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 小论文

2024-05-08 13:11

1. 生活中的数学 小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 小论文

2. 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对我来说什么都可以变成数学。”数学家笛卡儿曾这样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我国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下过这样的结论。的确,正如两位前辈所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脚步无处不在。 2006年已经接近尾声了,迎面而来的是新的一年——2007年。行走在繁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商家打出的“满400送400”,“满300送300”的促销招牌。“这真实惠!”消费者们蜂拥而至,商场里人山人海,抢购成风。此情此景,真让人以为回到了物资短缺的年代。实际上商家心里早打好了如意算盘。俗话说:只有买亏,没有卖亏,“满400送400元券”只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其中暗藏着数学问题,暗藏着商业机密,暗藏着许多玄机。 去年,我们一家三口,也在新年之际在商场里“血拼”,当时是满400送400元券。我们先用980元买了一件苹果牌的皮夹克给爸爸,送来了800元购物券。我们并没有过分浪费,花了300元券买了一件298元藏青色的李宁牌棉袄,又用剩下的500元券中的488买了一件太子龙男装(由于是购物券,不设找零)。到底便宜了多少?298+488+980=1766(元)——这是原来不打折时需要花的钱。980/1776,所打的折扣大约是五五折。 我的姑姑和姑夫从前也做过服装生意,我对服装的进货成本与销售价的关系也有些了解。服装的进价一般只占建议零售价的20%~30%。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商场促销力度越来越大,为了保持利润,商家或厂家还不断地把衣服的建议零售价标高。就如前几天在电视中看见的一位消费者所说,某一品牌同一款式的一条尼料的裤子,三年前建议零售价还只是299元,今年标价变成了999元。这么一算,进价大概只有商场里售价的10%~20%。就算打了五五折,商家还稳赚三至五成的毛利。 广告,广告,便是广而告之。许多人一窝蜂似的赶来抢购、血拼,商场的人流量多了,商品销售量也快速增长。就按人流量是平时的三倍算,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假设平时人流量少时,一件商品按8折销售。8折减去进价2折,标价部分的6成就成了毛利。虽然现在“满400送400元券”时同一件商品可能只赚三至五成,但销量起码是平时的三倍以上。就按三成毛利和三倍销量来计算,3×3=9,与平时的6成毛利相比,一天能多赚50%。虽说这样卖每件单位毛利率有所下降,毛利额却因销售量的增加而增长,更因大量销售而加快了资金周转,带来额外的收益。 商品标价和促销中有数学,购物消费中有数学,装修房子有数学,织毛衣中有数学……总而言之,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满意请采纳。

3. 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

4. 一篇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对我来说什么都可以变成数学。”数学家笛卡儿曾这样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我国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下过这样的结论。的确,正如两位前辈所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脚步无处不在。 2006年已经接近尾声了,迎面而来的是新的一年——2007年。行走在繁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商家打出的“满400送400”,“满300送300”的促销招牌。“这真实惠!”消费者们蜂拥而至,商场里人山人海,抢购成风。此情此景,真让人以为回到了物资短缺的年代。实际上商家心里早打好了如意算盘。俗话说:只有买亏,没有卖亏,“满400送400元券”只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其中暗藏着数学问题,暗藏着商业机密,暗藏着许多玄机。 去年,我们一家三口,也在新年之际在商场里“血拼”,当时是满400送400元券。我们先用980元买了一件苹果牌的皮夹克给爸爸,送来了800元购物券。我们并没有过分浪费,花了300元券买了一件298元藏青色的李宁牌棉袄,又用剩下的500元券中的488买了一件太子龙男装(由于是购物券,不设找零)。到底便宜了多少?298+488+980=1766(元)——这是原来不打折时需要花的钱。980/1776,所打的折扣大约是五五折。 我的姑姑和姑夫从前也做过服装生意,我对服装的进货成本与销售价的关系也有些了解。服装的进价一般只占建议零售价的20%~30%。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商场促销力度越来越大,为了保持利润,商家或厂家还不断地把衣服的建议零售价标高。就如前几天在电视中看见的一位消费者所说,某一品牌同一款式的一条尼料的裤子,三年前建议零售价还只是299元,今年标价变成了999元。这么一算,进价大概只有商场里售价的10%~20%。就算打了五五折,商家还稳赚三至五成的毛利。 广告,广告,便是广而告之。许多人一窝蜂似的赶来抢购、血拼,商场的人流量多了,商品销售量也快速增长。就按人流量是平时的三倍算,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数学问题。假设平时人流量少时,一件商品按8折销售。8折减去进价2折,标价部分的6成就成了毛利。虽然现在“满400送400元券”时同一件商品可能只赚三至五成,但销量起码是平时的三倍以上。就按三成毛利和三倍销量来计算,3×3=9,与平时的6成毛利相比,一天能多赚50%。虽说这样卖每件单位毛利率有所下降,毛利额却因销售量的增加而增长,更因大量销售而加快了资金周转,带来额外的收益。 商品标价和促销中有数学,购物消费中有数学,装修房子有数学,织毛衣中有数学……总而言之,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5. 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

6. 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

本班数学期中测试的优秀率是50%; 
我校六年级人数约占全校人数的15%; 
我校有98%的教师拥有大专学历; 
这件毛衣中,羊毛占85%,化纤占15%. 
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20% 
我国领土面积约占全世界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7.1%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2%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节能灯生产国,但产品80%出口. 
经常看短信的人智商会下降10%. 
给点赏分答案更多哦~~~!!! 
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是在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生活中就有存在很多百分数。 

每天在电视里的天气预报节目中,都会报出当天晚上和明天白天的天气状况、降水概率等,提示大家提前做好准备,就像今天的夜晚的降水概率是20%,明天白天有五~六级大风,降水概率是10%,早晚应增加衣服。20%、10%让人一目了然,即清楚又简练。

7. 写一篇关于“生活数学”的小论文

让课堂生活化的几点随想
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但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教师讲完新课就做书后面的练习,练习做了一题又一题。而学生也还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因此,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新大纲明确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是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课堂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习题的编拟上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而生动,诱发学生动手、动口又动脑,想办法来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实现我们的数学生活化。本人就结合《圆锥体的体积》这课谈谈怎样让课堂生活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每节课开始的导入就好比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合理,就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学生的 生活实际,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片断一:教师出示录像:( 几位农民把打完稻谷稻草堆成一个圆锥体草堆的情境)。师:这些农民叔叔在干什么呀?生:他们在堆草堆。师:他们把草堆成了什么形状?生:圆锥体师: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把草堆成圆锥形吗?生:因为把草堆成圆锥形,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顺着圆锥的侧面流下来,草堆里面就不进水,就像我们的伞一样,雨水顺着伞流下来。师:能不能把它堆成其它的形状呢?生:不能。师:求这堆草的体积,就是求什么?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师:在这堂课上,你希望学到哪些知识?生1:我想知道圆锥体积的推导方法。生2:我想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生3:我想知道圆锥体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生4:我希望能够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吧!上面的情境导入虽然说城市的小孩子很少亲眼见面,但是电视、电影里经常见到,在一次春游时候他们还见到过,学生问草堆为什么都是堆成圆锥形的,能不能堆成其它的形状呢?所以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就再一次把这个问题拿出作为导入,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圆锥是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圆锥还有它独特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中,人的生活中,我们只人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进行生活化,课堂就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验生活,理解新知。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因此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片断二:教师出示“削铅笔”的示意图:削之前,铅笔的一段是圆柱形,削之后,这一段变成了圆锥形。师:铅笔的一段削过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生:铅笔的一段由圆柱变成了圆锥形,但这个圆锥形与圆柱形等底等高。可以看到,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一部分。师:如果已知圆柱的体积,求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需要知道什么?生:需要知道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师:你希望通过什么办法,弄清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生:通过实验。师:应该怎么做试验呢?看看书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师:书上所做的实验,为什么一定要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呢?师:如果给你相应的材料,你能做书的的实验吗?生:能。开始做实验……首先通过学生经常做的事“削铅笔”这个示例,明白圆锥体的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关。再通过把盛满水的圆锥体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开容器或把盛满水的圆柱体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容器圆锥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的水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面对这些数学问题,教学中不应靠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讲解每个号码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解决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给那些肯钻研、爱学习的学生留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全体学生探索、创新知识的过程。
三、服务生活、巩固新知。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所以,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 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片断三: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怎么求圆锥的体积。那么我们能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生:能师:我们学校旁边有一堆沙,我们能不能求出那堆沙堆的体积呢?生:能师:现在我们就到现场去。(准备卷尺)师:要知道这堆沙的体积,首先要知道什么?生:要知道这堆沙的底面积和高?师:底面积和高知道吗?生:不知道师:那怎么办?生:可以测量。师:能不能直接测量出底面积?生:不能。师:那怎么办呀?生1:可以先测量底面直径。生2:可以先测量半径。生3:不知道底面的圆心在哪里,好难测量半径,还是测量直径好一点。师:现在我们就先测量直径和高,再求体积。……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堆沙的堆的体积,能不能这堆沙的重量呢?生:只要知道1立方米的沙有多重,我们就可以求到这堆沙的重量。师:现在老师也不知道1立方米的沙多重呀,你们有没有办法呀?生1:我们有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就好了,可以先量出这个容器的长、宽、高,再求出它的容积,再装满沙,称一下重量。然后再用重量除一下它的容积,就可以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生2:不一定要长方体,我只要一个水桶就可以了,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求出单位体积的重量。师:现在这个问题就留给你们下午去完成。……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这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上面的例子,学生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解决了不一般的题目,这节课也取得了不一般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数学问题。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让数学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写一篇关于“生活数学”的小论文

8. 写一篇关于“生活数学”的小论文

让课堂生活化的几点随想
 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但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教师讲完新课就做书后面的练习,练习做了一题又一题。而学生也还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因此,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新大纲明确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是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课堂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习题的编拟上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而生动,诱发学生动手、动口又动脑,想办法来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实现我们的数学生活化。本人就结合《圆锥体的体积》这课谈谈怎样让课堂生活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每节课开始的导入就好比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合理,就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学生的 生活实际,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片断一:教师出示录像:( 几位农民把打完稻谷稻草堆成一个圆锥体草堆的情境)。师:这些农民叔叔在干什么呀?生:他们在堆草堆。师:他们把草堆成了什么形状?生:圆锥体师: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把草堆成圆锥形吗?生:因为把草堆成圆锥形,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顺着圆锥的侧面流下来,草堆里面就不进水,就像我们的伞一样,雨水顺着伞流下来。师:能不能把它堆成其它的形状呢?生:不能。师:求这堆草的体积,就是求什么?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师:在这堂课上,你希望学到哪些知识?生1:我想知道圆锥体积的推导方法。生2:我想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生3:我想知道圆锥体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生4:我希望能够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吧!上面的情境导入虽然说城市的小孩子很少亲眼见面,但是电视、电影里经常见到,在一次春游时候他们还见到过,学生问草堆为什么都是堆成圆锥形的,能不能堆成其它的形状呢?所以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就再一次把这个问题拿出作为导入,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圆锥是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的。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圆锥还有它独特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中,人的生活中,我们只人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进行生活化,课堂就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验生活,理解新知。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因此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片断二:教师出示“削铅笔”的示意图:削之前,铅笔的一段是圆柱形,削之后,这一段变成了圆锥形。师:铅笔的一段削过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生:铅笔的一段由圆柱变成了圆锥形,但这个圆锥形与圆柱形等底等高。可以看到,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一部分。师:如果已知圆柱的体积,求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需要知道什么?生:需要知道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师:你希望通过什么办法,弄清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生:通过实验。师:应该怎么做试验呢?看看书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师:书上所做的实验,为什么一定要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呢?师:如果给你相应的材料,你能做书的的实验吗?生:能。开始做实验……首先通过学生经常做的事“削铅笔”这个示例,明白圆锥体的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关。再通过把盛满水的圆锥体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开容器或把盛满水的圆柱体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容器圆锥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的水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面对这些数学问题,教学中不应靠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讲解每个号码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解决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给那些肯钻研、爱学习的学生留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全体学生探索、创新知识的过程。 
    三、服务生活、巩固新知。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所以,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 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片断三: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怎么求圆锥的体积。那么我们能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生:能师:我们学校旁边有一堆沙,我们能不能求出那堆沙堆的体积呢?生:能师:现在我们就到现场去。(准备卷尺)师:要知道这堆沙的体积,首先要知道什么?生:要知道这堆沙的底面积和高?师:底面积和高知道吗?生:不知道师:那怎么办?生:可以测量。师:能不能直接测量出底面积?生:不能。师:那怎么办呀?生1:可以先测量底面直径。生2:可以先测量半径。生3:不知道底面的圆心在哪里,好难测量半径,还是测量直径好一点。师:现在我们就先测量直径和高,再求体积。……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堆沙的堆的体积,能不能这堆沙的重量呢?生:只要知道1立方米的沙有多重,我们就可以求到这堆沙的重量。师:现在老师也不知道1立方米的沙多重呀,你们有没有办法呀?生1:我们有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就好了,可以先量出这个容器的长、宽、高,再求出它的容积,再装满沙,称一下重量。然后再用重量除一下它的容积,就可以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生2:不一定要长方体,我只要一个水桶就可以了,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求出单位体积的重量。师:现在这个问题就留给你们下午去完成。……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这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上面的例子,学生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解决了不一般的题目,这节课也取得了不一般的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数学问题。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让数学更好的服务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