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宏观紧缩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2024-05-09 11:09

1. 如何运用宏观紧缩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对抗通货膨胀最好办法是加息或者减少货币供给,但这两种方案实施任何一种,企业马上大量倒闭,房产商资金量断裂房价马上暴跌,受经济影响股市马上崩盘,中国的经济马上就要崩溃。所以说,
加息的话企业借钱成本会增加,企业会减少投资,那么GDP会减少,货币没有减少,物价会进一步上涨,那么就会出现滞涨,也就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
如果是减少货币供给的话,企业借不到钱,利率会因供给关系有上升的可能,经济也会倒退。
总之现在这种情况国家职能一步一步的来,希望能通过软着陆来控制经济,但能否如国家愿望那样就不得而知了。
很详细了,如果是考试的话你这样写可能得不到分,也可能得满分。

如何运用宏观紧缩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2. 怎样运用宏观紧缩政策治理通货膨胀?

(1)运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提高再贴现率和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率;(2)运用紧缩性财政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削减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3)运用紧缩性的收入政策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手段包括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管制或冻结工资以及运用税收手段

3. 当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对付它们?

为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应积极稳妥、审慎灵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是要继续发展经济。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就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所以要“积极”。“稳健”是要控制通胀。通胀压力很大,要防止经济过热,就必须“稳健”。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和具体政策是互相对应的,体现出中央政府的深思熟虑和综合考量。

就财政政策而言,从2008年11月起,我国已实施了两年多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稳定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的财政支出,将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三农”、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建设,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明年中央政府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可能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如为了拉动内需,就要增加居民收入,这样在结构性减税的安排上,可能会更加注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通过一系列带有总体减税倾向的安排,实现低收入群体减税增收的目的。

就货币政策而言,“稳健”二字意味悠长。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就是要化解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两难相冲突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一方面,要回收巨量的货币流动性,控制物价;另一方面,要阻击国际热钱的流入。但前者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压力较大、信贷投放惯性较强、外汇占款规模上升、历史存量较高等因素而困难重重;后者则由于美国可能会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深化等因素而难以控制。后者的不可控性,完全可能使我们回收流动性的所有努力被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所抵消。因此,不排除在2011年的适当时机,货币政策由“稳健”重新走向“从紧”的可能。

当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对付它们?

4. 简述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紧缩政策

法律分析:(1)宏观紧缩政策是传统的政策调节经济手段,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来治理通货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治理通贷膨胀。
(2)第一,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又称为“抽紫银根”,即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具体政策工具和措施包括: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以相应地减少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存量;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以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缩小信贷规模;提高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以缩小货币发行的扩张倍数,压缩商业银行放款,减少货币流通量。在政府直接控制市场利率的国家,中央银行也可直接提高利率,或直接减少信贷规模。
第二,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削减财政支出和增加税收的办法来治理通贷膨胀。削减财政支出的内容主要包括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生产性支出主要是国家基本建设和投资支出,非生产性支出主要由政府各部门的经费支出、国防支出、债息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等。在财政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削减财政支出可相应地减少财政赤字,从而减少货币发行量,并可减少总需求,对于抑制财政赤字和需求拉上引起的通货膨胀比较奏效。但财政支出的许多项目具有支出刚性,可调节的幅度有限,因此增加税收就成为另一种常用的紧缩性财政政策。提高个人的所得税或增开其他税种可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降低个人消费水平;而提高企业的所得税和其他税率则可降低企业的投资收益率,抑制投资支出。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5. 如何动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通货膨胀?

首先是要收紧流动性。比如说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等。

在调整有度的框架下,货币政策将仍以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为主,同时由于采取了“行政干预和财政政策”的组合拳压低通货膨胀水平。

第三是息差加大毕竟会加大热钱流入热情,为了更好的对冲流动性,更好的方式则是在明年年初加速人民币升值,缓解热钱流入的预期。

http://www.21fd.cn/a/futoutiao/2010/1228/17293.html

如何动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通货膨胀?

6. 如何动用宏观经济政策调节通货膨胀?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为了防止政府滥用贷款助长通货膨胀,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规定以短期贷款为限,当税款或债款收足时就要还清。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它的公开市场业务,起到调节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银行信贷,进而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准备金率,据以控制商业银行贷款、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调整再贴现率,可以控制和调节信贷规模,影响货币供应量。

7. 简述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紧缩政策

法律分析: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紧缩政策有:一、加强领导,继续落实稳定物价目标责任制;二、严格物价管理;三、抓好农业生产,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四、加快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和物资储备制度,增强调控市场物价的能力;五、切实加强粮、油、肉、菜市场价格的管理,安定群众生活;六、整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七、加强和完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监审及明码标价制度;八、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九、加强市场物价监督检查。
法律依据: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迅速贯彻落实国务院抑制通货膨胀、控制市场物价措施的通知》规定:一、加强领导,继续落实稳定物价目标责任制;二、严格物价管理;三、抓好农业生产,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四、加快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和物资储备制度,增强调控市场物价的能力;五、切实加强粮、油、肉、菜市场价格的管理,安定群众生活;六、整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七、加强和完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监审及明码标价制度;八、进一步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管理;九、加强市场物价监督检查。

简述治理通货膨胀的宏观紧缩政策

8. 当经济运行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时,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对付它们

  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放在一起,提出实行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这在中国宏观调控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但是“稳健”二字是政治用语或政策用语,而不是经济学用语。那么,在经济学上什么是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呢?
  财政部部长在解释稳健的财政政策时说,稳健的财政政策也就是经济学中讲的中性的宏观政策。至于稳健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的行长没有作任何学术的解释。过去在对付上一轮通货紧缩时,用过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质上是一种谨慎从松的政策,现在经济形势完全变了,所以原先的“稳健货币政策”的经济学内涵也要跟着变化。我看同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现在实质上也是经济学中的中性政策,可以适度从紧,也可以适度从松,依情况而变化,是有松有紧的政策。所以,现在的“稳健货币政策”也是一种中性的调控政策。
  为什么现在两大宏观经济政策都要实行中性的或者稳健的政策?这与当前经济形势同前几年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
  我国1992年正式提出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以后,市场经济意义的宏观调控逐渐走上历史舞台。
  从2003年起,中国进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既不同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期的全面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需要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来治理;又不同于前几年经济偏冷和通货紧缩趋势,需要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治理。现在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还在潜在增长率的范围内。我国现时潜在经济增长率估计为9%~10%。实际经济增长率2003年为9.3%,2004年为9.5%。
  从经济角度来看,当前既有局部过热,特别是一些部门投资过多的现象,又有总体上供大于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从投资过多方面来说,经过去年加强宏观调控,取得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由年初一季度的43%,回落到全年的25.8%,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投资过快的增长势头得到一定的遏制。今年1~2月固定资产投资达24.5%,涨幅比去年12月高出3.2个百分点,而且是在去年同期基数较高(52%)的情况下的增长,所以目前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并且有局部反弹的现象,煤、电、油、运瓶颈制约仍然很紧张。
  从供大于求方面来说,商务部对2005年上半年600种商品供求情况排队,供过于求的商品占排队商品总数的73.2%,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6.8%,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现在通货紧缩趋势已经淡出,虽然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但严重膨胀趋势尚未形成,尚没有强烈的信号表示近期会发生高通货膨胀。
  在宏观经济这一变化形势下,我国实行了六七年的带有扩张性的宏观调控不宜简单转变为全面紧缩,只能由上一轮宏观调控的“从松”政策,转向采用“中性”的政策。由“从松”转向“中性”,就要适当收紧。中央提出今年要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是一次科学的相机抉择。
  现在采取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质上都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中性宏观经济政策。所谓“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而言的,是一种有保有压,有紧有缩,上下微调,松紧适度的政策。从以前治理通货紧缩时期的适度从松的宏观调控政策向目前的中性政策调整,客观上具有从紧的效果,能起到抑制一些部门过快的投资需求,防范由通缩转向通胀趋势的作用。但实行中性政策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质上是要“双防”,既防止通货膨胀苗头的滋长,又预防通货紧缩趋势的重现。对于一些投资过热的行业,如果不能通过政策调整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同时,过度投资形成的过剩生产能力,因为没有最终消费的支撑,又会引起通货紧缩。通过投资规模适当控制,既能遏制因投资膨胀而导致的投资品价格过度上涨,防止通胀苗头滋长在先,又能抑制过度建设造成的产能过剩,防止通缩趋势再现于后,从而实现“双防”的目的。
  中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也是对比较突出的结构问题对症下药。对钢铁、水泥等投资过热的行业从紧,对农业、西部开发、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对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加大支持力度,既坚决控制投资需求扩张,又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上下微调,有松有紧,松紧适度,就能逐步缓解和克服当前比较突出的瓶颈制约和结构问题,延长此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所以中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把总量调节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结合起来,短期发展与中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保证中国经济这艘大船持续平稳较快地航行的政策。
  这两年的经济运行给我们的感受是,经济增长超过了9%,就会出现某些方面绷得较紧,资源矛盾供应较为突出,煤、电、油、运持续紧张,物价上涨压力也不时地增大。但所幸的是,还没有引起全面的紧张崩盘,消费品以及日用品供需并不紧张,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传导到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去,也受到阻碍。尽管如此,近期为了缓解资源供应的压力,尤其是为了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不宜着重数量的增长,而是要下大力着重质量的提高、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中央把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8%,作为控制经济增长的杠杆,是有道理的。
  我再重复一遍,拉长上升的经济增长周期,才是我们这次宏观调控的目的,而不是全面的软着陆。现在有些中外研究机构和媒体热衷于宣传我国已经实现了软着陆或正在实现软着陆,其实中央、国务院文件没有一处讲过中国经济将实现软着陆的话。这与1997年的情况截然不同。当前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果断有力,适时适度,区别对待,注重时效。只要我们全面、准确、积极地理解和贯彻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方针政策,就一定能够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因素,使国民经济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