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你们玩鞭炮吗?

2024-05-11 03:34

1. 小时候过年你们玩鞭炮吗?

伤心事啊,小时被烧伤面部,整个脸都换皮了。事情是这样的,小时过年最喜欢的就是家长给买的各种鞭炮。有摔的就响的,有那种像火柴一样擦一下就能点燃的,然后过一会才能炸响。炸过雪,炸过水,炸过屎,哈哈。反正小时各种嗨。那时候压岁钱少,都送给小卖部了。我记得应该8,9岁的时候,父亲给买的鞭炮,好像是因为受潮了。没有点燃。非常失望啊。第二天早上把鞭炮扒开来,把里面的火药全部堆在一个地方。用火柴点燃。还是没呲响。然后低头用嘴一吹。哈哈。然后就看不到东西了。凭着记忆走到屋里。因为就在门口弄的。所以几步就到了。伸手从脸盆架子上拿下毛巾。想擦一下眼睛。当时还小什么都不懂,就知道眼睛睁不开了。刚要擦就被妈妈一把拽走了毛巾。后怕啊。医生说,如果擦一下,脸上的皮就掉了,然后就是一块疤。妈妈带我赶紧去医院。挂水,上药,因为是整个脸都烧伤,所以整个脸都蜕皮了。然后一点也看不出来。每天都上药膏,不能让皮肤干燥。眼睛也有一个多月睁不开。后来硬掰开来。因为眼睛受刺激,本能的不敢睁。这件事以后。现在怕这些东西。那时候自己就是现在自己眼里的熊孩子。
  
 我们小时候,物质匮乏,没啥玩具。平常也就玩一下跳绳,跳橡皮筋,藏人 游戏 等。
  
 过年是我们小孩子最高兴的日子,因为家里有兄弟,过年父亲给钱去买鞭炮,摔地炮,还有做得比较精致的小鞭炮。我看见了,也闹着要,就给我买了一包。看到兄弟把包装纸撕了,然后小心翼翼的将鞭炮的引心分解开,为了不弄断引子,否则鞭炮会放不响。看到后,我也学着打开,分好,为的是一个一个放,一下放完就没得玩了嘛。
  
 此时,街道上已经有很多同龄小孩在肆无忌殚的扔燃放的鞭炮,我和兄弟俩也高兴的划了一根火柴准备点燃鞭炮,我们同时点燃,只听兄弟说快扔,我快速的扔了出去,只听到叭的一声响,哇,首战告捷。说心里话我开始是有点怕的,看到如此简单容易。原来玩鞭炮并不是男孩子的专利,我是女孩子,照样玩得转,看以后有那个男孩敢拿鞭炮吓我。
  
 我又如法点燃了几个鞭炮,声音都十分脆响,正玩得起劲,可能是引子短吧?来不及扔出去,鞭炮在我手里炸了,疼得我要命,立刻大哭起来。兄弟见状,赶了过来一看我的手,大拇指和食指都红肿了。二话不说,把我拉了回家,往我手里倒了一些酱油,边倒边说:“听大人说酱油可以消肿的,别哭,一会就不疼了”。抹了酱油,果然手指凉凉的,不疼了。经过这次经历,我再也不玩这种男孩子喜欢玩的鞭炮了!
  
 说说我小时候玩鞭炮的趣事吧,老妈是不允许放鞭炮的,她说放鞭炮还不如买点东西吃好呢,其实呢心底里还是勤俭节约的思想作怪,所以在我工作挣钱之前老爸过年是很少买鞭炮的,就是买个一两挂吧。
  
 那时爱玩鞭炮,家里买的少怎么办呢?当时看电视上演的大清朝士兵打仗用的大炮,就突发奇想这就是大炮啊,也挺简单啊我也造一个,当时的想法是在夏天,那时孩子们都爱玩泥巴,我就用泥巴造了一个圆圆的炮桶中间用棍子捅了一个炮膛,在末端扎了一个小孔点引信用,在做一个四方的底座,在把他们用棍子插在一起,然后又做了一堆圆圆的小泥丸当炮弹,记得当时一共做了两套,晒了好几天干了以后就藏了起来,到过年时在拿了出来,大年初二早上我们这都会去坟地给祖宗上坟然后会放很多鞭炮,等大人们都走了以后我会在返回去捡那些没有燃烧的炮竹,一捡捡一大堆回去一层一层的拨开把里面的火药收集起来放到那个小土炮里,在放个泥丸在前面,弄个好炮竹的引信插在后面点燃,第一个好像弄的炸药多了,咚的一声炸膛了,弄的两手都黑了,还好没有伤到自己,然后第二个就小心了,放的药少点燃以后就躲开了,呯的一声泥丸出去好几米,耶成功了,很开心。当时偷玩了好几天,后来被老妈发现了给弄坏了,失落了好几天。想想那时日子太好了,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相信九零后以上的男人,没有玩过鞭炮的很少,女人也会有一些玩过。
  
 如果政府部门允许的话,当然喜欢放鞭炮了。因为放的鞭炮才有过年的年味吗?
  
 小时候会玩鞭炮,现在也会玩!太好玩啦!只是现在要低调点玩。不违规燃放烟花爆竹。
  
 出 社会 前一直有玩的,炮竹一声岁岁平安。
  
 怎么能不玩呢?买那种一,二百响的,拆开一个个地放,还有就是捡大人放完后,没有爆的拗断放,或者拿锤子砸,有时爆到手也还要放,真是痛并快乐着
  
 在农村又不限制,年年放,才觉得有年味。

小时候过年你们玩鞭炮吗?

2. 你还记得小时候过年放鞭炮、放烟花的糗事吗?

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放鞭炮了,玩法很多,比如吓唬人,我小的时候家里都没有电视机,一个屯子连收音机都没几台,所以孩子们都到大街上去玩,几个孩子拎个灯笼闲逛,我们就把炮仗扔到女孩子堆里,有时候直接就扔在了灯笼里,吓得她们连哭带骂,好玩极了,当然也免不了回家挨打、挨骂。
  
 有一次我叔伯弟弟买了一盒拉炮儿,就是那种两头固定,一拉就响的,晚上我们偷偷的绑到了别人家门上,第二天就听到大人们骂,不知道谁家缺德的孩子,把炮仗放到了我家门上,晚上出来上厕所,一推门“砰”的一声,吓得我差点尿裤子了,还说呢,我家也是,我家小三吓得把裤子都尿了,这谁家孩子也太缺德了,我们听了,这个乐啊!
  
 最有趣的是我二大爷放二踢脚,其中有一个只听到一声响,他往天上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到,一边骂mlb的白瞎了,一边接着放,等放完烟花回屋吃饺子的时候,才发现被朵着火了,原来那个二踢脚崩到屋里来了,大家赶紧灭火,二大爷一边浇水一边说:“火烧旺运,火烧旺运,今年咱家发大财”。
  
 现在想起来,小的时候虽然物质生活有点苦,但是乐趣太多了,如今每到过年时,就想起小时候那些过年的乐趣,有时我就问自己是不是老了!唉,也许真的老了,因为我总喜欢把回忆当乐趣。
  
 小时候在奶奶家的老房子,全家一起吃完年夜饭,我爸带我在阳台窗子上放彩竹筒,就是那种拿着一根棍儿,烟花会从棍儿上头喷出去,喷得老高然后在空中炸开,算是个小礼花吧。
  
 我爸让我抓着彩竹筒下面,他扶着我的手放。我开心的不得了,每年过年除了压岁钱就这事儿让我最激动了!我爸点了根烟,然后潇洒的用烟头把捻子点燃。炮捻子嗞啦呲拉的烧着越来越短。我兴奋得等待小礼花喷出来,脸上笑得红通通的。
  
 没想到那是个劣质的炮,嗖得一声,炮从我手抓着的一头喷出来了,我手刚好抓在最底端,手掌一下子就麻了。我直接傻了!我爸赶紧让我进房子,自己把炮放完了才扔掉。我进屋在灯光下一看,我手掌上的皮肤跟烧焦了一样,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全家人手忙脚乱给我上药包扎,还埋怨我爸。我爸也悻悻的不说话,就站在一边自责得看着我哭。我妈心疼的也可以直掉眼泪。。。反正一家子老老小小那个年都没过好。。。
  
 从那以后我连鞭炮都敢点,就是再没胆子玩儿彩竹筒了。但是想想那年的事儿还是挺幸福的,我爸我妈我奶奶都超级爱我,到现在都还特别爱我,我也爱他们。现在我结婚了,老公胆子比我还小,什么鞭炮烟花彩竹筒大地红,能躲多远就躲多远,超级惜命哈哈哈哈哈哈哈
  
 记忆犹新。如在眼前。非常有趣,引人入胜。
  
 
    
 此处不再重复。大家可以找。
  
 
  
 最后猪

3. 大家小时候放鞭炮的乐趣是什么?

小时候特别盼望新年的来临,因为在春节有新衣服穿,有各种各样的美食,也能够放鞭炮,对于男孩子来说放鞭炮,绝对是自己在新年时候最乐意做的事情,小的时候经济条件不好,所以在一再要求下,父母会给买两挂大地红鞭炮。我清清楚楚的记得小的时候这种大地红的鞭炮500响应该是2块5,所以过年父母能花5块钱给买两挂鞭炮,就足够让我们开心。


但是我们放鞭炮绝对不会一下子点燃,而是将鞭炮拆开一个一个来放。基本上一挂鞭炮足够放一个正月,每天会小心翼翼的拿出10个鞭炮放在上衣的挎兜里面,将鞭炮以各种方式来燃放,比如说将它插在雪里,或者将它上面扣一个饮料瓶。有些调皮的孩子会将泡上扔在厕所里面,如果厕所里面有人难免会遭受一顿暴打。


但想一想这都是童年里面的一些乐趣,大家在燃放烟花爆竹的时候还是要小心一些,我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就是放鞭炮的时候没注意,由于放的是那种二踢脚,威力较大,将自己的面部绷伤,所以从他的眼角到嘴角有一个非常大的伤疤,这就是放鞭炮所造成的后果,他应该庆幸没有伤害到自己的眼睛,否则这一辈子都将是一种痛苦。


提到过年放鞭炮,我想起了一件倒霉事,那就是去年的时候买了一个礼花,结果由于天气黑烟花的方向摆错了,结果点燃的时候,烟花四面八方到处乱蹦,家里面的玻璃都被崩碎,还好没有发生严重的伤人事件,因此在春节的时候燃放烟花爆竹一定要小心谨慎。

大家小时候放鞭炮的乐趣是什么?

4. 鞭炮历史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后 ,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唐代称爆竹为“爆竿”。来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

  “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沿类然也。” 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爆竹的品种相当丰富,最为普遍的是“单响”、“双响”和“鞭”三大类。大个的单响爆竹也叫“麻雷子”,双响也叫“二踢脚”。双响爆竹的纸筒内分两层安放火药,下层火药的作用是将爆竹送上天空,上层火药凌空爆响。在双响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多响爆竹,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飞天十响。”飞天十响今已演变为“闪光雷”——一长纸筒,内装若干药弹,点燃后依次射出药弹,凌空爆炸,并伴有银白闪光,故名闪光雷。因其火力强硬,易伤人。故自1987年春节始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均禁止燃放闪光雷。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钢鞭——用牛皮纸密裹火药,爆响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钢铁。钢鞭一响为一头,“霸王鞭”可多至万头。在一挂鞭中定点加入特殊爆竹则称“节鞭”,通常是十响夹带一个麻雷子。燃放时即可出现响声节奏。南方城镇流行用彩纸裹药的“花鞭”,燃放时被火药崩碎的彩纸纷纷飘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红色纸裹药即名“遍地桃花”,用淡黄色纸则称“落英缤纷”,用金黄色则名“洒金鞭”。

5. 你知道最早的鞭炮是什么吗?

鞭炮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鞭炮”、“响鞭”、“鞭”。 

鞭炮的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意思是说,人们在正月初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竹子在火中的爆裂声能够赶走怪兽恶鬼。 

唐初,有人将硝石装入竹筒中燃放,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唐代称爆竹为“爆竿”。来鹄《早春诗》中有“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句中的“爆竿”即指“爆竹”。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 

“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沿类然也。” 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爆竹的品种相当丰富,最为普遍的是“单响”、“双响”和“鞭”三大类。大个的单响爆竹也叫“麻雷子”,双响也叫“二踢脚”。双响爆竹的纸筒内分两层安放火药,下层火药的作用是将爆竹送上天空,上层火药凌空爆响。在双响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多响爆竹,清朝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花炮棚子制造各色烟火,竞巧争奇,有盒子花盆,飞天十响。”飞天十响今已演变为“闪光雷”——一长纸筒,内装若干药弹,点燃后依次射出药弹,凌空爆炸,并伴有银白闪光,故名闪光雷。因其火力强硬,易伤人。故自1987年春节始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均禁止燃放闪光雷。 

鞭炮的名目也很多。钢鞭——用牛皮纸密裹火药,爆响时声音清脆响亮如钢铁。钢鞭一响为一头,“霸王鞭”可多至万头。在一挂鞭中定点加入特殊爆竹则称“节鞭”,通常是十响夹带一个麻雷子。燃放时即可出现响声节奏。南方城镇流行用彩纸裹药的“花鞭”,燃放时被火药崩碎的彩纸纷纷飘落,十分好看。如用粉红色纸裹药即名“遍地桃花”,用淡黄色纸则称“落英缤纷”,用金黄色则名“洒金鞭”。

你知道最早的鞭炮是什么吗?

6. 小时候的鞭炮种类有哪些?

小时候的鞭炮种类有如下:

1、礼花炮
礼花炮炮筒较长,点燃后可向天空数次发出颜色形状各异的烟花,是过年爆竹大会的精华所在。

2、窜天猴
一般下带一段竹签,点燃后火团可以升得非常高,并发出响亮的声音,故名窜天猴。



3、烟火
安全性高,外形为一长条,点燃后放出亮黄色小花,一般持续十几秒至几十秒。



4、摔炮
其设计为把炮摔到地上就可以促发,发出声响。安全系数高,适合大一点的孩子玩。



5、滑炮
像火柴一样划一下便可点燃,扔出后发出声响。



6、成串红色小鞭炮
较细小的圆柱形小炮编制成一长条,点燃后噼里啪啦,是位低调又必不可少的喜庆角色。

7. 鞭炮的历史

据说鞭炮起源于爆竹。自古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年”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于是,人们在家门口燃烧竹节(或者用红色的物品贴在房外),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随着火药的发明,火药爆竹取代了过去的竹节爆竹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这年除夕  放鞭炮3
,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穿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鞭炮的历史

8. 鞭炮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到了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
  写的就是当时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
   
   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
  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的古 *** 俗。
  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还有单响和双响的区别,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
   花炮祖师 李畋——花炮祖师 李畋,家居江西萍乡上栗麻石村。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 820年)四月十八日出世。
  传说先师曾潜心钻研《荆楚岁时记》中燃竹驱祟避邪之记,乐此不疲,终获妙语,始有火硝爆竹之首创。
  源远流长神奇美妙的鞭炮烟花,为世人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和永恒之文明。
  始祖李畋功照千秋,福赐万代,世代花炮饮水思源,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