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的纪念

2024-05-09 06:07

1. 杨善洲的纪念


杨善洲的纪念

2. 写杨善洲的文章

胡锦涛总书记高度评价杨善洲,说他是“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总书记强调的“一辈子”,就是杨善洲的可贵之处、可敬之处。毛主席曾经说过,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杨善洲恰恰做到了一辈子做好事。他由一个小石匠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在位几十年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地委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又带领老百姓上山种树,硬是把荒山变成林海,人们赞扬他是永不退休的共产党员。临终前又把价值三亿多元的山林无偿交给国家,真正做到了“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杨善洲就是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前照一照,我们与杨善洲相比差什么?我以为关键是在两个字上:坚守。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认准了正确的奋斗目标,就看能不能咬定青山、不离不弃,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一条道走到底?贵在坚守,难在坚守。尤其是在功名利禄面前,在声色犬马面前,在花花世界面前,能不能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抵得住浮躁?能不能始终笃行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能不能始终恪守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就看能不能像杨善洲那样顽固地、痴迷地“坚守”“一辈子”。
  杨善洲的坚守,是一种意志,是一种品格,是一种觉悟,是一种精神境界。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的坚守,坚守我们的理想,坚守我们的信念,坚守我们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
“对怀念父亲的人民群众来说,爸爸走了;对妈妈和我们姐妹来说,爸爸终于可以回家了,永远地回家了……”女儿对父亲的哽咽追忆,让全场陷入寂静。
  25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三层小礼堂内,700多名在京老干部和100多名北京市区县干部代表一起聆听了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台上,5位报告团成员满含深情,讲述着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留下的故事。
  杨善洲帮家乡人创造财富,自己一生却没有任何积蓄,只有一套全村最差的房子。
  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说,爸爸长年在外,工资并不低,可妈妈和三个女儿的生计全要依靠妈妈采野果、编簸箕挑到街上卖。家里缺粮,乡民政干部送来的救济大米和粮票被爸爸勒令退还;老屋漏雨,爸爸回信说比我们困难的群众还很多;好不容易盖了新房,却因为种树欠债卖了出去;一家人都可以“农转非”,爸爸却把机会全让给别人……
台下,听众聚精会神,许多人把一个个小故事,摘录要点记在笔记本上。
  “60年里,杨善洲想的做的都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的当下社会,特别是在建党90周年的今天,每个党员干部应该学习他无私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全国总工会老干部代表蒋永清说。
  杨善洲留给家乡的是一片绿洲。陪伴报告团来京的云南省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吴静波说,杨善洲病重住院和去世期间,数以百计的老乡从百十公里外赶来,久久不愿离去。
  杨善洲留给自己的是一种遗憾。他去世后,人们整理他的文稿时读到:我对家庭欠债很多……
  杨善洲留给亲友的是一种纪念。他留下话:不开追悼会,不办丧事,遗体火化,如果有人怀念我,就到我亲手种的雪松树下坐一坐吧。
  杨善洲留在世间的是一种情怀。女儿说:爸爸就是矗立在他埋骨之地的那棵参天大树,他虽然没有弯下腰,把妈妈和我们护卫在怀抱里,但是他张开双臂,为老百姓遮风挡雨了一辈子。
采访杨善洲,让我们在感动之后有一种震撼与静思。
  方圆几百里,人人都传说他是个“大官”。传说,是因为很多人不相信。人们想象中大官该有的,他一样也没有;人们想象中大官能为自己办下的事,他一样也没办。
  ——他为什么当了多年的地委书记,却一直没把自己的妻女从家乡的农村“拔根”?
  ——他为什么对坐一次车都要搞得公私分明?
  ——他为什么面对人民群众总是怀着赤子之心:他们过好了他舒坦;他们过不好他心疼。他工作唯一的目标,就是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过得好一些,再好一些。
  ——他为什么退休后放弃到省城享清福,钻进大山几十年风餐露宿植树造林?
——他为什么在生命最后时刻,把价值上亿元的林木无偿交给了当地的政府和百姓?
……
  “一尘不染香到骨,两袖清风昭汗青。”我们在漫山遍野为他送行的队伍中看到这一挽联,知道杨善洲是多么幸福!有谁能像这些纯朴善良勇敢坚强如天如地的老百姓更知他、更懂他、更亲他?!
  心是用心换来的。
  当我们走进杨善洲身后那个安居大山刨土取食的家,无语。无语之后,明白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心如真金。
  当我们走进大山里杨善洲生前为植树造林住过的茅草房,无语。无语之后,明白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信念如一。
  当我们面对杨善洲留下的无边无际的林海,无语。无语之后,明白了一个真正共产党人正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整个采访,我们一直在追赶着杨善洲,追赶着他曾经历的岁月,追赶着他留在岁月里的足迹,更追赶着他的内心历程。
  最终,我们在大山上杨善洲事迹展览馆的墙壁上,读到了他曾经说过的话——
“很多人家连苞谷饭都吃不上,要接济就应该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群众。大家都在穷,我一个地委书记能富得起来吗?”
  “大家都来吃居民粮,谁来种庄稼?身为领导干部,我应该带个好头。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愿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
  “一个党员,你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的日子,那么你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种骗人的假话吗?”
  ……
  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心,人民群众是他永远捧在心尖上的挚爱。所以他永远不曾迷失一个共产党人的使命与目标。
  泪水流下来……
  深深鞠躬……

3. 杨善洲的幕后花絮

《杨善洲》是李雪健和李晨、吕一的首度合作。    影片刚刚开拍,剧本便被李晨翻破了。   《杨善洲》是房子斌、吕一首次出演主旋律电影。    胡明为了更好地诠释杨善洲的秘书贾祥,认真的阅读了很多关于杨善洲的事迹。   李晨为了塑造好角色,在片场默默观察角色原型的个人生活习惯,还经常和周波聊天。   《杨善洲》在拍摄过程中,有许多保山的老百姓带着对老书记杨善洲的爱戴,冒着酷暑无偿加入到电影拍摄中。   李晨和吕一在拍摄之余一起组织各种文娱活动活跃气氛。   房子斌很少出演主旋律电影,但在了解到杨善洲的真实事迹后,便毅然决定出演。   李凤鸣在影片中第一次演插秧戏。   《杨善洲》从接受创作任务到最后完成影片只用了100多天的时间。   李雪健为了和杨善洲做到尽可能的形似,尽管身体不好,依然主动减肥。   《杨善洲》是李雪健继1990年前饰演焦裕禄之后,再度饰演县委书记.   李雪健为了能够真实再现杨善洲这个人物,专程来到杨善洲的家乡施甸县,多次冒大雨走访善洲林场,与杨善洲的亲友们密切交谈。   杨善洲的大女儿杨会菊亲自从云南赶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杨善洲》的首映礼。   《杨善洲》的拍摄地点就在杨善洲大女儿家里,剧组几乎每天都会见到杨善洲的老伴张玉珍。   由于种种原因,原来两个小时的电影减到了90分钟,其中胡明的戏份被删百分之八十。   李雪健把拍《杨善洲》得的奖金和奖杯都捐献给了杨善洲事迹陈列室。

杨善洲的幕后花絮

4. 云南杨善州的细致资料

反馈
36张
杨善洲
原保山地委书记更多义项
杨善洲(1927.01—2010.10),男,汉族,1927年1月生,云南施甸人。
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获奖者。
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曾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只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
1988年6月退休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捐赠给国家。
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获得“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
中文名
杨善洲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云南·保山
出生日期
1927年1月(丁卯年)
人物生平
杨善洲(1927.01—2010.10),男,汉族,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姚关镇人, 1927年1月生,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云南省委第二、第三、第四届省委委员,云南省第五、第六届人大代表,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1988年6月退休.;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施甸区、县主要领导,担任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7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8年6月退休以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余地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杨善洲同志于2010年10月10日15时8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4岁。
个人简历
1927年1月出生,云南省施甸县姚关镇陡坡行政村大柳水自然村人。
1934年至1949年,在家务农。
1950年,参加乡农会和武装队,任小队长。
1951年,在施甸区摆马乡政府工作;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土改小组长。
1951年10月调保山县董官乡、打渔乡搞“复查”工作,任副队长。
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3年1月至7月,在施甸区委搞“复查”工作,任队长。
1953年8月至1955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副书记。
1955年至1957年,在施甸区委工作,任区委书记。
1957年至1958年,在中央第七期党校学习。
1958年至1963年,在保山县委工作,任县委副书记。
1963年至1965年在施甸县委工作,任县委书记。
1965年至1966年,在大理、保山搞“四清”工作,任党委书记、团长。
1966年3月至1977年,在保山地委工作,任地委副书记。
1977年至1988年,在保山地委工作,任保山地委书记。
1988年6月至2008年11月,退休后回家乡施甸县大亮山义务造林,创建林场。
2009年4月,将林场无偿交给国家经营管理。
2010年5月5日,将保山市奖给他的20万元奖金一半捐给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大亮山林场,另外4万元留给了与自己相伴一生而又无怨无悔的老伴,这是他留给家人的唯一的财产。
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
荣誉称号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
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04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2011年3月,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2011年9月20日,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称号。
2012年2月3日,在第十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中荣获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称号。
生平事迹
植树绿荒山
1988年4月,60岁的杨善洲同志光荣退休。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婉言谢绝了:“我要回到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洲”。大亮山位于保山市施甸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800—2619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