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知识点梳理

2024-05-13 08:16

1. 高一政治知识点梳理

经济常识(上)      ※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货币的职能:(1)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2)一般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3)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价值规律:(1)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价上下波动。(2)作用:①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②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4、公有制主体地位:(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非公有制:(1)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作用: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生活,增加税收,促进科技进步(3)方针: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的。(2)具体原因: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7、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2)按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要素分配。      ※8、市场经济:(1)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3)市场调节的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9、国家宏观调控:   (1)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11、公司:(1)法定公司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2)股票价格=预期股息/银行利率(3)股份制:①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是看它的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份掌握在谁手中;②社会主义条件下,若国家或集体控股,它就是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③公有制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1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1)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利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13、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的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经营者的素质。※14、农业:(1)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2)现状:农业基础地位仍比较脆弱(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3)意义: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4)措施:①首要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基本政策,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②关键是发展农业科学技术;③增加农业投入;④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5)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6)建设新农村的意义及措施意义:①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③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④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⑤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⑥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⑦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开拓农村市场,有利于促进农村教科文卫事业发展,有利于为二、三产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强大动力。措施: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推进。(7)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为什么:①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存在缺陷和弱点.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因此,发展农业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推进现代农业,是国家对农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④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怎么办: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二是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加快改变农业设施装备落后的局面。三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条件。要集中相应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快农村水利、道路、电网、通信、安全饮水、沼气等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全国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鼓励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四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问题,就是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要努力增加种养业、林业收入,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进一步减少农村贫困人口。五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要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转移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意识。   15、工业:(1)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的主导作用要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2)措施:①着重发展支柱产业(建筑业、机械信息产品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制造);※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16、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2)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3)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7.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18.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职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19.签订劳动合同的原则:(1)平等自愿原则;(2)协商一致的原则;(3)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律规定的原则。    20.社会保障制度:(1)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2)原则:①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产;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3)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①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②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③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经济常识(下)     1.国民收入按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1)积累包括: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社会物资储备三部分。(2)消费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两部分。※(3)积累和消费的关系:①对立:国民收入总量一定,积累和消费此消彼长。②统一: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措施。(4)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①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都应当有所增长。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③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2.财政作用:(1)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2)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3)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4)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5)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4.财政收入过多的危害性: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必将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5.税收的作用:一个基本两个重要: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经济调节的重要杠杆,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6.中国人民银行:(1)性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组成部分。(2)职能:①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②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③经理国库;④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的职能※7.银行的作用:(1)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2)银行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3)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8.储蓄的作用:(1)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2)调节货币流通。(3)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9.市场交易原则:(1)是什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2)为什么:①保证市场经济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②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10.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1)从根本上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2)收入水平,物价水平,人口数量。    ※1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1)提倡适度消费;(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3)提高消费的科学性;(4)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12.消费者的权利:(1)安全权(最主要的权利);(2)知情权;(3)自主选择权;(4)公平交易权;(5)求偿权;(6)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    ※13.当代世界市场呈现新特点(1)国际商品贸易方式多样化;(2)商品结构复杂化;(3)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4)跨国公司迅速发展;(5)市场竞争激烈化。   ※14.我国的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1)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2)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15.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1)生产国际化;(2)市场国际化;(3)资金国际化;(4)科技开发与应用国际化;(5)信息传播国际化。   16.对外贸易的内容:(1)对外商品贸易(主导地位);2)对外劳务贸易;(3)对外技术贸易。   17.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1)对等贸易;(2)展卖;(3)加工贸易;(4)补偿贸易。※     18.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1)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增强本国经济实力。19.倾销与反倾销。

高一政治知识点梳理

2. 高中政治知识点啊···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想一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这种说法对吗?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你认为下列哪些是商品?为什么?
1、自然界的空气  2、母亲为你织的毛衣  3、雪山上待售的氧气  4、回收的啤酒瓶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职能的含义: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的含义	执行方式
价值尺度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大小的职能	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职能	现实中的货币
流通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在哪些方面优于金属货币:纸币制作成本低,更便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发行的影响: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通货膨胀的含义:指经济运行中出现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它表现为物价全面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竭的出现。
信用卡: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信用卡的优越性:集存款、取款、消费、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支票:支票时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1、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2、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消费水平主要受影响的因素:居民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消费分类	最常见的	按消费对象	按消费目的
消费方式	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有形商品消费
劳务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理性消费的正确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为什么说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影响:(1)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现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相矛盾。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好处: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
              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
              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
              用。
集体经济好处: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2)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的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个体经济特点:个体经济以手工劳动为主,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
营灵活等特点
个体经济好处:个体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
              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私营经济好处: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
              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
              收。
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区别: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
                          率比较高,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外资经济好处: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背景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优越性	(1)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怎样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的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有三个部分组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公司制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机构等优点。
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依据是什么?
答: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公司经营成功取得的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
                            住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兼并好处:可以扩大优势企业,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
              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企业破产的好处:(1)有利于强化企业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2)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为什么要就业:(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3)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
              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4)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
              其实现自生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择业观:(1)树立自主择业观(2)树立竞争就业观(3)树立职业平等观(4)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力,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力,休息休
                  假的权力,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力,接受职业技术培
                  训的权力,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力,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的权力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权益受到侵犯时采取的手段: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
                          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 贷款业务 结算业务
债务分为:国债 企业债券 金融债券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答: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
    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
    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
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的
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的好处: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
                   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
展
除按劳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公平收入分配的好处: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
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社会公平的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
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
社会公平另一重要举措
社会公平的优越性: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
                  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健康发展。
效率与公平存在什么样的矛盾?
答:(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
    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3)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
    精神。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财政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收入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税收分类:流转税 所得税 资源税 财产税 行为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
          很大的两个税种。
税收特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经济手段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
                         是国家队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2)由我国社会主义性
                      质决定(3)社会主义共有知己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人们的消费分类:温饱型 小康型 较富裕型
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新要求: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
长方式、消费模式。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3)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有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不利影响(实质):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作用:
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经济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1)	非歧视原则
(2)	市场准入原则
(3)	互惠原则
(4)	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的原则
(5)	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我国于2001.12.11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对外开放成为我过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如何利用外资: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完Ⅰ

3.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汇

《经济生活》
专题一 生活与消费
1.商品价格:
是什么—商品价格变动的具体影响
对生活:总体上价格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上升;具体的对生活必需品影响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大,A、B互为替代品,A价格上升,对A需求下降,对B需求上升,A、B为互补商品,A价格上升,对B需求下降。
对生产:调节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为什么—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
价值决定价格;供求影响价格: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升。
怎么办—如何稳定物价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稳定物价、调节供求关系;
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出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
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人们的生活消费
是什么—衡量消费水平的标准
恩格尔系数。
为什么—影响消费的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来说,消费与收入成正比;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消费与收入差距成反比。
怎么办—如何提高消费水平
国家:根本途径:发展经济(生产力),增加收入;
      加强宏观调控,坚持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公平,稳定物价,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企业:提供适销对路、高质量的商品、服务。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是什么—金钱是什么(起源、本质、职能)
起源:商品交换的产物;
本质:一般等价物;
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为什么—钱可用来做什么、不可用来做什么
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怎么做—如何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专题二 生产、劳动与经营
1.企业经营成功的要素
    是什么—企业信誉的含义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为什么—企业信誉的重要性
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怎么做—成功的要素
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2.就业问题
    为什么—就业的意义(国家、劳动者个人)
对劳动者: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保障权益,生活水平提高;
对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目标:促进就业);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社会稳定,和谐社会。
    怎么办—如何解决(党和政府、劳动者个人)
党和政府: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为创业和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发挥市场调节就业的基础作用,完善市场就业体制;大力发展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完善保障制度,解决后顾之忧。
企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劳动者:树立正确就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3.投资问题
是什么—常见理财方式的特点
储蓄:便捷的投资;
债券:稳健的投资;
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商业保险:规避风险,保值增值。
怎么办—理财的原则
收益性,安全性,多样性,适当性;规避风险,保值增值。

专题三 收入与分配
1.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
    是什么—收入分配公平的含义
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为什么—收入公平的意义
对社会: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局限性,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对个人:有利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提高,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怎么办—如何解决
根本途径:发展经济,提高效率,增加收入;
制度保证:坚持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重要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合理比重,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政府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障最低收入,政府加强宏观调控;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提高效率同时更加注重公平;
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平。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是什么—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效率:资源节约,社会财富的增加,经济发展;
公平: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为什么—两者关系
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怎么办—如何处理
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提倡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3.依法纳税
    为什么—要依法纳税的原因
原因:社会主义税收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集体、个人根本利益一致);
意义:为国家职能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怎么办—依法纳税的要求(个人、国家)
依法自觉纳税、诚信纳税;坚决反对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增强对税收征管使用和监督意识。

专题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国家的宏观调控
    是什么—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含首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为什么—加强宏观调控
共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个性:社会主义性质(公有制、共同富裕)。
    怎么办—宏观调控的手段
主要手段:经济手段:经济政策、经济计划
          法律手段:经济立法、经济司法
辅助手段:行政手段:行政命令、行政指示规定
2.科学发展观
    是什么—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式:统筹兼顾
    为什么—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
实践: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联系当前建设中诸多问题)
理论:指导方针、战略思想
    怎么办—如何贯彻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经济全球化
    是什么—经济全球化含义
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
    为什么—双重影响
积极: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消极: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加剧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风险全球化,加剧世界经济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
    怎么办—如何对待
双刃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政治生活》
专题五
1.公民的政治参与:
是什么—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有哪些
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
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参加民兵组织。
是什么—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四个环节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为什么—公民为什么可以也必须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意义:政府:有利于政府改进工作(职能、原则、宗旨);
      公民: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素养、能力,增强主人翁意识;
      国家:体现国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
怎么办—参与的原则、基本要求
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基本要求:依法有序。
2.政府的职能:
是什么—政府的职能有哪些
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公共服务。
为什么—政府的性质、地位、宗旨和原则
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行政机关),人民意志的执行者,人民权益的捍卫者;
地位:
宗旨:为人民服务;
原则:对人民负责。
怎么办—如何正确履行职能
在法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
3.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是什么—监督体系具体内容
行政体系内部:上级政府、法制部门、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国家预防腐败局;
行政系统外部:国家权力机关、人民政协、司法机关、社会与公民、党。
为什么—政府权力需要被监督和制约的原因、意义
原因:公民:国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有权监督
      权力:双刃剑,缺乏监督会导致腐败。
怎么办—制约的关键
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专题六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人代会的地位、组成、职权、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地位:国家权力机关
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作用、地位和关系
中国共产党发扬民主、集中民意,召开政协会议,将党的主张、政策依照法定程序建议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上升为国家意志,然后由政府贯彻执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我国的政体
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内容)
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人代会;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组织活动的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为什么—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原因
原因:适合国情,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意义:优势显著。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怎么办—坚持和完善
坚持和改善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人大的自身建设;总之,要更好地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践。
3.中国共产党
为什么—党的性质、地位、作用、宗旨
性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
地位:执政党,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作用: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怎么办—指导思想、、加强党的领导(领导方式)、完善三种执政方式
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3.民族关系
    是什么—新型民族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为什么—民族团结重要性
见民族问题专题
    怎么办—如何坚持民族团结
国家:坚持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落实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公民:珍惜、巩固、发展新型民族关系;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专题七 当代国际社会
1.国家利益
    是什么、为什么—国家利益的重要性及理解
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是国家冲突的根源。
    怎么办—如何对待本国国家利益和他国的国家利益
维护自身利益,尊重他国正当利益,寻求和维护共同利益。
2.我国的外交政策
    是什么—宗旨、基本目标、基本准则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为什么—奉行这一外交政策的原因
根本原因:我国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对外活动出发点、落脚点);
时代背景: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
          国际竞争实质: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
    怎么办—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既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又促进和平与发展。

《文化生活》
专题八 文化与生活 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作用
是什么—文化的含义、形式
含义: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形式: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
      动态形式:文化生产、传播、积累
为什么—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个人:内容: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性质:文化塑造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
对社会: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原因
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普遍的规律,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各民族存在多种因素的不同,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差异。
    怎么办—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因、态度、原则)
原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原则: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3.传统文化
    是什么—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传统文化的特征
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
特征: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
    为什么—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精神根基、精神纽带。
    怎么办—如何对待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4.文化创新
    是什么—文化发展的实质
文化创新。
    为什么—文化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必然要求,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怎么办—文化创新的途径
主体:人民群众
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具体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专题九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华文化
    是什么—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为什么—中华文化具有如此基本特征的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2.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
    是什么—什么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为什么—重要性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怎么办—如何处理
尊重各民族文化。
3.民族精神
    是什么—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因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怎么办—如何弘扬和培育
发挥主心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4.大众文化
是什么—大众文化的内涵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大众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文化需求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怎么办—如何发展
遵循原则:弘扬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是什么—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发展先进文化的原因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根本保证。
怎么办—如何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什么—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为什么—必要性与重要性
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当前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多种文化并存,人们思想的独特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增强。
怎么办—如何建设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7.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为什么—必要性与重要性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怎么办—具体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直面思想道德冲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8.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什么—荣辱观主要内容
八荣八耻
为什么—地位、作用
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梵音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9.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是什么—两者关系
相互促进,两者统一。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为什么—现实冲突及解决途径
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怎么办—如何处理及提高
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希望帮到你!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汇

4. 求高中政治知识点

不知道你问的是哪册书、、但希望这个对你有帮助==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点解析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 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8、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 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具客观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12、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13、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4、什么是量变和质变?
(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15、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6、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17、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18、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19、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有何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要求:(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2)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0、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它的表现是什么?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表现:(1)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2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23、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什么是矛盾主次方面?他们之间的辨证关系如何?
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
(1)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4)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一点论。
26、什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7、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8、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29、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
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0、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31、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32、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33、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是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7、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
(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
(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0、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1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5、什么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
指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16、什么是人的价值?它包括哪些方面?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的价值包括:①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②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17、评价一个人有无价值的标准是什么?
主要是看他的贡献,即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18、什么是价值观?
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9、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体现在哪里?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②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们能否拥有美好生活的航标。
20、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2)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选择;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
21、为什么说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
(1)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则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自身的价值就越大;(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2、怎样才能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
(2)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表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5. 高一下政治知识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想一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这种说法对吗?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流通的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你认为下列哪些是商品?为什么?
1、自然界的空气  2、母亲为你织的毛衣  3、雪山上待售的氧气  4、回收的啤酒瓶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职能的含义: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的含义	执行方式
价值尺度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它一切商品大小的职能	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职能	现实中的货币
流通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在哪些方面优于金属货币:纸币制作成本低,更便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纸币发行的影响: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通货膨胀的含义:指经济运行中出现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它表现为物价全面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竭的出现。
信用卡: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信用卡的优越性:集存款、取款、消费、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支票:支票时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
1、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2、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
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③作用: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使资源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实现优化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企业内部实现优化配置)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在企业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总之,即有利于资源优化,合理,高效配置)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消费水平主要受影响的因素:居民收入、物价总体水平。
消费分类	最常见的	按消费对象	按消费目的
消费方式	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
租赁消费	有形商品消费
劳务消费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
享受资料消费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理性消费的正确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为什么说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的影响:(1)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现今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相矛盾。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包括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好处: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经济的命脉,在国民经济中
              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
              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
              用。
集体经济好处: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
             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2)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的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个体经济特点:个体经济以手工劳动为主,具有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
营灵活等特点
个体经济好处:个体经济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
              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私营经济好处: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为发展生产和满
              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税
              收。
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区别:与个体经济相比,私营经济规模较大,设备较先进,劳动生产
                          率比较高,对提高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有积极作用。
外资经济好处:发展外资经济,有利于引进境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有利于扩大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背景	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优越性	(1)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怎样坚持和完善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企业的含义: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公司的含义: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公司的组织机构通常有三个部分组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
公司制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机构等优点。
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依据是什么?
答: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只有保持一定的营利能力,公司才能开发技术、更新设备、扩大规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公司经营成功取得的因素:(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公司要提高自
                            住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
                            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企业兼并好处:可以扩大优势企业,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
              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企业破产的好处:(1)有利于强化企业风险意识,促使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2)通过企业破产,及时淘汰落后的企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为什么要就业:(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3)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
              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4)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
              其实现自生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
正确择业观:(1)树立自主择业观(2)树立竞争就业观(3)树立职业平等观(4)
            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力,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力,休息休
                  假的权力,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力,接受职业技术培
                  训的权力,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力,提请劳动争议处理
                  的权力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权益受到侵犯时采取的手段: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
                          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存款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我国的储蓄主要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两大类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存款业务 贷款业务 结算业务
债务分为:国债 企业债券 金融债券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
答: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
    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
    劳少得。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
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的
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的好处: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
                   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
展
除按劳分配的多种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公平收入分配的好处: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
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社会公平的举措: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
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2)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
社会公平另一重要举措
社会公平的优越性: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
                  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
                  协调健康发展。
效率与公平存在什么样的矛盾?
答:(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2)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
    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3)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
    精神。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财政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及其他收入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税收分类:流转税 所得税 资源税 财产税 行为税;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
          很大的两个税种。
税收特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经济手段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
                         是国家队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2)由我国社会主义性
                      质决定(3)社会主义共有知己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人们的消费分类:温饱型 小康型 较富裕型
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新要求: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
长方式、消费模式。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内容:(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3)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有利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全球化的不利影响(实质):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作用:
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经济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1)	非歧视原则
(2)	市场准入原则
(3)	互惠原则
(4)	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的原则
(5)	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我国于2001.12.11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做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对外开放成为我过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如何利用外资:我们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高一下政治知识点

6. 高一政治知识点

高一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期末复习试题
第一单元
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价值和使用价值
考点2.货币的产生、含义和本质?
考点3.货币的职能? 5个: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考点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
考点5.经济收支往来两种结算方式?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考点6.外汇及汇率?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考点7. 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价格和供求的关系是什么?
考点8.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考点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的意义?P13最后一段
考点10.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 P14最后一段
考点1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何理解“需求有弹性、互补品和替代品”?
考点1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P16
考点1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考点14.消费类型的三种划分?
考点15.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恩格尔系数及变化的意义?
考点16.影响消费的心理有哪些?如何评价?P20-21
考点17.如何做理智的消费者?
考点18.正确的金钱观?
第二单元
考点1.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
考点2.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及相互关系?
考点3.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怎么样)?
考点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原因?
考点5.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考点6.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的体现?
考点7.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及地位是什么?
考点8.企业的含义?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考点9.公司的含义,法定的公司形式及两者的比较。
考点10.公司的组织机构?公司制的优点?
考点11.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考点12.企业的兼并和破产破产。
考点13.劳动与就业?我国的就业形势怎样? 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
考点14.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原因、主要权利、措施)。
考点15.我国居民的四种常见的投资方式?分别有什么特点?
考点16. 利息的计算。我国的商业银行(含义、业务)?

第三单元
考点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考点2、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是什么?
考点3、其他分配方式包括?(个体劳动者按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考点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如何实现社会公平?
考点5、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考点6、财政的含义、国家预算与国家决算的含义。
考点7、财政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考点8、取得财政收入的渠道有哪些?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考点9、财政支出按用途分为哪些内容?财政收支关系有哪几种情形?
考点10、税收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是什么?各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怎样?
考点11、我国税收的种类?两个影响较大的税种:增值税、个人所得税?
考点12、为什么要依法纳税?(我国税收的性质、税收的作用)
考点13、违反税法的四种行为的区别?纳税人的权利?

第四单元
考点1、配置资源的两种基本手段?   计划和市场
考点2、市场经济的含义?
考点3、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 市场调节的优点。
考点4、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建立市场规则;形成社会信用制度(治本之策)
考点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考点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考点7、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主要目标、手段?
考点8、新世纪头二十年我国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
考点9、科学发展观的地位、科学内涵?
考点10、经济建设怎样实现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考点1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实现载体?
考点1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如何应对?  
考点13、世贸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
考点14、如何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7. 高一政治知识点

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 
原因: 1.与资本主义不同:(1)社会生产目的: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劳动关系,走向共同富裕(3)分配方式 
2.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产生的社会成员之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生产关系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国有经济:1.外沿: 国有自然资源,国有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 
2.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经济基础和国民经济领导力量 
3.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1)对国民经济命脉占支配地位→保证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2)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 
4.主导作用的意义: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命脉,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 
5.国有经济比重下降,但只要坚持公有制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就不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6.主导作用实现方式: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经济:1.地位: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2.优越性: (1)把分散的生产资料组织起来,有助于克服个体经济力量单薄,无力地与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弱点(2)集体经济组织是独立的经济单位,有充分的自主权,经营方式比较灵活,对市场有较强的适应性,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3.作用: (1)共同富裕原则得以实现(2)吸收社会分散资金(3)缓解就业压力(4)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收入 
4.农村集体经济: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1) 集体和农户两个经营层次 
(2) 实行双层经营体制的理由:铜我国总体水平低相适应,避免过去大规模经营造成的弊端;适应农业生产特点 
(3) 内容:a.一方面,在坚持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劳动收入b.另一方面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结合起来,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结合 
(4) 优越性: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规模经营 
(5) 作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6) 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双层经营体制是家庭承包的保障 
混合所有制经济:1.含义:由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原则,实行联合生产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2.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适应得的社会制度和控股权在谁手里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1.原因:社会化大生产程度有不同层次,生产水平多层次决定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性2.作用: (1)有利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2)有力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以公有制为主体:1.表现: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提高(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作用:保证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 个体经济: (1)性质:小商品经济 
(2)特点:a.本质特点:以劳动者自己劳动为基础,一般不剥削他人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和支配b具体特点: (与私营经济比较)规模小,投资少,设备简单,经营灵活(3)作用: a利用分散的资源b发展小商品生产c保存和发展传统技艺d活跃市场e方便人民生活f增加劳动就业 
2. 私营经济:(1)性质:资本主义性质 
(2)特点: a本质特点:雇佣劳动,剥削他人,以利润为目的b具体特点:(与个体经济比较)规模大,设备先进,生产率高 
(3)作用:a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资金b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c吸引劳动者就业d增加劳动者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e提高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3. 外资经济: (1)资本主义性质(2)外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境外资本部分以及外商独资企业(3)地位:一种重要的非公经济(4)作用:a节省我国资金b学习国外先进经验c有利于培养人才d加快现代化进程 
4. 非公经济作用: (1)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2)加快生产力的发展(3)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4)增加就业(5)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 非公经济地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6. 对非公经济政策:鼓励 保护 引导 监督 管理 
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 
1. 根本原因: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 
2. 具体原因: (1)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a是以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必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于主体地位b有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逐步消灭剥削,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 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生产力整体水平低,不平衡,多层次;人口多,底子薄,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3. 有“三个有利于”决定∶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3)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基本经济制度的作用: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促进我国经济建设(3)促进社会进步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 
2.分配客体: 个人消费品(不是生产资料) 
3.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 优越性(作用): (1)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2)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3)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 地位: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1)所有制基础:个体私有制(2)分配主体:个体经营者(3)分配客体: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4)同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资金 技术 土地 劳动力 
3.福利性分配 
基本分配制度的必然性:1.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2.由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着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有者凭生产要素的贡献获得自己相应的收入,才能激励人们更有效的使用生产要素,提高其利用效率 
→综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就必须按劳分配,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资源配置:1.目标:是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必要性:解决人们对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3.两种方式: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通过市场调节作用实现 
市场: 1.产生:市场是和商品经济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2.含义:狭义:商品交换的场所,有形市场 广义: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3.作用(即价值规律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即调节着人、财、物的投放方向和数量比例 
市场经济:1.含义: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产生和发展 
3.有效运行的条件:(1)企业多,自由进入市场,充分竞争(2)灵活的价格(价格是资源配置最集中的表现) 
平等性:1.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2.决定因素: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也是市场经济基本规律 
3.内容: (1)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2)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4.作用:使市场经济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竞争性: 1.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 
2.原因: (1)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的特征(2)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价格在竞争中形成,所以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 
3.作用: (1)积极作用:a对生产者和经营者形成外在压力,使其改进技术,提高产率,优胜劣汰 b保证价格变化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很快得到调整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综上,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2)消极作用: a盲目竞争,社会资源的浪费b导致垄断,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4.正确看待竞争:公平竞争,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法制性: 1.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2.必要性: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 
3.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要求:(1)学法 懂法 守法 用法 (2)及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 
开放型:1.含义: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连在一起 
2.决定因素: (1)生产者和经营者为市场需要而进行生产和经营,实实质是为消费者而生产和经营(2)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要求具有开放性 
3.作用: (1)打破区域封锁(2)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4.地位: 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 
四个特征的关系:1.平等性与竞争性相互制约:没有平等性,竞争不能正常进行;没有竞争就无平等可言 
2.法制既是平等和竞争的保证,又是平等性的体现 
3.开放是平等和竞争充分展开的前提,也是法制发挥作用的社会条件 
4.四个特征既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又是市场经济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四个特征的共同作用(市场经济作用): 1.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2.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3.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二、国家的宏观调控: 
市场的不足:1.市场不是万能的 
2.市场具有固有的弱点和缺陷: 
(1)自发性:表现:a生产经营者追求自身利益b不正当经济行为 
危害:a两极分化b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2) 盲目性:原因:a生产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方面信息b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3) 滞后性:原因:a事后调节b时间差 
危害:a经济波动b资源浪费 
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还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 (1)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 
(2)外沿: 经济政策: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规划 
(3)作用:经济政策: 调动企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 
经济计划: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起重调控作用 
2.法律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2)市场经济法制性 
(3)作用:a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b调整社会经济关系c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d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1)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2)特点:直接、迅速(3)注意:a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b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必要性:1.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2.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 
社会主义舒畅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公有制意义:(1)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坚实的经济基础(2)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得以实现(3)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原因:(1)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2)国有经济导向作用(3)中共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有能力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第一节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一、 企业: 
含义: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特点: 1.以盈利为目的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3.独立经营,独立核算4.是人和物相结合的经济组织 
地位: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作用: 1.市场经济活动主要参加者2.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着3.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重要性:企业素质的高低以及企业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关系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企业法人:1.依法成立2.有必要的财产3.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4.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大中型企业的地位和特点:1.地位: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基本特点: (1)大规模采用及其生产(2)较系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3)劳动分工精细,协作关系严密(4)适应能力强(5)外部联系广泛 

二、公司: 
含义: 依法设立的,由法定数额所组成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特点: 1.从事生产流通或其他服务性活动的经济组织2.自主经营,独立核算 
优点: 1.是大中型企业普遍采取的企业组织形式2.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3.有利于按照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法人治理结构: 股 东 大 会 
↓ ↓ 
( 所有权 ) 董事会 ← 监事会(监督权) 
↑ ↑ 
总经理(日常经营权) 
(“→”表示制约关系) 
分类: 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相同点:(1)都是依法设立的企业法人(2)股东都附有有限责任(3)公司都以其全部资产对债务负责(4)组织机构大体相同(5)都有名称和章程 
2.不同点:(1)资本是否划分为等额股份(2)是否可以发行股票,公开募股机子(3)资本是否一定是货币(股份公司是)(4)股东人数有无限制(5)注册资本数额、设立程序、适用范围不同 

三、国有大中型企业: 
地位: 国民经济的支柱 
支柱作用的表现:1.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2.再过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重大作用3.拥有雄厚的资产、一流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主义制度,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1.含义:企业的生产总值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值 
2.地位: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 
提高经济效益:1.含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 
2.原因: (1)企业以盈利为目的(2)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企业) 
(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人民)(3)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国家) 
4.方法和途径: (1)a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b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c由粗放向集约转变→a要求b;a导致c(2)a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产率,按价值规律和国情办事b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实行市场需要的产品→a导致b 
兼并、联合和破产:1.依据: (1)激烈的市场竞争(2)优胜劣汰原则 
2.作用:(1)提高企业经济效益(2)优化产业结构(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3.兼并: (1)重要性: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让其参与市场竞争,接受优胜劣汰选择的有效形式(2)意义:a减轻国家财政负担b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提高总体效益(3)核心: 竞争 
4.“强强联合”:(1)目的:大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2)作用:a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b降低生产成本c提高产率d促进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e扩大市场占有额f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g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5.破产: (1)依据:a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b增强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2)作用: A积极作用: a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活力,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产率b有胜列塔,资源优化配置B消极作用: a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利益损失b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造成社会动荡 

第二节 企业的经营者 
一、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 
厂长(经理)的地位:中心地位 
1.厂长(经理)依法行使职权 ,受法律保护 
2.中心地位的表现: (1)统一指挥,全面负责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两个文明建设负全面责任(2)决策权和生产指挥权(3)其他领导受其领导,对其负责 
3.中心地位的重要性:使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厂长与职代会的关系: (1)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和指挥作用,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之上(2)内容:a厂长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履行企业各项义务b支持职代会、工会等的工作c执行职代会决定 
职代会的地位:1.性质: 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使职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机构 
2.权力和作用: (1)审议企业重大决策(2)监督行政领导(3)维护职工合法利益 
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地位: 1.作用: 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实行监督 
2.体现: (1)保证党的领导,贯彻方针政策,企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2)支持厂长行使职权,权责统一,有效组织经营(3)发动带领群众开展民主管理活动,保证职工主人翁地位,与厂长领导相统一,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4)领导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推动两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企业与国家、职工的关系: 
1.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是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1)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促进国有经济的发展(2)从全局出发,维护整体利益,自觉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维护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贡献力量 
2.企业与职工的关系: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1)把自我积累放在首位,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使企业能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2)关心群众生活,照顾职工现实利益→综上: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要求: 1.国有企业经营者首先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团结职工群众,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沿着正确方向发展(2)任何企业的经营者都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3)良好的业务素质: 在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 

三、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意义: 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使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 
集中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1.正当竞争: (1)手段: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提高信誉(2)作用和结果::a社会作用:保护国家集体和消费者的利益,提高产率,促进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b法律结果:受法律鼓励和保护2.不正当竞争:(1)手段: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2)危害和后果:a社会危害: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扰乱经济秩序,不增加社会财富,造成巨大浪费b法律后果:受法律制裁 



第一节 三大产业 
一、农业: 
GD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在其领土范围内,本国居民和外国居民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GNP: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 
1.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2)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3)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由我国农业现状决定: (1)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2)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3)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3.由建国以来我国历史经验证明:农业发展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就快 
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性:1. 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2. 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而只能加强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途径:1. 含义:粗放向集约转变 
2. 核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1)靠政策 
(2)靠科技:靠科技:a教育,提高全体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b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 
(3)靠投入:资金投入和物质投入,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共同投入 
(4)靠产业化经营::a措施: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b目标:把农业生产改造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大生产c重要性:现代化农业的重要保证 
(5)靠产业结构调整 

二、工业: 
分类: 1. 重工业: 生产资料 2. 轻工业: 消费资料 
地位 :国民经济的主导 表现在: 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作用: 1. 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和装备(2)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3)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4)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5)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重要性: 1. 一个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这个国家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2. 要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工业 

三、第三产业: 
层次: 1. 流通部门 2.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 3.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 4.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 
发展条件: 1.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2. 社会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程度提高3. 一二产业产率高,就业人口比重下降,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4. 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提供市场5.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作用: 1. 方便消费者,提高人民生活质量2. 促进一二产业3. 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 
重要性: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1.第三产业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趋势 
2.第三产业的繁荣与发展程度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展第三产业的必要性: 1. 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2.由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决定: 原因:(1)一二产业产率低,劳动力束缚(2)认识上重视工业,轻视流通、服务行业 
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 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 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3. 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措施:1. 发展现代服务业2. 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3. 面向居民消费,促进服务业的市场化和社会化4. 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明显增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 

四、三大产业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1.第一产业为二三产业奠定基础 
2.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条件 
3.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一二产业进步 

第二节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一、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统一的意义: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有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和劳动者履行的义务构成,是通过劳动者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体现出来的 
权利: 1. 内容: (1)劳动权是公民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基础(2)具体权利:a平等就业和选择就业b取得劳动报酬c休息,休假d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e接受职业技能培训f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g提请劳动争议处理h其他权利 
2. 意义:(1)保障和落实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2)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 
义务: 1. 完成劳动任务 
2. 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 
3. 提高职业技能: (1)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水平和产品质量好坏,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甚至是生产力水平(2)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4.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1)性质: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 (2)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3)作用:a促进人们形成对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

高一政治知识点

8. 谁有高一政治知识重点

政治: 2011年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重点知识
 
一、经济生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一般主要考查“经济意义”、“经济措施”)
1、价格(物价、CPI、PPI、房价)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根本原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②直接原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引起价格变化
     ④间接原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也会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需求、消费、消费者):A、一般地,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价格下跌,会增加对它的需求。 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C、价格的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消费需求。某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生产者/企业):A、调节生产,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 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竞争优势。 C、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树立品牌意识,重视新产品开发。【联系: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3)如何稳定物价?(建议:对症下药)
2、消费
(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①根本原因——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生产决定消费
  ②主要因素——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B 、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也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C、收入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D、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联系: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消费心理也会影响消费行为,主要有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④商品质量等也会影响消费
 (2)如何提高消费水平?(建议:对症下药)
3、生产与消费(热点:金融危机、扩内需调结构、低碳经济)
 (1)生产决定消费[来源:学科网]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会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新兴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3)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得到什么启发?(建议:从不同侧重点提出相应的要求与措施)
4、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树立品牌意识。④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⑤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竞争力。
5、劳动者(热点:农民工返乡、大学生毕业、生产安全事故)
 (1)劳动与就业:
     ①就业的意义:A、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B、有利于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C、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D、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②就业的措施:A、根本途径——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B、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C、从党和政府看,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D、从劳动者看: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立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有创业精神。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劳动者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②劳动者权益的维护:A、从劳动者看,要履行劳动者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合法途径维权。 [来源:学科网ZXXK]
B、从国家看,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打击违法用人行为;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6、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热点: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医改、教育公平、社保)
   实现公平的措施:①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④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税收调节,调高保低,整顿分配秩序,完善社保制度。⑤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7、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热点:宏观调控政策、楼市、金融危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1)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改进技术和管理。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经济不稳定、分配不公、差距扩大。[来源:学,科,网Z,X,X,K]
 (2)规范市场秩序:(热点:食品安全、产品质量问题)[来源:学|科|网]
     ①原因: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经济不稳定、分配不公、差距扩大。 B、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C、良好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否则会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无序,诚信缺失,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②措施:A、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要遵循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道德规范
             B、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秩序的治本之策
             C、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与社会 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监管
             D、企业及个人要 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并运用法律维权;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政府宏观调控:(热点:政府调控政策)
      ①原因: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来弥补缺陷。 B、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有利于巩固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措施:A、根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议:深入细化) 
               B、 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 引导,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来调节。 C、营造经济社会环境,制定经济政策,引导经济行为。 D、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4)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经济生活的“万金油”)
      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来源:学|科|网]
      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一、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大产 业协同带动转变。C、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D、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5)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国际经济)
      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 起,促进各国经济合作。 B、也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一国的经济波动会波及 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尤其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A、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 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B、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C、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D、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以质取胜
        E、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F、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要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家安 全与利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