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2024-05-06 11:25

1. 高中政治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 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 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 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0.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础. 
41.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 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修养, 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 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 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 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 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42.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 共同理想与远大理想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的长期过程. 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的长期过程. 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7如何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1)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 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 崇高理想. 崇高理想. 思想道德修养, (2)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 )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 界的长期过程.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 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 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会主义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国家,任何社会,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一元的.如果主流意 识形态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不仅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会倾覆, 识形态缺少正确的理论作支撑,不仅主流意识形态的大厦会倾覆,而且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思 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向何处去. 想混乱和政局动荡,国家不知向何处去,人民不知向何处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人们树立起崇高理想和信念,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激发主人翁的创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 精神动力.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 立科学精神, 精神动力.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 学方法,提高人们的素质,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 学方法,提高人们的素质,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 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 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 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 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 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 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 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 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

高中政治必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2.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是高考文科生的必考科目,而且是一门拉分的科目。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 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
         ①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
         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认识的反作用。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是有条件的,具有多样性: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要求: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2)发展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发展的趋势: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要求: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支持新事物;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 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要求: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要求: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要求: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要求:要求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把握主流(主要方面)同时,又不能忽视支流。
          9.辩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
          11.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1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1)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要求: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②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

3.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 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 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 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 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4、5、6组合)

8、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10、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

(1)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6、7、8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3)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略)。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的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什么是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减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4. 高中政治必修三总结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 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1) 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 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 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尊重文化多样性。(4、5、6组合)

8、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10、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

(1)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6、7、8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3)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略)。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的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什么是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减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

5.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了解文化的含义、形式
(1)文化的含义(P6):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的形式(P8):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P10)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决定作用。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另一方面文化又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表现在:一方面,科学技术、教育、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与政治的相互交融,可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把握。从国内来说,人们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从国际来说,只有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3、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感受文化竞争力(P11)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七大修改)
 (2)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①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抵御外来文化侵略,保证文化安全;有利于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②从精神生活方面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生产大量的健康向上、无愧于时代的精神产品和精神财富,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可以从文化与政治、经济关系,从文化对人、对社会影响来分析)
4、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P13—21)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一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二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3)文化对人影响的意义: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6.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政治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政治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7.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

 人不谦逊是因人不自知,人不自知是因为无知。告诉自己,你不是天才,你甚至不是人才,你只是个普通的朽木,朽木想要变成栋梁,就必须要付出比好木头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二政治  必修三重要知识点  总结  ,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1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  辩论  。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  方法  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2 
  一、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
  1、交通运输、邮电信息、科技信息、金融信贷、科技开发、培养人才
  2、第一产业(农业)
  (1)含义: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为“广义农业”。
  (2)地位和作用:(基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基础作用。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
  (3)我国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生产,特别是其中的粮食生产,直接关系着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和国家的粮食安全。粮食不仅解决吃饭问题,还提供大量的副食品。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料、重要市场,为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为国家提供资金积累。
  3、第二产业(工业)
  (1)含义: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2)地位和作用:
  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
  工业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①工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尤其是以提供物质技术装备的作用最为重要。
  ②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
  ③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4、第三产业(服务业)
  (1)含义: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是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活动的各行各业的总称。
  (2)地位: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3)意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①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②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③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
  1、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发展的原因:
  产业结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发展的变化的。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一大批高新技术崛起,并在各部门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现代产业的发展趋势
  (1)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
  (2)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
  (3)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
  三、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1、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1)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这是完成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措施  :调整农业内部结构,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2)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这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措施:用高新技术改造和优化工业的内部结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3)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措施:改造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明显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积极发展国际服务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产业结构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大批富余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幅度上升。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3、劳动就业的良好机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劳动者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
  (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劳动者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3)政府的就业政策,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四、劳动者的择业、就业和创业
  1、劳动者就业的重要性
  (1)劳动就业是人们进行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的手段和方式,是人民获得物质成品和精神产品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途径。
  (2)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
  (3)劳动者的就业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也是影响人们前途和职业生涯的重要问题。
  (4)就业是个人进入社会作为社会成员参与社会生活的新起点,职业选择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正确选择职业将成为个人一生的顺利发展和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2、就业的含义、方式
  (1)含义: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男16--60,女16—55)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的社会职业。
  (2)方式:固定工、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
  3、劳动者要正确解决择业问题
  (1)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社会的需要;
  (2)既要考虑经济待遇,又要有精神追求;
  (3)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
  4、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提高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  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五、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1、劳动者的权利:是指劳动者依照劳动法律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1)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
  (2)取得劳动报酬
  (3)休息休假
  (4)获得劳动保护
  (5)接受职业培训
  (6)享受社会  保险  和福利
  (7)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8)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2、劳动者的义务:是指劳动者必须履行的责任。
  (1)完成劳动任务——最基本的义务。
  (2)提高职业技能
  (3)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4)遵守劳动纪律(5)遵守职业道德
  3、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劳动者在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两者是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是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的。
  六、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1)依法签订  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的一种法定用工制度。
  签订合同的目的:在于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使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书面合同形式确定下来。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
  (2)依法处理劳动争议
  ①含义:在通过签订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常常会因为劳动权利和义务问题产生矛盾引起争议。
  ②方式: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3 
  1、文化传承与创新主要表现: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  教育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依托电子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  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低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现实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 
  ★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归纳 
  ★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笔记 
  ★  高中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总结(完整版)(3) 
  ★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汇总 
  ★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二政治必修三必备知识点总结 
  ★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总结

8.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小结

 问一问福特,问一问爱迪生,问一问所有已经获得成功的人,他们会告诉你,把失败从成功中分割开的裂沟是多么得狭窄,也会明确地告诉你,依靠坚持和信念必然可以让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高二政治  必修三知识小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1 
  是什么?(  文化  与生活)
  1.含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意识形态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
  2.特点: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形成的
  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  长跑  离不开物质载体
  3.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人认识世界和世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还表现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中。
  (2)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为:(1)科技与  教育  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2)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在现代经济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4.文化对个人的作用(或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影响个人的表现为 :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  思维方式  。
  (3)文化影响个人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面对世界激烈的文化竞争我国应该怎么办?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大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与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2 
  为什么?(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横向:多样性
  1、主要表现: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差异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4、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依托电子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  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低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现实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二)纵向:继承性
  1、  传统文化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1)继承性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
  (2)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作用:我们要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社会发展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4)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抵制或剔除。
  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发展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d.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3 
  怎么看:(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
  (1)特点:源远流长(见证:文字和史书典籍);博大精深(A.领域广:①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精神世界有着独特的作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②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B.地域广: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C.民族广:①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个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共同铸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②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民族精神
  (1)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  爱好  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4)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5)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4.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坚持,(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5)立足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小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小结 
  ★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小结 
  ★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梳理总结 
  ★  高二政治必修三重要知识点笔记 
  ★  高二政治会考必修三四知识点总结 
  ★  高中政治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汇总 
  ★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识点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