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些中小银行陆续出现重大风险,中小银行的窘境是因为竞争吗?

2024-05-06 19:33

1. 近几年,一些中小银行陆续出现重大风险,中小银行的窘境是因为竞争吗?

这些中小银行的竞争力较弱,无法应对大中型银行的竞争,必然会出现行业整合,即使不能采用美国式的司法制度,那么也应合并、有序退出。我们认为,中小银行风险较大,大多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许多大股东干预不当,也有一些管理层控制不当,简言之,有些人“看不起”中小银行。一些银行管理水平不够,竞争力不强,经常会导致银行经营业绩不佳,对银行的生存有很大的风险。显然,这些巨大的风险不是来自市场竞争,不是来自企业层面,而是来自公司治理层面。

中小银行要科学判断外部经营环境,理性分析自身管理能力、水平和发展阶段,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方向,细分市场和客户,明确市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化、差异化的科学发展之路。作为中小银行,如果和大银行同质化竞争,只能分得一杯羹,而无法做大做强,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如果走特色化、差异化的商业模式,是有可能做精做强的。

从银行自身来看,商业银行尤其是以城商行为主体的中小银行,会受到自身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制约。一是缺乏足够的客户识别和交叉营销能力,难以实现子公司间客户资源的细分和共享,无法充分发挥一体化经营的潜在优势。二是跨域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脱节,难以处理一体化管理中的问题。

三是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综合经营可能放大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关联交易等其他类型风险。四是跨业务经营的人才储备不足,缺乏跨市场、跨业务、综合管理的人才队伍,中小银行要充分考虑监管政策和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不能超越自身特定的发展阶段。

近几年,一些中小银行陆续出现重大风险,中小银行的窘境是因为竞争吗?

2. 中小商业银行的面临问题

1、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的趋同性,可能把中小商业银行带入死胡同。目前,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从区域定位看,一般都定位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从产品定位看,基本上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什么业务,中小商业银行就经营什么业务;从客户定位看,也大都是集中在“两通、两高、两上”(交通、通讯、高校、高科技、上市公司、准上市公司)上,同化趋势明显。相对来说,中小商业银行产权明晰,经营灵活,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拥有强大的网点体系,较完善的清算系统,国家信用的强有力支持。所以双方优劣势不同。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坚持跟随型战略,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因此,至今无论从区域上,还是从产品上,甚至在某一个单项业务上,都无法打破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没有突现自己的发展特色,唯有招商银行的“一卡通”业务似乎能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抗衡。尤其是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快了改革和转轨步伐,并将业务发展重点转移到中心城市,使得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开拓更加艰难。出现目前这种状况,与中小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过于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趋同,没有根据自身优劣确定其自身发展方向有一定关系。所以,这种不研究自身特点,简单甚至盲目跟着“老大”跑的情况,势必会把中小商业银行带进发展中的死胡同。2、竞争对手问题——对中小商业银行形成冲击最大的不是外资银行,而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有着本土经营的独特优势,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信用度,有着熟悉中国的政策、历史、民俗、人文和环境的社会背景;有着已经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和较为完善并覆盖全国的本外币结算系统;有遍布全国各地的相当规模的营业网点和服务网络及丰富的社会资源;有适合在不同岗位的不同知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龄层的庞大的银行从业人员。特别是近年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正积极地朝商业化方向转变,用人、用工机制、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管理能力日渐提高,政府的干涉也日渐减少。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不良贷款的大量剥离、呆账的大量核销、人员的大量精减,使压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头上的包袱被逐渐减轻,其竞争活力明显增强,他们是从沉睡中配来的“四大雄狮”。因此,入世后,中小商业银行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外资银行,而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3、人才制度问题——用人制度是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传统制度上进行修补和改良,灵活的用人机制仍然可望不可及。首先,从“进入”环节看。近年来,中小商业银行进人表现出越来越“媚俗”的倾向,以高薪、高待遇并没有引进高水平的人才。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的队伍状况可概括为“三多三少”:(1)在整体队伍中懂传统银行业务的人员多,懂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人才少;(2)在人才类型上操作技能型人员多,专家学者型人才少;(3)在管理岗位上懂业务操作的人员多,善经营管理的人才少。目前,中小商业银行主要靠的是中等水平的人才打“天下”,因为,有能力的不愿来,无能力的不敢来。其次,从“育人”环节看。目前,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缺乏建立培训体系的意识和方式方法,因此,在培训方面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轻重倒置的现象。(1)在培训的内容上重知识技能轻心态与观念教养。虽然目前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培训,在知识补充和技能训练上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对于直接影响员工工作动机的心理教育还缺乏应有的重视,如敬业精神、创造精神、责任感、使命感、新概念、新观念的意识等没有进行系统教育,教育层次相对低下;(2)在对培训结果的理解上重短期效率轻长期效益。一些中小商业银行习惯于以立竿见影的思路来看待培训,缺乏对人才培养的系统研究及对中远期培训的尊重和耐心。第三,从“用人”环节看。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本质无异。干部任命也好,聘任也好,都没有解决好干部制度的核心问题。关键是现行的干部任免办法导致各级行长对同级副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行长无权对同级副职视其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作出使用的选择。如果一个领导班子中大家都有很强的敬业精神、工作责任感和很强的工作能力,这一矛盾可能被掩盖,但一旦班子成员中出现能力不强者、事业心不强者,行长对同级副职的处理与选择就比较困难了。4、经营风险问题——客户定位和扩张欲望是构成中小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主客观因素。中小商业银行限于资金实力和地域性特点,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但目前这类企业多存在资产负债比例高,经营稳定性差、可作抵押的有效财产较少、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少数中小企业甚至还存在借资产重组、兼并收购、联营或实施破产等形式逃废债现象。面对经营状况稳定性差的客户群客观上将承受更多的经营风险。同时,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着追求“做大”的倾向,在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自律机制情况下,过份追求存款规模、贷款规模、机构扩张,加上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刺激了这一倾向,其潜在风险不可避免。中国民生银行一位高层人士曾指出:民生银行已经COPY了四大国有独资银行所有的“病毒”。中国民生银行作为一家几乎无国有股份的上市银行尚且如此,其它中小商业银行的情形也不例外!5、资金价格问题——由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与中小商业银行存在规模上的悬殊,导致资金价格上将给中小商业银行致命一击。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这一问题就会显现出来。由于资金价格的保本点与资金规模的大小关联极大,即资金规模越大,资金价格保本点越低,这样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资金价格上的优势显而易见。因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利率的浮动区间合法地冲击中小商业银行资金价格。目前,从我国在温州试点情况看就证明了这一点。一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负责人曾放言:我将利用自身规模优势,第一年存款上浮至浮动区间的最高点,贷款利率下浮至浮动区间的最低点,一年拼掉中小银行,第二年市场就是我的了。对此中小商业银行已开始大声疾呼,他们如何应对必然来临和即将来临的利率市场化,还真是一个值得严重关注的问题。

3. 中小银行困局待解

 
   包商银行被接管事件,再次显现了城商行等一批中小商业银行冲出本地的冲动不减,激进扩张的冲动不减,杠杆率高企,以至出现流动性经营风险。
   本刊特约作者 王幸平/文
   城市商业银行是中小银行中的大头,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城市信用社,当时设立这类小微金融机构的初衷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活力。然而,30多年来,城商行的发展屡屡出现诸多问题,以至于成为中国金融业发展中不稳定的另类。
   近日,因包商银行被接管事件,又将城商行乃至一批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及发展战略定位,推进了舆论的漩涡中心。
    做强做大争雄 
   金融业的发展并不需要消耗资源,更不会污染环境,而且是增加就业和贡献税收的重要行业。改革开放后,深圳经济特区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有1200多万人口的一线城市,金融业的发展无疑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金融业对深圳GDP的贡献力约达20%左右。
   面对深圳的成功经验,全国各地政府都纷纷仿效复制,提出要将本地办成国际性的金融中心、全国性的金融中心、区域性的金融中心的城市则数不胜数。包商银行就是在这样的共识中发展起来的。
   诚如包商银行网站所说,它成为包头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昔日有包钢,今天看包商。2018年初,包头市一位领导在视察该行后赞誉有加,称其税收贡献巨大,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 社会 发展,成为了包头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新名片。
   地方政府热衷于发展金融业,除了增加税收与就业这两个原因外,最重要的是本土银行可以把各地的资金聚拢到总部所在地,为本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监管部门也热衷于凸显政绩,推动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一味追求银行做大做强,它就不会、也不热衷给小微企业贷款了。
   举例而言,一家银行将1亿元资金放贷给一家大型企业;或将此1亿元资金分拆成100份,每份100万元,分别贷款给100家小企业,其风险、成本乃至效益都是大不一样的。
   就风险而言,大型企业贷款风险相对很小,而小企业则不尽然。
   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乃至贷后检查的操作成本上也大不一样。贷款给一家大企业,办理相应的放贷手续均可一次性完成。而放给100家企业则要将上述作业过程分别操作100次以上,尤其是小企业状况千差万别,特别繁琐,需耗费100倍以上大量的人力物力。
   最后在收益上也是不可比的。经验表明,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呆账率高于大型企业的30%以上。
    跨区经营烂尾 
   2006年,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和城商行异地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从此拉开了城商行大规模跨省区设立网点的序幕。在此后短短的四年时间里,全国共有78家城商行实现了跨区域发展,共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甚至境外的代表处合计300家,其中又有30家跨省区设立了42家异地分行。这些发展冲动较强、动作较快的城市商业银行以上海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等发达地区的银行为代表,但也不乏有来自三线城市的商业银行夹杂其中,例如包商银行。
   但是,城市商业银行做大做强的美好时光在2011年发生了逆转。中国银监会开始严格控制城商行的跨区经营,并且多次表态,不鼓励城商行跨区域发展成为全国性的银行。
   包商银行创立初始,就立志要做一个全国性的大银行,其赶在中国银监会关闸审批异地机构之前,捷足先登地在深圳、北京、成都、宁波这四个城市、在中国版图的东西南北布局了四个分行,在银监会停止城商行跨省区设立分行的审批后,包商银行又在18个省市创立了30多家村镇银行。
   城商行为什么要跨区经营?首先是当地与外地政府都对创立金融中心的膜拜;其次是美其名曰学习先进地区的银行经营管理经验,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其三,最重要的是吸收当地存款,为银行总部所在地输入资金。是故银行跨区经营的本质就是对异地资金的掠夺。
   一家大银行的内部各个分行有“贷差行”与“存差行”之分,其内部资金调拨权总是高度集中于其总行的资金管理部门,而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网点筹集的信贷资金的使用则必须投向那些经济发达、GDP增速快且风险小的沿海经济省市。结果是,区域性银行跨地域经营并在相对落后地区吸收的存款被挪到了经济发达的省份投放,使本来就渴求信贷资金支持的相对落后的地区经济更加失血,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例如,广西北部湾银行曾经是全国城商行中同业业务第一名,曾经《广西日报》发表社论,高度赞扬北部湾银行为广西经济发展拆借了大笔资金。但是,这种靠同业拆借、表外业务撑起来的业绩与规模等指标很快变脸,其总资产额2013年降为902.9亿元,2014年又仅剩下856亿元,两年来缩水达70%。2014年该行净利润为1.3亿元,与顶峰时的数据相比,大降约90%。这一年,北部湾银行成了全国120家银行盈利排行榜里倒数第三名的垫底银行,该行当年被迫引进大股东重组才逃过一劫。
   同样,根据2016年年报的数据显示,包商银行尽管是全国布局,但其贷款主要地区为总部所在地的内蒙古地区,金额1106亿元,占整个贷款的比例为71.1%。如此高资金成本来源与低经济增长地区投放不匹配,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弊端显而易见,也就注定了其信用风险的暴露不可避免。
   反观之,那些在跨区经营中尝到甜头的城商行大多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这是因为注册地的经济增长为其资金投放提供了丰厚的回报。这也造就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格局,它们通过开设各地分行吸走了外地资金,令本来就是非常赢弱的三、四线城市更加贫血,致使发展缓慢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
      “贷存比”旧话重提 
   过去中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对商业银行实施贷款与存款的比例限制,即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资产占存款负债的比例,又称“贷存比”,定为75%。
   “贷存比”监管指标是防范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手段。绝大部分的企业倒闭,直接的原因都是流动性不足。这不仅适用于普通企业,也适用于银行。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公开资料显示,在2013年全国城商行的资产规模达12.35万亿元,存款规模为11.54万亿元,贷款规模4万亿元,贷存比为34.66%,流动性风险非常低。
   但近年来,在某些专家的忽悠下,201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竟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删除了75%“贷存比”的监管指标,并决定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时任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对此称: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后有利于提升我国银行业放贷能力,但面对当前银行业的资金来源和资产形态多元化,未来如何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将是重大挑战。
   此后,许多中小银行肆无忌惮加大放款,粗放经营,以规模博取效益,杠杆比例日益攀升,蕴含了日益严重的流动性风险。2016年后,城商银行的贷款比例整体攀升,迅速高达80%以上,没有基础存款,只能靠向同业市场借。据央行统计,2018年底同业存单发现余额为99964亿元,城商行以及评级AA以下的银行的发行量就占了三分之二,高达65396亿元。
   以包商银行为例,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其负债结构非常不稳,存款仅为1936亿元,但来源于同业的借款则高达7302亿元,其中:央行借款122亿元,同业存放7161亿元,同业拆借716亿元;在资产端,贷款1518亿元,应收账款1221亿元,合计2739亿元。企业融资占存款的“贷存比”竟然高达144.1%。
   中小银行的贷存比如此居高不下,实际上存在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的隐患。根据包商银行发布的2016年年报,截至当年年末,包商银行的存款总额为1936.43亿元,贷款总额为1565.01亿元,贷存比高达80%。更加离谱的是,依据万德数据,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包商银行的总资产为5762亿元,贷款总额为2081亿元,存款总额为2235亿元,贷存比已经攀升至93%。
   仅仅三年左右,业内人士对流动性风险挑战的忧虑就立马显现。
   近期,银保监会公布了理财规则。有31家商业银行发布公告,公布设立理财子公司的计划,目前已有8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获得了银保监会的批准设立成立。
   或许,将理财产品与银行存款明确分开、将发行理财产品的主体,商业机构与经营存款放款的商业银行区分开来,实际上又为重新设立商业银行的“贷存比”监管指标创造了前提条件。
    监管协调欠缺 
   近年来,某些城商行被大股东绑架、掏空的隐患或个案屡屡见诸报端,连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也在2017年城商行年会上公开表示:城商行法人治理和风险管控滞后,形成了很多显性或隐性的金融风险。有的城商行公司治理能力薄弱,个别银行大股东将银行视为提款机,通过信托、资管、股权反复质押等手段套取银行资金,票据业务、理财“飞单”、“萝卜章”等违法案件在城商行屡屡发生。
   实际上,中小银行发展的问题不在于谁来控股,而在于银行经营的理念上是否守法。最新披露的信息显示,包商银行为“明天系”集团公司控股89%,且长期占用银行资金。但是从表面上看,这一切又是符合法律法规的。包商银行发布的年报显示,其主要大股东在银行中的股份平均在20%左右,同时在发布的2016年年报的贷款数据中,也看不到银行资金向大股东倾斜的问题。因此,中国的银行监管机构如何加强有效监管,实施穿透式监管,透过现象看本质,聚焦银行主要股东,防止其滥用权利、掏空银行等行为,排查违规使用非自有资金入股、代持股份、滥用股东权利损害银行利益等等问题,是当前银行监管部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
   包商银行是城商银行中的一颗新星,在其官网上,至今依然能够看到其成立20年来获得的数以百计的奖项。这些颁奖者有中央政府、有地方部门、有金融监管机构,还有国际组织,赞誉近乎穷尽,什么最安全、最可靠、最信任、最具竞争力等头衔不一而足。 
   何谓信用风险?简言之就是说借了钱不还。然而银行是经营信用与货币的企业,一家银行连续两年出不了年报,其他金融机构对其的资产负债状况不甚了解,却依然敢大胆地把钱借给它,这说明什么问题?资金拆借要有许多手续,但是合规审查、风险评估均形同虚设,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就事论事而言,要么利率很高,要么佣金很重,然而这不正是监察部门进行金融反腐的重要线索吗? 
   中国人民银行是管理支付结算的主管部门,具有“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票据市场、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及上述市场的有关衍生产品交易”以及“制定支付结算规则,负责全国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的职能。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具有“对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的”职能。
   两相比较,前者发现风险,后者处置风险。但是,业务风险发现与行政监管处置是脱节的。例如监管机构可以容忍包商银行连续两年的年报数据没有公布,包商银行网站至今仍挂着该银行获得“最佳金融 科技 安全奖”的报道;该行也是获得了“有关监管部门评定的首批风险最小(即二级)的七家城商行之一”。
   实际业务操作监管与行政监管的协调不够,由此造成监管机构彼此之间的信息缺失,或是令包商银行多年来能够在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左右逢源得心应手、风险越积累越大,风险越做越大的原因之一,是最终酿成了令银行的经营无以为继的信用风险主要原因。
   金融业是虚拟经济,并不直接创造财富,却又参与 社会 产品分配,任其资产无限膨胀乃至泡沫破裂,对经济 社会 是一种严重破坏。目前中小银行“贷存比”高企造成的后果是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如此依靠扩大负债来扩大资产规模,以至于资本充足率大幅下降。在2017年第三季度末,包商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足7%,与监管机构要求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1%的指标尚存距离。因此,撤销“贷存比”指标后令中小商业银行无限扩大的资产膨胀后果就是风险累积,而目前金融监管部门仅利用相关资本充足率指标的法规对这种无限扩大的银行信用进行制约是不够的。
   包商银行事件后,网传多家中小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央行公告称,决定于6月14日增加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常备借贷便利(SLF)额度1000亿元,加强对中小银行流动性支持,保持中小银行流动性充足。
   实际上,此次央行专项资金为中小银行输血解困,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权宜救急之计,亡羊未补牢,任重而道远。
     

中小银行困局待解

4. 中小银行在转型的时候,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有什么样的解决措施?

中国银行分为3类: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其中:国有银行就是工、农、中、建、交5大(当然也有把交行列为商业银行的);外资银行就是花旗、渣打、汇丰等等,现在中国有很多;商业银行是以民间资本(非国有资本)为股东的银行,例如: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银行等等。这部分银行体量相对大;还有一些小型的商业银行,都是地方商业银行转型来的,那就很多了,比如:青岛银行、大连银行、哈尔滨银行、河北银行、齐鲁银行…… 你说的商业银行就是上面说的这些,但是“中小”的概念不好说,因为和国有银行比起来,招商银行、浦发银行这类也算中小银行,但在商业银行这个圈内比起来,就是地方商业银行转型来的算是“中小银行”了我所知道的就是这些了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