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写过的曼殊斐尔

2024-05-17 15:00

1. 徐志摩写过的曼殊斐尔

曼殊斐儿,英国女作家,于1922年7月,在伦敦会见徐志摩,并与他交谈苏联文学和近几年中国文艺运动的趋向。交谈中她给徐志摩留下深刻的印象。10月15日,从英国返回中国。 
1923年1月9日,年仅34岁英国女作家曼殊斐儿逝世,徐志摩作诗《哀曼殊斐儿》(《努力周报》第44期);她的作品由徐志摩译著成《曼殊斐尔小说集》,并编入《徐志摩文集》出版。


《哀曼殊菲尔》 



我昨夜梦入幽谷,/听子规在百合丛中泣血,/我昨夜梦登高峰,/见一颗光明泪自天坠落。//罗马西郊有座暮园,/芝罗兰静掩着客殇的诗骸;/百年后海岱士(Hades)黑辇之轮。/又喧响于芳丹卜罗榆青之间。//说宇宙是无情的机械,/为甚明灯似的理想闪耀在前;/说造化是真善美之创现,/为甚五彩虹不常住天边?//我与你虽仅一度相见——/但那二十分不死的时间!/谁能信你那仙姿灵态,/竟已朝露似的永别人间?//非也!生命只是个实体的幻梦;/美丽的灵魂,永承上帝的爱宠;/三十年小住,只似昙花之偶现,/泪花里我想见你笑归仙宫。//你记否伦敦约言,曼殊菲尔!/今夏再见于琴妮湖之边;/琴妮湖永抱着白朗矶的雪影, 
此日我怅望云天,泪下点点! 
我当年初临生命的消息, 
梦觉似的骤感恋爱之庄严; 
生命的觉悟是爱之成年, 
我今又因死而感生与恋之涯沿! 
因情是掼不破的纯晶, 
爱是实现生命之唯一途径: 
死是座伟秘的洪炉, 
此中凝炼万象所从来之神明。 
我哀思焉能电花似的飞聘, 
感动你在天日遥远的灵魂? 
我洒泪向风中遥送, 
问何时能戡破生死之门? 

如果说是罗素给了他敏锐的社会意识,曼殊斐儿给他的,则是纯正的艺术感觉。1922年7月,徐志摩去拜访了英国著名女作家曼殊斐儿。这次会见留给他毕生不忘的记忆。“我见曼殊斐儿,比方说只不过二十分钟模样的谈话,但我怎么能形容我那时在美的神奇的启示中的全生的震荡?——我与你虽一度相见——但那二十分不死的时间,果然,要不是那一次巧合的相见,我这一辈子,就永远也见不着她——会面后不到六个月她就死了。[15]”从《哀曼殊斐儿》中可以看出他们由片刻造成的永恒的友谊。

徐志摩写过的曼殊斐尔

2. 剑桥里有徐志摩的像吗?急!!!

有的
徐志摩在英国期间,与弗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徐志摩临行前,弗赖特意送给他一幅自己创作的狄更生先生的画像作为纪念,激动的徐志摩表示“会永远珍藏”这“贵重非凡的礼物”。在1923年上半年,弗赖给徐志摩写信,并寄去一些自己画作的复制品。徐志摩称赞它们“有惊人的成就,完全可以和塞尚大师的作品同列”。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到英国,在弗赖家中盘桓数日,获得了“无限的喜乐和安慰”。徐志摩这次回国后,把弗赖赠送的两幅作品刊登在《新月》1929年3月2卷1期,题为《法兰先生画稿之一》、《法兰先生画稿之二》。后来徐志摩友人郭有守的弟弟郭子雄到英国求学,徐志摩特意介绍他与弗赖相识,并请他转达对弗赖的致意。
徐志摩与弗赖的深厚友谊,一如与狄更生,主要建立在弗赖对中国艺术强烈兴趣的基础之上。弗赖一生,尤其是后半生,把许多的精力用在研究介绍中国古代艺术方面。弗赖的《变革》一书有“中国艺术面面观”专章。《最后的演讲》第八章是“中国艺术”,包括“商周时期艺术”、“秦汉艺术”、“佛教艺术”三部分。此外,他还有不少论述中国艺术的文章散见于报刊,如《中国艺术》、《北京之墙》等。至于引证涉及中国艺术的文章就更多。弗赖对中国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当时欧洲人还不熟悉的青铜器、佛教造像、文人绘画、古老建筑等领域。弗赖不像他的同时代人翟理斯、卞因、魏雷,这些人是专业汉学家,弗赖不是。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加之他有精湛的西方艺术造诣,他评论中国古典艺术没有专业人士常见的学究气,能广泛对比,三言两语抓住要害,还善于为己所用。弗赖作为先锋艺术批评家,他观察中国古典艺术的目的,是希望从中汲取养料和灵感,为现代西方艺术的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和领域,为现代艺术建立普遍适用的美学原则。古老中国艺术在线条运用方面所展现的独特韵律节奏,各部分的协调匀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戏剧性的幽默感等等,也的确被弗赖所利用,纳入到他的形式主义艺术批评体系中。
三、徐志摩与罗素夫妇
徐志摩写给罗素第一封信的时间是1921年10月18日。徐志摩在这封短简中,向罗素表达自己的景仰之情以及拜访的愿望,还提到渴望读到罗素新婚妻子朵拉发表在《新共和》杂志上的一篇有关中国的“大作”。朵拉(Dora Winifred Russell, 1894—1986)也是一位学者、作家、女权主义活动家。她从剑桥大学哥顿学院毕业后,先在伦敦大学学院从事18世纪法国哲学研究,1918年,担任剑桥大学哥顿学院研究员。1920年,朵拉为陪伴罗素访问俄国和中国,辞去了研究员职位。徐志摩信中所称朵拉的这篇“大作”其实是一封有关中国问题的信,题为《美国的中国政策》,发表在该杂志1921年11月2日第28卷361号上。徐志摩此信写于10月18日,这一期杂志当时还没有出版,故他说“一直找不到”。徐志摩1921年11月7日给罗素的信中,又一次说起这篇文章:“顺便提一下:上次我们见面时,你是不是忘了给我一份尊夫人所写关于中国的文章?要是她尚有余本,我想拜读一下。”朵拉的《美国的中国政策》一文,主要是批评美国政府对当时中国北京政府和广东南方政府的矛盾政策,认为这反映了美国政府的虚伪性。美国媒体清一色称赞广东南方政府的诚实和英雄主义,指责北京政府“腐败”,没有代表性,反感港英当局干涉广东南方政府。朵拉揭露说,这主要是因为广东南方政府与美国跨国公司勾结有关,美国跨国公司从南方政府取得了修建港口的合约,获得了对广东省能源勘探开采的垄断权。也就是说,美国媒体对中国南方政府的称赞是受经济利益驱动的。朵拉调侃说,英国政府从来都是以对自己的反对或臣服来区分“道德”政府或“邪恶”政府的,她把英国政府的这种态度“推荐”给美国人,因为他们正急不可待地准备迈出走向帝国主义的第一步。朵拉在文章中,还深情地回忆了她在中国的美好经历,向中国表达了“最崇高的尊敬和最真挚的爱”。她郑重声明,“他们的古老文明与欧洲和美国文明是平等的,而正在发展的新中国文明,可以设想,将比我们和你们的都优越。”
徐志摩1921年10月24日给罗素的信,主要涉及邀请罗素夫妇出席1921年12月10日旅英华人协会在伦敦专为他们举办的一次聚会。徐志摩提到自己给主理此事的朋友写了一封信,请他给罗素夫妇多寄一张请柬,以免邮错。据查,这次聚会由1921年刚成立的“英国华人协会”出面正式邀请,具体操办人是协会的秘书梁龙先生。徐志摩1921年10月24日给罗素的信中有一句“您要我传的话已转达给梁龙先生了”,估计就与这次聚会的筹备有关。加拿大麦马士德大学罗素档案馆存有梁龙为安排此次聚会写给罗素的两封信,说明聚会的目的是“欢迎罗素夫妇访问中国归来”。聚会还为罗素夫妇安排了简短的讲话,以及与中国学生的问答和讨论。徐志摩在这封信中还向罗素夫妇的新出世的孩子约翰祝贺。我们知道,朵拉是奉子成亲,他们1921年9月27日正式结婚,11月16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约翰出生。徐志摩是想借12月10日的聚会,也给约翰提前做满月。做满月是中国习俗,指孩子出生满一个月时,家长请亲族中人来家中庆祝。徐志摩信中所说的“我们准备了红鸡蛋和寿面”,是中国传统习俗在这类场合中必用的食物。这次聚会于12月10日如期在伦敦举行。
徐志摩1922年1月22日的信,提及的是剑桥大学邪学社(Heretics Sociely)邀请罗素夫妇演讲的事情。关于邪学社本身的情况,我将在后文会有介绍,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徐志摩信中所说邀请罗素演讲的地点是王家广场对面的一家“茶店子”,其实那并不真的是一家茶馆或酒吧,而是剑桥学者奥格顿租赁来作为邪学社办公活动场所的王家学院广场10号,后来它又成为奥格顿创建的推广基本英语运动的永正语言研究所(the Orthological Institute)所在地。这栋建筑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房间不少,但单个房间的面积都不大,因此徐志摩在信中才说奥格顿担心他的“茶店子”太小,“容不下拥挤的听众”。后来知道,奥格顿为此想出了一个权宜之计,即演讲只允许邪学社会员参加。罗素夫妇这次演讲于1922年3月5日举行。保存在罗素档案馆的一份日程表显示,罗素夫妇当天演讲的主题是“工业主义与宗教”。罗素主讲的具体题目是“传统宗教”,朵拉主讲的题目是“工业信条”。
徐志摩1921年11月7日给罗素的信,建议请梁启超为奥格顿编辑的“世界哲学丛书”撰写一部介绍中国哲学的书。此事主要涉及奥格顿,我在下一节将作重点介绍。
徐志摩与罗素的密切关系,不仅浮现在上述人事层面,更深入到思想的交流和影响。徐志摩评价罗素的文章现在发现的共有四篇,分别是《罗素游俄记书后》(《改造》1921年6月3卷10号)、《罗素与中国——评罗素著〈中国问题〉》(《晨报副刊》1923年12月3日)、《罗素又来说话了》(《东方杂志》1923年12月第20卷23号)、《卢梭与幼稚教育》(《晨报副刊》1926年5月10日)。此外,他还翻译过罗素的《教育里的自由》。这些文章和翻译,绝不是应景之作,它们深刻反映了徐志摩与罗素思想的共鸣,和受到的影响。
四、徐志摩与奥格顿
徐志摩研究者最先是从徐志摩给罗素的信中知道语言学家查尔斯·凯·奥格顿(Charles Kay Ogden, 1889—1957)的名字。但由于没有更多材料,人们对他与徐志摩的密切关系了解有限。笔者有幸从加拿大麦马士德大学图书馆威廉·瑞德档案与收藏研究部发现了徐志摩致奥格顿的六封英文书信,经由对这些书信所涉人事背景的考证,徐志摩与奥格顿的密切关系才浮出水面。

3. 徐志摩为什么喜欢康桥?急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徐志摩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扩展资料:
1921年-1922年,徐志摩在英国也住了两年,他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接受了“吸烟的文化”,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他广泛地涉猎了世界上各种名家名作,也接触了各种思潮流派。
在这个时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康桥的环境,不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同时,也触发了他创作的意念。他开始翻译文学著作,他翻译了英国作家曼殊斐儿的几个短篇,德国福沟的小说《涡堤孩》,法国中古时的一篇故事《吴嘉让与倪阿兰》,意大利作家丹农雪乌的《死城》和伏尔泰的《赣第德》。
同时,他写了许多诗,他的“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泻在你(指康桥)妩媚河中的两岸”(徐志摩:《康桥再会吧》)最为经典。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国的汉密尔顿,而是英国的雪莱和拜伦,他“换路”走入诗人的行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志摩

徐志摩为什么喜欢康桥?急

4. 徐志摩生前的背景

清光绪二十三年徐志摩生于十二月十三日 (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自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 。
志摩五岁启蒙。他很聪明,悟性又好,老师称他"初学聪明超齐辈"。但是志摩不受管束,好发问。在当时社会,长辈比较喜欢乖巧,恬静的孩子,所以志摩常常挨骂。
六岁到十一岁,志摩从师查氏,随同其读四书五经。童年时的志摩是一个好动,好思,好玩,好说的孩子。他对读书不感兴趣,却热爱大自然,经常一个去森林探险。他热爱生活,称"生活应该是艺术的"。
志摩从小就看到百姓受摧残的事件,激起他救国就民的决心。他同情百姓的遭遇,立志救百姓于水火。
1907年,12岁的志摩进入开智学堂。他在开智学堂时期,各科成绩优异,常受老师表扬。尤其是他的文章,更受老师称赞。1909年志摩已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于第二年进入全省最富盛名的杭州府中。
在杭州府中时,志摩交流广泛,认识了不少好友,包括郁达夫。志摩成绩优异,年年任级长。他最佩服梁启超,他的文章和思想深受梁启超的影响。他一心想飞,认为"人生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志摩于1915年毕业于杭州府中。

扩展资料: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1921年秋天,徐志摩认识了才女林徽因。两人交往甚密,并有谈论婚嫁之意。于是,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张幼仪提出离婚,认为他们不应该继续没有爱情、没有自由的婚姻生活了。
徐志摩对在英国康桥这段生活分外留恋,他因为与林徽因的恋爱不无感慨,异常兴奋,大量作诗,他这时诗情汹涌暴发的情景,在他的题为《再别康桥》、《草上的露珠儿》等诗中都有反映。
后来,林徽因经过理智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徐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的诗,体现了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他们一起组织新月社活动,一起演戏,并常有书信来往。1924年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担任翻译。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
1931年11月19日准备参加林徽因演讲会的徐志摩遭遇坠机事故遇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志摩

5. 徐志摩的一生

清光绪二十三年徐志摩生于十二月十三日(1897 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按族谱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国留学时他父亲徐申如给另取的名字。
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10 年,徐志摩满十四岁时,离开了家乡,来到杭州。
经表叔沈钧儒介绍,考入杭州府中学堂(1913年改称浙江一中,现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和杭州第四中学前身),与郁达夫、厉麟似同班。
他爱好文学,并在校刊《友声》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论小说与社会之关系》,认为小说裨益于社会,“宜竭力提倡之”,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时,他对科学也有兴味。
并发表了《镭锭与地球之历史》等文。1915年夏,徐志摩毕业于浙江一中,接着考入上海浸信会学院暨神学院(沪江大学前身,现为上海理工大学)。
同年十月,由家庭包办,与上海宝山县罗店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结婚。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国待了两年,但他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掠夺的疯狂性、贪婪性。
讲求物质利欲却感到厌倦,他又受到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吸引,终于摆脱了哥伦比亚的博士衔的引诱,买舟横渡大西洋,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
致使他不曾达到跟随罗素从学的夙愿,结果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这时,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
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
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镌》的编撰工作。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
1931年11月19日早8:00时,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
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
不料飞机撞上开山(现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境内),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扩展资料:
徐志摩的多情似乎是天生的,当初娶了张幼仪,谁看都是一桩美姻缘。张家是上海宝山县的名门大族,张幼仪的哥哥是有名的社会活动家。
不过婚姻对于徐志摩,似乎没有太大的约束作用。婚后不久,就辞别恩爱的小妻子去北京读书去了。两年后,带着妻子到英国读书。
他希望能让自己的女人接受新式教育。最初的日子还好,徐志摩一个人都不认识,他和妻子相濡以沫。
这时候两个人像极了恩爱夫妻,张幼仪尽到了一个家庭主妇的责任,把徐志摩照顾的无微不至,爱一个男人,就要爱上他的胃口。
这是谁说的,对极了。不过在这时,徐志摩邂逅了一个来自中国内地的女孩,当时年仅十七岁,一张稚气的脸上显露出超凡脱俗的气质,有点像天上飞来的天使。
后来才知道他是自己好朋友的女儿,名叫林徽因的便是。后来不久,徐志摩就成了林家的常客,林长民是个生性洒脱幽默风趣很有浪漫气质的人。
在这里徐志摩学会了很多做人的真谛,当然林家还有一个吸引志摩的地方,那就是娇美如花的林徽因。林徽因是个可人儿,这位美丽多才的少女,深深地拨动了徐志摩的心弦。
他简直如同“吹了一阵奇异的风”,“照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他的心。爱情启开了灵感的大门,他开始写诗。
但他是一个有妇之夫,对此,林徽音表示,只有与原夫人离婚,方有可能讨论婚嫁之事。于是,徐志摩匆忙把已有身孕的妻子送到柏林留学。
待长子刚刚满月后,他就迫不及待地提出离婚要求。一切都和想象的差不多,很爱徐志摩的张幼仪居然答应了志摩的要求。
而且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儿子,还有肚子里快要出生的幼子。在异国,一个女人默默的忍受,忍受自己丈夫的悄无声息的远离。
不过等徐志摩匆匆归来,林家父女早已悄然回国,顿时,徐志摩一如当头棒喝。林徽因是爱徐志摩的,可就是因为太爱,她害怕自己也成了昨日的张幼仪。
思来想去,她不想把自己的终身幸福交到徐志摩手里,就这样她一直把徐志摩当作自己做好的朋友,哪怕是知音,知己都行。就在这时,林徽因已经和梁思成举行了婚礼。
当时的徐志摩内心是苦闷的,不过他采取了合情合理的明智态度,把自己深沉的爱珍藏在心底,而把林徽音当作一个最知心的朋友。
要知道梁思成的父亲就是徐志摩最尊敬的老师梁启超。徐志摩是个天才的诗人,他的浪漫气质是无法束缚的。
1924年春天,徐志摩与有夫之妇的陆小曼相识了。那时候,她跟丈夫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完全是一副阔太太,交际场中的活跃女性的气派。
但她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抑郁的。就这样,徐志摩对这个风姿绰约的年轻贵妇人发起了进攻,一切都比想象的更加艰难。
一个是浪子,插足有夫之妇,好在陆小曼的丈夫是个比较开通的男人,也是梁启超的入室弟子,因此几年下来,当大家的热情快要燃烧殆尽的时候。
就在徐志摩为濒于绝境的爱情孤独地悲叹时,突然出现了喜剧性的转折。陆小曼奇迹般在上海与丈夫离了婚,急不可待地跑回北京,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和王赓离婚了!
这对于徐志摩不啻于一声惊雷,于是徐志摩的恩师梁启超先生充当了徐志摩陆小曼的证婚人,不过戏剧化的爱情却冲淡不了对这份爱情并不看好的老先生,梁启超以一分申斥的嘴脸,主持了这份婚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志摩

徐志摩的一生

6. 徐志摩的一段很著名的诗,你走了正如你悄悄的来……请接后面的

《再别康桥》      作者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扩展资料: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兴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
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
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办起了俱乐部,编戏演戏,逢年过节举行年会、灯会,也有吟诗作画,徐志摩出于对印度诗人泰戈尔一本诗集《新月》的兴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 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诗以外,还联络新月社成员从事戏剧活动。10月,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 。
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这时,闻一多已由美国回国并参加了《诗镌》的编撰工作。除第三、四两期由闻一多和第五期由饶孟侃负责编辑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编。发表的《诗刊弁言》和《诗刊放假》也是徐志摩执笔。《诗镌》的撰稿人努力于中国新格律诗的创作和关于诗艺的探讨,所以《晨报诗刊》的创办,标志着诗歌流派——新月诗派的形成。同年与陆小曼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教授。创办《新月》杂志。
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处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沆任经理,后由张禹九接任。同年,徐志摩也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与陈梦家、邵询美、方玮德等又办了一个《诗刊》季刊,徐志摩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出了四期 。
扩展链接:百度百科——徐志摩

7. 想找几本鼓励人的诗集,徐志摩的《青春曲》在他的那部诗集里?

没有青春曲,有一个青年曲 青年曲   徐志摩泣与笑,恋与愿与恩怨,
难得的青年,倏忽的青年,
前面有座铁打的城垣,青年,
你进了城垣,永别了春光,
永别了青年,恋与愿与恩怨!

妙乐与与酒与玫瑰,不久住人间,
青年,彩虹不常在天边,
梦里的颜色,不能永保鲜妍,
你须珍重,青年,你有限的脉搏,
休教幻境似的消散了你的青年 徐志摩文集           名家名著经典文集:徐志摩文集(精编版)
  作者:王晖 主编 
  出版社:吉林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1 
  ISBN:7806063978 
  字数:400000 
  印次:2 
  版次:2 
  纸张:胶版纸 
  定价:25.8 元 
  作者简洁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南湖、云中鹤等。1915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和1921年分别赴美国和英国留学。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以后,先后任北京《晨报》副刊《诗镌》主编,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新月》月刊主编,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教授等职。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徐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外诗;巴黎的鳞爪。
  目录
  志摩的诗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
  我有一个恋爱
  去罢
  为要寻一个明星
  留别日本 
  沙扬娜拉十八首
  破庙
  自然与人生
  地中海
  灰色的人生
  毒药
  白旗
  婴儿
  太平景象
  卡尔佛里
  一条金色的光痕
  盖上几张油纸
  无题
  残诗
  东山小曲
  一小幅的穷乐图
  先生!先生
  石虎胡同七号
  雷峰塔
  月下雷峰影片
  沪杭车中
  难得
  古怪的世界
  朝雾里的音籁
  天国的消息
  夜半松风
  消息
  青年曲
  谁知道
  一家古怪的店铺
  哀曼殖斐儿
  默境
  月下待杜鹃不来
  希望的埋葬
  冢中的岁月
  中化活该
  一星弱火
  她是睡着了
  问谁
  ……
  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
  云游
  集外诗
  巴黎的鳞爪
  【图书简介】 - 徐志摩文集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诗人名家辈出,灿若群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青年诗人徐志摩那电光火石般短促的一生,那充满浪漫激情的新体诗歌,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徐志摩(1897-1931),生于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是独生子,从小天性聪慧,学业优异。1915年lO月,18岁的徐志摩遵从父命与16岁的张幼仪于家乡结婚。婚后不久,徐志摩北上天津、北京求学,先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预科,后随北洋大学法科并人北京大学法科,拜梁启超为师。赴美英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又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并结识陈西滢、英国作家韦尔斯,开始对文学感兴趣。转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剑桥优美的自然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悠闲的生活方式、流行的政治思想,都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为受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歌和西洋文学的熏陶,再加上个人感情气质等方面的原因,徐志摩开始了新诗的创作,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道路。徐志摩的文学才能表现在多方面。他写过散文、小说,与陆小曼合写过剧本,还写过时政评论、文艺专论等。当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新诗。文学作品中,诗最难读,主要不在于文字而在于思想内容,特别是把握意境等方面难度更大。要知人论世,更要知人论文,知人论诗。要读懂徐志摩的诗,就必须全面地了解徐志摩生平遭际、学识渊源、家庭婚恋、个性特点及时代潮流等。概括起来,徐志摩流星闪电般短促的一生,有两个方面对他生活创作影响最为深远。其一是他学养深厚,学贯中西。徐志摩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又先后留学美国和英国,特别是剑桥大学及英国文学对徐志摩影响很大。徐志摩说:“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今译为剑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他结交中外名流学者之众多,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可以说无出其右。国内如梁启超是其恩师,其他如陈独秀、胡适、瞿秋白、郭沫若、陶行知等。国外如英国学者狄更生、罗素,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曼殊斐儿,印度诗人泰戈尔等。其二是与两位才女——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感情经历。为了二人,徐志摩奔波于北京、南京和上海之间,最终而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当然,就像巴尔扎克在穷困煎熬中写出了不朽的《人间喜剧》一样,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位非凡的女性,徐志摩才成就了诗人徐志摩。
  【作者简介】 - 徐志摩文集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南湖、云中鹤等。1915年中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和1921年分别赴美国和英国留学。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并任北京大学教授。
  【图书目录】 - 徐志摩文集
  志摩的诗
  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多谢天!我的心又一度的跳荡
  我有一个恋爱
  去罢
  为要寻一个明星
  破庙
  自然与人生
  地中海
  毒药
  白旗
  婴儿
  盖上几张油纸
  残诗
  无题
  一幅小的穷乐图
  沪杭车中
  难得
  先生!先生
  雷峰塔
  石虎胡同七号
  古怪的世界
  乡村里的音籁
  夜半松风
  天国的消息
  消息
  谁知道
  哀曼殊斐儿
  不再是我的乖乖
  默境
  一个祈祷
  冢中的岁月
  她是睡着了
  为谁
  问谁
  雪花的快乐
  恋爱到底是什么一回事
  康桥再会罢
  翡冷翠的一夜
  翡冷翠的一夜
  “我要你”
  珊瑚
  偶然
  他怕他说出口
  丁当——清新
  客中
  半夜深巷琵琶
  望月
  决断
  “起造一座墙”
  再休怪我的脸沉
  天神似的英雄
  “新婚与旧鬼”
  两位太太
  ……
  猛虎集
  云游
  小说
  书信
  日记

想找几本鼓励人的诗集,徐志摩的《青春曲》在他的那部诗集里?

8. 徐志摩喜欢过林长民吗

那个,徐志摩喜欢过林徽因倒是真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