃不喝也赔不起这么多的钱。于是,清政府就想到了三个解决办法:
第一是放开民间资本办厂的限制。清朝放开办厂的限制,再收取各种各样的税收。此举甚为奏效,清政府的税收很快就有明显的增加。慈禧老太婆对此还颇有得意,自憾早就应该这么办了。工业时代搞大机器生产才是王道,以前学老祖宗的重农轻商,傻乎乎的在地里刨钱真是蠢到家了。
第二是向外国银行和本国富商借钱。比如马关条约的赔款就是找英国、德国、俄国等银行借的钱,一共三亿两白银。当然借钱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清政府出让了很多主权做抵押,比如开矿权、筑路权等。像这些抵押出去的主权就给后来的民国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不过总算是借到钱了。
第三是铁路收入。最早的时候,清廷认为铁路破坏风水,不肯修路。后来甲午战败,清廷才发现清军虽本土作战,但因为没有铁路,只能靠马拉车推,很不方便。于是清政府开始大量修建铁路。很快大清官员们发现了铁路另一个妙处: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比如卢汉铁路通车之后,去掉借款利息和成本,朝廷每年还能净赚三百多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各地火车站所带来的商税收入,简直赚爆了。
通过这三项举措,民国元年一月,清政府度支部公布的1911年财政收入高达三亿两白银,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比三年前的收入翻了两倍多。(一个多月后,清帝下诏逊位)
但是凡事也都要有个度,清政府就属于典型的不知深浅的政府。它允许民间办厂,但是征税的负担却让资本家喘不过气来;它向民间借国债,结果却恶意不还;它在利益的驱动下,从一开始的讨厌铁路,到后来疯狂的修路,把铁路视为香饽饽,不让民间资本染指,甚至还把早先出让给民间的一些地方筑路权又强行的收回。结果就是民怨沸腾,连最软弱的民族资本家最后都与清政府决裂。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将民营铁路和路权全部收回,由此引发保路运动,这也成为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埋葬了暴虐无度的清王朝。

总的来说,清朝是个很现实主义的政权。满洲皇帝在抢钱这方面的手狠程度,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排的上号的。清朝末年财政收入的突飞猛进,无非就是两个原因:赶上了工业革命的顺风车;兼之横征暴敛,与民争利。虽然清政府挣了很多银子,代价却是民心尽失,结果必然是被推翻。

清末时期,清政府为啥那么有钱?

2. 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有钱?

作为我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的腐败无能想必国人都有目共睹。若不是其愚昧的闭关锁国策略,近代中国也不至于遭受近百年的屈辱历史。

不过,不知各位发现一个问题没有。虽然晚清时期多被后人诟病腐朽落后,但其财政收入似乎并不比前朝要少。比如从《南京条约》一直到《辛丑条约》,我国光赔款都赔出去13亿两白银。这还不算完,想想慈禧太后极度奢靡的生活,以及后来洋务运动的经费周转,晚清看起来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贫穷。
反观历史学界公认的清朝巅峰“康乾盛世”,当时一年的国库收入在3000万两白银左右,即使是到了乾隆掌政期间,最多也就只有4000万两白银一年。要是将晚清的不平等条约赔款放到当年,至少要全国百姓勒紧裤腰带30多年才能还清。而晚清政府赔款时却一只眼都不眨,其到底有多有钱呢?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曾做过一个系统性的调研,将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1849年晚清的财政收入进行了相关统计。得出数字后,所有人都被惊呆了。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是3.9亿两白银,而1843年鸦片战争结束时,国库年收入达到了4.2亿,乃是康乾盛世时期的10倍多!
那么问题来了,众所周知,财政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按理来说,财政收入是康乾盛世10倍的晚清,国力也应该比那会儿要强才对。为何近代不到百年的光景里,清朝就迅速走向灭亡了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这些财政收入的来源了,晚清时期的民生国力凋敝大家也是有目共睹。而清政府的国库之所以还能在这会无比充盈,离不开对农民,商人以及手工业者的剥削。
当时有个臭名昭著的厘金制度,这是一种商业税,收取与货物的层层流转之间。即商品流通的环节越多,收取的税金也就越多。当时清政府为了抽水,甚至将国内的厘金局卡设置成了“五里一卡”“十里一局”的地步。

什么意思呢?一件商品倘若从上海运到广州,中途要交的税收甚至超过了商品本身的价值。当时还流传一句谚语,叫“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值得就是这些堪称“过路费”的厘金。
这种制度无异于搜刮民脂民膏,清朝的国库倒是填满了。但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中小商人无疑是残酷的经济勒索。还严重阻碍了商品的流通,抑制了当时的生产发展。如此状况下,国力强大到哪去?百姓又如何不怨声载道呢?

而厘金制度只是当时苛捐杂税的一个小小缩影,各种巧立名目的税收不胜枚举,譬如鸦片税,也是当时的恶税之一。
通过这些税收,清政府在1908年的财政收入达到了2.3亿,1909年则达到了2.63亿。清廷里满清贵族奢靡生活和国库充盈的背后,是我国百姓的血泪和疾苦。如此观之,清朝垮台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无不告诉我们,财政收入虽然是衡量国力的重要指标,但其来源要合理合法。通过欺压百姓来获取财政收入,无疑是给自己敲响丧钟。

3. 清朝末年的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有钱?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大起义,我们的教科书上只提到太平天国起义,其实历史上的清朝农民起义远比教科书上介绍的内容要多的多。每一次镇压起义,清朝的国库都要清零一次。
另外就是赔款的开销,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本息合计,一共要赔款十几亿两白银,让清政府十几年不吃不喝也赔不起这么多的钱。于是,清政府就想到了三个解决办法:

第一,放开民间资本办厂的限制。
清朝放开办厂的限制,再收取各种各样的税收。此举甚为奏效,清政府的税收很快就有明显的增加。慈禧老太婆对此还颇有得意,自憾早就应该这么办了。工业时代搞大机器生产才是王道,以前学老祖宗的重农轻商,傻乎乎的在地里刨钱真是蠢到家了。
第二是向外国银行和本国富商借钱
比如马关条约的赔款就是找英国、德国、俄国等银行借的钱,一共三亿两白银。当然借钱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清政府出让了很多主权做抵押,比如开矿权、筑路权等。像这些抵押出去的主权就给后来的民国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不过总算是借到钱了。

第三是铁路收入
最早的时候,清廷认为铁路破坏风水,不肯修路。后来甲午战败,清廷才发现清军虽本土作战,但因为没有铁路,只能靠马拉车推,很不方便。于是清政府开始大量修建铁路。很快大清官员们发现了铁路另一个妙处: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比如卢汉铁路通车之后,去掉借款利息和成本,朝廷每年还能净赚三百多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各地火车站所带来的商税收入,简直赚爆了。
通过这三项举措,民国元年一月,清政府度支部公布的1911年财政收入高达三亿两白银,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比三年前的收入翻了两倍多。(一个多月后,清帝下诏逊位)

但是凡事也都要有个度,清政府就属于典型的不知深浅的政府。它允许民间办厂,但是征税的负担却让资本家喘不过气来;它向民间借国债,结果却恶意不还;它在利益的驱动下,从一开始的讨厌铁路,到后来疯狂的修路,把铁路视为香饽饽,不让民间资本染指,甚至还把早先出让给民间的一些地方筑路权又强行的收回。结果就是民怨沸腾,连最软弱的民族资本家最后都与清政府决裂。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将民营铁路和路权全部收回,由此引发保路运动,这也成为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埋葬了暴虐无度的清王朝。
总的来说,清朝是个很现实主义的政权。满洲皇帝在抢钱这方面的手狠程度,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排的上号的。清朝末年财政收入的突飞猛进,无非就是两个原因:赶上了工业革命的顺风车;兼之横征暴敛,与民争利。虽然清政府挣了很多银子,代价却是民心尽失,结果必然是被推翻。

清朝末年的清政府为什么那么有钱?

4. 清末时,为什么清政府那么有钱,是哪里来的钱呢?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搞钱能力很强的朝代,从它入主中原开始,满洲人搞钱的本领就让明朝那些不想纳税的官绅们叹为观止。到了清末,中国搭上了工业革命的顺风车,因此清政府的收入翻了一倍。不过朝廷收入虽然增加了,但开支也异常的大。为了平衡财政收支,清政府又施展各式各样的吸钱大法,向外国银行和国内的富商们借钱,最终因为借钱不还、与民争利、横征暴敛,把自己玩垮台了。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穷的朝代之一。但是明朝不是真的穷,它的问题在于朝廷的税收结构不正常,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官绅阶层不用纳税,朝廷的开支负担全压在了老百姓身上,最后导致明末的农民大起义。清朝在入关后,完全不给各级官僚地主面子,管你是不是官绅,一律都要给朝廷纳税!于是清廷的收入大增,哪怕是顺治刚刚入关那几年的税收都比明朝收入最巅峰的年份还高。
并且清朝还有一个人狠话不多的地方,就是它彻底贯彻了明末张居正改革的精髓,像什么徭役、实物这些在前朝能抵税的玩意,朝廷通通不要!就收实实在在的银子。康熙驾崩后,继位的雍正也是个狠角色。他一上台就搞了摊丁入亩、耗羡归公、士绅一体一体纳粮,这三大捞钱政策。把民间隐匿田产的富户巨贾们又实实在在的勒索了一把,朝廷收入大增。乾隆继位后,基本贯彻了雍正的征税思路,至此清朝的税收也就稳定在四千万两左右了,一直持续到了道光时期。(巅峰时期也有搜刮到八千万的记录)

同治三年时,清朝的关税收入约为五百万两白银。到了同治十年,每年的关税收入达到了一千一百万两。此后清朝关税收入一直保持着爆发式增长,到宣统元年时,清政府的关税收入已经接近了四千万两,这个数字几乎等同于鸦片战争之前,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了。从同治元年到宣统二年,洋人操控下的中国海关一共收了九亿两关税。
除了上面提到的传统的赋税和关税外,清政府又开辟厘金这个新税种。这个收入说白了就是朝廷在各交通要道、各关口设卡,凡是商品路过,均征收一定数额的厘金。此后厘金就成为清朝一个重要的税种,而且税率不断提高,到了宣统晚期,礼金收入跟田赋收入基本上持平了。
到了宣统元年,晚清的财政收入大概维持在1.2亿两左右,其中主要的四类来源:
田赋——48101306两、比重27%
盐课——46312355两、比重26%
里金——43187097两、比重24%
关税——43139287两、比重23%
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古代政府在灭亡前还有这么多税赋的。清朝是独一例……

不过收入多,开销也大,清朝后期办洋务可谓是一掷千金,比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学堂、北洋和南洋水师、天津机械局、长江口至南京下关等九处炮台,以及后来的京师同文馆和幼童赴美留学等洋务项目都花费了清朝大笔的银子。不过这些开销跟另外两笔开销相比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大起义,我们的教科书上只提到太平天国起义,其实历史上的清朝农民起义远比教科书上介绍的内容要多的多。每一次镇压起义,清朝的国库都要清零一次。另外就是赔款的开销,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本息合计,一共要赔款十几亿两白银,让清政府十几年不吃不喝也赔不起这么多的钱。于是,清政府就想到了三个解决办法:
第一是放开民间资本办厂的限制。清朝放开办厂的限制,再收取各种各样的税收。此举甚为奏效,清政府的税收很快就有明显的增加。慈禧老太婆对此还颇有得意,自憾早就应该这么办了。工业时代搞大机器生产才是王道,以前学老祖宗的重农轻商,傻乎乎的在地里刨钱真是蠢到家了。
第二是向外国银行和本国富商借钱。比如马关条约的赔款就是找英国、德国、俄国等银行借的钱,一共三亿两白银。当然借钱的代价也是很大的,清政府出让了很多主权做抵押,比如开矿权、筑路权等。像这些抵押出去的主权就给后来的民国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负担。不过总算是借到钱了。
第三是铁路收入。最早的时候,清廷认为铁路破坏风水,不肯修路。后来甲午战败,清廷才发现清军虽本土作战,但因为没有铁路,只能靠马拉车推,很不方便。于是清政府开始大量修建铁路。很快大清官员们发现了铁路另一个妙处: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比如卢汉铁路通车之后,去掉借款利息和成本,朝廷每年还能净赚三百多万两白银,这还不算各地火车站所带来的商税收入,简直赚爆了。
通过这三项举措,民国元年一月,清政府度支部公布的1911年财政收入高达三亿两白银,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数字,比三年前的收入翻了两倍多。(一个多月后,清帝下诏逊位)
但是凡事也都要有个度,清政府就属于典型的不知深浅的政府。它允许民间办厂,但是征税的负担却让资本家喘不过气来;它向民间借国债,结果却恶意不还;它在利益的驱动下,从一开始的讨厌铁路,到后来疯狂的修路,把铁路视为香饽饽,不让民间资本染指,甚至还把早先出让给民间的一些地方筑路权又强行的收回。结果就是民怨沸腾,连最软弱的民族资本家最后都与清政府决裂。
1911年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将民营铁路和路权全部收回,由此引发保路运动,这也成为了武昌起义的导火索。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埋葬了暴虐无度的清王朝。

总的来说,清朝是个很现实主义的政权。满洲皇帝在抢钱这方面的手狠程度,在中国历史上绝对是排的上号的。清朝末年财政收入的突飞猛进,无非就是两个原因:赶上了工业革命的顺风车;兼之横征暴敛,与民争利。虽然清政府挣了很多银子,代价却是民心尽失,结果必然是被推翻。

5. 清朝末年,到底为什么清政府会那么有钱的呢?

晚清财政收入较康雍乾盛世的确有了很大增长,从1885年的7700多万两一路增至1909年的2.63亿两,年均增幅达到7.8%,这个速度是很快的。
首先应当承认,对外开放、洋务运动和镇压太平军后较长时间的国内局势比较安定,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而让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新增长点”。特别是前者很大程度上摒弃了旧有的“重农抑商”思维,改为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由此突破了传统封建社会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税、盐税的狭窄路径限制,开辟了建立在近代工商业基础上的关税、厘金等新税种。

以冶铁工业为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全国产量约2.6万吨,5年后就增至3.2万吨,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夕的1910年更是骤增至近11万吨。这种伴随着引入西方科学技术而迸发出的先进生产力,自然会给晚清衰朽的机体注入一丝活力,也会给晚清财政收入增添新的源泉。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晚清统治的腐败程度日益加深,其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而扩充军力、兴办实业,还要在战败时向列强缴纳巨额赔款,这些都促使晚清统治者开始竭泽而渔地榨取民间财富,而其最突出表现就是旧税加重、开征新税,到头来变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例如盐税一项原本每年只有600万至700万两,可是到了光绪年间已增至2400万两,到宣统年间更是激增至4500万两。
此外,晚清政府还效仿西方发行起了国债,仅光绪末期至宣统年间就对内“借”了超过3300万两。不过比起外债来,前者就小巫见大巫了——据统计晚清时期共借外债多达12.04亿两,每年光是付本偿息就要占去清廷收入的30%至50%。

可想而知,晚清看起来是比康雍乾时期变得“有钱”多了,但实际上整个国家已陷入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濒临崩溃状态,糟糕的财政状况无异于把清政府架在了火药桶上,一点小火星就能引爆所有积压的矛盾。
后来的事态发展果然证明了这一点——1911年“欠债却赖着不想还”的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结果武昌空虚,直接导致辛亥革命爆发。

清朝末年,到底为什么清政府会那么有钱的呢?

6. 清政府为什么缺钱?

各人都晓得,清代当局近代不给力,康熙乾隆乱世一完毕,嘉庆这个号称清代贤人一勤奋,到了道光,那就有点中年汉子要走光的觉得了。
再到鸦片战争一打,签了不平等公约。比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了天津公约。这些公约固然把中国推向了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但对清当局来讲,有一些公约却恰恰救了清当局的命。
比方天津公约内部,有一个商定,中国要对外开放口岸,要跟外国人经商,要经商,就会有海关,有海关就需求办理。
洋人们为了自己便利,自愿清当局赞同,海关的总税务司公署办理职员,要由外国人担当。
一切外轮货色的稽察纳税,由洋人担任掌管,清当局只能收中国民船的商业税。
这固然是丧权辱国,我们的海关税务职员,要由外国人担当,可是,就是这一条,救了大清国的命。
为何呢?
我们先引见中国海关担任收税的这团体。这团体叫赫德。是一个英国人。这团体到了中国以后,跟中国官员干系很好,以是在中国官员的请求下,他成为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掌门人。
他一来,就把中国清当局海关办成了清当局部分独一清廉的部分。
开始,进海关就得测验考试,不是专业职员不收,走干系的也不可。事先,赫德也有好友托情,想布置进一些英国人出去,但一概参与测验考试。
出去以后,有严厉的操纵办法,中国海关的报税轨制就是由赫德制定的,一个轨制定的好,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依法跟糜烂。
别的,这个海关办理很严,发明贪污,小金额卷铺盖,大金额要追责。
再加上,这个海关的报酬相称高,人为识别的部分的两倍以上。还能活期加薪升职,有完好的上升通道。退休可领十年人为。以是,事先的清当局有三大饭碗,铁路是铁饭碗,银行是银饭碗,而海关是金饭碗。
这就是高薪养廉了。这么一来,海关就成了清当局独一清廉的部分。
赫德担当大清国的总税务司长达45年之久。1961年,为清当局收了496万两。到了1902年,居然收了3000万两。
如果清当局自己的八旗官员去办理,年末,不报你一个盈余那就是良知官员了。
那这个钱主要不主要呢?
相称主要。由于清当局缺钱。
清当局为何缺钱?也是清代祖宗挖的坑,昔时他们入主华夏,一是为了笼络民气,二也是为了办理便利,搞了一个永不加赋。这在事先看来是不错的,稳定了社会。
但跟着时间的推移,永不加赋就有麻烦了。国度没钱。
国度没钱就办不成事。并且新的税收轨制又树立不起来。一味的不收税,看上去对老百姓是个坏事,但实在隐藏危急。
由于社会要运转,国度要面临各类麻烦,就需求无力的纳税办法。
一味的不收税,最初会招致大麻烦。比方明代沦亡,有一部分的缘由就是当局没钱了,收不上税,东林党人又搞甚么免税,他们这些大士族高兴了,国度没钱了。一打出去,招兵买马的钱都没有。
而终极,那些大士族怎样呢?异样亏损。
以是税是必要的,尤其是富人的税,改征仍是要征的。
清当局永不加赋,又没有无效的纳税手腕,征的税多数又被半路贪走了。清当局也没钱,多亏有了这个海关,英国人帮清当局搞点钱。
这个钱就发扬高文用了。比方太平天国。各人都晓得是湘军等打出来的。但湘军也不是机器人,人家也要吃粮,也要开人为的。人为哪里来?就是海关征的税钱调过来。
另有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列强跟清当局会谈,那都是要钱的,清当局拿不出钱,八国联军就要干掉清当局。
那钱从哪里来?
很间接的,清当局需求赔多少钱,就是由赫德去定的金额。赫德依据中国海关的支出,最初定下了详细的金额。这才让慈禧太后从西安返来,否则,她只能跟另一名未亡人周莹一同睡冷炕了。
而赫德对中国豪情仍是有的,他分开中国回英国的一年后,清当局就亡国了。
而他另有一个预言,他说:中国总有一天会有两万万以至两万万以上的人武装起来,他们训练有素,纪律严明,又被爱国的念头所差遣。使外国人不成能再在中国寓居下去,中国将从外国人那边发出从中国拿走的每一样工具,将额定加价抨击仇恨,将中国的国旗和中国兵器带到许许多多如今想象不到的处所。
看累了吧,发个笑话,让你开心放松一下
送的礼物是绿帽子吗
儿子问我圣诞老人是啥,我解释说:“圣诞老人,就是晚上趁你睡着的时候,偷偷来到你的床前,然后给你一些你想要的,让你感到快乐的人!”
一旁的媳妇若有所思的说:“奥,隔壁老王的真实身份居然是圣诞老人。

7. 历史上的清政府那么有钱,是从哪里得到的钱财呢?

道光三十年(1850),清政府最高收入不过四千万两左右,到了光绪十三年(1887)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将一倍多,为8578多万两白银,到了宣统元年(1909)财政收入暴涨至2.63亿两!

那么,清末,清政府为什么这么有钱?它的钱又是从哪来的?我们不妨看看宣统元年(1909)的收入最大的几个税种:
田赋——48101306两盐课——46312355两厘金(商业税)——43187097两关税——43139287两洋、土药厘税(鸦片税)——33020000两这几个税种占了清朝财政收入的大头,加上其他小税种的收入,清朝宣统元年的收入达到了惊人的2.63亿两白银!我们逐一分析几大税种,来看看他们究竟为什么能够贡献这么高的税收。
田赋田赋是中国古代最早就有的税种,也是各个朝代的主要收入来源。从咸丰二年开始,清政府就在四川开始加收田赋附加税,随后在全国多省开始增收,全国八年间增收的田赋达到了1000多万两。甲午战争后田赋附加税更加严重,以河北定县为例,甲午战争之后定县的田赋附加税比甲午战争之前增加了3.5倍。也就是说,田赋收入增加,是清政府把财政压力分派到农民身上的结果。

盐课道光年间,清政府每年盐税收入不过700多万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不断增加盐税导致盐价不断上涨,到了甲午战争前,全国盐价比起鸦片战争前已经增加了一倍多。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再次增加了盐课,导致盐价再次增长了百分之六十。食盐是生活必需品,清政府通过涨价食盐来将财政压力转嫁给全体国民,使得盐课在清末达到四千万两的财政收入。

厘金厘金就是清朝的商业税,从咸丰三年(1853)开始起征,自开征日起就是清朝的财政支柱之一。同治年间厘金每年就能有1360万两上下的收入,最高可达1963万两左右。如此高的财政收入,使得清政府对厘金的征收异常苛刻,在各地设局和卡来征收厘金国内厘金局卡数量已达到了"五里一卡、十里一局",国内厘金严重剥削了我国的农民、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打击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列强在中国倾销,厘金制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税关税收入是清朝增长最快的收入。鸦片战争前,清朝海关只有六七百万两的收入,到了清末却高达4300多万两,增长了6—7倍。海关收入的暴增,与列强在中国的倾销密不可分。
海关收入的多少严重依赖于与进口货物的数量。清朝时期中国基本没有发展出什么有竞争力的企业。以纱为例,洋纱比起土纱精致、耐用甚至还更便宜,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对洋货的需求日益增加,清朝想要关税的高收入也乐得大量进口,这才有了清末关税收入的暴增。

另外,清朝的海关部门是一个高度自治的部门,清朝雇佣英国人赫德担任清朝海关税务总司,长达46年。赫德建立了一个高效、清廉的海关体制,这样的海关体制避免了巨大的浪费和贪腐,高效的海关部门使得清政府更加依赖关税收入。

洋、土药厘税(鸦片税)中国千年来有过数万税种,鸦片税无疑是第一恶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觊觎英国鸦片贸易带来的收入,在云南、贵州、四川种植鸦片,随后迅速推广至全国,还美其名曰"与洋争利",同时清政府设立洋、土药厘税,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自此鸦片的传播在中国在无阻碍,在中国横行近百年。

历史上的清政府那么有钱,是从哪里得到的钱财呢?

8. 战乱末期的清朝清政府,为何会突然变得很有钱呢?

战乱末期的清政府之所以突然变得有钱,主要是因为加速从老百姓手中攫取钱财。
满清政府从老百姓手中搞钱这一套,与明朝相比,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都说明朝是历史上最穷的朝代之一,事实上,这仅仅是从朝廷的税收上来看的,明朝并非是真的穷,而是朝廷很少从官吏的手中收税,因此减少了大量的税收。清朝就不一样了,不仅从老百姓的身上榨取大量的钱财,还从官僚的手上攫取财富,这也是清廷税收远高于明朝的重要原因。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虽然清朝被迫开放口岸,并且丧失了一部分主权,但是这也为清朝增加了大量的关税收入。当时由洋人担任清政府的海关总税务司司长,在洋人的运作下,清朝的关税收入暴涨,同治三年的时候,清廷的关税收入只有500万两,但是到了同治十年,关税收入达到了1100万两,后来到了宣统年间,关税收入进一步涨到了4000万两,这个数字几乎比明朝时期一年的财政收入还高,可见其数量之庞大。

清朝为了搞钱,还增加了许多其他的收税方式,比如厘金,何谓厘金?说白了就是“交通税”,清政府在路口设卡收费,只有交了钱才能通过,而且运送商品经过还要征收一定比例的厘金,当时清政府一年的厘金税收达到了4000多万两,和田赋相当,数量如此庞大的厘金,都是从普通老百姓的手中压榨出来的,这也难怪会民怨沸腾。

随着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无力偿还赔款,于是加大力度压榨老百姓,当时清政府放开了民间资本办厂的限制,这也为清政府增加了大量的税收,不过,由于征税过重,就连资本家都喘不过气来,最终纷纷破产。
总而言之,战乱后期清政府变得有钱,仅仅是因为加重了对老百姓的压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