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的作者柳青的人物资料

2024-05-05 19:39

1. 创业史的作者柳青的人物资料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想知道更多详细的内容,请看下文,我将为您详细介绍《创业史》作者柳青的个人资料。
         
          《创业史》作者柳青个人生平          1916年生,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柳青9岁起于寺沟村上学3年。
         1927年,考入佳县螅镇高小。
         1928年,随长兄柳春园到米脂县东街小学读书1年,5月刘义维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9年,因大哥离开米脂,返回葭县(今佳县)媳镇小学读书1年半。
         1930年夏,考入省立绥德师范学校。在此,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少年漂泊者》、《反正前后》、《西线无战事》等不少进步书籍,启发很大,勇敢地参与学校的学潮斗争。经常上街讲演、张贴  标语  、游行,与国民党顽固派、土豪劣绅斗争,绥师进步师生的革命行动,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愤恨,“白色恐怖”很快袭来,组织被打散,学校被封闭,柳青被迫返家种地半年。
         1931年,其兄春园在东北教书赚钱,资助柳青考入榆林省立第六中学学习,他苦心研读,开始钻研文学作品,经常阅读鲁迅、郭沫若、茅盾、高尔基等人的作品,在思想深处,奠定了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从初中二年级起,开始学英文,一年后即能阅读一般的英文原著。1934午夏,柳青考入西安高中,开阔厂视野,丰富了阅读内容,增加了不少知识,提高了热爱文学的兴趣,特别向往进步文学,开始自学俄文,介绍苏联文学,走上业余创作道路。在学校经常写  散文  、诗歌,翻译外国短篇小说,不断在报刊上发表。
         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燃及西安,他积极参与游行示威,宣传抗日,呼吁“停止内战”。当时,柳青是西安高中学生会负责人,担负学校高中学生刊物《救亡线》的编辑,不断鼓舞西安学生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斗争。      

创业史的作者柳青的人物资料

2. 简述柳青其人和《创业史》

      简述柳青其人和《创业史》,下面由我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创业史》第三部没能够写完面世 可能是柳青离世最大的遗憾 也是每个读者的遗憾 有生他没有看到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却成就了文学上的维纳斯 。
          内容简介 
         《创业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郭士杰、郭振山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柳青在皇甫村踏踏实实地生活了14年,对农村中各种人物了如指掌,这给他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排进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梁生宝是全书的中心人物,是社会主义农村中的英雄典型。在披荆斩棘带头创社会主义大业中,他有胆有识,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实干精神。他身上既有勤劳、朴实、善良的中国传统美德的闪光,又有公而忘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时代精神的张扬。这是一个讲原则、重情感,使读者倍感亲切可爱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梁三老汉是书中写得最凝重最精彩的人物,是极有感染力的艺术典型。作者不是单线条地勾勒这一人物,而是深挖精凿,浓墨重彩地描绘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他鲜明感人的多重性格。这是一个最有深度、最能显示作者艺术潜能的不可多得的中国老农的形象。
         现在的年轻读者大概很少有人知道柳青,但却可能知道代表着新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时代的“红色经典”;而说起“红色经典”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三红一创”;“三红”是《红岩》《红日》《红旗谱》,“一创”便是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
         柳青是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多卷本长篇小说《创业史》是反映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里程碑式鸿篇巨制,深刻记录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作为在革命队伍里、在人民中间成长起来的作家,柳青身体力行关注民生、关注现实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他观察生活、深入生活的能力,令同时代作家和后辈作家们敬佩,对中国作家和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大家熟悉的《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遥,曾经写道:柳青,我的文学教父和人生导师!
         每个人的精神上都有几根感情的支柱对父母的、对信仰的、对理想的、对知友和爱情的感情支柱。无论哪一根断了,都要心痛的。
         --柳青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柳青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柳青

3. 你对柳青的《创业史》有何评价?

初次见到吴正坤,给人的感觉是朴素、温和而又不乏干练和睿智。看到目前做事沉稳、大方的吴老板,你很难将他与十年前一个山区里的小学体育老师联系在一起。时光荏苒,转瞬吴老板已在工程机械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也拥有了自己的工厂和由120人组成的团队。这一路走来,他走的艰难、坚定而又坚持。
晋工用户吴正坤
不甘平庸选择转型
2005年,刚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吴正坤看似很幸运,因为他获得了一个小学体育老师的职位。学校虽然是在福建省较为偏远的山区,但工作轻松而稳定,是家长口中的“铁饭碗”,也是当时身边很多同学称羡的职业,甚至连吴正坤自己也一度认为自己的一生只会教学生打打球、跑跑步,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在这个山区里过完自己的一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正坤与朋友谈起外面精彩的世界,激起了他想去外面看看的兴趣。抱着“不干出一番事业不回家”的决心,已在学校体制内安逸了6年的吴正坤只身前往北京,在一家大理石企业谋得了一份销售工作。凭借福建人特有的智慧和拼搏劲,经过一年多的积累,吴正坤的行业知识渐见丰富,销售业绩也逐渐有了起色,他也不再安于给人打工的现状。就此,吴正坤决定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大干一场。
晋工叉装机正在装运大理石
敏锐嗅觉洞察行业先
“我当时也考察了超市、餐饮等行业,通过比较,我发现石材行业发展空间较大。”说起自己的选择,吴正坤脸上难掩一丝自豪,他说:“目前我们的团队已发展至120余人,我们的产品除了满足中国本土市场,还走向了韩国、欧洲等海外市场。”吴正坤从零做起,从一无所有到拥有自己的工厂和由120余人组成的团队,自创业以来,他一步一步,稳打稳扎,步步为营,走得扎实而又坚定。
选择晋工源于信任
说起与晋工叉装机的结缘,吴正坤直言,这是源于晋工产品良好的口碑。“随叫随到的售后服务,皮实耐用的性能,”这是大家对晋工叉装机的普遍看法。吴正坤回忆说,当初添置首台叉装机时,我们的工厂才刚开业不久,因此我在选购产品时要追求最佳性价比,虽然当时晋工叉装机的售价超出了我的预算,但其卓越的性能、扎实的质量及完善的售后服务还是让我忍不住动心,经过综合考虑之后,最终还是定了首台晋工的叉装机。
晋工叉装机正在作业
迄今为止,这台叉装机在工地上施工时间已超过一万二千多个小时,这台叉装机“故障少、省油、作业效率高、操作灵巧”让吴正坤非常省心。“这么多年来,晋工设备没有让我失望!”吴正坤说。
随着事业慢慢的做大,要求与他合作的厂家也多了起来,但或许因为共同经历了成长的时光,让吴正坤倍加珍惜与晋工的合作。他说:“晋工的服务让我放心。”由于平时业务繁忙,经常会顾不上设备的保养与维修问题,但晋工的同事比他们自己人还细心,定期的保养、随叫随到的维修服务,管家式服务让吴正坤颇为信赖。所以,这几年来,随着吴正坤事业不断做大,每年都在添置晋工的设备。
吴正坤笑言:“和晋工合作很舒心,晋工的定点服务人员经常走访,关心设备使用状况,现在我和服务人员也非常熟悉。”而且现在晋工还在进一步增强服务力量,建立了代理商制度、定点服务制,每一台设备都能找到其售后服务人员。
结语
吴正坤相信,晋工会越来越好,设备的使用效率也会越来越高,售后服务体系会更加完善,同时,他也表示,未来如果有添置设备的需求,晋工设备仍然是首选,愿与晋工共成长。(本文来自晋工)

你对柳青的《创业史》有何评价?

4. 柳青的作品《创业史》的观后感

追求执着

——小说《创业史》读后感


1929年,陕西大旱,饿殍遍野的关中地区依然不断地有灾民涌来。这些灾民何去何从?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创业史》将告诉我们答案……

——题记

 

他——小说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英雄,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我之所以这么开门见山地说是因为他那自强不息、勇于奋进的精神的确震撼人心。

梁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又过了两年,动荡的社会使生宝没福气安心种庄稼,不幸被拉去当了壮丁。梁三老汉用卖了牛犊的钱把他赎回来后,生宝又一头钻进了终南山——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烧炭,还要忍受着不能与家人家团聚的苦难,苦苦地熬着。尽管如此,可他没有被穷苦的命运压倒,而是从父辈创业失败的事实和自己穷苦的生活经历中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

有执着的信念在心,梁生宝一路走来,自然的也好,社会的也罢,他都能从容应对。姚士杰可谓是蛤蟆滩最刁钻的一个人了,在那个灾荒的年头,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难户来找他,因为他把缺粮人的愁苦当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梁生宝依然没有向姚士杰低头,仍然把他的创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有执着的信念在胸,梁生宝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了能使村民们早日过上好日子,他主动外出去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所有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显功。执着的信念使他变得更热情:吸收白占魁加入农业社组,耐心帮助梁三老汉,正确处理与郭正山的矛盾……这份追求执着的精神造就了梁生宝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品质。听党的话、跟着党走,他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为农业社的成功创办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时代并不要求我们非得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虽然我们平凡,可也应当拥有像梁生宝那样执着追求的品格,因为我们拥有年轻这笔人生最大的财富!

追求执着——只为心中那个最圣洁的目标。

5. 柳青的《创业史》每章概括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柳青同志生前计划写四部,仅完成了两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它们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
第一部故事梗概:
在《创业史》的开篇,中国土改已经结束,互助组刚刚建立但是面临很多问题,通过蛤蟆滩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出场和表现,可以看到乡村伦理和政治话语冲突之下的各阶层权力的博弈和纠缠。
第二部故事梗概:
在《创业史》中,故事主要通过叙述人梁生宝来描绘。这个叙述人梁生宝是事件的参加者,他在叙述过程中,表明自己鲜明的爱憎,解剖着人物的灵魂,引导着读者去理解事变的意义,通过叙述人的“形象”,显示着柳青的风格,通过叙述人的“视点”,揭示各阶级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作者在《创业史》中使用了典型化的创作方法,他把农业生产化运动,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去考察,进而写出历史演进的趋势,而非仅仅就合作化去写合作化。
梁生宝是新人物的代表,作品着重反映了他的成长以及逐渐在蛤蟆滩上发生影响力并掌握话语权的过程和姚世杰、郭世富等以前蛤蟆滩上的能人们逐步丧失影响力和退出权力结构的过程。
《创业史》是中国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具有思想的“深刻性”和矛盾冲突的“尖锐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创业史》

柳青的《创业史》每章概括

6. 柳青的《创业史》每章概括?

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
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它们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
柳青,一位著名作家。对于他的认识我除了从小说中看出他的创作水平以及对于他对于他所处那个年代的认识,其他的更多的是他的生平中去了解。他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方向打下了基础。
他还参加了1936年西安事变后的学生运动并在那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他随八路军到前方打仗,由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道路。他于1953年正式开始撰写《创业史》第一部,中间经历了文革时期,最终在1978奶奶临终前该玩的《创业史》第二部,但最终也没能完成四部曲。
柳青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1952年,他把全家从北京迁到陕西省长安县的皇甫村,时任长安县委副书记。也就是在那里,他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各个阶段。并且在他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创史业》见证了那时代。
哈哈哈哈哈

7. 柳青的《创业史》每章概括

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
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它们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
柳青,一位著名作家。对于他的认识我除了从小说中看出他的创作水平以及对于他对于他所处那个年代的认识,其他的更多的是他的生平中去了解。他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方向打下了基础。
他还参加了1936年西安事变后的学生运动并在那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他随八路军到前方打仗,由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道路。他于1953年正式开始撰写《创业史》第一部,中间经历了文革时期,最终在1978奶奶临终前该玩的《创业史》第二部,但最终也没能完成四部曲。
柳青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1952年,他把全家从北京迁到陕西省长安县的皇甫村,时任长安县委副书记。也就是在那里,他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各个阶段。并且在他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创史业》见证了那时代。

柳青的《创业史》每章概括

8. 柳青创作的《创业史》的背景资料

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开始,中国农村和农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观念被彻底打破了;
农民和农村被组织进现代工业化的时间体系中:“工分”完成了农村劳动力的货币化,土地在集体化的基础上被重新配置,在农林牧副渔的现代农业的意义上,劳动的合理分工得以完成。
而《创业史》恰恰由于深刻地抓住、或者表现了这一根本性地变革,才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标志性的作品。
1952年5月柳青到陕西省长安县后皇甫村落户,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田间生产中。《创业史》以秦岭山脚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互助组的曲折发展过程,来反映中国的农业生产互助的过程和必然趋势。
在的开篇,中国土改已经结束,互助组刚刚建立但是面临很多问题,通过蛤蟆滩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出场和表现,可以看到乡村伦理和政治话语冲突之下的各阶层权力的博弈和纠缠。

扩展资料
《创业史》时代背景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从事农业的公民,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砸碎了压在农村乡民身上的反动政治机器,使农村乡民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土地。
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开始,中国农村和农民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观念被彻底打破,农村乡民和农村被组织进现代工业化的时间体系中。 
1953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中国广大农村全面开展起来,中共中央出台诸多具体的农业优惠政策,农村乡民对合作化的态度是疑惑中有期待。
1955年之前进行的“互助组”和“初级社”工作,基本上是符合农村乡民利益和现实需要的,它很好地缓解了土地改革后农村中出现的因规模狭小和贫富悬殊而导致的生产力低下、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是适合当时农村的发展和农村乡民的认识水平的政策措施,其结果也是明显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增长。
只是到1955年以后,急躁冒进、盲目集体化的倾向才开始出现。
1952年5月柳青到陕西省长安县后皇甫村落户,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田间生产中。
《创业史》以秦岭山脚黄堡区下堡乡第五村互助组的曲折发展过程,来反映中国的农业生产互助的过程和必然趋势。在《创业史》的开篇,中国土改已经结束,互助组刚刚建立但是面临很多问题,通过蛤蟆滩上形形色色人物的出场和表现,可以看到乡村伦理和政治话语冲突之下的各阶层权力的博弈和纠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创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