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一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影响

2024-05-07 21:01

1. 简述一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影响


简述一国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影响

2. 国际收支顺差的对我国的影响

国际收支顺差既影响国内经济也影响对外经济,因而,需要调整经济政策,协调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经 济发展,化国际收支顺差之弊为利。国际收支顺差是我国长期执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化解国际收支顺差之弊,需要依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将经济发展的思路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转向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政策的新取向是:从国际收支顺差转向保持经常项目适度顺差、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经常项目适当顺差,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人民币不是国际货币时,出现国际贸易赤字,不能通过多印人民币来弥补国际贸易赤字。因此,在国际收支有逆差、外汇储备又不足时,中国会缺乏足够的外汇购买进口产品和支付到期的外国债务,影响国家信誉和经济发展。因此,经常项目有顺差,有利于我国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稳定,增强国际支付能力,促进经济发展。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有 利于扩大国内需求,适当降低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

3. 当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利弊分析

国际收支顺差亦称“国际收支盈余”。一国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为一年) 对外经济往来的收入总额大于支出总额的差额。由贸易项目产生的国际收支顺差,反映一国的国际储备或对外支付能力的增强;由资本项目产生的国际收支顺差,反映资本的大量流入。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也有不利的经济影响,主要表现在: 外汇储备过多会造成资金闲置浪费,不利于本国经济发展;储备货币汇率下跌时,外汇储备会遭受损失;一国的外汇储备增加,本币发行也必然相应增加,从而产生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本币若是可兑换货币,顺差将使外汇市场上对本国货币求大于供,易受抢购冲击;本国货币被迫升值,使出口处于不利的国际竞争地位
促进经济增长
首先,经常项目顺差刺激经济增长。一是经常项目顺差刺激国内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源于净出口的增加,是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迅速增加的结果,净出口增加使得国内总需求扩张,国内总需求扩张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二是净出口的乘数效应扩大了经济增长的规模。经常项目顺差主要是净出口增加的结果。净出口的增加具有外贸乘数效应,在外贸乘数的作用下,经 济增长的规模数倍于净出口额,大于经常项目顺差额。
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经济总量平衡不仅与储蓄投资有关,还与外贸有关。当财政有赤字时,在储蓄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增加进口弥补财政赤字,以保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那样,容易出现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并存的双赤字现象。当财政有赤字时,在储蓄没有完全转化为投资的情况下,需要减少进口或增加出口(即增加净出口)来弥补财政赤字,以保证经济总量供求平衡

当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利弊分析

4. 国际收支顺差会导致:


5. 如何理解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状况

国际收支双顺差是指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在理论上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是互补的,所以不可能同时出现顺差,但在我国却出现了双顺差的现象
1、经常项目顺差,指进出口贸易、出口大于进口。
2、资本项目顺差,指入出境投资、外资流入大于本国资本输出。
双顺差的影响:
当国际收支顺差来自于大量实际资源的输出时,会制约一个国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国外投资的净流入,则增加了对远期利润、利息流出的资金需求,同时可能会对国内资金的利用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如果流入的资金中包含大量游资,很可能会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经济安全带来威胁。另外,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还可能招致伙伴国的经济对抗和制裁。
我国国际收支中货物贸易长期顺差的原因分析
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顺差的扩大,既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也有客观因素的作用。从主观因素来看:一是我国处在特定的历史发展时期,生产力大幅提高,但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形成了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制造业体系,对一般产品的进口需求减弱;三是我国政府推进出口行业发展壮大,扶持进口替代产业日趋成熟;四是国家为了保护相对较弱的行业,从而在关税壁垒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贸易保护。从客观因素来看:一是世界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外部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出口增长;二是国内投资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石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影响了进口,却带动了出口;三是一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出口多重限制,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贸易顺差;四是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

如何理解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状况

6. 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

问题一:分析中国近年国际收支顺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有哪些  近十年来中国国际收支为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原因有以下几点:1、中国 *** 以外贸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出口的主要方式之一,中国廉价的商品在全球畅销导致了经常项目下的顺差;2、资本项目下的顺差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国外资本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导致货币流入,另一方面对资本流出实行了管制措施。3、资本流入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为了发展外贸出口行业,人为地低估了人民币的币值,导致了市场产生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从而使得大量套利资本流入国内等待分享人民币升值的好处。 
  
   问题二:结合国际收支失衡对经济的影响解释我国为什么一直都是顺差  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原因之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 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原因之三: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原因之四: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 
  通过分析十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第三,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如果也对比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统计,就会发现,在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说,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原因之五: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 
  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实施了长达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事实上,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第一,国际收支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激增,导致“对冲”过多流动性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在现行结售汇制度......>> 
  
   问题三:国际收支逆差为什么会引起黄金外流  从引起国际收支逆差的原因来看,如果国际收支逆差是由经常项目的逆差所引起的梗那么必然导致与出口有关的部门就业机会的减少,导致经济下滑。如果国际收支的逆差是由资本项目逆差所引起的,那么意味着大量资本外流,国内资金供应紧张,推动利率水平的上升,导致失业增加,经济下滑。 
  所以黄金外流。 
  
   问题四:贸易顺差为什么导致人民币升值?  汇率是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它是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汇率形成机制是指外汇市场交易中汇率升降同外汇供求关系变化的联系及相互作用,它是国际收支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之一。汇率实际上是一国实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体现着该国货币的对外价值和经济实力,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一国对外贸易、资本流动和国际收支的平衡。所以,贸易顺差而进行本国货币升值,实际上是一种 *** 利用汇率调节国际贸易收支和国内经济情况的一种经济手段。 
  因为汇率是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了调节国际贸易收平衡,结合其形成机制,因此就会出现中美贸易中中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时,为了调节国际收支,而进行人民币升值 → 美元汇率下降 → 进口增加、出口减少→ 国际收支顺差减少,直至恢复国际收支平衡。 
  对于国内而言,如题当中国有大量贸易顺差时, *** 则将美元货款作为外汇储备然后向国内厂商兑发人民币,实际上是导致国内的人民币供应量加大,在现实中为体现为对内贬值即通货膨胀――实质是货币和商品出现了供求不平衡,即货币供应量大于商品供应量,而此时适当的实行人民币对外升值,一方面可以调节国际收支,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本币的对外购买能力,扩大进口贸易量,通过大量进口的产品补充到国内市场中,直至商品和货币的供应量也能达到平衡,稳定国内市场物价水平。 
  当然,以上分析大部分是从理论上来看,实际中要复杂很多,效果也不能一概而论,而且任何政策措施都有滞后性。 
  希望以上回答能给你提供帮助。 
  
   问题五:国际收支顺差会使()?  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NX>F,也就是净出口大于资本净流出,等价于官方储备资产净增加。你要知道只有在NX=F的时候,外汇市场才能实现均衡,准确的说是外部均衡。因为Y=C+I+G+NX,移项得 
  Y-C-G=I+NX,等式左边是“国民储蓄”S,等式右边是投资于净出口之和,进一步可以写成S-I=NX 
  国民储蓄与投资的差额(也就是资本净流出)必须等于净出口,外汇市场才能实现均衡。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都是不均衡的,理论上讲在资本自由流贰,浮动汇率的情况下,国际收支平衡可以自主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原理是借贷记账法,和货币当局没有本质联系)。当国际收支顺差时,外国对本国货币需求增加,原因我简单阐述一下,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本国和外国,本国出口产品而外国进口产品,无需考虑两国央行的存在和干预。 本国的资本净流出是储蓄和投资的差额S-I,外国部门能进口商品的约束就是S-I,而顺差时外国的进口也就是本国的出口NX却大于S-I,外国是逆差,他必须要为这个差额(NX-F)融资,这就导致对本国货币需求增加,导致本币升值,净出口减少从而又实现了国际收支平衡。 
  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六:国际收支持续大量顺差对经济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  的确有不利的影响。持续的、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会产生以下影响: 
  1、本币持续坚挺,出口受到影响。长期的巨额顺差会使外汇供过于求,迫使本国货币汇率上升。本币过于坚挺,会引发大规模的套汇、套利和外汇投机活动,破坏国内和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同时,会使出口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影响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加重国内的失业问题。 
  2、导致通货膨胀。持续顺差使得外汇储备急剧上升,外汇占款大幅度增加;同时,会增加外汇的供给和对本币的需求,货币当局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购入大量外汇进行干预。两种情况都会迫使国内货币投放量扩大,物价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此外,巨额国际储备的囤积使得持有外汇的机会成本增加,外汇资金的使用缺乏效率。 
  3、不利于发展国际经济关系。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大量的顺差,意味着有关国家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常常表现为出口和进口的失衡,因而容易引起贸易摩擦,影响国际经济关系。 
  
   问题七:试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成因,分析其对我国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  1、我国劳动力价格便宜,商品成本低,价格便宜,出口商品具有价格优势 
  2、我国对于出口产业有出口退税、免税的鼓励政策。促进了出口的增加 
  3、我国每年吸引的外商投资据世界前列,每年有近几百亿美元的直接投资流入 
  影响: 
  1、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加。我国外汇储备2008年底近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加使得我国面对风险的能力增加,对增强我国的国际清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使得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大量资金流入使得我国的货币供应增加,长期大量的顺差可能造成通货膨胀。 
  3、大量的外汇盈余如果找不到适当地投资机会,会产生大量的机会成本。 
  4、大量资源类、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使得我国实质性的资源对外流失。劳动价格的低下,牺牲了人们的福利水平。 长期下去,国内的收入水平增加缓慢,内需无法扩大,贫富差距加大。 
  
   问题八:国际收支顺差好还是逆差好?  总的来说,顺差好于逆差。 
  (一)、国际收支逆差的经济影响--主要为负面 
  国际收支逆差会导致本国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从而使得外汇的汇率上涨,本币的汇率下跌。如果该国 *** 采取措施干预,即抛售外币,买进本币, *** 手中必须要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而这又会进一步导致本币的贬值。 *** 的干预将直接引起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又将引起国内利率水平的上升导致经济下滑,失业增加。 
  从引起国际收支逆差的原因来看,如果国际收支逆差是由经常项目的逆差所引起的,那么必然导致与出口有关的部门就业机会的减少,导致经济下滑。如果国际收支的逆差是由资本项目逆差所引起的,那么意味着大量资本外流,国内资金供应紧张,推动利率水平的上升,导致失业增加,经济下滑。 
  (二)、国际收支顺差的利益 
  1.国际收支顺差促进经济增长。 
  2.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外汇储备,增强了综合国力,有利于维护国际信誉,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和引进外资能力。 
  3.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经济总量平衡。 
  4.国际收支顺差加强了我国抗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 
  5.国际收支顺差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稳定和实施较为宽松的宏观调控政策。 
  (三)但是国际收支也有弊端。 
  1.国际收支顺差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大,国际贸易摩擦增加。 
  国际收支顺差使得国内外汇市场上的外币供给大于外币需求,必然产生外币贬值的预期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因此,国际收支顺差产生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收支顺差越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加大了外资流入和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国际收支顺差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我国贸易顺差增加,就意味着与我国进行贸易的国家有逆差,逆差国就会利用WTO的规则,限制我国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产业。在加入WTO后,由于中国与美国贸易逆差比较大,使用反倾销最多的是美国,我国是被反倾销最多的,居WTO成员方第一位,并且我国被反倾销案例的数量在逐年增长。 
  2.国际收支顺差弱化了货币政策效应,降低了社会资源利用效率。 
  外汇流入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而增多,在固定汇率和外汇结售汇制度下,中央银行要以人民币购买外汇,货币的投放随着外汇流入的增多而递增。随着大量的人民币被动地投入到流通领域,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账户更加受制于外汇的流入,不但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应,还导致物价水平上 升。 
  国际收支顺差与国内居民储蓄相结合,导致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国际收支顺差引起的大量外汇储备高达4000多亿美元,同时,国内居民储蓄高达11万亿人民币,两者相加约有14多万亿人民币。这14多万亿人民币没有形成有效投资,是经济社会中的闲置资金,与这些闲置资金相对应的是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的闲置,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因而,我国出现了经济增长和失业增加并存的现象。 
  3.国际收支顺差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加了资金流出。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外汇操作总是有风险的,最明显的是汇率风险。我国实行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每当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我国外汇储备都随之贬值,造成外汇储备的损失。国际收支顺差越大,需要到国际金融市场上运营的外汇越多,国家外 汇储备的成本越高。 
  国际收支顺差增加了资金流出。在结售汇制度下,由于流入的外国资金都要转换成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主要是储备美元、欧元的债券。国际收支顺差越多,外汇储备越多,外国债券越多,资金流出也越多。这两方面形成了内在的矛盾:国际收支顺差引导外资流入,出口越多和外国直接投......>>

7. 如何防止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大转向

  ――国际收支状况得到改善,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外资流入平稳增长,外债增速放缓,国际收支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稳;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取得新进展,实行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主体。根据形势变化提高一般企业预收货款结汇比例,为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供支持;
  ――跨境资金流动监管进一步加强,修订施行《外汇管理条例》,加强贸易外汇资金流与货物流的真实性一致性核查,加强直接投资外汇流动的监测管理,实施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办法,进一步发挥异常外汇资金流动监管协调机制作用,打击地下钱庄违法犯罪活动;
  ――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经受住重大考验,审慎应对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及时启动紧急应对机制,加强研究判断,严格风险管理和内控监督,合理摆布货币资产结构,实现国家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
  ――外汇管理各项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夯实,进一步完善国际收支监测预警制度,加大调查研究,加强对行政审批等权力的监督和约束。

如何防止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大转向

8. 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摘 要] 长期持续存在且不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日益显现出来,它不仅体现在短期内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等方面,而且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外部发展环境方面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正视国际收支顺差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将有助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 国际收支 经常项目 资本与金融项目 顺差

  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见表)。2000年~2006年,经常项目顺差从205.19亿美元增加到2498.6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从19.22亿美元增加到100.36亿美元,国际收支总差额则从224.41亿美元增加到2599.01亿美元。2007年上半年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达到2530.22亿美元。其中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增长132%。
  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表明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后者已经成为现阶段影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矛盾。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www.safe.gov.cn)公布的历年国际收支平衡表整理
  二、国际收支顺差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1.外汇储备成本加大
  国际收支总差额等于经常项目差额与资本金融项目差额之和,如果一国国际收支总差额是顺差,就意味着该国的官方储备资产增加。在我国的官方储备资产中,外汇储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000年以来,在国际收支顺差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在快速增加。2000年~2005年外汇储备额分别为1655.74亿美元、2121.65亿美元、2864.07亿美元、4032.51亿美元、6099.32亿美元、8188.72亿美元。2006年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663.44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2007年以来,外汇储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截止2007年9月,外汇储备总额已经达到14336.11亿美元。
  充足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保证我国的对外支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是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有一个适度规模的问题。从进口支付能力看,根据世界银行的分析,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额的储备水平是理想的定额,而2007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相当于17个月的进口额;从债务偿付能力看,我国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为720.85%,远高于国际公认的100%的警戒线。按照外汇储备适度型标准,我国过度持有外汇储备高达1万亿美元(郑建明、桑百川,2007)。过度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主要体现为汇率风险和机会成本上。首先,外汇储备资产以外币和外币有价证券为主,而汇率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外汇储备资产的价值。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在币种结构上以美元为主,因此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缩水的风险。其次,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国的外汇储备实质上是对外国的债权,外汇储备增加表明该国的储蓄大于投资,一方面该国国内的即时消费受到限制,本国居民的福利遭受损失。另一方面,持有外汇储备表示放弃了一定量的实际资源的使用,丧失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见,在我国目前内需不旺、急需各种资源投入的情况下,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成本无疑是很大的。
  2.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强
  从2005年7月21日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时,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2%,波动幅度限制在千分之三以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在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继续扩大的背景下,外汇市场上美元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则不断增长,导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从汇改初期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提高到2008年初的1美元兑7.3元人民币左右,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0%。但是,由于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持续存在,人民币汇率未来仍然面临很大的升值压力。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巨额顺差招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严重不满,不少西方国家强烈要求中国提高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另一方面,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也加强了市场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机构、企业和个人改变资产结构,减持外汇资产,增持人民币资产,同时大量热钱涌入,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从长远来看,它将降低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抑制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3.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
  根据国际收支调节的货币分析法,国际收支总差额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与货币供求相联系的一种货币现象,它是一国货币供给的自动调节机制。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的货币供给包括两个部分:国内创造部分和来自国外部分。国内创造部分主要是指通过本国银行体系所创造的货币,而来自国外部分则是指通过国际收支顺差所创造的货币,它将转化为本国国际储备,形成高能货币,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本国货币供给量成倍增加。
  2000年以来,由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激增,我国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按照强制结售汇制的要求,企业和居民等经济主体在国际经贸活动中所得到的外币资产必须向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兑换成本币,并存入其银行账户,从而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另一方面,在外汇头寸的限制下,商业银行只能拥有一小部分外汇头寸,而剩余的必须由中央银行统一收购,于是央行增加了外汇储备,并且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导致货币供给量成倍增长。此外,尽管我国目前实行了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但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被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因此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为了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减轻外汇市场上由于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而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不得不大量购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4.货币政策调控效应减弱
  在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为了减轻由于外汇储备快速积累而带来的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央行不得不在国内市场采取各种对冲方式来减少基础货币。但是在现行的汇率制度下,由于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中央银行无法控制外汇占款,只能被动适应外汇占款的波动,这使得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也相应增强,从而大大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增加了本国货币政策使用的难度。
  2007年,为了缓解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央行先后多次发行央行票据、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八次提高贷款利率和六次提高存款利率。截止2007年12月,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14%,一年期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别提高到7.47%和4.14%。总的来看,以上对冲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货币供给量,但是这些措施不论在市场基础上还是操作技术上,可持续性和效果的稳定性都是存在问题的。首先,从公开市场操作来看,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受商业银行资金供需的影响,因为商业银行会将贷款或投资的收益率与央行票据的收益率作对比。其次,从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看,它能直接冻结商业银行资金,但它对市场的影响仍是间接的,比利率调整的影响小。第三,从对利率杠杆的动用来看,在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情况下,利率工具并不能发挥吸收市场流动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