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改善中日关系?

2024-05-11 12:35

1. 怎样才能改善中日关系?

东亚一体化是否有一定的基础

  谷口诚:目前,亚洲还不存在欧洲一体化那样的基础。要建设东亚共同体,首先必须克服日中两国目前的障碍,这是先决条件。至于具体方式,最重要的是,两国领导人以及有识之士要认真讨论、协商。现在日中两国首脑无法正常会晤,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认为,早晚有一方要主动采取措施来解决。日本对过去的战争负有责任,因此,日本领导人必须主动出面解决。但是,现实是,日本政府目前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日本想在亚洲做一个有尊严的国家,日本的政治家就应挺身而出,解决这个问题。

  吴建民:虽然东亚一体化不一定完全是欧洲模式,但后者对东亚有借鉴作用。在经济层面看,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4年,东亚区域内贸易占其外贸比重由33%增到54%,欧盟约64%,北美则为46%。欧元的货币整合力量也值得未来亚洲共同货币“亚元”学习。在安全层面,亚洲人出于共同利益(如和平、石油等)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合作。在这一点上,美日同盟虽然有加强的趋势,但它更多的是上世纪冲突、对抗和冷战的产物。进入21世纪,另一大潮流和平、发展和合作也在发展。这两大潮流的发展将决定21世纪的人类命运。在政治层面上,东亚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一体化的难度较大,但不排除基于共同利益建立共同机制的可能性。

  谷口诚:不过,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亚洲当前流行的是美国式或西欧式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亚洲自己长期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却被忽视,甚至还有人狭隘地认为,日本与美国有共同的价值观,与中国则没有。为什么日、中、韩三国不能齐心协力,建立东亚共同体所需要的共同价值观? 

  吴建民:事实上,东亚特性正在形成。东亚各国在开展合作的过程当中,出现了共同的价值观。我把这种共同价值观概括为4个C、1个O。

  一是协商(Consultation)。以协商的方式,解决东亚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是强加于人,这已经成为东亚国家的共识。二是一致(Consensus)。东亚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所有问题的决定都是一致做出的,如有一国不赞成,就可以暂缓或不做。三是合作(Cooperation)。四是舒适度(Comfort Level)。这是亚洲人特有的。我在联合国和欧洲、美国工作多年,西方世界没有“舒适度”这个东西。“舒适度”是什么意思?就是做出某一项决定,有的国家原则上没有困难,但觉得不舒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其他国家可以等一等,等大家都感觉舒服时再去做。这多好!后来,有的东亚朋友建议再加一个C:关系密切(Closeness)。显然东亚合作必然会促使东亚各国关系密切起来。一个O是什么?就是开放(Openness)。这有三层意思:一是东亚国家坚持的是开放的地区主义,不是排他性和封闭性的。二是用国际语言英文,而不是用东亚国家内某国的语言;三是东亚人的开放度非常高。2003年12月,我到韩国汉城出席首届“东亚论坛”。韩国主人十分好客,午餐、晚餐都有乐队伴餐。出乎我意料的是,乐队伴餐的音乐有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古典音乐家的作品。很难想像,欧美国家开会时,伴奏音乐会是日本音乐、中国音乐或是泰国音乐吗?东亚人开放的后面,表现的是一种求知欲,我们东亚愿意向其他国家学习,愿意向世界学习。这就是正在形成的东亚规则和特性。

  不可否认,亚洲国家的确存在多样性,但是,自然界最宝贵的财富是生物的多样性。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是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不应该是东亚合作的障碍,而应该是动力。

  中日僵局的症结到底在哪

  谷口诚:目前日中两国政治对立,民族主义高涨,这种状态对双方都不利。中国入世以后的这几年,贸易与资本的自由化持续发展,与邻国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但是,日本与中国这两个亚洲最大的经济大国却没有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目前,东盟同日中韩分别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但东亚这三个巨大的经济体之间却没有签订这样的协定。东盟在政治上固然十分重要,但日中韩的经济规模是东盟的10倍,在经济上更加重要。如果这三个国家不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那这个地区就是一个畸形的经济圈。我认为,东亚三国迟早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从其他地区如欧洲、北美等自由贸易区的角度来看,亚洲没有自由贸易协定对他们更有利,而从日中现实利益上看,目前的状态十分不利。以目前的中日关系看,相互理解还不够充分。

  吴建民:中日关系是当前国际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须有三点:

  首先要全面看。困难和问题可以列举不少,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资源问题,但不应妨碍我们看到两国关系取得的巨大发展。在政治方面,中日双方达成的三个正式文件,《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中日联合宣言》(1998年),为中日关系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在经贸方面,两国合作所取得的进展,是10年前乃至5年前对中日关系最乐观的人也没有估计到的。2005年两国贸易额猛增至1840亿美元,比1972年增长了约160倍。在中国,约1000万人直接或间接为中日合资企业工作,日本外贸增长50%成分来源于中国。这都是日本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之一。中日两国经济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局面。在两国人员往来方面,从1972年往来不到1万人,到2005年的400多万,如此频繁的往来,在中日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二是讲原则。中国人并不反对日本国民去靖国神社悼念自己亡故的亲人。问题是在于二战的14名甲级战犯。小泉首相坚持到靖国神社参拜14名甲级战犯,是对人类共同的反法西斯价值观的亵渎,是中国人民、亚洲人民和世界人民所绝不能同意的。这是全世界人民接受的共同原则。

  三是有信心。中日世代友好不是空话,是两国及亚洲人民的需求,符合21世纪合作发展的潮流。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外关系的评论,只有对一个国家考虑到了23世纪,即日本。1984年3月25日,他在会见到访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道,中日要世代友好,21世纪友好,22世纪要友好、23世纪也要友好。胡锦涛主席也曾谈到,“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我相信,克服目前的困难,会迎来中日关系的大发展。

  谷口诚:中日之间的共同历史认识,不可能一举实现,因为这是长期形成的问题。但是,为了探索共同的历史认识,日中韩三国历史学者用了三年时间,编撰出一套历史教科书,现在已经印刷出版了。这是三个国家的学者在讨论过程中编撰出来的。这套教科书在中国印了13万册、日本印了6万册、韩国印了5万册,据说还不断再版。目前有很多人在阅读三国共同编撰的历史教科书。现在必须做的是,日中不能对立隔阂,而是要积极接触。

  东亚一体化的前景

  谷口诚:目前,世界经济正走向三极化,但在这三极中,只有亚洲没有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全球化背景下,欧盟与北美贸易协定地区不断扩大,如果没有任何应对之策的话,亚洲经济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对亚洲不利。亚洲首先要建立经济共同体,降低关税、撤除投资壁垒,互免签证。目前,中国已对日本免除两周的短期签证,但日本对中国还没有实行。

  如果亚洲建立自由贸易区,降低关税,日本肯定获利最大,双方的贸易、投资也会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日本可以提供技术,以防止环境恶化,并改善环境。这种合作对日本也十分有益,还可以建立彼此信赖基础。如果韩国加入,对加强信赖关系,效果则更好。第二步,东亚各国则可以搞能源合作开发、共同储备。此外还可以搞农业合作、食品合作等。

  尽管东亚各国存在政治障碍,但在其他领域还应一步一步促进,比如应为数万名在日中国留学生建立“育英基金”系统,学生们就可以避免用宝贵的时间去打工,也会留下对日本的美好印象。遗憾的是,目前还不是这样。对华援助应该重视人才培养而非单纯的经济援助。

  吴建民:在关于东亚共同体建设上,中日之间没有分歧。去年年底的东亚峰会,在关于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吉隆坡宣言》上,各国都签了字。中国政府考虑的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一个大趋势,即双边关系难题由多边解决。法德两国打了那么久的战争,两国间的问题最后在建立欧盟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现在,亚洲面临同样的机遇,周恩来总理曾说,中日之间2000年友好,50年对立。如果中日实现世代友好,如果东亚共同体建设起来,东亚将走向永久和平和空前繁荣之路。从这些角度看,东亚一体化实际上也给中日破局开拓了一条新道路。

  对于东亚共同体,中国愿意成为积极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倡导者,也希望日本同样成为13国平等的一员,成为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倡导者。我们愿意由东盟引领东亚合作进程,尊重东盟的作用。东盟自己也愿意坐在东亚合作大车的司机座位上。

  谷口诚:东亚一体化进程的排序,首先是经济和文化,安全保障要在经济、文化之后。建设共同体时,立即就谈安全保障问题是很难的。欧洲与亚洲比,政治的障碍较少。但是,在欧洲,除北约之外,还存在俄国、加拿大等国家首脑参加的安全保障会议。

  东亚共同体建立起来以后,安全保障问题也将会提出,六方会谈中的日、中、韩、朝、俄、美可以建立以东亚为中心的集团安全保障组织。安全保障不仅是日美两国,俄国也可以加入。亚洲可以模仿OSCE(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建立OSCA(亚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吴建民:东亚一体化的过程是相互摸索、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相互信任不断加深、慢慢出现共同繁荣的进程。这是一种亚洲人特有的逐步推进的模式。

  但是,东亚不可能超越民族国家,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即使在欧盟这种前提下,法德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国家,共同防务体系也是有限的。在经济层面上看,东亚未来的相互依存局面会进一步加深,相互沟通和政策协调会大大加强。到那个时候,国家不可能随心所欲,还应该更多地考虑合作伙伴的利益。今后50年内,亚元的出现不是不可能。在军事上,为防止有人破坏当前状态,东亚各国会出现更多的军事合作。美日同盟在东亚的角色,将随着各自对利益的判断变化而有所变化。冷战已结束,冷战的产物还在延续。延续到什么时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亚地区合作的程度。▲

怎样才能改善中日关系?

2. 中日关系如何改善?

● 邱震海(香港)
  与中欧关系相比,中日关系要复杂得多。中日双方除了领土接近和经济合作外,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没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可言。相反,以北京的眼光来看,七大问题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成为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那就是: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日美安全合作问题、战争赔偿问题、日本遗弃在华化学武器问题和光华寮问题。
  上述七大问题,从结构上看,除了日美安全合作,其他都属于历史遗留问题。然而,恰恰是日美安全合作,成为中国当前在地区安全领域的一个心头大患;而且随着由美国主导的“北美-亚洲条约组织”(NAATO,俗称“亚洲北约”)筹备工作紧锣密鼓的进行,如何利用日本进行分化工作,已是一个迫不及待的课题。即便跳出地区范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走向世界一极的趋势日益明显,而中日关系若处理不好,很可能会阻碍这一进程,以至出现“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情况。
  因此,无论在地区安全还是全球层面上,无论是着眼短期还是放眼长期,改善中日关系对中国的战略意义,都不亚于处理与美国的关系。然而,现实的中日关系近年却因历史问题而恶化;而民众情绪恶化却是更为可怕的事情。正鉴于此,中国国内最近出现了关于对日关系新思维和“外交革命”的论述,主张中国官方和民间不再拘泥于历史问题,而应以一种宏观思维和大国风范,抛弃恩怨,主动争取中日关系的改善,向经济一体化方向迈进,乃至获得对美关系的制衡点。
  这里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问题有待厘清,即:所谓的中日新关系,究竟是指双方关系的实质性改善还是战略性改善?能否科学界定这一概念,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中日关系的期待,以及这一关系的长远前景。
两种模式 不同内涵
  若对“中日关系实质性改善”和“中日关系战略性改善”两个概念分别进行语义结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各含有以下元素:“实质性改善”包含的元素有: “完全抛弃历史恩怨”、“两国联合的决策由政治层面延伸至民间理解和融合”、“双方都将民族利益置于联合的大框架下”,乃至“双方对关系改善的认同不受时间限制”等。
  “战略性改善”的元素则有:“双方为了某个共同利益而联合”、“暂时搁置历史恩怨”、“共同利益的设定具有时间限制”,以及“双方不排除在共同利益实现后再次互为敌人的可能”等。
  从新思维和“外交革命”论者提出的改善中日关系的两个目标--经济贸易一体化和对美关系制衡点来看,前者涉及实质性关系改善范畴,后者则仅为战略性关系改善,两者对前提、条件、手段、期待值和时间段的设定完全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双边关系的战略性改善和实质性改善,是国际关系上的常见现象,两者并不呈必然的排斥关系。有时,战略性关系改善先行,并过渡至实质性关系改善,如战后德法关系;但有时,前者并不能自然过渡到后者,这样当战略性关系改善的契机消失之后,双边关系便又重归冰点。
  既然改善中日关系对中国具有巨大而长远的战略利益,摆在中国外交面前的出路便只有三个:一、中日关系先完成实质性改善,从而达到获得对美关系制衡点的战略目标;二、中日关系先实行战略性改善,然后向实质性改善过渡;三、中日关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停留在战略性过渡阶段。从中日关系现状来看,尚缺乏实行第一种可能性的条件,而第三种可能性也不现实;比较值得研究的倒是第二种可能性,这也是战后德法关系的模式。
从德法关系看中日关系
  1963年签订的德法《爱丽舍条约》是一个欧洲联合战略的产物。战后初期,法国总统戴高乐为了防止法西斯复辟,一开始坚持肢解德国的强硬立场;50年代末期,为了实现欧洲联合的梦想,他最终认识到,只有与近邻德国搞好关系,欧洲联合才有现实可能。而战后的西德,则对于被接纳成为西方世界成员充满了感激。这种各自的需求使双方很快走到一起。
  然而,使德法关系由战略性改善向实质性改善过渡的成功因素,却是两国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妥善处理方法。德法历史上有过多次战争,但二战后却妥善处理好了历史上的领土争端,同时德国对历史的深刻反省也获得了法国政府和人民的谅解。一名法国高级外交官这样说:“很难想像,在《爱丽舍条约》签署之后,若德国方面不断出现对纳粹历史的辩护行为,法国民众还能以欧洲联合的战略来说服自己维持对德友谊。”
  与德法关系相比,中日关系改善的瓶颈是:一、从战略性改善的角度说,中日的共同战略利益在哪里?这方面,即便不说中方一厢情愿,也是中方的愿望较日方更为强烈和迫切;二、即使战略性关系改善成立,当日本在历史问题上一再做出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时,战略性关系改善也很难完成向实质性关系改善的过渡。
  因此,对北京来说,改善中日关系只能采用模糊模式,即在战略性改善和实质性改善之间寻找夹缝。然而,这种模糊模式虽然战略明确,但由于其定位的不明确、操作流程的单向性,实际上存在很多变数。
  “外交革命”论者提出从五大方面着手谋求中日接近,包括暂时不深究历史问题、依靠政府调控增加日对华投资、改变动辄对“军事大国道路”表示担忧的做法、主动邀请日本参加地区重大问题磋商,以及不反对甚至择机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等。在关系定位和共同利益不明确、可行性无法得到准确预测及评估的情况下,这样的“外交革命”,必定充满了不可知性。而且,在政治气氛日益开放的今日中国,当日本一再做出伤害中国民族感情之事的情况下,官方宣传机器要完全操控民意已不可能;因此,所谓的“外交革命”也必定面临强大的反对力量。
  因此,联欧和联日同样重要,但孰先孰后,不言而喻。
·作者是香港时事评论员

3. 为什么一定要改善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因历史和现在的原因不可能得到彻底改善,也不是能通过我们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实现的,想改善也只是我国单方面的意愿,日本只求在不影响它们的利益的前提下,能在现有甚至更糟糕的关系中攫取更大的利益,它们根本不管我国人民的感受,根本不考虑中日关系何去何从,它们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能否受损,它们干的永远是损人利已的事,福岛核电站事态发展到现在的状况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迟迟不肯彻底关闭,导致现在影响到多个国家,对世界产生无法挽回的影响,罪不可赦。
在我国接受外国的支援后,我们会知恩报恩,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和我们一样,特别是日本人,他们不会因你的倾情相助而失去冷静,它们在乎是你是否强大、坚硬,而不在乎你是不是仁慈宽容,这会被其视为软弱可欺,我们是农夫,它就是蛇!想让它与你亲近,只能让它知道你的厉害!

为什么一定要改善中日关系

4. 有谁有关于“中日关系改善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的详细答案呢?急........

  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中日在民间很多领域都有往来,确实很友好。
  但是历史造就了未来,中日民族之间的仇恨永远不会化解的,也就是说中日关系最多也就是在经济领域,利益互利阶段,中国原材料出口日本,(例如 稀土作为未来的战略物质一直以来是以泥土的价格出售给日本的)日本高科技产品销往中国。(汽车 电器 但是技术和最高端的东西不会出口中国,因为中国是一个仿制能力很强的国家。例如 我们的歼10就是仿的俄国战斗机苏27)
  从教育上说  中国小学学的是日本是侵略者,侵占我国土  杀害我家人  并且很残忍  把日本人丧心病狂体现的淋漓尽致。 日本人的教育更是直接  直接把钓鱼岛是日本的编入教科书。并且大量掩盖侵华所犯下的罪行。侵华是正确的,现在日本右派很瞧不起中国人 说我们是奴性。
  从小的教育都是互相敌视,大量的电视书籍题材的抗日节目,三岁小孩都知道打到小日本  鬼子进村了。
  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中国一再的谴责 呼吁 强烈谴责,结果日本当你中国外交部在放P
  中国渔政船去钓鱼岛巡视每次不是被日本飞机和保安亭的保安船给追回来。撞翻你中国渔船 还装好心的搜救失踪人员  中国在一次强烈谴责!(外交部的发言人谴责哥) 甚至台湾的渔船都去钓鱼岛抗议。我们自己家船在自己家门口开 还得被人家追着跑,显现了日本之霸道。中国之那啥!

  所以我说 中日不可能友好到一起举行联合军演的份上,最多最多也就是友好贸易往来。

  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呵呵 不代表官方发言哦~~   我也和关注这些事的。希望交流一下。

5. 联系当前实际,为改善中日关系我们应该怎么做?

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壮大国力。国力强大了,什么事都好办了

联系当前实际,为改善中日关系我们应该怎么做?

6. 目前中日关系怎么样?

最近中日关系不好,是由于钓鱼岛事件引起。
我们应该怀念过去70年代的毛泽东,周恩来以及邓小平时代的中日友好关系年代。
1972年中日建交当时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经济上很落后老百姓生活很穷,但是当时中国放弃了建交时应该要的战争赔款。在这之前,日韩建交时日本付给韩国相当数目的战争赔款,为韩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据说,当时日本和中国建交时也有意付给中国战争赔款,因为日本给韩国支付战争赔款的先例,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日本在第二次大战时给亚洲许多国家带来了重大的灾难,要建交要和好应该清算过去的历史,但中国放弃了战争赔款太不应该。

当时,中国提出口号「中日两国人民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来代替了战争赔款。
当时日本是经济最先崛起的亚洲里的先进国家,对中国放弃战争赔款一事心知肚明,也有实力援助发展中国家,于是日本给中国实施了「政府开发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这一援助项目在百度网上都可以查的到)一直到现在,中国是接受日本「政府开发援助」受惠最大的一个国家。这是因为中国实行了中日友好的政策有关。

据说,邓小平在1979年访日时对目前引起轩然大波的钓鱼岛领土纷争一事提出「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搁置起来,让下一代的人解决,下一代的人比我们聪明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大家鼓掌日本方面也接受了他的观点,这是邓小平特别明智的举措,该友好还是友好下去,这样在友好的环境里改革开放带来了耀眼的经济发展。

但是,这种观点最近几年发生了转变,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相当大的经济发展成果,但是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经济刚刚开始起步趋于好转,要赶上先进国家的水平距离相差甚远。经济发展的程度不能只看一个国家的GDP,要看国民人均产值即GNP同先进国家作一下比较,便知自己落后多少,先进国家目前发展的程度。所以还需要在安定的国内国际大环境中坚持不懈的努力。要谦虚谨慎,不能迷醉于现在的成果,许多方面还要向先进国家学习。

要同全世界各个不同制度的国家友好相处,不能闹出矛盾,尤其要避免激发敏感问题,对于领土纷争问题要向明智的先辈学习。9月份发生的渔船事件的船长是破坏中日友好的罪魁祸首,应该问他是罪。他惹事生非平静变的阴云密布,中日关系的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目前来讲,中国和日本不会发生战争,因为全世界的各个国家没有一个好战的国家,可以说战争年代已经过去,变成了历史。中日之间虽然有领土分争问题,对此两国都不会感情用事要冷静地思考问题,还有对中日领土分争问题美国明确表示站在日本一边,中国也不会因为这个问题同日本和美国冲突下去,毕竟挣下去对中日两国都不利,只有和平解决才有出路,所以中日关系慢慢会回复,慢慢会好起来,这样对两国来说才是符合根本的利益。

7. 为什么中日关系好转?

日本在对华问题上是矛盾的,既希望跟中国合作,又怕你发展过快;既希望参与地区的经济合作,又怕你出来当头;既希望台湾和大陆谈判,保持这个地区的稳定、合作,又怕你统一。他在政治方面必须采取两面的手段,既合作又对抗,他们提出过要保持中国与日本之间有15年的差距,不希望中国发展得能超过日本。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整体实力大大增强,相比之下日本的发展没有那么快。于是,一些中国人变得有些自以为是,总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对日本示弱……
另一方面,中国的崛起也给日本人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很多日本人总觉得不服气:“过去100多年,我们都比他们强!难道我们现在落后了?”日本的一些国民还认为,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贫穷、落后、愚昧的国家……
不过,中日关系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根本性改变,只有一步一步地耐心去做。老百姓一时之间还转不过这么大的一个弯子

为什么中日关系好转?

8. 中日关系改变的简单概括

1868年前(明治维新前):日本学习中国。
1895:甲午中日海战、马关条约
1931到1945:入侵中国
1972:中日建交

浓缩得不能再浓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