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现在的进度如何?

2024-05-09 10:33

1. 南水北调工程现在的进度如何?

2011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进入全线建设高峰期,要实现“黄河北贯通、黄河南发展”目标,工期压力和各种矛盾交织,如何贯彻落实建委会第五次全会和2011年南水北调工作会精神,如何抓住关键,破解难题,对于顺利完成全年任务至关重要。3月25日,本报记者就如何加快工程建设采访了河南省南水北调办、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王树山。

  记者:目前,河南境内南水北调工程进展情况如何?

  王树山: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始终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作为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河南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当作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动员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合力攻坚,举全省之力打好南水北调攻坚战。去年以来,工程建设全面加速,移民征迁进展顺利,水源保护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完成投资230.83亿元。2010年成为我省南水北调工程自2005年开工建设以来工作任务最为繁重的一年,也是完成投资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一年。

  就工程建设来说,前5年我省境内累计开工建设280公里,经过去年一年的日夜奋战,长达731公里的干线工程进入全线开工建设阶段。目前,黄河以北249.7公里干线工程部分渠段已初具规模,黄河以南481.3公里干线工程所有标段已相继开工。国调办确定的2010年“黄河北发展、黄河南连线”建设目标已顺利实现。同时,质量安全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没有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记者:2011年是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攻坚之年、决战之年。我们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王树山: 2011年我省计划完成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移民征迁投资200亿元,力争突破220亿元。其主要目标是:加速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干线河南段全线开工建设,确保实现“黄河北贯通、黄河南发展”的建设目标; 按期完成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8.61万人的搬迁任务,确保实现“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继续做好南水北调干线工程征迁扫尾工作,进一步营造和优化施工环境;切实抓好丹江口水库水源区和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水质保护工作,确保实现“一池清水入库、一泓清水北送”的目标;尽快启动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其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同步达效。

  记者:目前,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着诸多难题,尤其是面对着既要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又要保证质量安全的现实问题。我们如何做到两方面统筹兼顾,以适应高峰期和关键期工程建设的需要?

  王树山:现在距2013年底完成中线工程主体建设任务已不足3年时间,而我省有335公里的干线工程是去年底完成招投标任务,施工队伍陆续进场施工的,特别是黄河南部分控制通水目标的关键渠段、建筑物,工期更加紧迫。在建项目多,剩余时间少,加上冬季、雨季等因素的影响,将会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压力,稍有闪失,就有可能影响通水目标的如期实现。同时,我省境内干线工程高填方渠段多,且膨胀土(岩)渠段、高地下水渠段、煤矿采空区等特殊地质条件复杂,设计标准和施工工艺严格,加之大量交叉建筑物的布置使渠道不能整体连续施工,质量安全控制难度大、风险高,极易产生质量安全隐患。在各施工单位抢时间赶工期的严峻形势下,质量安全控制的风险进一步加大。特别是我省境内膨胀土(岩)渠段长达340公里,占境内干线长度的46%;焦作城区段填方最高超出地面8到10米;南阳陶岔渠首设计流量350立方米每秒,安阳漳河出境设计流量235立方米每秒。渠底高、流量大,重大技术难题如解决不好,一旦出现透水跑水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进度和质量安全之间的矛盾,我们始终坚持工程进度和质量的统一,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速推进工程建设,做到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又好又快。今年,我们将在大抓工程建设进度上下功夫,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强烈紧迫感,把工程建设进度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抓好抓实抓死。以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委会第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为硬指标,进一步细化计划,倒排工期,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确保年度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与建管单位和各施工单位签订工程建设进度目标责任书,落实奖惩,严格合同监管,督促建设单位履约。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定期督促。积极协调沿线政府继续维护好工程建设环境,协调有关部门抓紧实施专项设施迁建。

  同时,我们将在狠抓质量安全上下功夫。一是严格执行质量奖惩和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始终保持质量责任追究的高压态势。二是加大现场管理力度,要求各方加大对工程质量监控力度。三是加强政府质量监督和专项稽察,构建多层次监督检查体系。四是强化安全责任,加大对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的查处力度,防止意外事故发生。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不出事故,单元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

  记者:干线征迁也是工程建设的制约因素之一,目前进展情况怎样,下步如何打算?

  王树山:在前5年累计完成10.69万亩建设用地征用移交的基础上,去年,我们用7个月时间完成了黄河以南23.97万亩建设用地(永久用地10.5万亩、临时用地13.47万亩)的征用移交任务。目前,中线工程在我省的施工通道已经全线贯通,需要提供的36.27万亩建设用地(永久用地15.93万亩、临时用地20.34万亩),除黄河北1.61万亩临时用地需根据施工进度及时征用外,其他已经全部移交完毕。同时,迁建电力设施、通信、广电线路及各类管道等3874条(处),完成征迁居民建房6968户。整个过程实现了和谐征迁、文明征迁。

  下一步,将积极与相关专项单位沟通,跟踪迁建进展情况,加快迁建步伐。对新移交临时用地上的专项设施,要抓紧进行迁建,满足工程建设需要。

  记者:河南丹江口库区移民任务非常繁重,目前移民工作进展情况怎么样,特别是今年,既要完成最后一批大规模移民搬迁任务,还要加大已迁移民后期扶持力度,这方面我们有哪些工作安排?

  王树山: 自2008年11月以来,我省库区移民迁安工作整体进展比较顺利。2009年8月1.1万试点移民搬迁首战告捷,2010年9月第一批6.49万移民搬迁又打了一个漂亮仗,先后协调迁安服务人员7万余人(次),动用车辆1.1万台(次),顺利实现了“和谐、平安、文明搬迁”和“不伤、不亡、不漏一人”的目标。同时,2010年6月12日压茬启动了第二批8.61万移民、115个安置点的新村建设工作。目前,移民房屋主体建设已经大头落地,各地正在进行新村建设后续工作和移民搬迁方案制定, 8月底前将实现16.2万库区移民“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搬迁目标。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时间节点的要求,争时间,抢速度,全力推进第二批移民新村建设,为按时启动搬迁创造条件。5月1日至8月31日完成第二批移民集中搬迁任务。围绕这一计划,各地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搬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对于7.6万已迁移民,经过前一阶段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移民后续帮扶工作成效显著,移民生产生活得到了妥善安置,移民群众总体稳定。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移民生产技能培训,提高移民就业创业能力;加强沟通协调,制定优惠政策,积极转移劳动力,扩大移民就业门路;尽快落实养殖园区建设用地和生产发展资金使用计划,帮助指导移民村制定生产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其它第三产业项目,为移民发家致富提供条件。

  记者:如何做好移民的稳定工作?

  王树山:目前,我省库区移民总体比较稳定,但由于移民数量众多,情况复杂,涉及面广,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出现不稳定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各级各部门要保持清醒头脑,始终把维稳工作作为工程建设和移民征迁工作的重点工作,在坚持刚性政策、亲情操作的同时,强化移民征迁群众的法制教育和政策宣传,认真解决好移民、征迁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切实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把涉及库区移民和征迁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抓紧抓细抓实抓好,让广大群众成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受益者;制订和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及时排查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实现和谐征迁、和谐移民、和谐建设,为确保全省社会大局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背景链接:

  主体工程:河南境内干线工程长达731公里,流经8个省辖市,21个县(市),需要征用土地60.3万亩,征迁移民群众21.7万人。

  库区移民:丹江口库区涉及河南省农村移民16.2万人,分为试点移民、第一批和第二批移民三个阶段进行,总体要求“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移民迁安的难度和强度前所未有,尤其是今年,既要完成8.61万移民搬迁任务,又要继续做好7. 6万已迁移民后续帮扶工作。

  水源保护:中线工程水源地共涉及河南省南阳、洛阳、三门峡3个省辖市的淅川、西峡、内乡、邓州、栾川、卢氏6个县(市),水源区内总人口132.14万人。




    来源:中国南水北调报

南水北调工程现在的进度如何?

2. 目前的“南水北调工程”进展如何?

从五十年代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后,经过几十年研究,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建成后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联接,将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中线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规划线路开挖渠道输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规划分两期实施。 近期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开渠输水,终点北京。远景考虑从长江三峡水库或以下长江干流引水增加北调水量。中线工程具有水质好,覆盖面大,自流输水等优点,是解决华北水资源危机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 中线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初期,40多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与有关省市、部门进行了大量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 1994年元月水利部审查通过了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国家计委建议兴建此工程。 西线工程:在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骨干水利枢纽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向黄河下游补水。




【可调水量与供水范围】
中线工程可调水量按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完建,正常蓄水位170m条件下,考虑2020年发展水平在汉江中下游适当做些补偿工程,保证调出区工农业发展、航运及环境用水后,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m3,一般枯水年(保证率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m3。 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km2。因引汉水量有限,不能满足规划供水区内的需水要求,只能以供京、津、冀、豫、鄂五省市的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兼顾部分地区农业及其他用水。


【工程布置】
南水北调中线主体工程由水源区工程和输水工程两大部分组成。水源区工程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续建和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输水工程即引汉总干渠和天津干渠。(一)水源区工程1.丹江口水利枢纽续建工程 丹江口水库控制汉江60%的流域面积,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408.5亿m3,考虑上游发展,预测2020年入库水量为385.4亿m3。 丹江口水利枢纽在已建成初期规模的基础上,按原规划续建完成,坝顶高程从现在的162m,加高至176.6m,设计蓄水位由157m提高到170m,总库容达290.5亿m3,比初期增加库容116亿m3,增加有效调节库容88亿m3,增加防洪库容33亿m3。 丹江口水库后期规模正常蓄水位170m时,将增加淹没处理面积370km2,据1992年调查,主要淹没实物指标为: 人口:22.4万人 房屋:479.4万m2 耕地:23.5万亩 工矿企业:120个(合乡镇企业),淹没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2.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 为免除近期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工农业及航运等用水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需兴建:干流渠化工程兴隆或碾盘山枢纽,东荆河引江补水工程,改建或扩建部分闸站和增建部分航道整治工程。(二)输水工程1.总干渠 黄河以南总干渠线路受已建渠首位置、江淮分水岭的方城垭口和穿过黄河的范围限制,走向明确。黄河以北曾比较利用现有河道输水和新开渠道两类方案,从保证水质和全线自流两方面考虑选择新开渠道的高线方案。 总干渠自南阳市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沿已建成的8km渠道延伸,在伏牛山南麓山前岗垅与平原相间的地带,向东北行进,经南阳过白河后跨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入淮河流域。 经宝丰、禹州、新郑西,在郑州西北孤柏咀处穿越黄河。然后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至唐县进入低山丘陵区,过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境,过永定河后进入北京区,终点是玉渊潭。总干渠全长1241.2km。 天津干渠自河北徐水县西黑山村北总干渠上分水向东至天津西河闸,全长142km。 总干渠渠首设计水位147.2m,终点49.5m,全线自流,主要控制点水位、流量为: 控制点或渠段 设计流量(m3/s) 设计水位(黄海标高)(m) 渠首~方城 630(加大800) 147.2~137.8 过黄河 500 119.5~106.0 进河北 415 91.3 进北京 70 61.1 进玉渊潭 40 49.5 天津干渠 70 64.9~2.7 黄河以南渠道纵坡1/25000;黄河以北1/30000~1/15000。渠道全线按不同土质,分别采用混凝土,水泥土,喷浆抹面等方式全断面衬砌,防渗减糙。 渠道设计水深随设计流量由南向北递减,由渠首9.5m到北京3.5m,底宽由56m~7m。 总干渠的工程地质条件和主要地质问题已基本清楚。对所经膨胀土和黄土类渠段的渠坡稳定问题、饱和砂土段的震动液化问题和高地震裂度段的抗震问题、通过煤矿区的压煤及采空区塌陷问题等在设计中采取相应工程措施解决。 总干渠沟通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需穿过黄河干流及其他集流面积lOkm2以上河流219条,跨越铁路44处,需建跨总干渠的公路桥571座,此外还有节制闸、分水闸、退水建筑物和隧洞、暗渠等,总干渠上各类建筑物共936座,其中最大的是穿黄河工程。天津干渠穿越大小河流48条,有建筑物119座。2.穿黄河工程 总干渠在黄河流域规划的桃花峪水库库区穿过黄河,穿黄工程规模大,问题复杂,投资多,是总干渠上最关键的建筑物。经多方案综合研究比较认为,渡槽和隧道倒虹两种型式技术上均可行。由于隧道方案可避免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盾构法施工技术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可借鉴,因此结合两岸渠线布置,推荐采用孤柏咀隧道方案。 穿黄河隧道工程全长约7.2km,设计输水能力500m3/s,采用两条内径8.5m圆形断面隧道。(三)主要工程量和投资 土方开挖 6.O亿m3; 石方开挖 O.6亿m3; 土石方填筑 2.3亿m3; 混凝土 1583万m3; 衬砌水泥土 718万m3; 钢筋钢材 70万t; 永久占地 42.2万亩(含库区淹没23.5万亩) 临时占地 11万亩 中线工程控制进度的主要因素是丹江口库区移民和总干渠工程中的穿黄河工程。穿黄河工程采用盾构机开挖,工期约需六年,并需考虑工程筹建期。 按1993年底价格水平估算,工程静态总投资约400亿元

3. 南水北调什么时候完工?

还没结束
据新华社北京 11月 16日电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16日宣布,根据国务院2002年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当前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将于2007年通水,主要向江苏和山东两省供水;中线一期工程将于2010年通水,届时长江之水可调入北京。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分别于 2002年 12月 27日和 2003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按照规划,东线、中线、西线建成后将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规划设想三条调水线路的多年平均年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 130亿立方米,西线 170亿立方米,建设时间约为 40至 50年。

南水北调什么时候完工?

4. 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
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中国大陆地势形成三个阶梯。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5. 南水北调何时完工

2012年内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主体工程将全部完工,2013年上半年实现通水目标。

  截至2011年底,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所有设计单元工程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7.98亿元,其中2011年完成投资81.93亿元,比工程开工以来前9年的总和还多。

南水北调何时完工

6.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

1.1.1 工程总概况
中国地域辽阔,但水资源贫乏且分布极不均衡。大陆季风性气候使得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呈现极不均匀的状况,年际分布上连年干旱或连年洪涝也时有发生;而受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影响,加之水汽输送主要靠位于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向西部内陆输送水汽,使得中国水资源的分布南多北少。相对的,人们赖以生存的耕地分布却是南少北多。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缺水程度。
华北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但该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尤其是海河流域,其缺水状况最为严重,属于严重缺水地区。该地区面临着水源枯竭、水质恶化,大部分河道已成为季节性或常年无水的河道,地下水严重超采,城乡供水全面紧张的状况。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北方地区面临的水危机日益严峻。改善北方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生态环境状况,加大水资源供应量,已迫在眉睫。而改变地域上、时间上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只有兴修水利工程来进行调节。因此,把水资源丰富的南方水调到北方来,即修建南水北调工程。
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从此,拉开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幕。50多年来,水利工作者围绕南水北调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多个方案的比较,最后形成了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和西线3个主要的调水线路。
南水北调工程,纵贯中华大地,跨越四大江河,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这项巨大工程的实施,对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优化配置水资源,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综合国力,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从水资源丰富的长江流域向北方调水,是一项规模宏大、技术复杂、影响面广和投资巨大的工程。经过详细勘察、勘探和多方科学论证,做出了从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3个地方分别向北方调水的实施方案,即按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布局,规划分别从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引水,以适应西北、华北各地的发展需要,即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受地理位置、调出区水资源量、受水区用水量等条件限制,每条调水线路各有其合理的供水范围,相互不能替代。规划的东线、中线和西线到2050年调水总规模为448×108m3,总投资规模约为5000亿元,并分期实施。分期实施后可基本缓解黄淮海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并逐步遏制该地区因严重缺水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局面。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来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与社会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的矛盾,对于改变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提高沿线地区的供水能力,以及保障地区经济、社会、人口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效益。下面分别介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西线工程及中线工程。
1.1.2 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江都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主要供水目标是解决调水线路沿线和胶东地区的城市及工业用水,改善淮北地区的农业供水条件,并在北方需要时,提供生态和农业用水。
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是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分为黄河以南、胶东地区和黄河以北3片。供水区内分布有淮河、海河、黄河流域的25座城市,包括天津、济南、青岛为主的特大型城市和沧州、衡水、聊城、德州、滨州、烟台、威海、淄博、潍坊、东营、枣庄、济宁、徐州、菏泽、泰安、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蚌埠、淮北、宿州等大中型城市。
东线工程供水区地处黄、淮、海诸河下游,跨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多年平均降雨量从南向北为1000~500mm,由南向北逐步递减。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年内、年际不均,丰枯悬殊,连续丰水年与枯水年交替出现。东线供水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交通便利,地势较平坦,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生产基地和粮食等农产品主要产区。据1998年统计,区内人口1.18亿,城镇化率23.6%,耕地880×104 hm2,工、农业总产值1.75万亿元,粮食产量为15576×104t。区内经济增长潜力巨大,但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缺水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东线供水区面临着地表水过度开发、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体污染、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在积极采取节水措施和相继建设引滦入津及引黄、引江等供水工程情况下,对局部地区水资源不足虽起到缓解作用,但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缺水的局面。因此,在进一步节约用水、合理利用现有水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东线工程已十分必要和紧迫。
根据供水目标和预测的当地来水、需调水量,考虑各省(市)意见和东线治污进展,规划东线工程先通后畅、逐步扩大规模,分3期实施。第一期工程:主要向江苏和山东两省供水。抽江规模500m3/s,多年平均抽江水量89×108m3,其中新增抽江水量39×108m3;过黄河50 m3/s,向胶东地区供水50 m3/s。第二期工程:供水范围扩大至河北、天津。工程规模扩大到抽江600 m3/s,过黄河100 m3/s,到天津50 m3/s,向胶东地区供水50 m3/s。第三期工程:增加北调水量,以满足供水范围内2030年水平国民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工程规模扩大到抽江800 m3/s,过黄河200 m3/s,到天津100 m3/s,向胶东地区供水90 m3/s。按照国务院确定的目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于2002年12月27日开工建设,并计划将于2007年通水,主要向江苏北部和山东两省供水。2013年12月11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难点是:沿线水质的污染较重;难以解决北京缺水;黄河以南需用泵站扬水,运行费用较高;因与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共用输水河道、泵站和湖泊,遇淮河流域干旱或江苏省用水高峰期,向北供水的水量和过程难以保证;运行管理复杂。
东线工程治污规划划分为输水干线规划区、山东天津用水保证规划区和河南安徽水质改善规划区。主要治污措施为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截污导流、工业结构调整、工业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整治工程5类项目。根据水质和水污染治理的现状,黄河以南以治为主,重点解决工业结构性污染和生活废水的处理,结合主体工程和现有河道的水利工程,有条件的地方实施截污导流和污水资源化,有效削减入河排污量,控制石油类和农业面源污染;黄河以北以截污导流为主,实施清污分流,形成清水廊道,结合治理,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实现污水资源化。为体现先治污后通水的原则,按照工程实施进度要求,将污染治理划分为2007年和2010年两个时间段。2007年前以山东、江苏治污项目及截污导流项目为主,同时实施河北省工业治理项目;2008~2010年以河北、天津污水处理厂项目及截污导流项目为主,同时实施河南省、安徽省治污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后,预测输水水质可达到Ⅲ类或优于Ⅲ类水标准。治污工程总投资240亿元,由东线工程分摊截污导流工程投资24.90亿元,其中第一期工程17.25亿元,第二期工程7.65亿元。
东线工程的环境影响是利大于弊,不利影响也可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工程实施后,有利于改善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条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有利于补充沿线地下水,对地面沉降等起到缓解作用;有利于城镇饮水安全,改善高氟区居民饮水质量;有利于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对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进行了多年监测试验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东线工程调水量占长江径流量的比重很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河道淤积和河口拦门沙的位置等影响甚微。第一期工程仅比现状增加引江100m3/s,不会因此加重长江口盐水上侵的危害,遇长江枯水年的枯水季节,可采取避让措施,不加重长江口的盐水上侵。②黄淮海平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土壤盐碱化的经验。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能够预防和控制。③根据实验和调水实践,调水不会把南方的血吸虫扩散到北方。④调水对输水沿线湖泊的水生生物是有利的,对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水生生物不会有明显影响。
东线工程由输水河道、泵站、蓄水湖泊、穿黄工程以及治污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供电、调度运行管理设施等一系列单项工程组成,在单项工程基础上,组成不同规模的调水方案。南水北调东线第一、二、三期主体工程共计投资420亿元。
1.1.3 西线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引水入黄河上游的跨流域调水的重大工程,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工程。西线调水,即在长江上游通天河、长江支流雅砻江和大渡河上游筑坝建库,坝址海拔高程2900~4000m,采用引水隧洞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调水入黄河。
严重缺水造成黄河下游频繁断流,供需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水质污染加重,对河口地区的湿地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使黄河主河槽淤积增加,平滩过流能力减少,防洪负担加重。缺水将成为黄河流域和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解决缺水的根本途径。南水北调西线、东线、中线调水工程,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形成东西互济、南北调配的水资源网络,共同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专家预计,西线调水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西北的沙漠,减少沙尘和沙尘暴的发生,使西北土壤以干旱变湿润,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将发生显著变化。
西线工程的供水目标主要是解决涉及青、甘、宁、内蒙古、陕、晋等6省(自治区)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结合兴建黄河干流上的大柳树水利枢纽等工程,还可以向邻近黄河流域的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供水,必要时也可向黄河下游补水。供水对象主要是生态环境用水,包括支流和水土保持用水减少入黄水量而向黄河干流补充的水量、城镇生活和工业,兼顾农业灌溉。
规划西线工程分3期实施。根据《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一期工程从雅砻江、大渡河上游6条支流调水40×108m3(从大渡河4条支流阿柯河、玛珂河、杜珂河、色曲河共调水25×108m3,从雅砻江2条支流泥曲河和达曲河共调水15×108m3);二期工程从雅砻江干流调水50×108m3;三期工程从通天河调水80×108m3。按照西线一期工程原计划,项目规划通过时间为2001年7月;项目建议书为2001年7月~2004年;可行性研究为2005~2006年;初步设计为2007~2009年;招标文件编制为2010年。目前,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国家对西线工程做出了调整和延迟。
1.1.4 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经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由于引水口的位置在东线、西线的中部而得名。本书仅涉及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

7. 南水北调工程结束了吗?

还没结束
 据新华社北京 11月 16日电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基尧16日宣布,根据国务院2002年批准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当前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将于2007年通水,主要向江苏和山东两省供水;中线一期工程将于2010年通水,届时长江之水可调入北京。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一期工程项目分别于 2002年 12月 27日和 2003年12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按照规划,东线、中线、西线建成后将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成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格局。规划设想三条调水线路的多年平均年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 130亿立方米,西线 170亿立方米,建设时间约为 40至 50年。

南水北调工程结束了吗?

8. 南水北调的走向和进展情况

工程效益】
中线工程可缓解京、津、华北地区水资源危机,为京、津及河南、河北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增加供水64亿m3,增供农业30亿m3。大大改善供水区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推动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提高汉江中下游防洪标准,保障汉北平原及武汉市安全。 从长江下游引水,基本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送,向黄淮海平原东部供水,终点天津。 东线工程自50年代初就有设想,1972年华北大旱后,水电部组织进行研究。二十多年来由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牵头,淮河水利委员会、海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天津勘测设计院与有关省市、部门协作做了大量勘测、设计、科研工作。1976年提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上报国务院,并进行初审。1983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水电部上报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3年9月水利部会同有关省市共同审查并通过《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和《甫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


【工程规模与调水量】
长江下游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亿m3,即使在特枯年也有6000多亿m3,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抽水,水源充沛,调水量取决于引水工程规模。 规划中考虑了东线工程合理的最终规模,以2020年发展水平为目标的规划规模和在本世纪内把水调到华北的第一期工程规模。


【东线工程】

东线工程供水范围:涉及苏、皖、鲁、冀、津五省市。具体为:苏北除里下河腹部及其以东和北部高地外的淮河下游平原;安微省蚌埠以下淮河两岸、淮北市以东的新汴河两岸及天长县部分地区;山东省的南四湖周边、韩庄运河和梁济运河侧、胶东地区部分城市及鲁北非引黄灌区;河北黑龙港运东地区;天津市及近郊区。

【中线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体介绍
  1959年《长江流域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中,提出南水北调总的布局是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调水。中线工程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
  1958年9月,水电部在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任务书时,明确了引汉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汉济黄济淮的任务。1968年丹江口水库下闸蓄水,1973年建成清泉沟引丹灌区渠首(输水能力100m3/s),1974年建成引汉总干渠陶岔渠首(近期设计引水流量500m3/s,后期可达1000m3/s),同时兴建了闸后8km长总干渠。 
        1978年10月,水电部以急件发文《关于加强南水北调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抓紧进行南水北调的规划修改补充工作上报。各有关单位进一步开展了南水北调规划工作。
  1980年,水利部组织有关省市、部委、科研部门及大专院校的领导、专家、教授对中线工程水源区及渠首到北京的线路进行了全面查勘。查勘前后,长江委提出《南水北调中线引汉工程规划要点报告》和补充报告。制订了中线工程规划科研计划,由水利部在1981年正式下达。之后,按照该计划长江委和地矿部分别开展了黄河南、北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科院地理所进行了江、淮、黄、海丰枯遭遇分析。
  1983年,国家计委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列为国家“六五”前期工作重点项目。长江委与各省市协作,1987年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重点研究了丹江口水库初期规模引水方案。水利部组织审查,按计划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审查后,长江委按会议要求作补充研究,于1988年正式上报,并向部主管领导作了汇报,但第二阶段审查未进行。
  1990年10月,水利部发文要求“抓紧完成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完建工程及调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任务书工作”。
  1991年11月长江委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1990年9月修订)》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中线工程以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不再要求通航,供水范围应包括天津市,并推荐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调水方案。水利部对上述两个报告组织了审查,原则同意,也指出下阶段工作中需要补充研究的问题。1992年底,长江委提出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水利部和国际咨询公司分别组织对重大问题如可调水量、调蓄措施、总干渠、穿黄工程、投资估算等专题评审后,水利部于1994年初审查通过了可研报告,同意加高丹江口水利枢纽,年均调水147亿m3的调水方案。此方案也得到国家计委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及湖北五省市赞同。稍后于1995年国家环保局也正式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5年,国务院决定对东、中、西三条线由水利部组织论证、国家计委组织审查。论证审查工作持续到1998年3月,主要结论为: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都是必要的,以中、东、西为实施顺序是妥当的,中线工程以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总干渠设计引水流量630m3/s、加大流量800m3/s、调水145亿m3为最佳比选方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