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2024-05-06 08:54

1. 如何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下面是我之前回答一位老师类似的提问,大家都喜欢地理,可以探讨一下:

教学是人类一项神圣的职业,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园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

    我是老师,谈谈我是如何讲“我国降水分布”这一课题的。

    首先,先从当地的降水作为切入点,每个人都身有体会。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比如,我这边是在广东省佛山市: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常绿。年平均气温22.1°C,降雨量1600-2000毫米。塘鱼、水稻、甘蔗及品种繁多的水果、花卉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降水对当地的一些影响,比如居民的生活习惯,当地的建筑风格,甚至家里用的电器,以及一些公共配套设施。发散性思维教学。我觉得学生时代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联想。

    引导学生,利用地形图,有条件利用各地不同的图片来做幻灯片演示,从点到面,从市到省,再到全国,还可以比较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南北半球),最后总结性发言:

    我国降水分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华南地区年降水量约为一千五到两千毫米;长江流域约为一千到一千五百毫米;华北地区约为五百毫米左右际北地区除长白山地外,大部在五百到六百毫米。西南高原约为一千到一千五百毫米。西北内陆都在四百毫米以下。

    当夏季风开始登陆时,水汽最为丰富。西北广大内陆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成为我国降水最少的地区。

     若以四百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可把我国分为两大部分。以东为东亚季风所控制的湿润、半湿润区;以西大部属中亚干旱、半干旱区。这与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大体相当。这条界线是我国气候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在东部季风区,等雨量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降水量随纬度增高而递减。以大致与秦岭一淮河线相符的八百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面是半湿润气候区,南面是湿润气候区。

      秦岭一淮河线以南,年降水量在八百毫米以上。长江两岸在一千到一千二百毫米之间。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大多超过一千四百毫米。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省区以及台湾.是我国著名的多雨区,年降水量大部地区在两千毫米以上。台湾的高山地区则达三千到四千毫米。北端的基隆港,年降水量接近三千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二百一十四天,有“雨港”之称。位于台北东南不远的火烧家,一九①六到一九四四年三十八年的年均雨量高达六千五百五十七点八毫米,高出基隆两倍以上。最多的年份达八千五百零七毫米,是我国雨量最多的地方。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角察隅、波密一带,由于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一个范围不大的多雨区,年降水量达到一千四百毫米以上。在上述多雨区之间,昆明、贵阳以北以及四川盆地,则形成相对少雨区,年雨量在八百到一千毫米之间。 

      秦岭一淮河线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在八百毫米以下,属半湿润地区。淮河流域及秦岭山地大部在八百到一千毫米。黄河下游、华北平原为五百到七百五十毫米。再往北去,到东北区,降水量仍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趋势。面对海洋上湿润气流来向的长白山地,是东北多雨中心,年降水量超过一千毫米。而位于长白山地背风一侧的东北平原,年雨量一般只有六百到七百毫米。靠近内蒙古的东北西部地区,则已减少为四百毫米了。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年雨量一般在二百到四百毫米,属半干旱地区。西北广大内陆区,除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降水可达四百到六百毫米外,其他地区年雨量都在二百毫米以下,属于干旱地区。并且降水量向新疆南部、甘肃西部我国最干旱中心地区迅速减少。这些干旱中心区,年雨量多在五十毫米以下。塔里木盆地内部尚不及二十毫米。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五点九毫米,有些年份甚至滴雨不降,是我国降雨最少的地方。

        第二个特点,我国的雨量分布山地多于平原,山地的迎风波多于背风坡。

在我国降水量分布图上出现许多闭合的多雨中心或少雨中心就反映这一特点。台湾岛,中央山地南北纵列,北、东、南三面都是迎风玻,面对来自热往自每洋上的暖湿气流,由于高山地形的抬升、滞留作用,迎风面的年雨量竟达三千毫米以上,而位于背风面的台湾西部平原和澎湖列岛,年降水量已减少到一千二百毫米以下,澎湖列岛的澎湖则不足一千毫米。海南岛五指山东南坡,全年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年雨量在两千毫米以上,而背风面的西南海岸,只有一千毫米左右。南岭山地和武夷山脉的迎风玻,年雨量可达两千毫米以上,而其背风地带的两湖盆地只有一千五百毫米左右。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东南气流受地形拾升致雨,年雨量多达约两千毫米,最多的一年竟达七千六百零九毫米,故有“湿岛”之喻。华北地区的山东丘陵降水较多,年雨量在七百到八百毫米以上。太行山和燕山的迎风波也有六百到七百毫米。而位于其间的华北平原只有五百毫米左右。东北的情况与华北类似。长白山地降水最多,其次是大兴安岭山地迎风面,而东北平原降水较少。滇西高山深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西被降水比东坡丰沛。这与东南季风影响地区相反。例如高黎贡山西坡龙陵,年雨量高达两千一百六十毫米,而东坡保山则为九百五十八毫米,附近的怒江谷地则不足七百五十毫米。喜马拉雅山东段南翼的门达旺、洛瑜、察隅地区,地处西南季风迎风酒,年降水量一千到四千毫米。而喜马拉雅山以北、雅鲁藏布江以南和康托山以西范围内,是著名的“喜马拉雅山麓雨影带”,年雨量不到三百毫米。新疆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受地形影响特别明显。全区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北麓三个多雨中心,和准噶尔、塔里木和吐鲁番盆地三个少雨中。柴达木盆地年雨量多在五十毫米以下,而其附近的祁连山却有三百到五百毫米。 

    每讲到一个地区,都要在地形图上指出来,记得当年我学地理都是先看图再从图中挖出有用的信息。现在全国很多地方,我一说,人家还以为我去过,因为在我已经把全世界的地图记在脑海中。

如何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2. 怎样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高效听课方法:
1、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有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师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
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
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识,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

理解记忆方法:
1、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2、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是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
3、借助高效工具。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主要练习提升阅读速度、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学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
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进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还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不过,要学好思维导图,做到灵活运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前面说的“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也有关于思维导图的练习和方法讲解,可以参考。

总结提升方法:
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双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出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在分数上体现出来。三是要总结、整理错题,收集错题,做出对应的一些解题思路(不解要知道这题怎么解,还有知道这一类型的题要怎么解)。四是要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3. 如何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教学是人类一项神圣的职业,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园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
我是老师,谈谈我是如何讲“我国降水分布”这一课题的.
首先,先从当地的降水作为切入点,每个人都身有体会.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比如,我这边是在广东省佛山市: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常绿.年平均气温22.1°C,降雨量1600-2000毫米.塘鱼、水稻、甘蔗及品种繁多的水果、花卉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降水对当地的一些影响,比如居民的生活习惯,当地的建筑风格,甚至家里用的电器,以及一些公共配套设施.发散性思维教学.我觉得学生时代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联想.
引导学生,利用地形图,有条件利用各地不同的图片来做幻灯片演示,从点到面,从市到省,再到全国,还可以比较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南北半球),最后总结性发言:
我国降水分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华南地区年降水量约为一千五到两千毫米;长江流域约为一千到一千五百毫米;华北地区约为五百毫米左右际北地区除长白山地外,大部在五百到六百毫米.西南高原约为一千到一千五百毫米.西北内陆都在四百毫米以下.
当夏季风开始登陆时,水汽最为丰富.西北广大内陆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成为我国降水最少的地区.
若以四百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可把我国分为两大部分.以东为东亚季风所控制的湿润、半湿润区;以西大部属中亚干旱、半干旱区.这与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大体相当.这条界线是我国气候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在东部季风区,等雨量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降水量随纬度增高而递减.以大致与秦岭一淮河线相符的八百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面是半湿润气候区,南面是湿润气候区.
秦岭一淮河线以南,年降水量在八百毫米以上.长江两岸在一千到一千二百毫米之间.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大多超过一千四百毫米.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省区以及台湾.是我国著名的多雨区,年降水量大部地区在两千毫米以上.台湾的高山地区则达三千到四千毫米.北端的基隆港,年降水量接近三千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二百一十四天,有“雨港”之称.位于台北东南不远的火烧家,一九①六到一九四四年三十八年的年均雨量高达六千五百五十七点八毫米,高出基隆两倍以上.最多的年份达八千五百零七毫米,是我国雨量最多的地方.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角察隅、波密一带,由于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一个范围不大的多雨区,年降水量达到一千四百毫米以上.在上述多雨区之间,昆明、贵阳以北以及四川盆地,则形成相对少雨区,年雨量在八百到一千毫米之间. 
秦岭一淮河线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在八百毫米以下,属半湿润地区.淮河流域及秦岭山地大部在八百到一千毫米.黄河下游、华北平原为五百到七百五十毫米.再往北去,到东北区,降水量仍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趋势.面对海洋上湿润气流来向的长白山地,是东北多雨中心,年降水量超过一千毫米.而位于长白山地背风一侧的东北平原,年雨量一般只有六百到七百毫米.靠近内蒙古的东北西部地区,则已减少为四百毫米了.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年雨量一般在二百到四百毫米,属半干旱地区.西北广大内陆区,除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降水可达四百到六百毫米外,其他地区年雨量都在二百毫米以下,属于干旱地区.并且降水量向新疆南部、甘肃西部我国最干旱中心地区迅速减少.这些干旱中心区,年雨量多在五十毫米以下.塔里木盆地内部尚不及二十毫米.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五点九毫米,有些年份甚至滴雨不降,是我国降雨最少的地方.
第二个特点,我国的雨量分布山地多于平原,山地的迎风波多于背风坡.
在我国降水量分布图上出现许多闭合的多雨中心或少雨中心就反映这一特点.台湾岛,中央山地南北纵列,北、东、南三面都是迎风玻,面对来自热往自每洋上的暖湿气流,由于高山地形的抬升、滞留作用,迎风面的年雨量竟达三千毫米以上,而位于背风面的台湾西部平原和澎湖列岛,年降水量已减少到一千二百毫米以下,澎湖列岛的澎湖则不足一千毫米.海南岛五指山东南坡,全年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年雨量在两千毫米以上,而背风面的西南海岸,只有一千毫米左右.南岭山地和武夷山脉的迎风玻,年雨量可达两千毫米以上,而其背风地带的两湖盆地只有一千五百毫米左右.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东南气流受地形拾升致雨,年雨量多达约两千毫米,最多的一年竟达七千六百零九毫米,故有“湿岛”之喻.华北地区的山东丘陵降水较多,年雨量在七百到八百毫米以上.太行山和燕山的迎风波也有六百到七百毫米.而位于其间的华北平原只有五百毫米左右.东北的情况与华北类似.长白山地降水最多,其次是大兴安岭山地迎风面,而东北平原降水较少.滇西高山深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西被降水比东坡丰沛.这与东南季风影响地区相反.例如高黎贡山西坡龙陵,年雨量高达两千一百六十毫米,而东坡保山则为九百五十八毫米,附近的怒江谷地则不足七百五十毫米.喜马拉雅山东段南翼的门达旺、洛瑜、察隅地区,地处西南季风迎风酒,年降水量一千到四千毫米.而喜马拉雅山以北、雅鲁藏布江以南和康托山以西范围内,是著名的“喜马拉雅山麓雨影带”,年雨量不到三百毫米.新疆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受地形影响特别明显.全区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北麓三个多雨中心,和准噶尔、塔里木和吐鲁番盆地三个少雨中.柴达木盆地年雨量多在五十毫米以下,而其附近的祁连山却有三百到五百毫米. 
每讲到一个地区,都要在地形图上指出来,记得当年我学地理都是先看图再从图中挖出有用的信息.现在全国很多地方,我一说,人家还以为我去过,因为在我已经把全世界的地图记在脑海中.

如何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4. 如何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1、掌握学生的班级特点、区域特点。
  不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同,教学终端的目标不同,教育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所学校由于班科搭配的原因,班级学习风气,班级目标导向也有差异。因此不同的班级特点决定着不同的授课方式。再则,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生感受的社会知识储备也有所不同。主城区的学生、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农村中学的学生三者之间因家庭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城市区域地理和乡村地理的感受各有侧重。教师在授课前务必掌握这一地理信息。
  2、调查当地学生的主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同班级的群体有其主要的兴趣方向。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点后充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扩展深化这些兴趣点,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另外,教师有意识地以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地理教学方式让学生发现并建立一些兴趣点,这样,学生的稳固、长久的兴趣就上升为维系地理学习的长久动力。
  3、教师要修炼精湛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大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尽可能多的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还可以采用特殊地理语言,如地理谜语、谚语、成语、别称、诗歌、歌曲等。只有吸引了学生,知识流才能进入学生的头脑,思路才能打开。
  4、,开展多种途径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形式的信息交换平台,学生思路才能通畅。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启发式谈话、自学、提问、师生讨论,要求学生回答或绘画地图,以及巡视课堂作业,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保证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信息交换的畅通;同时还包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包括旧有知识,其它学科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知识等)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大脑中各子系统所储备的信息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学习进步是有重要意义的。
  5、课后反思教师应该教有所得。目的是让自己更轻松,更高效地开展教学。把节约出的时间投入到更需要的体现个人价值的方面,做个科研型、博学型的教师。鉴优劣、品得失,在课后反思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这也是教师肩负教育的责任。责任更能够激发人的激情,更能够发挥人的创造力。最后教师建立个人的学习系统,将更高效的教学设计灵活地应用到下一次地理课堂教学当中。通过课后的书面反思,教师就真正意义上完成了第一循环层面上的师生互动。

5. 浅议如何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第一,实施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与现代教学相比,传统教学存在很大弊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作用被忽略,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和提高,导致地理课堂死板、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不到锻炼,对地理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新要求,全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能力。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从学生角度探究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和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作用。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学生可以获取更多新知识和新能力,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状态投入学习中,展示学习主体地位,这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 
第二,实现地理课程的生活化教学,拉近学生和地理知识的距离。
新课程标准提出生活化地理教学,即把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连接,拉近二者之间的距离,实现初中地理课程生活化教学。因此,地理老师要深入挖掘地理与生活的衔接点,把日程生活中的实践引入地理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地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拉近学生与地理学习的距离,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是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有效措施。 
第三,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大篇幅地讲解概念和定义,学生不断吸收知识信息并存储在大脑中,掌握大量地理知识和信息。为了构建高效地理课堂,地理教师除了要按照教学要求完成传授课本知识的任务之外,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开展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机会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积极的外部环境条件。

浅议如何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6. 浅谈如何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

教学是人类一项神圣的职业,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园丁,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
我是老师,谈谈我是如何讲“我国降水分布”这一课题的.
首先,先从当地的降水作为切入点,每个人都身有体会.兴趣一下子就来了,比如,我这边是在广东省佛山市: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四季常绿.年平均气温22.1°C,降雨量1600-2000毫米.塘鱼、水稻、甘蔗及品种繁多的水果、花卉等.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出降水对当地的一些影响,比如居民的生活习惯,当地的建筑风格,甚至家里用的电器,以及一些公共配套设施.发散性思维教学.我觉得学生时代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联想.
引导学生,利用地形图,有条件利用各地不同的图片来做幻灯片演示,从点到面,从市到省,再到全国,还可以比较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南北半球),最后总结性发言:
我国降水分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降水量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华南地区年降水量约为一千五到两千毫米;长江流域约为一千到一千五百毫米;华北地区约为五百毫米左右际北地区除长白山地外,大部在五百到六百毫米.西南高原约为一千到一千五百毫米.西北内陆都在四百毫米以下.
当夏季风开始登陆时,水汽最为丰富.西北广大内陆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成为我国降水最少的地区.
若以四百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可把我国分为两大部分.以东为东亚季风所控制的湿润、半湿润区;以西大部属中亚干旱、半干旱区.这与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大体相当.这条界线是我国气候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在东部季风区,等雨量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降水量随纬度增高而递减.以大致与秦岭一淮河线相符的八百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面是半湿润气候区,南面是湿润气候区.
秦岭一淮河线以南,年降水量在八百毫米以上.长江两岸在一千到一千二百毫米之间.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大多超过一千四百毫米.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省区以及台湾.是我国著名的多雨区,年降水量大部地区在两千毫米以上.台湾的高山地区则达三千到四千毫米.北端的基隆港,年降水量接近三千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二百一十四天,有“雨港”之称.位于台北东南不远的火烧家,一九①六到一九四四年三十八年的年均雨量高达六千五百五十七点八毫米,高出基隆两倍以上.最多的年份达八千五百零七毫米,是我国雨量最多的地方.云南西部和西藏东南角察隅、波密一带,由于受西南季风影响,形成一个范围不大的多雨区,年降水量达到一千四百毫米以上.在上述多雨区之间,昆明、贵阳以北以及四川盆地,则形成相对少雨区,年雨量在八百到一千毫米之间. 
秦岭一淮河线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在八百毫米以下,属半湿润地区.淮河流域及秦岭山地大部在八百到一千毫米.黄河下游、华北平原为五百到七百五十毫米.再往北去,到东北区,降水量仍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趋势.面对海洋上湿润气流来向的长白山地,是东北多雨中心,年降水量超过一千毫米.而位于长白山地背风一侧的东北平原,年雨量一般只有六百到七百毫米.靠近内蒙古的东北西部地区,则已减少为四百毫米了.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年雨量一般在二百到四百毫米,属半干旱地区.西北广大内陆区,除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降水可达四百到六百毫米外,其他地区年雨量都在二百毫米以下,属于干旱地区.并且降水量向新疆南部、甘肃西部我国最干旱中心地区迅速减少.这些干旱中心区,年雨量多在五十毫米以下.塔里木盆地内部尚不及二十毫米.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五点九毫米,有些年份甚至滴雨不降,是我国降雨最少的地方.
第二个特点,我国的雨量分布山地多于平原,山地的迎风波多于背风坡.
在我国降水量分布图上出现许多闭合的多雨中心或少雨中心就反映这一特点.台湾岛,中央山地南北纵列,北、东、南三面都是迎风玻,面对来自热往自每洋上的暖湿气流,由于高山地形的抬升、滞留作用,迎风面的年雨量竟达三千毫米以上,而位于背风面的台湾西部平原和澎湖列岛,年降水量已减少到一千二百毫米以下,澎湖列岛的澎湖则不足一千毫米.海南岛五指山东南坡,全年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年雨量在两千毫米以上,而背风面的西南海岸,只有一千毫米左右.南岭山地和武夷山脉的迎风玻,年雨量可达两千毫米以上,而其背风地带的两湖盆地只有一千五百毫米左右.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东南气流受地形拾升致雨,年雨量多达约两千毫米,最多的一年竟达七千六百零九毫米,故有“湿岛”之喻.华北地区的山东丘陵降水较多,年雨量在七百到八百毫米以上.太行山和燕山的迎风波也有六百到七百毫米.而位于其间的华北平原只有五百毫米左右.东北的情况与华北类似.长白山地降水最多,其次是大兴安岭山地迎风面,而东北平原降水较少.滇西高山深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西被降水比东坡丰沛.这与东南季风影响地区相反.例如高黎贡山西坡

7. 如何构建高效的中学地理课堂

  1、掌握学生的班级特点、区域特点。
  不同学校的生源质量不同,教学终端的目标不同,教育教学方法也不一样。就算是同一所学校由于班科搭配的原因,班级学习风气,班级目标导向也有差异。因此不同的班级特点决定着不同的授课方式。再则,生活在不同地区的学生感受的社会知识储备也有所不同。主城区的学生、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农村中学的学生三者之间因家庭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城市区域地理和乡村地理的感受各有侧重。教师在授课前务必掌握这一地理信息。
  2、调查当地学生的主要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同班级的群体有其主要的兴趣方向。教师在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点后充分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断扩展深化这些兴趣点,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另外,教师有意识地以趣味性和挑战性的地理教学方式让学生发现并建立一些兴趣点,这样,学生的稳固、长久的兴趣就上升为维系地理学习的长久动力。
  3、教师要修炼精湛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大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尽可能多的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还可以采用特殊地理语言,如地理谜语、谚语、成语、别称、诗歌、歌曲等。只有吸引了学生,知识流才能进入学生的头脑,思路才能打开。
  4、,开展多种途径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形式的信息交换平台,学生思路才能通畅。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启发式谈话、自学、提问、师生讨论,要求学生回答或绘画地图,以及巡视课堂作业,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保证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信息交换的畅通;同时还包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包括旧有知识,其它学科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知识等)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大脑中各子系统所储备的信息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学习进步是有重要意义的。
  5、课后反思教师应该教有所得。目的是让自己更轻松,更高效地开展教学。把节约出的时间投入到更需要的体现个人价值的方面,做个科研型、博学型的教师。鉴优劣、品得失,在课后反思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自己。这也是教师肩负教育的责任。责任更能够激发人的激情,更能够发挥人的创造力。最后教师建立个人的学习系统,将更高效的教学设计灵活地应用到下一次地理课堂教学当中。通过课后的书面反思,教师就真正意义上完成了第一循环层面上的师生互动。

如何构建高效的中学地理课堂

8. 如何实现高效的初中地理课堂

一、精彩导入,提高地理课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级地理下册2.10《祖国宝岛—“台湾省” 》
  同一课题,三节平行课,三位来自不同中学的教师,三种不同类型的课堂导入:
  笔者作为其中的第一位上场的开课教师,在讲授“祖国宝岛—台湾省”时,采用了以下的导入方式:
  (欣赏钢琴和小提琴协奏曲《鼓浪屿之波》,展示鼓浪屿日光岩图片。)
  教师讲授:每当这悠扬的旋律响起的时候,很多人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思乡之情,这是一首很多厦门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名叫《鼓浪屿之波》。“登上日光岩眺望,只见云海苍苍,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这首歌的歌词朴素而真挚,像老水手对亲人讲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屿与美丽的基隆港联系在一起。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于哪里呢?
  学生回答:台湾省
  教师讲授:对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章“沿海万里行”的第十节“祖国宝岛——台湾省”。
  教师2:以视频《七子之歌——台湾》导入,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教师3:以《反分裂国家法》引入,接着播放视频、图片等说明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
  无论是歌曲欣赏、视频资料,还是其它方式的导入,三位老师对该课的导入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课,往往需要一个恰当的课堂导入。它或者给人眼睛为之一亮的感觉,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题,能为教学设计的层层深入做好流畅的衔接,使课堂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将学生紧紧吸引,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当然,课堂导入的用时要恰当,一般是3~5分钟,它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脱离教学内容。
  二、优化教师课堂提问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节优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安排提问环节的课堂教学,无论教学设计如何完整出彩,教师的“独角戏”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学生主动参与、各抒己见的舞台,它终究是不成功的。课堂提问涉及问题的设计和问题抛出后的“后续处理”。
  (一)问题设计清晰明了,目的明确。
  【案例2】:七年级地理下册2.2《南亚》之“南亚的位置和范围”
  在讲授《南亚》一节中的“南亚的位置和范围”时,其中一位教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先请同学用红笔画出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的界线,用蓝笔描出印度半岛的海岸线,再用红笔描出北回归线。当学生将这些重要线条勾勒完后,他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南亚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间?大部分学生感觉一头雾水,举手回答者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这个问题问得太模糊了。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脉、河流,又或是宽广的海洋?选择的余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误导。倘若把这问题改成:“南亚位于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那么学生选择回答的内容就非常明确,也才有利于教师有效控制教学进程和方向。由此可见,课堂上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精心设计,具有明确的指向,陈述尽量具体化,突出启发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领。
  (二)问题提出后,要学会等待、善于倾听
  【案例3】:《祖国宝岛—“台湾省” 》之景观图片欣赏
  有一位教师在用课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观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觉得台湾风景如何?学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没有去过。接着该教师进一步设问: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学来自台湾,请举手一下。这时底下的那位台湾籍学生非常兴奋地举了手,并已做出要站上来发言的准备。可惜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他发言的机会,用了一句“哇,你这些地方都去过了,太让人羡慕了!”敷衍了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要问:既然有一名台湾籍学生,为何不给他机会来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乡呢?本来可以塑造的课堂教学亮点就这样无端地错过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发问或回答,切忌漠视与干涉;另外,问题提出后,不能一问完就马上叫人回答,要给学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还应作中肯评价。
  三、不可或缺的教学承转
  (一)由已学知识承转到新知识:
  【案例4】:《南亚》之“南亚的地形”
  教师讲授:在讲南亚地形特点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
  那么,南亚的地形特点又如何呢?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教师概括总结:
  北部:喜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区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这样的教学承转不仅让学生回顾了已学知识,还鼓励他们在原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知识,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由相互关联的两个知识点之间自然承转
  【案例5】:《南亚》之“南亚的河流”
  教师讲授:一般来讲,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势的塑造者。一条大河经过的地方会冲积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是由亚马孙河冲积形成的。那么,南亚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主要由哪两条大河冲积而成的呢?
  学生回答:印度河和恒河。
  教师讲授:那这两条河流有没有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南亚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势制约,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区。南亚地形受河流影响,在中部塑造了广阔的冲积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和人口密集区。
  一个个发现在教师的及时引导下,成为新教学内容的起点。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伴随每个承转引出的探究活动步步深入,让学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与河流”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地理课追求精细化教学,正是这些“功不可没”的教学承转保证了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学环节之间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转,终究不是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过渡时应该简化处理。
  四、合理安排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一些学习任务或活动,也是课堂教学落实基本知识点、强化重难点的有效方式。教师在安排课堂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材“活动”模块里的题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课堂练习,是对教材内容的及时补充,教师分发布置的课堂练习材料应该是在“活动”模块里的题目顺利完成的前提下进行,切忌喧宾夺主。
  (二)课堂练习题的设计从标题到内容,都应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新颖有趣、富于变化而又难度适中。
  1、在标题用词方面,将传统的“填空题”改为 “这些知识你记住了吗?”,“单选题” 改为“你能找到正确答案吗?”,“连线题”改为“找搭档”,“读图题”改为“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吗?”,仅仅几个字的变化有时能于无形中激发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并通过练习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2、在内容选择方面,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除了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性的练习外,还可布置一些能够给学生提供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发挥空间的题目。
  (三)先小结后练习:初中生正处于智力发育成长期,接受知识容量较为有限,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大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识,更别说灵活运用到题目中。因此,课堂练习前,教师要给学生以适当的帮助:学生独立做练习前,教师对作业做适当的解释并先复习几个和课堂练习里相关的例子;学生开始做练习后,教师应在小组间来回巡视,及时给那些解题有困难的同学提供必要的讲解。
  总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渗透于教学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教师应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在专业实践历练中不断加以锻造;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探究舞台,用创造性的“教”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切实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学科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