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2024-05-12 23:45

1.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 历史复习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分封制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国家政权)
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的大儿子继承大宗位置)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监察)和太尉(军事)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5。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具有终身制、世袭制、君王主权、个人独裁特点
2。演化进程皇权与相权秦始皇汉武帝隋唐宋明清,创皇帝制外朝三省六部制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废丞相军机处,丞相权力大内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 权分六部,削弱丞相的外朝权力分散丞相 权力分割相权内阁形成皇权达到顶峰,地方建制秦东汉唐朝宋元朝明朝清,郡县制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省、道、府、县,选官制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4。监察体制 秦 :御史大夫    两汉:  设刺史(地方)         
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6。.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7。从秦到明朝,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a.地中海东部、欧、亚、非三洲要冲b.三面环海,山与海阴隔,海岸曲折,良港众多c.地中海式气候,温和宜人
2.地理环境对希腊的影响:a.不利于粮食生产,适宜葡萄和橄榄的生长,b.为维持生计,发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  c.有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二、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
城邦建立:公元前8世纪左右  
城邦特点:小国寡民   独立自主(共和政体)  
公民:父母祖籍均属本邦、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成年男性公民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原因:平民与贵族反复斗争的结果。
2.背景:(1)在雅典国家形成之初,城邦里的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了一切大权;(2)公元前6世纪初,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雅典新兴的工商业的阶层;(3)工商业者们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的繁荣。
3.过程:
(1)梭伦改革(目的:缓和社会矛盾)①内容:a、经济上:颁布“解负令”——使受贵族盘剥而沦为债务奴隶的人重获自由;实行一系列促进工商业发展的措施。b、政治上: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由4个部落各选100人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最高法院——陪审法庭,以受理公民投诉。②评价:a、历史局限性: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第四等级不享有基本参政权利,这种中立政策实际上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b、历史进步性:在一定程度上改革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①内容:a、以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b、建立“五百人会议”,代表原来的“四百人会议”:c、设立“十将军委员会”,每部落各选一名;d、制定陶片放逐法。②评价:a、以新的行政选区制度,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b、雅典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3)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的顶峰)
A民主政治的表现:(1)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2)“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①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②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3)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按时参加国家的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B民主政治的特点:民主政体。具有选举制、任期制、人民主权、集体领导特点。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历史进步性(得)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历史局限性(失) (1)就其民主范围而言,雅典公民权利是建立在对广大奴隶专政基础上的,众多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殿堂之外。(2)就其性质而言,仅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一种少数人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罗马法
构成: ①按结构划分:公民法  万民法;  ②按形式划分:习惯法  成文法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1)公民法:概念:从公元前509年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它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也是早期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特点: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内容上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而涉及及个人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规范不够完善。(2)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①背景:从罗马建城到共和国建立之初,罗马主要依靠祖辈传承下来的习惯法来调整社会关系贵族垄断了立法权并随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广大平民对此强烈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制定成文法来保护自身的权益,迫于平民的压力,元老院成立立法委员会,制定成文法。②颁布:公元前499年,立法委员会颁布③评价:是古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是罗马法的起点;但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万民法(1)背景:在由共和国到帝国的过程中,罗马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不断对外扩张,罗马人广泛与外界接触,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日益显现;对于罗马当权者来说,需要部分承认被征服地区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给那些没有罗马公权的外邦人以必要的司法保护;原来了公民法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了,罗马政府遂设外事裁判官来处理外邦人之间及罗马与外邦人之间的诉讼案件,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万民法体系。(2)产生:大概产生于共和国到帝国过渡过程中。(3)特点: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一切自由民);不触动原有公民体系的前提下,万民法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突破了公民法的局限,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4)意义:公元前30年,罗马帝国建立,在帝国时期,万民法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针对国内各地区和不同民族间的实际差别,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较好的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从而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
3.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罗马法的意义)(1)对当时的罗马而言: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2)对后世而言: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
“光荣革命”(英国代议制产生背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1640—1688 “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结束。
二.限制王权的法案(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确立)
1.法案:《权利法案》的主要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2.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国王“统而不治”的地位,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过程:发展)
1、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首相有控制内阁决定的发言权;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内阁必须得到下院议员的支持,一旦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即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首相就要辞职以向议会谢罪,或解散议会而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
2.英国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
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政治上,中央没有国家元首,邦联只是一种松散的联盟;地方各州保持重大的财政、军事、税收权。
2.经济上,国内各州关卡林立,阻碍商品流通;对外邦联政府无法保护本国商人利益,没有统一关税。社会动荡,农民起义不断(谢司起义)
3.思想上,法国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三权分立”学说的影响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
1.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体现的原则
1)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上的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2)分权制衡原则。将立法、行政、司法的权力分别授予参众两院、总统、最高法院三个部门,它们之间互不统属又互相制约,有效地防止了专制主义的出现。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消除了世袭制和终身制。
2.依照三权分立原则构建的中央政府:总统(最高行政权) 国会 (最高立法权)最高法院(最高司法权)3、对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评价 A、重要进步意义:1)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2)“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主。3)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矛盾,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4)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B。局限性:1)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2)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没有选举权。
三、两党制的形成的发展
1.时间: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产生,19世纪中期形成
2.党派:民主党(驴),共和党(象)的“驴象之争”构成四年一次的总统选举。
3.特点: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法国的民主共和制曲折历程  
一.法国政体的演变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君主制(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第一共和国(1792年)——第一帝国(1804年)——第二共和国(1848年)——第二帝国(1852年)——第三共和国(1875年)。
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1941)a.内容:行政权--总统、7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众议院-普选、参议院 9年-间选)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b.意义:确立共和政体,促进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三、德意志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的统一:三次王朝战争(1864-1871); 在俾斯麦的主持下发动普丹、普奥、普法战争。
2.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律依据为《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1年构成: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 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  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
3.评价:局限性:不彻底、不完善的代议制,带着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积极性:完成统一、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三、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
1.代议制特征: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坚持分权与制衡的原则;实行民主原则;实行政党政治。
2.欧洲大陆代议制确立的意义:A、有利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B、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D、对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四、英法美德四国政体的比较项目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民主共和制法国民主共和制德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国王总统总统皇帝
元首产生方式世袭选民间接选举参、众议院联席会议世袭
政府首脑首相总统总统、总理宰相(首相)
政府产生方式议会产生,国王任命总统任命总统任命皇帝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议会总统议会皇帝
政府与议会关系政府对议会负责分权与制衡原则总统对议会负责宰相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立法机构议会国会议会议会
法律依据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总体比较国别中国英国
时间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下半期
地理位置亚洲东部欧洲西部
社会形态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基础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军事力量装备陈旧船坚炮利 战斗力强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殖民扩张 中英贸易出超入超  
综合国力日趋衰落世界强国
二.鸦片战争
1.鸦战争爆发的原因(1)直接原因:中国禁运动沉重打击英国的鸦走私。(2)根本原因:英国为开拓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3、中国战败的原因: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②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战和不定,指挥失当。③根本原因: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三.两次鸦片战争的比较项目
《南京条约》(1842年)《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
割地香港岛 割九龙司一区 俄国抢占大面积领土
赔款2100万银元赔偿英法巨额白银英法各800万两
开埠五口通商增开十口通商,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增开天津
其他权利的丧失协定关税;《五口商章程》、《虎门条约》(司法)允许外国公使进京、外国人可到内地游历经商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影响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中外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四.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社会性质的变化:政治上,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到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破坏。经济上由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逐渐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社会矛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由反对本国封建统治开始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
1. 原因: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间激化。(主要)②连年发生灾害。(直接)
2. 过程:①1851.1 金田起义 ②永安建制封王(体现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初步建立政权 
③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 ④北伐和西征
3. 北伐  目的:推翻清政府
          结局:北伐军孤军深入,清政府调集重兵
          意义:为西征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西征   目的:巩固太平天国
          结局:夺去了半壁江山,是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
1时间 1853
2目的 满足农民得到徒弟的愿望
3内容 ① 土地分配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方式: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与年龄平分徒弟
         局限性:绝对的平均不能实现。
      ② 产品分配 
         原则:从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方式:每户留足粮,其余归国库。
         局限性:扼杀了农民的积极性
意义: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4目标:四有二无
5评价: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三.天国悲剧
1 由盛而衰:天京变乱——朝中无人,军中无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 重振国威:①重建领导核心 ②《资政新篇》a.时间      b.人物      c.评价
3失败:标志:天京陷落
       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主观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  客观
四.评价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
         积极:是几千年来农民阶级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消极: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1)社会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25年,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
2)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
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2月
1)理论来源:德意志的古典哲学、法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实践来源:马克思深入工人群众调查,研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
2)主要内容:①阐明规律: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提出作用: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③揭示使命: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④号召联合: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
3)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1871年3月28日
1、成立的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政府的腐朽统治。
2、革命措施:政权建设;经济建设(课本86页)
3、性质:无产阶级政权(从“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最能体现)
4.失败原因:
1)主观原因: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②没有同外省取得联系,更没能发动广大农民;③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根本原因)。
2)客观原因:①临时政府得到法兰西银行的支持;②临时政府得到普鲁士军队的支持;③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条件不成熟。
5.历史意义:①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③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
1.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①俄国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俄国资本主义具有浓重的军事封建色彩,软弱的垄断资本对沙皇政府和西欧资本有很大的依赖性;②俄国各种矛盾尖锐;③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主观条件:①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成熟。(布尔什维克党成立,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②俄国无产阶级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强;③广大贫苦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2.过程:
①二月革命:目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沙皇制度 性质: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作用:推翻了沙皇专制政府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主要的);工兵代表苏维埃(监督性的)
②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和平方式)
③七月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局面;表明革命和平发展不可能
④十月决议:提出武装起义
⑤十月革命: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苏维埃二大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十月革命性质: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3.历史意义:国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半殖民地殖民地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2.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具体具体的)。

限于篇幅,不能全发,如有需要,请公示QQ或邮箱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综述】:
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①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②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
2、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⑴、夏商周时期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宗法制,此时期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实行世袭制;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⑵、秦国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秦朝。秦朝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期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以皇帝为中心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位不世袭,实行俸禄制度,由皇帝任免;官职有明确分工,既互相配合,又相互牵制。
⑶、“汉承秦制”,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受到制约而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⑷、明清时期,转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废丞相、设内阁和六部、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专制王权的需要;废行省,设三司,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对地方控制进一步加强;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思想文化专制不断加强。

【复习提纲】: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出现公共权力)
①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②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就是说出现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③产生了王位世袭制;
二、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内服外服:①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
②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③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加强地方管理;
(3)积极作用(影响):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扩大了疆域);
②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巩固了周朝统治);
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对各诸侯国实行有效的控制);
(4)局限性:随着诸侯势力的强大,诸侯之间开始争霸,分封制难以维持;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关系相对;
(4)影响: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家”密切结合起来,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①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③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的统一(前221年):
条件:①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小宗频繁取代大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②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内容:⑴皇权至上;
⑵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
⑶中央设三公九卿;
⑷地方推行郡县制;
⑸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⑹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⑺制定严苛的秦律。
2、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管理军务);
三者之间互不相属、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
4、制定了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影响:
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1)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长官都是宰相。
(2)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2、影响:①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②相权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利于加强皇权。
3、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
三公九卿(秦)→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宋)→中书省制(元)→废丞相设内阁(明)→增设军机处(清);
二、选官制度:世卿世禄→举荐制→科举制
1、演变情况:战国时期开始用立军功便授官爵的制度替代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到汉武帝时期实行了举荐制和征辟制,隋朝设立科举制,至唐代日臻完善。
2、科举制作用: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出现的原因:保证这支队伍的廉洁与高效;
2、谏议制度出现的原因: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3、评价: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西汉:
1、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
2、解决:①汉高祖: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巩固政权:郡国并行)
②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平息叛乱:重要大臣贾谊、《削藩策》的晁错)
③汉武帝: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相权、加强对地方的监督、解决王国问题)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唐朝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利不断膨胀。
①安史之乱;②节度使拥兵自重,割据自立,形成藩镇林立的局面;
周世宗改革——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三、宋朝:(北宋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①(军事上)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②(政治上)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③(经济上)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物质基础。
3、影响:①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③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④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四、明朝:
1、丞相制度的废除:
①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②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③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2、内阁的演变:
①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②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明成祖设内阁,内阁权力越来越大,掌握“票拟”,但票拟是否算数,取决于皇上的“朱批”。)
五、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影响:①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②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③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课程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法指导:1、要注意理解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
2、要注意把握同一历史时期相关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
3、要注意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整体线索。
4、要注意运用政治、地理、文学等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
【考点概述】: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
(一)夏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2.政治特点:大量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夏代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二)商朝
1.商朝的建立: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族首领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
2.商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
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利。
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3.充满神权色彩: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商王每日必定要占卜,遇事也必定占卜,并以人作为祭品,以敬酬鬼神。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二、封邦建国:
(一)周族的兴起:周族是以农耕著称的古老部族,起初生活在关中地区,于商朝后期兴起。
(二)西周的建立与稳定: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2.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执政的周公修改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西周的政局稳定下来。
(三)西周的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用以巩固其统治的一种统治制度。
2.内容:
(1)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地区被称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
(2)王畿以外的地区,周王分封王族、功臣、姻亲、先代的贵族建立诸侯国,进行治理。
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他们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处,或处在战略要地。这些亲族在分封时除土地外,还得到大量的物资、武装和人口等。
②功臣、姻亲封国的待遇与亲族类似。
③把一些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到姬姓封国区域内,实行监督。也分封了一些殷商降族。
④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利用他们对付商人。
3.周王与诸侯的关系:
①周王把土地人民封授给诸侯,建立诸侯国。
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重要官职的任免要呈报周王批准。
③有的国君还兼任周王的卿士,以示臣服关系。
④各封国必须对周王室承担各种军事义务,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随王出征。
⑤定期觐见和交纳各种贡赋,包括当地特产、人口等,还要派劳役为王室服务。
4.影响:
①在分封中,周的亲族、姻亲的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西周各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的附属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各封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诸侯还要对下属进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三、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
(一)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分封与宗法制相结合,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3.内容: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由嫡长子传宗继统的这个系统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4.作用与影响:
①大宗与小宗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二)礼乐制度: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礼乐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重点突破】:
1.西周新建封国与商代的附属国有何不同?
①商代的附属国是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西周新兴封国已开始打破商代附属国的血缘界限,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它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
②商代的附属国居于边地;西周主要的新兴封国地处要冲,与保持原有状态的血缘方国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③商代附属国的统治者是商族以外的部族首领;西周新兴封国的统治者主要是西周的王族、功臣和姻亲等,与王室有着密切的联系。
2.简述西周分封制的概念、目的、内容和作用?
概念: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扩展周的统治范围;
内容:①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
②同姓亲族(主体):分封到富庶之处、战略要地;物资,人口等;
③异姓诸侯国:功臣、姻亲与亲族相似;殷商旧族强制迁徙,同时分封一些殷商降族,还恢复了一些被商灭掉的古国;
作用:①“授土”“授民”,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③诸侯对下属进行分封,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3.简述宗法制的核心和特点?宗法制发挥了什么作用?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特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
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②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4.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①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
②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
③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
④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的成熟。
5、简述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牢固的血缘关系;②浓厚的专制色彩;③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对后世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课  大统一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旧有统治秩序的破坏:
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下移,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2.春秋大国争霸: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战国社会剧变: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①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
②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
③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
4.秦国的强大及统一:
秦的强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秦的统一: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
1.秦朝政权的特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2.最高权力的归属:
(1)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表现为皇权至高无上。秦王嬴政称“皇帝”,并将国家的一切权力,即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
(2)“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3.中央政府的组成及特点:
(1)三公九卿及其职权:
①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2)中央政府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三、废分封,置郡县:
1.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县制:
(1)郡县制的推行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嬴政坚决否定了分封的主张,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2)郡县制的内容: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共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①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
②每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人口较少的县设置县长)、县丞和县尉;
③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
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2.秦朝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为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地发挥应有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3.秦朝细密、严苛的法律:
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秦法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4.秦朝中央集权政体的作用: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重点突破】: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
确立:秦朝这套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2.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内容是什么?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内容:①皇帝至高无上,皇帝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纵览于一人之手,实行“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②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设置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③在地方,建立郡县制。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
④为了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更好的发挥应有的效能,秦朝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⑤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秦朝还制定了秦法。
直接影响:有利于巩固统治,国家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
深远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3.比较郡县制和分封制?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③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3.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单元单元总结: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
1、含义
⑴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⑵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包含两对基本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第二单元总结:
本单元共有三课,两条线索:古希腊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就是民主政治;古罗马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法律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4.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概括

注:杜绝抄袭,如若抄袭,请注明出处与作者。谢谢。
楼主,你要是不看,我就诅咒你,因为我花了半个多钟头,写成的。
多少看下。是我自个写的。
殷商内服与外服、姬周宗法分封礼乐制。
秦有三公九卿制,三分职位各不同。
汉代监察最进步,宋时地方全无权。
唐有三省道府制,元有行省宣政司。
明无丞相有内阁,清有军机皇帝高。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
希腊文明西方源,兴于爱琴与克理。
梭伦开辟民主道,克里斯提尼发明陶片发逐法,伯里克里达到顶锋。
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公民大会的职权。

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罗马法、查士丁尼法典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西方古代的。。。。。
浓缩成一句话:“希腊的民主,罗马的法律”。

近代的。。。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法国的半总统半共和制。美国的总统制。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
。。。。大概就这些,自己一个一个去学。

鸦片战争,没啥好记的,就记个南京条约和时间。
太平天国运动,记这场的特点和时间与他们颁布的《天朝。。》和《资政。。》就OK了。
中日甲午,记个时间和结果(当然是失败,实际上是日本人先跑)。最重要的是《马关条约》的影响。。。在华设X是危害最大的,是继南京以来最大的危害。
辛亥革命,三民主义和时间和意义。
五四运动,记个口号、时间、标志、意义。
这是中国近代史的。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和意义。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时间和经过以及意义,意义相当重要。还有二月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共党创立的时间,新三民主义,双十二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战争中,共党的角色与国党的角色。
这是第五单元的。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临时宪法的名字的全称和它的作用,何时颁布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宪法叫什么?我国的根本制度与根本的政治制度以及基本的政治制度。就这些。
22课,记个文革的危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个绝对重要,请务必看),现代史有考,也就考这个可能性最大。
23课,记个一国两制。
24课,记个两大阵营,美苏是老大,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与《华沙条约》。
26课,记个《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创立时间,后来发展成什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尼克松访华的时间与意义。
27课,德国的统一。

完毕!

5.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第一单元单元总结:
  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政体
  1、含义
  ⑴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⑵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 *** 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 *** 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专制主义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而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2、包含两对基本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第二单元总结:
  本单元共有三课,两条线索:古希腊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就是民主政治;古罗马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是法律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总结

6.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归纳

      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四、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
         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汉代
         制度: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历史必修一知识要点         1.《权利法案》的制定 P118
         (1)制定背景:1688年光荣革命,使国王的权力来自议会。
         (2)核心内容:用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权力,保护臣民自由,扩大议会的权力权利
         (3)影响:使国家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里,确立了法律至上、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P119页
         形成过程:
         (1)光荣革命后 国王威廉三世设内阁成为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
         (2)乔治一世时 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后来成为惯例。
         (3)1721年 财政大臣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相组建内阁先例。
         从此内阁要对议会负责并定期汇报工作。
         (4)18世纪中, 内阁遭到下院反对, 开创了两条对策,分别是首相辞职向议会谢罪(或内阁成员集体辞职)。提请英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新下院决定内阁存留
         形成影响:
         (1)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
         (2)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3)君主立宪制基本形成,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
         3.1932年议会改革和内阁成为第三院(不是课标直接内容)见教材120-121 此处略
         4.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由我校苏建老师整理)
         (1)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
         (2)君主保留,但议会掌权,君主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
         (3)以议会和责任内阁为核心,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
         (4)国王临朝不理政,代表国家,仅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历史必修一必备知识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皇帝制度:
         1、确立“皇帝”名号: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皇帝”称号,为以后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沿用
         2、基本内涵:由三点组成,即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①为了显示皇帝独尊规定: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所用的玉印称“玺”,以增强皇帝的神圣感;②皇权至上: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中央、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③皇位世袭:自称始皇,后世为二世、三世以致千万世。
         (二)秦朝的中央机构
         三个最高官职是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地位与丞相一样,但始皇实际并未任命太尉,而是自掌兵权。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三)郡县制
         1、确立:①郡县制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行政制度。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③秦统一后,经过两次廷辩,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2、规定:①郡是中央政府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②郡的下设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③郡县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免。
         3、作用影响: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四)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
         (1)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增强,疆域不断扩大,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秦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3)专制权威导致秦实行暴政,阶级矛盾激化,造成二世而亡。

7.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  高一历史  必修一知识点归纳,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  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  文化  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  自然科学知识  ;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  教育  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  口号  。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  文章  “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  日记  》《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学习历史的窍门 
  需要一定的理解。很多时候,历史知识点不是不需要记忆,而是需要去理解。我们能够理解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往往并不是依靠硬记。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单独阅读书上的文字,还不足以真正理解了这些历史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地图、表格、绘画,以及改编的  故事  来理解。
  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比较分析法在很多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历史比较分析法可以能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如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比较;唐代和宋代制度的对比;英国、法国、美国、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地图和图表的使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历史读本都配有大量的地图、表格和绘画。这些设计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把握基本的历史。地图可以清晰的看出历史的地理沿革、关隘位置、行政区划。一般来说,历史表格主要是对某些历史事实的归纳和  总结  ,有时候会采用经济学和统计学的方法。
  对人名、地名的记忆。很多历史人物的名字不是很好记忆,或者记在后面,忘记前面了。我们可以把某一个历史人物与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这样就好记忆了。如汉武帝,三次攻打匈奴;派遣张骞出西域;建立察举制。单一记忆人名、地名难以牢固记忆,需要我们把人物、地名、事件联系起来。这样记忆还比较全面些。
   如何短时间提高历史成绩 
  1、 抓住书本框架,背熟目录和小标题。因为每一本历史书都是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编排的。我们接受的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知识的整体,背熟目录才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为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奠定基础。考场答题时,才能做到大跨度和宏观概括,尽量避免因遗漏观点而失分。
  2、不放过任何角落。大字小字一起看,还有批注,插图及其说明等。还要适度涉及未列入纲的内容。因为试题"超纲"现象常有发生,比如今年广西历史选择题就把大部分考生弄得措手无策。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  高一历史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 
  ★  高中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知识点详解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完整版)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知识点及练习题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8.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进入高中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但是应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我为正在努力学习的你整理了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  总结  ,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1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  文化  上:促进了科学  教育  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2 
  1、春秋战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老子(春秋)、庄子;
  儒家:孔子(春秋)、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孔子:
  ①孔子的主要成就:春秋晚期鲁国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晚年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
  ②孔子的主要观点:
  A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
  D主张“有教无类”。
  孟子:
  A主张实行“仁政”。B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主张“性善论”。
  荀子:
  A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C提出“性恶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经过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总结和改造,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代儒学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①提出: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目的是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②实施: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③影响: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  传统文化  的主流。
  太学: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在中央兴办太学。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3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社会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暴露,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825年,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三大思想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
  B、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①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阶级斗争推动历史的发展;
  ②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肯定共产主义最终将取代资本主义;
  ③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用暴力_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共产主义。
  C、影响: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法国失败,第三共和国的成立,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政策。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告成立。
  2)、革命  措施  
  在政权建设方面:废除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工人阶级的国家机器。
  民选供职人员,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在经济建设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维护工人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3)、失败
  主观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取得联系,更没能发动广大农民;
  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向上发展时期,还不具备_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
  4)、意义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它的  经验  教训是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
  经济:俄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政治 ①腐朽的沙皇制度占统治地位,是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②俄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国内矛盾尖锐。
  ③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主观条件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2、十月革命的过程
  1)、二月革命 (1917年3月)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结果:_了罗曼诺夫王朝,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工兵代表苏维埃、临时政府(掌握实权)
  2)、《四月提纲》的发表 (列宁)
  内容: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化;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  口号  ;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
  3)、七月事件 结果: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和平夺取政权已经不可能。
  4)、十月决议 内容:举行武装起义,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5)十一月起义
  攻打东宫
  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具体内容P128)
  内容:《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选举产生了第一也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意义: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诞生。
  3、意义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是人类历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劳动人民开始实现“当家作主”的美好愿望;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实践,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世界: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推动了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
     高一学期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  2020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历史必修一常考知识点 
  ★  高中必备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梳理 
  ★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 
  ★  人教版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