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三章是什么呢?

2024-05-19 20:24

1.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是什么呢?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是什么呢?

2.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就像一个大容器,但它里面所蕴涵的内容,和运用的领域是用之不竭的。第一章说过“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所以说真正没有私欲的事物,我们要观察他们的微妙之处,对于有私欲的事物,我们要观察他们的欲望所达到的程度,对于不断的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的深入细节,我们不断的发现微妙之处,不断的充实“道”德内涵。
“渊兮(yuān xī),似万物之宗” “道”是万物的内在本质,就像是万物发源的根源一样。“万物”也就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宗”是指祖宗。“似”就是好像,而不真正的是。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在我们不断的认识和了解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消磨认识的锋锐部分,消除跟中认识的意见分歧,融合各种观点的光辉,最终形成共同的观点。“道”似就是好象存在,却又深奥莫测。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我们不知道“道”是怎样产生的,好像是在天地形成之先,也就是说在人类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道”了.
[长篇大论]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紧接上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用而勿用,勿用而用之后,便提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作为“用道而不为道所用”的更进一层说明。在这里首先要了解“冲”字与“盈”字是对等性的。“冲”字在《老子》这一章句中的意思,应该作为冲和谦虚的“谦冲”解释。换言之,冲,便是虚而不满,同时有源远流长、绵绵不绝的涵义。如果解释“冲”便是用中而不执一端或不执一边的意思,也可以相通。总之,知道道的妙用在于谦冲不已,犹如来自山长水远处的流泉,涓涓汩汩而流注不休,终而汇聚成无底的深渊,不拒倾注,永远没有满盈而无止境。如果了解道的冲而不盈的妙用,它便如生生不已,永无休止,能生万物的那个想象中的宗主功能一样,就可应用无方,量同太虚。
能够做到冲虚而不盈不满,自然可以顿挫坚锐,化解纷扰。然后参和它的光景,互同它的尘象。但它依然是澄澄湛湛,和而不杂,同而不流的若存若亡于其间。倘使真能做到这种造诣,完成这种素养,便无法知道它究竟是“谁”之子?似人而非人,似神而非神,实在无法比拟它像个什么。假使真有一个能主宰万有的大帝,那么,这个能创造大帝的又是谁?这个“谁之子”的“谁”,才是创造大帝与万物的根本功能,也姑且强名之叫它是“道”。但是道本无形,道本无名,叫它是“道”,便已非道。因此,只好形容它是“象帝之先”。
从个人的修养来讲,修道的基本,首先要能冲虚谦下,无论是炼气或养神,都要如此,都要冲虚自然,永远不盈不满,来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纳新,流存无碍而不住。凡是有太过尖锐,特别呆滞不化的心念,便须顿挫而使之平息。对于炼气修息,炼神养心,也都要如此,倘有纷纭扰乱、纠缠不清的思念,也必须要解脱。至于气息与精神,也须保养不拘,任其冲而不盈。如此存养纯熟,就可以和合自然的光景,与世俗同流而不合污,自掩光华,混迹尘境。但是此心此身,始终是“冲而用之或不盈”。一切不为太过,太甚。此心此身,仍然保合太和而澄澄湛湛,活活泼泼,周旋于尘境有无之间。但虽说是澄澄湛湛,必须若存若亡,不可执着。我即非我,谁亦非谁,只是应物无方,不留去来的痕迹,所谓“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如此而已。

3.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德畜之:积德而厚  一切成功积累而来】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zhǎng)而不宰,是谓玄德。 
  
 【先知解读】道生万物而德养育万物,环境让万物有了具象形体,得以成长。所以万物尊崇道而贵重德。道被万物尊崇,德被万物珍贵,不妄加干涉,让万物顺应自然。道生育万物,德蓄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照顾万物,保护万物。生成万物却不据为已有,施泽万物却不自恃己功,养育万物却不为其主宰,就叫做深厚的恩德。
  
 【先知基于品牌延伸解读】按照规律、规则和程序做事,成功是自然而然的。看看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一定比比皆是:想赚钱却不想付出努力、想成功却不想提升能力、想有回报却不想但风险;想创大品牌却不想投入资源、想品牌卓越却不塑造好基因、想品牌知名却不想做传播;想组织有竞争力却不愿做企业文化、想取得高绩效却不想做大激励、想提升服务却不招人等等,这都不符合规律,都不是自然而然。
  
 反过来讲就自然而然了,努力不够所以没赚钱、没能力所以没成功、没有担风险所以没回报;没投资源所以没成品牌、没有好基因所以品牌不卓越、没有传播所以没有知名度;企业文化不好所以没有竞争力、缺少组织激励所以没有大业绩、人力不足所以服务不到位等,以上情况都是存在问题导致没有达成目标,不好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理解了这个也就能找到真因了,距离解决问题也就不远了。道从来不远人,是人的懒惰和取巧,故意回避了道。
  
 “道生之”道化育万物,让人、事、物来到这个世界;“德畜之”德越积越多,以“德”正心,以“畜”积累正学,学习积累到一定的阶段就有了正能,就能走正路,持续积累就有了自由的境界,就能出现广阔的空间和平台。不断的积德,就会不断出现机会和发展空间,行为更加自由,行动就能符合大道。一切德行都是积累而来,只要积累多了,好的结果自然而然。
  
 先知的全案策划能够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关键,是能够持续帮助客户累积品牌资产。每年的新创意、新动作、新课题、新举措和新内容都要以积累和增值品牌资产为目标。围绕品牌资产的新创意、新动作、新课题、新举措和新内容的循环创新和改善,帮助企业品牌减少无效动作,降低创品牌成本,提升累积品牌资产的效率,是先知最为重大的战略价值。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4. 《道德经》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人生就是从出生到死亡的历程。长寿的人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占十分之三,本可以长寿但妄为把自己置于死地的人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因为他们过分地追求奉养自己以求生。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兕、虎,在战场上不会被兵器所伤。兕的角无处可用,虎的爪也没了用处,兵器的刃也用不上。为什么?因为他不把自己置于死地。
  
  感悟:这一章可以分成两段,一段是讲有的人本来可以长寿,却进入了短命的行列,是因为“求生之厚”,太急迫、营养过剩导致的,另外一个是由于妄为、“作”,把自己置于死地的。怎样才能避免这两点呢?还是道家的这种思想,顺其自然,清心寡欲,清静为天下正。正确地对待生命和死亡,不把死亡当作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事情,真的面临死亡的时候,也能够开朗地、乐观地对待。

5. 道德经 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相反对立与循环往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任何事物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也因它的对立面而显现。“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老子还认为道体是恒动的,事物总是再始更新地运动发展着的。
  
         弱:即是形容道在运作时并不带有压力感的意思。道即自然规律,顺应道即是顺应自然规律。就是说,做事情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则事情可以顺利完成。
  
         无,为天下之始;有,为万物之母

道德经 第四十章

6. 道德经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老子的价值观与世俗之人是相反的,世俗之人都喜欢“有”,权力要越大越好,社会地位要越高越好,金钱要越多越好,老婆要越漂亮越好,声望传播要越远越好,而老子却主张“无”,在他的眼里根本就没有金钱,地位,权力和声望等等名称和观念,他视这些东西如同草芥一般,所以他不会被任何欲望所驱使。在本章中老子从几个方面来讨论得“道”者与世俗之人的区别。
  
 首先,老子先从世人对“道”的态度加以对比,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为道。这段话的意思是相信“道”的人,就会按照“道”的原则去实践,那些似信非信的人就会认为“道”似有似无,而那些整日为功名利禄而争斗的人,当然会大笑之,因为“道”提倡无知无欲,与他们利欲熏心的价值取向正好相反,所以如果不被这些人嘲笑,那么意味着“道”的价值与他们的价值同流合污,因而老子才说不笑不足为道。
  
 这里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所谓的相信相信的力量,你是因为相信才看见,而不是因为看见才相信,这背后的道理也是一样,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就这个世界上有一批成功的人,优秀的人他们会坚信到,他们不会因为表面黑暗的道而去否定道的光明,他也不会因为暂时的道路的崎岖而否定方向的正确,一旦认为自己方向正确,他们会义无反顾的去前进,因为他们认为他们遵循的是道。
  
 这段话中的上士指的就是能遵道而行的人,他们能自觉抵御各种诱惑,不去追求权力,金钱,声望和地位,因而他们的内心最富足,思想和身体最自由,中士是指那些思想不够坚定,还不能完全抵御诱惑的人,因而他们总是摇摆不定,患得患失,下士就是指那些欲望深重,终身被名利所役使的人,在他们眼中除了功名利禄,其它一切都是被他们蔑视和嘲笑的对象,岂不知他们终身为欲望服务,永远不知道知足,自己做了奴仆还不自知,他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可怜,最愚昧,最没有自由的一群人。
  
 其次,老子用“道”与“德”来彰显得“道”之人的风采,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这句段话的意思是真正光明的路看上去却是昏暗的,真正让人进步的路看上去却是在退步,真正平坦的路看上去却是高低不平的,最高“德”就象山谷一样能包容万物,纯洁无瑕的“德”却好像含有污垢,广大无边的“德”却又显得不足,刚健的“德”却好像懒散,它们似乎都有变坏的一面,最大的方形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仿佛不可定型,最大的声音仿佛是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仿佛是没有形象。
  
 这段话特别难以理解,故而历史以来对这段话的理解也有很多争议。“明道”,“进道”和“夷道”都是指遵“道”而行,因为在世俗之人都认为升官发财才是光明正道,积极进取才能够取得进步,无往而不胜才能算得上是道路平坦,相对于这些俗知定见,老子提出的不图财不贫权,无为而无不为,在世人眼里显然是一条昏昧,倒退的道路,而且求“道”之路要克服一切欲望,因而世人通常都会被吓退,在他们眼里这一条异常艰苦的道路。
  
 “大德”,“建德”和“广德”即是真正的“德”,“大德”之人能虚怀若谷,胸怀天下,但在世俗之人眼里这种“德”过于虚无,不能够满足自身的欲望,“广德”之人能公平施惠于万民,但在俗人眼中它不能满足自己的私欲,不能给亲近之人以特殊的照顾,“建德”之人能够任万民于自然,顺应民众的需要,不去用政策法令去约束他们,因而在俗人眼里,它就显得很懒散,好像无所事事一样。
  
 
  
                                          
 大方无隅是指“道”是有明确的原则,比如顺应万物于自然就是“道”的总原则,意思是“道”有明确的原则,但只要遵道而行,它就不会有棱角,就不会伤害万物和民众。
  
 大器晚成是指“道”不是一种有形的器物,但它又能包容万物,如果它有了具体的形态,那么它就有了具体的容量,因而“道”永远是一种没有形状的巨大容器。
  
 大音希声是老子所提倡的不言之教,去教导他人去分辨是非善恶,不去宣扬功名利禄的好处,而是保持一种惜言如金的态度,这样民众就可保持无知无欲的自然状态。
  
 大象无形是指“道”没有具体的形状,当然也不具备具体的形象,所以它不属于哪个具体的事物,它的作用适合于宇宙中的一切事物。
  
 要理解老子的道,一定要站在多个维度,站在时间的维度,更长远的未来,回过头来看现在,更高的维度去看一个局部,甚至说从一个上帝的视角去看看世俗的世界,才不会被眼前的问题所困扰,被暂时的不足所疑惑。而要能做到这一点,是需要不断的去修炼,去复盘,去自律,才有可能。
  
 第三,老子在最后对“道”作了一个总结,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赁且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虽然看不到,摸不找,但只有它能不断地,公平地施与万物,而且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道”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无状的存在,所以它不同于有名有姓,有形有状的具体事物,正因为它始终保持“无”的状态,才能让万物获得“有”,正因为它“无”,所以才能无爱无恨,公平地对待万物,正因为它“无”,所以才能无偏无私,公平地给予万物,并且能够养育万物。

7.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五章 物壮则老
  
 泰山崩于眼前而不惧。
  
 做到这种太多,自然是需要非常大的胆气和魄力的,而我们从出生以后,我们的生命一直在流逝,我们的能量一直在消耗,精气神也一直在慢慢的虚弱。
  
 真正能做到泰山崩于眼前而不惧的,只有刚出生的婴儿,他们的精气神是最好,也是最充足的,也是赤子之心。
  
 虽然可能看起来很柔弱,但是他们的能量是最足的。
  
 每一个创业初期的团队,从老板到员工,他们的干劲都是最足的,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等到他们做到了,一定成绩,走到辉煌了,这个时候就开始衰败了,因为物壮则老,太阳每天中午当空的时候是最热的时候,但也是凋零的开始,因为再往后走,太阳就会慢慢的往西斜,一路走向落山。
  
 如果这个时候,在一个团队中,不及时的去调整自己的方向和节奏,来进行适应不同阶段的挑战,就容易凋零,甚至是出现团队被破坏的情况,最终会导致当初的动机遗失殆尽,热情慢慢消耗没有。
  
 这就是物极必反。
  
 在这一章,老君用赤子之心,来表达,我们在为人处事,商业模式中,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欲望,不要太多,只赚取自己有限的利益,而不要有无限的欲望,不要一味的去强调壮实,还是要更多的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8. 《道德经》第四十章

罗老师版本: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纇。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本章是一个小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境界高的人听了道以后,非常勤勉的去做;境界中等的人听了道以后,对道的存在半信半疑;境界低的人听了道以后,大笑它,不笑这都不是道。
  
 上士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看到能量回流,愿意不断给予”,大部分人的人都是中士,在神圣和世俗之间摇摆,下士只看到眼前的东西,看到付出,看不到未来(这是由人的“动物性”决定的)。
  
 每个人都有动物性和神圣性,《道德经》就是想要我们不断地发掘出神圣性。要摆脱“动物性”,跳出来从高处看人生。尽量去做上士,多按照道做事,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圆融无碍,更加幸福的。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纇(lei四声): 
  
 所以有句话说:光明的大道反而看起来好像很昏暗,在大道上进步反而像是在往后走,平坦的大道看上去反而像不平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当您“无我利他”时,有些人说你“笨、傻”的,实际是他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所以他们可能觉得你在走一条昏暗、后退、不平坦的路。可这些人相对都是境界低的人,反倒是他们眼里的“傻事”,恰恰才是通往成功的大道。
  
 你按大道做事,不必听别人怎么说。
  
 举例:老干妈一天卖出130万瓶的辣酱,一年企业利润几十个亿,创始人陶华碧只会写她的名字,没有一分钱贷款,怎么就做得这么好?最开始都是送人辣酱,根本不赚钱,但是顾客却越来越多。附近小学生吃饭,吃着吃着有一个不来了,学生说他退学了,陶华碧让学生转达说必须要让那个孩子上学,学费她出,以后过来吃饭,也不要钱,说一定不能像我一样大字不识。“老干妈”怎么来的,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们叫她“老干妈”。(听了这个故事,果然同学很是感动啊!)
  
 从20多个员工开始,吃住免费,到现在2000多人吃饭,都是吃住免费。现在的人一定会想:这不是傻么?给他们工资,还吃住全都给解决了??
  
 但其实正因为陶华碧这样对员工,下面员工对“老干妈”这个品牌也是很负责,也就形成了这个品牌的良性循环,这就是人格魅力,大道在民间,在人心里。
  
 启发:人人都有道心和私心,私心膨胀,就会把道心蒙蔽了。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 
  
 上德之人就像山谷一样,真正品行高洁的人反而看起来很污浊。
  
 境界越高,做事越多,就会发现还有更多的事情没有完成,大师都是把自己放得很低,没觉得自己多么了不起。
  
 按照道做事就行了,不要在意别人评判你的形式,很有可能是别人利益被冲突了,就开始评判你。
  
 举例1:罗老师朋友跟他讲说韩国公司里,往往趾高气扬的人,差不多都是最底层的人,往往是会长级别的,反倒是各种给你鞠躬、客气。
  
 举例2:一次一个大学生在校园入学,遇到一位老人家,请他帮忙看一下行李,他去报名,然后这位老人家就给看着行李,等同学回来才走,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人家就是季羡林。
  
 启发:生活中如果我们都能把自己放在“山谷”的状态,就会越来越圆融,这也是“上德”的基础。 
  
 举例3:包拯不受贿,不通融,别的官员一定会不爽他,历史上刚正不阿,品行端正的人,都会被一些世俗的人排挤,也就是“大白如辱”的意思,真正得道的人往往是被世人误解的。
  
 举例4:罗老师讲他的爸爸一直都是不求人办事,曾经罗老师都觉得他是“老面瓜”,现在才理解爸爸坚持自己的原则,心胸坦荡。
  
  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渝: 
  
 广大的德行好像是不够的,建立起来大德行的人好像苟且一样(没觉得回报多重要),坚定的品质好像经常在改变。
  
 偷:随意的朴素的苟且的普通的,没有多么光鲜亮丽的。
  
 悟道的人看到的是本质,普通人看到的是表面。只要心中坦然,无须在意他人的评价。
  
 举例1: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人家来报捷报时,王阳明在讲课,且不让来报者打扰他讲课……
  
 举例2::一位老人家从73岁开始蹬自行车收垃圾捐钱,20年,捐了35万帮助贫困孩子上学,直到93岁去世,资助了300多个孩子上学,大德并没有多么光鲜亮丽,而是低调朴素的。
  
 举例3:宋金元名医李东垣教他的学生罗天益时,不但不收学费,还给他钱,让他好好把医学学下去,后来罗天益到了元朝太医院,外表看似好像变了(为元朝服务),但实际他却一直在元朝传承他老师李东垣的医学思想,最后才写了一本自己的书。
  
 举例4:中医给你调理身体,方法因为环境因素改变而改变,但是本质没有改变,就是为了调理好你的身体。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特别大的方形物体,就没有四个角了(因为我们的看出去的远方有限),从我们的视角看过去只能了解一部分,一个事物要发展,最终成为大的,需要漫长的积累,现在多来形容人才,人才都要经过长久的历练才能形成,真正大的声音反而没有声音。
  
 隅:角落。
  
 举例:曾国藩忍辱负重的成长经历,最终成大才。
  
 从我们渺小的角度看事物,很可能看到的只是片面。
  
 我们的理解,都只是在我们的角度,耳朵听的都是有个范围的,超过多大频率我们就听不见的。 
  
 老子在这里表面讲一个自然现象,大到一定程度,你越感受不到了,实际是在讲“道”,在他的知识体系里,是没有大小前后高低都是相对出现的,其实是我们的境界很低,目光很窄,根本看不到全貌,甚至看到的可能是相反的。
  
 这里讲的都是我们的认知,看问题角度要放宽一点,不要狭隘,不要做下士。
  
  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特别大的呈现(道)是看不到形状的。道特别广大但是没有名,只有道是这个世界开始的源头并且形成这个世界。(即使道有这么大的功用,但是却还是无名无形的)
  
 象:里面的事物在外表的呈现。(天象)
  
 “大象”在《道德经》里特指天之道。
  
 道的功用非常广大,可是却呈现出相反的形态。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问题,不要计较标准,而要坦然去做。
  
 本章主要讲不要用世俗的观点看问题,一旦用这样角度看,很有可能看到相反的状况,其实你看到的很多都是假象,就别计较了,坦然去做吧,忘记回报,这是上士。所以我们要提升自己的眼界,把自己目光放远。
  
 举例:“吃亏是福”中的“吃亏”,就是用狭隘的目光看待这个问题。比如罗老师母亲年轻时给同事做裤子,不收钱而且很辛苦,说是“吃亏是福”,但是现在却收获了友谊,她们同事相处的关系很好,并不吃亏啊。
                                    
 
  
  
 
  
  
 
  
  
 记得点赞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