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欧美日本和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为例对比分析一下当前国际形式的基本特点。

2024-05-05 09:28

1. 以欧美日本和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为例对比分析一下当前国际形式的基本特点。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看出这个特点:
  第一,美国从“一股作气”进入“再而衰”

  过去的一年中,美国已经从阿富汗战争的“一股作气”,在伊拉克战争中进入“再而衰”阶段。从“9·11”以来的美国外交“路线图”看,美国的战略显然不完全是在反恐,而是希望通过“反恐战争”将世界格局改造得有利于美国的利益,并借此清除潜在的对手。

  历史经验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有力量可以与两个以上的大国对抗。古罗马人开始只是为了自卫,先与北方的高卢人打仗,后又与南方迦太基人发生战争,胜利后继续向整个地中海国家进攻,结果导致罗马帝国整个灭亡;19世纪初,拿破仑与英国作战,取得辉煌的胜利,继而于1912年轻率深入俄国,其后三年便遭到失败;20世纪40年代,德国希特勒开始跟英国作对,赢得西欧,1941年正在得意之际挥师直奔俄国,其后又是三年便遭到失败;同期的日本开始与中国开战,初期取胜,1941年又与美国开战,其后还是三年失败;50年代在朝鲜战场上,美国与中国和苏联对阵,美国三年便败;60年代在越南战场上,美国还是与中国和苏联作对,结果时间是长了些,但也是败得没有面子。小布什上台后,更是点名向七个“邪恶轴心”国家叫板,如果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这是老虎吃天,只能是耗尽虎力后一无所获。有人说小布什外交是什么“保守现实主义”,其实他既不“保守”也不“现实”,他有些像11世纪发动“十字军东侵”的教皇乌尔班二世,宗教狂热加上极不现实的理想主义。

  小布什在伊拉克问题上正在继美国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之后第三次犯类似战略性错误。这三次错误将教训美国人懂得这样一个规律:对于西方海权国家来说,它们是不能深入到东方内陆进行作战的。比如,19世纪初拿破仑赢在欧洲战场却败在俄罗斯内陆;19世纪下半叶英国人三次深入阿富汗大山峻岭间,结果惨败而归;中英鸦片战争中,英国赢于沿海却败于内陆三元里。这些都是证明海权国家作战规律的经典战例。

  中亚是世界地缘政治的“百慕大三角”,来者基本无回。美国人阅历浅,不太读书,二战中发了财,在欧洲有“马歇尔计划”,但在远东地区却不知如何花钱,结果在朝鲜和越南作了赔本的买卖;苏联解体后,美国人又燃起“舍我其谁”的万丈雄心,小布什劳师征远,驱兵深入中亚,2001年在阿富汗打了胜仗,做了历史上所有霸主没有作成的事,结果不想两年后却裁在表面看来最不经打的伊拉克。事实上小布什在发动伊拉克战争之初就已陷无解的逻辑悖论之中,即控制伊拉克则必须控制伊朗;而控制伊朗则必须控制俄罗斯。如果说前一目标使后一目标成为严肃,那么后一目标则使前一目标成滑稽。现在可以明白地说,明年如果小布什若再不知深浅地进入伊朗或朝鲜,那美国就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再到伊朗或朝鲜完成了从“一鼓作气”到“再而衰”再到“三而竭”经典过程。

  第二,小布什破坏了以往有利于美国地缘政治“均势”结构

  世界政治本质上是一个力量均势场,打破这个均势场而又能从中获益,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老布什发起海湾战争,但他熟稔“均势”制衡之道,帮助了科威特而又保留了萨达姆,利用两伊相互牵制及科威特对伊拉克的抵制,保证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如今小布什把伊拉克、伊朗,甚至叙利亚全都纳入“敌人”范畴,结果是打破了中东国家的力量平衡的同时也失去了老布什留下的美国在中东主导地位。令小布什万万没想到的是被他“解放”的人民却在拿起枪来反对留在中东的美国大兵。

  不仅如此,更令小布什外交雪上加霜的还有远东朝鲜核试验。朝鲜半岛的巨响打破了核不扩散体制。那这怪谁呢?2001年12月11日,在阿富汗战争进行到尾声时,布什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美国这种单方面破坏战略武器平衡的做法,自然也会被其他国家效仿。另外,美国在联合国在伊拉克没有查出大规模杀伤武器并在联合国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向伊拉克开战的,结果将萨达姆关进了美国人控制的牢房;这样有人就不得不问,与其弃核而死,为何不去有核而生?2006年,备受关注的朝鲜与伊朗核问题,使核不扩散体系面临考验,使“核均势”面临危机,解铃还需系铃人。当年美国国力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衰退中,前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承认世界的“五级”格局,被迫承认世界的多元性,此后美国外交从单边主义转入多边主义,利用世界均势制衡,使美国得以解困。当前看,小布什外交如一意孤行向伊朗或朝鲜动武,那伊朗朝鲜将是美国人的“滑铁卢”。当然,伴随中期选举的结束,美国人正意识到“四处树敌”和“四面出击”的危害。美国的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并试图扭转小布什外交方向,类似20世纪70年代的“尼克松主义”可能会在中东出现。

  现在小布什几年前搬起的“反恐”巨石已砸了美国的脚。现在已不是美国政治改变第三世界,而是第三世界政治正在改变美国。正如美国在朝鲜战场撤换麦克阿瑟、在越南战场上麦克纳马拉辞职的道理一样,11月美国国防部长姆斯费尔德下台与12月美国跨党派组织“伊拉克研究小组”公布“伊拉克报告”都具有风标性的意义,它们都意味着美国中东政策将做调整。但从根本上讲,美国目下这届政府还未真正意识到其对外战略的失误所在,战略性的调整可能要等下一届政府来推动。

  第三,战争教育了人民,第三世界力量兴起

  美国陷入困境的根源,是美国的宏大目标与自身资源的不匹配。从国际力量的发展看,当前世界再次呈现当年毛泽东提出的“三个世界”划分的格局。随着美国力量的衰退,美国会逐步收缩战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第三世界力量的兴起,是被美国“逼”起来的。当前中东整体地反美,拉美的“左转”、伊朗与朝鲜的针对美国霸权的核诉求,都或多或少与美国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单边霸权政策有直接关联。

  当前,第三世界的兴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百川汇流,目标集中,直冲美国。2006年可以看作是过去七年拉美左翼潮流的高潮之年。《纽约时报》惊呼:整个拉丁美洲已经有3/4的国家政权落入到了左派的手中。拉美左派或中左政府采取资源国有化措施极大地动摇西方国家主导的石油体制根基。在亚洲地区,就在伊拉克暴力事件迭出,美国一筹莫展之际,9月份伊朗与朝鲜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了会谈。双方决定共同推进核开发,团结一致对抗美国。这些都是自20世纪80年代所谓“全球化”以来的突出现象。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衰退与第三世界的兴起是同步的,它与20世纪60-70年代美国衰落时面临的世界形势十分相似,而与1962年的所谓“古巴导弹危机”结果又相似又不相似,当时苏联在古巴只涉及的是导弹问题,现在则直接涉及“核武器开发”问题。金永南9月16日在古巴召开的不结盟国家运动首脑会议上说,“我们已被美国逼迫到了事态无法预测的程度。作为遏制力,我国只能拥有核武器”。

  当前世界南北矛盾的物质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无限性和国际资源的绝对有限性间矛盾,其政治矛盾的根源则在于不合理的国际资源配置体系。近十几年石油需求与供给总体是平衡的,问题是目前的资源分配体系与资源需求重心向亚洲转移这一变化不相适应了。形象地说就是,“干活的人饭吃不饱,不干活的人饭吃不完。”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目前不平等的世界政治关系,才导致了南北差距与矛盾上升。小布什上台后,不是缓和矛盾,反而通过一次次战争及绞杀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的方式激化这种种矛盾,逼迫第三世界的集体“反抗”。

  第四,中国获得了更为从容的国际时空条件

  在2006年的世界确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与内外交困的美国外交相比,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备受关注。从我国的外交实践看,近年我们外交稳定了近邻,和谐了远邦。自去年以来,中国西、南、北三面越来越稳定,与第三世界的友谊日渐深化,这为我们应对日益突出的东海问题及解决台海问题提供了更加从容的国际时空条件。

  大国崛起于地区性守成,消失于世界性扩张。“地区性守成”应是中国长时段的外交策略理念。我们始终要坚持不称霸道路。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世界扩张中获得可持续发展。殷鉴不远,小布什外交就为我们学习这个道理的提供了最近案例。“地区性守成”的理念与毛泽东同志提出 “不称霸”、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中等发达国家”等战略外交目标,及目前中央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目标是一致的。今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中非论坛”及其相关成果都是中国“和谐世界”从理念向第三世界侧重的重要标志,因此,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欧美日本和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为例对比分析一下当前国际形式的基本特点。

2. 以欧美、日本与“金钻国家”的经济发展先祖昂为例对比分析一下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特点。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有七个特点
  (一)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美国、欧元区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世界经济得以继续维持较高增速,发展中国家经济呈相互带动、梯次发展的态势。


  2007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近4%的增速。美国经济稳中有落,2006年美出口额被德超越,信息化指标不及北欧,次贷危机使美经济优势不断被侵蚀和分解,其负面影响还在扩大。主要西方国家面临工业化以来最强烈的外部竞争。欧亚大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舞台。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欧亚大陆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2%,累积财富总量是美国的一倍,2006年“新欧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2003年增加近一倍。同时,占世界人口80%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进入较快增长期,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得到加强,对世界经济影响力进一步增大,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格局。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的20%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30%。

  (二)随着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推广,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全球金融业呈“爆炸式增长”。

  巨额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和投机,不仅给发展中国家经济造成很大损害,发达国家也难独善其身。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最新报告,全球金融业的核心资产总额已达140万亿美元。资本市场进一步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体。银行资产占全球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1980年的42%下降到2005年的27%,金融资产进一步向发达国家集中。发达国家的金融资产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目前已平均跃升至330%。“经济金融化”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全球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投机性和风险性。

  (三)国际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流动性增强,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形成全球市场。

  国际资本市场更加成熟,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全球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未来10年,发展中国家将有7亿人口进入全球劳工市场。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资源配置中合理及不合理的部分进一步显现,不均衡的全球增长模式正在塑造新全球经济格局。从总体看,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使生产要素流动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佳配置”。从国别看,全球化的收益分配和社会成本分布严重失衡,穷国与富国的差距在扩大,输家与赢家的两极分化加剧。资本回报连创新高,劳动回报则越来越低,导致国家间不平等。发达国家主导当前的国际贸易、投资、金融和国际分工体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3/4,经济总量只占1/4。黑非洲至少要到2047年才能成功脱贫。在北方阵营,美欧日是国际经济三大支柱,但由于美国奉行经济单边主义,企图垄断国际经济决策,三方经济利益摩擦时有发生。南方阵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对经济发展问题的基本诉求和利益关注点发生重大分化,多元化现象明显,南南合作呈现高度复杂性。

  (四)新兴市场经济体日益具体,加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活力。

  一大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体系日趋成熟,东亚、拉美、独联体国家经济全面提速,非洲、中东地区国家经济开始起飞,这些国家的国内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对外资的依赖明显下降,对自身能源、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强化,一些出口导向型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贸易结构多元化。“金砖四国”、“新钻11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继续引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成为未来最为强劲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影响全球化的发展。按汇率计算,今年,印度、俄罗斯、巴西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均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晋升世界经济12强。2001年~2007年,中、俄、印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出口、引资、外汇储备和股市总值排行榜上的名次平均跃升四个位次。亚洲国家对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从1993年的25.5%减少到目前的16.5%。

  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持续增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投资迅速增长,主要表现在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对非洲的投资。目前,世界外汇储备总额高达5.4万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掌握在发展中国家手中。近来,发展中国家开始将部分外汇储备以“主权财富基金”的形式对外投资,金额可能高达1.5万亿美元,投资的主要方向是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和跨国并购,有关动向将对国际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五)南北国家有关发展模式的交融与交叉增多,经济领域多边协调渐成趋势,新兴大国加速崛起,经济力量加速“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利用,南北关系呈繁芜交织的状态。俄罗斯迅速复兴和印度加快振兴,打破了冷战后中国一枝独秀的局面,初步形成了新兴大国崛起的第一梯队。一批发展中国家迈入或走近经济次大国行列,对维护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及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不断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利益有所增多,双方相互依存有所加深,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开展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增。“G8(八国集团)+5”成为促进南北对话的重要高端平台。G20(20国集团)涵盖当前世界上最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强的“南北”代表性,近年来在协调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等的立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加拿大倡议在G20框架内成立“全球首脑论坛”,进一步反映出国际社会加强多边对话协调的趋势。

  (六)各种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发展迅速,国际贸易、跨国投资重趋活跃,自贸区谈判方兴未艾,通过自贸协定等形式,新兴力量与传统大国结成经济联盟成为时尚。

  区域经济合作既是各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关国家以区域发展为依托,为减缓经济全球化无序冲击而采取的合理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区域集团化趋势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并行不悖。这种总体上良性的经贸互动推动了政治上的良性发展,大国重启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东亚、拉美、非洲等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区域合作蓬勃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合作势头加强,成为联系不同地区之间合作网络的重要纽带。巴西、印度、南非已建立三国合作框架,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拉美,拉美与中东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均试图通过强强联合、强弱互补的模式加快区域集团建设,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谋求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美国全面推动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欧盟借东扩之机加快区内金融、服务一体化进程,拉美两大经济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和安第斯共同体宣布加快自由贸易谈判,东亚10+3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亚洲两个支柱性机制深入发展。未来国际经济关系将逐渐由国家之间的较量和竞争转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角逐,围绕全球经贸政策、金融体制的斗争与协调将主要在经济集团之间展开。

  (七)国际能源、资源价格大幅上涨,国际能源格局调整步伐加快,对能源等战略资源的争夺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把握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的良机,不仅从中获取巨额收益,同时提升了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近年来,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委内瑞拉和阿联酋在全球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平均前移了三个位次。一些石油生产国加强了对国内石油资源的控制,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其石油资源的掌控。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将能源作为国际斗争的主要筹码,公开向美“叫板”。美国目前控制着中亚、中东、西非和北美的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全球能源战略格局明显向美倾斜,但在世界能源市场格局方面,俄罗斯影响举足轻重,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战略影响不可低估。日本努力稳定传统石油来源,并积极拓展新渠道。欧盟等国积极增加石油战略储备,并寻求能源合作。随着世界经济的强劲复苏和繁荣,各方对能源的依赖将与日俱增。围绕油气资源、运输管道和市场价格等,美、欧、日等大国还将展开激烈的国际能源争夺战。同时,随着新兴发展中大国对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对能源安全的追求,相关能源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能源产业中的垄断地位。

3. 1、日本在上世纪90年达陷入经济萧条长达10年,解释其中的原因 2、金砖四国各自经济发展的特点

原因是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的破裂。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的时期。这是日本战后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这次经济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快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使大量的投机者失去了理智,当时的日本国民更是被这种情形错误的激起了某种情绪,让本已有些失控的局势犹如火上浇油,尤其以房地产业的疯狂为首。最后虚高的资产价格因为没有实业的支撑,终于开始走下坡路。而日本政府错误的做出突然紧缩银根的做法,让这种趋势变成了雪崩。在银行方面,各种以房地产为抵押的贷款成为坏账,由此影响到了其他行业,大量的账面资产瞬间蒸发。最终形成了长达10年的大萧条。
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金砖四国,其中中国被成为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巴西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是世界加油站。由名称上可以看出这四个国家在全球一体化经济圈中各自说扮演的角色,甚至我们完全可以预见到,这四个国家极有可能从这样互补行的经济合作上升到政治甚至战略方面的紧密合作。对于金砖四国的各自经济发展特点,我了解的并不详尽,不过我看了下。在百度及谷歌还是有很多相关资料。我想并不难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1、日本在上世纪90年达陷入经济萧条长达10年,解释其中的原因 2、金砖四国各自经济发展的特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