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涨的危害和滞涨产生的原因

2024-05-07 07:17

1. 滞涨的危害和滞涨产生的原因

滞涨的危害

对短期的影响
滞胀的物价持续上涨现象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产量下降会导致企业提供的劳务和物品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甚至会面临破产倒闭,整个经济呈现衰退的趋势。高通胀率影响财富分配并扭曲价格,高失业率使国民收入下降。

对长期的影响
在长期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在一段时期内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随着工资、价格和感觉根据较高的生产成本进行调整,最终衰退会自行消失。例如,低产量和低就业会加大使工人的工资下降的压力,较低的工资又增加了供给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回到原来的位置时,物价水平下降,产量接近于其自然率,经济回到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的位置,这一过程也就是经济的自我纠正。
滞涨产生的原因
经济学家提供造成滞胀的两个主因:
经济产能被负面的供给震荡而减少。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
另一原因为不当的经济政策。例如中央银行容许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政府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
在分析1970年代的滞胀时提供了两种解说:首先是油价暴涨,继而中央银行使用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对抗经济衰退,形成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spiral)。

扩展资料:
滞涨的解决方法
对付滞胀,中央银行很难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来消除滞胀,因为采用紧缩货币政策,一提高利率,企业经营成本加大,经济就有可能更加萧条,甚至引发倒退,若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印银纸但同时没有抵押),降低利率,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又会引发恶性通货膨涨。
因此,政府应该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同时减税,加上适度提高利率来压抑通涨,随着时间过去则可逐步消除滞胀。但此方法可能增加国债负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滞涨

滞涨的危害和滞涨产生的原因

2. 滞胀的成因

1、马克思主义观点
  “滞胀”的基本原因有两条:①它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积累和不断发展的产物; ②它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危机政策的结果。
  这两条是互相结合的,而归根结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产生“滞胀”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产的不断扩大同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过剩与市场狭小之间的矛盾,这种生产过剩首先表现在消费资料方面,同时也反作用于生产资料方面。过去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占统治地位的时期,通常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对生产力和产品造成巨大的破坏去消除或缓解生产过剩,使生产与消费达到某种相对平衡,来强制地、暂时地解决这一矛盾。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政策,主要是财政和货币金融方面的膨胀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一方面使每次危机都不能充分展开,以致使生产过剩同市场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因不得发泄而被不断地积累起来,导致经济停滞;另一方面,财政和货币金融的膨胀政策,又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加剧。结果,进入70年代以后,便出现了普遍的停滞膨胀。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被压抑多年之后而出现的一种变异形态,也可以说是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压抑的经济危机以另一种形式的扩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反危机的办法起来反抗资产阶级自己,从而出现了停滞膨胀。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资产阶级用来克服危机的种种办法,都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办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7页)。停滞膨胀,作为危机的孪生子,确实使资产阶级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了。
  资本主义控制贫富差距的方式是自由竞争。因为自由竞争减少了垄断,从而减少了超额利润。当经济衰退时,失业率上升,企业破产率上升,使得贫富差距增大。贫富差距增大,使得消费减少,使资本家有生产过剩的预期。资本家就不愿过多的投资于实体经济。此时,经济复苏是缓慢的,若增发货币,过度的剌激经济,资本只有部分流入了实体经济,从而增加了滞胀风险。
  进入70年代,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的停滞、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对此, 西方一些主要经济学流派从不同角度对产生滞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张。

2、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滞胀的原因之一在于劳工市场结构出现失衡
  劳工市场上的均衡, 应该是既无失业又无空位, 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常见的是失衡。这种失衡表现为失业与空位并存。这是因为在劳工市场上, 由于工人工种不同, 技术水平不一样, 又居住在不同地区, 他们之间缺乏自由替代的可能? 所以失业与空位是并存的, 即存在着结构性失业。比如劳工市场上缺乏技术人员, 但失业的却是瓦工, 瓦工是无法替代技术人员的。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也不会因西部地区缺乏劳工愿去填补空位, 造成失业与空位并存, 即“ 人找工作” 与“ 工作找人” 并存。
  由于失业与空位并存, 又存在着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 这样, 虽然有失业存在, 工资并不下降;有空位, 工资就上升, 出现了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的滞胀局面。对此, 必须制定收入政策和劳工市场政策, 对工资和物价进行管制, 使工资增长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避免通货膨胀;并对劳动力进行再训练, 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 实现劳动力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3、新剑桥学派认为滞胀的根源在于初级产品部门和制造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
  新剑桥学派认为, 应从区分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人手来解释滞胀问题。他们把世界经济分为三个部门:初级产品部门、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初级产品部门和制造业部门之间的生产比例失调。他们认为, 如果这两个部门产品的价格都由市场决定, 那么市场机制可以调节两部门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 使两者比例协调。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初级产品市场上, 对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 市场价格是既定的,这种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而在制造品市场上, 由于大部分生产集中在大公司手中, 因而价格是被操纵的, 即由生产者自己决定, 而不由市场决定。这样初级产品与制造业产品之间增长的比例失调所引起的后果就落在初级产品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都会对工业活动起抑制作用。当初级产品价格下降时,虽然有可能刺激工业部门吸收更多初级产品, 但因为贸易条件对初级产品生产者极为不利, 所以投资会减少,从而会抑制加工工业发展。当初级产品价格上升, 虽然一开始贸易条件有利于初级产品生产者, 但这种有利条件并不会持续长久, 原因是制造业部门将通过由成本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上涨来对付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这样初级产品价格上涨, 它在工业品成本方面便具有强有力的通货膨胀的影响。

4、货币主义认为滞胀的原因在于货币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
  货币主义在解释滞胀问题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 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工人必然要求增加名义工资。但是, 在短期中工人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这样工人所得到的实际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 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刺激了投资, 就业增加, 失业率下降。但是, 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 这时, 工人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 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而且, 在长期中, 经济能实现充分就业, 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这时, 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 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正是因为存在着自然失业率, 所以凯恩斯主义以充分就业为目的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就无法完全消灭失业。这些扩张性政策的实施只能使投放的货币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要, 引起了通货膨胀, 而又无法消灭失业, 这样就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局面。
  要走出滞胀局面,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 政府应该放弃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 选择一个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一致的货币增长率。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把货币变成经济波动的根源。

5、供给学派从供给不足的角度来解释滞胀问题
  供给学派认为, 凯恩斯主义把需求看作经济生活中的首要因素, 供给是派生的次要因素, 因果关系被颠倒了。正是由于面向需求的政策, 使政府总是设法改变各阶层收入悬殊的状况, 以提高低收入者的需求水平, 如扩大社会福利、向高收入者大量征税等。这些政策的实行, 一方面打击了人们的储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降低了失业成本, 使很多人宁愿失业。这正是导致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原因。他们认为, 美国经济中的根本问题不是需求不足, 而是供给不足。解决滞胀的唯一办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增加供给。为此, 必须加强个人刺激, 提高人们储蓄、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
  在供应学派看来, 大幅度降低税率是增加刺激的主要手段。因为人们从事劳动和进行投资并不是为了纳税而是企望得到丰厚的税后净收入。这种净收入越高,劳动或投资的积极性也就越大, 反之则越小。降低税率虽然在短期内政府税收会减少, 但由于降低税率刺激了企业和个人生产的积极性, 因而课税面会扩大, 长期内税收会增加。因此, 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特别是削减边际税率, 是增加供给的重要手段。
  供给学派还非常重视“ 企业家精神” 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 把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看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他们认为, 让企业自由地进行经营, 生产能够收到最佳效果。政府给予过多的、不适当的管制, 则会阻碍企业经营的创造性, 影响生产增长。

6、卡尔多学说
  卡尔多认为,经济活动中存在三类部门:初级部门,即为工业部门提供必需原材料的部门;第二级部门,即制造加工部门;第三级部门,即服务业。他认为,在初级产品生产的增长和制造加工业的增长之间存在的比例失调是导致“滞胀”的原因。罗宾逊的论证思路与此相仿,但她把市场区分为初级产品市场和制造品市场,指出: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对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是既定的,其价格变动是调节未来生产和消费的信号;而制造品市场价格是被“操纵的”,即是由生产者自己决定的,生产对需求的调节不是通过价格机制而是通过库存机制进行的,就是说,工业品的这种“操纵价格”由成本决定,而不是由市场决定。这样初级产品价格无论上涨或下降,对工业制造品的影响都不能充分发挥。“操纵价格”必然使通货膨胀有增无减。在通货膨胀下,低收入居民为了弥补实际工资减少,还不得不增加工作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由此,通货膨胀不仅不提供较多工作职位,反而使劳工市场上供给增加,导致物价同失业率一起上升。

7、二元系统说
  制度学派经济学家J.K.加尔布雷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结构上有很大区别,但产量上则大致相等的两大部门,一个是集中经营部门,另一个是分散经营部门。前者由若干家大公司组成,它有经营计划,要摆脱市场束缚,想实行价格控制,可称为计划系统;后者由许多分散的小企业、个体生产者组成,它受市场力量支配,故称为市场系统。在这个二元系统中,市场系统屈从于计划系统,二者在交换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这就导致收入不平等。他认为,在计划系统中,企业权力已转移到“技术专家阶层”,他们掌管企业,并不以实现最大利润为目标,而追求“稳定收入水平”和“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因此,“技术专家阶层”为了避免工人罢工对企业造成损失,往往同意工会增加工资的要求,然后按工资成本加成定价,导致物价上涨,进而使生活费用提高,从而又引起下一轮提高工资的要求。在另一个市场系统中,由于存在攀比机制,工会部门也会迫使企业主提高工资。这样,竞相提高收入的压力便引起一轮又一轮的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总需求的结果,只表现在产量和销售额的压缩,进而市场系统内大量出现失业工人,但企业并不会降低价格。这样,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发症将被维持下去。

8、两种价格体系说
  英国经济学家J.R.希克斯的观点。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至少存在两种市场。一种是“固定价格”市场,包括大部分工业品市场,其价格由生产者来决定;另一种是“弹性价格”市场,其价格仍然决定于供求关系。他认为,所谓固定价格并非指商品价格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发生变化,而是指商品价格在某种程度上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希克斯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历史以60年代后期为界,区分为两个阶段。在60年代后期以前的第一阶段,通货膨胀是需求膨胀,它的特点符合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关系。而在60年代后期以后的第二阶段,提高工资的"社会"压力已居于统治地位,而不再囿于劳工是否缺乏。这样,工资上升的程度在衰退时期与繁荣时期便会相等或接近相等。这就是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即“滞胀”。他认为,在弹性价格体系内,对膨胀性工资上升和相应的价格上涨,有可能产生一个“膨胀性均衡”,尽管这种均衡是凯恩斯意义上的均衡,但它已不含有充分就业的意思。60年代后期以来,既定的各行业工资差距已被打乱,所以经济不处于均衡状态。这样,通货膨胀与失业将无限期地并存下去。因此,弹性价格市场上的需求因素与固定价格市场上的供给因素共同作用于物价和工资,形成一种结构性通货膨胀,迫使“滞胀”继续下去。成本推动说 以P.A.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后凯恩斯学派把滞胀主要归罪于所谓的成本推动。他们认为,滞胀产生的原因在于工资的上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解决的办法是财政金融紧缩加上收入政策,其核心是以工资管制或社会契约等方式来控制工资上升。

9、国家干预说
  以M.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滞胀的形成是战后推行凯恩斯主义和相应加强国家干预的恶果。他们认为,政府干预经济过多导致开支增大,赤字增加,不得不用滥发钞票的通货膨胀办法来弥补,同时也削弱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了不成功的企业,反而使物价、工资、生产受到不利影响,造成低效率和高浪费。政府开支增加必然提高税率,打击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挫伤人们的储蓄意愿。这些情况,都会造成经济停滞。因此,他们认为,摆脱经济滞胀的条件是抑制通货膨胀,而首先要做的则是减少政府干预。

3. 滞涨的意思

经济中的 滞涨 
滞胀全称停滞性通货膨胀(Stagflation),“滞”是指经济增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与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通俗的说就是指物价上升,但经济停滞不前。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不过我想你问的应该是  股市中的 滞胀 吧
股票滞涨是指某只股票或指数在一定涨幅后成交量增大,而股价或指数涨幅有限,甚至不涨,一般称为滞涨。那就是指 涨势 明显落后于大盘,或者横盘的股票,按常理应该涨却不涨的股票...滞涨股票 落后于大盘的股票.. 
 
望采纳,我加你百度好友了,没事大家聊聊

滞涨的意思

4. 滞胀的成因

 1、马克思主义观点
  “滞胀”的基本原因有两条:①它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积累和不断发展的产物; ②它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危机政策的结果。
  这两条是互相结合的,而归根结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是产生“滞胀”的根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生产的不断扩大同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过剩与市场狭小之间的矛盾,这种生产过剩首先表现在消费资料方面,同时也反作用于生产资料方面。
   
  过去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占统治地位的时期,通常是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对生产力和产品造成巨大的破坏去消除或缓解生产过剩,使生产与消费达到某种相对平衡,来强制地、暂时地解决这一矛盾。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政策,主要是财政和货币金融方面的膨胀政策,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一方面使每次危机都不能充分展开,以致使生产过剩同市场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因不得发泄而被不断地积累起来,导致经济停滞;另一方面,财政和货币金融的膨胀政策,又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加剧。
  结果,进入70年代以后,便出现了普遍的停滞膨胀。
  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被压抑多年之后而出现的一种变异形态,也可以说是被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压抑的经济危机以另一种形式的扩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反危机的办法起来反抗资产阶级自己,从而出现了停滞膨胀。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资产阶级用来克服危机的种种办法,都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的办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7页)。
  停滞膨胀,作为危机的孪生子,确实使资产阶级防止危机的手段愈来愈少了。
  资本主义控制贫富差距的方式是自由竞争。
  因为自由竞争减少了垄断,从而减少了超额利润。
  当经济衰退时,失业率上升,企业破产率上升,使得贫富差距增大。
  贫富差距增大,使得消费减少,使资本家有生产过剩的预期。
  资本家就不愿过多的投资于实体经济。
  此时,经济复苏是缓慢的,若增发货币,过度的剌激经济,资本只有部分流入了实体经济,从而增加了滞胀风险。
  进入70年代,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的停滞、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对此, 西方一些主要经济学流派从不同角度对产生滞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主张。
  2、新古典综合学派认为滞胀的原因之一在于劳工市场结构出现失衡
  劳工市场上的均衡, 应该是既无失业又无空位, 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常见的是失衡。
  这种失衡表现为失业与空位并存。
  这是因为在劳工市场上, 由于工人工种不同, 技术水平不一样, 又居住在不同地区, 他们之间缺乏自由替代的可能? 所以失业与空位是并存的, 即存在着结构性失业。
  比如劳工市场上缺乏技术人员, 但失业的却是瓦工, 瓦工是无法替代技术人员的。
  东部地区的劳动力也不会因西部地区缺乏劳工愿去填补空位, 造成失业与空位并存, 即“ 人找工作” 与“ 工作找人” 并存。
  由于失业与空位并存, 又存在着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 这样, 虽然有失业存在, 工资并不下降;有空位, 工资就上升, 出现了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的滞胀局面。
  对此, 必须制定收入政策和劳工市场政策, 对工资和物价进行管制, 使工资增长不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避免通货膨胀;并对劳动力进行再训练, 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 实现劳动力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
  3、新剑桥学派认为滞胀的根源在于初级产品部门和制造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
  新剑桥学派认为, 应从区分不同类别的经济部门人手来解释滞胀问题。
  他们把世界经济分为三个部门:初级产品部门、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
  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初级产品部门和制造业部门之间的生产比例失调。
  他们认为, 如果这两个部门产品的价格都由市场决定, 那么市场机制可以调节两部门产品之间的贸易条件, 使两者比例协调。
  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初级产品市场上, 对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 市场价格是既定的,这种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
  而在制造品市场上, 由于大部分生产集中在大公司手中, 因而价格是 *** 纵的, 即由生产者自己决定, 而不由市场决定。
  这样初级产品与制造业产品之间增长的比例失调所引起的后果就落在初级产品市场上。
  初级产品价格无论是上升还是下降,都会对工业活动起抑制作用。
  当初级产品价格下降时,虽然有可能 *** 工业部门吸收更多初级产品, 但因为贸易条件对初级产品生产者极为不利, 所以投资会减少,从而会抑制加工工业发展。
  当初级产品价格上升, 虽然一开始贸易条件有利于初级产品生产者, 但这种有利条件并不会持续长久, 原因是制造业部门将通过由成本上升引起的产品价格上涨来对付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
  这样初级产品价格上涨, 它在工业品成本方面便具有强有力的通货膨胀的影响。
  4、货币主义认为滞胀的原因在于货币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
  货币主义在解释滞胀问题时引入了预期的因素。
  他们所用的预期概念是适应性预期, 即人们根据过去的经验来形成并调整对未来的预期。
  当发生通货膨胀时,工人必然要求增加名义工资。
  但是, 在短期中工人来不及调整通货膨胀预期, 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可能低于以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
  这样工人所得到的实际工资可能小于先前预期的实际工资, 从而使实际利润增加, *** 了投资, 就业增加, 失业率下降。
  但是, 在长期中工人将根据实际发生的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
  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迟早会一致, 这时, 工人会要求增加名义工资, 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
  而且, 在长期中, 经济能实现充分就业, 失业率是自然失业率。
  这时, 无论通货膨胀率如何变动, 失业率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正是因为存在着自然失业率, 所以凯恩斯主义以充分就业为目的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就无法完全消灭失业。
  这些扩张性政策的实施只能使投放的货币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要, 引起了通货膨胀, 而又无法消灭失业, 这样就出现了严重的滞胀局面。
  要走出滞胀局面,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认为, *** 应该放弃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 选择一个与经济增长率大体相一致的货币增长率。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把货币变成经济波动的根源。
  5、供给学派从供给不足的角度来解释滞胀问题
  供给学派认为, 凯恩斯主义把需求看作经济生活中的首要因素, 供给是派生的次要因素, 因果关系被颠倒了。
  正是由于面向需求的政策, 使 *** 总是设法改变各阶层收入悬殊的状况, 以提高低收入者的需求水平, 如扩大社会福利、向高收入者大量征税等。
  这些政策的实行, 一方面打击了人们的储蓄、投资和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降低了失业成本, 使很多人宁愿失业。
  这正是导致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原因。
  他们认为, 美国经济中的根本问题不是需求不足, 而是供给不足。
  解决滞胀的唯一办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增加供给。
  为此, 必须加强个人 *** , 提高人们储蓄、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
  在供应学派看来, 大幅度降低税率是增加 *** 的主要手段。
  因为人们从事劳动和进行投资并不是为了纳税而是企望得到丰厚的税后净收入。
  这种净收入越高,劳动或投资的积极性也就越大, 反之则越小。
  降低税率虽然在短期内 *** 税收会减少, 但由于降低税率 *** 了企业和个人生产的积极性, 因而课税面会扩大, 长期内税收会增加。
  因此, 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 特别是削减边际税率, 是增加供给的重要手段。
  供给学派还非常重视“ 企业家精神” 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 把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看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他们认为, 让企业自由地进行经营, 生产能够收到最佳效果。
   *** 给予过多的、不适当的管制, 则会阻碍企业经营的创造性, 影响生产增长。
  6、卡尔多学说
  卡尔多认为,经济活动中存在三类部门:初级部门,即为工业部门提供必需原材料的部门;第二级部门,即制造加工部门;第三级部门,即服务业。
  他认为,在初级产品生产的增长和制造加工业的增长之间存在的比例失调是导致“滞胀”的原因。
  罗宾逊的论证思路与此相仿,但她把市场区分为初级产品市场和制造品市场,指出:初级产品的市场价格对个别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是既定的,其价格变动是调节未来生产和消费的信号;而制造品市场价格是被“操纵的”,即是由生产者自己决定的,生产对需求的调节不是通过价格机制而是通过库存机制进行的,就是说,工业品的这种“操纵价格”由成本决定,而不是由市场决定。
  这样初级产品价格无论上涨或下降,对工业制造品的影响都不能充分发挥。
  “操纵价格”必然使通货膨胀有增无减。
  在通货膨胀下,低收入居民为了弥补实际工资减少,还不得不增加工作时间或提高劳动强度。
  由此,通货膨胀不仅不提供较多工作职位,反而使劳工市场上供给增加,导致物价同失业率一起上升。
  7、二元系统说
  制度学派经济学家J.K.加尔布雷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结构上有很大区别,但产量上则大致相等的两大部门,一个是集中经营部门,另一个是分散经营部门。
  前者由若干家大公司组成,它有经营计划,要摆脱市场束缚,想实行价格控制,可称为计划系统;后者由许多分散的小企业、个体生产者组成,它受市场力量支配,故称为市场系统。
  在这个二元系统中,市场系统屈从于计划系统,二者在交换关系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这就导致收入不平等。
  他认为,在计划系统中,企业权力已转移到“技术专家阶层”,他们掌管企业,并不以实现最大利润为目标,而追求“稳定收入水平”和“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
  因此,“技术专家阶层”为了避免工人 *** 对企业造成损失,往往同意工会增加工资的要求,然后按工资成本加成定价,导致物价上涨,进而使生活费用提高,从而又引起下一轮提高工资的要求。
  在另一个市场系统中,由于存在攀比机制,工会部门也会迫使企业主提高工资。
  这样,竞相提高收入的压力便引起一轮又一轮的通货膨胀。
  在这种情况下,控制总需求的结果,只表现在产量和销售额的压缩,进而市场系统内大量出现失业工人,但企业并不会降低价格。
  这样,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发症将被维持下去。
  8、两种价格体系说
  英国经济学家J.R.希克斯的观点。
  他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至少存在两种市场。
  一种是“固定价格”市场,包括大部分工业品市场,其价格由生产者来决定;另一种是“弹性价格”市场,其价格仍然决定于供求关系。
  他认为,所谓固定价格并非指商品价格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发生变化,而是指商品价格在某种程度上不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希克斯把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通货膨胀历史以60年代后期为界,区分为两个阶段。
  在60年代后期以前的第一阶段,通货膨胀是需求膨胀,它的特点符合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关系。
  而在60年代后期以后的第二阶段,提高工资的"社会"压力已居于统治地位,而不再囿于劳工是否缺乏。
  这样,工资上升的程度在衰退时期与繁荣时期便会相等或接近相等。
  这就是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发,即“滞胀”。
  他认为,在弹性价格体系内,对膨胀性工资上升和相应的价格上涨,有可能产生一个“膨胀性均衡”,尽管这种均衡是凯恩斯意义上的均衡,但它已不含有充分就业的意思。
  60年代后期以来,既定的各行业工资差距已被打乱,所以经济不处于均衡状态。
  这样,通货膨胀与失业将无限期地并存下去。
  因此,弹性价格市场上的需求因素与固定价格市场上的供给因素共同作用于物价和工资,形成一种结构性通货膨胀,迫使“滞胀”继续下去。
  成本推动说 以P.A.萨缪尔森为代表的后凯恩斯学派把滞胀主要归罪于所谓的成本推动。
  他们认为,滞胀产生的原因在于工资的上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解决的办法是财政金融紧缩加上收入政策,其核心是以工资管制或社会契约等方式来控制工资上升。
  9、国家干预说
  以M.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认为,滞胀的形成是战后推行凯恩斯主义和相应加强国家干预的恶果。
  他们认为, *** 干预经济过多导致开支增大,赤字增加,不得不用滥发钞票的通货膨胀办法来弥补,同时也削弱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了不成功的企业,反而使物价、工资、生产受到不利影响,造成低效率和高浪费。
   *** 开支增加必然提高税率,打击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挫伤人们的储蓄意愿。
  这些情况,都会造成经济停滞。
  因此,他们认为,摆脱经济滞胀的条件是抑制通货膨胀,而首先要做的则是减少 *** 干预。
   

5. 滞胀的成因

经济学家提供造成滞胀的两个主因:
1、经济产能被负面的供给震荡而减少。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
2、不当的经济政策。例如中央银行容许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政府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
在分析1970年代的滞胀时提供了两种解说:首先是油价暴涨,继而中央银行使用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对抗经济衰退,形成物价/薪资螺旋。
扩展资料:
政府很难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来消除滞涨,因为采用紧缩货币政策,一提高利率,企业经营成本加大,经济就有可能更加萧条,甚至引发倒退,若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印银纸但同时没有按揭),降低利率,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又会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导致贫富差距严重化。
因此,政府应该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同时减税,加上适度提高利率来压抑通涨,随着时间过去则可逐步消除滞涨。但此方法可能增加国债负担,预支了下一代的花费。数十年后可能造成世代差距。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停滞性通货膨胀

滞胀的成因

6. 滞胀产生原因

经济学家提供造成滞胀的两个主因:
1、经济产能被负面的供给震荡而减少。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
2、不当的经济政策。例如中央银行容许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政府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
在分析1970年代的滞胀时提供了两种解说:首先是油价暴涨,继而中央银行使用过度刺激的货币政策对抗经济衰退,形成物价/薪资螺旋。

扩展资料:
政府很难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来消除滞涨,因为采用紧缩货币政策,一提高利率,企业经营成本加大,经济就有可能更加萧条,甚至引发倒退,若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印银纸但同时没有按揭),降低利率,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又会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导致贫富差距严重化。
因此,政府应该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同时减税,加上适度提高利率来压抑通涨,随着时间过去则可逐步消除滞涨。但此方法可能增加国债负担,预支了下一代的花费。数十年后可能造成世代差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停滞性通货膨胀

7. 滞胀发生的原因

造成滞胀的两个主因是经济产能被负面的供给震荡而减少。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不当的经济政策影响。例如中央银行容许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政府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
针对滞胀问题,中央银行很难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来消除滞胀。政府应该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同时减税,加上适度提高利率来压抑通涨,随着时间过去则可逐步消除滞胀,但此方法可能增加国债负担。

扩展资料:
滞胀对经济的影响
1、短期来看
滞胀的物价持续上涨现象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产量下降会导致企业提供的劳务和物品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甚至会面临破产倒闭,整个经济呈现衰退的趋势。高通胀率影响财富分配并扭曲价格,高失业率使国民收入下降。

2、长期来看
在长期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在一段时期内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随着工资、价格和感觉根据较高的生产成本进行调整,最终衰退会自行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回到原来的位置时,物价水平下降,经济回到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的位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滞胀

滞胀发生的原因

8. 滞胀发生的原因

造成滞胀的两个主因是经济产能被负面的供给震荡而减少。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不当的经济政策影响。例如中央银行容许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政府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
针对滞胀问题,中央银行很难依靠单一的货币政策来消除滞胀。政府应该扩大公共财政支出,同时减税,加上适度提高利率来压抑通涨,随着时间过去则可逐步消除滞胀,但此方法可能增加国债负担。

扩展资料:
滞胀对经济的影响
1、短期来看
滞胀的物价持续上涨现象会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产量下降会导致企业提供的劳务和物品减少,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甚至会面临破产倒闭,整个经济呈现衰退的趋势。高通胀率影响财富分配并扭曲价格,高失业率使国民收入下降。

2、长期来看
在长期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在一段时期内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随着工资、价格和感觉根据较高的生产成本进行调整,最终衰退会自行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回到原来的位置时,物价水平下降,经济回到总需求曲线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相交的位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滞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