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国将何去何从?

2024-05-10 17:28

1. 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国将何去何从?

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国不会那么快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低迷中走出。当然我们不能说。没有希特勒德国就会一直沉迷。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希特勒的出现,加速了德国的光复。
如果没有希特勒。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我们现在的许多事情都要改写。比如说中国也许就真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德国也会从现在欧盟中的强大国家变为2等甚至3等国家。没有希特勒就没有我们的现在。如果没有了希特勒。德国人民会在大萧条时期过的更加穷困潦倒。并且不会再拿起自己在凡尔赛合约签订后那丢掉的自尊心。希特勒帮助了他们走出了经济低迷。从一战后的低等国家再次一越成为世界大过。所以说。历史终究会还给这位伟人一个公平的见证。
希望我的答复对你的问题有所帮助。祝您新年快乐。

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国将何去何从?

2. 如果没有希特勒带领德国高速发展,德国还可能发动二战吗。

不会的  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时,德意志有600万失业者。魏玛共和国由于没有找到有效的对症药也败在这场灾难面前。而几乎不到5年,实际上就已不再有失业者了。德国实现了充分就业,而且在某些领域内,人民甚至还寻求附加的劳动。这只是希特勒上台后表现的冰山一角,有人称之为希特勒的经济奇迹。
一)货币新政策的提出  在巴伐利亚的监狱里,希特勒就指出过:“黄金本位和货币对比是造成德国人民灾难的根源。”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离开盈利饱和的本国市场,华尔街资本开始在德国大量投资,希望收回他们在希特勒身上下的本钱。而作为缺乏最起码的经济实力的德国总理的他则利用这些钱重振德国的经济。从1924 年到1931 年,华尔街总共向德国提供了1380亿马克的贷款,而德国在此期间总共仅支付了8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所以德国实际上是得到了一笔美国资助的520 亿马克的巨额金融资助,整个德国军事工业得以迅猛发展。金融巨头们,除了在纽约商业票据贴现市场上对德国工业提供低息的短期融资,还不惜将大量的黄金储备直接运往德国。而希特勒也实行了金融制度改革,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从德国私有中央银行手中收回了货币发行权。在摆脱了以国债为抵押才能发行货币的低效率高消耗程序之后,在华尔街资本的帮助下,德国的经济疯狂上升。他说:“一个国家并不靠货币的表面价值来维持生活,而是要靠真正的生产,而生产才能使货币获得价值。生产才是货币的真正准备,银行保险箱中存满了黄金并无意义。”  希特勒的货币新政策包括:1.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2.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3.停止所谓“外汇自由”,即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国移到彼国。4.当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时,就制造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  由于当时国际金融主要获利的方式就是向经济困难的国家放债营利,而这种政策就是将德国的经济还款以物品出口为手段,用美英金融大亨们资本扶植起来的德国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去赚美英的钱,将振兴德国经济的经济负担巧妙地转嫁到西方各国的身上,而西方各国则因为其拥有利用美英资本建立起的强大武力而无可奈何。经济危机,希特勒废除国际贸易中的黄金和股票兑换,只进行货货交易,所以受金融市场的冲击,非常小。当时欧洲列强都惊呼,德国根本没有收到打击,反而工业生产上升了 
(二)重建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  希特勒的演讲功力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他曾经承诺:“打破《凡尔塞和约》加在德国身上的枷锁,让每个人都有工作,让每家每户都有牛排和面包,让德意志民族重新振兴起来!”,而且他的承诺在第三帝国初期(1933-1938)变成了现实,从而使更多人拥护希特勒。  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1.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2.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的属下工会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使工人享有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仅1937年一年内,全德就约有一千万工人享受到了这项福利。3.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那么德国严重的失业率是怎么挽救的呢?在1933 年德国的失业率高达30%之多,到1938 年竟然出现了劳工紧缺。一时归咎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二是一些希特勒聪明的政策。例如希特勒为了让妇女为男子空出她们的工作岗位,实施了婚姻贷款政策:当两个人结婚,而妻子放弃她的工作岗位时,这对夫妇就能获得1000马克的贷款来购买家具和家庭用品。这项规定不仅导致了工作岗位的大量空出和结婚率的上升,而且还导致了出生率的上升,进而增强德国的军事力量。在纳粹当局的努力下,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降到了1.3%,而同期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  (三)用来恢复经济发展的措施  当时的德国几乎陷于停顿的经济状态,希特勒宣称要尽快让德国经济发动机高速并持续地运转起来,他采取的措施有:  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胀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65.6亿马克骤增到177亿马克,六年中实收税款共增加了600亿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国国债由115亿马克上升到371亿马克。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劳动者的小额储蓄存款也被强迫投入公债。帝国银行以国债为担保大量增发银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由26亿马克骤增为110亿马克。  2、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  932年,德国的军费支出为6.7亿马克,约占当年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国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10.6%。巨额的军
事订货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了高额利润。以军火工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从国家接受的军事订货总值由930万马克猛升到1.45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时期,公司的纯利润额则由650万马克上升到1.22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剥夺犹太人资本  希特勒非常方案犹太人,而这个问题也引来了近代及当代无数学者的兴趣,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后,大量开展“排犹运动”,帮助“雅利安”财团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由于这一“运动”,共计约60-80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转到了“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魁手中。  4、强制卡特尔化  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所谓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任何反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有关的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等权利。这实际上是在经济上宣布了它们的死刑。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并如垄断组织,受垄断资本的直接统治。卡特尔的数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个增加到2500个。  5、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  1937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规定凡是资本不组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而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此外,希特勒政府还强迫封闭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工作。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年-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都受到国家的控制。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20年代差不多,约在400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年,“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8、扩大对外贸易  1932-1938年,德国在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国对外投资急剧上升,由12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卢等国钢铁垄断组织又联合成立国际粗钢输出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在国际钢铁卡特尔和国际铝卡特尔中,德国垄断组织也分别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或股份额。  9、兴办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头两年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共约50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筑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亿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后来不少成为兵营)约7亿马克,开垦荒地与改良土壤等约7亿马克,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梁等3.5 亿马克,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约5亿马克;对参加公共工程的私人发放补助金和减免税金约6-7亿马克。但是纳粹为了宣传自己的成就,被作为元首具有独创性的成就加以庆贺,并说高速公路是元首独自一人发明的,而事实上,修建高速公路的计划早在20年代末就已经拟定好了,只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才阻碍了它的实施。  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这些实在的数据表明:纳粹当局的确在不长的时间里,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

3. 希特勒是怎么让德国崛起的

首先,德国拥有大量的人才,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德国都是展现了自己强大的一面.
  1.他们对英法的仇恨让他们不断的努力,而且他们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相关人才,劳动者素质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原因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都战败后仍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2.二战后的西欧国家大都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3.二战后的德国推行政治改革,清除了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稳定.
  4.同时国内实行非军事化,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5.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结合的经济政策.
  6.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希特勒是怎么让德国崛起的

4. 如果希特勒没有发动二战,或者希特勒对第三帝国的野心没有那样激进,更注重本身发展,德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呵呵,那小胡子在台上待不了3年就鞠躬下课了
先看小胡子是怎么上台的,靠的就是民粹主义,宣扬种族至上和复仇主义(当时的说法就是政府无能,犹太无耻,苏联无德),德国要成为世界主宰
如果上台以后一下大变,选民就不乐意了
其次,看小胡子的经济政策。总体上采用对普通居民的高福利,政府进行价格管制,对大企业收重税,没收犹太人财产
大企业在缴纳重税的同时,获得高额的政府补贴和订单
这么一看就清楚了,这是一个死循环,如果不能有效打开海外市场,就是恶性通货膨胀
但市场在哪里?英法可以向殖民地倾销,美国有南美作为后院,德国卖给谁?当年大家都是自成一体
结果就只能开着水柜去抢了

5. 如果当年希特勒只发展经济不侵略,德国如今在世界上会是怎样的一个地位?

就算德国没有发动二战,只发展经济的话,它也成为不了超级大国,毕竟德国的面积与规模摆在这里,永远无法跟美国和苏联抗衡,并且当时德国也是因为内部经济危机,迫不得已才发动了二战,要是不发动二战,可能会输得更惨,虽然德国是战败国,但是在战后得到了大量的经济扶持,所以得以快速崛起,如果不发动二战的话,可能内部的金融危机会越来越严重。
德国是欧洲一座非常强大的国家,特别是制造业和工业领域在世界上享有一定的地位,但是德国同时也是发动二战的起源国,当时因为希特勒的一声号令,结果第2次世界大战就由此而生,全世界的人民都陷入了苦难之中,同时也给德国的老百姓带来了无比沉痛的伤害,并且在二战结束以后,德国因为是战败国,只能发展经济,不允许再次发展军事,但是如果德国当时没有发动二战,可能会比现在更惨,并且当时的情况来看经济也是发展不起来的。
因为当时德国已经处于经济危机当中,虽然纳粹党让经济迅速的发展,但是如果不发动战争的话,以后经济就会全盘崩溃,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必须发动战争,当时的国内已经产生了大量老百姓失业的情况,经济已经严重开始受到打击,所以希特勒才决定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的经济是很难继续发展的。
不过虽然德国作为战败国,但同样也得到了其他地区的扶持和帮助,也在短时间内迅速开始崛起发展,重新回到了制造业大国,直到现在德国的GDP仍然能排第四,并且不少制造业品牌在世界上都有着一定的位置,尤其是像汽车业。 

如果当年希特勒只发展经济不侵略,德国如今在世界上会是怎样的一个地位?

6. 希特勒德国如此强大,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

德国失败的原因
第一:德军在西线战役时没有歼灭敦克尔克的30万英法联军,使之成为日后盟军反扑的中坚力量。 
第二:德国的资源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战争消耗。 
第三:德国没有在战争初期消灭英国皇家空军,导致德军在不列颠空战中的失败,海狮计划的泡汤,致使德国在今后处于和一战时期同样的两线作战的泥潭。 
第四: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爆发,使一直处于孤立主义中的美国觉醒,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唤醒了美国强大的军事和工业实力。 
第五:德国没有在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一年将苏联击败,使德军与苏联陷于长期的拉锯战,苏联国土辽阔有着极大的战略纵身,人口众多工业实力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德军只有在战争的第一年战胜苏联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 
第六:如果就算没有在第一年击溃苏联,但是可以迅速攻占莫斯科这个苏维埃政权的心脏,就会对苏联军民的抵抗意志产生极大动摇。但是由于希特勒对战局的错误指挥,没有听取古德里安的先攻打莫斯科的意见,而是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大军攻打基辅再打莫斯科,使德军浪费的两个月的宝贵时间,等到德军在回师莫斯科的时候德军的士气以大打折扣,装甲部队也有大量损失,在加上冬季的来到,朱可夫已经在莫斯科正面建立了一道纵身100多公里的防线。使得德军丧失了在战争初期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等德军到达莫斯科城下时以是强弩之磨。 
第七:德国最高统帅部对盟军到底是在诺曼底还是加莱登陆的判断失误 ,将盟军的登陆地点判断成加莱导致对诺曼底地区防守的空虚,所谓的大西洋壁垒更是与戈培尔所吹嘘的相差甚远,使盟军轻易上岸。 
第八:盟军登陆后,由于盟军绝对的空中优势,致使德军的4个装甲师没有及时赶到诺曼底海滩。 
第九:德国最高统帅部对德军反击的4个装甲师的部署存在严重失误,希特勒将部队部署在距诺曼底海滩数十公里以外的内陆地区,而且这4个师的调动必须得到希特勒的同意。使得德军的装甲部队丧失了最佳的反击机会。 
第十:德军阿登反击的失败使德军丧失了其所有的装甲部队加速了第三帝国的灭亡。

7. 以前德国为什么那么拥护希特勒?

第一,希特勒上台和德国及世界局势有关。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席卷全球,欧洲是重灾区,德国经济遭到严重冲击,国家动荡不安,经济濒临崩溃,国民生活困窘,国内失望情绪蔓延,法西斯势力急剧膨胀,向英法复仇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出现了。德国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领导德国走出困境,带领他们向英法复仇,而鼓吹纳粹主义和侵略战争的希特勒正是他们需要的。即使没有希特勒,德国也会产生其他类似的人物,时势造英雄,是当时德国和欧洲的形势造就了希特勒。

第二,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虽然鼓吹战争和纳粹主义,但代表的是德国国民利益,代表的是德国国家利益。纳粹党的大部分成员是工人为主的下层人民和中产阶级,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是非常有群众基础的,纳粹思想也是很有市场的。希特勒提出改善德国民众生活水平的口号,即使对外战争,其主要目的也并非完全出于个人的野心,而是为了掠夺国外的财富和市场来改善国民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所以希特勒虽然是个危险的战争狂,但仍然得到了德国民众的大力支持。

第三,希特勒不仅善于煽动和忽悠,而且确确实实为德国和德国民众做了很多事情。他带领德国人赶走了贪婪的美国财团和犹太资本家,扭转了德国经济颓势,在国内实现免费教育,改善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冲破了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实现了德国的复兴。希特勒成为了德国人心目中的英雄。当然,德国人也被希特勒带来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们狂热的支持希特勒,并跟随希特勒发动了侵略战争,最终让德国走向了灭亡。

以前德国为什么那么拥护希特勒?

8. 一战过后,希特勒上台,他做了些什么使得德国从一个烂摊子变成强国?

首先,德国拥有大量的人才,无论是一战还是二战,德国都是展现了自己强大的一面.
  1.他们对英法的仇恨让他们不断的努力,而且他们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和相关人才,劳动者素质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原因是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都战败后仍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2.二战后的西欧国家大都接受了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3.二战后的德国推行政治改革,清除了法西斯残余势力,社会秩序稳定.
  4.同时国内实行非军事化,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5.政府采取市场经济,国家调控,社会保障三者结合的经济政策.
  6.注意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一、面对经济危机,希特勒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经济的发展。

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胀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65.6亿马克骤增到177亿马克,六年中实收税款共增加了600亿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国国债由115亿马克上升到371亿马克。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劳动者的小额储蓄存款也被强迫投入公债。帝国银行以国债为担保大量增发银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由26亿马克骤增为110亿马克。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德国国家有能力进行有规模的投资和军事订货。

2.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

1932年,德国的军费支出为6.7亿马克,约占当年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国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10.6%。巨额的军事订货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了高额利润。以军火工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从国家接受的军事订货总值由930万马克猛升到1.45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时期,公司的纯利润额则由650万马克上升到1.22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剥夺犹太人资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后,大量开展“排犹运动”,帮助“雅利安”财团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由于这一“运动”,共计约60-80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转到了“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魁手中。

4.强制卡特尔化

强制卡特尔化是希特勒政府扩大垄断组织统治及加速生产与资本集中的重要措施,并且比历届德国政府实施得更彻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所谓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任何反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有关的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等权利。这实际上是在经济上宣布了它们的死刑。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并如垄断组织,受垄断资本的直接统治。卡特尔的数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个增加到2500个。

5. 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

1937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规定凡是资本不组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而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结果,据德国官方统计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公司绝大部分遭到淘汰,资本为10-50万马克的公司减少一半,而资本在500万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资产阶级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还强迫封闭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从1937年起,由于局势工业的劳动力供应问题日益尖锐,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业和小商号为由,连续颁布了若干法令,勒令所谓“负担过剩”及“经济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业和小商号停业,把数十万手工业者及小商人骗入军事工厂服苦役。据统计,到战争爆发时止,被迫停业的手工企业近20万家,小商店约10万家。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势力空前加强起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部门生产的垄断化达到惊人的程度。垄断组织控制生产的比重在钾盐、炼铁、金属加工、人造氮、水泥、制糖、化学及药品、电力等部门为95-100%,在机器及运输工具制造、人造丝、麻织业、制纸业等部门为80-95%,在优等钢生产中为60-70%资本进一步集中于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们已经控制了了全国股份资本总额的85%,为数众多的小业主沦于破产。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时常、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6个最高集团;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350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为640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采取了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构)的形式,全德共有18个。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它们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有是同一的东西。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6年秋,“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引起了两大机关职能的重复。 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年-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经营农产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20年代差不多,约在400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年,“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 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8.扩大对外贸易

1932-1938年,德国在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国对外投资急剧上升,由12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卢等国钢铁垄断组织又联合成立国际粗钢输出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在国际钢铁卡特尔和国际铝卡特尔中,德国垄断组织也分别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或股份额。

9.兴办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头两年(1933-1934年)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共约50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筑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亿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后来不少成为兵营)约7亿马克,开垦荒地与改良土壤等约7亿马克,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梁等3.5 亿马克,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约5亿马克;对参加公共工程的私人发放补助金和减免税金约6-7亿马克。

二、货币新经济政策

1.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
2.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
3.停止所谓“外汇自由”,即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国移到彼国。
4.当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时,就制造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

三、社会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
2.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使工人享有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
3.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以上措施对于起动处于危机最低点的德国经济,减少庞大的失业人数,起了很大作用。客观评价希特勒,不能抹杀他对德国经济的贡献,就经济发展而言,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的奇迹。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使得二十年前惨败的德国,又重新崛起成为欧洲大国。