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的调整措施

2024-05-04 12:16

1. 产业结构的调整措施

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可以通过积极引进和利用连锁、现代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对传统商业服务业的改造步伐,提高流通现代水平。  在发展连锁经营方面,推动连锁经营向多业态、多业种扩展,建材装饰、中介服务、汽车、通信等行业都要大力推广和发展连锁经营。支持和引导大型连锁经营企业运用品牌、商品和管理等优势进行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区域联合重组,推动连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抓住国家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建设工程的历史机遇,鼓励优势连锁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切实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启动农村市场。  在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业方面,要重点加快“国际物流中心”、“商业物流中心”、“医药物流中心”等全市流通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结合城市发展规划,通过资产联合专业化改造,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物流资源,打破行业界限和地区封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化的物流企业,满足各类企业发展的需要,为客户提供高效快捷的配送服务,同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持。  在发展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加强政府在网络安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信用、法制环境、网络支付等方面的投入,争取我国电子商务平台早日投入运营,以支持大型流通业连锁集团的集中采购交易和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的发展。积极鼓励企业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采购、营销、物流配送、服务管理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和服务技术。

产业结构的调整措施

2. 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一切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上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直接的或间接地影响。知识与技术创新、人口规模与结构、经济体制、自然资源禀赋、资本规模、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等是一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基本制约因素,下面介绍几个重要的因素。

知识与技术创新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革命催生新产业

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都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影响,特别是技术革命,往往导致一些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按照一般的划分,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机器工业代替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促进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生产力发生了质的突破。纺织工业的兴起、运输业的跃进(轮船和火车)、钢铁和机械工业的崛起都是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在农业方面,人们开始用蒸汽泵大量地灌溉农田,并用它来推动石磨加工农产品,农业生产机械化开始起步。人类的能源结构从以木材为主的转向以煤炭为主,工业动力由以人力、水力、风力为主演进到以蒸汽动力为主。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使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生产力再次跃升。在内燃机技术基础上建立了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电力工业崛起(发电、输电、配电系统),“弱电”工业产生(“弱电”技术出现,相应产生了电信业、广播业等)。在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工业生产进一步集中化,垄断企业不断涌现,企业内部管理出现了“泰勒制”,形成了生产流水线等。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高分子合成技术及空间技术等为标志。原子能技术出现,带动一大批生产和应用原子能工业的崛起,其中有与原子能相关的机械设备、材料、燃料等工业。高分子合成技术引致塑料、橡胶、纤维、合成材料工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众所周知。人类拥有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崭新的生产手段,大大节省了人的体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的脑力,使人们能用“电脑”代替各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这是革命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计算机技术发展和计算机广泛使用,使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得以普遍建立,信息产业逐渐成为了主导产业。显而易见,这次技术革命带来了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第四次技术革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通常也称为新技术革命,以生物工程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新材料技术(如纳米技术)等为主要标志,这次新技术革命仍在开展之中,对其具体内容目前仍然说法不一。近20年来,高新技术的涌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网络技术和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将对各次产业的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技术革命促成产业由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一次技术革命中的纺织工业基本上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汽车、化工、钢铁等产业群则具有资本密集的特征,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诞生的新产业,如计算机工业、宇航工业等属于知识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型产业。新技术革命不仅促成了各个时期主导产业的变化,使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发生变动,而且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

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要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必须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形态,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这一转化正是在技术创新这一环节实现的。技术创新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从动态角度看,技术创新过程是由科学研究形成新的发明,新产品开发、试制和生产,试产营销等环节构成的。技术创新是产业成长和发展的推动力量。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就农业而言,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其科技含量不可同日而语。现代农业科技在形成自己完整体系的同时,其他众多门类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经济科学不断向农业科学渗透、交融,从而形成许多新的交叉点,拓宽了农业生产领域,推动现代农业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禀赋

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过程所依赖的外界自然条件。一国自然资源的禀赋状况(包括地理位置、土地状况、矿藏总量及分布、水资源、气候等)对一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经济最早在寒带地区和沿海地区得到发展,当今许多发达国家的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印证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国农业的发展。而地下资源状况,直接影响采掘工业、燃料动力工业的结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国的产业结构与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在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中,确实受惠于其国内的自然资源禀赋。但自然资源禀赋绝不是决定性因素,自然资源条件好的国家可能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因而,自然资源的拥有状况往往并不被一些经济学家视作为一国工业化发展与结构转换的道路,如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特别是日本这样自然资源奇缺的国家却在30年时间里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前列。20世纪初开始,阿根廷跻身于高收入国家,其生活水平当时远远高于意大利,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更是如此。尽管阿根廷拥有世界上最高产的土地和大量矿产,但近年来阿根廷的危机导致经济衰退,从一个侧面说明拥有大量自然资源并不能保证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状况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相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使许多原来难以采掘的资源得到开发,并能开展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天然原料;通过国际贸易可以弥补国内资源的短缺,缓解自然资源对一国或一地区产业结构的制约。从纵向发展过程看,对于大部分国家而言,作为工业化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或先决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在一国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其作用与影响是不同的。越是在初、中期阶段,其影响与作用可能越大。当初级产品生产的比较优势被制造业所取代,从而完成了起飞与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时,它的作用与影响会趋于减小

3.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其实就是提高整体经济发展潜力,所以产业政策总是在不断地调整中。按照经济规律,某些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增长率会趋于平缓。这个时候这个产业不作调整或者是扩张的话,那么极有可能再冲个三五年就触及行业的“天花板”。就此,这反而是不利于当地经济的。
 
  一个产业对当地劳动力的吸纳一般都是在萌芽和发展中最多的,到了成熟期之后往往会因为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饱和,它已经不具备了继续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因而它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已经是触及了行业的天花板。
 
  从整个市场来看,一个行业的发展往往在萌芽期会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而到了发展期和成熟期之后,政府的扶持力度会相应减少。这其中的政府扶持就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它不仅会随着行业的发展而改变,同时也会随着当地的环境而进行改变。只有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培育工业和经济的新增长点,才能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4. 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


影响因素
一切决定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会不同程度上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直接的或间接地影响。知识与技术创新、人口规模与结构、经济体制、自然资源禀赋、资本规模、需求结构、国际贸易等是一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基本制约因素,下面介绍几个重要的因素。
知识与技术创新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科学技术发展是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技术革命催生新产业
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都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影响,特别是技术革命,往往导致一些新的产业部门的诞生。按照一般的划分,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机器工业代替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促进了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生产力发生了质的突破。纺织工业的兴起、运输业的跃进(轮船和火车)、钢铁和机械工业的崛起都是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在农业方面,人们开始用蒸汽泵大量地灌溉农田,并用它来推动石磨加工农产品,农业生产机械化开始起步。人类的能源结构从以木材为主的转向以煤炭为主,工业动力由以人力、水力、风力为主演进到以蒸汽动力为主。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使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生产力再次跃升。在内燃机技术基础上建立了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电力工业崛起(发电、输电、配电系统),“弱电”工业产生(“弱电”技术出现,相应产生了电信业、广播业等)。在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工业生产进一步集中化,垄断企业不断涌现,企业内部管理出现了“泰勒制”,形成了生产流水线等。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50年代,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高分子合成技术及空间技术等为标志。原子能技术出现,带动一大批生产和应用原子能工业的崛起,其中有与原子能相关的机械设备、材料、燃料等工业。高分子合成技术引致塑料、橡胶、纤维、合成材料工业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众所周知。人类拥有了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崭新的生产手段,大大节省了人的体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人的脑力,使人们能用“电脑”代替各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这是革命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计算机技术发展和计算机广泛使用,使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得以普遍建立,信息产业逐渐成为了主导产业。显而易见,这次技术革命带来了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升级。第四次技术革命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通常也称为新技术革命,以生物工程技术、信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新材料技术(如纳米技术)等为主要标志,这次新技术革命仍在开展之中,对其具体内容目前仍然说法不一。近20年来,高新技术的涌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为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网络技术和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将对各次产业的发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技术革命促成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第一次技术革命中的纺织工业基本上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第二次技术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汽车、化工、钢铁等产业群则具有资本密集的特征,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诞生的新产业,如计算机工业、宇航工业等属于知识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6. 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有较强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能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并带来最佳效益的产业结构,具体表现为产业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经济技术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产业结构高级化,又称为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形式向较高级形式的转化过程。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一般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由低级到高级演进。
  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等。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具体地讲,其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什么时候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经济就得不到稳定持续发展。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主要途径。因为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意味着经济效益的大幅下降。
  第三,调整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工业过多的低水平的重复生产相联系的。所以,当前调整产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淘汰这些低水平的工业生产。显然,这有力地促进企业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生产方式的转变。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是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使其增长速度适当快于工业,对于当前扩大就业就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调整产业结构是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当前调整产业结构,适度控制主要提供投资品的重工业增长速度,加快发展提供消费产品和消费服务的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就能为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充裕的物质基础。
  第六,调整产业结构,也是降低能耗物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抓手。当前我国能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趋于恶化。其直接的主要根源,就是工业发展过快,特别是高能耗、高物耗的工业发展过快。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其能耗和物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就要小得多。所以,当前调整产业结构,在夯实农业基础的同时,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对节能减排,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也有很大的意义。
  第七,调整产业结构,是转变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稳定扩大出口,而且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

7. 如何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紧迫感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不放松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甚至在有的新兴产业领域也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有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客观地说,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几乎在不同的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
  毫无疑问,造成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因素,比如,当企业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较好而进行投资时,从某一个企业的角度看也许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造成多个企业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当然也与我国的土地市场、资源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尽合理等密切相关。
  正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异常复杂,所以调整起来的难度就很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就十分艰巨。比如,对于一些过剩产能的淘汰,可能会涉及到地方财政收入、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机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社会进步程度,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呈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虽然我国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轻工业和服务业,但是无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还是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高效率的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提高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利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长期来看,这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动力。其二,经济发展史和工业化理论表明,良好的产业结构应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因此,我国工业化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三,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都面临调整、改造和升级的繁重任务,利用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等手段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对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与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也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目前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还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迅速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不同的着力点,对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业、纺织、轻工、生产生活服务业等,应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对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则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不仅要加强政策引导,甚至需要财政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多举措推动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方式,仍是制约和限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思想根源。面对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依靠加大物质资源投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作用。要重点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准。要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例如需求潜力大的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还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工业化非但不矛盾,而且能够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为一方面,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工业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化是提升工业科技含量、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从产业关联角度来看,工业的发展对服务业提出了日益增强的个性化需求,工业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规模和产品结构;工业作为服务业的中间产品和投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服务业所需的基础设施、消费品以及生产资料等基本上由工业提供。比如,从产业链构成来看,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所以未来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发展服务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够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是努力创造和维护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遵循市场机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通过深化改革,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封锁,规避产业结构趋同,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三是健全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各地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发挥地区优势,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同一产业上进行低水平重复和竞争。
  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投资环境标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在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目标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与此同时,还应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手段来引导投资方向和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进而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号和导向作用。

如何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8. 如何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紧迫感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不放松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甚至在有的新兴产业领域也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有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客观地说,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几乎在不同的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
  毫无疑问,造成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因素,比如,当企业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较好而进行投资时,从某一个企业的角度看也许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造成多个企业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当然也与我国的土地市场、资源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尽合理等密切相关。
  正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异常复杂,所以调整起来的难度就很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就十分艰巨。比如,对于一些过剩产能的淘汰,可能会涉及到地方财政收入、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机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社会进步程度,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呈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虽然我国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轻工业和服务业,但是无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还是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高效率的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提高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利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长期来看,这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动力。其二,经济发展史和工业化理论表明,良好的产业结构应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因此,我国工业化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三,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都面临调整、改造和升级的繁重任务,利用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等手段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对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与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也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目前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还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迅速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不同的着力点,对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业、纺织、轻工、生产生活服务业等,应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对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则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不仅要加强政策引导,甚至需要财政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多举措推动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方式,仍是制约和限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思想根源。面对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依靠加大物质资源投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作用。要重点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准。要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例如需求潜力大的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还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工业化非但不矛盾,而且能够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为一方面,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工业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化是提升工业科技含量、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从产业关联角度来看,工业的发展对服务业提出了日益增强的个性化需求,工业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规模和产品结构;工业作为服务业的中间产品和投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服务业所需的基础设施、消费品以及生产资料等基本上由工业提供。比如,从产业链构成来看,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所以未来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发展服务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够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是努力创造和维护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遵循市场机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通过深化改革,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封锁,规避产业结构趋同,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三是健全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各地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发挥地区优势,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同一产业上进行低水平重复和竞争。
  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投资环境标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在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目标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与此同时,还应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手段来引导投资方向和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进而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号和导向作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