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电视散文《西风胡杨》的赏析,不要观后感

2024-05-08 12:51

1. 求一篇电视散文《西风胡杨》的赏析,不要观后感

也要让你感觉到我的真爱――\"总之,我感动了!再次关注胡杨,是看到了一篇电视散文――潘岳的《西风胡杨》.当时心灵震撼,是那种荡涤心扉,深入骨髓的震撼.因为胡杨精神! 我曾~

求一篇电视散文《西风胡杨》的赏析,不要观后感

2. 电视散文《西风胡杨》的音乐赏析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这里可以不用引号的,因为这里用的是比拟和设问两种修辞手法. 可以说是一种作者寄情于物,通过物的自问自答来体现作者心声的一种写作手法。

3. 西风胡杨资料

胡杨(学名:Populus euphratica),又称胡桐(汉书)、英雄树、异叶胡杨、异叶杨、水桐、三叶树,是杨柳科杨属胡杨亚属的一种植物,常生长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胡杨也被人们誉为‘沙漠守护神’,是一种神奇的植物,千百年来,它们毅然守护在边关大漠,守望着风沙。
植物概述
  胡杨,又称胡桐,杨柳科落叶乔木。树高15~30米,能从根部萌生幼苗, 

胡杨——生命力的写真(4张)
能忍受荒漠中干旱的环境,对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胡杨的根可以扎到地下10米深处吸收水分,其细胞还有特殊的功能,不受碱水的伤害。胡杨系古地中海成分,是第三世纪残余的古老树种,在6000多万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在古地中海沿岸地区陆续出现,成为山地河谷小叶林的重要成分。在第四纪早、中期,胡杨逐渐演变成荒漠河岸林最主要的建群种。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柴达木盆地西部,河西走廊等地。生在我国塔里木盆地的胡杨树,刚冒出幼芽就拼命的扎根,在极其炎热干旱的环境中,能长到30多米高。当树龄开始老化时,它会逐渐自行断脱树顶的枝杈和树干,最后降低到三、四米高,依然枝繁叶茂,直到老死枯干,仍旧站立不倒。被人赞誉胡杨是“长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的英雄树。并且在额济纳旗,胡杨有另一种说法“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三千年的胡杨,一亿年的历史” 
  据统计,世界上的胡杨绝大部分生长在中国,而中国90%以上的胡杨又生长在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目前,沙雅县拥有面积达366.22万亩天然胡杨林,占到全国原始胡杨林总面积的四分之三,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及宣传委员会评为“中国塔里木胡杨之乡”。2008年,沙雅南部集中连片、密度较高的198.79万亩胡杨林又被上海大吉尼斯授予“最大面积的原生态胡杨林”称号。[1] 
胡杨功能
  胡杨[1]是落叶中型天然乔木,高10-20米,树龄可达200年,树干通直,树叶奇特,生长在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大树老枝条上的叶却圆润如杨,叶子边缘还有很多缺口,又有点像枫叶,故它又有“变叶杨” “异叶杨”之称。胡杨能生长在高度盐渍化的土壤上,原因是胡杨的细胞透水性较一般植物强,它从主根、侧根、躯干、树皮到叶片都能吸收很多的盐分,并能通过茎叶的泌腺排泄盐分,当体内盐分积累过多时,它便能从树干的节疤和裂口处将多余的盐分自动排泄出去,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的块状结晶,称“胡杨泪”,俗称“胡杨碱”。当地居民用来发面蒸馒头,因为它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其碱的纯度高达57%~71%。除供食用外,胡杨碱还可制肥皂,也可用作罗布麻脱胶、制革脱脂的原料。一棵成年大树每年能排出数十千克的盐碱,胡杨堪称“拔盐改土”的“土壤改良功臣”。 胡杨全身是宝:它的木质坚硬,耐水抗腐,历千年而不朽,是上等建筑和家具用材,楼兰、尼雅等沙漠故城的胡杨建材至今保存完好;树叶富含蛋白质和盐类,乃是牲畜越冬的上好饲料;胡杨木的纤维长,又是造纸的好原料,枯枝则是上等的好燃料。它对温度大幅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它生长的水分主要靠潜水或河流泛滥水,所以具有伸展到浅水层附近的根系。它又具有强大的根压和含碳酸氢钠的树叶,因而能抗旱耐盐。胡杨林是荒漠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它的首要作用在于防风固沙,创造适宜的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土壤。胡杨林和嫩枝是荒漠区的重要饲料;木材虽不理想但在缺材的荒漠却仍不失为重要用材;从树干切口流出的汁液是食用碱和制肥皂的原料,又可入药,当地群众称为“胡杨泪”或“梧桐泪”(因叶似梧桐叶而得名),叶和花均可入药,因此胡杨是沙漠中的宝树。由于不适当的采伐和毁林垦荒或放牧已造成胡杨林资源的破坏和土地风蚀或积沙引起荒漠化加剧的恶果。现在新疆尉梨已建立了沙漠干旱地区胡杨林自然保护区。胡杨林胡杨蒙古语称为“陶来”,是落叶乔木,木质纤细柔软,树叶阔大清杳。耐旱百涝,生命顽强,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额济纳胡杨林区是世界仅存三处之一,且保护最为完整。现有数百年的胡杨,仍枝繁叶茂,领尽大漠瀚海风骚,是大自然独钟的奇迹。 
胡杨历史
  在库车千佛洞和敦煌铁匠沟的第三纪古新世地层中部发现了胡杨的化石,算起来至少也有6500万年的历史了。《后汉书·西域传》和《水经注》都记载着塔里木盆地有胡桐(梧桐),也就是胡杨。维吾尔语称胡杨为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由于它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的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因而被人们赞誉为“沙漠英雄树”。人们夸赞胡杨巨大的生命力是“三个一千年”,即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烂。 
  [1]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达30米,直径可达1.5米;树皮灰褐色,呈不规则纵裂沟纹。长枝和幼苗、幼树上的叶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5~12厘米,全缘,顶端渐尖,基部楔形;短枝上的叶卵状菱形、圆形至肾形,长25厘米,宽3厘米,先端具2~4对楔形粗齿,基部截形,稀近心形或宽楔形;叶柄长1~3厘米光滑,稍扁,雌雄异株,菱英花序;苞片菱形,上部常具锯齿,早落;雄花序长1.5~2..5厘米,雄蕊23~27,具梗,花药紫红色;雌花序长3~5厘米,子房具梗、柱头宽阔,紫红色;果穗长6~10厘米。萌果长椭圆形,长10~15毫米,2裂,初被短绒毛,后光滑。 
生物特性
  胡杨是亚非荒漠地区典型的替水旱中生至中生植物,长期适应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对温度大幅 
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喜光,喜土壤湿润,耐大气干旱,耐高温,也较耐寒;适生于10℃以上积温2000~4 500℃之间的暖温带荒漠气候,在积温4000℃以上的暖温带荒漠河流沿岸、河漫滩细沙——沙质土上生长最为良好。能够忍耐极端最高温45℃和极端最低温-40℃的袭击。胡杨耐盐碱能力较强,在1米以内土壤总盐量在1%以下时,生长良好;总盐量在2~3%时,生长受到抑制;当总盐量超过3%时,便成片死亡。花期5月,果期6~7月。 
编辑本段资源保护资源现状
  新疆胡杨在我国乃至世界是分布最多的地区。据说,全世界的胡杨百分之九十在中国 
   

 
,中国的胡杨百分之九十在塔里木盆地。仅塔里木盆地胡杨保护区的面积就达三千八百平方公里。北疆准噶尔盆地也有片片零星分布。胡杨,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惟一的乔木树种,而且,它自始至终见证了中国西北干旱区走向荒漠化的过程。而今,虽然它已退缩至沙漠河岸地带,但仍然是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的生命之魂。胡杨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的温带暖温带地区,新疆库车千佛洞、甘肃敦煌铁匠沟、山西平隆等地,都曾发现胡杨化石,证明它是第三纪残遗植物,距今已有6500万年以上的历史。如今,除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阿拉善一些流入沙漠的河流两岸还可见到少量的胡杨外,全国胡杨林面积的90%以上都蜷缩于新疆,而其中的90%又集中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一个被称为“极旱荒漠”的区域。胡杨虽然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但骨子里却充满对水的渴望。尽管为适应干旱环境,它做了许多改变,例如叶革质化、枝上长毛,甚至幼树叶如柳叶,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因而有“异叶杨”之名。然而,作为一棵大树,还是需要相应水分维持生存。因此,在生态型上,它还是中生植物,即介于水生和旱生的中间类型。那么,它需要的水从哪里来呢?原来,它是一类跟着水走的植物,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而沙漠河流的变迁又相当频繁,于是,胡杨在沙漠中处处留下了曾驻足的痕迹。靠着根系的保障,只要地下水位不低于4米,它依然能生活得很自在;在地下水位跌到6~9米后,它只能强展欢颜、萎靡不振了;地下水位再低下去,它就只能辞别尘世。所以,在沙漠中只要看到成列的或鲜或干的胡杨,就能判断这里曾经有水流过。正因为如此,有人将胡杨称为“不负责任的母亲”,它随处留下子孙,却不顾它们的死活。其实,这也是一种对环境制约的无奈。塔里木盆地的胡杨,特别是塔里木河沿岸的胡杨,是地球上胡杨最多的一片分布区,曾经十分辉煌。西汉时期,楼兰的胡杨覆盖率至少在40%以上,人们的吃、住、行都得靠它。在清代,仍“胡桐(即胡杨)遍野,而成深林”。但从20世纪的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短短20年间,塔里木盆地胡杨林面积由52万公顷锐减至35万公顷,减少近三分之一;在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更是锐减70%。在幸存下来的树林中,衰退林占了相当部分。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主要还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胡杨及其林下植物的消亡,致使塔里木河中下游成为新疆沙尘暴两大策源区之一。有幸的是,人们已从挫折中吸取了教训,开始了挽救塔里木河、挽救胡杨林的行动。向塔里木河下游紧急输水已初见成效, 
两岸的胡杨林开始了复苏的进程。面积近39万公顷的塔里木胡杨林保护区已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轮台胡杨公园也升格为国家森林公园;以胡杨林地主体的塔里木河中游湿地受到国际组织的关注,并列为重点保护的对象。第一次受到人类如此高规格礼遇的胡杨林,一定不会辜负人类的斯待,将重展历史的辉煌! 发源于祁连山的黑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最大河流,内流河,古名弱水,其下游流入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注入居延海。居延海,位于甘肃酒泉往北约400公里处,从西汉至宋、元,历朝历代在居延海地区都设有郡县或军府,驻兵屯田,曾享有“居延大粮仓”的盛名。西夏在城廓遗址上建有著名的黑城,曾是丝绸之路上繁荣的交通枢纽。13世纪马可"波罗前往元大都路经黑城时,这里仍是“水源充足,松林茂密,野驴和各种野兽经常出没其间”,是个农牧兼宜的千里沃野。直到20世纪40年代,居延海仍有300多平方公里的湖面,周围从黑河和北大河到额济纳,在平坦而浩瀚的戈壁滩中形成了一块扇形的林带,这片林带从甘肃金塔县天苍乡延伸到额济纳居延河,长约200公里,最宽处15公里,形成了“芨芨芦苇入望迷,红柳胡杨阔无边”的良好生态环境。到了20世纪60年代以后,全流域建成了百万立方米以上水库30座,较大的有祁家店、鹦哥嘴、清河湾、鸳鸯池、解放村和黑山湖等水库。终于把整条黑河水基本吸干,使下游断流;加之降水量少,最少的年份只有十几毫米,而蒸发量竟高达4000mm,居延海随之干涸,85万亩胡杨、红柳、沙棘等天然植被衰败死亡,现在每年仍在以5~7万株的速度递减,5000万亩草场沙化,一批批农牧民不得不举家搬迁,沦为生态难民。  
  1998年4月,从额济纳扬起的一场沙尘暴竟席卷北京、济南、徐州、直达南京。这沙尘的起源就是来自北方的阿拉善高原,当这块绿洲消亡之后,风沙之下的下一个牺牲品,就是河西走廊和河套平原。例如:河北北部的坝上高原和内蒙古中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这两个地区的两组陆地卫星影像的对比图片,可以清楚看到代表森林和草场的深绿在急剧萎缩,而黄色的流沙却在不客气地扩展。据对地处坝上的河北围场县和内蒙古多伦县1987年与1996年的卫星照片分析,9年间流沙面积由6.8万公顷增至12.91万公顷,增加89.9%,森林面积由36.35万公顷减至22.24万公顷,减少38.8%。浑善达克沙地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据对1989年与1996年的卫星照片分析,7年时间,流沙面积由18.55万公顷增至35.86万公顷,增长93.3%,草地面积则由60.25万公顷减至43万公顷,减少了28.6%。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沙漠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也是中国沙漠热量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沙漠中以流沙占绝对优势,约占沙漠的85%。沙漠内部塔里木河沿岸及沙漠边缘洪积扇前 
缘分布有以胡杨、树柳为主的天然植被带,形成沙漠中的天然绿洲。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片天然胡杨林,总面积达35.2万公顷。它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围,犹如一条绿色长城,紧紧锁住流动性沙丘的扩张。同时,胡杨林也是优良的四季牧场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由于塔里木河下游水量减少,长达数百里的胡杨林在干渴中倒下。胡杨虽然生命力极强,“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但也逃不过长期无水的灾难,这千年胡杨却活不到一百年,泪尽沙海。  
  近年来,塔里木河源流和干流输水量呈明显递减趋势。胡杨林大面积死亡。50年代,塔河中下游胡杨林面积达580万亩,70年代为297万亩,而到90年代仅剩152.25万亩。40年间,以每20年递减一半的速度,减少了近3/4,胡杨林面积的减少也导致栖息在林区的野生动物种类不断减少,70年代还有少量马鹿等野生动物出没在胡杨林区,现已基本绝迹。  
  下游绿色走廊濒临毁灭。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塔河中游地区沙漠化一直处于扩展状况。下游是沙漠化最严重的地段,从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内,该地区沙漠化土地所占比例由12%增加到52%,新沙丘不断形成,绿色走廊面临消失危险。  
  据中国国家农业区划办公室的卫星遥感调查,1986年至1996年间,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四省区共开垦土地194万公顷,而保留面积仅为98.6万公顷,有一半撂荒,而撂荒就意味着荒漠化。权威部门的综合监测显示,自50年代以来的25年间,中国沙化土地面积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到80年代初,扩展速度加快到每年2100平方公里;1994年的全国荒漠化普查结果,沙化速度已达到每年扩展2460平方公里,全国沙化土地面积已接近17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且绝大多数集中在西部。在内蒙古乌盟后山、阿拉善、新疆塔里木河下游、青海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河北坝上和西藏那曲等地,沙土地平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在历史上沙区存在过若干著名的古城(如喀拉屯、精绝、楼兰、黑城、居延、统万等)反映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沙漠的变化。 2006年4月5日,新疆塔里木胡杨生长区域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们这样赞美胡杨: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3],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

西风胡杨资料

4. 《西风胡杨》是什么类型的散文

从一场雨的梦中醒来,揪帘晓看,远空一片迷濛。淅冽的雨在屋瓦上淋漓不尽地敲击着,仿若是在弹奏一首平仄有韵的词牌散曲,给我醒来微渴的嘴唇,带来诗意般的清凉与津润。
倚窗落坐, 轻啜一口香茗,让冉冉升腾的氤氲在浅腹柔肠里幽然走烟,像五步一个徘徊的魂。而此前梦里落下的泪,已化作万沫雨点,滴醒了沉眠于花台荷池里的千年睡莲,一丝浮香顺着水乎乎的莲雾袅袅地伸展我那悠长悠长的思念。荷叶上滚动的雨珠,摇曳着晶冽的呓语,恍如我隔世的痴恋。
釉色的灯笠下,轻轻打开一卷诗经,笑靥如花的浣纱女手执一把青罗伞,踏着如梦令的韵脚,款款地走入我的眼帘:淡淡的一缕薄雾作面纱,红格窗花下飘然一闪,掩不住她最后一嫣红晕。诗经之外,被窗铃摇醒的诗句,在屋檐下滴滴答答的浅吟低唱,鸣啭着我每一个色彩斑斓的梦。
轻轻推开一栏栅门,有三两滴从树隙间落下的雨点,冷冷滑过我的目光,滴在心底溅起无数微的柔澜细漪。落英雨下,我俯身轻拾一枚落叶,让温润的手指沾一滴雨露的暗香,以虔诚的姿态聆听叶子对树的倾诉。那淡淡的相思,便沉醉在这一章风雨合奏的散曲古韵里。
一缕柔风轻轻漫来,吹起垂柳丝丝碧落的裙带,在幽巷石径,楼庭水榭风情万种般的飘拂,荡逸......
【黄昏踏歌】
有风自遥远的长安吹来,轻拂起我记忆的长发,往事便如落花般的在心间飘飞,朵朵都是缠绵不尽的梦。
撑开雨伞,独自走在黄昏细雨里。听伞檐下的雨点吻在青石板上的清响,我想起了那个多情的秋天,想起了远方的你,风也轻柔,雨也轻盈,使我走入了一场霏霏得更令我想入非非的多情季节。
四季漫溯的风,穿过前世的回廊,斫取我今生片片柔情,玲珑成一帆轻舟,撑着黄昏的歌板,划过江南的小桥流水,以一抹蝶的影子站在你窗前:看你低眉沐手燃香的雅致,听院落雨打芭蕉之缠绵。漫任风弹雨奏,柳舞花飞,落香满衣。
轻轻地伸出一双手,接一捧落花泪洒的心语,盈一袖翰墨诗香,轻抚肩头犹自沉醉的,是那落红飘染的痕迹。在这风缠雨绵,香屑空飘的黛暮里,是谁踏着黄昏的行板,手执三木红牙在浣花亭榭清歌曼曼?碧波绿水里流动的曼妙倩影,是否有你的翩然。
舔着一滴雨的温柔,醉在古韵悠悠的诗词墨香里,我尝尽了绵绵缗缗的爱意。在这诗韵低扬黄昏暮雨里,我驻足在苔藓层叠的石阶前,剪一指婉约的衬景,作一次悠长的怀想。苔藓铺就的岁月,漫漶着斑驳的绿意,被晶莹剔透的水珠儿浇润得饱满而轻盈。
滴漏不尽的雨声是那悠长的思念,悠长的石径是我走不出的黄昏。
【秋湖燕影】
古老的乌篷船牵引着我的目光,轻轻地,叩开了江南那道虚掩的门。
在云缭雾绕,山隐水沼的远景里,那些层叠相错的瓦舍楼阁,宛如是那翠鸟衔来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翡玉一样,琳琅而又古朴。几笔饮烟在风中袅袅的招摇,给江南的黄昏轻抹了一层青墨底色。
而在这袅烟无言的素描里;一条纤巧的乌篷船摇摇晃晃地向我驶来,拖着一片古韵的水响,一片青波绿水,也将我拖入了一片烟波浩淼的水墨画中。
...... 微雨里,迟迟晚归的雨燕,衔着一枚黄昏的歌谣,斜斜地掠过湖亭,低贴在水面轻轻一点,搅起满湖的燕影......又在暮鼓声催中,急急的从微漪之中叼起自己的影子,匆匆隐没于烟雨雾云之中......
待等到湖波水泽浅浅的曼进我眼帘时,我蓦然想起一首古诗里的思妇那双怅然哀怨的眼神。
......她无言的望着天空,暮色正吞咽着她的风韵,烟岚已遮掩了她往昔那含情脉脉的秋波......在那最后一抹燕影消失在暮空时,她哭了......
那广漫的溺水三千的情怀啊,为何停潴不了你的影?
柔柔的风轻扶着她的肩,却止不住她潮汐般的抽搐。岸柳拂不去她的哀愁,芦花是她灰白的乱发。
是谁将颓败的荷叶疑作思妇手尖律动的箜篌,任凭凄风苦雨无边无际的击打?散了清香,消了容颜。又是谁将守望的荻花根植成思念的篱,漫任溺水三千瘦成一瓢清泪?眸子望穿,青丝染白。蒹葭在心湖萋萋的滋生着寂寞,溪流是你多情的泪水,望不见尽头的一剪秋水荒芜了烟柳迷瘴的阡陌尘路。

5. 西风胡杨读后感

[西风胡杨读后感]西风胡杨读后感1.
“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西风胡杨读后感。”这是什么树?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每天和沙子为伴,与狂风做友。默默无闻地耸立在沙漠中。他用自己粗壮的身体,抵挡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沙。虽然斑斑盐碱深入骨髓,即使滚滚黄沙铺天盖地,可他就像一道坚韧不拔的屏障站在沙漠的前方。他前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后方却是青山绿水的村庄。他将荣华富贵都给了牡丹,炎炎骄阳都自己抵挡。
胡杨的命运并非像我想象的那么美好。由于胡杨的坚韧、挺拔,保护了大量的动植物,孕育了整个西域的文明,可拓荒与战争破坏了胡杨的生存环境。现在,那些曾经被胡杨呵护过的上游人民却又拦水造坝,使胡杨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看到这里,我不禁思绪万千。胡杨的这种为大自然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为它遭受这样残酷的命运而感到可悲。我真希望上苍能够再赐点水给胡杨。
我们保护鸟类、爱护鸟类的问题与《西风胡杨》中保护胡杨、爱护胡杨的问题恰如一辄。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乱捕杀小鸟使一些鸟类踏入濒临灭绝的地步。而《西风胡杨》中人们因破坏了胡杨的生存环境而使胡杨陷入生死存亡关头。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有句话说得好: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连胡杨都有千年的坚强,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最后的生命,用自己死后的意志,来捍卫着我们的健康。我们人类是不是也要想想为了使我们的环境更美好应该做些什么,又不应该做些什么呢?
最喜欢这句:“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这就是胡杨,西风胡杨!
2.
西域, 西风,狼烟,每个词听上去都是那么悲凉,可胡杨生长在这里,却丝毫没有那份悲怆与凄凉,有的,只是那好男儿的铁血与坚韧的精神。
在作者眼中,那荒凉大地上生长的胡杨,是坚韧的,是无私的,是包容的,也是悲壮的。胡杨是一位守护者,是开扩者,它们守护着人们,孕育了文明。也许,人们遗忘了胡杨,但胡杨却从未忘却过人们。但它们所做的,却唯有默默地、忠直地守护着大地,守护着人们。胡杨亦是一位将军,一员大将,看吧,“虽断臂折腰,仍死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试问,有谁能做到这一点?胡杨它,甚至比人有过而犹之!胡杨的气节,是宁则不弯的!
胡杨不是人,但它像人一样,懂得守护,懂得包容。它们是一个团体,是一个群体的构架。如同我们的心,无不一处流动着相同的血脉。
西风,仍呼呼地吹着。
管他什么困难,管他什么虚伪,还不如像胡杨一样,豪迈,直爽,痛痛快快地笑上一场!抛开那悲凉吧,让我们做一棵胡杨,坚韧,无私,包容与悲壮,守护在那西域。【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西风胡杨读后感》。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西风胡杨读后感

6. 关于西风胡杨的资料

《西风胡杨》是作家潘岳的一部散文作品。
       胡杨是落叶中型天然乔木,直径可达1.5米,木质纤细柔软,树叶阔大清香。耐旱耐涝,生命顽强,是自然界稀有的树种之一。胡杨树龄可达200年,树干通直,高10-15米,稀灌木状。树叶奇特,因生长在极旱荒漠区,为适应干旱环境,生长在幼树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大树老枝条上的叶却圆润如杨。
      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常生长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盐碱、抗风沙,有很强的生命力。胡杨林是荒漠区特有的珍贵森林资源,它的首要作用在于防风固沙,创造适宜的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土壤,千百年来,胡杨毅然守护在边关大漠,守望着风沙。胡杨也被人们誉为"沙漠守护神"。胡杨对于稳定荒漠河流地带的生态平衡,防风固沙,调节绿洲气候和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荒漠地区农牧业发展的天然屏障。
      胡杨是较古老的树种,对于研究亚非荒漠区气候变化、河流变迁、植物区系的演化以及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胡杨林在改善荒漠生态方面的作用新疆、内蒙古和甘肃西部地区,有相当一部分为戈壁、沙漠所占据,干燥少雨,特别是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荒漠气候尤为强烈。胡杨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围,犹如一条绿色长城,紧紧锁住流动性沙丘的扩张。
      新疆的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南北疆盆地沙漠边缘的片、带状的绿洲中,多为沙漠戈壁包围,处于干旱、风沙威胁之下,内蒙古、甘肃西部一带,也处在近似的自然环境中。这样严酷的自然条件,就不能忽视分布在这些地区河流两岸和洪水侵蚀地上的胡杨林。由于有这些胡杨林的存在,干旱恶劣气候才得以缓和。在南疆塔里木河中,上游两岸以及下游广大地区分布的天然胡杨林,构成了一道长达数百公里连绵断续的天然林带。这条天然林带,对于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有效地阻挡和减缓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移,保障绿洲农业生产和居民安定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大量胡杨林生长分布在河流两岸,保护了河岸,减少了土壤的侵蚀和流失,稳定了河床。胡杨林的蔽荫覆盖,一方面增强了对土壤的生物排水作用,另一方面又相对地减缓了土壤上层水分的直接蒸发,抑制了土壤盐渍化的进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胡杨作为荒漠森林在中国西北地区广阔的荒漠上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难以用一般数字估价的。

7. 西风胡杨是谁的作品?

潘岳的散文《西风胡杨》
作者简介:
潘岳,男,1960年4月出生,汉族,江苏南京人,历史学博士,副研究员。
现任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

原文:
胡杨生于西域.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那曾经狂嘶的烈马、腾燃的狼烟、飞旋的胡舞、激奋的羯鼓、肃穆的佛子、缓行的商队,以及那连绵万里直达长安的座座烽台……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洗礼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曲英雄逐霸的故事,一支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一幅醉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金黄之美,属于秋天.凡秋天最美的树,都在春夏时显得平淡.可当严冬来临时,一场凌风厉雨的抽打,棵棵绿树郁积多时的幽怨,突然迸发出最鲜活最丰满的生命.那金黄,那鲜红,那刚烈,那凄婉,那裹着苍云顶着青天的孤傲,那如悲如喜如梦如烟的摇曳,会使你在夜里借着月光去抚摸隐约朦胧的花影,会使你在清晨踏着雨露去感触沙沙的落叶.你会凝思,你会倾听,你会去当一个剑者,披着一袭白衫,在飘然旋起的片片飞黄与零零落红中遥遥劈斩,挥出那道悲凉的弧线.这便是秋树.如同我爱夕阳,唯有在傍晚,唯有在坠落西山的瞬间,烈日变红了,金光变柔了,道道彩练划出万朵莲花,整个天穹被泼染得绚丽缤纷.使这最后的挣扎,最后的拼搏,抛洒出最后的灿烂.人们开始明白它的存在,开始追忆它的辉煌,开始探寻它的伟大,开始恐惧黑夜的来临.这秋树与夕阳,是人们心中梦中的诗画,而金秋的胡杨,便是这诗画中的绝品.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遗留下的最古老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中国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新疆,新疆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塔里木.我去了塔里木.在这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32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3800平方公里的塔里木胡杨林.两个天敌彼此对视着,彼此僵持着,整整一亿年.在这两者中间,是一条历尽沧桑的古道,它属于人类,那便是丝绸之路.想想当时在这条路上络绎不绝、逶迤而行的人们,一边是空旷的令人窒息的死海,一边是鲜活的令人亢奋的生命;一边使人觉得渺小而数着一粒粒流沙去随意抛逝自己的青春,一边又使人看到勃勃而生的绿色去挣扎走完人生的旅程.心中太多的疑惑,使人们将头举向天空.天空中,风雨雷电,变幻莫测.人们便开始探索,开始感悟,开始有了一种冲动,便是想通过今生的修炼而在来世登上白云去了解天堂的奥秘.如此,你就会明白,佛祖释迦牟尼,是如何从这条路上踏进中国的.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40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脑的层层风沙,它是神树,是生命的树,是不死的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它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它们为理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死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痕伤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城市,是村庄,是青山绿水,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它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它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它们不在乎,它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它们,它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牡丹,让给了桃花,让给了所有稍纵即逝的奇花异草,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包容了天与地,包容了人与自然.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它们和谐共生.容与和,正是儒学的真髓.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竟能深达20米去寻找沙下的泥土,并深深根植于大地.如同我们中国人的心,每个细胞、每个支干、每个叶瓣,无不流动着文明的血脉,使大中国连绵不息的文化,虽经无数风霜雪雨,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边的枯杨.它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它们让战友落泪,它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幅悲天悯人的冬天童话.一看到它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古人的气节,一种凛凛然、士为知己而死的气节.当初,伍子胥劝夫差防备越国复仇,忠言逆耳,反遭谗杀.他死前的遗言竟是:把我的眼睛挖下来镶在城门上,我要看着敌军入城.他的话应验了.入城的敌军怀着深深的敬意重新厚葬了他与他的眼睛.此时,胡杨林中飘过的阵阵凄风,这凄风中指天画地的条条枝干,以及与这些枝干紧紧相连的棱棱风骨,如同一只只怒目圆睁的眼睛.眼里,是圣洁的心与叹息的泪.
  胡杨并不孤独.在胡杨林前面生着一丛丛、一团团、茸茸的、淡淡的、柔柔的红柳.它们是胡杨的红颜知己.为了胡杨,为了胡杨的精神,为了与胡杨相同的理念,它们自愿守在最前方.它们面对着肆虐的狂沙,背倚着心爱的胡杨,一样地坚韧不退,一样地忍饥挨渴.这又使我想起远在天涯海角,与胡杨同一属种的兄弟,它们是红树林.与胡杨一样,它们生下来就注定要保卫海岸,注定要为身后的繁华人世而牺牲,注定要抛弃一切虚名俗利,注定长得俊美,生得高贵,活得清白,死得忠诚.身后的人们用泥土塑成一个个偶像放在庙堂里焚香膜拜,然后再将真正神圣的它们砍下来烧柴.短短几十年,因过度围海养殖与滥砍滥伐,中国4.2万公顷的红树林已变成1.4万公顷.为此,红树哭了,赤潮来了.
  胡杨不能倒.因为人类不能倒,因为人类文明不能倒.胡杨曾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两千年前,西域为大片葱郁的胡杨覆盖,塔里木、罗布泊等水域得以长流不息,水草丰美,滋润出楼兰、龟兹等三十六国的西域文明.拓荒与争战,使水和文明一同消失在干涸的河床上.胡杨林外,滚滚的黄沙埋下了无数辉煌的古国,埋下了无数铁马冰河的好汉,埋下了无数富丽奢华的商旅,埋下了无知与浅薄,埋下了骄傲与尊严,埋下了伴它们一起倒下的枯杨.让胡杨不倒,其实并不需要人类付出什么.胡杨的生命本来就比人类早很多年.英雄有泪不轻弹,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它们想求人类,将上苍原本赐给它们的那一点点水仍然留下.上苍每一滴怜悯的泪,只要洒在胡杨林入地即干的沙土上,就能化出漫天的甘露,就能化出沸腾的热血,就能化出清白的正气,就能让这批战士前赴后继地奔向前方,就能让它们继续屹立在那里奋勇杀敌.我看到塔里木与额济纳旗的河水在骤减,我听见上游的人们要拦水造坝、围垦开发,我怕他们忘了曾经呵护他们爷爷的胡杨,我担心他们子孙会重温那荒漠残城的恶梦.
  写胡杨的人很少.翻遍古今文献,很难找到一篇象样的胡杨诗文.中华大地上,总有那么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总有那么一批无私奉献的中坚,总有那么一批甘于寂寞的士子,如中流砥柱般地撑起整个江河大川.不被人知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同理,不被人知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平凡.我站在这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我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红柳与红树,请它们再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我想哭,我想为那些仍继续拼搏的战士而哭,想为倒下去的伤者而哭,想为那死而不朽的精神而哭,想让更多的人在这片胡杨林中都好好地哭上一哭.也许这些苦涩的泪水能化成濛濛细雨,再救活几株胡杨.然而,我不会哭.因为这不是英雄末路的悲怆,更不是传教士的无奈.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祭奠,那些来者将被激励.
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西风胡杨是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