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吃瓜现象”这一现象?

2024-05-13 10:25

1. 如何评价“吃瓜现象”这一现象?

导语:说起“吃瓜现象”,我就想到了“吃瓜群众”,可以说是屡出不鲜的词语了,我们慢慢了解和去感受“吃瓜现象”吧!

说起“吃瓜现象”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下:吃瓜群众本身就是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团体,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八卦欲不在乎当事人感受的自私,责任一下来全部一窝蜂逃走,撇开关系,不知道有没有读者感同身受呢?在这样的互联网数据信息时代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不但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也是一把悬浮在所有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我个人认为呢,“吃瓜群众”这一词起源时间并不详,大概是2015年左右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所谓的这种群众,常常有以下的特点:
一,不明真相;(基本上大多数都是第一条)
二,较为感性,对于信息的判断能力底下,易被自媒体左右思想;
三,言论激烈,常常会出现成群刷屏现象。 

那么“吃瓜群众”哪里来?并非是现在才有,而是以前就有,只是因为互联网的便捷性将更多的吃瓜群众相互勾连在一起,成为了一股非常强大的力量。以前因为通信工具的局限性,“吃瓜者”往往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内发表见解,没办法跟别人一起“共鸣”。所谓吃瓜就是看客,拼命你上,批评我来,对于批评所体现出的责任感远比为社会做出的奉献高得多。
整体表现就是十分冷漠的社会氛围,而网络上所谓的激烈讨论更多的是网民在刷自己的存在感,真正有用的意见几乎没有,不是针对谁,是因为网民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另,有的网民就是哗众取宠,也可能是居心不良,反正很复杂。网上发言基本都是片面的,看看笑笑就行了,想要真正了解情况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吃瓜是互相的,今天你看别人热闹,明天别人看你热闹。我也相信这个愈加冷漠的社会会在一个或几个事件之后慢慢迎来改变的转机,但是不要傻到觉得是因为群众觉醒了社会就变暖了,你们没那个能耐,公众可以轻易毁掉一个人,但是他们不会关心任何人或者说对一个人的成长起不到任何作用。真正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是规矩,守规矩才是伪善与冷漠的解药。
想到了以前啊,以前吃瓜,没有键盘,口耳相传,多在亲朋好友,邻舍路人间形成。瓜虽然不少,但多数小众,没有激烈的争吵,没有泾渭分明的站队,没有面红耳赤的脏话,没有奔腾不息的弹幕。闲聊几句,便吃了一小瓜。现在吃瓜,是群体性行为表演艺术。瓜多,瓜大,瓜有多样性,可塑性,反转性,持续追踪性。让人们吃得不亦乐乎,键盘的敲击,带来的不是理性的思考和对话,而是局部比特世界的热度如火山爆发般高涨,冷漠无情的互怼,毫无缘故的谩骂。几天之后,瓜破碎在地上,留下一滩果浆,没有人清理,人们仿佛从未见过它一般无视。吃瓜吵吵闹闹,岁月如梭无声。少些吃瓜,好好生活。多关注自己的成长,关心亲人朋友的冷暖。瓜是吃不完的,而自己独处学习的时间,家人相伴的时刻,是一去不复返的。大家对“吃瓜现象”该怎么看呢,我们一起来讨论吧~

如何评价“吃瓜现象”这一现象?

2. 如何评价“吃瓜群众”以及“吃瓜”这一社会现象?

吃瓜群众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盆景,也是对人们无聊无法安放的精力的一种排泄而已,更重要的是之所以,有大量的吃瓜群众是因为中国人民喜欢凑热闹,对事情只讲究观看而不讲究具体的处理,从而衍生出了大量的吃瓜群众可以肆意的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懂得思考之后,表达出让人们深思的观点。


3. 如何看待舆论场上的“吃瓜群众”

舆论场上的“吃瓜群众”缺少专业知识和媒介素养的围观,以讹传讹的概率极高;公众借个案宣泄对社会深层矛盾的不满,容易让舆论跑偏。
1.本地居民和外地网民
“吃瓜群众”的围观还有可能以舆论狂欢的方式侵犯隐私。如,围观明星的“狗仔队”爆料,常对当事人和家庭造成伤害。再如,领导干部一旦被发现抽了一包高价烟,有某种豪华的配饰,就可能被众口一词斥为贪官,这种“有罪推定”让你压根没有招架辩护之力。
热点舆情的推手,大致可以区分为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与利益无关者。前者通常表现为维权行为,是个案中的利益诉求;后者通常表现为泄愤行为,只要个案符合他们对社会的“刻板印象”(如城管欺负摊贩),就趁机借个案表达对政府、对体制的不满情绪。
在突发事件中,本地居民的帖文比外地网民更容易较为准确地传递现场信息,而外地网民隔岸观火式的评论可能离事实真相更远。本地居民作为利益相关者,会权衡利弊,进行成本收益比较,有沟通余地;而外地网民可能采取“大拒绝”的态度,持对抗性心态,较难说服,不易达成妥协
网上热点事件参与者,还可以区分为本地居民和外地网民。本地居民对热点事件知根知底,常常持就事论事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而外地网民并不真正关心个案本身的是非曲折,更多的是借个案吐槽、起哄。热点事件和热点舆情的监测阔以采购软件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系统进行监测。
2.包容本地“吐槽”,鼓励“在地参与”
适度包容本地居民在本地网站吐槽,有利于政府了解基层治理瑕疵,及时解决问题,避免矛盾的激化。如果一味阻碍本地居民在本地网站发声,他们就会移步到一些全国性网络平台吐槽。而外地网民的心态更容易推波助澜,把事态闹大,损害地方形象,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如何看待舆论场上的“吃瓜群众”

4. 如何看待吃瓜群众?

有没有专门吃瓜的网站?

吃瓜群众统一是一个网络用语,指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排队跟帖,不着边际地闲扯的人,因为他们的常用语就是“前排出售瓜子”“前排吃瓜子”。2016年,有人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吃瓜群众网络用语的社会评价:
从市场定位及目标人群选择来看,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多抓住了“草根一族”的需求,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长尾市场。“吃瓜群众”在中国国内网民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吃瓜群体”即草根群众,“吃瓜群众”喜欢的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5. 你知道什么是吃瓜群众吗?

有没有专门吃瓜的网站?

吃瓜群众统一是一个网络用语,指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排队跟帖,不着边际地闲扯的人,因为他们的常用语就是“前排出售瓜子”“前排吃瓜子”。2016年,有人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吃瓜群众网络用语的社会评价:
从市场定位及目标人群选择来看,成功的互联网产品多抓住了“草根一族”的需求,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长尾市场。“吃瓜群众”在中国国内网民中,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比例。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吃瓜群体”即草根群众,“吃瓜群众”喜欢的就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你知道什么是吃瓜群众吗?

6. 什么叫吃瓜群众


7. 什么叫吃瓜群众?

”吃瓜群众“是一个网络用语,指在网络论坛中,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排队跟帖,不着边际地闲扯的人,因为他们的常用语就是“前排出售瓜子”“前排吃瓜子”。 2016年,有人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2016年12月14日,入选语言文字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杂志社发布的“2016年十大流行语”。2017年7月18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7)》,吃瓜群众入选2016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2016年度十大网络用语。

词语来源
“吃瓜群众”中的“瓜”,实际上是“瓜子”的意思。在论坛、IM群中,经常有人发言讨论一些问题,后面就一堆人围观扯淡,此时就会形成如下面的盖楼、刷屏:
“前排出售瓜子”“前排吃瓜子”“前排吃瓜”“吃瓜群众”“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于是就干脆有人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用于形容围观某事物的人们。再后来,”吃瓜群众“就已经几乎等同于”群众“一词,可以用任意形容词来修饰,例如”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2016年,有人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还有个反朔求源的说法,在《礼记》里找到,是这么说的:为天子切瓜,削皮后要切成四瓣,再从中间横断,用细葛布盖着呈上去;为诸侯国的国君切瓜,削皮后把瓜切成两半,再从中间横断,用粗葛布盖着呈上去;给大夫只削皮就够了。士和庶人自己削瓜,削皮后把瓜蒂去掉直接咬着吃。所以,自古以来,自己吃瓜的,都是不知内幕的“群众”。

什么叫吃瓜群众?

8. 什么是吃瓜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