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践行路径

2024-05-04 02:22

1. 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践行路径

亲亲,路径有:实施七大重点工程1.实施襄阳文化赋能工程。着力在挖掘襄阳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上下功夫,用文化为襄阳城市发展赋能,提升襄阳文化影响力。2.实施文旅项目强基工程。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引进建设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和新兴文旅业态,夯实产业基础,打造新的增长点。3.实施文旅产业延链工程。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与农业、工业、体育、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文旅产业业态。4.实施文旅消费激活工程。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全力推动试点向示范迈进。5.实施襄阳城市形象营销工程。把文旅营销作为关键之举,重塑襄阳文旅形象品牌。6.实施文旅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善城乡文旅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全市文旅经济循环。7.实施文旅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工程。从组织领导、政策体系、要素保障等方面优化文旅产业发展环境,助力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摘要】
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践行路径【提问】
亲亲,路径有:实施七大重点工程1.实施襄阳文化赋能工程。着力在挖掘襄阳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上下功夫,用文化为襄阳城市发展赋能,提升襄阳文化影响力。2.实施文旅项目强基工程。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引进建设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和新兴文旅业态,夯实产业基础,打造新的增长点。3.实施文旅产业延链工程。推动文旅产业发展与农业、工业、体育、科技等领域深度融合,不断丰富文旅产业业态。4.实施文旅消费激活工程。深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全力推动试点向示范迈进。5.实施襄阳城市形象营销工程。把文旅营销作为关键之举,重塑襄阳文旅形象品牌。6.实施文旅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善城乡文旅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全市文旅经济循环。7.实施文旅产业发展环境优化工程。从组织领导、政策体系、要素保障等方面优化文旅产业发展环境,助力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回答】
目标:到2024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700亿元通过实施三年行动,全市文化旅游产品供给进一步丰富,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文化和旅游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省前列,加快建设汉江流域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全力打造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到2024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次超过8000万,旅游总收入突破7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全面提质,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取得突破,到2024年,新增4A级以上高等级旅游景区4家,4星级以上高等级旅游饭店4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全域协同,积极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一芯两极三轴、三集群、四片区”的全域旅游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文化产业九大门类实现全覆盖,有效补齐创意设计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门类短板。【回答】

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践行路径

2. 我国旅游业如何面对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态势

您好,以文促旅 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旅游景区更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和游客的文化体验感。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更受欢迎的旅行方式。调查显示,2019年元旦期间超过90%的受访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前往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平均高达45%以上。【摘要】
我国旅游业如何面对文旅深度融合的新态势【提问】
您好,以文促旅 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多旅游景区更注重提升文化内涵和游客的文化体验感。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不断提高,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更受欢迎的旅行方式。调查显示,2019年元旦期间超过90%的受访游客参加了文化活动,前往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科技馆的游客平均高达45%以上。【回答】
以旅彰文 旅游为文化传承带来动力在我国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的大地上,诞生了具有不同民族特色、民间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这些文化走向更多人的视野。如今,80、90后已成为主要旅游群体,他们对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历史文化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有更加明显的需求。【回答】

3. 如何培育扶持文旅新业态,使之与传统文化旅游产业互补

亲,这是个大课题,也是个新课题,也是当下流行的课题。可以这么说目前做文旅产业多是叫好不叫卖。我们简短说,扶持文旅产业新业态,使之与传统文化旅游产业互补要做到五点:1、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2、要科学规划,不要头脑发热;3、要有长期眼光,不要只骨当下;4、要有所创新,不要千篇一律;5、要有切实扶持,不要虚头巴脑;【摘要】
如何培育扶持文旅新业态,使之与传统文化旅游产业互补【提问】
亲,这是个大课题,也是个新课题,也是当下流行的课题。可以这么说目前做文旅产业多是叫好不叫卖。我们简短说,扶持文旅产业新业态,使之与传统文化旅游产业互补要做到五点:1、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2、要科学规划,不要头脑发热;3、要有长期眼光,不要只骨当下;4、要有所创新,不要千篇一律;5、要有切实扶持,不要虚头巴脑;【回答】

如何培育扶持文旅新业态,使之与传统文化旅游产业互补

4. 如何培育扶持文旅新业态,使之与传统文化旅游产业互补

一、从产业到产业链,

推进文旅业态深度融合

文化产业与 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如何让文化成为 旅游业的核心竞争要素,让 旅游业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文化产业和 旅游业真融合、广融合、深融合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从业者都需思考的重要问题。《规划》中提出,要推进文化和 旅游业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为文旅业态深度融合提供了思考方向与解决路径。

01.

业态融合是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文化产业和 旅游业作为两个相互交融的产业在融合发展中有其特殊的统一性和互补性,有国内学者将文化和旅游业态的融合模式划分为渗透融合、延伸融合、重组融合与一体化融合,且四种融合模式呈递进式展现。在最初级的渗透融合中, 旅游业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有其附属的文化属性,这既形成了最初的文旅印象也体现了旅游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最高形态的一体化融合是指在产业发展中不再向旅游业添加文化元素或将文化产业延伸产业链至旅游业,而是形成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新产业形态。如主题公园、城市文旅综合体等项目,既以特色文化为核心又配套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实现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摘要】
如何培育扶持文旅新业态,使之与传统文化旅游产业互补【提问】
一、从产业到产业链,

推进文旅业态深度融合

文化产业与 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如何让文化成为 旅游业的核心竞争要素,让 旅游业成为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文化产业和 旅游业真融合、广融合、深融合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从业者都需思考的重要问题。《规划》中提出,要推进文化和 旅游业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为文旅业态深度融合提供了思考方向与解决路径。

01.

业态融合是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文化产业和 旅游业作为两个相互交融的产业在融合发展中有其特殊的统一性和互补性,有国内学者将文化和旅游业态的融合模式划分为渗透融合、延伸融合、重组融合与一体化融合,且四种融合模式呈递进式展现。在最初级的渗透融合中, 旅游业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有其附属的文化属性,这既形成了最初的文旅印象也体现了旅游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最高形态的一体化融合是指在产业发展中不再向旅游业添加文化元素或将文化产业延伸产业链至旅游业,而是形成文旅一体化发展的新产业形态。如主题公园、城市文旅综合体等项目,既以特色文化为核心又配套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实现文旅融合的深度发展。【回答】
02.

产品融合是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都具有满足消费者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的特征,都具有文化属性,游客也正是通过各类旅游产品感悟特色文化。消费作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中加强文旅产品融合,以产品创新带动产业创新。在当前文旅行业复苏、产品颜值经济崛起、景区加快摆脱“门票经济”的大环境下,推动产品融合有助于助推产业的升级转型。 小到文创产品开发、文化元素融入;大到旅游产品研发、文旅园区场馆建设等都是产品融合的实现路径。

2020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显示,大众已对旅行用品、玩偶玩具等传统旅游纪念品产生一定的审美疲劳,因此将地方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建筑文化、历史文化等创造性转化为可供游客消费的文旅产品, 一方面能够增强游客的购买兴趣,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以故宫为例,2007年之前,故宫博物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为门票收入,2008年故宫成立故宫文化创意中心,随着实践的积累和产业化的不断摸索,2017年,故宫文创的销售收入已经突破15亿元。故宫也成为国内的文创标杆,拥有大量极具商业价值的文创IP。2021年5月以来风靡全网的景区文创雪糕便是将景区文化与食品产业相融合,打造出让消费者乐于消费、主动打卡的新兴产品。


【回答】
就是从这些方面进行培养【回答】
你可以看看【回答】
真有才【提问】
嗯嗯谢谢【回答】
要是觉得我的回答满意比较满意的话,能麻烦给个赞吗?好的,谢谢啊。🙏🙏🙏🙏🙏🙏🙏🙏🙏🙏🙏🙏🙏🙏【回答】

5. 如何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我国的旅游业正在慢慢转型,文化与旅游结合的需求越来越明显。现阶段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需求,从而提升产业价值,获得可持续发展。
但我国文化旅游业发展目前面临着一个主要难题:即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不够,规划不当。
 如何挖掘文旅资源?
  我国是旅游古国,旅游文化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包括国家的整体与区域地理环境、历史变革、风俗人情、遗址、审美观念、经济社会发展等。
  在中国大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相对独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民族性格、道德风尚、审美趋向、情感模式、风俗习惯等。挖掘这些文化内涵、发挥其独特优势,显得非常紧迫。
 明确旅游文化的重要地位,树立先进的发展理念,需要充分发挥中国整体文化、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优势,创造整体性的文化氛围。
  整合旅游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使人们能够体验、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魅力;进而形成中国整体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局面。
 深入挖掘文化元素,打造旅游文化精品。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人们喜闻乐见的元素,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景观,丰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国内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与城镇化建设的持续加快,必将会引起旺盛的旅游休闲需求!
  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发挥要素优势,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中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区域产业竞争力必将会大力提升。
以上内容摘自《搜狐公众平台》

如何加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6. 文旅部: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国家政策层面进一步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文化产业的新方式,数字文化产业将在多个方面带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意见》提出,推进数字经济格局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体系。
《意见》还提出,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文化创意向旅游领域拓展。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推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丰富公共文化空间体验形式和内容。




7. 深化文旅融合强化产业支撑征文

  都江堰市是国家历史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化和旅游资富集,但旅项目开发融合度不高、旅产品支撑度较低、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深化旅融合,打造特色品牌,是推进都江堰市旅游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一要切实转变旅产业发展思路。改变以景区为核心的产业节点发展模式,围绕核心产业完善旅游产业功能区布局,构建主题鲜明、产品独到、功能完善、集约集聚的化旅游产业生态圈,打造极具吸附力的新旅游目的地Ip产品,形成以核心产业和核心吸引物带动旅游目的地发展的新格局。形成以不同的旅游主题元素为核心的“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横向产业带和以创意策划、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体验参与等为一体的纵向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的旅游集群,带动旅游产业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改变以景点、酒店、农家乐、餐饮等为主体的传统配套业态,积极发展以绿色、智能、创意、生态为引领的.现代新经济旅游业态,推动康体养生、主题娱乐、温泉度假、运动休闲、动漫游戏、创产业、创意农园、精品民宿等新业态长足发展。
  
   二要切实增强旅游产业发展能级。将都江堰“、水、道、熊猫”化中的符号、色彩、造型、轮廓等融入到服饰、餐饮、礼仪、舞蹈、雕塑等各个方面,加快形成以化体验、康体养生、运动休闲、主题观光为主导,以节庆会展、科普教育、田园休闲、农耕体验、温泉滑雪、低空旅游等新经济业态为补充的功能区产业生态圈。如:以滨江旅聚集区为载体,依托熊猫谷、熊猫乐园、玉堂窑等化资,以“熊猫化”为核心,深度打造熊猫品牌Ip。以大青城旅游园区为载体,以“道化”为核心,深入挖掘和开发道家“养生、养心、养性、养神”等化产品。以田园综合体园区为载体,以天府湿地公园为补充,突出“水化”主题,打造“岷江水润、蜀风雅韵、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灌区盛景,形成以“溯水、拜水、戏水、观水”为一体的互动旅体验产品。依托龙池虹口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优势,突出“地化”主题,围绕“地、高空、茂林、峡谷、村”等空间产品,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地户外休闲运动及森林康养目的地。
  
   三要切实增强旅配套服务建设。坚持国际标准,加快推进都江堰市通用航空机场和都江堰、青城旅游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区域景区(点)游客服务网点,构建多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全面优化旅游公共配套设施及基础设施布局,推进-TR、都江堰至四姑娘旅游铁路、市域轨道7号线等重大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风景道、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等慢行体系建设,加快建成旅游集散中心。突出城市化旅游元素,打造特色街区,建设城市博物馆,积极开发和建设演艺、灯光秀等夜间互动参与的旅游产品,建立国际旅游购物离境退税和便捷支付体系,着力打造产城一体的1分钟公共服务圈和生态宜居社区。深入实施品质酒店培育行动,综合分析产业、人群等大数据,积极招引四季、华东方、悦榕庄等国际知名酒店,推动洲际、凯悦、阿里拉、喜登等高端酒店建设,鼓励发展主题酒店、化酒店等特色酒店,及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为主要吸引的旅游住宿目的地,延伸游客逗留时间,提高游客综合消费水平。
  
   四要切实扩大旅游市场国际影响。坚持国际标准、国际视野,抢抓“一带一路”国家倡议机遇,加强与沿线主要入境游客地、大熊猫客居城市、国际友好城市合作交流。加强与台湾、香港、韩国、日本、美国、欧洲等入境游客地旅行社合作及产品推广,持续深化与德国途易、腾邦旅游等国际国内旅行商合作,在德国、美国、澳大利亚、马西亚、俄罗斯及中东等国家设立“海外都江堰”推广站。依托腾讯网、凤凰网、国家旅游报、微信自媒体和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都江堰市厚重的历史人、丰富的自然生态本底。精心举办国际旅游发展大会、都江堰放水节、道教化节、双遗马拉松、大熊猫国际论坛等重大化旅游节会活动,切实增强我市国际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

深化文旅融合强化产业支撑征文

8. 聚焦文化旅游 打造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

   推出“环球主题+”精品文旅线路  
    “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高质量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客观要求,环球主题公园作为北京市近年来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串联整合了大运河、宋庄、台湖、张家湾等周边特色文旅资源,对推动北京市对外开放和‘两区’建设,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区政协委员刘利说,要建设古今同辉的城市风貌,对标“十四五”规划和群众需求,城市副中心文旅产业发展还面临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充分、鼓励引导 社会 力量参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足、环球项目文化内涵建设不足等挑战。 
    刘利建议,要利用城市副中心图书馆、剧院等地标性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副中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同时打造副中心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加强区级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建设。城市副中心要以服务业扩大开放为契机,全方位鼓励引导 社会 力量、 社会 资源、 社会 组织等融入公共文娱服务,积极引导优质文旅资源向副中心转移。 
       加快北京环球度假区周边配套产业规划  
    北京环球度假区位于通州文化 旅游 区内,总用地面积4平方公里,分三期进行建设,总体规划包括3个主题公园、7个配套度假酒店、2个商业餐饮综合体以及停车、后勤等配套设施,计划于2030年整体建成。区人大代表王他一介绍,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开业,地铁、停车、后勤设施、员工公寓等一次性已与一期同步建设完成,二期主题公园以及相应的度假酒店、商业餐饮综合体仍处于前期筹备中。“按照项目总体规划,通州文化 旅游 区将以环球影城主题公园及度假区为核心,在周边规划落地一批配套产业项目,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有效承接环球影城溢出效应。” 
    王他一建议,应加快推动配套产业布局规划。“北京环球影城已正式开园,未来还有二期、三期主题公园及度假内容落地,将成为大客流高水准 旅游 目的地。应加快研究周边配套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规划及落地实施,让北京环球度假区成为副中心乃至全世界最顶尖的 旅游 目的地。” 
    此外,他还建议,要充分发挥好北京环球项目带来的价值,着力在拉动、溢出、共享三个方面做好文章。拉动就是环球上下游产业链以及相连产业在文化 旅游 区落地,形成文旅领域的高精尖产业集群;溢出是指延伸环球游客在周边的体验和消费;承载则包括食、住、行、游、购、娱在内的需求,充分发展周边配套;共享即在副中心、通州区与环球项目互为客源市场的主体、企业融合发展,建立高水平的客源共享系统,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融合发展,包括大运河人文 历史 自然之旅、宋庄创意艺术之旅、台湖文化演出之旅、张家湾设计创意之旅等。通过一系列的开发运作,充分利用北京环球在文旅领域的龙头引领作用,构建副中心文旅发展新高地、世界级 旅游 度假目的地和首都国际消费中心。 
     建设乡村精品民宿发展夜间经济  
      金镇锡建议,要把民宿经济发展与村庄规划绑定,同时推进民宿和民俗文化发展,把更多原生态的乡村文化、 历史 元素等融入民宿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全过程,将“住民宿赏民俗”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此外,他建议统一规划,进一步规范标准化管理,用综合服务水平来提升整体民宿的品位。 
    “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承接环球影城外溢资源,推动周边酒店升级改造和精品酒店建设,加快辖区特色文化产业园、奥特莱斯和免税店布局建设,培育发展夜经济、首店经济,打造更多高品质商圈和网红打卡地,促进文旅商融合发展。”区人大代表杜德耕介绍,随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方案发布,城市副中心正在布局夜间经济版图,点亮夜色中的多元消费业态。今年,九棵树街道立足云景东路、通马路(九棵树段)、领展—阳光生活广场商圈、弘祥—东朗文创园区现有浓厚商业基础,梳理编制“两线两片”活力消费街区促进发展三年计划,努力融入新发展格局,系统构建消费服务供给升级和优化机制;策划开展“新创意、新消费”大赛,提升商圈知名度,焕发市场活力,激励和吸引首店落户、创意落地;筹备组建商业联盟自治组织,在市场监管局指导下,落地首个预付式消费服务平台,进一步规范经营秩序,提升消费体验,打造“安心消费”街区。杜德耕建议,作为城市形象和促进消费的重要举措,发挥有为政府的积极引导促进作用,和有效市场形成呼应,稳步建设夜间照明和景观,完善夜间公共服务,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升级深夜食堂街区,点亮夜京城,助力夜经济。 
          
      责任编辑 张漫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