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2024-05-18 04:46

1.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郭松龄反奉”在近代东北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是清朝灭亡辛亥革命以来,东北波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次战乱。这次战乱几乎推翻了张作霖的统治,社会各界普遍受到震动。事件平息后,说法颇多,其中有两种声音最有代表性。当年沈阳《盛京时报》有署名铁生的一段话:“郭公为改造东三省之伟人,为民请命,奋不顾身,今不幸罹于死难,凡我同胞,同深悼惜。今敬撰挽联一副,以哭当歌。上联云:“死者不复生,唯有前仆后继,偿我公未了志愿”;下联是:“忍者夫已逝,行将众叛亲离,尽他日依样葫芦”。这种声音代表了民众反对军阀统治的普遍心声,是对郭松龄反奉行为的肯定和无限惋惜。另外还有一种声音,似乎更多地代表了彼时普通民众对郭松龄为人的认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署名“农民”登在《盛京时报》的一副对联:“论权、论势、论名、论利,老张家哪点负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尔夫妻占得完全。”

  如果站在张家父子的角度来说,郭松龄发动反奉战争似有不妥,但如果站在民众厌恶军阀统治或者顺应历史潮流的角度来说,郭松龄反奉就是正义之举。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2.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地盘之争。据何柱国回忆:张作霖原先预定由姜登选去接江苏,郭松龄去接安徽。不料杨宇霆也想要个地盘,结果杨去了江苏,把姜登选挤到了安徽,郭松龄则落了空。郭松龄在此次直奉战争中功高而未获赏,心中极为不满。后来杨宇霆、姜登选将苏、皖丢失,郭松龄气愤地对张学良说:“东北的事都叫杨宇霆这帮人弄坏了,安徽、江苏失败,断送了3个师的兵力,现在杨宇霆又缠着老帅,给他们去打地盘子,这个炮头我不再充当了。要把东北事情办好,只有把杨宇霆这帮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赶走,请少帅来当家。”此时,郭松龄已露出反奉的心思,但张学良没有在意11月21日晚,郭松龄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提出三大主张:一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二是要求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三是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

3.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奉

“郭松龄倒戈”是奉系军阀由强到弱的重要转折点,虽然张作霖成功击败了郭松龄,但奉军也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实力。郭松龄作为张学良最为倚重和信任的将领,如果不反,未来铁定是奉军的第二号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还是选择铤而走险,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
第一,从思想深处来看,郭松龄与张作霖本质上并不是一路人。郭松龄于1906年进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正规军事培训,同时也从同盟会成员方声涛那里接触到民主革命思想。1910年,郭松龄经方声涛、叶荃介绍,正式加入新军同盟会。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第二年秋,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

1917年,郭松龄投奔孙中山,先后被委任为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后转任韶关讲武堂教官。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走投无路才返回奉天,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从郭松龄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比较“前卫”的,是追随孙中山的,而张作霖是非常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所以两人从思想深处是对立的。

第二,张作霖的所作所为加剧了两人的矛盾。如果说奉军里面谁能得到郭松龄的正视,恐怕也就是张学良了,因为张学良也是一个思想比较“前卫”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哪怕郭松龄很是看不惯张作霖及他的兄弟的所作所为,但他还是在奉军待了很多年,并且为了奉军立下了不少功劳。

但是随着郭松龄的地位越来越高,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他就越来越不能容忍张作霖的所作所为。比如说,他就很反感张作霖与日本走的亲近,在他认知中,作为中国人就要与国外势力势不两立,不能有太多纠缠,而张作霖恰好老是给日本人谈合作。
再比如说,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论功行赏,本来准备给他一个安徽督军的,结果就因为杨宇霆突然想做江苏督军,他就被挤掉了位置,作为功劳最大的他,反而到头来啥也没捞着。最关键的是,杨宇霆还把事情办砸了,刚刚上任就被孙传芳给赶了回来,奉军南下计划被迫搁浅,最后还是需要郭松龄去给他擦屁股。这算是击垮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郭松龄本人野心已经膨胀起来。由于张学良的关系,郭松龄掌握着奉军最为精锐的力量,这让他的野心极度膨胀了起来。郭松龄倒戈后,向全国发了一份通报,内容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但是紧接着面对张学良的劝降,他开出的条件是“山东归岳维竣;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郭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所以,什么拥护张学良、承办杨宇霆等等可能都是障眼法,郭松龄真正想要的是统掌东北,因为他感觉只有他才能把东北治理好。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奉

4. 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是什么?

郭松龄为何会反奉兵败?只因他错信了一人,最终导致他的失败

5. 那郭松龄为什么要起兵反奉?他最后兵败的原因是什么?


那郭松龄为什么要起兵反奉?他最后兵败的原因是什么?

6. 郭松龄为什么要反奉?

“郭松龄倒戈”是奉系军阀由强到弱的重要转折点,虽然张作霖成功击败了郭松龄,但奉军也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实力。郭松龄作为张学良最为倚重和信任的将领,如果不反,未来铁定是奉军的第二号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郭松龄还是选择铤而走险,原因可以概括为三个:
第一,从思想深处来看,郭松龄与张作霖本质上并不是一路人。郭松龄于1906年进入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学习,开始接受正规军事培训,同时也从同盟会成员方声涛那里接触到民主革命思想。1910年,郭松龄经方声涛、叶荃介绍,正式加入新军同盟会。1912年郭松龄考入北京将校研究所,第二年秋,考入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

1917年,郭松龄投奔孙中山,先后被委任为粤赣湘边防督办参谋、广东省警卫军营长,后转任韶关讲武堂教官。孙中山的护法运动失败后,郭松龄走投无路才返回奉天,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担任战术教官。从郭松龄的成长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是比较“前卫”的,是追随孙中山的,而张作霖是非常反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所以两人从思想深处是对立的。

第二,张作霖的所作所为加剧了两人的矛盾。如果说奉军里面谁能得到郭松龄的正视,恐怕也就是张学良了,因为张学良也是一个思想比较“前卫”的人。也正是因为如此,哪怕郭松龄很是看不惯张作霖及他的兄弟的所作所为,但他还是在奉军待了很多年,并且为了奉军立下了不少功劳。

但是随着郭松龄的地位越来越高,接触的事情越来越多,他就越来越不能容忍张作霖的所作所为。比如说,他就很反感张作霖与日本走的亲近,在他认知中,作为中国人就要与国外势力势不两立,不能有太多纠缠,而张作霖恰好老是给日本人谈合作。
再比如说,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论功行赏,本来准备给他一个安徽督军的,结果就因为杨宇霆突然想做江苏督军,他就被挤掉了位置,作为功劳最大的他,反而到头来啥也没捞着。最关键的是,杨宇霆还把事情办砸了,刚刚上任就被孙传芳给赶了回来,奉军南下计划被迫搁浅,最后还是需要郭松龄去给他擦屁股。这算是击垮两人关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三,郭松龄本人野心已经膨胀起来。由于张学良的关系,郭松龄掌握着奉军最为精锐的力量,这让他的野心极度膨胀了起来。郭松龄倒戈后,向全国发了一份通报,内容是“反对内战,主张和平;祸国媚日的张作霖下野,惩办主战罪魁杨宇霆;拥护张学良为首领,改革东三省”。但是紧接着面对张学良的劝降,他开出的条件是“山东归岳维竣;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郭回奉执政,统掌东北”。
所以,什么拥护张学良、承办杨宇霆等等可能都是障眼法,郭松龄真正想要的是统掌东北,因为他感觉只有他才能把东北治理好。

7. 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是什么?

郭松龄为何会反奉兵败?只因他错信了一人,最终导致他的失败

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是什么?

8. 郭松龄反奉的原因是什么?

郭松龄为何会反奉兵败?只因他错信了一人,最终导致他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