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实施什么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2024-05-09 15:04

1. 稳步实施什么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规划目标
到 2035 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 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国森林、草原、荒漠、 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 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 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基本建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
森林覆盖率达到 26%, 森林蓄积量达到 210 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 2 亿 公顷左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 60%;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保护率提高到 60%;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5640 万公 顷,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海洋生态恶化的状 况得到全面扭转,自然海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35%;以国家公园 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 18%以上,濒危野生动植 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
2020 年底前,由相关部门依据本 《规划》编制各项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详见附件,重要政 策、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按规定程序报批),与本规划形成全 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1+N”规划体系;
2021 —2025 年,着重抓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重 点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解决一批重点 区域的核心生态问题;
2026—2035 年,各项重大工程全面实施, 为建设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稳步实施什么等重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2.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任务包括哪些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任务包括如下:1、国家以培育稳定、健康、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对公益林和商品林实行分类经营管理,突出主导功能,发挥多种功能,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2、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公益林保护支持力度,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指导受益地区和森林生态保护地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等方式进行生态效益补偿;3、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依照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规定,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森林保护和林业发展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一条  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保障森林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本法。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森林、林木的保护、培育、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活动,适用本法。第三条  保护、培育、利用森林资源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保育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四条  国家实行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完成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和森林防火、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公开考核结果。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的需要,建立林长制。第十四条  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国家所有的森林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国务院可以授权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统一履行国有森林资源所有者职责。

3.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任务包括

法律分析:第一,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的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封禁保护、自然修复的办法,让生态休养生息。要重点实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上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秦巴山区、祁连山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南岭山地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区、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河流域、滇黔桂喀斯特地区等生态修复工程。
第二,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要调整优化空间结构,增加生态空间,减少工业空间、农产品生产空间、农村建设空间,通过空间规划的编制,全面划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将开发空间的控制落地上图。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信息。将国家重要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建设三江源、祁连山等一批国家公园。划定城镇开发边界,从严供给城市建设用地,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推动城镇化向集约式转变。
第三,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要扎实推进荒山荒地造林,宜林则林、宜湿则湿,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工矿废弃地、闲置土地、荒山荒坡、污染土地以及其他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治理,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逐步恢复湿地生态功能。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建设绿道绿廊,使城市森林、绿地、水系、河湖、耕地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
第四,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完善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大退牧还草力度,保护治理草原生态系统。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和功能,加强森林保护。
第五,严格保护耕地,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在重金属污染区、地下水漏斗区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扩大轮作休耕试点。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四条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 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任务包括

4.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点任务包括哪些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规划》称,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趋势,各类自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稳定性逐步增强,重点生态工程区生态质量持续改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稳步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骨架基本构筑。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提醒,我国在生态方面的历史欠账还比较多,问题积累多、现实矛盾也比较多,一些地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达到或接近上限,且面临“旧账”没还、又欠“新账”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仍处在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生态保护修复任务十分艰巨。《规划》明确,到2035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国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吴晓介绍,《规划》提出了“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科学治理,推进综合施策”等基本原则;将重大工程重点布局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海岸带等重点区域,根据各区域的自然生态状况、主要生态问题,研究提出了主攻方向。“《规划》是推进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的总体设计,是编制和实施有关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对推动全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具有战略性、指导性作用。”吴晓说。“一定要让母亲河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众所周知,黄河重点生态区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生态系统不稳定。而长江重点生态区也面临着河湖、湿地生态退化风险,水土流失、石漠化问题突出,水生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中华鲟、达氏鲟、胭脂鱼、“四大家鱼”等鱼卵和鱼苗大幅减少,江豚面临极危态势。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司长周远波介绍,《规划》在长江重点生态区布局了横断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上中游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洞庭湖、鄱阳湖等河湖、湿地保护和恢复,大别山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重点生态区矿山生态修复8个重点工程;在黄河重点生态区布局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贺兰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修复、黄河重点生态区矿山生态修复5个重点工程。周远波表示,自然资源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编制长江、黄河和海岸带三个重大工程的专项建设规划,来推动陆海统筹、河湖联动这种治理模式落地。“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一定要让母亲河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国家林草局规划财务司司长闫振说,要将过去分散在各个工程的项目资金,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方式进行配置,特别是在长江、黄河以及其他重点区域集中投入,和其他行业部门的生态保护修复举措配合起来,达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的目的,确保长江、黄河流域的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持续改善。全面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规划》提出,到2035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闫振介绍,2015年以来,我国先后开展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等10个国家公园试点,覆盖面积22.29万平方公里。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国家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最具代表性的是这些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旗舰性物种得到恢复,比如东北虎、东北豹、雪豹的种群都得到了恢复。”闫振说,目前,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范围内有27只东北虎、42只东北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监控系统多次拍到一只母虎和四只小虎一同行走的珍贵资料。另外,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稳步推进,各个国家公园都建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局、管理分局和管护站,管护体系初步建立起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一条为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保障森林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本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森林、林木的保护、培育、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活动,适用本法。第三条保护、培育、利用森林资源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保育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5. 系列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重大工程有哪些?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七大布局。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突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在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与相关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衔接的基础上,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布局在7个重点区域。
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
本区域位于我国西南部,涉及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等6个省(区),含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若尔盖草原湿地、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阿尔金草原荒漠化防治、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等7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主攻方向。以推动高寒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导向,立足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等7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草原、河湖、湿地、冰川、荒漠等生态系统,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突出对原生地带性植被、特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科学开展天然林草恢复、退化土地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和人工草场建设等人工辅助措施,促进区域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高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
二、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
本区域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8个省(区),包括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即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四川的若尔盖草原湿地、甘肃的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青海的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纳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
主攻方向。遵循“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以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为重点,上游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抓好水土保持、下游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立足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开展多沙粗沙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和土地整治,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科学开展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提高植被覆盖度,加快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场治理,保护和修复黄河三角洲等湿地,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强矿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使区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并保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
三、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
本区域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大别山水土保持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重要湿地。
主攻方向。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以推动亚热带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立足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河湖和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切实加强大熊猫、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进一步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四、东北森林带
本区域位于我国东北部,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4个省(区),含大小兴安岭森林、长白山森林和三江平原湿地等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主攻方向。坚持以“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根本遵循,以推动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导向,立足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修复,连通重要生态廊道,切实强化重点区域沼泽湿地和珍稀候鸟迁徙地、繁殖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治理任务,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保障国家东北森林带生态安全。
五、北方防沙带
本区域跨越我国北方地区,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含新疆兵团)等9个省(区、市),是“两屏三带”中的北方防沙带,含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和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科尔沁草原、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阴山北麓草原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主攻方向。以推动森林、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和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持续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退化草原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深入开展河湖修复、湿地恢复、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盖度,增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六、南方丘陵山地带
本区域主要涉及福建、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5省(区),含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武夷山等重要山地丘陵区。
主攻方向。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导向,立足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全面保护常绿阔叶林等原生地带性植被的基础上,科学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大力推进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逐步进行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修复,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连通生态廊道,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有害生物防治,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七、海岸带
本区域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区、市)的近岸近海区,涵盖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含辽东湾、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北黄海、苏北沿海、长江口—杭州湾、浙中南、台湾海峡、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北部湾、环海南岛、西沙、南沙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主攻方向。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立足辽东湾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自然岸线,严格控制过度捕捞等人为威胁,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和修复,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态灾害防治、海堤生态化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洋保护地建设,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恢复退化的典型生境,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促进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提高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系列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重大工程有哪些?

6. 大力实施什么生态修复工程

、规划目标
到 2035 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 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国森林、草原、荒漠、 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 统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生态稳定性明显增 强,自然生态系统基本实现良性循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基本建成,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
森林覆盖率达到 26%, 森林蓄积量达到 210 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保有量稳定在 2 亿 公顷左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 60%;确保湿地面积不减少,湿地保护率提高到 60%;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 5640 万公 顷,75%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海洋生态恶化的状 况得到全面扭转,自然海岸线保有率不低于 35%;以国家公园 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 18%以上,濒危野生动植 物及其栖息地得到全面保护。
2020 年底前,由相关部门依据本 《规划》编制各项重大工程专项建设规划(详见附件,重要政 策、重大项目、重点工程按规定程序报批),与本规划形成全 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1+N”规划体系;
2021 —2025 年,着重抓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重 点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区域的生态保护和修复,解决一批重点 区域的核心生态问题;
2026—2035 年,各项重大工程全面实施, 为建设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7.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要多借用()。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要多借用自然力。

【拓展资料】
生态修复的方式有生物、物理与化学、植物修复等。其中生物修复指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它是生态修复的基础。植物修复几乎包括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因此生态修复要多借用自然力。
生态修复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和植物等的生命活动来完成的,因此生态修复需严格遵循循环再生、和谐共存、整体优化、区域分异等生态学原理。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要多借用()。

8.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要多借用什么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要多借用自然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基本方式:1、生物修复:是生态修复的基础,生物修复定义是指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从而修复被污染环境或消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个受控或自发进行的过程.这是狭义的定义。生物修复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3个方面,即微生物活性、污染物特性和环境状况;2、物理与化学修复:是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物理修复与化学修复是指充分利用光、温、水、气、热、土等环境要素,根据污染物的理化性质.通过机械分离、蒸发、电解、磁化、冰冻、加热、凝固、氧化—还原、吸附—解吸、沉淀—溶解等物理和化学反应,使环境中污染物被清除或转化为无害物质;3、植物修复: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在污染环境治理中,从形式上来看,似乎主要是植物在起作用,但实际上在植物修复过程中.往往是植物、根系分泌物、根际圈微生物、根际圈土壤物理和化学因素等在共同起作用。总的来看,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森林、林木的保护、培育、利用和森林、林木、林地的经营管理活动,适用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