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介绍

2024-05-18 22:25

1.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介绍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介绍

2.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理事成员

1994年8月14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昆明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推选原浙江省政协主席王家扬任会长,并敬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担任名誉会长。2000年9月26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广州召开了第二次会员代表会议。产生了第二届理事会。理事会选举刘枫为会长,宋少祥、邬梦兆、王裕晏、陈际瓦(女)、沈者寿、程启坤、于观亭、梅峰、黄继仁、黄汉庆、李师程、刘浩元、张定(女)为副会长,施奠东为秘书长,并聘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和原浙江省政协主席王家扬为名誉会长。2004年9月21日,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四川雅安召开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千名代表参加了大会,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嘉宾列席了大会。大会听取并通过了第二届理事会的工作和财务报告,听取了修改章程的报告,并通过了修改后的章程,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150名理事;在第三届理事会上选举了刘枫会长和12名副会长;通过聘任杨汝岱、程思远、陈耀邦、安启元、王家扬、陈宗懋共六名名誉会长和48名顾问;通过聘任金庸为荣誉会长和四名荣誉副会长,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意大利、西班牙、挪威等国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28名专家、学者、教授为荣誉理事;选举了秘书长并通过聘任24名副秘书长。在会员代表大会上,原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杨汝岱作了重要讲话。副会长兼秘书长沈才土做了会议总结。2009年4月,研究会和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了“2009上海豫园国际茶文化艺术节”同期在杭州召开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省政协主席周国富,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原副主任、省政协原主席刘枫,绍兴市政协主席顾秋麟和谭志桂、王继岗、孟法明等领导出席。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周国富当选为会长。理事会聘任了名誉会长、荣誉会长、名誉副会长和荣誉副会长。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名代表参加了大会。

3.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内设机构

中国茶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位于杭州龙井路中国茶叶博物馆内。研究会下设:办公室、联络部、发展部、宣教部、学术部、茶馆工作委员会、茶艺专业委员会中国国际茶文化书画院、浙江华韵职业技术学校,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普洱茶研究中心,以及《茶博览》杂志社、茶业世界网站、浙江新东方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内设机构

4.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建设宗旨

广泛联合国内外茶学界和文化界人士。研究茶的历史和文化;开展文化学术交流,加强合作,增进友谊;倡导茶为国饮,加强社会文明,促进茶学和茶业经济发展,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贡献!

5.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组织章程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组织章程

6. 中国茶叶协会的介绍

中国茶叶学会成立于1992年4月,是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国家一级社团组织,是我国茶叶行业的服务、协调和管理机构。宗旨:学会自成立以来,坚持“发挥行业中介职能、服务中国茶叶事业”的宗旨,在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制订行业规划、反映行业诉求、提出政策建议、承担委托职能、组织人员培训、提供市场信息、规范自律行为、开拓茶叶市场、发展茶叶经济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7. 中国茶叶学会的介绍

中国茶叶学会(Brief Description on China Tea SciencSociety)是中国科协领导的、民政部依法登记成立的国家一级学会,是全国广大茶叶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结成的学术性法人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茶叶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发展茶叶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促进茶叶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学科发展,茶叶科技的普及与推广,茶叶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科技与茶产业结合。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中国茶叶学会的介绍

8. 中国茶文化研究

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茶艺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茶艺背景是衬托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纯、幽雅、质朴的气质,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的风格的茶艺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选对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领会茶的滋味。
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唐代《封氏闻见录》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又 唐诗人杜牧的:"今日鬓丝禅塌畔,茶烟轻扬落花风"生动描写了老僧煮茶时闲静雅致的情景。 

饮茶在大小寺庙的风行,僧人加强对茶叶采制的研究,于是出现历代名山大川寺庙出名茶的现象。 

如碧螺春,产自江苏洞庭山的碧螺峰,原名"水月茶",首先又洞庭山水月院山僧制得。武夷岩茶,为武夷寺禅僧制作的最佳。君山银针产于君山白鹤寺。 

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的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古书记载唐宋的古寺都设有"茶堂"、"茶寮",僧人们都在这里讨论佛理禅道,切磋经论,招待施主宾客,啜饮香茗。 

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体"、"茶禅一位"由此产生。 
茶与佛有相通之道,均在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 

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涌现了许多茶叶著作。自唐代陆羽《茶经》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饬皖茶文牍》,专著共计100多种 。包括茶法 、 杂记 、茶谱 、茶录 、茶经、煎茶品茶、水品、茶税、茶论 、茶史 、茶记 、茶集 、茶书、茶疏、茶考、茶述、茶辩、茶事、茶诀、茶约、茶衡、茶堂、茶乘、茶话、茶荚、茗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