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姓一族的历史由来?

2024-05-09 17:59

1. 栗姓一族的历史由来?

栗(lì)姓来源有五:源流一《风俗通义》记载:栗姓源于风姓,是古栗陆氏之后。古代传说中,伏羲氏之后女娲氏即位,共封十二氏为诸侯,均为风姓。栗陆氏居北。栗陆氏之后有栗氏。远古时代,经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女娲氏以至神农氏,天下为十二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炎黄古史传说体系中,排列在前的是伏羲(太皞系)、然后依次是神农(炎帝系)、轩辕(黄帝系)等等,至于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等,则是从伏羲氏到神农氏之间过渡的氏族人物,属于太皞系。容成氏和仓颉氏较晚)据《易·系辞·疏》、《礼记正义》序、《帝王世纪》和《汉书·古今人表》等多种史料记载:“太昊庖羲氏没,女娲氏立为女皇,亦风姓,承庖牺制度, 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芦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可见栗姓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栗陆氏,伏羲后人。源流二源于子姓。栗,商代古国(故地在今河南夏邑城关镇),后被周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子姓栗氏的历史约有3100年。源流三源于李姓,考证栗姓原姓为李,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城中的唐玄宗李隆基西去蜀地,那时有一个李姓王孙与皇族走散,隐与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后为敝人耳目,把李通为栗姓。源流四源于宋姓,古时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杀改为栗姓。源流五源于满族,满族中也有栗姓。

栗姓一族的历史由来?

2. 栗姓的来源

栗姓源于风姓、源于子姓、源于李姓、源于宋姓、源于满族。
1、栗姓源于风姓:是古栗陆氏之后。古代传说中,伏羲氏之后女娲氏即位,共封十二氏为诸侯,均为风姓。栗陆氏居北。栗陆氏之后有栗氏。
2、源于子姓:栗,商代古国(故地在今河南夏邑城关镇),后被周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子姓栗氏的历史约有3100年。
3、源于李姓:考证栗姓原姓为李,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城中的唐玄宗李隆基西去蜀地,那时有一个李姓王孙与皇族走散,隐与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后为敝人耳目,把李通为栗姓。
4、源于宋姓:古时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杀改为栗姓。
5、源于满族:满族中也有栗姓。

3. 栗姓的来源

栗姓源于风姓、源于子姓、源于李姓、源于宋姓、源于满族。1、栗姓源于风姓:是古栗陆氏之后。古代传说中,伏羲氏之后女娲氏即位,共封十二氏为诸侯,均为风姓。栗陆氏居北。栗陆氏之后有栗氏。2、源于子姓:栗,商代古国(故地在今河南夏邑城关镇),后被周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子姓栗氏的历史约有3100年。             
                  栗姓源于风姓、源于子姓、源于李姓、源于宋姓、源于满族。
  1、栗姓源于风姓:是古栗陆氏之后。古代传说中,伏羲氏之后女娲氏即位,共封十二氏为诸侯,均为风姓。栗陆氏居北。栗陆氏之后有栗氏。
  2、源于子姓:栗,商代古国(故地在今河南夏邑城关镇),后被周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子姓栗氏的历史约有3100年。
  3、源于李姓:考证栗姓原姓为李,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城中的唐玄宗李隆基西去蜀地,那时有一个李姓王孙与皇族走散,隐与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后为敝人耳目,把李通为栗姓。
  4、源于宋姓:古时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杀改为栗姓。
  5、源于满族:满族中也有栗姓。

栗姓的来源

4. 栗姓起源

栗 
①风俗通:古栗陆氏之后。望出长女。 
②路史:战国时有燕国战将栗腹。 
③中国姓氏集:清时有栗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④风俗通义:古栗陆氏之后,汉有栗融,字客卿。按,清有嘉庆举人栗应宏。 
栗姓 LI 
按《风俗通义》:古栗陆氏之后 
(远古时代,经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女娲 氏以至神农氏,天下为12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 、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炎黄古史传说体系中,排列在前的是伏羲(太皞系)、然后依次是神农(炎帝系)、轩辕(黄帝系)等等,至于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等,则是从伏羲氏到神农氏之间过渡的氏族人物,属于太皞系。容成氏和仓颉氏较晚), 
据《易·系辞·疏》《礼记正义·序》《帝王世纪》和《汉书·古今人表》等多种史料记载:“太昊庖羲氏没,女娲氏立为女皇,亦风姓,承庖牺制度, 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陆氏, 骊连氏, 赫胥氏, 尊芦氏, 混沌氏,昊英氏, 有巢氏, 朱襄氏, 葛天氏, 阴康氏, 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可见栗姓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栗陆氏,伏羲后人。 
汉有栗融,字客卿。 
清有嘉庆举人栗应宏。 
路史:战国时有燕国战将栗腹。 
中国姓氏集:清时有栗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此外,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杀改为栗姓。 
此外,满族中有栗姓。 
栗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如果是河南的有很大的可能是来源于大槐树迁民的后人。 
比如:临漳县栗岗村: 
明洪武十八年,漳河发大水,将原岗村冲毁,后以栗姓为主的村民南迁,另建新村,取村名栗家岗村,后简化为栗岗村。栗岗村现有耕地1314亩,农业人口1152人。 
栗辛庄: 
据查,明初,栗姓人山西洪洞迁此定居,故名栗新庄,后演变为栗辛庄。栗辛庄耕地面积1230亩,农业人口1103人。 
泰安市泰山区栗林庄:因村近栗姓坟地,初名“栗家林”,后演化为“栗林庄”。 
总的来说,栗姓人少而且分散在大江南北,从东北到中原 从华北到南方湘粤台湾等省均有栗姓后人。

5. 栗姓的姓氏源流

栗(lì)姓来源有五:  《风俗通义》记载:栗姓源于风姓,是古栗陆氏之后。古代传说中,伏羲氏之后女娲氏即位,共封十二氏为诸侯,均为风姓。栗陆氏居北。栗陆氏之后有栗氏。远古时代,经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女娲氏以至神农氏,天下为十二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炎黄古史传说体系中,排列在前的是伏羲(太皞系)、然后依次是神农(炎帝系)、轩辕(黄帝系)等等,至于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等,则是从伏羲氏到神农氏之间过渡的氏族人物,属于太皞系。容成氏和仓颉氏较晚)据《易·系辞·疏》、《礼记正义》序、《帝王世纪》和《汉书·古今人表》等多种史料记载:“太昊庖羲氏没,女娲氏立为女皇,亦风姓,承庖牺制度, 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芦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可见栗姓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栗陆氏,伏羲后人。 源于满族,满族中也有栗姓。

栗姓的姓氏源流

6. 栗氏的来源是哪里?起源是什么?

①风俗通:古栗陆氏之后。望出长女。 

②路史:战国时有燕国战将栗腹。 

③中国姓氏集:清时有栗耀,浑源人,字仲然,道光时进士,累官湖北按察史。 

④风俗通义:古栗陆氏之后,汉有栗融,字客卿。按,清有嘉庆举人栗应宏。 

河南林州市临淇镇的,镇上姓栗的特别多,号称“栗半街”!我们这支也是从山西而来,大概五百年前由山西潞州(即今潞州市)迁至此地,第一代祖先讳儒,之后宗族昌盛,传至今已有二十几代了。

栗氏起源于远古帝王栗陆氏,是华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远古时代,经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及至神农氏,天下计为12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庐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在炎黄古代历史的传说体系中,排列在前的是伏羲(太皞系)、然后依次是神农(炎帝系)、轩辕(黄帝系)等。至于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等,则是从伏羲氏到神农氏之间过渡的氏族人物,均属于太皞系。而容成氏和仓颉氏则较之为晚。 据《易·系辞·疏》、《礼记正义·序》、《帝王世纪》和《汉书·古今人表》等多种史料记载:“太昊庖羲氏没,女娲氏立为女皇,亦风姓,承庖牺制度,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芦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由此看来,栗姓的确出自华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栗陆氏,是伏羲的后人。 春秋战国时代有燕国宰相栗腹。 汉有栗融,字客卿,以儒生入仕的西汉末官吏。汉景帝姬栗姬,即汉景帝太子刘荣的母亲。官居西汉部刺史的泰山人栗丰。 明有隆庆二年进士栗在庭,弘治十二年进士栗铭,嘉靖年间《太行集》作者栗应宏,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栗魁同。 清有道光名臣治河专家,林则徐好友栗毓美,历任直隶知州、汝宁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市政使、河东河道总督。发明砖坝治水,受道光皇帝晋赠太子太保及亲撰祭文。这些砖坝一直留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还有道光进士栗耀。 民国前期(北伐战争时期以前)有河北衡水县长栗维蕃。 民国后期(抗日战争时期)有延安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留守兵团司令部秘书长栗又文,美国留美华美协进社中文部主任、清华留美同学会书记栗思提。 共和国前期有吉林省长栗又文,山东省副省长栗再温,一九五五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的栗在山和栗彬成,沈阳市委文教部副部长栗玉。 现有黑龙江省委副书记栗占书,中国记协副主席栗国安,国家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栗铁申。 学界有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栗德祥。 商界有荷兰壳牌中国集团新闻发言人栗陆莎,德国SAP中国公司副总裁栗树和。 美术界有独立批评家和美术策划人栗宪庭。 体育界有国家女排主教练栗晓峰,国家定向运动队主教练栗维安。 ...... 栗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百七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二。 或许,栗氏家族的骨血自古以来一直流有不能安分守己安于现状的成分。他们为数虽少,却大多喜欢闯荡世界,改造社会,因而分散在大江南北。从东北到湘粤,从新疆到台湾岛,从中国大陆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均有许多栗姓后人定居生活。今天我所知道的栗氏家族分布在全国和全球各地居住的地方有:京津,辽宁的沈阳大连鞍山辽阳阜新法库,吉林的长春四平和吉林市,黑龙江的哈尔滨,河南的泌阳舞钢许昌漯河,山东的临沂枣庄德州夏津十里庙栗庄栗寨,河北的邯郸沧州,山西的原平阳城沁县,内蒙古的临河,安徽合肥,四川重庆,湖南桂阳,广东深圳,云南昆明,陕西西安,新疆建设兵团,加东多伦多,加西温哥华,美国休斯敦,日本东京等...。

7. 栗姓的介绍

栗姓为中国第249位大姓姓氏,栗姓人口大约有30万,占全国人口的0.024%,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栗姓人口增加率呈上升的态势。栗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为当代栗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栗姓总人口的一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办事处新华村4、5、6组以栗姓为主。组成自然村。

栗姓的介绍

8. 栗姓的历史名人

 栗腹(?-前251年),战国时期燕国国相,于鄗代之战中战败被杀。前251年,燕王喜派国相栗腹出使赵国,送金五百镒为赵孝成王置酒祝寿。栗腹回国后对燕王喜说:“赵国的精锐部队在长平之战都战死了,他们的孩子还没有长大,可以趁机进攻赵国。”燕王喜向昌国君乐间询问此事,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个四面受敌,全民抗战的国家,不可以进攻。”燕王说以五敌一,乐间仍说不可战。大夫将渠也劝燕王喜说刚刚与赵国交好,再与赵国开战,违背道义必不能战胜。燕王喜不听,派出两路军队共六十万,兵车两千辆,由栗腹率领四十万攻打鄗(今河北省高邑县东),卿秦率领二十万攻打代(今河北省蔚县东北),燕王喜亲帅偏军随军一同征战。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省晋县南)时,赵孝成王派廉颇率兵八万在鄗击败栗腹,乐乘率军五万在代击败卿秦。栗腹战败被杀,卿秦、乐间被俘。次年,廉颇深入燕国五百里,包围了燕国的国都。燕王喜被迫派将渠为使,割让五座城池后赵国才退兵。 栗毓美(1778年-1840年),字友梅,号朴园,山西浑源人。清朝著名官员。清嘉庆年间考中拔贡,授任河南知县,后迁光州知州[2]、汝宁府、开封府知府、湖北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道光十五年,官至河东河道总督。道光二十年,赠太子太保,谥号恭勤。栗毓美死后,道光帝和栗毓美生前好友林则徐都为他写了祭文,现两篇祭文碑刻俱都保存良好,该地人称“栗家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栗耀(1808年-1862年),字仲然,山西浑源人。清朝政治人物。东河总督栗毓美子。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以父恤荫,特赐甲辰科进士。咸丰三年(1853年),授湖北汉阳府知府。到汉阳赴任时,城池已被太平军攻陷。此时督抚均寄治军中,委托栗耀综理营务。咸丰四年(1854年),跟随大军克复武汉。不久,太平军又大举进攻,省城再次陷落,直到咸丰六年(1856年)方才收复。论功,晋道员。栗耀以廉洁干练,得到巡抚胡林翼器重,受命管理厘税粮台。咸丰八年(1858年),署任荆宜施道。不久,加按察使衔,授武昌道,仍留署任,兼督钞关。咸丰十一年(1861年),严防反清军攻打湖北,又尽力抗洪。在荆州四年,政教大行。署任按察使,兼摄布政使。不久,实授湖北按察使。同治元年(1862年),擢湖北布政使,未及履任即卒。《清史稿》有传。 栗蕊:女,1934年9月6日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专治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针灸治疗手法多样,变化种类繁多。并采用针灸综合治疗法,治疗'瘿瘤'(甲状腺疾病)。1982年参加国际第一届第二届针灸、针麻会议上,其“住院观察针灸治疗甲亢112例疗效分析”科研成果,获特别大奖及一等奖。栗大夫用中医针灸治疗甲状腺疾病和乳腺疾病有突出成就,治愈数万名患者,传授弟子三千余人,为近代中医针灸学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栗桂莲栗桂莲,女,1959年7月出生,山西定襄人,党员,山西省晋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第八届“梅花奖”获得者,现为山西晋剧院青年团团长。她12岁考入山西戏曲学校,师承牛桂英,主攻青衣。三十年来,潜心戏剧艺术,精心钻研,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以丰富的情感惟妙惟肖的表演,相继在晋剧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青年人物形象。先后主演了《算粮》、《打金枝》、《大脚皇后》、《六月雪》、《岁岁人不同》、《油灯灯开花》、《三娘教子》等几十余出剧目,成功塑造了王宝钏、槐花、秦香莲、沈后等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并得到省内外专家高度赞赏,同时也得到观众的青睐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