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凯恩斯是如何成为经济学家的吗?

2024-05-05 00:42

1. 你知道凯恩斯是如何成为经济学家的吗?


你知道凯恩斯是如何成为经济学家的吗?

2. 凯恩斯对后来经济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是根据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1936)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主要结论是经济中不存在生产和就业向完全就业方向发展的强大的自动机制。这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谓的萨伊法则相对,后者认为价格和利息率的自动调整会趋向于创造完全就业。试图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努力成了凯恩斯《通论》以後经济学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领域,一方面微观经济学家试图找到他们思想的宏观表达,另一方面,例如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试图为凯恩斯经济理论找到扎实的微观基础。二战以后,这一趋势发展成为新古典主义综合学派。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总论》的历史地位  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总论》,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斯密的《国富论》被认为是欧洲资本主义世界三大经典经济学理论。  《通论》出版初期曾受到少数正统派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也曾引起广泛的争论,但《通论》的基本观点不久便被资产阶级经济学界所普遍接受。凯恩斯的追随者对《通论》进行了大量的诠释、修补和发展,形成在理论和政策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凯恩斯学派,或称凯恩斯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和大学讲坛上占有统治地位。  由于《通论》的总量分析是在假定现有劳动力的技艺和数量,现有资本设备的数量和技术、竞争程度、社会结构等都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它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又被称为“短期的比较静态分析”。凯恩斯的追随者为了使《通论》在理论上进一步完善,力图使它“长期化”、“动态化”,提出了各种“经济波动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寻求使资本主义得以稳定增长的途径。在这过程中,凯恩斯主义者内部由于对待传统庸俗经济学的态度有差异以及分析中运用的概念、前提等不同,又分解为两个分支,一是新古典综合派或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一是新剑桥学派。  《通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有重要影响,凯恩斯的追随者竭力把《通论》提出的政策建议具体化,并特别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他们以调节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出口、政府对货物和劳务的购买)、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标,提出在萧条时期要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在高涨时期则提高税率、控制政府开支、控制货币供应量增长、提高利率等,以遏制投资和消费。经过凯恩斯主义者的鼓吹和影响,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把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作为政策目标,推行上述凯恩斯主义的财政金融政策。这些政策虽然在战后50~60年代对刺激经济增长、缓和经济危机、减少失业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有增无已,而危机和失业并未消除,终于到70年代初出现了物价高涨和大量失业并存的“滞胀”(见停滞膨胀)。对此,凯恩斯主义者既无法作出自圆其说的解释,更提不出可行的对策,连他们自己也哀叹凯恩斯理论出现了危机,需要重新加以诠释和修补。《通论》所阐发的理论和政策的失灵,正是当前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加深的一个反映。  《通论》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思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60年代末以前,通过其追随着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界着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所以,某些经济学家将从《通论》出版开始直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称作“凯恩斯时代”。  然而,自《通论》出版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关于《通论》一书的基本思想及其政策主张的争论,也始终没有停止过。一方面,在凯恩斯学派内部,以英国罗宾逊为首的凯恩斯派和以美国萨缪尔森为首的凯恩斯派一直在进行论战,另一方面,新奥地利学派、货币学派等不停地从外部抨击凯恩斯主义;特别是,包括货币经济周期学派(曾被称为理往预期学派)和实际经济周期学派在内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凯思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进行了全面的攻击,严重地动摇了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的统治地位。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缺乏微观基础,不能同传统的微观经济学保持一致。在实践上无法解释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发的现象,在滞胀面前束手无策,因而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为了挽救凯恩斯主义,80年代形成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凯恩斯主义提供微观基础,并重新表述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由于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形成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峙的格局。  《通论》一书不仅在历史上对西方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过巨大影响,而且它的理论和政策观点今天仍在发生作用。因此,研究《通论》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意义。

3.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包括三方面,想知道具体是哪三方面?还有它的影响
 
   解析: 
  
 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
 
 之一。1906-1908年在英国财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1908年任剑桥大学皇
 
 家学院的经济学讲师,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
 
  
 
 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学杂志〉〉主编,
 
 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
 
 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
 
 工作,1942年被进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
 
 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1946年猝死于心脏病,时年
 
 63岁。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
 
 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
 
 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
 
 币理论。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他感觉到传统的经济理论不符合现实,必须加以突破
 
 ,于是便有了1933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
 
 通论》在经济学理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
 
 。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
 
 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
 
 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
 
 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
 
 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
 
 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
 
 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
 
 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
 
 问题。
 
  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
 
  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
 
 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
 
 求的不足。
 
  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
 
 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
 
 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
 
 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
 
 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
 
  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
 
 济的主张。
 
  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
 
 ,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
 
 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
 
 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
 
  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
 
 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
 
  凯恩斯不仅是经济学理论上的天才,而且还是位大胆的实践者。虽然说来容易做来
 
 难,但他仍然不顾风险,亏了再赚,毕竟技高一筹,果然名利双收。
 
  在伦敦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已经醒了,但他仍躺在床上、衣衫不整。他在和他的
 
 经纪人通话,为他自己、一所大学、一个辛迪加的巨大投机业务作决定。
 
  这人就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男爵,他不但开辟了宏观经济学的研
 
 究阵地(他的两本主要著作给他带来了巨大且历久不衰的声誉),还担任过大学司库和
 
 剑桥大学学监、 *** 官员和顾问等。凯恩斯男爵还是一位富有的投资者。凯恩斯的经济
 
 理论影响了几代人,在目前的经济政策制定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继续影响
 
 未来若干年的经济思想。
 
  经济学学者们总是这样介绍凯恩斯:他从小聪明,是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与俄
 
 国的漂亮芭蕾舞演员结了婚,担任过国王和总统的顾问。在业余时间,他为自己、为剑
 
 桥大学进行货币和商品投机,并取得很大成功。但事实上,这些内容中很多纯粹是编造
 
 出来的,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
 
  凯恩斯的祖上是英国的贵族,他父母在剑桥大学任教。凯恩斯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
 
 ,他们在他身上付出了很多,也对小凯恩斯寄予了很高期望。凯恩斯果然不负所望,从
 
 伊顿中学(泰晤士河边的著名预备中学)毕业,就取得了国王学院(剑桥大学)数学和
 
 经典著作的奖学金。1905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并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06
 
 年凯恩斯通过公务员考试,到外交部的印度办公室工作。两年后,申请国王学院的数学
 
 研究员职位,但没有成功。
 
  不久,剑桥大学向他提供一个教学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员职位,这个职位一直保留到
 
 他去世。凯恩斯主讲的众多课程中有一门是每周一次的关于印度货币和金融方面的课程
 
 。不久,凯恩斯专门研究货币、信用和价值。这段时间,他也写了一些书,主要是在概
 
 率论方面,他的经济学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是《印度的货币和金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社会上普遍担心出现金融危机,作为货币
 
 问题专家,凯恩斯去财政部任职。他的首次努力是去说服首相劳合·乔治保持黄金储备
 
 。到战争结束时,凯恩斯已在财政部树立了牢固的地位,并被派到国外处理一系列的金
 
 融问题。当和平会议在巴黎举行时,凯恩斯代表英国财政部参加了和谈。
 
  和谈结束后,凯恩斯从财政部辞职,撰写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这本书中描
 
 述了一些当时著名人物的事情,包括劳合·乔治,W吠泛颓侵巍た死趁伤蟮龋
 
 殖┫J榈闹行乃枷胧侨衔鹿Ц墩秸獬ナ遣缓侠淼模彩遣豢赡艿摹?
 
  华特·利普曼把凯恩斯的著作编成一个系列,凯恩斯承担出版费,由麦克米伦公司
 
 出版。著作在爱丁堡印刷,用船把它运到伦敦,途中船不幸失事,2000本《和平的
 
 经济后果》被海水冲到丹麦海滩。按丹麦法律,书在当地公开拍卖。这本书最后被译成
 
 多国文字,大约售出了14万册。
 
  凯恩斯是一个最会把理论化为实践的人,在撰书的同时,凯恩斯也从事货币买卖。
 
 根据他在财政部工作得到的经验和对战后德国的考察,他开始看好美元,看跌欧洲货币
 
 ,并按10%的保证金进行交易,建立了一系列货币仓位。不久他赚了大笔利润,并就
 
 此认为自己能比普通人更好地看清市场的走势。
 
  1920年4月,凯恩斯预见德国即将出现信用膨胀,以此为理由,卖空马克。此
 
 前马克一直下跌,但现在开始反弹。4、5月间,凯恩斯自己损失了13125英镑,
 
 他任顾问的辛迪加也损失了8498英镑。经纪公司要求他支付7000英镑的保证金
 
 ,于是他从一个敬慕者那里借来了5000英镑,又用他的预支稿酬支付了1500英
 
 镑,才得以付清。他承认,自己已经破产了。
 
  1921年,通过写作,凯恩斯的经济状况好转,又开始了商品和股票投机,交易
 
 都采用保证金交易方式。
 
  1924年,凯恩斯投资57797英镑,到1937年增值506450英镑,
 
 在证券业中建立了自己的声誉。此间,凯恩斯每年的平均投资复利收益率为17%,利
 
 润虽高,但仍然比不上保守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业绩。
 
  凯恩斯的官方传记作者说,凯恩斯在1937年放弃了投机,原因是他身体欠佳。
 
 实际上,那时他的病已经好了,而且身体不错,以致可以在接下来的9年里继续影响经
 
 济学和政治的发展。但近年来出版的传记指出,凯恩斯在1937年美国股市上损失惨
 
 重,考虑到第二次破产可能会损害他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的声誉,于是及时退
 
 出了投机行列。
 
  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谈到了他的投资哲学,我们可以恰当
 
 地称之为“选美理论”枣椦」善本拖裱∶琅谎ㄖ缴系浅?00幅候选美女照片,
 
 公众从中选出4人。然而,人们并不投票给他认为是最美的人,而是选择他认为大多数
 
 人都认为是最美的人。
 
  像许多伟大的金融家一样,凯恩斯在大事上十分大胆,敢于冒险使用大量资金以支
 
 持一个论点。但小事上,他非常保守。
 
  一次,凯恩斯和一个朋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度假,他们让一群当地小孩为
 
 他们擦皮鞋。凯恩斯付的钱太少,气得小孩们向他们扔石头。他的朋友建议他多给点钱
 
 了事,而凯恩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回答道:“我不会贬抑货币的价值。
 
 ”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

4. 凯恩斯对经济学的贡献

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经济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
他的发表于1936年的主要作品《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起了经济学的革命。这部作品对人们对经济学和政权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凯恩斯发展了关于生产和就业水平的一般理论。
其具有革命性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存在非自愿失业条件下的均衡:在有效需求处于一定水平上的时候,失业是可能的。与古典经济学派相反,他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失业问题。
引入不稳定和预期性,建立了流动性偏好倾向基础上的货币理论:投资边际效应概念的引入推翻了萨伊定律和存款与投资之间的因果关系。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
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扩展资料:
一、人物生平
1883年6月5日生于英格兰的剑桥,14岁以奖学金入伊顿公学(Eton College)主修数学,曾获托姆林奖金(Tomline Prize)。
毕业后,以数学及古典文学奖学金入学剑桥大学国王学院。1905年毕业,获剑桥文学硕士学位。之后又滞留剑桥一年,师从马歇尔和庇古攻读经济学,以准备英国文官考试。
1906年以第二名成绩通过文官考试,入选印度事务部。任职期间,为其第一部经济著作《印度通货与金融》(Indian Currency and Finance,1913)作了大量研究准备工作。
1908年辞去印度事务部职务,回剑桥任经济学讲师至1915年。
其间1909年以一篇概率论论文入选剑桥大学国王学院院士,另以一篇关于指数的论文获亚当斯密奖。概率论论文后稍经补充,于1921年以《概率论》(ATreatise on Probability)为书名出版。
二、主导理论
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
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5. 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背景

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或凯恩斯理论(Keynesian theory)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1、30年代大萧条背景下的科学理论1929——1933年,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这次大危机席卷了世界各国。整个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西方国家成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2、与国家干预主义相适应的科学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干预主义开始出现。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干预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新经济学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指出“看得见的手” 政府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不单纯强调“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的作用。3、产生的学术背景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A.C.Pigou)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学。后来经济学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主流学术界。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凯恩斯经济学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背景

6. 凯恩斯学说成为西方经济正统的原因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一书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其中的重要思想和观点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在该书中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宏观经济分析理论框架: (1)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2)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3)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4)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5)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6)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  凯恩斯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背离了传统的古典经济理论,创立了自己独立的新经济理论体系。,《通论》的意义不仅表现在理论上引发一场“革命”,而且也表现在分析方法上开创了宏观总量分析,还在政策主张方面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阶段。凯恩斯的理论逐渐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凯恩斯的理论和政策主张为追随者所补充和发展,形成凯恩斯主义,并取代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而居正统地位

7. 为什么说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产生是经济学思想的革命

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他的货币金融理论基础上。 


��1.货币的本质 

��在货币本质观上,凯恩斯是一个典型的名目主义者。他认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计算货币”的关系而派生的。所谓“计算货币”,是指一种观念上的货币,是货币的基本概念。计算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或称号,不具有实质价值。本身是没有实质价值的符号或票券,是国家凭借权力创造的,并有权随时变更。 

��2、货币的职能 

��凯恩斯强调的货币职能有两个:一是作为计算货币,充当交换媒介,货币的功能仅仅在于便利交换,对经济不发生重要的和实质性的影响。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作为财富的积累,充当贮藏手段。这里的贮藏财富职能与马克思所说的“贮藏手段”职能是不同的。 

��3.货币的特征 

��凯恩斯认为现代货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货币的生产弹性等于零。 

��所谓货币的生产弹性,凯恩斯是指生产货币人数的变化率除以购买货币人数的变化率。凯恩斯认为,在不兑现纸币流通或者实行管理通货的国家,纸币的生产或发行都由国家严密控制,对于私人企业来说,绝对没有生产纸币权力,货币的生产弹性只能等于零。 

��(2)货币的替换弹性近似于零,或几乎等于零。 

��所谓货币的替换弹性,凯恩斯是指当货币的交换价值上涨时,人们抛弃货币而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的比率。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这种替换弹性等于零。这是由于货币本身并无效用,它的效用来自于交换价值。作为一般购买力的代表,它可以换回任何其他商品,但其他商品中却没有一种商品具备这种效用。因此,人们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货币的交换价值越高,人们越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换货币,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 

��(3)货币具有周转灵活性且保藏费用低的特征 

��凯恩斯认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周转灵活性。这是由于货币较其他商品有更大的流动性,周转便利,既可以直接用于支付,又可以储藏起来,以防日后的不测之需,还可以灵活运用于各种资产的投机;同时,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货币工资又常常是相当稳定的,所以人们对货币未来价值的估计也是乐观的。货币由于其材料的属性(如体积小、自然损耗少等),使货币具有保藏费用很低,甚至微不足道的特征,货币的这一特征与周转灵活性结合在一起,意义非常重大。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凯恩斯的这一观点与供给弹性几乎等于零密切相关。货币的生产(货币供应的来源)对私人企业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货币供应的控制权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央银行根据政府的决策和金融政策,考虑到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可以人为地进行调控;增减货币供应量。五、货币供应量渠道 

��凯恩斯认为,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办法。金融当局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上各种债务票据的买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金融当局买进各种证券的同时就把货币投放出去,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反之,若金融当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就卖出各种证券使货币回笼。凯恩斯认为,金融当局应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对各种期限的证券都进行买卖,以取得迅速的、良好的效果。同时,买卖证券的利率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根据证券的种类、期限等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利率。 
六、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说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就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按他的说法是:人们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所谓流动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它缺乏流动性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偏好理论。 

��那么人们为什么偏好流动性,为什么愿意持有货币呢?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出自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他把交易动机又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二种。所得动机主要是指个人而言,业务动机主要是指企业而言。基于所得动机与业务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2)预防动机 

��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中保存的货币,其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确定。但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3)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因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性资产,具有周转灵活性,持有它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进行金融投机。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之为货币的投机需求。由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加上出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构成了货币总需求。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出自于不同的动机,它们有其不同的特征: 

��(1)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特征 

��第一,相对稳定,可以预计;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 
��第三,对利率不太敏感; 
��第四,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货币投机需求的特征 

��第一,货币需求难以预测;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贮藏财富的手段; 
��第三,对利率极为敏感; 
��第四,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 

八、 

��货币总需求是由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货币投机需求三部分构成,由于它们出自于不同的动机,因而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单项因素的波动通过影响其中一部分货币需求的变化而引起货币总需求的变动,进而对经济体系发生影响。��凯恩斯认为,对于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来说,主要受经济发展状况的收入水平这两个客观因素现实变化的影响,而其它因素,特别是心理的、预期的因素影响甚微。而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机制是通过利率的变化,引起人们对未来利率预测的改变,可见其中心理的、预期的作用影响很大。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常常是剧烈的,变幻莫测的,甚至会走向极端。在极端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变动。 

九、 

��1、关于利息的概念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资产,手持货币能给人们提供周转灵活的方便,满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的需要。因此,人们普遍具有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如果要求人们放弃这种灵活的偏好,就应该给予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以货币形态表示就是利息。“所谓利息,乃是在一特定时期之内放弃周转灵活性之报酬。盖利率只是一个比例,其分母为一特定量货币,其分子为在一特定时期中,放弃对此货币之控制权,换取债券票,能够得的报酬”。简言之,凯恩斯认为,利息是在一特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的周转灵活性而能够得到的报酬。��2、利息的形成 

��凯恩斯认为,利息的形成于人们取得货币收入后所作的两种选择之中: 

��第一是时间偏好的选择。当人们得到货币收入后,首先要决定多少用于目前消费,多少用于将来消费(即储蓄)。这种时间偏好选择的结果,形成现实的消费量和储蓄量。而时间偏好的选择,主要受消费倾向的制约。若货币收入不变,决定消费多少的是一些主观的动机。由于这些动机的存在,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当收入总量增加时,消费开支也随之增加,但增加程度要略为小些。这就是说,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凯恩斯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心理规律,因为这一心理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并经过乘数的作用,使消费需求不足数倍扩大。 

��第二是流动偏好的选择。人们在作了时间偏好的选择后,决定了收入中用多少作为储蓄,紧接着必须做另一选择,即他到底以何种方式持有他准备用于储蓄而暂不消费的那部分货币收入。凯恩斯把资产的储蓄形式抽象归纳为两种:一种是货币,一种是债券。凯恩斯认为,尽管持有货币会丧失利息收入,但人们常常宁愿牺牲利息收入而采用货币形式进行储蓄,目的就在于保持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偏好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倾向,原因在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在第二节中曾经谈到,正是由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未来变化感到疑虑和存在不安全感,又缺乏科学根据去作可靠的预测,因而都倾向于持有货币这种价值比较稳定的资产,以此来平息人们对未来的不安和忧虑。并且当人们在货币的流动性和债券的收益之间进行选择时,由于对未来利率的变化无法确定,造成对债券价格的预测也是不确定的。为了避免蒙受损失,人们也大都愿意以货币形式进行储蓄。这样做至少可以保存自己资产的原价值,还可以伺机使其增殖,这就是货币投机需求的前提。

为什么说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产生是经济学思想的革命

8. 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背景

 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 *** )或凯恩斯理论(Keynesian theory)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
  
  1、30年代大萧条背景下的科学理论
  1929——1933年,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大经济危机。
  这次大危机席卷了世界各国。
   
  整个世界在经历了长达4年之久的大危机后,又陷入了长期的特种萧条之中。
  西方国家成这次大危机和接踵而至的特种萧条为“30年代大萧条”。
  2、与国家干预主义相适应的科学理论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家干预主义开始出现。
  在大战其间,这种国家干预迅速发展,并带有非常时期的军事性质。
  新经济学反对自由放任主义,主张国家干预主义;指出“看得见的手” *** 在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不单纯强调“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的作用。
  3、产生的学术背景
  在凯恩斯经济学产生和传播以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是以马歇尔、庇古(A.C.Pigou)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学。
  而凡勃仑在1900年第一次用“新古典”一词来描述马歇尔经济学。
  后来经济学普遍接受“新古典学派”“新古典经济学”这些固定含义的用语来称马歇尔、庇古等人和他们的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无论在理论方面或政策方面,都支配着主流学术界。
  凯恩斯本人也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凯恩斯经济学批判了新古典经济学里面的就业理论,继承了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学、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学、孟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学说和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学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