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国学大师 王国维

2024-05-06 05:27

1. 介绍国学大师 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乡。甲骨四堂之一。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标准和方法。   这位集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于一身的学者,生平著述62种,批校的古籍逾200种。(收入其《遗书》的有42种,以《观堂集林》最为著名。) 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而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相关论著:《静安文集》   《王国维遗书》   《王观堂先生全集》   《宋元戏曲考》   《曲录》   《人间词话》   《殷周制度论》   《王国维诗词全编》   《评论》   《流沙坠简》   《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

介绍国学大师 王国维

2.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

1
   
  
  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1877年12月3日,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一户书香门第,随着一声不算响亮的啼哭声,一名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后来享誉中外、星耀中国文学史的国学大师——王!国!维!
  
 据传,王国维出生时,突降大雨,站在屋外等候儿子出生的王乃誉,仰观天象,心中喜忧参半。喜则:天气骤变,预示着出生之人必不平凡;忧则:不甚嘹亮的哭声,说明婴孩身体羸弱。
  
 王国维字静安,出生之地盐官,是钱塘江著名的观潮胜地,而海宁市自古名人辈出,最著名的要数著有《搜神记》的魔幻小说鼻祖,东晋文学家干宝。
  
 如果你对干宝不熟,这里再举一个晚王国维二十年出生的文学大咖——徐志摩,他也是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出生寒门,三岁丧母,父亲王乃誉是位承传书香的儒雅君子,做过县衙里的师爷,对书画、金石颇有研究。
  
 王乃誉对长子王国维寄托了很高的期望,六岁送他进私塾,不惑之年辞职在家,亲自教儿子题诗对作。有趣的是,放在今天,王乃誉绝对称得上育儿教主,他把儿子成长足迹通通写到了日记里。
  
 例如,他在1891年的日记中,提到督责儿子练字时的情形:
  
  “初为静安指示作字之法。游衍随意,尚不足遣。盖久闲欲骤坐定甚难,可知懒惰害人,而人不自觉,犹马之脱辔,鹰之脱鞲,一纵不可复收。少年宜自惩戒也。” 
  
 父亲的谆谆教诲,使王国维唯惜时光,苦读不辍,十六岁考中秀才,跻身海宁四才子之首。这时的王国维常与同伴谈古论史,校勘疑误,已初具学者风范。
  
 他在词中咏道:“跌宕歌词,纵横向书,不与遣年华。”
  
 若你认为王国维只知道啃书本,那就大错特错了。
  
 王国维可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除了与书册为伴,文玩、金石、猜谜、摔跤,课业那叫一个丰富多彩呀!
  
 不过,从照片上看,大师瘦弱的身板,摔跤应该差了点。
  
  鲁迅曾说王国维老实得像个火腿,胡适也曾直言,读王国维的诗,以为是风流倜傥的公子,实则人很丑。 
  
 虽然长的难看,但古训有之:“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才华高迈之人,从来不靠脸吃饭。
  
 
  
                                          
  2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少年就名噪乡里的王国维,还只是个穷秀才,离一举登科,还差十万八千里呢。要想做官,得先考中举人。
  
  辛弃疾在《鹧鸪天.送廓之秋试》里写到“待到明年青云去,笑看人间举子忙。”说的就是考中举人后的惬意。时值青春年少的王国维,虽只有秀才功名,却已有此轻松的心态。 
  
 因不屑时文八股,他在秋闱考试中交了白卷。
  
 牛X吧!
  
 貌似老实的王国维,骨子里自有他的桀骜不驯。清王朝的衰落,科举考试的腐败,使王国维向往新学,奈何家贫无钱供他留学。迫于父亲的压力,王国维五年两应乡试,皆名落孙山。
  
 此时的王国维,年过弱冠,奉父命,未立业,先成家。
  
 1898年元宵节刚过,王国维进入上海《时务报馆》,顶替朋友担任书记员兼门房,他的老板就是大名顶顶的汪康年。
  
  先敬罗裳后敬人的上海滩,衣着落拓的王国维,犹如土包子进城,难免不遭人欺负。本是顶替朋友入职,本该同工同酬,可发工资时,别人二十块,他只有十二块。 
  
  王国维当然不服!找账房理论,得到的答复是:“你就这么多!”言下之意,你爱干不干!气得王国维差点辞职。幸有父亲劝慰,才有之后结交罗振玉,进入东文学社学习的机会。 
  
  有时候忍一忍,就会海阔天空。 
  
 尽管被老板克扣工资,但在时务报期间,王国维眼界大开,见到了许多维新派人士,受新思潮影响,使他忧心时局,眼见风雨飘摇的清政府,面对外强割据,毫无招架之力。
  
  他在忧愤中写道:“欲从鸿鹄翔,铩羽不能遽。”这一年,王国维21岁,身居斗室,却有魂驰关山的志向。 
  
 可惜,王国维的才气并不受汪康年的待见。这只能说汪康年没有眼光,他没想到自己手下的门房,以后会成为中国响当当的国学大师。
  
  好在,千里马总会遇到伯乐。 
  
 一天傍晚,同事都下班嗨皮了,王国维就着半包花生米,二两白酒,在工位高声吟诵《两都赋》,声音苍凉凄美,恰好被来报馆谈业务的教育家罗振玉撞见,攀谈间,罗振玉惊叹这个其貌不扬的门房竟是个饱学之士。
  
 罗振玉赏识王国维的才华,请求汪康年减少他的工作量,让他可以有时间到东文学社学习外语。汪康年表面答应,私下不但没减少王国维的工作量,反倒给他增加了许多译文事务。
  
 王国维整日疲于奔命,终于累倒了。
  
 罗振玉得知后,二话不说,帮他离开了时务报,免费让他在东文学社学习,还委任他为学社的事务老师,每月发三十元的工资,比《时务报》增加了一倍多。
  
 这是王国维人生一次重要转折,从此他的人生和罗振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 
  
  
  一餐灵药便长生,眼见山河几变更 
  
 慈禧扑灭戊戌变政,王国维悲伤不已,他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到了学习英、日文上。在东文学社的两年半,他接触到了西方康德、叔本华的哲学,严译了《天演论》、《势力不灭论》等西方著作,并在罗振玉的资助下留学日本。
  
 一心科学救国的王国维,选择进入东京物理学院。文科生选择理科专业,难免悲剧。四个月后,因为专业不对口,加之脚气病发作,王国维提前归国。
  
  可见选择专业,一定要从兴趣出发。 
  
 1901年7月25日,颟顸无能的清政府被西方列强按着脖子签订了《辛丑条约》。可叹,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近代屈辱的百年史。民族蒙耻,国J遭难,垂帘听政的慈禧,只知享乐,无力回天。
  
 王国维在家中休养,等待考取“官派”留学的机会,改赴西洋。罗振玉来电极力劝说,王国维放弃留洋计划,1901年9月追随罗振玉进武昌农校任职。
  
  同年,慈禧假借光绪之名,推行辛丑变法,兴学热席卷全国。王国维感叹道:“今天子下兴学之诏,时与势殆将至矣。” 
  
 不得不说,王国维极具历史眼光,四年后科举被废,再过六年,亘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寿终正寝,随后社会变革,民国开启,这是后话。
  
 在这股强劲的兴学热中,王国维淡然处之,潜心哲学,对于张之洞奢言新政,抱慈禧大腿的行为,嗤之以鼻。
  
  “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他在《杂感》七律中反讽张之洞急功图名,要知道张之洞可是罗振玉的大BOSS。数年后,他又痛批张之洞办学改哲学为读经。 
  
 可见王国维是个不折不扣的直男。
  
 1903年4月,王国维经罗振玉引荐,到张謇创办的通江师范学校教授伦理学和国文,他自译洋教材,上课不时夹带英文,让听惯了之乎者也的贡举生们目瞪口呆。
  
  哈哈,我们的国学大师就么fashion! 
  
  王国维敬仰张謇的才学,但对他“废庙立学”并不认同: 
  
  “原此寺之建,未必不由社会之物力。然僧侣之居处之经营之者,且数百年,则其为个人之财产,固已久矣已。乃不顾一切,以强力夺弱者之所有而有之,并使之无所控告,则自僧侣言之,谓之烈于盗贼,诚非过也......” 
  
 王国维借这篇《寺庙与学校》提出“生命、财产、名誉、自由”神圣不可侵犯。这在当时简直非主流啊,放今天看来,妈呀,太超前了!
  
 
  
                                          
  4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在通州师范学院的半年间,王国维对叔本华和康德的研究日益精深,写就了他的第一篇哲学论文《哲学辩惑》。1903年8月,又以四言古体写成了《叔本华像赞》和《汗德像赞》,翻译了英国伦理学家西额惟克著的《西洋伦理学史要》,广泛涉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达尔文、伏尔泰、卢梭、黑格尔等名家著作。
  
  王国维的闲暇时间几乎都在写作中度过。他在《偶成二首》中写道:“玉女灿然笑,照我读奇书。” 
  
 什么?玉女......
  
 千万别乱想,这里玉女指的是明月。而他读的奇书,除了外国名著,也包括《红楼梦》。
  
 1904年,王国维发表了令他名震中外的《红楼梦评论》,他以叔本华悲观哲学为立脚点,对比歌德的《浮士德》,指于《红楼梦》是超越《浮士德》的宇宙大著作。原因在于:浮士德之苦是天才之苦,而宝玉之苦则是人人所有之苦痛。
  
  “天末同云黯四垂,失群孤雁逆风飞。”每个人的生活都在重重欲念和重压下寻求解脱。 
  
 如果曹雪芹看到这篇评论,一定会为二百年后遇到的知音感动的落泪:“还是王静安懂我啊!”
  
 此时的王国维已辞去通州师范学院的教职,主编罗振玉在上海创刊的《教育世界》。他一个人包揽了编、撰、译,每月写七万多字。除此之外,每天坚持读书三四个小时,然后再挤时间著书立说。
  
  牛叉之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雷打不动的自律。 
  
 通过《教育世界》的窗口,王国维抨击兴学中的腐败,痛诋“以官奖励学问”。学校应该授之以学,传之以道,而不是轮为做官的唯一“正途”,更不应该“唯学历”去评判一个人。
  
 对于废科举之初,让成年人和年长秀才一律降受小学教育,王国维更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王国维认为,在师资严重缺乏之际,应该在普及小学的同时,兴办大学和专职学校,把年长的才秀召集起来,通过培训扩充师资力量。而不是一股脑把才秀们都撵回小学“回炉”。
  
  如今一百多年过去了,回看王国维的这些观点,仍是字字珠玑。 
  
 王国维一生颠沛流离,1905年2月,随罗振玉到江苏师范学堂任教。1906年7月,又随罗振玉到了北京,出任学部总务司行走,通俗点说,就是图书局的编译,虽算不上什么官,但也算入了宫门。
  
 可惜一直期盼他做官的父亲,已早几个月先逝。
  
 父亲过逝不久,1907年6月,王国维的妻子莫氐也相继离逝。结婚十年,两人感情笃定,育有三子。在王国维到北京赴任前,莫氐再度怀孕,这一胎是双胞胎女婴,王国维十分高兴。
  
 然而,时隔数月再见,妻子因“产褥热”奄奄一息,诞下的两个女婴也已经夭折。王国维聘请名医,守在妻子床前半月之久,也没能留住莫氏的生命。
  
  “冉冉蘅皋春又暮。千里生还,一诀成终古。自是精魂先魄去,凄凉病榻无多语。往事悠悠容细数。见说来生,只恐来生误。纵使兹盟终不负,那时能记今生否?” 
  
 与爱妻相约来世,可谓字字断肠。
  
 数月后,噩耗再次传来,继母亡故。接二连三的打击使王国维一度颓废。膝下三子无人照顾,王国维在岳母主持下,娶了莫氏表甥女潘氏为妻,举家迁往北京。
  
 
  
                                          
  5 
  
  
  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复得之名誉早 
  
 如果说《红楼评论》是王国维学术的第一次辉煌,那么在他浩繁的著作中,《人间词话》绝对称得上是第二次辉煌。这本书大部分内容写于1907年秋冬至1908年夏秋,正是他接连痛失三位亲人的时期。在悲痛中,他埋首书帷,独上高楼。
  
  他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古今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关于这本书的成就,无需赘言,现今爱好国学的人,几乎人手一本。或许他早料到这本书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反响,所以在《三十自序》中的写道:
  
  “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余者......” 
  
  果然,天才的第一特征就是自信! 
  
 与《人间词话》同时问世的还有《戏曲考原》,之后,王国维转攻戏曲,亦是硕果累累。
  
 1911年10月10日辛亥GM爆发,王国维和好友罗振玉为躲避战乱,迁居日本京都。次年,王国维仅用三个月就写成了堪称他三大著作之一的《宋元戏曲考》。
  
 通过考据,他大胆揭示,关汉卿的《窦娥冤》与莎士比亚的悲剧相比,毫不逊色。《宋元戏曲考》的问世,把被世人冷落的中国戏曲,请进了文学的殿堂。
  
 在京都生活的四年多,是王国维人生最为平静的时光,没有外事分扰,平均每月就写成一二本著作,什么《简牍检署考》、《明堂庙寝通考》、《流沙坠简》、《宋代金文著录表》、《古礼器略说》等等。
  
  甭管什么学术领域,他要么不学,学就学成专家。 
  
  鲁迅曾夸赞王国维的《流沙坠简》:“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要谈国学,王国维先生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 
  
 这时的王国维名满天下,生活依旧清贫。
  
 家中九口人,主要靠他的稿费、和帮罗振玉整理书目的工资度日。有一次,妻子和他商量柴米之事,王国维仍手不释卷,妻子一气之下,差点把他的书烧了。
  
 1916年2月,王国维归国。
  
 清朝已亡,民国开启。这时上海滩首富是“哈同夫妇”,哈同花园是名流政要的聚会之所。夫妻俩附庸风雅,欺世盗名,在园内开办仓圣大学,哈夫人的男妾更是以“仓颉造字”为由,信口胡诌“仓学”。
  
 为了能请到王国维主编杂志,他们提出把花园内的两幢豪宅留给王国维及其家人居住。王国维一身傲骨,当然不受。他在给罗振玉的信中写道:“盖我辈如能委蛇取容,则辛亥以前早可得意。”
  
 以他的学识,若贪图名利,早赚得盆满钵满。可是王国维还是受聘了。
  
 小伙伴们别急,王国维不是奔钱去的,而是奔着园中收藏的甲骨文拓本去的,这些对王国维来说,都是可供研究的宝贝呀!
  
 王国维婉拒园方提供的别墅,要求一手包办杂志内容,什么鬼话“仓学”坚决不刊发。
  
 就这样,他巧借哈同花园的资源,编撰了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巜续考》,解开了甲骨文三千多年的历史。并在此期间著成了令梁启超、郭沫若等名人都赞叹不已的《观堂集林》。
  
 
  
                                          
  6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1923年清明之际,王国维突然接到溥仪小朝廷的“上谕”封他为南书房行走,官至五品,相当于现在副厅级干部,具体工作就是侍奉皇上读书。
  
 这件事的幕后推手,是已经和王国维结成儿女亲家的罗振玉,他的三女儿嫁给了王国维的长子,正是这一层关系成了两人日后决裂的导火索。
  
  王国维被罗振玉推进了南书房,可笑的是,溥仪当面下旨让他每日侍奉其读书,可实际王国维很少见到溥仪,根本无事可做,更谈不上师生情谊。 
  
  简直浪费学者的学术生命。 
  
 1924年1月7日,溥仪心血来潮赐王国维“紫禁城骑马”,简单讲就是可以骑马进出紫禁城。这件事着实让王国维受宠若惊,不难理解,自古受此恩赐者象征拥有某种特权。
  
 但是......这时的紫禁城皇上出门都坐小汽车了,皇后、皇妃都在学自行车,骑马又算得上什么呢?!
  
 1925年11月5日冯玉祥逼宫,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王国维也在随从之列,他深感受辱。加之亲家公罗振玉在小朝廷争宠夺利,使王国维无法避免的陷入政Z漩涡。
  
 这些都使他内心极度痛苦。
  
  1925年2月,清华大学一纸聘书给王国维带来了转机。 
  
 胡适牵线,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亲自登门,恳请国学泰斗王国维出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在此之前的数年间,日本的京都大学,南昌的东南大学、还有蔡元培任校长的北京大学,都曾向王国维抛出橄榄枝,王国维均没有接受。
  
  如今背负溥仪老师的尴尬虚名,王国维对公开授学更是顾虑重重,最后清华大学三顾茅庐,以研究院筹备处主任吴宓手持聘书、登门行三鞠躬之礼,才请得王国维出山。 
  
 王国维感动得无以复加,1925年,4月18日举家迁入清华园。之后清华又请到了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坐阵清华研究院,这就是著名的清华四大导师。
  
  正是秉承“大学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使清华后来者居上,很快成为了学术重镇。 
  
 清华给了王国维很优厚的待遇,不但提供住房,每月放发四百元薪水,这在当时绝对称得上金领了。
  
 这一年,王国维48岁,身居幽静的水木清华,没有了生活的压力,他的六子二女,有三子已经学业有成,拥有高薪职业。奔波半生的他,终于可以喘口气专心治学了。
  
 可命运偏偏不从。
  
 安稳的生活只维持了一年,1926年9月26日,王国维最爱的长子因病早逝,年仅27岁。
  
 犹如五雷轰顶,使王国维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人变得呆郁郁的,精神几近崩溃。就在他最需要朋友安慰时,亲家公罗振玉不但没有给王国维安慰,反而因为一点误会,就把女儿带了回家,也就是王国维的长媳。
  
 罗振玉心疼女儿守寡可以理解,可这样做未免太绝情。
  
 可怜王国维一片苦心,他把长子的抚恤金三千元全数寄了过去。罗振玉不但不收,还以富人不受贫,侮辱王国维的人格。随后又寄来了绝交信。
  
  气得王国维怒道:“难道我连媳妇都养不起?!” 
  
  相交三十年的挚友就此决裂。 
  
 平心而论,王国维虽受过罗振玉恩惠,但两人是相辅相成,互为成全的关系。罗振玉办教育、编书刊,王国维付出了无数心力。
  
 由此可见,再好的朋友也不要结亲家。
  
 
  
                                          
 
  
  
 
  
 
  
  7 
  
  万古离怀增物色,几生愁绪溺风光 
  
 1927年春末夏初,北伐军逼近北京,清华园内气氛凝重,梁启超听闻蒋介S在上海发动“清D”运动,作了“不能不亡命”的准备。天性忧郁的王国维,在痛失爱子的打击下,变得越发沉郁。
  
 时J动荡成了他悲观厌世的催化剂。
  
 1927年6月2日上午8时,王国维一如往常上班打卡,和同事交待完学生考试成绩,又商量了下学期招生事宜。上午九时,他和同事借了五块钱,雇黄包车至颐和园。信步入园,在鱼藻轩前点燃了卷烟,世间纷杂,如乱云飞度在脑海中渐行渐远。
  
 11时,留下一地烟蒂的他,纵身一跃,坠入昆明湖。
  
  一代国学大师,就此陨落。 
  
 其实湖水并不深,王国维是以必死之心,把头扎入淤泥中,窒息而亡。他在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正应了杨万里的那句诗,“自古诗人多薄命”,王国维死时只有五十岁,正值壮年。假如他的生命再加十年,在学术上定会有更多伟奇的发明和造就。 
  
 王国维的死,震惊了海内外,也震惊了在天津的罗振玉。他怀着愧疚之情自编自导了王国维“殉清”的戏码。
  
 什么“王国维跪奏,为报国有心,回天无力,敬陈将死这言仰祈圣鉴事......”他让其四子罗福葆仿王国维的笔迹伪造了一份《遗折》给王国维带上了殉清的高帽。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以死捍卫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是王国维真正的死因!后来坊间流传王国维是被罗振玉逼债而死,纯属罗振玉的政敌郑孝胥胡诌。
  
 1927年6月3日,按照王国维遗愿,清华研究院为其举行了简朴的丧礼。陈寅恪扶在灵前,以三跪九叩之礼疼别挚友,吴宓亦随其后,行跪拜大礼。
  
 很多同学深受感动,纷纷跪别大师。
  
 1929年6月,王国维逝世两周年,由梁思成设计、陈寅恪撰写碑文的《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在清华园内落成。转眼九十多年过去,如今漫步清华园,在第一教室楼北端后山麓,仍可见此碑。
  
 我常想,先生千古,假若生在当代,他身上的悲剧色彩会不会少一点?
  
 然,“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时代亦是如此,那个拖着一条长辫子,一辈子没穿过皮鞋,喜欢吃红烧肉的王国维,也只属于他的时代......
  
 
  
  
 
  
  
 2019年8月31日,家中落笔完稿。
  
 参考书目:《独上高楼王国维传》——陈鸿祥
  
 《王国维年谱》——陈鸿祥
  
 《三十自序》——王国维
  
 《人间词话》——王国维

3. 国学大师王国维(3)

  王国维还长期致力于古代历史地理名著《水经注)的研究校勘,他掌握了《水经注》宋刊残本及明清以来的主要版本和抄本,不仅对《水经注》本身进行了精审的校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通过对版本、抄本的因袭、源流、翔实程度的研究,使他在考释古器物、古地理,研究殷周秦汉历史,尤其是在西北史地和蒙方、元史研究中对古地理问题,更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王国维在早期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青年时期研究哲学,他认为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可爱者不可信”,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论理学、纯粹之美学”,而严复介绍的实证论则是“可信者不可爱”的哲学,王国维作为科学家,倾向于实证论,但他又系统地介绍了叔本华的哲学学说。近代两种哲学思潮的对立也反映在王国维的哲学思想上,这种矛盾体现在他的哲学思想和学术研究中,表现为既有对思辨哲学(他称为“纯粹之哲学”)的酷嗜,又有尊重客观的知识的实证精神。他能用实证精神对“概念世界”进行反思,并从哲学高度总结治学方法。他在分析批判传统哲学范畴和自觉运用实证方法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蔡元培曾说:“王氏介绍叔本华与尼采的学说固然很能扼要,他对于哲学的观察也不是同时人所能及的。”(《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王国维攻治哲学的成果,一部分已收入《静安文集》及《续编》,另有32篇发表在(教育世界》的论文,其中哲学总论2篇,中国哲学10篇(皆为论文),西方哲学20篇(论文6,传记14)(今人谭佛雏先生辑有专集《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
   
      王国维治美学、文学,与其治哲学并重,他曾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他向国人介绍荷马、但丁、莎土比亚、拜伦、斯蒂文森、歌德、席勒、黑贝尔、托尔斯泰等外国大文学家。他还研究中国文学,写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其“境界说”等美学、文学理论,则将中西美学、文学思想“化合”,影响深远,他提出的“成大学问、大事业之三境界”内蕴深邃,至今广为传诵、脍炙人口。所作《红楼梦评论》,则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论述《红楼梦》诸问题的重要论文,在红学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突破性的重大意义。他的诗词创作,也颇有独持风格,其《人间词》115首,长于抒情,风格多样,且含哲理,思深感锐,显现其睿智、敏感之灵光,清邃隽永,是他将其美学、文学理论付诸实践的结晶。
   
      王国维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史,达到了前人未有的高度,郭沫若曾指出:“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末元戏曲考》)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壁。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性的成就,一直领导着后学。”王国维把他深厚的学术根坻及中国文学的修养,同西方先进的戏剧文学理论、科学缜密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第一次揭开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勾勒出宋元戏曲发展史的轮廓,为戏曲史研究积累了系统的资料,把戏曲艺术提高到历史科学的范畴,在文学史上为元杂剧和南戏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他著有八部关于中国古典戏曲史的研究专著,其研究成果,令世人瞩目。
   
      王国维在教育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站在维护新学与西学的立场上,提出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教育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引进西方思想,通过改革教育来振兴中华的热望。他提出了关于教育宗旨、知识论、高等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论述,尤其是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培养完全人格的体、智、德、美四育的教育主张,还提出了“完全之知识”的论述及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论述,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及教育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教育学论文及关于教育学及教科书的译著,主要发表在《教育世界)。
   
      王国维在图书馆学、版本学,目录学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早期在学部图书馆任职时,积极介绍了国外新兴学科辨学(即逻辑学)、心理学等,编译英百科全书条目中所收《世界图书馆小史》,此译作被收入学部档案珍藏;他在介绍图书馆史的同时,还系统介绍了图书馆学概论及上古、中古、近世期图书馆的发展演变,尤其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图书馆,美国、英国的图书馆及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图书管理法。在晚清时期的中国,王国维积极介绍国外图书馆的概况。其译作虽然30年代才公开发表,但译成后于内部流传,有一定影响,在三十年代,也作为图书馆学的一部重要学术译著,对当时的图书馆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王国维作《库书楼记》、《查他山文集》、《敬业堂文集序》、《传书楼记》,记述清内阁藏书概况及北宋、明代至明末私家藏书之演变,是研究中国图书馆史宝贵的文献资料。王国维对目录学有深入的研究,曾遍校历史上重要的目录学著作,还编撰目录学著作,亲自纂目录、编索引,撰《五代两宋监本考)、《两浙古刊本考》、《传书堂藏善本书志》等,发前人所未发,填补了版本沿革研究的一大空白,他还勇于革新创造,其所校所勘所撰,言之甚凿,论说精当,在目录遗产的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校勘古籍,所批所校书目190多种,所校诸本,皆成善本,大多为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所珍藏,以传后世学人。
   
      王国维生前著作六十余种,他自编定《静安文集》、《观堂集林》刊行于世。逝世后,另有《遗书》、《全集》、《书信集》等出版。更有今人整理出版之遗著、佚著多种。

国学大师王国维(3)

4. 国学大师王国维(3)

国学大师王国维
                   
 
   
      王国维还长期致力于古代历史地理名著《水经注)的研究校勘,他掌握了《水经注》宋刊残本及明清以来的主要版本和抄本,不仅对《水经注》本身进行了精审的校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通过对版本、抄本的因袭、源流、翔实程度的研究,使他在考释古器物、古地理,研究殷周秦汉历史,尤其是在西北史地和蒙方、元史研究中对古地理问题,更得心应手,驾轻就熟。
   
      王国维在早期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青年时期研究哲学,他认为康德、叔本华的哲学“可爱者不可信”,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严之论理学、纯粹之美学”,而严复介绍的实证论则是“可信者不可爱”的哲学,王国维作为科学家,倾向于实证论,但他又系统地介绍了叔本华的哲学学说。近代两种哲学思潮的对立也反映在王国维的哲学思想上,这种矛盾体现在他的哲学思想和学术研究中,表现为既有对思辨哲学(他称为“纯粹之哲学”)的酷嗜,又有尊重客观的知识的实证精神。他能用实证精神对“概念世界”进行反思,并从哲学高度总结治学方法。他在分析批判传统哲学范畴和自觉运用实证方法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蔡元培曾说:“王氏介绍叔本华与尼采的学说固然很能扼要,他对于哲学的观察也不是同时人所能及的。”(《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王国维攻治哲学的成果,一部分已收入《静安文集》及《续编》,另有32篇发表在(教育世界》的论文,其中哲学总论2篇,中国哲学10篇(皆为论文),西方哲学20篇(论文6,传记14)(今人谭佛雏先生辑有专集《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
   
      王国维治美学、文学,与其治哲学并重,他曾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他向国人介绍荷马、但丁、莎土比亚、拜伦、斯蒂文森、歌德、席勒、黑贝尔、托尔斯泰等外国大文学家。他还研究中国文学,写了著名的《人间词话),其“境界说”等美学、文学理论,则将中西美学、文学思想“化合”,影响深远,他提出的“成大学问、大事业之三境界”内蕴深邃,至今广为传诵、脍炙人口。所作《红楼梦评论》,则是《红楼梦》研究史上第一篇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论述《红楼梦》诸问题的重要论文,在红学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性、突破性的重大意义。他的诗词创作,也颇有独持风格,其《人间词》115首,长于抒情,风格多样,且含哲理,思深感锐,显现其睿智、敏感之灵光,清邃隽永,是他将其美学、文学理论付诸实践的结晶。
   
      王国维研究中国古典戏曲史,达到了前人未有的高度,郭沫若曾指出:“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末元戏曲考》)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壁。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性的成就,一直领导着后学。”王国维把他深厚的学术根坻及中国文学的修养,同西方先进的戏剧文学理论、科学缜密的研究方法相结合,第一次揭开了中国戏曲艺术的起源和形成问题,勾勒出宋元戏曲发展史的轮廓,为戏曲史研究积累了系统的资料,把戏曲艺术提高到历史科学的范畴,在文学史上为元杂剧和南戏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他著有八部关于中国古典戏曲史的研究专著,其研究成果,令世人瞩目。
   
      王国维在教育学研究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站在维护新学与西学的立场上,提出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教育观点,反映了当时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引进西方思想,通过改革教育来振兴中华的热望。他提出了关于教育宗旨、知识论、高等教育、学校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论述,尤其是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培养完全人格的体、智、德、美四育的教育主张,还提出了“完全之知识”的论述及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论述,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及教育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的教育学论文及关于教育学及教科书的译著,主要发表在《教育世界)。
   
      王国维在图书馆学、版本学,目录学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早期在学部图书馆任职时,积极介绍了国外新兴学科辨学(即逻辑学)、心理学等,编译英百科全书条目中所收《世界图书馆小史》,此译作被收入学部档案珍藏;他在介绍图书馆史的同时,还系统介绍了图书馆学概论及上古、中古、近世期图书馆的发展演变,尤其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图书馆,美国、英国的图书馆及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图书管理法。在晚清时期的中国,王国维积极介绍国外图书馆的概况。其译作虽然30年代才公开发表,但译成后于内部流传,有一定影响,在三十年代,也作为图书馆学的一部重要学术译著,对当时的图书馆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王国维作《库书楼记》、《查他山文集》、《敬业堂文集序》、《传书楼记》,记述清内阁藏书概况及北宋、明代至明末私家藏书之演变,是研究中国图书馆史宝贵的文献资料。王国维对目录学有深入的研究,曾遍校历史上重要的目录学著作,还编撰目录学著作,亲自纂目录、编索引,撰《五代两宋监本考)、《两浙古刊本考》、《传书堂藏善本书志》等,发前人所未发,填补了版本沿革研究的一大空白,他还勇于革新创造,其所校所勘所撰,言之甚凿,论说精当,在目录遗产的整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校勘古籍,所批所校书目190多种,所校诸本,皆成善本,大多为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所珍藏,以传后世学人。
   
      王国维生前著作六十余种,他自编定《静安文集》、《观堂集林》刊行于世。逝世后,另有《遗书》、《全集》、《书信集》等出版。更有今人整理出版之遗著、佚著多种。    ;

5.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名人轶事

 国学大师王国维于1927年6月2日留下遗书,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当日在北京颐和园投昆明湖自杀。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名人轶事。欢迎大家阅读!
    人物生平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徐志摩、穆旦、金庸等人与其俱为同乡。甲骨四堂之一。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1901年在罗振玉主持的农务学堂译授,后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读书。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师范学校教习,讲授哲学、文学。1907年起在北京任学部图书局编译,从事中国戏曲史与词曲研究,著有《曲录》、《戏曲考源》、《宋大曲考》(1912年旅日时整理成《宋元戏曲考》)和《人间词话》,开研究戏曲史之风。辛亥革命后以清遗老自居,旅日4年,考释甲骨文与流沙坠简,著有《简牍检署考》、《流沙坠简考释序》、《殷虚书契考释序》等。
    主要论著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人间词话》在词论方面超越了浙派和常州派的范围,而其美学观点,一方面受叔本华的影响,一方面又有所突破。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和"以物观物"直接承继了叔本华的哲学观点。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词话摘录 
   〖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国维词选
    读史 
   挥戈大启汉山河,武帝雄才世讵多。
   轻骑今朝绝大漠,楼川明日下洋河。
    采桑子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少年游 
   垂杨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斜。紫陌霜浓,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鸦。
   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
    人物评价 
   “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 ——梁启超
   “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郭沫若
   “中国近代之世界学者,惟王国维及陈(陈垣)先生两人。”——伯希和
   “南方史学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学能疑古而学问太简陋......能够融南北之长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国维与陈垣。” ——胡适
   “中国有一部《流沙坠简》,印了将有十年了。要谈国学,那才可以算一种研究国学的书。开首有一篇长序,是王国维先生做的.,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不懂的音译》)——鲁迅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清华大学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名人轶事

6. 不懂啊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的三大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那么喝酒的这个境界则是酒至酣处,心雄万丈、脸飞红霞。此阶段,飞觞杯交,颐指气使,最来“感觉”的时候,嘴上豪言壮语:“干了!酒个嘛,水个嘛,喝个嘛,醉个嘛,倒个嘛,睡个嘛,干!”,“人生难得几回醉”,“人生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什么什么的,反正是狂语迭出,唾飞沫溅,一付一醉方休之气势。灌水到这个阶段,“雏鸟”羽翼渐丰,铁喙坚硬,已进化成“鹰隼”级别了,打字飞快,论坛、聊天室也论“混”了个“脸熟”了,静时也还如处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模样;动时则如脱兔,呀、哈、呵、吗、拉、吓,招式齐出,胡搅乱打,三峡决堤,水漫金山,一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架势。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而在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这一境界。  这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其实是宋代一位词人将三首词的名句和在一起,这里只有两句,其实字面意思很容易懂,而其深刻的含义则表示人在一生中对自己所经历的坎坷的重新认识:当你功成名就时,再回过头看你走过的路程,你会发现一路的辛酸,都只为你坚定的目标!

7.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三境

 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三境界”的概念,这也成为了后人描述人生必经阶段的经典。
   此三重境界,原句多是写男女之间的情感,而王国维先生巧妙用这其中的情感,引申为人生必经的三个阶段,用这种方式连接起人生,赋予更加深刻的哲思,不得不说,其中的巧妙令人惊叹。
   “昨夜西风凋碧树”,凄凉的西风席卷着凋零的枯叶,往往是生活中有太多的烦恼,让你感到困惑。这些恼人的事情如不留情的西风,吹得人生愈发不得志。
   要知道在人生中总是充满着苦楚的,年少不得志,心中的梦想比天高,有太多的抱负等着自己去实现。
   所以我们常常“独上高楼”,因为那里有我们梦寐以求的目标。也许此时此刻身处困境,看不清前方的道路,种种空虚迷惘缠绕着你,但你不能停下——
    要去眺望,眺望远处的风景,远处的路途。 
   我们都在寻找心灵的归属,把闲云收入行囊,从此做个跋山涉水的天涯客,去历经春风秋月,不经世事的心亦被打磨。
    这第一层境界,告诉我们路在脚下,不在眼中,拨开迷雾,方能见另一方天地。 
   “望极春愁”,所有的愁绪纠缠着,撕扯着,它挥之不去,在我们的心中堆积着,此中滋味又有谁能懂呢?
   本想放纵自己喝个一醉方休,又“强乐还无味”。
   王国维先生将这首词的相思之意,更具深意地理解为 对人生目标、梦想的追逐,我们苦闷忧愁 ,是因为还有想追寻的东西。
   就像少年人的成长,在经历懵懂、迷茫之后,选择了自己想要为之奋斗的方向,从脆弱中逐渐坚定起来。
   其实我们愿意“为伊消得人憔悴”,为一个目标锲而不舍地努力,衣渐宽,容颜渐瘦,也不会感到后悔。
    这第二层境界,告诉我们路途坎坷,荆棘遍野,也可以坚守下去。 
   在世间千千万万次的寻觅, 孤独是唯一的陪伴。 
   人生充满了太多的未知,我们担心此刻的努力会不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揪心于过去犯下的种种错误,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过去没有办法改变,能够做到的唯有把握当下。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定也是经历过千万次的寻觅和失落。
   在日夜更替中,完成对自己的打磨。最后才悟出在“灯火阑珊处”已经收获了自己想追寻的东西。
    这第三层境界,告诉我们带着勇气出发,就在当下开始奋斗,也许就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会遇见真正的快乐。 
   对人生意义的追问是谁也逃不过的,正如尼采所言: “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终答案。但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人生三境—— 立志,坚守,所得 ,就是对人生意义最好的回答。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生三境

8. 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名句是什么

、君看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2、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3、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4、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5、万木沉酣新雨后,百昌苏醒晓风前。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6、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
7、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
8、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9、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
10、从醉里,忆平生,可怜心事太峥嵘。
11、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
12、人品高,则诗格高,心术正,则诗体正。
13、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14、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15、教育不足造英雄与天才,而英雄与天才自不可无陶冶之教育。
16、两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17、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18、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
19、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醯。
20、人之有生,以欲望生也。欲望之将达也,有希望之快乐;不得达,则有失望之苦痛。然欲望之能达者一,而不能达者什佰,故人生之苦痛亦多矣。
21、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那能白首下书帷。
22、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23、稼轩之词,多见炫目之色、发聩之声,以辅拔峭之言,慷慨之气。
24、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25、算来只合,人间哀乐,者般零碎。
26、起居之不时,饮食之无节,侈于嗜欲,而吝于运动,此数者,致病之大源也。
27、书成付与炉中火,了却人间是与非。
28、当时草草西窗,都成别后思量。
29、海鸥应是未忘机,故人今有问归期。
30、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31、偶开天眼觑凡尘,可怜身是此中人。
32、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33、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文学家。
34、昨夜梦中多少恨。细马香车,两两行相近。对面似怜人瘦损,众中不惜搴帷问。
35、陌上轻雷听隐辚。梦里难从,觉后那堪讯?蜡泪窗前堆一寸,人间只有相思分。
36、月到东南秋正半。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谁起水精帘下看。风前隐隐闻箫管。
37、凉露湿衣风拂面。坐爱清光,分照恩和怨。苑柳宫槐浑一片。长门西去昭阳殿。
38、人的一生就是一段被社会渐渐杀死的过程,只是强弱不同而已。选自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经典,言语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